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繡

(刺繡技藝)

鎖定
苗繡是指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流傳在貴州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的苗繡有着不同的形式與風格。苗族的刺繡藝術,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誌》、《邱北縣誌》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
2006年5月20日,苗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苗繡
外文名
Miao Embroidery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7] 
申報地區
貴州省台江縣 [7] 
公佈時間
2011(第三批) [7] 

苗繡歷史源流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聚集區。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飾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讚歎不已。苗族服飾的刺繡工藝有其獨特性,如雙針鎖繡、縐繡、辮繡、破紗繡、絲絮貼繡、錫繡等。刺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表現苗族創世神話和傳説,從而形成苗繡獨有的藝術風格和刺繡特色。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誌》、《邱北縣誌》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 [2] 
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由於環境的薰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着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繡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繡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 [3] 
苗繡
苗繡(4張)
苗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的苗繡,起源於古代濮人的雕題文身。雕題就是用刺刺破皮,塗以硃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龍、鳳、夔花紋雕題,在人身上刺出現龍、鳳、夔的保護色花紋,藉避龍、夔之害,戰勝龍、夔,以謀生存。從苗族的《古老話》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題文身大師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後裔南蠻,發明了蠶桑之術後,雕題文身開始從殘酷的保身藝術形成美的裝飾藝術,出現了“描”。描就是用硃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蠶帛上描繪花紋。到了骨針銅針、骨織板、銅織板出現後,雕題文身藝術又進一步演變成挑花和織花。到周代有了鐵針,濮人後裔的挑花技藝便發展道了相當可觀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蠶帛上經緯線的垂直交叉網格,挑出物體的象徵圖案來,這也滿足不了濮人後裔------南蠻對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鑿花、繡花技藝發展。
蠻繡以居住在沅江流域、烏江流域的六蠻、七戎的蠻氏為主體,其鑿花、繡花、織花技藝向幻想的藝術境界發展,保持了濮人後裔挑花、繡花、織花的對稱圖案格局,形成苗繡、苗錦風格。
苗繡針腳大體可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七種。大面積以繡針平繡,其中需要顯出深淺色調的,則用插針,將彩色深淺不同插進去,形成幾種色彩的連結平面;需要顯出立體感的地方,則使用捆針,使其形體在繡面上突出來。繡面上需要顯出立體感的細小部分,則使用灑針、點針和挑針繡料正面和背面需要顯出一致效果的,則採用串針。一幅繡品,常綜合運用幾種針腳,或配合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等手法來完成。
苗繡的色調亦帶有強烈的誇張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實物體的顏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審美要求,大膽而靈活的加以運用;其色彩講究冷暖的對比,注重在強烈的對比之中取的一種色彩美的協調,造成一種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苗繡的歷史淵源悠久,其裝飾紋樣的誇張變形,既着意於生氣勃勃的客觀對象的表現,又夢境般的幻想色彩;針法豐富多變,色調古樸協調而又鮮豔明麗。這些,都使苗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也正是這種不同於其他兄弟民族的強烈的一是個性,使苗繡成為我國裝飾藝術園地裏的一朵奇葩,給這一園地增添了風采。

苗繡類別特點

苗繡雷山苗繡

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地處黔東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縣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雷山縣因所轄的雷公山和苗寨聞名。因常年在桃源般的雷公山懷中生息,雷山苗的苗繡自然也就有了一番不一樣的風情。雷山苗族的服飾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讚歎不已。雷山苗裝由苗衣,百摺裙、和極副富特色的綵帶裙組成。衣服上的刺繡裝飾位置同台江苗衣一樣,但色澤運用上就比台江的豐富許多。技法上也是百花爭鳴,辮繡、平繡、皺繡、堆繡、拼貼、都經常能在雷山苗繡中看到。紋飾上多數是各種動植物和吉祥之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極為少見的文字衣,這些文字或是充滿了歡慶祝福、或是沾沾自喜、或是報復遠大、還有的不知所云;更有甚者,青天白日旗和"上中下正"之字號也赫然在目。雷山苗族服飾按結構和風格劃分,主要有長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種,也稱西江型、也蒙型、公統型、大塘型。
苗繡
苗繡(3張)
雷山苗族服飾製作工藝獨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獨有,有些他處亦有卻主要分佈在雷山縣境內。與形制相關的刺繡工藝亦有其獨特性,如雙針鎖繡、縐繡、辮繡、絲絮貼繡等,儘管別處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繡更具特色,並技法多樣。雷山苗族刺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並大膽使用多維立體造型和型中型的複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徵等的表達技巧,體現出別具民族風格的審美情趣。

