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馥

(東漢末年諸侯)

鎖定
韓馥(?—191年),字文節,潁川郡(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的諸侯,冀州牧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後被董卓舉薦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一名參與者。韓馥與袁紹還曾有意立劉虞為皇帝。
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全    名
韓馥
文節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川郡(今河南禹州
逝世日期
191年
主要成就
起兵討伐董卓
官    職
御史中丞、冀州牧

韓馥人物生平

韓馥統領冀州

韓馥是潁川郡人,為袁氏門生,擔任御史中丞。 [1]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朝政,在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的建議下,拜尚書韓馥為冀州牧 [11-12] 
韓馥擔任冀州牧後,派人去潁川郡,迎接當地人士前往冀州,但大多數人懷戀故土,不願離去。潁陰人荀彧則帶着宗族來到了冀州。 [36-37] 

韓馥起兵伐董

袁紹因廢帝問題與董卓決裂,逃奔冀州,被董卓封為渤海太守,受韓馥節制。 [35] 
董卓擅行廢立和種種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憤恨,他所任命的關東牧守也都反對他。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韓馥見人心歸附袁紹,忌恨袁紹得到眾人擁護,害怕他用來對付自己,經常派從事在袁紹的門口把守,限制袁紹的行動。這時,東郡太守橋瑁假作三公通過驛站發送文書給州郡,訴説董卓的罪惡,天子受到威逼,處境危險,踮着腳跟盼望義兵來消除國家災難。韓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屬商議,問大家説:“如今應當助袁氏呢,還是助董氏呢?”治中從事劉子惠嚴肅地説:“興兵是為國家,如何説什麼袁氏、董氏!”韓馥自知言短,臉有愧色。劉子惠又説:“兵者凶事,不可為首。如今應該派人去觀察各州動靜,如果其他州決定發兵,我們再響應。冀州和其他州相比並不弱小,他人之功也沒有能處於冀州之上的。”韓馥聽從劉子惠之言,於是不再阻攔袁紹,還寫信給袁紹,説明董卓之惡,表示聽憑他起兵討董。 [1] 
但韓馥對袁紹仍然心懷疑慮,經常減扣軍糧,想使軍心動搖。 [32]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韓馥與後將軍袁術、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等人一同舉兵於關東,眾人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孔伷屯潁川,劉岱、張邈、張超、橋瑁、袁遺、鮑信等人屯酸棗,袁術屯南陽。二月,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於是挾持獻帝,驅趕京城百姓遷都長安。 [2]  [13] 
但是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在討伐董卓期間,兗州刺史劉岱曾給韓馥手下的劉子惠寫信説:“卓無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為憂。但卓死之後,當復回師討文節。擁強兵,何凶逆,寧可得置。”劉子惠把這封信交給韓馥,韓馥看後大驚,將此事怪罪於劉子惠,打算將他處斬。別駕從事耿武等人推門而入,趴在劉子惠身上,請求和他一同受死刑,劉子惠才得以倖免。最終劉子惠被韓馥罰作勞役,身穿赭衣,在宮門外打掃。 [31] 

