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陵縣

鎖定
龍陵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地理座標為東經98°25′~99°11′,北緯24°07′~24°50′。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芒市 [44]  、梁河、騰衝隆陽相接壤。縣域東西最大距離64千米,南北最大跨度78千米,面積2884平方千米。 [8]  全縣轄5個鎮、5個鄉(含1個民族鄉)。截至2023年末,龍陵縣常住人口為26.72萬人。 [45] 
龍陵處怒江大斷裂帶,多地震地熱。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年降水約2300毫米,有“滇西雨屏”之稱。名勝古蹟有小黑山自然保護區、邦臘掌熱礦泉、松山戰役遺址、大壩烈士陵園、西山公園、雲龍寺等,以及河頭燒炭田坡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1] 
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龍陵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3] 
2023年,龍陵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51.68億元,同比增長1.0%,低於全市0.4個百分點,絕對值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三。其中:第一產業實現41.56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64.87億元,下降3.4%;第三產業實現45.25億元,增長4.4%。 [43] 
中文名
龍陵縣
外文名
Longli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530523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雲南省保山市
地理位置
東經 98°25′~ 99°11′
面    積
2884 km²
下轄地區
5個鎮、5個鄉(含1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
龍山鎮
電話區號
0875
郵政編碼
678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6.72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45] 
著名景點
小黑山自然保護區
邦臘掌熱礦泉
松山戰役遺址
大壩烈士陵園
機    場
保山機場
車牌代碼
雲M
地區生產總值
151.68 億元(2023年) [43] 
方    言
西南官話滇方言
特    產
菌類,礦石
人    口
272769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龍陵縣歷史沿革

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境內有燒炭田坡、豆地坪、三江口、船口壩、大花石、馬鞍山等古人類遺址,出土了一批石斧、石刀、石鋤、石鏟、刮削器、陶器等文物。
先秦時期,龍陵屬“濮”部(即哀牢族)。
漢初為“百越”部落、為哀牢國地。 [16] 
龍陵縣
龍陵縣(8張)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號召傣族各部組建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勐赫”傣族土目加盟“勐達光”(哀牢國)。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今龍陵屬永昌郡哀牢縣。
公元77年,“詔達光”(哀牢王)反漢失敗後,到怒江以西重組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撣國”);今龍陵屬“勐達光”(撣國)。
公元586年,“勐達光”(撣國)被人所滅,“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聯合周邊的傣族“”(邦、國)組建聯盟國家“勐果佔璧”(史稱“前果佔壁國”)抗擊驃人、繼承了“勐達光”的版圖;今龍陵屬“勐果佔璧”(前果佔壁國)。
公元762年,“蒙舍龍”(南詔國)吞併瀾滄江以西各部及“勐果佔璧”(前果佔璧國)所屬各部、仿唐朝制度置永昌節度和鎮西節度;今龍陵屬“蒙舍龍”(南詔國)永昌節度。
公元954年,“勐果佔璧”(史稱“後果佔璧國”)復國,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寶石之國)、自稱“勐貨罕”(金子之國);今龍陵屬“勐果佔璧”(後果佔璧國)。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及“勐果佔璧”(後果佔璧國)所屬各部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龍陵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金齒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龍陵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龍陵屬柔遠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龍陵仍屬柔遠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土目思汗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聯盟國家“勐卯弄”(漢譯“麓川國”);今龍陵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龍陵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龍陵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390年,明朝裁金齒衞指揮使司(軍事機構)、永昌府(行政機構),設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統轄金齒地(永平及瀾滄江以西地區)軍政事務;同年,在麓川平緬宣慰司“勐赫”傣族土目領地內的怒江西岸、高黎貢山南段設金齒守禦千户所;今龍陵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為金齒守禦千户所防區。
公元1403年,明朝析麓川平緬宣慰司所屬“勐赫”傣族土目領地設潞江長官司;公元1411年,潞江長官司升級為潞江安撫司;今龍陵境屬潞江安撫司、為金齒守禦千户所防區。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脱離明朝、恢復“勐卯弄”(麓川國)向周邊擴張;公元1439年,“勐卯弄”擊敗明軍,佔領瀾滄江以西所有“祖地”,“勐赫”傣族土目歸附“勐卯弄”;今龍陵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徵麓川”;第一次徵麓川時,潞江安撫司復置;今龍陵屬潞江安撫司。
公元1585年,金齒守禦千户所改為鎮安守禦千户所,分潞江安撫司南部山區十八土舍轄之。
龍陵古稱“勐弄”,清初改為“龍陵”;其境東臨怒江、西臨龍江、中間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亙,故而取龍江之“龍”、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亙之“陵”,稱“龍陵”。 [5] 
公元1662年,清朝裁撤鎮安守禦千户所、所轄軍户解除軍籍編入潞江安撫司民籍;公元1723年,勐糯楊土舍(今大寨、田坡、溝心寨、杞木林、大田壩等)劃歸施甸長官司;龍陵分屬潞江安撫司、施甸長官司。
公元1770年,清朝在潞江安撫司“勐弄”地設“龍陵廳”,永昌府同知(知府副手)領龍陵廳、代知府統轄怒江以西龍川江以東領土;潞江安撫司、芒市安撫司、遮放副宣撫司劃屬龍陵廳,在關隘要地設鄉約(類似於鄉長)、火頭(比村大比鄉小的頭目)由龍陵廳直轄。
公元1816年,施甸長官司管轄的勐糯劃歸龍陵廳,龍陵廳在勐糯設伙頭。
公元1899年,清朝與英國勘界,取得原木邦宣撫司所轄的勐板地、設勐板土千總劃歸龍陵廳節制。此時,龍陵廳共轄4鄉約、11伙頭、3土司、1土千總。
龍陵縣 龍陵縣
公元1912年,民國政府改龍陵廳為龍陵縣;公元1932年,龍陵縣所屬的芒市安撫司、遮放副宣撫司、勐板土千總劃出置設治局,龍陵縣保留潞江安撫司轄地及直轄地,境域四至為:東至莽林寨、長安街250裏處與保山分界,南至等谷、怒江250裏處與鎮康、緬甸分界,西至遮冒、後庫250裏處與梁河、騰衝分界,北至高黎貢山分水嶺與保山、騰衝分界。 [5] 
公元1949年11月,共產黨在象達成立龍陵縣臨時人民政府;同年12月,龍陵縣臨時人民政府遷往龍陵壩;公元1950年3月,龍陵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設4個區,第一區駐鎮安、第二區駐龍山、第三區駐象達、第四區駐潞江壩,4個區下設27個鄉(鎮);公元1952年,重新劃為67個鄉(鎮)。
公元1952年12月,龍陵縣的後庫鄉劃歸騰衝縣,面積5平方公里;騰衝縣的漢弄村劃歸龍陵縣,面積5平方公里;龍陵縣的龍洞鄉、思臘鄉、等子鄉劃歸保山縣,面積110平方公里;公元1958年1月,龍陵縣所轄潞江壩劃歸保山縣。
龍陵縣地圖 龍陵縣地圖
公元1969年6月,平達公社調整為勐興、平達兩公社;公元1972年6月,鎮安公社調整為邦邁、鎮安兩公社;公元1976年,受地震影響,勐冒公社由廖家寨遷往龍新;公元1983年2月,勐興公社改為勐糯公社。
公元1984年,撤銷公社、設置區鎮;3月,邦邁公社、鎮安公社合併為鎮安區;4月,龍山公社、城關鎮合併為龍山鎮;到年底,龍陵縣已將全部14個公社改為10區1鎮,區鎮下設121個鄉(鎮、辦事處)。
公元1987年以後,龍陵縣撤區鎮、設鄉鎮;公元1987年12月,臘勐分設臘勐鄉、碧寨鄉;公元1988年4月,鎮安區改為鎮安鎮;龍陵縣共轄10鄉2鎮,121個村(辦事處)。
公元2001年10月,撤銷勐糯鄉、設勐糯鎮;龍陵縣共轄9鄉3鎮,117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龍山社區、龍華社區、白塔社區、赧場社區)、164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龍陵縣行政區劃

