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道衡

鎖定
丁道衡(1899-1955),字仲良,貴州織金人,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白雲鄂博鐵礦的發現者,同時也是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德國柏林大學和馬堡大學,獲地質學博士學位,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曾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助教、雲南省建設廳技正(總工程師)、武漢大學礦冶系主任,國立貴州大學礦冶系主任、地質學系主任、教授、文理學院院長,重慶大學地質學系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九三學社重慶分社第二屆副主任委員和九三學社重慶大學支社第一屆主任委員等職務。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三屆中央委員、貴州省政商委員會(省政協前身)15位常委之一。 [2]  1955年2月21日病逝於重慶。葬於重慶市小龍坎平頂山巔。 [1] 
中文名
丁道衡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55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地質學者
主要成就
發現白雲鄂博鐵礦
出生地
貴州省織金縣
代表作品
《新疆礦產志略》
《蒙新探險生涯》
《綏遠白雲鄂博鐵礦報告》
《古杯的更訂》

目錄

丁道衡人物生平

丁道衡(1899—1955年),號仲良,織金縣人。幼年在私塾讀書,1919年在貴陽省立模範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1921年升入本科地質系。1926年畢業時以成績優異留校任助教,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1927年,應本校徐炳昶教授領導的西北科學考察團邀請,負責地質古生物及沿途礦產的考察。由於歐洲國家沒有參加這一考察團,某些駐華外交使團狂妄地散佈流言説:“中國能懂得大沙漠是什麼?只要走出包頭不遠,定將返回北京。”丁道衡及考察團成員聞知後,深感這是對我們國家及科學工作者的莫大侮辱,決心在這次考察中取得成果,回擊挑釁者。1927年5月,考察團從北京出發,當時氣候惡劣,征途艱險,他們橫穿戈壁,翻越天山,直到新疆塔什庫爾幹,歷時3年,完成了西北科學考察任務。丁道衡在這次考察中首次發現白雲鄂博鐵礦,繪製地質圖一百多幅,採集地質實物標本35箱。經過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時,沿途收集當地風土物品3箱,為祖國開發西北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粉碎了那些輕視中國的駐華使團的流言蜚語。1930年10月,丁道衡仍回北大任助教。次年3月至8月,兼任北京女子師範學院講師,同時整理發表了西北考察資料《新疆礦產志略》等論著。
1934年8月,丁道衡留學於德國柏林大學地質系,師從斯梯勒(Stine)教授攻地質構造。1935年轉德國馬堡大學隨衞德肯(Wcdckina)教授研究無脊椎動物化石,完成古林海、十字珊瑚、波哈特貝及鄂頭貝等研究,獲博士學位,被英國皇家學會聘為會員。
1937年12月,丁道衡任雲南省建設廳技正。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為川康科學考察團專家,在四川、西康一帶實地考察,中途遇匪,被洗劫一空,未達夙願。1940年3月受聘於武漢大學任礦冶系教授,時值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失守,武漢大學遷四川樂山,礦冶系僅一繪圖員無助教,所有六門地質課程(地質、礦物、岩石、礦牀、光性礦物、地史學)均由丁道衡兼任。他上午教課,下午領學生實習,數年如一日。在此期間,發表論文《十字珊瑚之意義》。
1942年8月,丁道衡回到貴州,目睹貴州落後狀態,遂矢志教育,培養家鄉人才。他創建工農學院於安順,並附設工業職業學校,親任校長。後學院遷貴陽,改組併入貴州大學工學院,丁道衡任院長,與教授樂森積極建議設地質系。1946年貴大地質系成立,丁道衡任文理學院院長兼地質系主任。丁道衡為創建地質教育事業奔走,並親自任課,同時還對西南石炭紀、二疊紀岩層中的鋁礬土礦作首次研究,確定其層位和初步遠景。1948年,丁道衡被選為貴州大學教授會主席。1949年初,丁道衡應重慶大學地質系邀請前往講學,時值重慶人民反飢餓運動。回校後,師生邀請丁道衡介紹赴重慶大學講學實況,當講到“社會存在各種黑暗必須剷除”“師生温飽應該得到保障”“內戰應該停止”時,聽眾掌聲經久不息。旋即由貴州大學聯繫貴陽醫學院、貴州師範學院師生在貴陽舉行示威遊行,開展罷教罷課活動,引起國民黨政府的仇視,以鼓動“學潮”和“宣傳共產主義”的罪名,於1949年8月8日將其秘密拘留於貴州綏靖公署。其弟丁道謙(當時在貴州企業公司任職)致書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翁與道衡系北京大學同學)及英國皇家學會,經多方營救,丁道衡才於同年10月24日恢復自由。
貴州解放後,丁道衡被任命為貴州大學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當選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後,丁道衡任委員兼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12月,丁道衡任重慶大學地質系主任、教授。1953年,丁道衡當選為重慶市第一屆人民大表大會代表、重慶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重慶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質學會重慶分會理事長。1954年,丁道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2月21日病逝於重慶。葬於重慶市小龍坎平頂山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