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匡

(東漢末年河內太守)

鎖定
王匡(生卒年不詳),字公節,東漢末年的地方軍閥。兗州泰山郡(位於當今中國山東省泰安市東北方)人。 [1] 
起初,王匡在大將軍何進手下任大將軍府掾。何進死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董卓執政時,王匡與各地羣雄同時起兵來討伐董卓。最後,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和曹操的聯手攻擊而死。 [6] 
紀傳體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中,皆有敍述王匡相關事蹟;但無個人傳記。
全    名
王匡
公節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兗州泰山郡
主要成就
起兵討伐董卓
官    職
河內太守

王匡人物生平

王匡仕於何進

王匡字公節,泰山郡人,年少與當時蔡邕的交情要好。本身不吝嗇財物,熱衷地將金錢大量施捨他人。因為這些事蹟而使他聞名天下。 [6] 
中平年間,王匡被大將軍何進任用,擔任大將軍府掾。
中平六年(189年),何進為強迫其妹何太后支持自己誅殺宦官,聽從袁紹之言,徵召四方猛將豪傑引兵向京城。當時王匡奉何進之命東行返回家鄉兗州泰山郡(一説前往徐州)徵兵。他成功徵招五百名強健的弓箭手,並且運往位於西邊的京師洛陽,準備在起事時使用。 [6]  [7] 
同年八月戊辰日(9月22日),以張讓為首等多名宦官搶先殺害何進,使得整體計劃化成泡影。不久後,袁紹等人直接率兵殺入宮闕誅除宦官。 [9]  王匡也參與行動,他與袁紹等人併力殺入端門,於承明堂上格殺中常侍高望等二人。 [8] 
後來,王匡返回州里,不久又受朝廷的徵召,成為河內郡太守。 [1]  [6] 

王匡起兵討董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王匡與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等人一同舉兵於關東,討伐董卓,眾人推袁紹為盟主,王匡與袁紹屯兵河內。 [6]  [11] 
在討伐董卓期間,為了穩固基地河內郡,王匡派幾名讀書人到郡縣中暗中觀察官民的行為。只要發現有人犯罪,就抓來押入牢房,嚴刑拷問他們。這些嫌犯必須拿出錢財或物資才可以抵罪,否則就要與其宗族一同處刑。王匡想要藉由這個手段提升個人威嚴。在實行的過程中,王匡由一名讀書人的報告得知常氏(常林的叔父)毆打賓客,他的心情感到不悦,決定派人收押常氏。當時常家人都很害怕,不知道王匡會怎麼治罪,都害怕受牽連不敢營救。常林為救叔父,就去拜見與王匡同縣的胡母彪,對他説:“王府君憑着文武高才,到我這個郡來當太守,此郡山河相繞土地遼闊,百姓富足,又有很多賢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賊臣虎踞京師,整個華夏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為國奮力之時。如果欲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風歸附,紛紛響應,平息暴亂,在於人和,人和則戰無不勝。但如果對百姓沒什麼恩德,又任用錯誤的人,就會走向敗亡,何談匡扶朝廷,樹立功名呢?請您思考一下!”常林又述説了叔父被抓的事,胡母彪隨即寫信責備王匡,王匡於是饒恕了常林的叔父,並且免除其罪名。 [12] 
董卓令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瑰攜帶詔書勸解關東聯軍,結果袁紹指使河內太守王匡殺死胡母班、吳修、王瑰,袁術也將陰修捉拿處死,只有韓融因名望德行而倖免。 [13-14]  [15] 
據謝承《後漢書》記載: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袁紹指使王匡將他收捕下獄,打算殺他示眾。胡母班寫信給王匡説:“自古以來,就沒有下土諸侯舉兵向京師的。《劉向傳》説‘擲鼠忌器’,對於器物尚且如此,何況董卓身處身處京城,用天子做掩護。幼主還在宮中,怎麼能夠討伐呢?我與太傅馬公、太僕趙岐、少府陰修都受到詔命。關東諸郡,雖然實際嫉恨董卓,但表面仍然奉行王命,不敢讓朝廷所遣之人蒙受恥辱。而唯獨足下將我拘於獄中,打算殺我釁鼓,這是何等悖暴無道之舉?我與董卓是何親戚?豈有與他共同承擔罪惡的道理?足下張開虎狼之口,吐長蛇之毒,因痛恨董卓而遷怒於我,何等殘酷啊!死亡,是人不幸的遭遇,但我恥為狂夫所害。如果死者有靈,我當向皇天控訴足下。婚姻是災禍或幸福的原因,今日我算是明白這個道理了,過去我們是一體,如今成了血仇。亡人的兩個兒子(一説為兩個女兒)也是您的外甥,我死之後,希望您切勿讓他們看到我的屍骨。”王匡得書後,抱着胡母班的兩個兒子大哭,最終胡母班死於獄中。 [14]  [15] 
(注: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認為此信內容有誤,且前後互相牴觸,懷疑此並非胡母班所作。) [16] 