截止2018年,龍陵縣轄5個鎮、5個鄉(含1個民族鄉),龍山鎮、鎮安鎮、勐糯鎮、臘勐鎮、象達鎮、龍江鄉、碧寨鄉、龍新鄉、平達鄉、木城彝族傈僳族鄉。 [6] 

龍陵縣地理環境

龍陵縣位置境域

龍陵縣位於怒江和龍川江間,高黎貢山由北向南延伸縣境, [17]  地理座標為東經98°25′至99°11′,北緯24°07′至24°50′縣域東西最大距離64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8公里。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芒市梁河騰衝隆陽相接壤,國境線全長19.71公里。龍陵縣總面積2884平方公里。 [8] 

龍陵縣地貌

龍陵縣風光
龍陵縣風光(20張)
龍陵縣是一個山區縣,地處怒江、龍川江兩江之間,高黎貢山山脈由北向南伸入縣境,地勢呈中部高而東西傾斜之勢,全境崇山峻嶺,丘陵起伏,河流縱橫,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2466.6米。

龍陵縣土壤類型

龍陵縣土壤類型分佈與海拔氣候有密切的關係。全縣土地共有1個土類,17個亞類,28個土屬,41個土種。棗紅土、磚紅土、紅泡土、羊肝土、礫粘土分佈在境內海拔600~1300米的北熱帶地區;紅壤類的黃紅土、紅砂土、紅膠泥土分佈在境內海拔1300~1700m的中亞熱帶區;黃棕壤類的黃泥土、灰黃土、香面土、石片土、黃砂土分佈在境內海拔1700~2200m的北亞熱帶區;黃棕壤類的灰泡土、黃棕土分佈在境內海拔2200~2700m的南温和中温地帶。 [19] 

龍陵縣地質構造

龍陵縣屬新構造運動新生帶火山區,地質構造較複雜,境內多斷層、斷裂、褶皺,温泉出露較多,區域構造上處於三江斷裂帶南側偏西,青藏滇緬印尼巨型“歹”字型構造西支中段,在西部龍陵——瑞麗大斷裂,東部怒江大斷裂,南部畹町——落虎山斷裂的三角形斷塊內。與大斷裂有關的次一級構造比較發育,相互交錯,並處於騰衝龍陵斷裂帶一端,轄區位上處於多構造活動區,境內形成大斷裂三條:一是怒江大斷裂;二是龍陵瑞麗大斷裂;三是畹町落虎山大斷裂。褶皺三處:一是繞廊——等養復背斜褶皺;二是白泥塘復向褶皺;三是落虎山——勐蚌區褶皺。斷層二區:一是蠻告——天寧斷層;二是鎮安、平達斷層,域構造運動強烈,地震活動頻繁。 [17] 

