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莫友芝

鎖定
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子偲,號郘亭,又號眲叟,貴州獨山人。中國近代學者、詩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 [7] 
莫友芝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舉人。晚客曾國藩幕,奉命查訪文匯、文宗兩閣《四庫全書》殘本,先後為丁日昌、龐際雲聘為江蘇書局、揚州淮南書局總校,往來大江南北,盡交魁儒豪彥,飽覽秘籍善本。莫友芝與鄭珍齊名,同出程恩澤之門,同為考據詞章,並稱“西南巨儒”,世稱“鄭莫”。 [7] 
莫友芝好藏書,精版本目錄學,善書法,詩學黃庭堅、陳師道,其詩嚴謹措意,着力鍛鍊,追求造語新奇,有生新瘦硬之風。身處末世,世亂難安,六赴春官不中的人生際遇,化為孤寂幽峭、塊壘不平的詩情。身經遵義戰亂和太平天國戰爭,紀實之作充滿悲憫情懷和“詩史”特色。有《郘亭詩鈔》6卷,同治修補本。《郘亭遺詩》8卷,光緒刻本。 [7] 
別    名
紫泉
子偲
郘亭、紫泉、眲叟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貴州省獨山縣
出生日期
1811年
逝世日期
1871年
主要成就
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 [6] 
主要成就
西南巨儒
主要作品
《知見傳本書目》
《恃靜齋藏紀要》
本    名
莫友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布依族
職    業
翰林院庶吉士
父    親
莫與儔

莫友芝黔南名人

莫友芝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其父莫與儔(字猶人),清道光三年(1823) 隨父母來遵義。拜沙灘黎陶為師,與鄭珍、黎兆勳同窗共讀。道光六年取秀才,十一年中舉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説》《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 [1] 
莫友芝三歲識字,七歲讀《毛詩》《尚書》。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後屢試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與鄭珍撰成《遵義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餘萬字。與同時代的其它志書相比,《遵義府志》體例完備,材料翔實,史學界認為可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齊名,梁啓超稱之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與鄭珍也因此聲名大震,被人並稱為“西南巨儒”。張裕釗説:“子偲之學,於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討。旁及金石目錄家言之説,尤究極其奧頤,疏導源流,辨析正偽,無銖寸差失。所為詩及雜文,皆出於人,而天詩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隸篆書,求者肩相於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國藩幕府。代曾氏收購江南遺書,後又為曾國藩督領江南官書局,擔任校勘經史之職。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潛心於版本目錄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錄學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這是他從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數年間客遊上海等地時所見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的記錄,後由其子莫繩孫彙編成冊;一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所作的版本箋註,是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扛鼎之作。
十七年,與鄭珍一同進京會試,次年,二人落第返回,受知府之聘,共同編纂《遵義府志》。歷三年成書。二十二年,受聘主講湘川書院。二十六年,再度進京會試,餘暇至書肆購買書籍,因此邂逅結交曾國藩。咸豐八年 (1858) 再次進京會試,均未如願。遵父遺訓,不務功名。滯留京師年餘後,放棄候選,南下游歷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從曾國藩幕府逾十年。廣交文人學士,蒐集古籍珍本與金石書畫。其才華學識,廣受讚許。其間,曾於武昌為胡林翼刊校《讀史兵略》,受聘蘇州、揚州幾家書局校刊古籍,至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訪求散佚典籍,去上元、句容訪尋六朝齊梁碑碣石刻。遍歷江南藏書文齋,着重研究版本目錄學和金石學
同治二年 (1863), 祁雋藻薦於朝,特旨以知縣徵用,莫友芝辭謝不就。仍潛心致力於學問。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書局總編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為書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書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為多,尤其以唐寫本《説文解字殘本最為珍貴,是唐憲宗元和年間遺物,曾國藩見此書後,讚歎不已,即命刻版傳世,併為之題詞:“插架森森多於筍,世上何曾見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揚州書局主校刊,李鴻章張之洞邀其為武昌書院主講,他以衰老為由推辭不就。次年,至揚州、興化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後散失的圖書,突感風寒,高燒不退,病逝船中,歸葬於遵義新舟青田山。曾國藩親筆書寫了一幅輓聯:京華一見便傾心,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早欽宿學;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淚,來吊詩魂。