王匡戰敗身死

在《三國演義》登場的王匡與部屬 在《三國演義》登場的王匡與部屬
王匡派從事韓浩率領兵馬,於孟津(離當今河南省孟縣西南方三十五里一帶,隸屬於河內郡河陽縣)駐守。 [10]  並且派遣“泰山兵”駐守河陽津,打算對董卓發起攻勢。不過,董卓用疑兵之計,做出要從平陰縣(為今河南省孟津縣東方,隸屬於司隸河南尹)渡河的樣子,暗中讓精鋭部隊經小平津渡河到其後方襲擊,大破王匡於津北,王匡軍幾乎全滅。 [2]  [17-18] 
王匡被董卓擊敗後,返回泰山招募兵馬,得到數千名強悍又勇猛的兵卒,又打算與張邈會合。但胡母班的親屬憤怒不已,於是與曹操併力攻擊王匡,最終王匡被他們所殺。 [6] 

王匡人物評價

常林:“王府君以文武高才,臨吾鄙郡。” [19] 
胡母班:“關東諸郡,雖實嫉卓,猶以銜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獨囚僕於獄,欲以釁鼓,此悖暴無道之甚者也。僕與董卓有何親戚,義豈同惡?而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蛇之毒,恚卓遷怒,何甚酷哉!” [20]  (注:《資治通鑑考異》懷疑此信是偽作。 [16] 
英雄記》:“輕財好施,以任俠聞。” [6] 

王匡親屬成員

妹妹
王氏,嫁同郡胡母班 [14]  [15] 

王匡後世影響

因使妹夫胡母班斬首而去世,影響到王匡必須照顧胡母班的二位兒子。除此以外,也影響到他的存活。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提出一種説法,認為曹操為了掌握兗州,決定屏除兗州地方勢力,而王匡為他的眼中一釘。接着,就以班的親屬對於王匡的仇恨,作為與他們的一時聯合,更促使曹操有機會,攻滅王匡及他的勢力;先前,有跟王匡結為盟軍的張邈,也因此被削弱能作為外援的勢力範圍。 [4-5] 
另外,在王匡派遣的“泰山兵”敗於董卓軍沒多久,蔡邕寫了一篇祝賀董卓的文章。 [3] 

王匡史料記載

王匡事蹟主要見於《英雄記》及謝承《後漢書》,原書已佚,今列其輯本。
《英雄記(輯本)》 [26] 
《八家後漢書輯注·謝承後漢書卷四》 [27] 