龍陵縣地層分析

龍陵縣地層互不相同,各區分為龍江北部、鎮安北部、臘勐東南部、龍山—龍新—象達東部、平達、木城。 [18] 
龍江北部主要出露的地層為上第三系及火山岩,受風化作用的影響,地表出露的砂岩、泥岩、玄武岩等巖體較破碎,風化作用較強烈,地質構造中等複雜,斷層、褶皺較發育。 [18] 
鎮安北部主要出露的地層為侏羅系、三疊系、石炭系、泥盆系、奧陶系、寒武系及新生界地層,巖性為灰巖、砂岩、板岩、砂礫岩、砂泥岩等,巖體破碎,區內構造跡線為南北向,發育有怒江斷裂。 [18] 
臘勐東南部主要出露的地層為侏羅系、三疊系、石炭系、泥盆系、奧陶系、寒武系及新生界地層,巖性為灰巖、砂岩、板岩、砂礫岩、砂泥岩等,巖體破碎;區內構造跡線為南北向,發育有怒江斷裂、白泥塘斷裂等,同時還發育有沙水背斜和大窩子背斜,受構造影響區內巖體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 [18] 
龍山—龍新—象達東部主要出露的地層為上第三系、三疊系的砂岩、板岩、白雲岩及強風化花崗岩等為主,區內斷裂和褶皺發育,地層巖性複雜。 [18] 
平達主要出露的地層為火山岩的強風化花崗岩,巖體破碎,地質構造較複雜。 [18] 
木城主要出露的地層為泥盆系、奧陶系、寒武系、火山岩的砂岩、板岩、砂泥岩及強風化花崗岩為主,巖體破碎,褶皺比較發育。 [18] 

龍陵縣氣候

年平均氣温14.9℃。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温7.4℃。極端最高氣温22.9℃,極端最低氣温3.8℃。由於地形複雜,垂直高差大,局部又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温帶中温帶六種氣候區。龍陵縣兼具低緯、季風和山原地勢氣候特徵。形成四季温差小、乾濕季分明,垂直變異突出的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形成西面迎風坡多雨,夏無酷熱。東部背風雨量適中,無寒暑劇變。

龍陵縣自然資源

龍陵縣土地資源

龍陵縣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龍陵縣有耕地3.2124萬公頃(48.18萬畝);園地1.2325萬公頃(18.49萬畝);林地20.4895萬公頃(307.34萬畝);草地0.1936萬公頃(2.90萬畝);濕地0.0427萬公頃(0.64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0.7566萬公頃(11.35萬畝);交通運輸用地0.4681萬公頃(7.02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0.3215萬公頃(4.82萬畝)。 [25] 

龍陵縣水資源

河流
龍陵縣有大小河流有44條,分佈全縣各鄉鎮,其屬於怒江、龍川江兩大水系。水資源為全國人均2700立方米的45倍,初步探明水能藴藏量為252.61萬千瓦,是保山市電力開發最大的一個縣。 [19] 
龍陵縣屬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地面河流縱橫,河流眾多,怒江流經縣境長152公里,年均徑流總量為522.9億立方米。境內勐糯河、蘇帕河、公養河等13條支流匯入怒江。年均總產水量19.48億立方米。伊洛瓦底江水系一級支流龍川江流經境內龍江、龍山、河頭3個鄉鎮,境內長55公里,江寬70~150米,年平均徑流量為46.65億立方米。江面不能通航。香柏河口上游不遠建有一條公路鐵索橋。境內西北部有香柏河、何衝河等六條河匯入龍川江,流域面積770評分千米,佔總面積的20%。 [19] 
温泉
龍陵縣共有42處温泉,分佈在縣內的各個鄉鎮,其中温泉最集中的是被譽為“神湯奇水”的邦臘掌,泉區温泉密佈,有泉眼100餘孔,日供水量1382.4立方米,最高水温達102攝氏度,僅在0.4平方公里區域內就容有氡氟泉、碳酸泉和硫磺泉等多種温泉,堪稱“温泉博物館”。 [20] 

龍陵縣植物資源

林木類野生林木:有雲南松思茅松華山松沙松杉木紅椿紫椿鵝掌楸高山榕垂葉榕鐵刀木等。
竹類:龍陵縣有5屬19種,即龍竹甜竹大節竹荊竹苦竹人面竹慈竹紫竹
花卉類龍陵縣花卉植物:木本有紅、黃、藍、白矮樹杜鵑及大樹杜鵑馬櫻花櫻花山茶紅茶花丹桂、緬桂、木蘭玉蘭(紫、白兩種)、海棠日本海棠桅子茉莉、藤本有蘭花10餘種,菊花20餘種,薔薇花10餘種,月季8種等。
牧草根據草場:龍陵縣牧草分為優等牧草、良等牧草、中等牧草、低等牧草和劣質牧草五種類型。優等牧草有:三葉草地毯草、狗尾草及所有政類植物。
中草藥類:龍陵縣1985年普查,共有藥用植物378種,其中常用中草藥168種,即重萎、沙蔘、枯梗黃精黃蔑、天麻、遠志、淫羊霍、何首烏等。
菌類:龍陵縣有食用菌112種,主要有青雞縱、白雞縱、黃雞縱、土堆雞縱、散雞縱、白生、樹窩、樹毛羽、金絲木耳、黑木耳等。

