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學

(人類所有食事認知的總和)

鎖定
食學(SHIOLOGY [27]  食事學的簡稱。 [27]  食學(SHIOLOGY [27]  )的研究對象是食事 [28]  食學是揭示人類食事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研究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知識體系。 [17]  食學的任務是:延長人類個體的壽期,優化社會秩序,維持種羣的延續。 [29]  食學的基本結構為食學三角,由食者需求、食物獲取、食事秩序三要素構成。 [21]  [59]  食學體系的構成是“3-13-36” [30]  食學揭示了“肌為食化”、“肌食耦合”、“食可致疾”、“食可療疾”、“五覺審美”、“食孕文明”、“食事三角”、“食事優先”、“食為二循”、“食乃序基”等十大原理。 [31]  [67] 
食學(SHIOLOGY) [13-14]  是人類所有食事認知的總合,是全面徹底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整體認知體系。 [1-2]  它跳出現代學科體系的侷限,首次從食者需求 [59]  、食物獲取 [21] 食事秩序三個方面,將人類的食事認知歸納為一個整體體系。食學包括但不限於農學、食品科學、營養學。食學是一個更大的知識體系, [10]  它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觀察人與食物、人類與食物母體系統、食事與世界秩序之間的客觀現實,並發現其中的運行規律。 [3]  食學是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全球公共產品。 [10] 
食學的英文表述SHIOLOGY是漢語“食”的拼音shi和-ology的組合。 [15]  食學的研究對象是食事, [28]  食事的英文表述Shiance,是漢語“食”的拼音 shi 和英語的⁃ance 的組合。 [32]  食學的子學科“吃學”英文表述Eatology,是英語 eat 和 ⁃ology 的組合 。 [33] 
中文名
食學
外文名
Shiology
釋    義
食學是研究、揭示人類食事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研究、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知識體系。 [28]  [60] 
全    稱
食事學 [16] 

食學學科名稱

食事學,簡稱食學。英文為Shiology,用漢語拼音Shi和英文的後綴-ology,組成一個新單詞,在英文語境裏Shi=Eat+Food。 [60] 

食學研究對象

食學的研究對象是食事食事問題。食事是人類獲取和利用食物的活動與現象。食事問題是人類獲取、利用食物的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疑難。 [60] 
食事,包括食者需求食物獲取食事秩序三個領域,是大於農事的概念。 [59] 
食事問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主要矛盾,是關係到人類的根本性、持續性的問題。食事問題錯綜複雜,依靠現有的相關學科無法全面徹底解決。 [19] 

食學學科定義

食學從本質角度定義

食學是研究、揭示人類食事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60]  食學是由人類食事認識的一系列概念、判斷構成的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知識體系。食學是從食事角度出發,研究人與生態及之間關係規律的知識體系。 [17] 

食學從功能角度定義

食學是研究、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知識體系。 [60]  食學因解決食事問題而生,既要解決老問題又解決新問題,既要解決小問題又要解決大問題,既要解決顯性問題又要解決隱性問題,如此等等。解決人類的食事問題,是食學存在的唯一理由。 [17] 

食學從關係角度定義

食學是研究、揭示人與食物之間關係規律的知識體系。 [60]  或者説,是研究在人類飲食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的知識體系。食學是研究人與食物之間關係及規律的科學。人的生存依賴能量的支持,食物是人與自然界能量轉換的介質。 [17] 

食學從發生角度定義

食學是研究、揭示人類食事行為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知識體系。 [60]  是揭示人類食事行為與食事問題之間關係及其規律的知識體系。食事問題大多都是由人類的不當食事行為造成的,食學是研究傳承人類正確食事行為、矯正不當食事行為的知識體系。 [17] 

食學學科任務

食學的基本任務主要包括3個方面:
應對食物與肌體的衝突,延長個體壽期;應對人類內部食事羣體衝突,優化社會秩序;應對人類與生態的食事衝突,使種羣可持續。 [10]  通俗地説,就是既要端牢飯碗,又有吃出健康,還要持續久安。 [60] 

食學學科結構

食學食事三角

食事三角是人類的食事範圍。是由食物母體系統、食事行為系統、食物轉化系統三者構成。食事行為系統向食物母體系統索取食物,提供給食物轉化系統使用,食物轉化系統將食物排泄和屍體最終降解迴歸食物母體系統。由此構成的三角關係反映出人類食事的疆界,缺一不是食事全貌(如下圖)。 [23] 
食事三角 食事三角 [23]
食物母體系統是自然性的,它形成於約 6500萬年前。它是食物的來源系統,它是食物的生態系統,它是一個全人類共享的“大系統”。食事行為系統是社會性的,是一組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層系統”,從一個人的食事行為系統、一個家庭的食事行為系統、一個族羣的食事行為系統,到一個國家國家的食事行為系統,再到地球村的食事行為系統,是多層級的N個系統。食物轉化系統是自然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食物轉化系統,每一個食物轉化系統都是不相同的,今天世界上有80億人,就有80個食物轉化系統,它是“微系統”。 [26] 

