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硬山

鎖定
硬山是中國傳統的建築表現手法,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外觀呈人字形,兩側山牆平於或略高於屋頂,屋頂雙坡交界處多磚砌瓦壘,山牆兩際或砌以方磚博風板,近屋角處迭砌墀頭花飾。據文獻所載,宋代已出現,似與磚牆的廣泛使用有關。多見於中國北方建築,尤以民居採用最多。 [1] 
中文名
硬山
外文名
flush gable roof
出現年代
宋代
定    義
呈人字形,山牆平於或略高於屋頂
分    類
大式建築與小式建築
組    成
基座、柱粱架、牆體、屋面

硬山簡介

中國古代建築,從平面上分,有長方形、方形、網形、三角、五邊、六邊、八邊、扇形以及由若干長方形和方形平面組合而成的曲尺、凸字、凹字、十字、工字等形式,而以長方形及方形平面為最基本。從建築頂部的外部形象上分,有硬山頂懸山頂、顯山頂、廡殿頂攢尖頂盔頂、單坡頂、穹隆頂、圓券頂、平頂等各式單體屋頂類型,另有就是由這些不同單體屋頂組合而成的形式。其中,硬山、懸山、廡殿、顯山、攢尖式建築,都是在相同的長方形平面上,在基本一致的構架原則下,產生出的幾種最基本的屋頂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常見、最規矩的做法,古建築行業習慣上將之作為官式建築中的“正式建築”,其他形式的建築則籠統地稱為“雜式建築”。 [2] 
硬山式建築的形式出現於宋代早期。硬山式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所謂的硬山式建築就是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邊緣相交,並將山部一縫檁木樑架外側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山面裸露向上,顯得質樸剛硬的建築。

硬山硬山式建築的形式

作為明清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硬山式建築分為大式建築與小式建築,其中以小式建築最為普遍。

硬山小式建築

小式建築 小式建築
清工部《工程做法》列有小式硬山的幾種主要形式:
七檁前後廊式,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築,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作過廳;
六檁前出廊式,可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用作前廊(後無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
五檁無廊式,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
通常情況下,民居的小式硬山式建築,其屋脊雖有些也有垂脊,但更多是僅有正脊,所謂垂脊不過是一壟筒瓦及一些附帶結構而已,也不施脊獸裝飾。如果是捲棚頂或圓山頂,其可視為無正脊,也可叫圓山正脊、圓脊、元寶脊、過壟脊、羅鍋(螻蟈)脊等,不設吻獸;兩邊垂脊也是前後坡相通,稱箍頭脊或捲棚垂脊等。 [2] 

硬山大式建築

大式建築 大式建築
雖然小式建築在硬山式建築中十分普遍,但大式建築在硬山式建築中也有不少例子。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大式建築。大式硬山式建築有帶斗拱和不帶斗拱兩種做法。帶斗拱硬山實例較少,一般只用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的斗拱。無斗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面寬、進深、柱高均大於一般小式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梁枋多施油漆彩畫,不似小式簡單素雅)等方面。通常情況下,大式硬山屋頂有五條脊。屋頂前後兩坡交界為正脊,前後兩坡與山面的交界為垂脊(即由正脊兩端垂下之脊,在硬山及懸山頂也常稱為排山脊)。 [2] 
參考資料
  • 1.    嚴雲受.中華藝術文化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10
  • 2.    張志明,郭兆儒,張正騏.中國古代建築概論: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