莫友芝清史文載

莫友芝 莫友芝
父庶吉士與儔,官遵義府學教授,日倡導樸學。先生為人默然湛深,篤治許、鄭之學。當其時,鄭珍亦從教授遊,同志相友善,歷五六年,業益進,黔中士林官師舉交口推鄭、莫,而兩人遂名冠西南。
家貧嗜古,喜聚珍本書。積既久,讀之恆徹旦暮不息,寢食並廢。爰通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錄家言,率究及其奧頤。疏導源流,辨析正偽,鮮銖寸差失。復工詩善書,求者沓至。居常好遊覽,喜談論,遇人無貴賤賢惠,一接以和。暇日相與商較古今,評騭術業高下,娓娓忘倦。顧外雖樂易,而中實介然有以自守。
道光辛卯舉於鄉,其後連歲走京師,朝貴爭欲羅致,必慎擇其可,否即婉謝之。會試報罷,籤取知縣,且選官,意不所樂輒棄去。往從胡文忠於太湖,為校刻《讀史兵略》。既又從曾文正安慶、金陵。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於白下,通走江淮吳越間,盡識其魁儒碩彥。同治四年,蘇撫李鴻章請州縣吏於朝,有詔徵用,卒不出。十年以往,求文宗、文匯兩閣書,赴揚州,抵興化,病卒,年六十一。
先生生平志存文獻,思為《黔志》一書,潤色邊裔。道光中,偕鄭珍同撰《遵義府志》,博採漢唐以來圖書地誌,荒經野史,援證精確,體例謹核,成書四十八卷。時論以配《水經注》《華陽國志》。又輯明代黔人詩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為《黔詩紀略》三十二卷。貴州文獻始燦然可述。
居金陵,得唐寫本《説文》木部殘卷,自謂“此吾西州漆書也”。以舉正段、嚴二家校注,撰《籌異》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討《梁碑》,躬自監拓,惟恐一字見遺,撰《梁石記》一卷。
其餘有《聲韻考略》四卷,《過庭碎錄》十二卷,《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三卷,《附錄》一卷,《樗萌譜注》一卷,《郘亭詩抄》六卷,《郘亭遺文》八卷,遺詩人卷。編訂未竟者,則《郘亭經説》《書典經眼錄》《舊本未見書經眼錄》《影山詞》各若干卷。

莫友芝文學成就

莫友芝撰《御亭知見傳》 莫友芝撰《御亭知見傳》
莫友芝與鄭珍齊名,同出程恩澤之門,同為考據詞章,世稱“鄭莫”。他於文字訓詁、名物制度,無不探討。又好藏書,精目錄學,還善書法。他的詩學黃庭堅陳師道,“不尚流美”(翁同書《郘亭詩鈔序》)。 [5] 
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及附錄、《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為目錄版本學者所重視;《韻學源流》《唐寫本説文木部箋異》一卷等,為聲韻、訓詁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的文學作品格調高,產量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他的《郘亭遺詩》八卷,收集詩作546首,《郘亭詩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詞》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詞作百餘闋,另有《素陰雜記》一卷,《樗繭譜注》一卷(按:《樗繭譜》一卷,鄭珍著。),《資治通鑑索隱》等。此外,他還收集了貴州266家詩人的詩2290餘首,編成《黔詩紀略》三十三卷。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由於生前所刊著作極少,大量日記、書信、稿本、鈔本分散於全國各地,今人對莫友芝生平及學術成就缺乏基本準確的瞭解。中華書局莫友芝年譜長編》(張劍編著)編入存世的所有《郘亭日記》及200餘封郘亭書信,吸收近百種莫友芝刊本、稿本和鈔本文獻,對莫友芝的事蹟、著述作了詳細編年,對全面瞭解莫友芝應有幫助。 [2] 
其次子莫繩孫編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可説是補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註》之不足。