食學食學三角

食者需求食物獲取、食事秩序組成的食學體系的核心結構,名為“食事學三角”,簡稱“食學三角”(如下圖)。食學三角的價值在於可以將人類碎片化、區塊化的食事認知匯聚成一個整體。 [57] 
食學三角 食學三角 [58]
食者需求”是人對食事的生存、健康及社會和諧的要求。包括生存、健康、長壽需求,還包括社會食物分配公平、子孫食物供給安全等。 [57] 
食物獲取”是從物的角度出發、從謀獲食物出發確定的。從食物源頭到餐桌,包括食物野獲、馴化、加工、流轉等領域。這個產業鏈稱為食業。食物獲取是保障人類食物數量和質量的領域,是食物的生產效率的體現。 [47] 
食事秩序”是從人的食事行為的角度出發、從人類內部及外部關係和諧的角度出發確定的。通過規範食事行為調節三大矛盾:一是調節食物獲取和食者健康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二是調解人羣與人羣之間的食事矛盾與衝突;三是調節人類食事與生態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規範食事行為涉及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習俗等多個領域,其核心是傳承正確的食事行為,矯正不當的食事行為。 [47] 
從圖中可以看出,食者健康是核心,食物獲取與食事秩序都是服務於食者健康的。 [20] 

食學食學三角第一次轉動

遠古時代和農業文明時代的食事系統是以食者健康為中心的,而近代工業文明的效率法則,促使食事系統以食物獲取為中心。工業文明以追求高效率、高利潤而行走天下,食物的生產環節毫無例外地“被高效”了,尤其是化學合成物的過度施用,威脅到了食物質量和食物利用效率,人類數千年形成的以食物利用為中心的模式,在近300年間被轉向以食物生產為中心,這就是食學三角的第一次大轉動(如下圖)。 [22] 
食學三角第一次轉動 食學三角第一次轉動 [22]

食學食學三角第二次轉動

食學三角第一次轉動形成的模式既不可靠,更不可持續。食物獲取歸根結底是為了食者健康,食物生產的效率必須服從食者健康的效率,食者健康效率就是食物數量、質量及吃法與生命長度的比值。通俗地講,就是健康壽期的長度。這才是人類正確的選擇。食學的任務,是要推動食學三角形的第二次轉動(如下圖),就是再轉回到以食者健康為中心。這是一個迴歸復位的轉動,以食者健康為中心就是以人類健康壽命、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中心。 [22] 
食學三角第二次轉動 食學三角第二次轉動 [22]

食學學科體系

食學(SHIOLOGY)基本體系的形式是3-13-36(如下圖)。其中的3是食者需求學、食物獲取學、食事秩序學三個二級學科。其中的13指食者肌體學、食物成分學、吃學、食物生態學、食物野獲學、食物馴化學、人造食物學、食物加工學、食物流通學、食事工具學。36指食者體性學、食者體構學、食物元性學、食物元素學、吃方法學、吃美學、吃病學、偏性物吃療學、合成物吃療學、食物生態保護學、食物生態修復學、食物採摘學、食物狩獵學、食物捕撈學、食物採集學、食物種植學、食物養殖學、食物菌植學、調物合成食物學、調體合成食物學、食物碎解學、食物烹飪學、食物發酵學、食物貯藏學、食物運輸學、食物包裝學、食事手工工具學、食事動力工具學、食事經濟學、食事法律學、食事行政學、食事數控學、食學教育學、野獲食史學、馴化食史學。 [25]  [61] 
食學基本體系 食學基本體系 [61]

食學二級學科

食者需求學:從人生存健康、幸福、長壽的角度設立,是研究揭示人的肌體與食物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獲取學:從人類如何謀獲食物的角度設立,是研究揭示人類生存與謀獲食物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秩序學:從減少人類食事衝突的角度設立。是研究揭示人類食事行為條理性、連續性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62] 

食學三級學科

食者肌體學:研究揭示人的肌體結構、屬性與食物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成分學:研究揭示食物內在全部特徵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吃學,也稱食物轉化學:是研究揭示食物與肌體健康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研究提高食物利用效率的知識體系。
食物生態學:研究揭示人類與食源體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野獲學:也稱食物直獲學,是研究揭示人類持續取得野生性食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馴化學: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食物繁殖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人造食物學:研究揭示人工製造非天然食物與肌體健康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加工學:研究揭示人類加工食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流通學:研究揭示食物貯藏、運輸、包裝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工具學:研究揭示使用器物提高食事效率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制約學:研究揭示利用強制手段矯正人類不當食事行為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教化學:研究揭示傳承正確食事行為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歷史學:研究揭示人類過往食事經歷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25]  [63-64] 
食事13範式 食事13範式 [66]

食學四級學科

食者體性學:是從“元性”的角度研究揭示人體與食物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者體構學:是從“結構”的角度研究揭示人體與食物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元性學:是從“性格”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異性,用驗證方法研究揭示食物元性與肌體健康之間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元素學:是從微觀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異性,研究食物元素與人體健康之間關係及其規律的知識體系。
吃方法學:研究揭示進食方式與肌體健康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吃美學:研究進食行為與心理和生理之間和諧美好關係的學科。
吃病學:研究揭示食物、吃法與疾病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偏性物吃療學:研究揭示食物偏性與肌體健康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合成物吃療學:研究揭示合成食物與肌體健康之間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生態保護學:研究揭示保護食物生態系統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
食物生態修復學:研究揭示修復食物生態系統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採摘學:研究揭示人類持續取得野生植物和菌類食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狩獵學:研究揭示人類持續取得野生陸地動物性食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
食物捕撈學:研究揭示人類持續獲得野生水域食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採集學:研究揭示人類持續取得天然礦物性食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種植學:研究揭示野生植物性食物人工繁殖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養殖學:研究揭示野生動物人工繁殖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菌植學是研究揭示野生菌類食物人工繁殖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調物合成食物學:研究食物感官與合成物之間關係及其規律的學科。
調體合成食物學:研究疾病與合成物之間關係及其規律的學科。
食物碎解學:研究揭示用非熱的物理方式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烹飪學:研究揭示用加熱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發酵學:研究揭示用微生物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貯藏學:研究揭示食物存放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運輸學:研究揭示食物移動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物包裝學:研究揭示食物外部保護物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手工工具學:研究揭示食事無動力器物製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
食事動力工具學:研究揭示食事動力器物製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經濟學:研究揭示人類食物資源合理配置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法律學:研究揭示強制規範人類不當食行為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也稱“食為法律學”。
食事行政學:研究揭示政府管理食事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數控學:研究揭示利用數字技術提高食事效率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學教育學;研究揭示傳授和傳播食學知識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食事習俗學:研究揭示人類長期沿襲並自覺遵守的民間羣體食事行為模式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野獲食史學:研究揭示人類過往利用野生食物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馴化食史學:研究揭示人類過往馴化食物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10]  [65] 

