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卓討伐戰

鎖定
董卓討伐戰,是東漢末年各地羣雄組織地方軍對抗董卓的戰役。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羣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奪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軍起了內訌,聯軍決裂,形成羣雄割據的局面。
名    稱
董卓討伐戰
發生時間
189年(中平六年)
地    點
中原、關中地區
參戰方
關東聯軍,涼州軍
結    果
關東聯軍勝,董卓棄洛陽遷往長安
參戰方兵力
關東聯軍十餘萬;董卓軍不詳
主要指揮官
袁紹
袁術
孫堅
曹操
王匡

董卓討伐戰背景

漢末皇室鬥爭 漢末皇室鬥爭
經歷了黃巾之亂,漢室威信受挫,需要權力下放,各地方軍自組勢力,而宦官十常侍外戚何進的爭鬥也日益加劇。終於在永漢元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後,外戚宦官再次相爭,何進被殺。雖然何進將領袁紹率領部曲入宮盡殺宦官,但皇帝劉辯和皇弟劉協卻被宦官挾持出宮,然後被何進召進京、準備討伐宦官的董卓搶先找到並控制。董卓想廢掉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於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誘使丁原部下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和逼走反對者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於九月甲戌日廢少帝為弘農王,而推劉協為獻帝,至丙子日,更鴆殺何太后,成為漢室實際控制人,擔任相國。他在洛陽實行恐怖統治,縱容士兵姦淫擄掠,連皇族、公主、宮人也不能倖免,百姓對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羣雄的痛恨 [1] 
不過,董卓受周毖伍瓊之言,為收納名望和平息反對,重新任用黨人荀爽陳紀韓融都不自願地受到任用,又以袁紹為渤海太守韓馥冀州牧劉岱兗州刺史孔伷豫州刺史張邈陳留太守張諮南陽太守 [2]  。但這些舉動也不能平息各地憤恨。在京都的袁術因畏懼董卓而逃到南陽,而曹操認為董卓必定會敗亡,所以亦逃出京都。逃到陳留的曹操,散盡家財,又得到孝廉衞茲的幫助,組織約五千義軍準備討伐董卓,終於在189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 [3]  。另一方面,橋瑁向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希望各地方舉兵,當時韓馥對袁紹有戒心,派人看守袁紹。當韓馥接信後疑慮該幫袁紹還是董卓,但被其治中從事劉子惠反説救國又何以是幫袁紹還是董卓,認為先看其他人的舉動才作行動,韓馥同意,便書信給袁紹陳述董卓的惡行,讓袁紹舉兵 [4] 

董卓討伐戰過程

董卓討伐戰諸侯會盟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羣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當中包括: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當時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各羣雄都推舉袁紹為盟主,但只有鮑信認為曹操才是最有能力推翻董卓。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號,如曹操就被授行奮武將軍 [5] 
面對關東軍的勢力,董卓大為震驚,又董卓女婿牛輔以兵三萬征討伐河東白波軍大敗,擔心兩方連絡,便先在癸酉日,派李儒鴆殺了廢帝劉辯 [6]  ,又與眾臣議論要發大軍對抗關東軍,但被鄭泰勸阻。後提議遷都到關中的長安,楊彪黃琬一再勸阻,被董卓在二月乙亥日以因災異免去黃琬、楊彪等的職務,伍瓊周毖仍認為不能遷都,董卓便以向敵通訊而殺死了當初舉薦袁紹、劉岱等升官的周毖與伍瓊等。但董卓又後悔殺死了二人,便重新任用黃琬、楊彪 [7] 

董卓討伐戰遷都避禍

但遷都一事並沒有停止,在丁亥日開始,董卓以車駕先送獻帝西遷。又以步兵、騎兵逼徙洛陽數百萬人到長安,百姓被人踩死、被馬踏死、飢餓而死、遭搶劫而被殺的堆滿道路。董卓則留在洛陽畢圭苑,下令捉拿富翁,以罪名將他們殺害,沒收財產,死者不計其數。又派呂布掘開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沒收內裏的珍寶。
最後放火燒了洛陽宮廟、官府、居家,洛陽二百里內,建築物全毀,雞犬不留,董卓便留守在洛陽圬附近。三月乙巳日,獻帝到達長安,因董卓未到,便以王允輔政。而董卓在戊午日,因袁紹起兵而殺了其叔父袁隗袁基及家人,涉及五十多人,包括嬰孩、婦女 [8] 

