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荀爽

(東漢末年官員、經學家)

鎖定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諝,慈明 [1] 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末年官員、經學家 [37]  ,名士荀淑第六子 [21] 
荀爽出身“潁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龍”之稱。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評。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在位時曾被太常趙典舉為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號為“碩儒”。黃巾起義爆發後,黨禁解除,荀爽相繼被舉薦,但都未應命。董卓掌權後,強徵荀爽為官。他在九十三日內,接連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見董卓殘暴,便暗中與司徒王允等謀除董卓。 [37]  但在舉事前,荀爽便於初平元年(190年)病逝,享年六十三歲。 [21] 
荀爽博通羣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尊崇儒學,重視禮制。極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關係。他也吸取陰陽家某些思想,講究五行相生和相剋,並將其思想運用於社會各朝代的發展和變化。 [2]  據《後漢書》記載,其著作多達百餘篇,至今已殘缺不全。 [19] 馬國翰輯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輯有荀爽《周易注》一卷。 [37] 
概述圖來源 [36] 
全    名
荀爽
別    名
荀諝
慈明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28年
逝世日期
190年
主要成就
易學研究
主要作品
周易注
最高官職
光祿勳、司空
祖    籍
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
典    故
慈明無雙

荀爽人物生平

荀爽早有名稱

荀爽出身東漢望族“潁川荀氏”,為戰國思想家荀卿第十二世孫、東漢名士荀淑第六子 [3]  。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為“荀氏八龍”。 [4] 
荀爽從小好學,十二歲時即讀懂《春秋》、《論語》。當時的名臣杜喬見到他後稱讚説:“可以為人師。”荀爽益發深思經書,鄉里有喜慶喪吊,他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應命。潁川郡當時流傳有“荀氏八龍,慈明(荀爽字)無雙”之語。 [5] 

荀爽隱居著述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書請求進孝道,行三年之喪,正男尊女卑之義,講究禮制,“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 [2]  ,奏章送上後,荀爽就棄官而走。 [6]  後更遇第二次黨錮之禍,荀爽便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十多年間,專心著書,被稱為“碩儒”。 [7] 

荀爽不應辟命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因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劉宏被迫解除黨禁。黨禁解除之後,五府大將軍、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徵召荀爽,司空袁逢此處有誤,或作執金吾 [8]  )察舉他為有道,荀爽都未應命。 [9] 
後來,朝廷派公車徵召荀爽擔任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何進怕他不去,迎薦他為侍中,但因何進於光熹元年(189年)為宦官所殺,這一詔命便中斷。 [10] 

荀爽濡跡匡時

光熹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為帝。他又徵召荀爽為官,荀爽想逃避徵命,但因官員催迫,只得受任平原國相。前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時,又被朝廷追拜為光祿勳。在職三天後,於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荀爽自被徵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職,前後才九十三日。 [11-13]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軍起兵,董卓在懼怕之下意圖遷都長安,他大會公卿商議此事。當時太尉黃琬與司徒楊彪據理力爭,反對遷都。荀爽看到董卓氣盛,怕他一怒之下殺害二人,於是和緩地説:“難道相國是樂於這樣做嗎!崤山以東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遷都,以對付他們。這正與秦朝和漢初的情況相同。”董卓怒氣才稍平息。同年二月,荀爽隨獻帝遷都長安。 [14-15] 
荀爽見董卓十分殘暴,一定要傾覆國家,他所推舉都是一些有智謀的人才,準備與他們一起圖謀大事。他也與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長史何顒等為內謀,因病不幸於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16]  [17]  荀爽之侄荀彧尚書令後,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槨,將他重新安葬。 [18] 
據《集聖賢羣輔錄》記載,魏文帝曹丕還是丞相、魏王時,將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為二十四賢。