莫友芝滿門風華

莫友芝家族多出文化名人,其父莫與儔,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舉人,次年進士。嘉慶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四川鹽源縣知縣,多有政績。莫與儔在遵義教授19年,以許慎鄭玄為宗、兼及南宋理學,莫友芝、鄭珍等“西南巨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長考據學,對貴州歷史地理很有研究,著有《都勻南齊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説》《仁本事韻》《詩文雜稿》等。他去世後,曾國藩親自為他作《莫與儔墓表》,“曾門四弟子”之一的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貴州人黎庶昌也為他作墓誌銘,稱他“以樸學倡導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庭芝,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他和黎汝謙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33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璧之譽。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蓴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樸。工小篆八分書,自得天趣。
莫祥芝,莫友芝之弟。在江浙為官20年,有政績,曾任上海知縣。沈寶楨以“風骨遒勁”向朝廷舉薦他。後主修《上元縣誌》和《江寧縣誌》。
莫繩孫,莫友芝次子。知府銜。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隨劉瑞芬出使俄國與法國,任參贊。因剛直不阿受責去職,長期獨居揚州,整理和刻印祖父與父親遺著,集成《獨山莫氏遺書》66卷。自編有《影山草堂書目》。
莫棠莫祥芝之子。早年遊宦兩廣十餘年,與我國最早介紹“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黎汝謙情誼深篤。莫棠晚年家住蘇州,嫺於目錄版本之學,喜好收錄刊刻家鄉人的著述,收集鄭子尹《巢經巢遺詩》,編輯《巢經巢遺集》24卷,勘定遵義趙嵩《含光石室詩草》等,自編有《文淵樓藏書目》,著有《銅井文房書跋》一書。

莫友芝個人書法

莫友芝篆書軸 莫友芝篆書軸
莫友芝精於書法,為有清一代十大書法家之一。黎庶昌評其書“分篆高騫,冰斯雄睨”。 當代書壇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書學》一文中評道:“學鄧石如篆書的莫友芝最好,趙之謙吳熙載其次”。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陳振濂先生對其書評道:“貴州曾出了一個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處,不在趙之謙,楊守敬張裕釗之下而或有勝之”。不同時代的學者、這樣高規格的書家,如此異口同聲的盛讚,可見莫友芝的書法成就決非浪得虛名。民國八年上海有正書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隸篆墨跡》出版發行,並多次再版。在國家文物侷限製出境的書畫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在現當代書法和篆刻名家中,姚華、陳子奮、王朝瑞均受過其書風影響。
莫友芝書法四體皆精,而最為人稱道者是他的篆書。他的篆書,取法頗豐。楊守敬評:“子偲書 學《少室碑》取法甚高”。他也“……嘗集漢碑頭篆刻百餘通,所作篆書 多從此出。”。
篆書四條屏 篆書四條屏
在清代以篆書名世者,如錢坫王澍孫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筆、短毫、枯墨作篆,用筆結體專以工穩、勻稱為能事。而莫友芝繼承了鄧石如以長鋒羊毫,濃墨懸腕作書的方法。用筆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麗厚重甚為精到;結體上緊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風格平和簡靜,氣宇軒然,遒麗天成。於名家林立的清代書壇中獨樹一幟。在隸書方面,莫友芝也是頗有成就的。其風格高古,喻巧於拙,筆勢方圓互用,結體因字立形,一掃長期以來隸必扁長的積習。其章法,多以縱向取勢而氣韻生動,顯得格調高古,氣象渾穆。由於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異乎常人,故從其書中無不打下許多名碑的印記,如《禮器碑》的飄逸、《張遷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渾穆、《夏承碑》的使轉以及《天發神讖碑》的用筆、《白石神君碑》的結體。其成就當頡頏於汀州和子貞。在行、楷方面,雖然他的影響遠不及其篆、隸書那樣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篳路藍縷之功。由於其作品遺留較少,我們只能從他的一些書信,題跋等手扎中去管窺其成就。其蒼率用筆似漫不經心,卻有自然飛動之妙。章法行氣一氣呵成,大小相間參差錯落。既有山重水複之跌宕,復具柳暗花明之開朗。得魚忘筌,神完氣足,韻味幽長。其楷書以魯公為根底,融會漢、魏顯得氣象渾樸,自出機紓,書卷氣實足。莫友芝雖然出生僻壤,但他勤於學術、長於詩詞、精於收藏,朋輩中又多社會賢達、學界泰斗,故而能夠“學”“識”相長,使其得以雄視闊步,特立獨行書壇。他也曾雲:“書本心畫,可以觀人;書家但筆墨專精取勝,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風節著者,雖書不名家,而一種真氣流溢,每每在書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於淡泊,專於學問。書法上無意名家,卻備受後世推崇。有清一代論書者多以鄧石如為書壇冠冕,卻又不約而同把莫友芝與其相提並論,使莫友芝成為一面旗幟,在書壇的制高點上高高的飄揚,讓後人有高山仰止之嘆!