韓馥謀立劉虞

當時議者認為,靈帝失道,致使天下叛亂。獻帝年幼,是賊臣董卓所立,遠在長安,又不識母氏所出。而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是宗室中最賢明的,袁紹、韓馥等人便準備擁立他為皇帝。 [14] 
韓馥寫信給袁術,説獻帝不是孝靈皇帝(劉宏)的兒子,自己打算依照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誅廢少帝劉弘迎立代王劉恆故事;又稱劉虞的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無人能比得上他。還説:“過去光武帝距離定王五世,以大司馬領河北,耿弇馮異勸他即尊號,卒代更始。如今劉公是東海恭王(劉彊)之後,與恭王也相隔五世,他以大司馬領幽州牧,這就和光武帝的情況相同。”當時有四星會於箕尾,韓馥聲稱有讖語説“神人將在燕分。”又説濟陰男子王定得到玉印,文曰“虞為天子”,又見代郡出現兩個太陽,是劉虞代立的徵兆。 [16] 
袁紹又寫信給袁術説:“之前我與韓馥一同議論永世之道,打算讓海內重現再興之主。如今西邊名義上有幼君,血統卻不正,公卿以下都在依附董卓,豈能信任!現在應當派兵屯駐關要,出兵向西,再東立聖君,天下太平指日可待,有何可疑!況且我們的家室被害,不念伍子胥之事,還能北面稱臣嗎?違背上天不祥,希望你再仔細思考。”袁術回信拒絕。 [14]  [16]  [17] 
曹操對袁紹説:“董卓的罪行,暴於四海,我們這些人所以起兵,而且遠近之人無不響應的原因,正由於我們的行動是正義的。如今皇帝幼弱,雖為奸臣所控制,但沒有昌邑王劉賀那樣的可以導致亡國的過失,一旦你們改立別人,天下誰能接受!你們向北邊迎立新帝,我自尊奉西邊的皇帝。” [15] 
初平二年(191年)春,韓馥與袁紹派遣前任樂浪郡太守張岐等帶着他們的提議到幽州,向劉虞奉上皇帝的尊號。劉虞見到張岐等人,厲聲呵斥他們説:“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難,我受到國家重恩,未能為國雪恥。你們各自據守州、郡,本應盡心盡力為王室效勞,卻反而策劃這種逆謀來沾污我嗎!”他堅決拒絕。韓馥等人又請求劉虞主持尚書事務,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劉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將自己隔絕起來,韓馥等人這才作罷。 [3]  [16]  [17]  [18]  (《後漢書》則稱韓馥等人遣使請劉虞領尚書事後,劉虞將使者收捕處斬。 [19] 

韓馥迫讓冀州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的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與麴義交戰,結果失利。袁紹既已怨恨韓馥,就與麴義結交。袁紹的謀士逢紀對袁紹説:“做大事業,不佔領一個州,沒法站住腳跟。現在冀州強大充實,但韓馥才能平庸,可暗中約公孫瓚率領軍隊南下,韓馥得知後必然害怕恐懼。同時派一名能言善辯的人向韓馥講述禍福。韓馥為突如其來的事情所迫,我們一定可以趁此機會佔據他的位置。”袁紹認為有道理,隨即寫信給公孫瓚,公孫瓚接着就率兵而來。當時韓馥軍在安平,被公孫瓚擊敗。公孫瓚趁勢引兵入冀州,打着討伐董卓的旗號,計劃暗中偷襲韓馥,韓馥心不自安。 [4]  [30] 
袁紹派外甥高幹荀諶郭圖張景明等人 [20]  前去勸韓馥説:“公孫瓚趁着得勝南來,而且各郡都響應公孫瓚。袁將軍率領軍隊向東而來,其意圖難以預料。我們從心裏感到您很危險。” [4] 
韓馥形象
韓馥形象(1張)
韓馥害怕,説:“既然這樣,我該怎麼辦呢?”荀諶説:“您自己估量一下,在寬厚仁愛,容納各種人,使天下人歸附方面,比起袁紹來怎麼樣?”韓馥説:“我不如他。”荀諶又問:“面臨危難出奇制勝,智謀勇氣遠遠超出常人,逭方面您比起袁紹來又怎麼樣?”韓馥説:“我不如他。”荀諶再問:“世代普施恩惠,使天下各家得到好處,您比起袁紹來又怎麼樣?”韓馥回答:“我不如他。”荀諶説:“勃海雖是一個郡,其實相當於州。現在將軍您處在三方面均不如袁紹的形勢,但長期居於袁紹之上,袁紹是當代的豪傑,必定不肯在您之下。而且公孫瓚帶領燕、代的士卒,其兵鋒不可抵擋。冀州是天下的重鎮,如果兩支軍隊合力進攻,會師城下,冀州的危亡立刻就會到來。袁紹是將軍的故舊,並且又是同盟。眼下的辦法,不如將整個冀州讓給袁紹,袁紹必然對您非常感恩戴德,公孫瓚就不可能再同您相爭了。這樣將軍有讓賢的名聲,自身地位比泰山還要穩固。希望您不要有疑慮。”韓馥素來性情怯懦,因而就同意荀諶的計策。 [4] 
韓馥的長史耿武、別駕閔純、騎都尉沮授、治中李歷得知後勸阻韓馥説:“冀州雖然狹小,能披甲上陣的有百萬人,糧食夠支撐十年。袁紹以一個外來人和正處窮困的軍隊,仰我鼻息,好比嬰兒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給他餵奶,立刻可以將其餓死。為什麼要把冀州送給他呢?”韓馥説:“我過去是袁氏的屬吏,而且才能比不上袁紹。估量自己的德行而謙讓,這是古人所看重的。各位為什麼覺得不好呢?”在這以前,韓馥的都督從事趙浮程奐率領一萬能開硬弓的士卒駐守孟津,知道這個情況,率船數百艘,眾一萬多人,整兵鼓連夜過袁紹營,袁紹十分厭惡他們。趙浮等人到後,對韓馥説:“袁本初軍無鬥糧,各己離散,雖有張楊於夫羅初來歸附,卻未肯為其所用,不足與我軍為敵。我們請求親自率兵抗拒他,旬日之間,袁軍必定土崩瓦解;明將軍但當開閤高枕,何憂何懼!”韓馥不從,接着讓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趙忠的故宅居住,派其子到黎陽給袁紹送去印綬從而讓位。 [5]  [21] 