王匡文學形象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關於王匡的記載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關於王匡的記載
毛本《三國演義》中,王匡在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出現,是“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第五路。諸侯會盟後,王匡向眾人提醒奉大義之名討董,就必須推舉一位能夠發號施令的盟主,隨後眾人一致同意推袁紹為盟主。後來虎牢關之戰,王匡迎戰呂布,帳下“河內名將”方悦出戰,不出五合被呂布刺於馬下。王匡軍大敗奔走,得喬瑁、袁遺相救。 [22] 
在明朝嘉靖年間刊行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當中,王匡最早在卷一的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登場,小説中稱他“仗義疏財,揮金似土”。 [21]  第十回《虎牢關三戰呂布》,王匡迎戰呂布,戰敗被喬瑁、袁遺救援。 [25] 
央視《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之河內太守王匡 央視《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之河內太守王匡
除了《三國演義》以外,在蔡東藩的《後漢演義》和呂撫的《歷代興衰演義》,也有提到王匡。
《後漢演義》方面,王匡初次出場在第六十五回《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至第六十七回《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為止,再未出現往後回目。最初,以大將軍府掾的身份接受何進的命令,與騎都尉鮑信同時回鄉募兵。 [23]  然後,跟袁紹等人同時起兵討董,也接受率領軍隊到河內郡報到的袁紹,達成聯盟。最後,王匡與軍隊在河陽津,受董卓軍的後方襲擊而戰敗,並返回河內郡,接着向袁紹報告。 [24] 
至於《歷代興衰演義》部分,僅僅在第十八回《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中,提到在起兵討董時,跟盟主紹駐守河內郡。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14]
  • 2.    《資治通鑑》:王匡屯河陽津,董卓襲擊,大破之。
  • 3.    蔡邕著,《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國兵討逆賊故河內太守王匡等,屯陳破壞,斬獲首級,詣朝堂上賀。”
  • 4.    謝承《後漢書》:“(王)匡少與蔡邕善。其年為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
  • 5.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不詳,2000:53-54
  • 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英雄記曰:匡字公節,泰山人。輕財好施,以任俠聞。闢大將軍何進府,進符使匡於徐州發強弩五百西詣京師。會進敗,匡還州里。起家,拜河內太守。謝承後漢書曰:匡少與蔡邕善。其年為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 7.    《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主簿陳琳入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進不聽。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
  • 8.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紹上書曰:……時進既被害,師徒喪沮,臣獨將家兵百餘人,抽戈承明,竦劍翼室,【山陽公載記曰:紹與王匡等併力入端門,於承明堂上格殺中常侍高望等二人。】
  • 9.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八月戊辰,中常侍張讓、段圭等殺大將軍何進,於是虎賁中郎將袁術燒東西宮,攻諸宦者。庚午,張讓、段圭等劫少帝及陳留王幸北宮德陽殿。何進部曲將吳匡與車騎將軍何苗戰於朱雀闕下,苗敗斬之。辛未,司隸校尉袁紹勒兵收偽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及諸閹人,無少長皆斬之。
  • 10.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韓浩者,河內人。及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浩至中護軍,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魏書曰:韓浩字元嗣。漢末起兵,縣近山藪,多寇,浩聚徒眾為縣藩衞。太守王匡以為從事,將兵拒董卓於盟津。時浩舅杜陽為河陰令,卓執之,使招浩,浩不從。】
  • 11.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海起兵,與從弟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馥字文節,潁川人也。】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英雄記》曰:孔胄字公緒,陳留人也。王匡字公節,泰山人也。袁遺字伯業,紹從弟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也。橋瑁字元瑋,橋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魏氏春秋雲劉岱惡而殺之。】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眾各數萬,以討卓為名。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餘軍鹹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 12.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常林字伯槐,河內温人也。年七歲,有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雖當下客,臨子字父,何拜之有?"於是鹹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遣諸生於屬縣微伺吏民罪負,便收之,考責錢穀贖罪,稽遲則夷滅宗族,以崇威嚴。林叔父撾客,為諸生所白,匡怒收治。舉宗惶怖,不知所責多少,懼系者不救。林往見匡同縣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臨吾鄙郡。鄙郡表裏山河,土廣民殷,又多賢能,惟所擇用。今主上幼衝,賊臣虎據,華夏震慄,雄才奮用之秋也。若欲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風,應之若響,克亂在和,何徵不捷。苟無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將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説叔父見拘之意。彪即書責匡,匡原林叔父。
  • 1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初平元年……大鴻臚韓融、少府陰脩、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脩、越騎校尉王瑰安集關東,後將軍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各執而殺之,唯韓融獲免。
  • 14.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紹等諸軍。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海內先賢傳》曰:韓融字元長,潁川人。《楚國先賢傳》曰:陰循字元基,南陽新野人也。《漢末名士錄》曰;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名在八廚。《謝承書》曰:班,王匡之妹夫。匡受紹旨,收班繫獄,欲殺以徇軍。班與匡書,略曰:‘足下拘僕於獄,欲以釁鼓,此何悖暴無道之甚者也?僕與董卓何親戚?義豈同惡?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蛇之毒,恚卓遷怒,何其酷哉!死者人之所難,然恥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靈,當訴足下於皇天。夫婚姻者禍福之幾,今日著矣。曩為一體,今為血仇,亡人二女,則君之甥,身沒之後,慎勿令臨僕屍骸。’匡得書,抱班二子哭,班遂死於獄。】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 1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卓遣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脩齎詔書喻紹,紹使河內太守王匡殺之。【漢末名士錄曰:班字季皮,太山人,少與山陽度尚、東平張邈等八人並輕財赴義,振濟人士,世謂之八廚。謝承後漢書曰: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詔到河內,解釋義兵。匡受袁紹旨。收班繫獄,欲殺之以徇軍。班與匡書雲:"自古以來,未有下土諸侯舉兵向京師者。劉向傳曰'擲鼠忌器',器猶忌之,況卓今處宮闕之內,以天子為藩屏,幼主在宮,如何可討?僕與太傅馬公、太僕趙岐、少府陰脩俱受詔命。關東諸郡,雖實嫉卓,猶以銜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獨囚僕於獄,欲以釁鼓,此悖暴無道之甚者也。僕與董卓有何親戚,義豈同惡?而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蛇之毒,恚卓遷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難,然恥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靈,當訴足下於皇天。夫婚姻者禍福之機,今日著矣。曩為一體,今為血仇。亡人子二人,則君之甥,身沒之後,慎勿令臨僕屍骸也。"匡得書,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於獄。班嘗見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記,語多不載。】
  • 1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17.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於平陰渡者,潛遣鋭眾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後,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
  • 18.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時河內太守王匡屯兵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挑戰,而潛使鋭卒從小平津過津北,破之,死者略盡。
  • 19.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0.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1.    曹操起兵伐董卓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2.    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24]
  • 23.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4.    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5.    虎牢關三戰呂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6.    漢末英雄記-兩漢魏晉南北朝筆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 27.    謝承後漢書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