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林

(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鎖定
常林(生卒年不詳),字伯槐,河內郡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1]  [6] 
常林少時家貧,好學有才智。初為曹操部下,任南和縣令,有政績顯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當政時歷任五官中郎將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東曹掾少府大司農,晉封樂陽亭侯魏明帝繼位之後歷任光祿勳太常光祿大夫,晉封高陽鄉侯。死後追封驃騎將軍,諡號貞侯。
全    名
常林 [11] 
伯槐
諡    號
貞侯 [6]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內郡温縣(今河南温縣)
主要成就
治化有成,所在有績
官    位
博陵太守、幽州刺史
封    爵
高陽鄉侯
追    贈
驃騎將軍 [12] 

常林人物生平

常林幼而孝悌

常林,字伯槐,河內郡温縣人。七歲時,父親的一個朋友登門造訪,問常林:“伯先在不在家?”見常林毫無行禮之舉,不悦,又問:“你怎麼見了我也不致禮?”常林説:“雖説應尊敬客人,但是你當着我説我父親的名字,我為什麼還要拜你呢?”於是大家都對他讚不絕口。 [1] 

常林避亂上黨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太守王匡起兵討伐董卓時,派一些門生在其屬的縣裏尋找官員及百姓的過失,一旦發現立即關押,然後判定罪責讓他們用錢或糧食來贖罪,如果延誤期限就要滅其宗族,以樹威嚴。常林的叔父因為打了客人幾巴掌,被王匡的門生告了一狀,王匡大怒,把他關進牢房問罪。整個常氏家族誠惶誠恐,不知道要責罰他們多少錢糧,還不知能否救出常林的叔父。
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鄉胡母彪,説:“王府君憑着文武高才,到我們這個郡來當太守,鄙郡山河相繞土地遼闊,百姓富足,又有很多賢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賊臣董卓虎踞京師,整個華夏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為國奮力之時。但如想要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風歸附,紛紛響應,共同平息暴亂,除天時、地利外,還要靠人和。如果這三條同時具備不是可戰無不勝嗎?但如對百姓沒什麼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賢能的人才,那麼定將自取滅亡,怎談得上匡扶朝廷,樹立功名啊!你説是不是這個道理?”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關押的情況説了一遍,胡母彪立即寫信責備王匡,王匡就把常林的叔父給放了,常林於是遷到上黨避亂,在山中耕種。 [2] 

常林治理有方

當時正逢旱災,當地只有常林家獲得豐收,於是他把周圍的鄰居都叫來,把自己的糧食整升整鬥地分給他們。常林住的地方緊挨着已故河間太守陳延家的圍牆。陳馮二姓都是官宦舊族。張楊企圖霸佔這兩家的婦女和財產,常林就為陳馮兩家出謀劃策,兩家在被圍困了六十多天後終於保全了性命和財產。 [3] 
幷州刺史高幹上表薦常林為騎都尉,常林婉言謝絕。後刺史梁習又舉薦州內的名士常林以及楊俊、王凌、王象、荀緯,曹操任命他們都當上了縣令。常林任南和縣令,治理有方,卓有成效,因而提升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處,政績斐然。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丕獲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常和被選為五官將功曹。同年,曹操西征關中,田銀、蘇伯乘機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動盪不安。曹丕想親自帶兵去討伐他們,常林説:“我曾任職博陵、幽州,對於賊寇的情況,是可以猜測推斷的。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厭惡戰亂,受教化已久,安分守己的佔絕大多數。田銀、蘇伯乃烏合之眾,陰謀雖大但才智不足,難成大患。如今我軍主力遠離京師,外面又有強敵,將軍在此坐鎮天下,如輕易出兵遠征,即便取勝也不算大智大勇。”曹丕點頭稱是,便派手下將官前去討伐,果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叛軍消滅了。常林以後出任平原太守、魏郡東部都尉,後又擔任丞相府的東曹。 [4]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並建魏國,常林升任尚書。魏國建立以後,被授予尚書。 [5] 