荀爽主要影響

荀爽博通羣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他於《詩》《書》《禮》《易》《春秋》皆有研究,尤精古文經學費氏《易》學,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説,為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尊崇儒學,重視禮制。極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關係,謂“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義備,則人知所厝矣。”主孝道,行喪禮,定尊卑等。他也吸取陰陽家某些思想,講究五行相生和相剋,並將其思想運用於社會各朝代的發展和變化。 [2] 
據《後漢書》記載,他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收集漢朝歷史其成敗可為鑑戒的成書,取名《漢語》;並著有《公羊問》及《辯讖》,加上其他論敍,題為《新書》,共百餘篇,但此書後來大多殘缺不全。 [19] 
隋書·經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經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學思想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如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棟撰《易漢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全後漢文》卷六十七亦輯錄其作品 [20] 

荀爽歷史評價

杜喬:可為人師。 [21] 
許劭:二人(荀靖與荀爽)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 [22] 
劉宏:處士荀爽、陳紀鄭玄韓融、李楷,耽道樂古,志行高潔,清貧隱約,為眾所歸。 [23] 
皇甫謐:弟爽,亦有才學,顯名當世。 [24] 
華嶠:及明章二帝,祖述此意,故後世爭為圖緯之學,以矯世取資。是以通儒賈逵馬融張衡朱穆崔瑗、荀爽之徒忿其若此,奏皆以為虛妄不經,宜悉收藏之。 [25] 
張璠:爽字慈明,幼好學,年十二,通春秋、論語,耽思經典,不應徵命,積十數年。 [22] 
范曄:①荀爽、鄭玄、申屠蟠俱以儒行為處士,累徵並謝病不詣。及董卓當朝,復備禮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髮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餘竊商其情,以為出處君子之大致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荀公之急急自勵,其濡跡乎?不然,何為違貞吉而履虎尾焉?觀其遜言遷都之議,以救楊、黃之禍。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21]  ②慶基既啓,有蔚潁濱,二方承則,八慈繼塵。 [21] 
郝經:①爽以一龍獨出,儒學行義昭焉。與郭泰陳寔相高,若知不可為,終於不屈,則軼太丘之右矣。不能遁卓逆命,而自凂焉。防防黃髪,泚顙睨目,遽登三事,公袞之麗,不若柴車之澤也。就能圖卓,以振國命,則亦枉尋直尺矣。議者謂荀公急急自勵,濡跡以匡時。跡既濡矣,時其可匡哉!委身其門,而欲圖之,仁者不為。不知其時,僥倖而出,智者不為。力不能拒,彊勉從之,勇者不為。達德皆違,爽失正矣。此反經合道為權之説,所以誤天下後世也。 [26]  ②鉅臣宗儒,四楊八荀。黃髪兩翁,終以失身。 [26] 
王夫之:桓、靈之世,君道澌滅,而臣之諫之也亟,探本以立論者,唯荀爽乎……爽之對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謁遠,奄權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論也。 [27] 

荀爽軼事典故

荀爽移風易俗

袁逢曾舉薦荀爽,但荀爽並未應命。等到袁逢逝世時,荀爽為之服喪三年。時人往往效法他,成為風俗。 [28] 
東漢時人在妻子死後,大多不為其行服。雖然父母去世,也還有弔喪問疾的。又私自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後立名。荀爽都引經據典論其正誤,雖説不能都依他的改變,但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29] 

荀爽慈明外朗

有人曾問名士許劭荀靖與荀爽誰更賢能?許劭説:“二人(荀靖與荀爽)都像玉一樣,慈明(荀爽字)聰明外露,叔慈(荀靖字)穎慧天然、藴而不露。” [30] 

荀爽以爽方紀

曹魏正始(240年—249年)年間,眾名士對比評論人物時,拿“潁川荀氏”中的五位和“潁川陳氏”中的五位相比,其中將荀爽與陳紀相比。 [31] 