莫友芝藏書大家

清著名藏書家、版本學家。領江南書局數年,並往文宗閣文匯閣觀覽所藏古今書籍。與江南藏書家張文虎劉履芬汪士鐸鬱松年丁日昌等往來密切,並多遍覽各藏家藏書。博學多通,善書法,精文學,與鄭珍有“鄭莫”之稱。藏書極富,太平天國時,遍遊江、淮、吳、越,結交名士,搜訪奇書,所藏宋、元、金、明清刻本、抄校本、稿本極多,計有165箱,精品有《唐寫本説文木部殘卷》,此本寫於唐元和十五年(820),乃驚世秘籍,為此他著有《唐寫本説文解字木部箋異》一書。藏書處有“郘亭”、“影山草堂”,取晉代詩人謝眺詩“竹外山猶影”意景,將書齋名為“影山草堂”。藏書印有“莫氏秘籍之印”、“影山草堂藏”、“遊方之外”等10數枚。校勘精善。於版本、目錄學有深研,編著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16卷,敍述鑑別古籍版本真偽及源流,對鑑定古書有獨到見解。其《宋元舊本經眼錄》3卷附錄2卷,是他在同治年間記其所見宋、金、元、明各代槧本、抄本和稿本,共130種,除考證優劣外,在書中附有解題,可作為考訂善本時參考,對後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幫助。另有家藏書目《影山草堂書目》稿本2冊,著錄2 600餘種,《郘亭行篋書目》著錄圖書3 000餘種。子莫繩孫,字仲武,號省教,繼承其影山草堂藏書,並陸續有書購進。莫友芝著述有《郘亭書畫經眼錄》《資治通鑑索隱》《郘亭詩抄》《郘亭遺文》《黔詩紀略》《過庭碎錄》《影山詞》《聲韻考略》《樗繭譜志》《石樑記》等多種,與鄭珍合纂有《遵義府志》。為丁日昌編撰有《持靜齋藏書紀要》上下卷,是丁日昌所藏宋元善本的書目解題。 [3] 

莫友芝個人軼事

一、祖居兔場
莫友芝像 莫友芝像 [4]
莫氏祖居獨山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自六世莫佳能始,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與儔(字猶人),於嘉慶十年(1805年)離四川鹽源知縣任返家復喪,後以奉養高齡老母為由不復職,在家鄉以授徒講學為業,並主講獨山紫泉書院。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晚號眲叟,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時降生貴州獨山州(今獨山縣)城北三十里的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上街家中。
三、耕讀傳家
友芝降生時,家中有祖母及三個兄長,三個姐姐,加上長嫂,全家共計十二口人,耕讀傳家,頗為興旺。
四、草堂春暖
友芝自幼聰慧,三歲能識字。其課讀的草堂在住宅後院,環境優美。有時父親赴獨山書院講學時,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為教讀。

莫友芝影山得意

友芝七歲時已能背誦不少詩詞。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處,隱現出遠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晉代詩人謝眺(字元暉)竹外山猶影的詩句,便請父親將他們讀書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從此影山草堂遠近聞名。
六、就學紫泉
友芝九歲時,祖母去逝。父與儔仍在紫泉書院講學,友芝隨讀,結識不少師友,受益匪淺。
七、八歲出眾
八歲時,除《六經》外,增讀《四書》並開始學《蒼雅》文字之學,由於他聰慧,記憶力強,進步很快,常受到長輩嘉獎。加上自小尊老愛幼,深得鄉里好評。
八、囑咐訂親
一天,父親的同年好友夏鴻時來訪,見友芝在讀《尚書》,於是舉書中成語命對。友芝所答深稱夏意,當即答應將其三女許配給友芝為妻。這年,友芝十一歲。
九、移家遵義
友芝十三歲,父莫與儔被選為遵義府學教授,友芝與母親及弟妹共八口人隨父到遵義上任。嫡母及兄長仍留在兔場家中。