韓馥憂懼自殺

袁紹接管冀州後,承製以韓馥為奮威將軍,但既沒有兵,也沒有官屬。 [22] 
袁紹任命河內人朱漢為都官從事。朱漢原先曾被韓馥輕慢,心懷怨恨,這時又想迎合袁紹的心意,便擅自發兵包圍韓馥的住宅,拔刀登屋。韓馥逃上樓去,朱漢捉到韓馥的大兒子,將他的兩隻腳打斷。袁紹立即逮捕朱漢,將他處死。但是韓馥仍然優慮驚恐,請求袁紹讓他離去,袁紹同意,於是韓馥就去投奔陳留郡太守張邈。後來,袁紹派使者去見張邈,商議機密時,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韓馥當時在座,以為是要算計自己。過了一會兒,他起身走進廁所,用刮削簡牘的書刀自殺。 [6]  [23-24] 

韓馥人物評價

逢紀:“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 [7] 
袁紹:“故冀州牧韓馥懷挾逆謀,欲專權埶,絕臣軍糧,不得踵系,至使猾虜肆毒,害及一門,尊卑大小,同日並戮。” [29] 
范曄:“馥素性恇怯。” [7] 
盧弼:“馥為冀州牧,本董卓所舉,勃海為其所屬,故鈐制紹之動搖。迨內有三公之移書,外有州郡之蜂起,始聽紹舉兵,此殆逢紀所謂庸才耳。” [8] 

韓馥軼事典故

韓馥在冀州時,曾詢問諸從事:“收有何長何短?”治中劉氏(原文“治中劉子”)説:“前勞賜,有餘肉百斤,賣之,一州調度,奢儉不復在。是猶可勞賜,勤勞吏士,賣之,可示儉。” [33-34] 

韓馥史料記載

《英雄記》(輯本) [27] 
《三國志》 [25] 
《後漢書》 [26] 

韓馥藝術形象

韓馥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韓馥出場於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與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官拜冀州牧。率軍參加討伐董卓聯軍,為十八路諸侯的第二路,《三國志通俗演義》稱其為“貫通諸子,博覽九經”,西涼猛將華雄在聯軍陣前挑戰時,韓馥説:“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隨即派出其部下上將潘鳳迎戰董卓部將華雄,但潘鳳為華雄所斬。 [9]  同盟決裂後,被尋找根據地的袁紹奪取了冀州,拋下妻兒去投奔張邈。 [10]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稱韓馥“貫通諸子,博覽九經”。 [28] 