食學學科術語

食學食事

食事指人類獲取、利用食物的現象和活動。 [18] 

食學食事問題

食事問題指人類獲取、利用食物的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疑難。 [19] 

食學食事客體

在自然界和社會中與人類食物生產、利用相關的現象和活動的客觀存在。 [10] 

食學食事系統

食事系統指按照一定秩序和內部結構聯繫組成的食事整體。 [10]  食事系統包括食物系統。 [18] 

食學食事秩序

食事秩序指人類食事行為的條理性和連續性。簡稱“食序”。 [10] 

食學食事行政

食事行政指國家對食物生產、利用的秩序管理活動。簡稱“食政”。 [10] 

食學食事認知

食事認知指人類對食事客體的主觀反應。簡稱“食知”。 [10] 

食學食事共識

食事共識指人類對食事的共同認知。即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壽,食皆求嗣。 [10] 

食學食事制約

食事制約指矯正人類不當食事行為的強制手段。 [7] 

食學食事行為

食事行為是人類有關食物生產、利用的活動。也稱“食為”。 [4]  [10] 

食學食為

食為:“食事行為”的簡稱。 [10] 

食學食為系統

食為系統指人類食事活動的整體運行機制,是人類社會行為的主要構成,是為滿足人類食慾的種種行為的整體,它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斷變化的。從生存和延續的角度看,這個系統要遠遠重於人類其他的行為系統。 [4]  [6] 

食學食為系統體系

由個體、家庭、族羣、國家、區域和世界食為系統構成的整體。 [10] 

食學食物轉化

指食物轉化為肌體能量和肌體構成以及廢物排泄的全過程。消化是從人體角度出發,強調人體的消化過程。食化是從食物角度出發,強調食物的轉化過程。消化是建立在現代醫學維度的認知,食化是全維度的整體認知,食化的概念大於消化的概念。 [4]  簡稱“食化”,也稱“吃物轉化”。 [10] 

食學食化

“吃物轉化”、“食物轉化”的簡稱。 [10] 

食學食化系統

食物轉化系統(簡稱食化系統),指食物轉化為肌體構成和能量釋放及廢物排出全過程的整體機制。包括消化、吸收、利用、排泄、釋放等過程。它是一個智慧系統,它既是若干直接食化器官的工作系統,又是整個肌體的存在系統。它是從食物轉化的角度來認知的生命系統。 [4]  [7] 

食學食物

食物是維持人體生存與健康的入口之物,包括真菌類、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及人造物類等所有以維持人體生存與健康為目的食入口中的物質。 [4] 

食學食物母體

孕育食物的本體。包括陽光、土地、水域。簡稱“食母”。 [10] 

食學食物母體系統

食物母體系統(簡稱食母系統),指食物的孕育系統,是從人類食物來源的角度進行表述的生態,一是表達食物孕育與人類的依賴關係,二是表達人類共享一個食物母體系統。食物決定生命,它來源一個母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原理所在。 [4]  [8] 

食學天然食物

在自然界生長的食物。包括野生食物和馴化食物。與人造食物相對應。 [10] 

食學人造食物

人造食物指非天然的食物,用化學合成等方式製成的可食物質。 [10] 

食學野生食物

未經人類馴化的生長在自然界中的可食物質。 [10] 

食學原生食物

在未被人類干擾的原生態環境裏生長的可食物質。 [10] 

食學馴化食物

人工控制繁殖的天然可食物質。 [10] 

食學有機食物

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學合成物的馴化食物。 [10] 

食學本草食物

具有療疾功能而沒有充飢功能的天然可食物。 [10] 

食學合成食物

用化學方式製成的入口物質。非天然食物。 [10] 

食學偏性食物

對肌體不正常狀態有作用關係的天然食物。 [10] 

食學胞殖食物

用動物細胞培殖出來的可食物質。 [10] 

食學調物合成食物

改善食物感官效果的可食合成物。 [10] 

食學調體合成食物

改善肌體不正常狀態的可食合成物。 [10] 

食學食事行業

食事行業簡稱“食業”, [7]  指從事食物獲取、利用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羣體構成的社會體系。 [18] 

食學食業

“食事行業”的簡稱。 [10] 

食學食業文明

食事文明的代用詞。特指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個階段。 [10] 

食學食學教育

傳授食事知識系統,簡稱“食育”。它包括食學通識教育和食學專業教育,擴大了現有的“食育”概念。 [10] 

食學食育

食學教育”的簡稱。

食學食學通識教育

面向食者的以吃學為主的食學教育 [10] 

食學食學專業教育

面向食事從業者的食學教育。 [10] 

食學食物轉化之腦

肌體內轉化食物的智慧系統。簡稱“食腦”。 [10] 

食學吃物

吃事場景中的食物。 [10] 

食學吃事

吃事指人類攝入食物的行為與結果。 [31] 

食學吃事3階段法則

把吃前、吃入、吃出視為一個整體,才能健康長壽。 [10] 