董卓討伐戰不思進取

雖然如此,聯軍仍畏懼董卓軍強,所以不願先行,只有曹操認為既然起兵討董,就應有所行動,所以便率兵向西,準備進駐成皋,張邈亦派衞茲領兵隨軍。軍到滎陽汴水時,遇上董卓大將徐榮,雙方交戰,曹軍因兵少不利,曹操更被箭射中,坐騎也受傷。曹操堂弟曹洪將馬給了曹操,曹操不接受,曹洪便説:“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便讓曹操上馬,自己徒步追從,趁夜逃走。而徐榮見力戰了一日,酸棗(古地名)又不是易攻,便率領兵馬回去。曹操回到酸棗後,見聯軍雖有十多萬人,但每日都只在設宴聚會,不圖進取,曹操十分不滿,便向他們進計:只要袁紹領河內兵到孟津,酸棗將領進駐成皋,佔據敖倉,在轘轅太谷建立營塞,控制險要,袁術則由南陽到丹、析,入武關偷襲關中,那時形勢便可大定,又認為如果只是在此不圖進取,只會失去天下名望,招來恥辱。但張邈等人不接受,曹操便帶夏侯惇等到揚州(非今日之揚州市)募得千多兵,屯兵河內,轉屬袁紹 [9] 
另一方面,孫堅由長沙北上,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後,終於與袁術會合,被表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部屬袁術,準備北攻。冬天,孫堅派長史公仇稱回州督促軍糧,於城門東外設帳幔,邀請官屬為仇稱設宴送行。剛好董卓軍數萬步、騎突然出現,但孫堅仍在行酒令、談笑自若,整頓部曲,命他們不可妄動。後來董軍騎兵漸到,孫堅才起來,徐徐率軍入城,對他們説:“我所以不立即起來走避,是怕士兵互相爭先,令各人反而不能入城。”董卓軍見孫軍整齊,不敢攻打而歸還 [10] 

董卓討伐戰相持階段

後孫堅改屯梁東,而董卓派徐榮、李蒙四出虜掠,與孫堅在梁縣發生遭遇戰,孫軍大敗,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走。因為孫堅喜歡用紅色的頭巾,被董軍認出,便脱下來給了近將祖茂戴上,引開徐榮軍騎兵,孫堅則由小路逃出。祖茂被敵軍追得困迫,便下馬將頭巾放在一條燒過的柱上,自己則隱藏在草堆中。騎兵看見頭巾,以為是孫堅,便將頭巾重重圍繞,到近看才發現是柱,便離去。
孫軍大多兵將被俘,更以殘酷手段所殺,如潁川太守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則以布纏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熱油灌殺 [11]  。另外,屯兵河內的王匡亦派泰山兵屯河陽津,準備進攻,董卓便派出疑兵擺出要由平陰渡河,暗地裏派遣精兵從小平北面渡河,繞過王匡軍,在後方攻擊,在津北大破王軍,死者甚多。