龍陵縣動物資源

獸類:虎、金錢豹、狗熊、馬熊、馬鹿、山驢、岩羊、野豬、豪豬、狼、豺狗、狐狸、黃鼠狼、九節狸、野貓、鹿、野兔
禽類:孔雀犀鳥、鶴鶉、鵝鴿、竹雞原雞松雞、康雞、秧雞、黃瓜秧雞、百鵑等。
魚類:紅尾鯉魚、賴鼻鯉魚、虎頭魚、鰻魚、巴渣魚、巴冬魚、細鱗魚、鯽魚、花筒魚、火筒魚、鰍魚麥穗魚
節肢、爬行、兩棲類:節肢動物有娛蛤、蛆糾、斷腸草、尺鑊、螞蟆、寸金蟲、豆狗、土狗。爬行動物有蟒蛇、麻烏稍、草上飛
昆蟲蜂類:除家養蜜蜂外,有土蜂、懶土甲、黃蜂、葫蘆蜂、黃腰蜂、七里蜂、夜食蜂。蟻類有黑、黃、白、酸螞蟻。益蟲有食蚜蛇、螳螂蜻蜓、食蟲椿象等。
珍禽異獸:孔雀原雞白鵬犀鳥錦雞、鸚鵡、鴛鴦山呼、鴿、靈參八哥、虎、馬鹿豹、熊、蜂猴水獺旱獺、狐狸、長臂猿、山驢。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龍陵縣2022年以來還監測到了冠斑犀鳥灰鶴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至此龍陵縣已知的脊椎動物增至549種,尤其是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由16年前的64種增至現在的107種。 [10] 

龍陵縣礦藏資源

到2000年底,龍陵縣已發現礦產地共145處。主要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鎢、、金、硫鐵礦、水泥用灰巖、白雲岩大理岩花崗岩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石膏、水晶電氣石硅石、粘土、建築用灰巖、建築用砂、地熱及地下水等30種,其中查明或初步查明資源基本情況的礦種有20種。

龍陵縣自然災害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2022年10月24日8時13分在雲南保山市龍陵縣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4.26度,東經98.94度。 [11] 

龍陵縣人口民族

龍陵縣民族

龍陵縣至2006年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佈。

龍陵縣人口

龍陵縣珠寶城
龍陵縣珠寶城(1張)
2011年末龍陵縣總人口289006人,比上年增加2380人。出生人口3575人,死亡人口1695人,户籍人口自然增長率6.53‰。在總人口中,男152511人,佔總人口的52.8%;女136495人,佔總人口的47.2%,男比女多16016人,男女性別比為1.1:1;農業人口262459人,佔總人口的90.8%,非農業人口26547人,佔總人口的9.2%;有農村勞動力156640人,其中,男勞力82851人,女勞力73789人。
截至2018年12月31日,龍陵縣總人口為30.4662萬人。
截至2023年末,龍陵縣常住人口為26.72萬人,比2022年末增加0.1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7.24萬人,比2022年末增加0.34萬人;鄉村常住人口19.48萬人,比2022年末減少0.2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27.1%,比2022年末提高1.16個百分點。男性人口13.98萬人,佔總人口的52.32%,女性人口12.74萬人,佔總人口的47.67%;總人口性別比為109.73(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比2022年增長0.29。2023年出生人口0.19萬人,比2022年減少0.01萬人,人口出生率7.13‰,比2022年提高0.3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2萬人,比2022年增加0.017萬人,人口死亡率7.5‰,比2022年提高0.6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0.38‰,比2022年下降0.31個千分點。 [45] 

龍陵縣經濟

龍陵縣綜述

2011年龍陵縣實現生產總值(GDP)355404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828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143897萬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94679萬元,增長16.6%。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7.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由2010年的33.7:38.1:28.2調整為2011年的32.9:40.5:26.6。人均生產總值12768元(用常住人口計算),增長18.5%。
2016年預計實現縣內生產總值68.6億元,增12%,比2012年增60%,年均增11.8%。實現人均生產總值23900元,增11%,比2012年增60%,年均增11.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7億元,增10.6%,比2012年增1倍,年均增19.1%。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億元,增12.1%,比2012年增60%,年均增12.8%。實現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60元、8900元,增10%、12%,分別比2012年增40%、88%,年均增8.9%、17.1%。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33.4∶40.8∶25.8調整為29.6∶40.2∶30.2,首次優化為“二三一”結構。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95.6億元、49.2億元,增22.3%、4.8%,分別比2012年增99.4%、59.5%,年均增18.8%、12.4%。 [7] 
2021年上半年,龍陵縣地區生產總值58.3億元,同比增長10.6%,兩年平均增長5.2%,絕對值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第2位,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7.6%,兩年平均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26.4億元,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21.4億元,增長8.8%,兩年平均增長5.7%。 [8] 
2023年,龍陵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51.68億元,同比增長1.0%,低於全市0.4個百分點,絕對值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三。其中:第一產業實現41.56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64.87億元,下降3.4%;第三產業實現45.25億元,增長4.4%。
2023年,龍陵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同比下降25.4%,較去年同期回落45.6個百分點。從產業看,第一產業下降14.4%;第二產業下降10.2%;第三產業下降29.8%。
從重點領域看,非電工業投資下降34.6%;產業投資下降23.2%;政府投資下降25.9%;民間投資下降23.6%。
從行業看,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31.5%;電力投資增長1534%;批發和零售同比下降67.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下降20.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同比下降55.5%;教育投資同比增長16.8%。
從房地產市場看,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45.2%,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48.8%。
2023年,龍陵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2億元,增長7.2%。其中,税收收入5.19億元,下降6.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98億元,增長8.9%。其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4.79億元,增長5.2%;衞生健康支出4.03億元,增長2.2%;教育支出5.83億元,增長0.2%。
2023年,龍陵縣實現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8元,同比增長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92元,同比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8元,同比增長9.3%。
截至202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為126.78億元,增長13.4%;貸款餘額為112.11億元,增長8.6%。 [43] 