食學吃事3形態

吃養、吃調、吃療。 [10] 

食學吃事五覺審美法則

吃事是味覺、嗅覺、觸覺(口腔)和視覺、聽覺的鑑賞過程。 [10] 

食學吃事審美

吃事審美是指進食過程中心理、生理愉悦的體驗與感受。簡稱“吃審美”。 [10]  也稱“五覺審美”。 [7] 

食學吃事疾病

吃事疾病指因不當食物和不當吃法引發的肌體不正常狀態。簡稱“吃病”。 [10] 

食學基本原理

食者需求領域的食學原理 [16]  [67] 
(一)“肌為食化”原理 [16]  [67] 
人的肌體是由食物轉化而來,包括骨骼、血液、內臟、肌肉、大腦、皮膚、毛髮等等。這是一個複雜的轉化過程,是一個極度智慧的系統。可以這樣説,沒有食物就沒有肌體,沒有食物就沒有生命。“食化為肌”原理揭示了食物與肌體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食物是人肌體組成的基礎,食物是人生存的前提,沒有食物就沒有生命,生命離不開食物。人從母體誕生出來,一般只有幾斤重,成年後都在幾十斤或一百斤以上,其實都是食物轉化而來。人的肌體是由食物轉化而來,這不是僅靠營養學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食物與人的肌體之間物質形態轉化的客觀規律。以往常説吃是為了“充飢”,是為了解決餓的問題,這樣的認識是不夠的。其實,吃的本質首先是“化肌”,特別是在兒童少年的成長期,然後才是充飢。“食化為肌”原理説明,要從生命、生存的角度重新認識吃事。以往食物與人的生命之間的關係被低估了。 [35] 
食物轉化為肌體,需要基因、氧氣、温度等因素的支持,這是一個極度智慧的系統。從它的智慧性來看,毫不遜色於頭腦 (大腦),可以稱為食腦,食腦不僅僅存在於消化系統,也不僅僅侷限於腸腦、腹腦,其中的轉化機理尚待深入地探索認知,這是一個 21 世紀需要正視的課題。從食腦與頭腦的關係角度,可以引申出“食腦為君”原理,即“食腦決定肌體的生存與健康,頭腦是在為食腦服務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食腦指揮頭腦,頭腦指揮不了食腦,二者是君臣關係,只有頭腦服從食腦才能實現健康長壽。反之則會威脅健康和生存”。 [36] 
“食化為肌”“食腦為君”原理的價值,在當今頭腦崇拜的時代裏被嚴重忽視了,人們忽視了食物與肌體的本質關係,違背了吃事的客觀規律,最終會傷害到身體的健康。 [36] 
(二)“肌食耦合”原理 [16] 
每個人的肌體都不同,且一直處於變化中,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差異性,根據自己肌體當時的需求特徵,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吃方法,找到食物與肌體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違背這個原則就會發生疾病,威脅肌體健康。“肌食耦合 ”原理揭示了個體健康與食物、食法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肌食耦合 ”原理講的是食物與個體的耦合性。今天世界上有 80 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個體,且這個個體每天每時都是變化的。從食學角度來看,80 億人就是 80 億個不同的食物轉化系統,對食物有 80 億個耦合訴求。這不是用羣體平均值可以解決的問題。 [37] 
要拿到適合自己的吃事健康方案,需要遵循“七宜二驗”原則,即吃中七宜、吃後二驗。吃中七宜是指在吃飯的過程中,要從數量、種類、温度、速度、頻率、順序、生熟等七個方面適宜自己的身體,吃後二驗是指吃完飯後,通過觀察各類排出物和身體變化,檢驗上一餐吃的是否正確。由此形成一個吃事閉環,反覆體驗,逐漸找到自己與食物耦合規律。 [37] 
在吃出健康這件事上,依靠統一標準、統一定量,不是最佳選擇。只有做到因人而食,才能吃出健康壽期。 [38] 
(三)“食可致疾”原理 [16] 
吃事是人類疾病的一個來源,不當的食物、不當的吃方法可以引發疾病,威脅肌體健康。正確的吃事可以預防疾病發生。“食可致疾”原理揭示了吃事與生病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人類生病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飲食、温度、運動、心態六個方面。飲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因吃而帶來的疾病,稱為吃事疾病,簡稱吃病。這是一個新概念,指因不當食物或不當吃法引發的肌體不正常狀態,既包括因食物問題引起的疾病,也包括因吃法問題引發的疾病。 [39] 
吃事疾病主要來自缺食、過食 、污食、偏食、敏食、厭食等六個方面。長期缺少食物可導致營養不良;超過人體需求攝入食物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攝入不潔淨食物會威脅肌體健康;長期只吃單一種食物會導致營養失衡;長期厭食的結果也是營養不良;食物過敏是天生體質問題,同樣威脅肌體健康。 [39] 
“ 食可致疾”原理的價值在於預防疾病發生。 [39] 
(四)“食可療疾”原理 [16] 
吃事是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統干擾肌體失衡,是一個古老的發現與利用。吃事不僅可以治療因食帶來的疾病,還可以治療其他病因帶來的疾病。“食可療疾”原理揭示了吃事與治病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在 《現代漢語詞典》 中食物指“可供食用的物質”。 按食物種類劃分,利用吃事治病有兩個方面,一是用天然食物治病,二是用化學合成食物治病。用天然食物治病,又分為充飢食物治病和本草食物治病。 [39] 
為了分清食物充飢與療疾的不同功能,把具有療疾功能的食物稱為藥物 (口服),久而久之忘卻了它的食物屬性。 [39] 
“食可療疾”原理包含“食物偏性療疾”“食藥同理”兩個引申原理 。“食物偏性療疾”是“利用天然食物的偏性調節肌體的偏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近代對食物成分的認知側重於元素。其實,在顯微鏡發明之前,就有了對食物元性的認知與利用。食物元性,即食物本來的性格。食物是有性格的,且有平性和偏性之分。食物偏性能夠作用於肌體不正常狀態,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39] 