莫友芝棠蔭攻讀

教授署內有一“堂蔭書屋”,友芝在這裏讀書時結識了比他大五歲的鄭珍(字子尹),在父親提倡樸學精神,實事求是研究文化遺產的嚴格教育下,飽覽羣書,打下了做學問的基礎。
十一、回鄉考學
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獨山,考補州學弟子員(秀才),頗有文名。在家鄉拜望親人和學友後,友芝仍返回遵義繼續攻讀。
十二、鄉試中舉
1831年,友芝21歲,在省城貴陽參加辛卯科鄉試,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其試卷深受薦卷房師胡芸閣(字達源)同考官吳雪蘭(字蒿梁)的賞識。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與夏鴻時季女夏芙衣結婚。在父親影響下,淡漠科舉功名,着力鑽研許、鄭之學,勞及列史,諸子百家,詩古文辭。
十四、初次授徒
遵義縣學訓導胡秉鈞(字退思,號理軒)是友芝父親同年舉人,因十分賞識友芝的學問,故特將兒子胡長新送到莫家拜友芝為師,友芝時年24年。
十五、鄭莫齊名
鄭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尤其在樸學方面,互相砥勵。“由是,遐爾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學者,人以鄭、莫兩名並稱。”
十六、會試落第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參加恩科春試不中。落第歸來後,父不在意,鼓勵他應潛心治學,方成大器。
十七、兩次進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鄭珍、莫友芝再次進京,參加戊戌春試,由於不願奔走鑽營,而雙雙落榜,通過這場考試,增加了他們對科舉制度不滿。
十八、編著生涯
回到遵義後,適逢貴州巡撫倡議各府州修志。遵義知府平翰久慕鄭、莫之名,特聘請兩人共同主編《遵義府志》。由此友芝才過了幾年既繁忙,又安定的採訪編纂生涯。
十九、禹門題壁
1839年秋,友芝,鄭珍等人採訪資料時到遵義沙灘禹門寺內小坐,受到寺僧的熱情招待,應邀在崖壁上作書。友芝寫的是隸書,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莫友芝憂國憂民

鴉片戰爭中方的失敗,表露了清廷的腐敗無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説:“庚辛以降,海波方揚,水衡告匱,半壁東南, 無寧日”。可見其憂國憂民之心。
二十一、友芝執教
1841年,友芝與鄭珍合纂的《遵義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繼去逝,全家生活重擔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繼其父主講湘川書院,步入執教生涯。
二十二、麻哈省親
1845年冬,友芝夫婦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梘探望久別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節後方依依不捨地返回遵義。
二十三、曾莫訂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參加春試,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廠書肆跟翰林院侍講學士曾國藩(字滌生)相遇,偶然談起漢學門徑,國藩大驚,嘆道:黔中固有此宿學耶逐訂交結為友好。
二十四、營建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賃十年的破舊官屋,在遵義碧雲山下借貸另建幾間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後,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並親書匾額懸於檐下,表達了對家鄉的一種懷念。
二十五、高梘弔唁
1852年,友芝岳母、岳父相繼去逝,友芝兩下高梘祭奠,感慨良多,是年,友芝的《郘亭詩鈔》和鄭珍的《裏經巢詩鈔》問世。
二十六、誦讀圍城
咸豐四年(1854年),桐梓縣齋教領袖楊風起義,攻佔桐梓仁懷後,大舉圍攻遵義城。“圍城數月,友芝讀書其中,鎮定自若。”他在《遵亂紀事》二十六首詩中,對官兵殘害百姓,腐敗無能和對起義軍的軍紀嚴明,作了如實的反映。
二十七、草堂被毀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各地農民起義相繼爆發,友芝家鄉兔場於八月被焚燒,影山草堂及房屋均化為灰燼。友芝次年方得信息,悲痛不已。
二十八、執教貴陽
1857年,貴陽知府劉書年經鄭珍介紹,聘請友芝到貴陽府署當家庭教師。其時,六弟庭芝也在貴陽教私塾,友芝隻身到貴陽後,和六弟共住,加上東家的敬重,心情感到很舒暢。
二十九、京師會友
家教一年半後,友芝攜次子繩孫再次進京參加春試,此次雖未錄取,但其文章才華都震動了京師,不少當代名人如翁同龢張之洞郭嵩燾等爭相與友芝交往。