龍陵縣第一產業

2011年龍陵縣完成農林牧漁現價總產值175985萬元,增長7.6%。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6146畝,比上年減少0.15%;糧食產量120822噸,增長9.71%。2010-2011年榨季,甘蔗面積114107畝(縣內),甘蔗產量337789噸,增長8.66%;油料產量1256噸,增長19.33%;茶葉可採摘面積107380畝,增長7.92%,產幹茶6205噸,增長23.73%;種植烤煙53644畝,增長45.03%,產量6693噸,增長11.56%;種植石斛173.5萬平方米,產鮮條600噸,增長100.0%。
2016年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20.3億元,增6%,比2012年增41.8%,年均增6.6%。糧食、畜牧、“兩煙”、甘蔗、核桃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龍陵黃山羊、胡蜂、中華蜜蜂、石斛、中藥材、褚橙、糯橄欖、澳洲堅果、車釐子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龍陵紫皮石斛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和地理標誌保護,獲准籌建全國石斛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龍陵黃山羊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並獲“雲南省著名商標”稱號,核心種羊場獲無公害農產品和產地認定。累計消除“空殼村”98個,村(社區)全部實現經營性收入。積極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實施褚橙、中藥材等上萬畝規模農業示範區項目,“褚橙模式”有效推廣,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户、現代農業莊園10個、家庭農場2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76個。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有序開展。 [7] 
2023年,龍陵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0812萬元,增長4.2%,實現增加值418020萬元,增長4.1%。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13萬畝,同比增7166畝,增1.4%;實現糧食總產量16.13萬噸,同比增加3144萬噸,增長2%。石斛鮮條產量11250噸,增長25%,褚橙鮮果產量1.75萬噸,增長22.7%,核桃產量1.09萬噸,同比增9.2%,澳洲堅果產量3266噸,同比增8.9%。年末豬存欄21.42萬頭,下降1.4%,年末牛存欄14.06萬頭,增長3.2%,年末羊存欄17.30萬隻,增長3.3%,實現肉類總產量3.89萬噸,增長1.6%。 [43] 

龍陵縣第二產業

2011年龍陵縣完成全部工業現價總產值376698萬元,增長21.0%;完成工業增加值114119萬元,比上年增長19.8%,工業拉動龍陵縣經濟增長5.8個百分點。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117629萬元,增長40.0%;重工業產值259069萬元,增長14.2%。從企業規模分組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42431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的64.4%;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4267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的35.6%。
2011年龍陵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3710萬元,增長22.0%,實現銷售產值219390萬元,增長14.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9773萬元,增長16.3%,實現利潤21087萬元,下降8.2%;實現税金18861萬元,增長16.3%;利税總額36948萬元,增長2.1%;資產總計329469萬元,資產負債率64.5%,比2010年上升1.3個百分點;產品產銷率90.5%。
2016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0.6億元,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18.2億元,增12.2%、12.5%,分別比2012年增43.9%、52.9%,年均增13.5%、14.9%。累計培育規上企業23户,達36户,其中產值上億元的企業13户。龍陵工業園區企業總户數達52户,在2015年全省62個省級工業園區考核中排名居第7位,2016年預計實現園區增加值20.98億元,增14%,比2012年增2.5倍,年均增36.5%。保山硅基產業園(龍陵園)建設順利推進,率先完成園區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品斛堂公司石斛系列產品研發及加工項目建成投產,日產300萬Ah動力鋰離子電池、年產5GW單晶硅棒等項目有序推進。民營經濟增加值佔縣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28%增加到2016年的47.3%。 [7] 
2023年,龍陵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1%,較去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從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3.1%,製造業增長0.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4.6%。從主要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4.9%,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下降60.8%,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下降77.8%,醫藥製造業下降54.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36.6%,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3.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4.6%。從主要產品產量看,成品糖3.66萬噸,增長24.4%;電鋅3.41萬噸,增長8%;水泥19.14萬噸,下降44.3%;礦泉水7.39萬噸,增長3.5%;硫酸2.17萬噸,下降2.5%;工業硅17.98萬噸,增長17.7%;單晶硅4.88萬噸,增長33.2%;精製茶0.07萬噸,下降84.2%;發電量100821萬千瓦時,下降11.5%。 [43] 