韓馥影視形象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韓馥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韓馥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飾演者不詳;
2013年電視劇《曹操》:趙曉光飾演韓馥;
2016年電視劇《武神趙子龍》:於子寬飾演韓馥。
參考資料
  • 1.    《英雄記》:韓馥字文節,潁川人。為御史中丞。董卓舉為冀州牧。於時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袁紹之在勃海,馥恐其興兵,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馥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從事劉子惠曰:“今興兵為國,何謂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慚色。子惠復言:“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有發動者,然後和之。冀州於他州不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書與紹,道卓之惡,聽其舉兵。
  • 2.    《後漢書》: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海起兵,與從弟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亻由、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眾各數萬,以討卓為名。紹與王匡屯河內,亻由屯潁川,馥屯鄴,餘軍鹹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 3.    《資治通鑑》:關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迫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共立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舉兵而遠近莫不響應者,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非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韓、袁紹以書與袁術曰:“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馬虞為帝。”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君,乃外託公義以拒之。紹復與術書曰:“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術答曰:“聖主陪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乃雲今上‘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又曰“室家見戳,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紹竟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污邪!”固拒之。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欲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 4.    《後漢書》:明年,馥將麴義反畔,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討董卓,而陰謀襲馥。紹乃使外甥陳留高F8B5及潁川荀諶等説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馥懼,曰:“然則為之奈何?”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諶曰:“勃海雖郡,其實州也。今將軍資三不如之勢,久處其上,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也。且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夫冀州天下之重資,若兩軍併力,兵交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太山也。願勿有疑。”
  • 5.    《後漢書》:馥素性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騎都尉沮授聞而諫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衣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先是,馥從事趙浮、程渙將強弩萬人屯孟津,聞之,率兵馳還,請以拒紹,馥又不聽。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趙忠故舍,遣子送印綬以讓紹。
  • 6.    《資治通鑑》:紹以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漢先為韓所不禮,且欲微迎紹意,擅發兵圍守第,拔刃登屋,走上樓,收得大兒,槌折兩腳;紹立收漢,殺之。猶憂怖,從紹索去,往依張邈。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在坐上,謂為見圖,無何,起至溷,以書刀自殺。
  • 7.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07]
  • 8.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9.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07]
  • 10.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07]
  • 11.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伷、張資、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
  • 12.    《三國志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靈帝崩,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為吏部尚書,與靖共謀議,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進用潁川荀爽、韓融、陳紀等為公、卿、郡守,拜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東郡張邈為陳留太守,而遷靖巴郡太守,不就,補御史中丞。
  • 13.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
  • 14.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術得據其郡。南陽户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吳書曰: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術觀漢室衰陵,陰懷異志,故外託公義以拒紹。紹復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慾海內見再興之主。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於西。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違天不祥,願詳思之。"術答曰:"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亂尚未厭,復欲興之。乃雲今主'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為先。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門户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 1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魏書載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 16.    裴松之《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關東義兵起,卓遂劫帝西遷,徵虞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袁紹、韓馥議,以為少帝制於奸臣,天下無所歸心。