“食物偏性療疾”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理肌體的平衡,抑制病苗發展;二是可以治療“吃病”,恢復健康;三是可以治療其他原因引發的疾病,恢復健康。對食物偏性的認知與利用是人類千百年積累的智慧,但是至今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以天然食物治療疾病副作用小、成本低。對食物偏性早一天認知,早一天利用,就可以早一天受益。 [40]  利用偏性食物治療疾病是人類的普遍行為。 [41] 
“食藥同理”原理是對“食藥同源”認知的昇華。“藥食同源”強調藥物與食物來源的同一。“食藥同理”是指“食物與口服藥物都是吃入並通過胃腸作用於肌體的生存與健康,肌體並沒有單獨器官對其分區分別處理,二者的運行機制本質上是一樣的”。從原理上説,二者都是在利用食物轉化系統與生存健康之間的關係而發揮作用。明白這個道理,會吃食物就會少吃藥物。 [41] 
食可療疾”原理及“偏性食物療疾”“食藥同理”原理説明,整體認知食物攝入與肌體健康之間的普遍規律,及早發現疾病端倪,把握好吃事療疾的基本順序,先充飢食物,再本草食物,後合成食物。 [41] 
(五)“五覺審美”原理 [16] 
吃是五覺審美,是通過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感知的,是以嗅覺、味覺、觸覺(口腔)為主,以視覺、聽覺為輔的審美過程。吃事審美的反應是雙元的,即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強調美味與健康的統一。“五覺審美”原理揭示了吃與審美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五覺審美的本質是 3+2 的關係,味覺、嗅覺、觸覺是吃審美核心,視覺、聽覺是審美的輔助。吃審美也稱食審美。 [42] 
傳統的美學理論只承認視覺、聽覺的審美功能,沒有把味覺、嗅覺、觸覺納入進來。其實,人類的審美源自於味覺而非視覺。“五覺審美”原理的提出,揭示了客觀規律,打破了傳統美學理論的禁錮。食物的味道、氣嗅、觸感、形色和聲響,同時作用於人們的五官感受,這是其他形式的審美所不具備的,這是一種全感的藝術。 [42] 
精通食審美的人被稱為美食家,美食家有創造和鑑賞兩類,一共可以分為五種美食家。精通烹飪產品製作人是烹飪美食家,也稱烹飪藝術家;精通發酵產品製作的人是發酵美食家,也稱發酵藝術家;精通食物品鑑的人是美食家,也稱傳統美食家;既精通食物品鑑又能吃出健康的人是現代美食家,也稱健康美食家;既懂美食創造又精通美食鑑賞還能夠吃出健康的人是大美食家,也稱美食大家。 [43] 
從食學的角度來看,品鑑領域的美食家的第一個標誌就是要比非美食家們健康長壽。現代社會需要樹立新的美食偶像,需要能夠帶領民眾吃出健康來的美食偶像,這就是符合“五覺雙元”的現代美食家。 [43] 
從“二覺”到“五覺”、從“一元”到“雙元”是對吃事審美客觀規律的完整揭示,是對傳統美學理論的補充與完善,其最大的價值是美味與健康的統一,讓每一個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吃出更長的健康壽期。 [43] 
食事秩序領域的食學原理 [16] 
(一)“食孕文明”原理 [16]   
食事早於文明,食事孕育文明。食事是文明的基礎,食事支撐文明持續,不當的食事行為會威脅文明持續。“食孕文明”原理揭示了食事與文明的本質關係。 [16] 
食事不僅與人的生存、健康相關,更與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相關。食事與文明的關係被忽視了。人類文明的起源有兩個階段,即文明要素階段和文明社會階段,文明要素的形成源於智人獲取食物的行為;文明社會的形成源於食物的馴化 。文明源於食事,食事是人類文明起源的動能。 [44] 
文明肇端的六要素形成於1萬~550萬年前。智、美、禮、權、序、嗣均源自於食物獲取的過程中。智源於食事。人類之初,從樹上走到地面,身體弱小,面對諸多更大體重動物的威脅,只能依靠羣毆、陷阱、弓箭來抗爭,這就是人類智慧的濫觴。獲食工具的製作與使用,是開啓人類智慧的鑰匙。美源於食事。人之初無美感,美感來自對客觀世界的好感。人類最早的美感來自植物果實的甘甜和動物烹熟的醇香,源自嗅味覺。禮源於食事。禮的核心是謙讓,人類最初謙讓的是食物,謙讓食物是人類禮儀的初端。敬是禮儀的重要內容,敬人、敬天、敬神都離不開食物。權源於食事。誰控制了食物,就獲得了尊重與服從,這就是權力。嗣源於食事,族羣的延續首先依賴食物的可持續供給。沒有食物就沒有傳承,就沒有子孫延續。 [44] 
文明社會的形成源自於 1 萬年前的食物馴化。食物馴化讓人定居下來,讓食物有了積存,讓社會有了分工,出現了社會階層,出現了城廓、文字、青銅器等,食物馴化是人類文明社會的起點。 [44] 
食事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內容,食事決定生存、生活、每一個人的生存質量,食事決定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食事是人類文明的主體。沒有食事的支撐,一切文明形式都會支離破碎。食事問題的全面徹底解決,才是人類整體文明的首要標誌。 [44] 
食事問題是人類文明持續的重大威脅。在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 12 個與食事相關,可見食事問題是威脅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44] 
(二)“食事三角”原理 [16]   
人類的食事範圍,是在食物母體系統、食事行為系統、食物轉化系統三者之間展開的。食事行為系統向食物母體系統索取食物,提供給食物轉化系統使用,食物轉化系統將食物排泄和屍體最終降解迴歸食物母體系統。由此構成的三角關係反映出人類食事的疆界(如下圖),缺一不是食事全貌。“食事三角”原理揭示了人類食事與自然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食事三角原理 食事三角原理 [16]
食物母體系統是自然性的,它形成於約 6500萬年前。它是食物的來源系統,是食物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全人類共享的“大系統”。食事行為系統是社會性的,是一組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層系統”,從一個人的食事行為系統、一個家庭的食事行為系統、一個族羣的食事行為系統,到一個國家國家的食事行為系統,再到地球村的食事行為系統,是多層級的 N 個系統。食物轉化系統是自然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食物轉化系統,每一個食物轉化系統都是不相同的,今天世界上有 80 億人,就有 80 個食物轉化系統,它是“微系統”。 [45] 