龍陵縣第三產業

2011年龍陵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147萬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5897萬元,增長23.1%;農村消費品零售額42250萬元,增長19.9%。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7萬元,增長14.3%;非公經濟75789萬元,增長21.6%。
2016年預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0.7億元,增15%,比2012年增1.7倍,年均增13.1%。松山抗戰遺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雲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全面實施,温泉資源開發加快推進,抗戰文化、黃龍玉文化、温泉養生文化“三張名片”打造成效凸顯。累計接待遊客562.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5億元,2016年預計接待206.5萬人次、實現收入19.2億元,分別增49.6%、59.1%,比2012年增1.7倍、4.9倍,年均增28.3%、55.7%。 [7] 
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2億元,同比增長6.0%,較去年同期增長1.1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商品零售額11.04億元,下降3.2%。從重點商品看,在重點監測的15大類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的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下降1.8%、中西藥品類增長49.6%,傢俱類下降2.1%,石油及製品類下降18.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1%。 [43] 

龍陵縣水利建設

截止2019年底,全縣共建成水庫31座,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10座,小(二)型水庫18座,小壩塘144件,窖池1436個,總庫容8051.27萬立方米;0.3m立方米/秒以上農業灌溉渠道64條。 [21] 
截止2022年底,龍陵縣縣已建成投產各類大小電站42座(水電站38座,餘熱發電站4 座),總裝機容量64.96萬千瓦(界河按一半計),其中:水電裝機容量62.86萬千瓦;餘熱發電裝機容量2.1萬千瓦。2022年全縣境內電站共發電24.02億度,增長 20%(其中水電23.19億度,餘熱發電8341萬度)。其中:屬龍陵統計的電站共發電12.39億度,增長19.2%(其中水電11.55億度,餘熱發電8341萬度)。 [22-23] 
截止2023年9月,龍陵縣共有7箇中型灌區,累計有效灌溉面積38.6萬畝,其中,重點中型灌區4個,有效灌溉面積27.5萬畝,一般中型灌區3個,有效灌溉面積11.1萬畝。 [24] 

龍陵縣交通運輸

截至2005年,龍陵縣公路通車裏程達1548.16公里,公路密度為每萬人5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53.68公里。
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58公里,省道173.76公里,縣道479.4公里,鄉道726.6公里,專用道110.4公里。
按技術等級劃分:二級路22公里,三級路61公里,四級路930.97公里,等外路534.19公里。
按路面等級劃分:瀝青路面251.38公里,彈石路面219.33公里,砂石路面341.8公里,土路面735.64公里。
基本上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國道、省道和經濟幹線為骨架,輻射龍陵縣12個鄉鎮、121個村委會及廠礦、邊防、駐軍、林區、蔗區、旅遊區的公路交通網絡。與公路網相適應的公路客運網和汽車維修救援網也基本形成。龍陵縣擁有客運車輛195輛,營運貨車270輛;二類維修企業2户;三類維修業170户,已開闢客運線路22條,日發客運車輛249班次。

龍陵縣現任領導

龍陵縣政府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牛永東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永
縣長
李永標
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趙興燦
副縣長
裴興畢、周煜斌、吳侃、楊炬、劉勇、羅莊越、陳麗剛、李曉丹、孟春來
(數據更新至2024年1月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26-29]  [42] 

龍陵縣社會事業

龍陵縣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龍陵縣有普通中學13所(其中完中5所),普通中學在校生16718人,教職工1290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3665人,教職工131人;普通小學111所(含教學點),教職工1735人,小學在校生23890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61%。2011年在校高中(含職中)生8051人,高考錄取率84.6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79.0%。

龍陵縣扶貧事業

2016年末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118人,比2012年底減少26760人;貧困發生率為9.4%,比2012年下降10.9個百分點;返貧率控制在0.02%以內。脱貧基礎不斷夯實。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6.5億元,2016年投入8.5億元,比2012年增8.4倍。整鄉推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順利推進,累計實施4個整鄉推進項目,實現3個貧困鄉(鎮)有支柱產業、33個貧困村(社區)有特色產業、49878名貧困人口有增收產業,54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全部開工建設,可集中安置6541户26906人。金融扶貧支撐有力,2016年爭取到第一批浦發扶貧發展基金24.9億元,累計發放各類扶貧貸款11.6億元,2016年發放5.5億元。 [7] 

龍陵縣科技事業

2011年申請專利30件,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6件;2010年度,獲雲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2009-2010年度,獲保山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2009-2010年度,評出縣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0項。

龍陵縣文化事業

2011年末龍陵縣有專業藝術團體2個,文化館1個,鄉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鄉鎮以上廣播站10個,廣播人口覆蓋率90.0%,電視人口覆蓋率90.1%。

龍陵縣醫療事業

龍陵縣共有衞生機構16個,醫院牀位580張。村級醫療點121個。各類衞生技術人員515人。每萬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17.8人,每萬人擁有牀位數20.1張。碘鹽覆蓋率100%。

龍陵縣城鄉建設

四年來,龍陵縣始終致力於夯基礎強統籌,注重提質擴容,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完成第四輪《龍陵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3—2030)》工作,建成東坡森林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啓動龍玉大道、環城東路和龍華路西段等市政工程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有效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棚户區改造、龍山湖公園等項目順利推進。累計完成城鎮投資65.72億元,2016年完成15.4億元,比2012年增1.3倍。縣城建成區面積達5.5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17%;城鎮化率達28.6%,比2012年增5.6個百分點。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編制完成3個國家傳統村落保護規劃、8個省級自然村規劃,龍陵縣城鄉發展系統規劃前期工作穩步開展。累計實施美麗宜居鄉村項目80個、新農村建設項目355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項目366個,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進展順利。全面啓動實施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城鎮供水、污水及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控違拆違工作紮實開展,城鄉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7] 