董卓討伐戰蕭牆禍起

韓馥懼怕袁紹危及自己,便一步一步減少對河內、酸棗聯軍的糧食輸送,軍糧耗盡後,聯軍各自回到守地,但各軍仍保持盟友關係。同時,劉岱與橋瑁二人一向交惡,劉岱便殺了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而董卓見盟軍撤退,便派韓融、陰修、胡母班、吳循、王瑰想與袁紹等人議和。眾人到河內後,王匡告知袁紹,袁紹不答應,要王匡殺死胡母班、王瑰、吳循等。袁術亦殺了陰修,只有因韓融有德名以倖免。
袁紹與韓馥以獻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控制,相隔關塞,不知獻帝是否平安為由,想立劉虞為帝,曹操拒絕參與,而袁術亦反對。袁紹又得到一個玉印,在座位中舉向曹操手肘,暗示已經準備一切,可以立劉虞為帝,但曹操只是大笑,暗地裏卻對袁紹十分厭惡。不過袁紹仍與韓馥等仍於二月推舉劉虞為帝,於是派張岐等邀請劉虞討論事宜。
劉虞怒叱張岐:“現今天下大亂,國君失去政權。我受重恩,但未能清雪國恥。各位據有州郡,應一起合力,盡心為報王室,反而在造反謀反,是互取恥辱呀!”便堅辭不受,韓馥等又想請劉虞領尚書事,但劉虞仍拒絕,更斬殺使者,袁紹等唯有罷手 [12] 
同時,在二月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董卓便派胡軫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騎攻擊孫堅。胡軫便揚言要斬殺一個長官,做為整肅軍紀手段,各都督聽到後都十分討厭他。當到達離陽人城數十里的廣成已是黃昏,兵馬疲乏,又受董卓節度,便下扎餵馬、休息,準備在夜裏出發,次日早上攻城。各將領討厭胡軫,想要破壞他的計劃,呂布等便揚言陽人的士兵已走,應立即追擊。胡軫立即出兵,但原來孫堅軍已整頓守備,董軍無奈,加上吏士飢渴,人馬疲乏,唯有就地休息。呂布又大喊有人偷襲,全軍混亂,棄甲逃走,騎失馬鞍。逃出十多里外,才發現沒有追兵,剛好天亮,便舍回兵器,想再攻城,可是軍隊已被孫軍發現,加強了城池防守,胡軫等唯有撤退。孫堅出城追擊,大敗董卓軍,斬殺都督華雄等人。
袁術見孫堅大敗董卓軍,有人便向袁術進言:“假如孫堅得到洛陽,便無法制衡他,這是除去狼而反招來虎呀。”袁術心疑,便不運軍糧給孫堅。孫堅便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袁術,袁術慚愧,立即調發軍糧,孫堅亦回到陽人。董卓亦聞孫堅如此厲害,便派李傕遊説孫堅和親,更稱可以令其子弟們擔任刺史、郡守,但孫堅大罵董卓,一口拒絕。立即進軍大谷,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生戰鬥,董卓敗走,移屯澠池,另在陝集兵。

董卓討伐戰攻入洛陽

孫軍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呂布。孫堅掃除宗廟,祭祀天地,分兵出函谷關,到新安、澠池防禦董卓軍。董卓對長史劉艾説關東軍就只有孫堅才是值得注意,要各路人馬留意。便留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屯兵安邑,其他將領留守各縣,對制衡山東,自己則出發向長安。而孫堅修塞各陵後,便率軍還魯陽。洛陽因破壞嚴重,只成為董卓與關東軍對抗的屯兵地方而已。雖然孫堅攻進了洛陽,但聯軍中的各羣雄在這戰役中大多都結下仇怨,由一起對抗董卓,轉為開拓自己的領土,董卓討伐戰中在沒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結束 [13] 

董卓討伐戰結果

此次戰役,雖然名義上是聯合討伐,實際各羣雄卻互相估量對手、保存自身實力,為此結下不少仇怨。聯盟中兩個最有人望的羣雄袁紹、袁術反而是最先挑起內鬥的人,袁紹首先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與公孫瓚開戰。而袁術擁有南陽,與新任的荊州刺史劉表交惡,其麾下在討伐董卓中威名遠揚的孫堅在攻打劉表時中伏戰死。其後袁家兩兄弟決裂,形成中原混戰。其後,曹操因私怨進攻徐州陶謙;劉岱、橋瑁、張楊等較弱勢力也紛紛明爭暗鬥;及孫堅部下擁立孫堅長子孫策亦進攻江東各地,割據一方。由於朝廷名義上和實際上都已經被奸臣董卓控制,各地諸侯間公開的殺戮也已經無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義,三國割據戰亂弱肉強食從此全面展開。