人類共享一個“食物母體系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物質基石。 [45] 
(三)“食事優先”原理 [16] 
食事久遠,他事後來。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優先,生活之事列後。食事優先,國泰民安。若他事佔先,必內卷生亂。“食事優先”原理揭示了食事與他事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面對諸事,要做到把食事放到第一位,他事列後。食事是人類生存的第一要事,理應優先。若他事優先必將威脅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這裏説的他事指衣服之事、房屋之事、交通之事、醫藥之事、通訊之事、金融之事、航天之事、軍火之事等。食事不僅在諸事之前,也在文明之前。文明從食事中走來,他事從食事中走來,諸事從食事中走來。 [45] 
食事久遠,文明後來。食事在先,諸事隨後。這是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不容改變。 [45] 
工業社會,他事增多。“他事在先”,當前的問題解決了,未來的問題會更多更復雜。從長遠和整體來看,“他事在先”的行為,不僅會使社會整體運營效率降低,並且會威脅個體的健康和種羣的持續。“食事優先”原理總結了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法則和人類行為的要事權重,揭示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 [45] 
“食事優先”原理還可以延伸出一些引理。例如“食在醫前”原理,其內容是“食事是健康管理的上游,醫事是健康管理的下游。抓上游管理事半功倍,抓下游管理事倍功半。醫事管理也離不開食事”。這個引理揭示了食事與醫事之間的本質關係。釐清食事與醫事之間的關係,是把握健康管理主動權的關鍵。食事是主動健康管理,醫事是被動健康管理。主動健康管理成本低、效率高,被動健康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言及健康,首先想到的是醫療,或者只是想到醫療,彷彿健康管理就是醫療。其實,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食事,健康的人不需要醫事,人得病了以後才需要醫事,並且食事也有療疾的功能,在健康管理中食事的權重遠遠大於醫事。 [45] 
(四)“食為二循”原理 [16] 
人類的食事行為必須遵循食物轉化系統的運行規則才能健康長壽,必須遵循食物母體系統的運行規則才能可持續發展。人類的食事行為不能任性所為,要及時矯正不當的食事行為,才能生存得更好,才能可持續發展。“食為二循”原理揭示了人類食事行為與自然機制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從歷史角度看,顯生宙生態系統的形成大約在5.4億年前,其間經過了5次物種大滅絕。食母系統形成於約6500萬年前,人類食化系統的形成在 2500 萬年前,智人的食為系統的形成大約在550萬年前。人類食為系統的形成時間晚於食母系統、食化系統10倍以上。人類的食事行為跳不出這兩個以千萬年為單位的運行機制。人類的食事行為既要遵循食化系統客觀規律的約束,以維持、提高人類個體的健康壽期;又要遵循食母系統客觀規律,以維持、延長人類種羣的持續。 [46] 
人類處於生物鏈頂端,食物母體系統被破壞,會危害人類自身。食物轉化系統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系統,違背了食物轉化系統的運行機制,人的生命質量將會嚴重下降甚至提前終結,人就不能實現健康長壽。人類的食事行為,須遵循這兩個運行機制,才會有個體健康和種羣持續。 [46] 
近300年來人類的許多行為,干擾了食物母體的運行機制,也給食物轉化系統帶來傷害,特別是化學合成物進入食物鏈以來,在提高食物生產效率和食物感官效果的同時,給食物生態和個體健康帶來威脅,這是一個挑戰“食為二循”原理的典型事件。 [46] 
“食為二循”原理説明,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時刻反思食事行為,及時矯正不當的食事行為。唯此,才能提高個體健康水平,才能維護種羣可持續發展。 [46] 
(五)“食乃序基”原理 [16]   
人類社會秩序起源於食物分配和食物資源佔有。食事秩序是生存秩序,食事秩序早於社會秩序,食事秩序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沒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會瞬間崩塌,文明亦會崩塌。“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食事與社會秩序之間的本質關係。 [16] 
食事秩序是食事系統的條理性、連續性、效率性的體現,食事秩序是人類秩序的最初形式,也是一切秩序的基礎,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佈的《2021 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0 年全球至少1.55億人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問題。重度糧食不安全是指生命或生計因無法攝入足夠食物而面臨直接危險。受衝突、新冠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重度糧食不安全問題持續加劇。食物短缺是社會衝突的一個重要起因,食事秩序的紊亂是社會動盪的一個重要起因。沒有食事秩序的和諧,就談不上社會秩序的和諧。 [46] 
“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秩序構建的基本規律。沒有食物的合理分配,沒有食物資源的合理佔有,就沒有和諧的食事秩序。沒有和諧的食事秩序,就沒有和諧的社會秩序,食事秩序是社會秩序的核心內容。從世界範圍看,這個關係被嚴重地低估了。世界存在的諸多衝突,表面上和食事無關,是各種非食物資源的爭奪。其實,最底層爭奪的依舊是食物資源。構建和諧社會秩序,首先是構建食事秩序。構建一個能夠關照 80 億人食事利益的新秩序,是 21 世紀世界秩序進化的基礎。 [46] 