苗繡城步苗繡

城步苗繡大都用青或藍布用底,所繡圖形有時不一定講究對稱,城步苗繡在刺繡色彩上非常隆重,有時一幅繡品用上十幾種色,甚至幾十種色彩的錢,繡出服飾非常鮮豔奪目、五彩繽紛、色彩斑斕。 [6] 
城步苗繡
城步苗繡(9張)
城步苗族刺繡的材料是布和線,有麻布、棉布,苗族村民自己織的土布和有工廠生產的布。一般來説,要根據不同刺繡針法的要求,選用不同質的布料。有時也用二層布漿在一起繡,在南山(八十里大南山)一帶古時就用山上一種果實來漿布。繡線種類多,有絲線、棉線、麻線等。麻線主要用於比較粗獷的繡品;棉線、絲線是供大面積的繡花、戳花。 [6] 
劈線繡是城步苗繡最常見的一種針法,其繡法是用一根線劈成二根,再合攏一起繡,這樣繡成的圖形色澤鮮豔;鎖繡一般用繡好之後用來鎖邊,用幾根線絞在一起合成一根線,有時會幾根不同色的線,色彩更絢麗,繡在已繡好服飾邊,這樣使服飾更漂亮,更耐用;戳繡是城步苗族自治縣一帶的繡法,主要用於繡動物毛髮鳥類的羽毛,用一種獨特的針穿過布密集插,然後再剪子剪掉反面的一層線,形成毛絨絨的一層,像動物毛一樣逼真,有時會用多種色彩的線繡一種動物的毛,那樣繡成動物毛更加立體感,色彩斑斕;綁繡與網繡一般服裝比較耐磨的部位,綁繡是用一根線綁起來繡,而網繡的線比較細,繡成後如網狀,一般用繡魚等動物。 [6] 

苗繡花溪苗繡

貴陽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在貴州苗族刺繡技藝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現力也更強,便開始在蠟染圖案底紋上進行挑花,挑花漸從蠟染脱胎,形成獨特的表現手法藝術語言。常見的挑花圖案有豬蹄杈、牛蹄杈、牛頭、羊頭、狗頭、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蕎子花、銅鼓、燈籠、銀杈、銅錢、太陽、青蛙、水爬蟲、螃蟹、燕子、樓閣、田園、橋樑、河流、苗王印等。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具有追念先祖、記錄歷史、表達愛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時又有很強的裝飾性。用十字繡為基本針法,數紗而繡,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顯得更加美觀精巧。花溪苗族挑花的藝術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1900年以前為早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為自織青色麻布,色彩單純雅緻,以銀色調為主,白色中點綴有小面積的彩色,構圖嚴謹,圖案有幾何化、程式化的特徵;1900年至1966年以前為中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仍多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熱烈華麗,多以紅色調為主,配以黃、綠、白等色絲線,構圖較前期活潑,圖案更加豐富;1967年以後為晚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質地都呈多樣化趨勢,增加了紅、藍、黃、白、黑等色機織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紗和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繡用的綵線除了蠶絲線又增加了十字線和毛線,構圖更加自由,圖案更加多樣化,有的藝人還開始摹仿現代織物上的寫實圖案製作挑花。
由於苗族沒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歷史和傳説的載體,獨特的挑花貫首服也成為這支苗族的識別標記和象徵。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及擇偶、婚喪、宗教等儀式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有着很強的實用價值。花溪苗族婦女在製作挑花時,不但注重繼承本民族的藝術傳統,而且還善於發揮想象力,大膽地進行再創作,幾乎找不到兩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着較強的藝術性和獨創性,廣大美術家和收藏家對之極為珍愛,國內外博物館也多有收藏。