董卓討伐戰後續

而董卓到了長安後,並沒有減少恐怖的統治,反而變本加厲,自稱太師,更欺壓大臣、殘殺百姓、奢侈揮霍、獨裁兇殘,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連同黃琬、尚書僕射士孫瑞、楊瓚等密謀要殺死董卓,連絡上負責董卓警衞的中郎將呂布以及董卓部下的騎都尉李肅 [14] 
192年(初平三年)四月丁巳日,王允、呂布等人以皇帝詔書的名義,在未央殿掖門外殺死董卓,結束董卓的統治。但是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以為其報仇為名,很快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擊退呂布,延續董卓的暴政。最後獻帝被迫逃出長安,流離失所,最終投靠曹操,漢室名存實亡。

董卓討伐戰小説描寫

在《三國演義》中,從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至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都是描寫此戰役,不過當中大部分情節都是虛構或改造:如非曹操發檄討董;沒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部分人物沒有參加,而曹操、孫堅、張楊分別屬張邈、袁術、袁紹之下。温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虛構。當時袁術的確有扣押糧,但沒有令孫堅敗陣,反是孫堅勸服袁術再次運糧。而當中部分武將如俞涉潘鳳方悦武安國穆順等都是虛構 [15-16] 

董卓討伐戰奪璽考證

在《吳書》及《山陽公載記》有記載孫堅在入洛陽後,於南甄官井裏找到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更私自收藏起來,後來袁術劫持孫堅的夫人,奪取了玉璽。 [17]  不過,裴松之引用了《江表傳》案《漢獻帝起居注》《虞喜志林》,當時漢室有六個玉璽,分別是“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但漢獻帝由河上歸還宮殿時,六個玉璽仍然在宮殿,沒有外流。
當然,裴松之亦説傳國玉璽是由秦時傳下來,可能不在六璽之列。但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傳國玉璽中刻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但《吳書》卻寫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又《三國志·袁術傳》沒有記載袁術擁有傳國玉璽,所以玉璽一直都是在孫家,但到了東吳向西晉投降時,卻只有獻上金璽,而沒有玉製。所以裴松之不同意此説法,而陳壽司馬光亦不將此記入作品中,但《三國演義》卻用作故事情節,將孫堅寫成匿璽背約,而被袁紹怨恨,與劉表結下仇隙。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雒中無知者。俄而進及遞苗部曲皆歸於卓,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卓兵於是大盛。乃諷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劉弘而代之。初,蔡邕徙朔方,會赦得還。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蔡邕謗訕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聞其名而闢之,稱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懼而應命,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為侍中。董卓謂袁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為能勝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復何如?為當且爾。劉氏種不足復遺!”紹曰:“漢家君天下四百許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於春秋,未有不善宣於天下。公欲廢嫡立庶,恐眾不從公議也。”卓按劍叱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引佩刀,橫揖,徑出。卓以新至,見紹大家,故不敢害。紹縣節於上東門,逃奔冀州。九月,癸酉,卓大會百寮,奮首而言曰:“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對。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劍。有敢沮大議,皆以軍法從事!”坐者震動,尚書盧植獨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餘,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於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罷坐。將殺植,蔡邕為之請,議郎彭伯亦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植遂逃隱於上谷。卓以廢立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甲戌,卓復會羣僚於崇德前殿,遂脅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為帝。”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者。卓又議:“太后踧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太后於永安宮。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卓鴆殺何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會葬,素衣而已。卓又發何苗棺,出其屍,支解節斷,棄於道邊,殺苗母舞陽君,棄屍於苑枳落中。
  • 2.    《資治通鑑》:初,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説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於是徵處士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復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遷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自被徵命及登台司,凡九十三日。又以紀為五官中郎將,融為大鴻臚。紀,寔之子;融,韶之子也。爽等皆畏卓之暴,無敢不至。獨申屠蟠得徵書,人勸之行,蟠笑而不答,卓終不能屈,年七十餘,以壽終。卓又以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 3.    《資治通鑑》:銼董卓性殘忍,一旦專政,據有國家甲兵、珍寶,威震天下,所願無極,語賓客曰:“我相,貴無上也!”侍御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充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剽虜資物,妻略婦女,不避貴賤。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卓購求袁紹急,周毖、伍瓊説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即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又以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術畏卓,出奔南陽。操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時縣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操至陳留,散家財,合兵得五千人。
  • 4.    《資治通鑑》:是時,豪傑多欲起兵討卓者,袁紹在勃海,冀州牧韓馥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馥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氏邪?”治中從事劉子惠曰:“今興兵為國,何謂袁、董!”馥有慚色。子惠復言:“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有發動者,然後和之。冀州於他州不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書與紹,道卓之惡,聽其舉兵。