莫友芝避亂出都

友芝在京一年,目睹內憂外患日深,英法聯軍又已進逼天津塘沽,時局緊張。打聽到九弟祥芝正在安徽懷寧任職,遂題詩贈眾師友離京南下。
三十一、獨樹懷人
友芝父子出京後,途宿河南獨樹驛站,沿途見村村綠林中結滿金黃柿子,繩孫不識,誤以為江南桔,引發了友芝思鄉懷人之情。寫下了《獨樹寄芙衣》五絕六首,以寄託相思之情。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年11月,友芝於大雪節到達懷寧縣臨時治所石牌,見到了一別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會秩序穩定,足見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敍舊
湖北巡撫胡林翼,早年曾在貴州作官,嚮慕鄭、莫之名。知友芝在懷寧祥芝處,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將次子繩孫留在懷寧,隻身來到太湖行營與胡共敍離別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書
數月後,友芝隨胡林翼回到武昌,應胡之邀請入住撫暑叢桂園,為胡校刊《讀史兵略》。先編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書。
三十五、曾幕作客
1861年7月初,友芝父子由武昌乘船沿江東下,到達東流大營,會見闊別十年的老友曾國藩。曾因友芝不願為其撰文稿,故留友芝在幕府作客卿 ,以便早晚得時相見。
三十六、夫妻重會
同治元年(1862年)秋,友芝移居安慶,十月初,長子彝孫奉其母、嬸、攜弟、妹逃亂,經重慶沿江東下,輾轉抵達安慶,友芝終於會見了闊別多年的妻小。
三十七、安慶團圓
祥芝家小也同時抵達安慶,從此,友芝,祥芝兩家妻子兒女得以團聚,皆大歡喜。十月中旬,友芝妹婿黎庶昌(字純齋)也來到安慶大營,得以與友芝相聚,令友芝喜出望外。
三十八、寄寓金陵
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遷居金陵,並將他的書齋仍題名《影山草堂》,以示對故鄉的懷念,安靜地過讀書寫作的青燈黃卷生涯。友芝同時被曾國藩聘為金陵書局總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
友芝安居金陵後,即到鎮江、楊州兩地搜尋遺書,途中游覽了飽受戰火摧殘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葱鬱,寺廟未遭破壞的焦山遊覽勝地感慨良多,寫下了《金山》《焦山》懷古長詩,以揚情懷。

莫友芝遍歷蘇杭

在尋訪古舊遺書中,友芝數次歷經鎮江、揚州、泰州南通常熟、蘇州、上海、杭州等地,收穫不小。同時也留下了幾十首記遊詩篇。
四一、失子傷懷
1869年冬,湖北巡撫何璟及學使張之洞在武昌創建“文昌書院”,來信邀友芝任山長。次車春,友芝到武昌,謝絕了擔任文昌書院主講的相邀。返回金陵後,得知長子彝孫已於半月前病故,年僅28歲。致使年邁體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
四二、病逝興化
同治十年(1871年)秋,友芝感冒風寒,醫藥不治,遂於九月十四日末時卒於舟中,享年61年。
四三、魂歸青山
友芝逝後,靈樞暫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國藩等好友親到靈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辭去江寧縣令,偕侄兒繩孫扶樞親送到遵義青山歸葬。
四四、名垂青史
友芝在學術和文學藝術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對貴州文化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後人譽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

莫友芝代表詩作

莫友芝書法 莫友芝書法
【戲書眼中草木】
盈盈金錢花,帖地不可拾。
婉婉燕支花,含香待秋入。
若榴葉披蕤,商陸花懶散。
榮落無人憐,伴我蕭齋晚。
【有感二首選一】
海腥吹入漢宮牆,無復門關亦可傷。
雜種古來憂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説衞存文物,車駕巡秋冒雪霜。
卧榻事殊南越遠,可容鱗介溷冠裳。
【南陽道中】
白水南流送客行,西移沙岸復東傾。
十年村落生興廢,百里蒹葭管送迎。
疆裏久荒申伯國,夕陽誰問漢家營。
草廬一片躬耕地,盡與途人説大名。
參考資料
  • 1.    莫友芝  .遵義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14]
  • 2.    光明日報 
  • 3.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4.    莫友芝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葉公綽輯,楊鵬秋摹繪。
  • 5.    莫友芝(1811~1871)  .百問中文[引用日期2021-06-07]
  • 6.    黃明,黃珅著. 近代詩文[M]. 2017:32.
  • 7.    莫友芝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