苗繡劍河苗繡

劍河縣苗族錫繡主要分佈於貴州省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麼等鄉鎮,已流傳了五六百年。苗族錫繡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然後將金屬錫絲條繡綴於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銀白色的錫絲繡在藏青色布料上,對比鮮明,明亮耀眼,光澤度好,質感強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銀質,與銀帽、銀耳環、銀項圈、銀鎖鏈、銀手鐲相配,極其華麗高貴。
錫繡工藝獨特,手工精細,圖案清晰,做工複雜,用料特殊,具有極高的鑑賞和收藏價值。苗族錫繡與其他民族刺繡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用蠶絲線而是用金屬錫絲條在藏青棉布挑花圖案上刺繡而成,其核心圖案猶如一座迷宮,變化莫測,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充滿強烈的神秘意味。

苗繡特點

一是色彩鮮豔明快,使人有爽朗熾熱之感。苗繡中多以紅、綠色為主,輔以其他顏色,而且花紋稠密,色彩更顯豔麗濃烈、富麗堂皇;
二是紋樣造型誇張生動。苗繡圖案源於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簡單再現。它是苗族婦女在對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等物象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抽象,大膽地進行誇張變形來表現創造者的審美感受和理想。如魚,頭圓、身肥、嘴小、眼大,形象生動可愛;
三是構圖對稱和諧,形態自然。無論龍鳳、花草、蟲魚都要求對稱排列,挑繡尤其如此;
四是不同形態的物象自由組合,情趣盎然。苗繡不受自然形態和時空的約束,而頗注重情趣的表現。每一個畫面完全憑創作者的想象和情感自由傾瀉,能讓桃花花、菊花共存,讓天地中的動物同生,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苗繡藝術特色

苗族喜愛刺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幾乎視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繡是與傳説裏的苗民南遷聯在一起的,説是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為了記住遷徙跋涉的路途經歷,想出了用綵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後人。
苗繡以五色彩線織成,圖形主要是規則的若干基本幾何圖形組成,花草圖案極少。幾何圖案的基本圖形多為方形、稜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婦女刺繡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畫草圖,全憑自己天生的悟性,嫺熟的技藝和非凡的記憶力,數着底布上的經緯線挑繡。她們憑藉豐富的想象力,佈局謀篇,將一個個單獨的局部的圖形巧妙組合,形成一個豐滿的繡品,達到和諧的境地,美觀大方。
苗繡最講究對稱美、充實美和豔麗美。所謂對稱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論圖形、色彩、空間,都完全要求對稱;所謂充實美,就是整個繡品不留空白;所謂豔麗美,就是用色大膽,大紅大綠,鮮亮奪目。
苗繡主要用來鑲嵌服裝的衣領、衣襟衣袖、帕邊、裙腳、護船邊等部位,亦可用它來縫製挎包、錢包等。一件布料價格平平的上衣,一條普通麻布製成的褶裙一旦鑲上了苗繡,便會光彩奪目,身價百倍。
苗繡顯示了苗族婦女高精的工藝水平。近些年來,苗繡這朵藝術奇葩已享譽海內外,成為觀賞、收藏的藝術精品。
苗繡是獨具特色的一種中華刺繡藝術苗族刺繡有着悠久的歷史。唐代時,東謝苗族是“卉服鳥章”,即在服裝繡上許多花、鳥圖樣。明代時,貴陽苗族喜用綵線挑成“土錦”,“織花布條”,“繡花衣裙”。清代文獻記載苗族刺繡織錦的很多,如黔東清水江苗族刺的“錦衣”和繡的“苗錦”。古州苗族刺繡亦多,今榕江縣平永地方一户苗族農民還保存着兩套乾隆時代的男女服裝,都滿繡彩色花紋。關於貴州、雲南、川南、湖南、廣西各地苗族繡花、織錦,各種史書及地方誌多有記載。可見刺繡織錦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工藝,是人們一種愛美的體現。