荀爽內不避親

一次,荀爽遇見汝南郡名士袁閬,袁閬向他問起汝南郡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説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僅僅因為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嗎?”荀爽説:“您指責我,有什麼憑據嗎?”袁閬説:“剛才我問的是國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責你。”荀慈明説:“從前祁奚告老還鄉時,內舉不忘他的兒子,外舉不忘他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詩,不言堯舜的功德,卻讚美周文王周武王的偉績,這是因為他愛自己親人的道理呀。《春秋》的義理,是以魯國為內,以華夏諸國為外。況且不愛他的親人卻愛外人,這不是有悖道德嗎?” [32] 

荀爽人際關係

主詞條:<a>潁川荀氏</a>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十一世祖
荀況
戰國末期思想家,曾任稷下學宮祭酒蘭陵令等職。
祖父
——
父親
字季和,官至朗陵縣令,號稱“神君”。
平輩
兄弟
早卒。
官至濟南國相
有德名,終身隱居,後追號“玄行先生”。
荀燾
——
——
——
荀旉(一作專)
——
子輩
兒子
荀表
——
官至射聲校尉
女兒
字女荀。聰敏有才藝,嫁同郡人陰瑜為妻。陰瑜去世後,荀採因不願改嫁,自縊而死。
表格參考資料: [21]  [33-35] 

荀爽史料索引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 [2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爽字慈明,一名諝。
  • 2.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荀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9]
  • 3.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荀淑字季和,潁川潁陰人,荀卿十一世孫也。
  • 4.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荀淑)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並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
  • 5.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 6.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奏聞,即棄官去。
  • 7.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
  • 8.    按:袁逢於光和元年(178年)十月以屯騎校尉出任司空,至光和二年(179年)三月被罷免。而太常張濟自光和二年(179年)三月至中平元年(184年)四月擔任司空,之後接替他的大司農張温也一直擔任此職至中平二年(185年),故而黨禁解除後的司空並非是袁逢。
  • 9.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黨禁解,五府並闢,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
  • 10.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後公車徵為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進恐其不至,迎薦為侍中,及進敗而詔命中絕。
  • 1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十二月,戊戌,以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 12.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初,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説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於是徵處士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復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遷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自被徵命及登台司,凡九十三日。
  • 13.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為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爽自被徵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 14.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因從遷都長安。
  • 15.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董卓以山東兵盛,欲遷都以避之,公卿皆不欲而莫敢言……卓大會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雒陽,於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百官皆默然。司徒楊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盤庚遷亳,殷民胥怨。昔關中遭王莽殘破,故光武更都雒邑,歷年已久,百姓安樂。今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石包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辦。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彪曰:“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太尉黃琬曰:“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得無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見卓意壯,恐害彪等,因從容言曰:“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勢也。”卓意小解。
  • 16.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五月,司空荀爽薨。
  • 17.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顒等為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 18.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及彧為尚書令,遣人西迎叔父爽,並致顒屍,而葬之爽之冢傍。
  • 19.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鑑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並它所論敍,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 20.    《全後漢文·卷六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09]
  • 21.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8]
  • 22.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松之注。
  • 23.    《全後漢文·卷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09]
  • 24.    《世説新語箋疏·品藻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08]
  • 25.    《全晉文·卷六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07]
  • 26.    《續後漢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8-05]
  • 27.    《讀通鑑論·卷八·桓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9]
  • 28.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黨禁解,五府並闢,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逢卒,爽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
  • 29.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
  • 30.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松之注引皇甫謐《逸士傳》:或問許子將,靖與爽孰賢?子將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
  • 31.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爽方陳紀,荀彧方陳羣,荀顗方陳泰。
  • 32.    劉義慶.世説新語:中華書局,1980:言語
  • 33.    《古今姓氏書辨徵·十八諄》
  • 34.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8-08]
  • 35.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8-08]
  • 36.    《三國志14》追加武將荀爽介紹 “荀氏八龍”佼佼者  .遊俠網[引用日期2023-06-18]
  • 37.    夏徵農 主編.大辭海:哲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08-01:33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