常林晚年經歷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曹丕稱帝,常林遷任少府,封樂陽亭侯。後又轉任大司農
公元226年 [10]  (黃初七年),曹叡繼位,常林被晉封高陽鄉侯,升光祿勳太常。司馬懿因常林是同鄉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每每遇到他便跪拜行禮。有人就對常林説:“司馬懿位高權重,你應該阻止他向你跪拜行禮才是。”常林説:“司馬懿自己願意誠懇地敍行長幼之禮,以此為年輕人樹立榜樣。地位高貴並非我所懼,對我跪拜也無需要我制止。”説話的那人恭敬而面帶愧色地走了。當時朝臣們都認為常林節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卻稱病謝絕了。 [6] 
以後他又被授予光祿大夫。八十三歲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贈為驃騎將軍,朝廷像對待公爵那樣為他舉行了葬禮,諡號貞侯。其子常旹繼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泰山太守,因觸犯刑律而被誅殺。常睸的弟弟常靜便繼承了常睸的爵位。 [6] 

常林性格特徵

  • 常林年少孤貧,但不是自己力量換取的他都不要。 [7] 
  • 常林為人個性好學,東漢末年做門生時更帶着經書去耕作,由妻子送飯給他。而且二人相敬如賓。 [7] 
  • 常林和司馬懿是同鄉,而司馬懿認為常林在故鄉人中年老德高的人,見面都對常林行拜禮。有人認為司馬懿位高權重,常林不應受拜,應當停止。但常林則認為司馬懿是自願遵守長幼的禮序,作後人的榜樣;而他亦不畏懼有權勢人士,同時拜禮亦不是他制定要人作的,不認為有任何不妥。

常林歷史評價

陳壽:“和洽清和幹理,常林素業純固,楊俊人倫行義,杜襲温粹識統,趙儼剛毅有度,裴潛平恆貞幹,皆一世之美士也。至林能不繫心於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 [8] 
裴松之:“林之為人,不畏權貴者也。”
《魏略》:“林性既清白,當官又嚴。” [8] 

常林家族成員

常林

常伯先

常林

  • 常旹 [9]  ,常林之子,嗣侯,官至泰山太守。後獲罪與李廣一起被司馬昭所誅。
  • 常靜,常峕之弟,常峕死後獲封為繼嗣。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常林字伯槐,河內温人也。年七歲,有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雖當下客,臨子字父,何拜之有?」於是鹹共嘉之。
  • 2.    《三國志》: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遣諸生於屬縣微伺吏民罪負,便收之,考責錢穀贖罪,稽遲則夷滅宗族,以崇威嚴。林叔父撾客,為諸生所白,匡怒收治。舉宗惶怖,不知所責多少,懼系者不救。林往見匡同縣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臨吾鄙郡。鄙郡表裏山河,土廣民殷,又多賢能,惟所擇用。今主上幼衝,賊臣虎據,華夏震慄,雄才奮用之秋也。若欲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風,應之若響,克亂在和,何徵不捷。苟無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將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説叔父見拘之意。彪即書責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黨,耕種山阿。
  • 3.    《三國志》:當時旱蝗,林獨豐收,盡呼比鄰,升斗分之。,依故河間太守陳延壁。陳、馮二姓,舊族冠冕。張楊利其婦女,貪其資貨。林率其宗族,為之策謀。見圍六十餘日,卒全堡壁。
  • 4.    《三國志》:幷州刺史高幹表為騎都尉,林辭不受。後刺史梁習薦州界名士林及楊俊、王凌、王象、荀緯,太祖皆以為縣長。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遷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績。文帝為五官將,林為功曹。太祖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冀扇動。文帝欲親自討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賊之形勢,可料度也。北方吏民,樂安厭亂,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銀、伯犬羊相聚,智小謀大,不能為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文帝從之,遣將往伐,應時克滅。
  • 5.    《三國志》:出為平原太守、魏郡東部都尉,入為丞相東曹屬。魏國既建,拜尚書。
  • 6.    《三國志》:文帝踐阼,遷少府,封樂陽亭侯,轉大司農。明帝即位,進封高陽鄉侯,徙光祿勳太常。晉宣王以林鄉邑耆德,每為之拜。或謂林曰:“司馬公貴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馬公自欲敦長幼之敍,為後生之法。貴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踧而退。時論以林節操清峻,欲致之公輔,而林遂稱疾篤。拜光祿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贈驃騎將軍,葬如公禮,諡曰貞侯。子時嗣,為泰山太守,坐法誅。時弟靜紹封。
  • 7.    《魏略》:林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性好學,漢末為諸生,帶經耕鉏。其妻常自餽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 8.    三國志·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9.    三國志·卷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05]
  • 10.    《三國志》:(黃初七年五月)丁巳,即皇帝位,大赦。
  • 11.    《三國志》:常林字伯槐,河內温人也。
  • 12.    《三國志》:年八十三,薨,追贈驃騎將軍,葬如公禮,諡曰貞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