苗繡風格技巧

苗族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來種。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挑子、石榴等;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因此剪紙又成了婦女們必須掌握的一種藝術。刺繡有平繡和凸繡之分。平繡流行面很廣,湖南、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苗族都用此法,其中以黔東舞陽河、清水江流域及關嶺、文山等地最為突出。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有立體感。黔東有的喜繡大花,繡成後,再用金線圍着花瓣邊緣綴上,花朵就格外醒目了。城步苗族的刺繡,多以青、藍布作底,繡出五彩花紋。
有的刺繡針法,與其他民族不同,如辯繡、結繡、貼花、堆花等。辮繡是先將八或十二根染色絲線先編成“辮子”,然後將它迴旋滿綴於底布成花。結繡是插針後,以線在針頭挽數結,然後抽針,如此反覆插滿花結。貼花是用彩色絲片剪作許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米大的小瓣貼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圍密繡一圈,紋樣多為幾何圖形。主要流行於爐山、丹寨、麻江、雷山等縣的部分地區。堆花是用緞子剪作花瓣,貼上較小的布殼,邊沿往裏折,再層層堆疊,綴成後,花瓣逐層凸出,就象木雕一樣,主要用作袖花,流行於凱裏市翁項一帶。

苗繡刺繡技法

苗族姑娘、婦女歷來以手工刺繡花紋裝飾自己,點綴生活。苗繡在長期的演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和刺繡技巧。也有不少人採用縫紉機繡花,它雖然速度快,但於手工刺繡效果不可同日而語。現僅介紹手工刺繡技法。

苗繡工具材料

刺繡的材料是布和線,它們的種類很多。有麻布、棉布、絲綢布、化纖布等,有工廠生產的布和苗族村民自己織的家蜀布。一般來説,要根據不同刺繡針法的要求,選用不同質的布料。繡花、插花要求用細薄的絲綢布或化纖布;挑花、串花則要求用較厚實的家織棉布、麻布或工廠生產的經緯紋路較明顯的布;捆花、灑花、點花、貼花、粘花、堆花等的布料。則要求不甚嚴格。
繡線種類多,有絲線、棉線、麻線、毛線、金線以至錫線和銅線等。麻線主要用於比較粗獷的繡品;毛線用在網絲格較明顯的粗麻布或毛線織的錦布上;金線、錫線、銅線除少部分單獨串花刺繡外,主要是輔佐大面積的繡花、插花作捆花或灑花之用;棉線、絲線是供大面積的繡花、插花之用,要求布料細薄光滑,也有作貼花、堆花、補花釘牢而用的。
苗族刺繡的主要工具是:繃架、針、剪刀、頂針、針夾等。繃架指小的繡花繃和大的繡花架,一般用木、竹、金屬等製成。小花繃主要是用竹或金屬製成,它分為長方形和圓形兩種。長方形小花繃多用竹料製成,橫的兩根,長度在30cm左右;豎的四根,長度在8cm左右。這種花繃是作繡窄帶條形花邊用的,如衣袖、褲腳、胸部花邊等。它四根豎軸的中間兩根是卷布用的。圓形花繃是由內外兩個竹或金屬圈組成,如用金屬做的,要用布條纏好。繃圈直徑在一尺左右。刺繡時繡布夾在內外兩圈的中間,宜繡鞋花、手巾、枕巾、孩帽、荷包等小件繡品。繡花架與長方形的小花繃構造雷同,只是架面大,多四隻腳架,一般用木料製成。用它來繡大型繡品,如門簾、帳檐、圍牀、被面等。
繡花針,以針身勻圓、尖鋒鋭、尾鈍、孔長的為好,利於送針、抽針和穿線。繡針的種類多,鐵針以長短粗細分號,針號小則針身粗長,針號大則針身細短,常用的多是7-----8號針。繡針大小的選擇,應根據繡布的厚薄和繡線的粗細來決定。不用的繡花針,要包在錫箔紙內,或插進乾的小蜂窩呢內,以防生鏽。
剪刀,以尖端翹起的彎口小剪刀為好,它在剪線時不露線頭,並可避免剪破繡布。
頂針,要根據繡者手指大小選擇頂針的大小,它是戴在拿針手的中指第二節上,幫助刺繡時推針。
針夾,若繡針過小,個別地方繡線大繡的密不易取針時,可用針夾將針夾住,幫助取針抽線。