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為帝。遣使詣虞,虞終不肯受。紹等復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虞又不聽,然猶與紹等連和。【九州春秋曰:紹、馥使故樂浪太守甘陵張岐齎議詣虞,使即尊號。虞厲聲呵岐曰:"卿敢出此言乎!忠孝之道,既不能濟。孤受國恩,天下擾亂,未能竭命以除國恥,望諸州郡烈義之士戮力西面,援迎幼主,而乃妄造逆謀,欲塗污忠臣邪!"吳書曰:馥以書與袁術,雲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稱虞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皆莫能及。又云:"昔光武去定王五世,以大司馬領河北,耿弇、馮異勸即尊號,卒代更始。今劉公自恭王枝別,其數亦五,以大司馬領幽州牧,此其與光武同。"是時有四星會於箕尾,馥稱讖雲神人將在燕分。又言濟陰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為天子"。又見兩日出於代郡,謂虞當代立。紹又別書報術。是時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託公義以答拒之。紹亦使人私報虞,虞以國有正統,非人臣所宜言,固辭不許;乃欲圖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虞於是奉職脩貢,愈益恭肅;諸外國羌、胡有所貢獻,道路不通,皆為傳送,致之京師。】虞子和為侍中,在長安。天子思東
  • 17.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
  • 18.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 19.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遂收斬使人。
  • 20.    裴松之《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洪答曰:……昔張景明親登壇喢血,奉辭奔走,卒使韓牧讓印,主人得地;然後但以拜章朝主,賜爵獲傳之故,旋時之間,不蒙觀過之貸,而受夷滅之禍。【臣松之案英雄記雲:"袁紹使張景明、郭公則、高元才等説韓馥,使讓冀州。"然則馥之讓位,景明亦有其功。其餘之事未詳。】
  • 2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潁川荀諶等説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向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馥曰:"為之奈何?"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併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車,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九州春秋曰:馥遣都督從事趙浮、程奐將強弩萬張屯河陽。浮等聞馥欲以冀州與紹,自孟津馳東下。時紹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從後來,船數百艘,眾萬餘人,整兵鼓夜過紹營,紹甚惡之。浮等到,謂馥曰:"袁本初軍無鬥糧,各己離散,雖有張楊、於扶羅新附,未肯為用,不足敵也。小從事等請自以見兵拒之,旬日之間,必土崩瓦解;明將軍但當開閤高枕,何憂何懼!"馥不從,乃避位,出居趙忠故舍。遣子齎冀州印綬於黎陽與紹。】紹遂領冀州牧。
  • 22.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紹遂領冀州牧,承製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御。
  • 23.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馥自懷猜懼,辭紹索去,【《英雄記》曰:“紹以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漢先時為馥所不禮,內懷忿恨,且欲徼迎紹意,擅發城郭兵圍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樓,收得馥大兒,捶折兩腳。紹亦立收漢殺之。馥猶憂怖,故報紹索去。”】往依張邈。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因共耳語。馥時在坐,謂見圖謀,無何,如廁自殺。【《九州春秋》曰:“至退,因以書刀自殺。”】
  • 2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英雄記曰:紹以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漢先時為馥所不禮,內懷怨恨,且欲邀迎紹意,擅發城郭兵圍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樓,收得馥大兒,槌折兩腳。紹亦立收漢,殺之。馥猶憂怖,故報紹索去。】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馥在坐上,謂見圖構,無何起至溷自殺。
  • 25.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2]
  • 26.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2]
  • 27.    漢末英雄記-兩漢魏晉南北朝筆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2]
  • 28.    曹操起兵伐董卓-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2]
  • 29.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8]
  • 30.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英雄記曰:逢紀説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紹答雲:"冀州兵強,吾士飢乏,設不能辦,無所容立。"紀曰:"可與公孫瓚相聞,導使來南,擊取冀州。公孫必至而馥懼矣,因使説利害,為陳禍福,馥必遜讓。於此之際,可據其位。"紹從其言而瓚果來。】
  • 31.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英雄記》曰:劉子惠,中山人。兗州刺史劉岱與其書,道‘卓無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為憂。但卓死之後,當復回師討文節。擁強兵,何凶逆,寧可得置’。封書與馥,馥得此大懼,歸咎子惠,欲斬之。別駕從事耿武等排合伏子惠上,願並見斬,得不死,作徒,被赭衣,埽除宮門外。】
  • 32.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馥意猶深疑於紹,每貶節軍糧,欲使離散。
  • 33.    《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三·飲食部二十一》引《英雄記》曰:冀州刺史韓馥問諸從事曰:"收有何長何短?"治中劉子曰:"前勞賜,有餘肉百斤,賣之,一州調度,奢儉不復在。是猶可勞賜,勤勞吏士,賣之,可示儉。"
  • 34.    卷八百六十三 ◎飲食部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1]
  • 35.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而奔冀州。董卓購募求紹。時侍中周珌、城門校尉伍瓊為卓所信待,瓊等陰為紹説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購之,埶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遣授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 36.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有子八人,號曰八龍。彧父緄,濟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 37.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苟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中平六年,舉孝廉,再遷亢父令。董卓之亂,棄官歸鄉里。同邵韓融時將宗親千餘家,避亂密西山中。彧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密雖小固,不足以捍大難,宜亟避之。”鄉人多懷土不能去。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彧乃獨將宗族從馥,留者後多為董卓將李傕所殺略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