龍陵縣旅遊景點

松山戰役抗日戰場遺址
松山戰役抗日戰場遺址(7張)
龍陵旅遊景點有滇西抗日主戰場——松山戰役抗日戰場遺址,龍陵抗日戰爭紀念館,邦臘掌熱礦泉旅遊度假區,龍山湖公園,八O八水庫,溶洞奇觀勐糯仙人洞,小黑山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茄子山水庫生態旅遊區,獨具特色的怒江大峽谷的三江口風光,以及世界珍稀植物桫欏羣風景區等。龍陵氣候宜人物種豐富,又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中原文化與絢麗多彩的邊疆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龍陵縣文物單位

龍陵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級別
名稱
年代
類別
子項
所在地
國家級
松山戰役舊址
1942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
松山戰役舊址
臘勐鄉大埡口村、松山村
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
龍山鎮龍山社區
老東坡日軍陣地
東卡日軍碉堡
龍山鎮龍華社區
龍陵日軍軍政班本部舊址
龍山鎮白塔社區
駐龍日軍司令部舊址
日偽縣政府舊址
惠通橋
1942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

臘勐鄉臘勐村,與施甸縣分界的怒江上
市級
燒炭田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古遺址
聚落址

龍山鎮户孔村柞地村民小組正北600米燒炭田坡,龍川江南岸二級台地
大花石遺址
新石器時代
古遺址
聚落址

勐糯鎮大田壩村東北5公里怒江西岸二級台地上
龍潞游擊隊司令部舊址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

象達鄉營坡村張家坡頭二社15號
蘇帕河朝陽大橋
1964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建築 交通道路設施

象達鄉朝陽村蘇帕河中學(小箐坡)腳
雪山河水碾、水磨羣
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建築 典型風格建築或構築物
花木頭水磨
龍新鄉雪山村
花木頭上盤水碾
花木頭中盤水碾
花木頭下盤水碾
彎扭河水碾
穡樹水磨
秋場水磨
秋場水碾
新橋頭水碾
淘金河水磨
縣級
豆地坪遺址
新石器時代
古遺址
聚落址

龍山鎮龍山鎮核桃坪村北約5公里的龍川江南岸
馬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古遺址
聚落址

木城鄉木城村
三江口遺址
新石器時代
古遺址
聚落址

勐糯鎮從崗村
船口壩遺址
新石器時代
古遺址
聚落址

碧寨鄉濫壩寨村
樂善庵
清嘉慶
古建築
寺觀塔幢

鎮安鎮鎮安村
朱家璧故居
清光緒十七年(1891)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名人故舊居

象達鄉營坡村朱家莊村民小組
硝塘太平橋
清道光三十年(1850)
古建築
橋涵碼頭

象達鄉赧灑村硝塘壩尾
臘勐古道
清代
古遺址 驛站古道遺址

臘勐鄉臘勐村
(以上參鏈資料來源: [30] 

龍陵縣傳統村落

截至2022年10月,龍陵縣有7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31-34] 
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批次
村名
第二批
龍陵縣龍山鎮芒旦村
龍陵縣象達鄉勐蚌村
第三批
龍陵縣鎮安鎮大壩社區向陽寨村
龍陵縣勐糯鎮大寨村委會大寨村
龍陵縣象達鄉棠梨坪社區中寨村
第四批
龍陵縣象達鄉營坡社區南海寨村
第六批
龍陵縣平達鄉黃連河村
(數據更新至2023年11月 以上參鏈資料來源: [31-34] 

龍陵縣歷史名人

張劍秋,(1919—1955)龍陵縣象達人。1945年任象達小學校長。抗戰勝利後,參與創辦曉東中學。194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滇西解放後任馬龍縣縣長。
朱家錫,(1909—1949)龍陵象達朱家莊人。龍雲批准成立“龍潞區遊擊支隊”並任命其為少將、支隊司令兼龍陵縣縣長。他參與籌辦“曉東中學”,並報請省教育廳批准。1948年初,建立雲南民革反蔣武裝,並任副司令。
朱華,龍陵象達人。1951年3月初調任陳賡司令員機要秘書並隨其出國抗美援朝,1984年任湛江氣象學校籌備處主任、校長、黨委書記,同期選為湛江市政協第四、五屆委員。
朱家祥,(1920-1963)龍陵縣象達鄉朱家莊人。1935年朱家祥為追求真理,與朱家品張劍秋相約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聯繫去延安,又到上海找巴金,向其求知。1945年春,為重振家鄉教育,朱家祥出任象達小學校長。
李鑫(1897 [41]  -1929)龍陵縣龍山鎮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1月組織成立了雲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雲南特別支部。1929年5月16日,在蒙自石牆子外英勇就義,年僅32歲。 [41] 
朱家璧(1910-1992)龍陵縣象達鄉朱家莊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雲南人民反蔣武裝鬥爭的領導者之一, 1992年10月27日逝世。 [41] 
匡沛興(1910-2006)龍陵縣人。1937年10月在昆明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緬甸僑黨領導工作組組長、僑黨工委書記、滇西人民解放工作委員會主席、邊縱七支隊三十六團政委等,2006年1月6日去世。 [41] 