苗繡刺繡步驟

① 花樣和粘花:在繡帛上畫樣刺繡的,手藝熟練者,可用毛筆摞墨(顏料)直接畫;手藝不夠熟練者,就要把繡的布料鋪好,在所需繪畫的部位放上複寫紙,複寫紙上擺圖案複寫。執筆複寫時用力均勻適當,若輕了印的線條不清楚,重了印色過濃,易髒繡線,影響色彩。若沒有複寫紙,可用2B至6B的軟鉛筆在圖案背面,按花的印子塗抹,然後擺在布料上,用複寫紙在圖案正面着力描繪,就會在布上顯出花紋來。用紙花做繡模的,先在繡布選定好粘花的位置,再上繃架,然後將紙花用糨糊粘在預定部位上。
② 上繃架:在繡布上留出應繡位置,上好繃架,用針引線刺布繞繃架周圍均勻捆縫一圈。標準是布繃的緊,沒有鬆弛現象
③ 配線:繡者可根據紋樣的內容及裝飾對象,結合配色設計精心搭配好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繡線。將備用的線分開存放,一般是夾在書頁中,方便刺繡時取用。
④ 刺繡:根據繡布及繃架的大小,或一手在繡布上,另一手在佈下配合;或一手拿花繃,另一手反覆刺繡。繡時每次穿針不能過長,否則容易打結,影響繡花速度和效果。
⑤ 絞邊縫合:若是單幅繡品,則將繡花布邊反向裏折,用針線絞邊,不斷使佈線頭抽脱。若繡花布塊是做其他裝飾用的,則需要注意縫合時被裝飾品和繡布不起皺紋。