食學價值

食學的價值主要有八個方面:
其一,構建了對人類食事的整體認知體系。
在食學科學體系確立之前,人類對食事沒有整體認知。食學體系將食者健康、食物獲取、食事秩序納為一個整體,對人類的食事給予整體化的認知和梳理。整體認知的價值大於部分認知之和。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是對現代科學體系的補充與完善。 [48] 
其二,提出了人類食事問題的整體解決方案。
人類的食事問題分為局部問題和整體問題。解決食事問題缺少一個整體的治理體系。食學科學體系的創建,給食事問題的整體治理,提供了理論基石。 [49] 
其三,釐清了食事與諸事之間的關係。
諸事當前,要堅持食事優先。若他事優先將威脅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 [50] 
文明源於食事。食事是人類文明六要素的源頭。在食事與他事的關係上,食學給出了食事優先的答案。 [50] 
其四,支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17個可持續目標(SDGs)中,有12個與食事緊密相關。食學在治理方式上也與聯合國提出的“以綜合方式徹底治理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不謀而合。食事問題是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51] 
食學認為,食事問題不能徹底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實現。食學既關注人類種羣的可持續,也關注食物母體系統的可持續,有助於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1] 
其五,大幅提升人類的食事效率。
食事是人類生存的主要行為,7000年的文明史也是食事效率的提高史。食學指出,食事效率反映在食物生產、食物利用、食事秩序和整體社會四個方面。食事效率可分為人工效率、面積效率、成長效率、利用效率。其中,利用效率是核心,食產效率為利用效率服務,食事效率的提高,可以帶動社會整體運行效率的提升。生產效率領域的面積效率和成長效率已經接近極限;人工效率可以在當今科技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引領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食事效率的整體提升,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誌。 [52] 
其六,可以使每個人的壽期得到延長。
食學的三大任務之首,是延長個體壽期,這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 [52] 
食學體系設置了一整套與吃相關的學科,包括對食物、人體、吃方法、吃審美、吃病、吃療的認知等,提出了“食腦為君,頭腦為臣”“食藥同理(口服藥)”等原則。提出“吃前三辨”“吃中七宜”“吃後二驗”的三個階段管理,針對人類吃事的普遍性推出 《錶盤吃法指南》。可以讓人掌握科學的吃法,為人類壽期的延長做出貢獻。 [52] 
其七,提出了可持續產業劃分法。
食學提出的“可持續性產業劃分”,是從人類生存需求的角度,將社會行業分為生存必需產業、生存非必需產業和威脅生存產業三類。生存必需產業指食物、服裝、住房、醫療等人類生存必需的產業;生存非必需產業指交通、信息、服務、娛樂等生活必須但非生存必需的產業;威脅生存產業指毒品業、軍火業以及因科技失控形成的一些產業,對人類生存造成了極大隱患。食學主張,大力發展生存必需產業,控制發展生存非必需產業,抑制革除威脅生存的產業。 [53] 
可持續性產業劃分”理論為步入人類理想社會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 [53] 
其八,提出了“食業文明時代”理論。 [24] 
人類歷經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大階段。食學認為,人類的下一個文明階段是食事文明時代。食事文明也可以稱為食業文明,食業文明是食事文明在歷史時代表述時的代稱。人類文明有史以來,食事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食業文明時代,是全人類的食事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和徹底解決的社會階段。 [54] 
把全人類的食事問題優先徹底解決好,整體邁入食事文明階段,是實現人類理想社會的前提。 [54] 

食學評價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吳紅波對食學的評價是,食學與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12項目標高度相關,食學是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公共產品。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對食學給予高度評價。他説,食事問題是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要探索整體治理。食學是開啓整體解決人類食事問題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聯合國教科文總幹事松浦晃一郎非常讚賞食事教育體系。他説,當今世界忽視了對大眾的食教育,食學提出的食業者與食者的雙元教育結構,構建了人類食事教育的整體體系。 [1]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撰文“《食學》提升中國飲食文明”,對食學作出如下評價:食學不是食學史,也非食學概論,更不是飲食技法手冊,而是圍繞着食物生產、食物加工、食物利用、食物秩序、食事治理明確食學的性質、定位、任務、法則,正確引導人們的食事、食為。它對人類飲食歷史、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深刻分析和生動表達,並結合作者多年的餐飲實踐、技藝創新,建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食學理論體系,並努力確立食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學科地位。 [5]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輯遊蘇寧在“全面認知與解決食事問題——《食學》(第二版)讀後”一文中對食學的評價是,食學與時俱進地發展了“藥食同源”這一理論,認為藥源於食、藥食同理、食在醫前、食廉醫貴,不僅利用食物的特性來治療疾病,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吃病”的概念,從病因的角度管理疾病、管理健康。這種按照病因命名的方式,可以讓患者明白髮病的原因,可以自我控制與治療,研究了六種食源性疾病的種類與預防。 [11] 
《解放軍報》原總編室副主任牛明漢對食學的評價是,食學的創立是人類食事認知史上的一次革命。食事問題的全面解決,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眾多具象的理論構件支撐。在這些具象的構件支撐體中,食學提出的整體應對食事問題的食學體系,無疑是其中最接地氣也是最堅實的一個。食學體系因人類的食事問題而生,為解決人類食事問題而立。食學學科體系,是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全球公共產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對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2]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書長倪健民對《食學(第二版)》的評價是:中國學者劉廣偉構建的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整體認知體系,具有全球公共產品的特徵。《食學》研究的重點是個體、羣體、種羣與食事的關係。不僅是生存問題,還有和諧與可持續問題。食學體系是解決食事問題的全球公共產品,就如同今天令國人驕傲的5G、北斗。為人類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產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標誌。 [34] 
台灣果木文創出版發行人林慧美評價説,食學(Shiology)體系可以全面覆蓋食物系統的問題,具有世界領先性和原創性,屬於綜合性的交叉科學。 [13] 
食學的對象領域、分析視角以及基本任務,均與聯合國2015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吻合。 [9] 
第四屆世界食學論壇成果——《海南倡議》指出,需要創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食學(Shiology),全面覆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食事問題,實現全面認知和整體治理,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55] 