龍陵縣文化習俗

龍陵縣非遺文化

龍陵縣共有非遺項目66個,傳承人81人。龍陵縣居住着漢、傈僳、彝、傣、阿昌等25個民族,歷史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生產生活文化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成龍陵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昌族舞蹈“蹬窩羅”、傈僳族民間體育“嘟噠噠”、彝族香堂人傳統舞蹈“窩者”(打歌)、勐糯鎮傣族“馬腿琴”製作工藝、象達鎮漢族民間“人面竹”紙傘工藝、龍山鎮芒麥村蠻旦寨阿昌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平達鄉黃連河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黃龍玉雕技藝、臘勐鎮“松山荷包蛋”製作技藝、龍山鎮土雞樅醬製作技藝、龍江鄉羣藝刺繡等精彩紛呈,形成了獨特的“龍陵文化記憶”。 [13] 
龍江稻花魚習俗是龍川江流域的農耕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的典型代表,藴含着傳説故事、民風民俗、鄉規民約、農耕習俗。隨着龍江稻花魚習俗影響面越來越大,相鄰市縣、全國各地省市的遊客也紛至沓來,龍江稻花魚習俗已列入縣級第七批非遺項目、保山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4] 

龍陵縣婚姻習俗

龍陵縣龍山鎮世居的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僅有芒麥村的阿昌族。分佈在芒麥村蠻旦、打海、大田坡等五個村民小組中。從1736年在蠻旦立寨後,經過近三百年的繁衍,至今有217户877人,形成了阿昌族的傳統習俗和文化。
龍山鎮阿昌族流傳下來的傳統婚俗一般要經過,過禮、祭寨神、接親、攔門、拜祖宗掛紅、潑水、坐堂遞煙盤、安箱、山歌、長筷戲新郎、謝媒話別、哭嫁、出門、新娘進門、叩拜祖宗和家族長輩、認親、謝媒等習俗禮儀。 [15] 

龍陵縣飲食文化

龍陵有漢、彝、傣、阿昌、傈僳等23個少數民族聚居,各民族的多彩風情和飲食文化相互交融。 [35] 
龍陵彝族
龍陵彝族主食旱谷、玉米、水稻和蕎麥。男女老幼,均喜歡飲酒、喝茶,有吸旱煙和嚼煙習慣,煙、茶多系自產,酒少量自產,多數靠購買或以食物換取。 [36]  木城、勐糯―帶彝族主要的特色菜有涼拌生肝,吃生皮,涼拌螺頓肉、酸螞蟻燴雞、魚等。 [37] 
龍陵傣族
龍陵傣族地處熱區,物產豐富,生活較富裕,主食大米,以玉米為輔。菜餚為各種新鮮蔬菜及自制鹹菜或乾菜。肉食有牛、羊、豬、雞、鴨、魚等。 [38] 
龍陵傈僳族
解放前,龍陵傈僳族是一個以狩獵、放牧為謀生手段的遊獵民族,他們到處遷徙,居無定所,以飛禽走獸和野菜以及部分刀耕火種生產出來的農作物為食物。
解放後,傈僳族結束了到處遷徙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食物靠發展農業生產獲取。食物以稻穀、玉米、小麥、馬鈴薯、苦蕎等為主,飼養豬、雞、牛、羊等家畜家禽,種植青白菜、蘿蔔、芋頭、洋芋、紅薯、各種豆類等蔬菜,同時也到林中打獵、到河裏撈魚為食。僳僳族喜歡喝酒,吸旱煙,有嚼煙(即嚼捻有蘆子、撒齊、熟石灰、樹皮和煙末的煙)的習俗。 [39] 
龍陵阿昌族
龍陵阿昌族主食大米,兼食玉米、高粱、紅米、小麥等雜糧;肉類以豬肉為主,以牛、雞、鴨、鵝、魚及各類野獸肉為輔;蔬菜以黃豆、飯豆、虹豆、青菜、白菜、蘿蔔、芋頭、茄子、番茄、茴香、竹筍、韭菜、南瓜、黃瓜、辣椒等為主,以野生植物山筍、帕棍菜、帕漫菜、帕哈菜、山芋荷、香菜、芹菜、水蕨等為輔。 [40] 

龍陵縣本地特產

龍陵縣黃山羊

龍陵黃山羊是在龍陵特殊自然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優良品種。軀體紅褐紅,後枕窩至尾根的背線為黑色。適應性強,耐粗放飼養管理。體格大,生長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體重達50餘公斤,週歲公羊可達40公斤。肉質細嫩,羶味少;板皮面積大,質地細實堅密。在《雲南畜羣品種志》和《中國山羊》等書中均被載錄,在農牧漁業部《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畜羣刊》向全國推薦的9個肉用型山羊品種中名列第四。龍陵黃山羊品種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種羣42羣,種羊1460多隻,分佈於龍陵縣12個鄉鎮中的86個村126社的1610户農民之中。

龍陵縣石斛

龍陵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氣候優勢藴育了豐富的野生石斛資源,被稱為“中國紫皮石斛之鄉”。
中國有78種石斛品種,龍陵就有42種,佔全國分佈品種的54%。其中,龍陵紫皮石斛分佈最廣、價值最高、品質最好。 [12] 

龍陵縣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4] 
2021年10月27日,入選交通運輸部公佈的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創建縣名單。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