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明祠

鎖定
陽明祠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陽明祠是三組古建築的總稱,它包括陽明祠、尹道真祠扶風寺三部分。三組古建築共同組成環境清幽、景色秀麗的扶風山風景區,清代西南巨儒鄭珍曾贊之為“插天一朵青芙蓉”。
陽明祠是後人為了紀念明代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心學的創始人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內殿廊相接,林木葱蘢,清幽宜人,詩文碑刻甚多,文物薈萃,引人注目。
祠內林木葱蘢,根雕、盆景千姿百態,桂樹濃香四溢,碑刻甚多,曲徑迴廊,清幽宜人。祠內現存有王陽明先生朝服線刻大像。祠內左右兩壁還嵌有王陽明先生的《訓士四條》和《論語四條》木刻。建祠以來,文人墨客吟唱題贊,佳作不乏。
中文名
陽明祠
外文名
Yang Mingci
地理位置
貴陽市雲巖區螺螄山路13號(近東山路)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二至週日09:00-17:00,週一不開放;16:30停止入園,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常開園 [3]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總面積約64畝,建築面積約30餘畝
著名景點
陽明祠
著名景點
尹道真祠
扶風寺三部分。
始建時間
清嘉慶十九年
相關詩句
插天一朵青芙蓉
建立時間
嘉慶十九年(1814年)
類    別
旅遊勝地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貴州省貴陽市
建議遊玩時長
30分鐘-1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皆可

陽明祠景區簡介

陽明祠景色(一)
陽明祠景色(一)(21張)
談及貴州文化教育史上之重大影響者,人們往往言必稱尹珍、王陽明,兩人雙峯並峙。王陽明,本名守仁,字伯安。明正德元年(1506),因得罪宦官被謫貶至貴州龍場(今貴陽修文縣)。在貴州的3年時間裏,王陽明構建起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的陽明心學體系,創辦龍崗書院,主講貴陽文明書院,首開黔中書院講學之風,培養了大批黔中弟子,使得陽明心學最先在貴州傳播。時任貴州巡撫王學益稱:“陽明之學,言於天下,由貴(州)始也。”扶風山尹道真祠、陽明祠即分別為兩人設立的專祠,每年吸引着眾多海內外學者、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4] 
陽明祠,位於市東扶風山麓,扶風寺南側,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為紀念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貴州巡撫慶保重修扶風寺時,在寺南修建陽明祠,但並未竣工。嘉慶二十四年(1819),貴州提學使張輶會同貴山、正本、正習三書院院長等續修竣工,祠址始定。 [4]  以後幾度重修,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晉升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四合院結構,主體建築為享堂(大殿),單檐硬山頂建築,享堂正中,塑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雕坐像。堂前有“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遊廊相通。堂前有桂花樹2株,清幽宜人。 [4] 
祠建於高低錯落的台地上,殿廊相接,林木葱蘢,清幽宜人,祠內王陽明及清代袁枚、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名家詩文碑刻甚多,文物薈萃,是貴陽市現存的碑刻精華。 [4] 
抗戰開始以後,祠寺被軍事機關及其它單位佔用,年久失修。
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空前的大劫,屋宇殘破,所有碑刻損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貴陽市政府修復。依據舊拓片,由客居姑蘇的黔籍書畫家謝孝思先生僱請刻石名手,將碑刻一一複製。一百多年的名跡,又煥發新顏。