  • 5.    《資治通鑑》:春,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紹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冀州牧韓馥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眾名數萬。豪傑多歸心袁紹者,鮑信獨謂曹操曰:“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啓乎!”
  • 6.    《資治通鑑》:癸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鴆殺弘農王辯。
  • 7.    《資治通鑑》:卓大會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雒陽,於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百官皆默然。司徒楊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盤庚遷亳,殷民胥怨。昔關中遭王莽殘破,故光武更都雒邑,歷年已久,百姓安樂。今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石包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辦。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彪曰:“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太尉黃琬曰:“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得無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見卓意壯,恐害彪等,因從容言曰:“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勢也。”卓意小解。琬退,又為駁議。二月,乙亥,卓以災異奏免琬、彪等,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固諫遷都,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故卓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庚辰,收瓊、毖,斬之。楊彪、黃琬恐懼,詣卓謝,卓亦悔殺瓊、毖,乃復表彪、琬為光祿大夫。
  • 8.    《資治通鑑》:丁亥,車駕西遷。董卓收諸富室,以罪惡誅之,沒入其財物,死者不可勝計。悉驅徙其餘民數百萬口於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飢餓寇掠,積屍盈路。卓自留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室屋蕩盡,無復雞犬。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卓獲山東兵,以豬膏塗布十餘匹,用纏其身,然後燒之,先從足起。
  • 9.    《資治通鑑》:董卓在雒陽,袁紹等諸軍皆畏其強,莫敢先進。曹操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據舊京,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將據成皋,張邈遣將衞茲分兵隨之。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榮見操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操到酸棗,諸軍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操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能聽吾計,使渤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不進,失天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操乃與司馬沛國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得千餘人,還屯河內。
  • 10.    《資治通鑑》:冬,孫堅與官屬會飲於魯陽城東,董卓步騎數萬猝至,堅方行酒談笑,整頓部曲,無得妄動。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其整,不敢攻而還。
  • 11.    《資治通鑑》: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或謂袁術曰:“堅若得雒,不可複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術疑之,不運軍糧。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者,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浸潤之言,還相嫌疑,何也?”術踧,即調發軍糧。
  • 12.    《資治通鑑》:關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共立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舉兵而遠近莫不響應者,以義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非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韓馥、袁紹以書與袁術曰:“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馬虞為帝。”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君,乃外託公義以拒之。紹復與術書曰:“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術答曰:“聖主聰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乃雲今上‘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馥、紹竟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欲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 13.    《資治通鑑》:堅還屯,卓遣將軍李傕説堅,欲與和親,令堅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復進軍大谷,距雒九十里。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間。卓敗走,卻屯澠池,聚兵於陝。堅進至雒陽,擊呂布,復破走。堅乃掃除宗廟,祠以太牢,得傳國璽於城南甄宮井中;分兵出新安、澠池間以邀卓。
  • 14.    《資治通鑑》:四月,丁巳,帝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卓朝服乘車而入,陳兵夾道,自營至宮,左步右騎,屯衞周匝,令呂布等扞衞前後。王允使士孫瑞自書詔以授布,布令同郡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衞等十餘人偽著衞士服,守北掖門內以待卓。卓入門,肅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傷臂,墮車,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詔討賊臣!”卓大罵曰:“庸狗,敢如是邪!”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主簿田儀及卓倉頭前赴其屍,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布即出懷中詔版以令吏士曰:“詔討卓耳,餘皆不問。”吏士皆正立不動,大稱萬歲。百姓歌舞於道,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弟旻、璜等及宗族老弱在郿,皆為其羣下所斫射死。暴卓屍於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屍吏為大炷,置卓臍中然之,光明達曙,如是積日。諸袁門生聚董氏之屍,焚灰揚之於路。塢中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奇玩積如丘山。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 15.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21]
  • 16.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21]
  • 17.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