食學學科位置

在我國率先確立食學 (Shiology) 為一級學科,非常必要。 [56] 
從我國教育系統的學科目錄來看,食學屬於“學科門類”級別的知識體系,是在以“食事”為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對“09農學”的拓展。 [57] 
參考資料
  • 1.    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全球公共產品 ——人民政協網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0-10-26]
  • 2.    《食學》作者劉廣偉:健康中國,食在醫前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01-06]
  • 3.    劉廣偉.《食學》.北京:線裝書局,2019年第1版第1次印刷:4(前言)
  • 4.    《食學(第二版)》《食學名詞》(精裝版)發佈會即將舉行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20-06-05]
  • 5.    《食學》提升中國飲食文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引用日期2020-09-12]
  • 6.    劉廣偉.《食學(第二版)》.北京:線裝書局,2020:17
  • 7.    劉廣偉.《食學(第二版)》.北京:線裝書局,2020.4 (2020.11):559,51
  • 8.    劉廣偉.《食學(第二版)》.北京:線裝書局,2020:13-14
  • 9.    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之土耳其論壇召開 發佈《食學伊斯坦布爾宣言》  .中國日報中文網[引用日期2020-12-29]
  • 10.    世界食學論壇-基礎理論  .世界食學論壇[引用日期2021-03-05]
  • 11.    全面認知與解決食事問題——《食學》(第二版)讀後  .經濟參考[引用日期2021-04-20]
  • 12.    讀《食學》:食學體系是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中國方案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1-04-20]
  • 13.    《食學》:40年追問,創建大食物問題全新知識體系  .人民日報-有品質的新聞[引用日期2022-05-24]
  • 14.    劉廣偉《食學》繁體字版在台北出版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引用日期2022-05-24]
  • 15.    食學專家齊聚一堂,共商食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引用日期2022-10-06]
  • 16.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17.    【前沿】劉廣偉:揭示食事客觀規律 構建食學自主知識體系  .搜狐.2023-02-11[引用日期2023-11-28]
  • 18.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19.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20.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  .世界食學論壇[引用日期2023-12-01]
  • 21.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  .世界食學論壇[引用日期2023-12-01]
  • 22.    食學基本概念  .世界食學論壇[引用日期2023-12-04]
  • 23.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24.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25.    食學基本概念  .世界食學論壇[引用日期2023-12-13]
  • 26.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27.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28.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29.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30.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31.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32.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33.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34.    解決人類食事問題的全球公共產品 ——讀劉廣偉《食學(第二版)》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12-22]
  • 35.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36.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37.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38.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39.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0.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1.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2.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3.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4.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5.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6.    劉廣偉 . 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 (2):1⁃12.
  • 47.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48.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49.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50.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51.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52.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53.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54.    劉廣偉. 食學導論——構建揭示食事客觀規律的自主知識體系: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1):7⁃19.
  • 55.    第四屆世界食學論壇發佈《海南倡議》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24-01-02]
  • 56.    劉廣偉 . 食學體系——“食事認知”內部屬種與並列關係的確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4,23 (2):1⁃10.
  • 57.    食學術語——揭示食事認知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知網.2024-05-22[引用日期2024-05-28]
  • 58.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食學成果今日發佈  .中國食品安全報.2024-05-25[引用日期2024-05-31]
  • 59.    食學術語——揭示食事認知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知網.2024-05-22[引用日期2024-05-31]
  • 60.    創建食學自主知識體系 系統解決“三食”問題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雜誌官網.2024-05-25[引用日期2024-05-29]
  • 61.    劉廣偉 . 食學體系——“食事認知”內部屬種與並列關係的確立: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4,23 (2):1⁃10
  • 62.    劉廣偉 . 食學體系——“食事認知”內部屬種與並列關係的確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4,23 (2):1⁃10.
  • 63.    劉廣偉 . 食學體系——“食事認知”內部屬種與並列關係的確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4,23 (2):1⁃10.
  • 64.    劉廣偉 . 食學體系——“食事認知”內部屬種與並列關係的確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4,23 (2):1⁃10.
  • 65.    劉廣偉 . 食學體系——“食事認知”內部屬種與並列關係的確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4,23 (2):1⁃10
  • 66.    劉廣偉.食學(第二版):線裝書局,2020.4 (2020.11)
  • 67.    食學術語——揭示食事認知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知網.2024-05-22[引用日期2024-06-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