陽明祠主要景點

陽明祠陽明祠景區

陽明祠 陽明祠
陽明祠位於市東山麓的扶風山風景區(陽明祠)成階梯形依山而建,總面積約64畝,建築面積約30餘畝,由一寺兩祠(扶風寺、王陽明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組成了其風格獨特,以王陽明先生祠為主體的古建築羣體,這裏環境清幽,古色古香,1982年被市政府列為貴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0月又被列為貴州省愛國教育基地。
陽明祠景色(二)
陽明祠景色(二)(15張)
貴陽陽明祠景區內路徑逶迤,古雅的明清建築羣與參天古柏、百年銀杏丹桂、翠竹相輝成趣,更有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學家王守仁、東漢貴州學者尹珍先生所設享堂,專奉二人漢白玉坐像,同時這裏還飽藏曆代名人的詩作、書法以及一些珍貴的楹聯、碑刻、書畫等史料,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聞名而至。
遊廊及庭院中,有各種名貴的花卉及盆景,周圍闢有花圃、綠地、內設有石桌石凳,專供遊人休閒娛樂,古樸的建築,優雅的環境猶如一幅恬靜的風景畫,休頭之餘讓人品味,令人遐思,意境格外悠長。
貴陽陽明祠扶風寺以松巔閣為主體,闢有琴室、棋院、畫廊及茶坊、開展貴陽著名書畫展、貴州奇石展、千姿百態的木雕展等多項文化展覽,讓遊客在休閒中豐富對貴州古文化的瞭解與學習。
貴州著名學者尹道真漢章帝和漢恆帝在位之際到中原學習進步文化,帶之予西南,是開創貴州先進文化之第一人。
在其享堂設有生平石刻、貴州二十四名人展及清代大學士所題貴州第一名匾——“德兼教養”等。
陽明祠 陽明祠
貴陽陽明祠為紀念中國古代七大聖人之一的王守仁先生所建的陽時祠由王陽明生平展——桂花廳、學術展——享堂、貴州碑刻精華——曲徑碑廊的正氣庭組成一天然小四合院,院內有兩株五百多年的桂花樹,花開時節,金銀爭香、花香滿園,帶給遊人以幽靜、清新的意境。

陽明祠扶風寺

扶風寺 扶風寺
扶風寺是三組建築中最早修建的。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冬,貴築知縣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時,在何鶴川清淑閣的基礎上擴建。
王湛恩《字冢記》只説在閣左增字冢,字冢之上構瓦屋數椽,稱惜字院,提督學政洪亮吉為題額。倉聖樓、曇雲精舍、訓翠亭、假山、蘋池也應該是這次所建。
因為擴建歷時四年餘,至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暮春才竣工。如果僅是修字冢與惜字院,不應該花這麼長的時間。
可能是原計劃只修字冢與惜字院,後來才陸續添其它。因為帶有些隨意性與偶然性,所以連碑記也沒有。
王湛恩《字冢記》《惜字歌》,何泌作《惜字規條》,均刻石立於院中。另有乾隆二十一年貴州巡撫定長所立禁採石碑。
重建、擴建後的建築並不供佛,而是文字崇拜的場所。
蓋緣其地原有寺,新建殿宇也託寺僧代管,故人們沿稱為寺。所謂約定俗成也。扶寺在貴陽的佛教界沒有什麼名聲,可見雖名為寺,世人並不以佛寺視之。
扶風寺 扶風寺
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滿洲鑲黃旗人慶保巡撫貴州,政事之餘攜僚屬登山覽景,説此處是省龍發脈之所,不應該有缺陷,於是捐資增修殿堂五楹、山亭一區。
這五楹殿堂,即是現在扶風寺最高一排房舍的前身;山亭即半山亭,上世紀五十年代毀。慶保《重修扶風山寺記》雲:“黔中跬步皆山,形如聚米,蜂攢蠶列,犖确而為蹄轍之妨,行役者恆苦之。
然貴陽省會,風景清佳,左棲霞,右相寶,煙鬟岌嶪,鬱乎蒼蒼。每一放目,五倉皆為之豁。
嘉慶甲戌夏,予奉命來撫牂牁,未半載,政事初理,羣僚鹹樂予之簡而諒予之誡。
陽明祠
陽明祠(5張)
因於秋日高爽,循行阡陌,遠度林巒,見螺峯一山,奇秀獨絕。山之巔有寺曰扶風復廊湧翠,飛閣流丹,如天際嫏環,列岫拱而相向。
詢之,知主僧慧先從峨眉來,始結茆其上。邦之善士,驂履偶留,見林壑灣圜,實關一郡人文之秀;而慧先又能掃卻禪關,剪除茨棘,爰相樂助,構此招堤。美哉,洵足尚也。惟版築位置稍有未宜,楹桷亦漸朽剝,遂解俸為之葺治。匝月訖工,彌增清曠。竊願此邦之人,亦如茲山之蒼翠奮興,英華迭起,以成觀國之光,豈不盛哉。將拭目而俟之,是為記。嘉慶十九年歲次甲戌仲冬之月,慶保撰並書。”慶保,字蕉園,在任僅一年。
陽明祠
陽明祠(18張)
道光年間吳振棫著《黔語》,捲上雲:“出城東二里許,過扶風雲路坊,又裏許,即扶風山。山半有亭,曰環翠,可以小憩。在上為僧寺,近寺之冢累累,宿草殘碑,蒼涼滿眼,是以昔人云‘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也’。寺中室宇完好,有小池,蘋花鮮淨可喜。下有訓翠亭,蓄孔雀二。至曇雲精舍,則三面之山,青接眉睫,城中煙樹萬家,歷歷可數,此佳絕處也。”他所見到的扶風寺,還是嘉慶年間的原貌。
至民國年間,惜字院已塌,訓翠亭已無,池已乾涸,惟環翠亭尚存。至上世紀中葉,環翠亭也被拆除。九十年代,市政府依原貌重修扶風寺。最上一排房屋是重檐硬山頂架樑式,五楹二層,磚牆。用來陳列貴州儺戲面具、木雕。曇雲精舍是重檐歇山頂,三層,更名為松巔閣,改作茶室、棋苑。

陽明祠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位於扶風寺北側,舊址原為雹神祠,1916於雹神祠廢址上修建尹道真祠。尹道真祠也是一座四合院,祠門為月宮式門,門從左廂入。 [4]  門首石匾“尹道真先生祠”六字行書,蒼勁渾厚,系南海康有為字。原匾為楷書,是康氏親題,十年浩劫中被毀。今匾為行書,是當代書法家戴明賢先生從康氏墨跡中集出。康氏拙於楷書,原匾字體生硬,不及今匾。祠內地勢呈三級,最高一級是享堂。享堂是單檐硬山架樑式結構,帶前廊。廊柱懸抱柱聯:“北學遊中國;南天破大荒。”是清代貴州巡撫曾燠於嘉慶二十年(1815)題寫,為建祠時從貴山書院內尹公祠移來。 [4]  門首“德兼教養”篆字木匾,出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貴州學政、 [4]  清代中葉著名學者、文學家洪亮吉手筆。洪氏乾隆末年來任貴州提督學政,獎勵後學,識拔人才,貢獻非小。他在任期間,走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數百首詩文。還撰寫了考證貴州河流的專著《貴州水道考》。堂內樹尹珍漢白玉坐像,像前置幾卷竹簡。其側有當代貴州書家王萼華謝孝思書錄的《後漢書》《華陽國志》中的尹珍史料。
陽明祠
陽明祠(18張)
廂樓上陳列當代畫家所作的貴州歷代鄉賢畫像,有明代田秋李渭孫應鰲楊文驄,清代周起渭李世傑丁寶楨鄭珍莫友芝、黃彭年,近現代姚華謝六逸丁道衡樂森璕等等。其中鄭珍是晚清大詩人、經學家。遵義沙灘人。他字子尹,自稱小尹,是要以尹珍為榜樣,為貴州的文化教育獻身。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他以舉人得教職,在省內各地做訓導,培養了許多學生。他一生著述宏富。他是經師,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儒林傳;與摯友莫友芝共撰《遵義府志》,被譽為“天下府志第一”;他的《巢經巢詩》被譽為清詩冠冕,緊逼李、杜、蘇、黃。與他共撰《遵義府志》的莫友芝,字子偲,獨山人。是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詩人,與鄭珍並稱“西南巨儒”。
享堂左右與對面是冂形二層廊樓,環抱着一個小院。院中有兩株梧桐,濃陰滿地。

陽明祠人物介紹

王陽明 王陽明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生於1472年,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因曾築室講學於浙江會稽陽明洞,故人稱“陽明先生”。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先生任南京兵部主事,因觸怒當權宦官,被貶謫為貴州龍場(今貴陽修文縣驛丞
在貴州的三年中,王陽明先生先後在修文龍岡書院和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治學成名,門人眾多,影響甚大,在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仍有深遠影響。
1528年陽明先生逝世後,貴陽人為紀念他而修建陽明祠。
王陽明生平介紹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陽明祠交通信息

坐6、11、32、44、64、606、302在陽明祠下車步行幾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