苗繡刺繡針腳

苗族刺繡針腳,大體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綜合用這些針腳繡法,能使帶有幻想色彩繡物躍然而出。有些針腳(如挑、串)則常被人們單獨使用,顯示特殊的裝飾美感。
① 繡,這種針腳分跨繡、退繡、套繡、圈繡和偷繡等。
跨繡,是整個苗族刺繡的主要針法,以大面積的平行線繡出現。它是沿圖案兩邊的線條起針落針,即在一邊線條落針,在另一邊線條起針。
退繡,是用於表現花枝窄繡葉及圖案邊框等的單色較細線條的手法。繡時落針在前,起針後退一定距離,或落針在後,起針在前,斜針循序漸進。針腳可長可短,可稀可密,曲直隨機應變。
套繡,對於表現鏈條式紋樣的線條有特殊效果,它是將線引出正面後,在與頭一針並齊處把針刺下又向前一針刺出,線壓在針頭下,就把針拉出,再在線根並齊處刺第二針,這樣循環往復繡完為止。也可配合挑、串針腳一起使用。
圈繡,圍繞多邊形花紋由裏向外逐層刺繡,形成多邊形調子一致的花朵來。
偷繡,是跨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大面積齊針跨繡節約繡線的絕巧技法。它也是沿圖案兩邊的線條起針落針,但其起針落針都同在一邊的線條上。即由一邊把線抽出後再跨向另一邊線條上起針落針。這樣往返進行,繡布背面就很少用線了。
② 插,分單插和麪插兩種。它起到顯出不同顏色深淺過渡的效果。
單插,在需要漸漸過渡色彩的地方,以兩層或兩層以上不同顏色單線互相穿插插針拉線。
面插,在需要粗糙過渡色彩的地方,以兩層不同顏色排線互相穿插插針抽線;或以一組同色線插釘到其它顏色線面的中間。
③ 捆,分自捆、另捆和組捆。他能起到繡位顯出立體感和固定長跨針腳線不易被掛起拉壞的作用。
自捆,就是用本線自己捆自己的針法。它又分套捆和調捆兩種。套捆是先刺一個套,再在套上捆釘,它適合小散花的刺繡。條捆是先在正面刺出一長針形成條線,再在條線上捆釘,它適合用來固定長跨繡繡線和顯出花葉葉脈等作用
另捆,是用一根線釘捆另一根線的針法。一般被捆的線比較粗,如金線或用幾股合搓成一根大的線或編成的小辮,突出圖案的立體感和富麗感。一種是在已繡、插好的部位繡粗線,再以另一線捆釘;另一種是順着紋樣線條鋪好粗線,再用細線捆釘;再一種就是將小辮有規則均勻地皺起來。由外向裏按花樣鋪好,後用細線捆釘。
組捆,是用一根線將另一排線分組釘捆的針法。它對於固定長跨針線等不被掛壞有很好的效果。
④ 灑,有射灑、間灑和串灑三種,它起到⑥顯出細小物體立體感和形成淡淡顏色的作用。
射灑,主要用於在花瓣和花絲花柱釘呈輻射狀的的針法。
間灑,用於裝表平行葉脈等處顯出淡淡顏色。一般以釘一長針作一灑針,個別也有釘兩長針作一灑針的,釘時每隔一定的距離灑一針。
串灑,用於表現旋絞狀立體效果。它是,從布面引出線後,在灑針另一端刺針,釘入引出線旁出針,把線在針上繞數圈,繞得多旋絞狀灑針就大,反之則小,然後將針抽出即成。
⑤點,分節點和平點兩種。它用於由獨立的點組成的“點面”、“點線”或點綴花蕊。
結點,立體感強,它是串灑針法的縮影,表現在針碼短和在針身繞圈少。
平點,它能顯出平面的虛實對比,即時隱時現的效果。用針時,一般是連續釘幾個起點落點後再抽針引線,再沿花紋釘針,反覆釘到完成為止。
⑥ 挑,它是依據布面的經緯線的對稱網格下針,將線挑成各式針跡,並由這一個個針跡排列整齊而組成圖案。根據針跡的不同分為:X挑、*挑、V挑等,其中用的最多的是X挑。
X挑,它是挑花的主要形式,其針法一般按布的三、四根經緯線釘一對角線。按背面針跡的不同,挑的技法分直挑和橫挑兩種。為求圖案的整齊和風格的統一,一般在同一塊布上,只選一種技法。按照挑針順序的不同,分一次挑成和二次挑成,挑時要根據不同情況,用其中的一種技法或兩種混用。
*挑,它是一種裝飾性的針法,常配合其它挑花針法圖案點綴於中心或四周,也可自行挑出整幅圖案,其針法將十挑針跡交叉釘在一起,即直、橫、斜交叉挑針。
V挑,又為倒V挑,它亦常做裝飾性針法應用,但它在挑針時每個格數的紗線必須是成雙的,如四、六等,才現的對稱整齊。
以上幾中挑針,在應用時要根據紋樣的要求,靈活搭配。同時,為了突出圖紋的緊密結實,可用雙線或多線合釘出各種針跡來;表現空稀、疏遠的地方,則用大小的等的單線挑成。
⑦ 串,它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精細刺繡法,能使繡布花紋表現出表裏如一的奇異效果。針法是依循布面一定數目(一般三至五根)的經緯線,按直、橫、斜等向運用單線來回穿釘。
粘花、貼花等技法
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同屬一種類型的手工工藝,在苗族裝飾中,或與用線刺繡配合,相映成趣,或單獨應用,獨樹一幟。但它們各有所長,各具風格。
粘花,選用個種彩色布料剪成圖案,再用粘膠液粘到裝飾品上。特別應注意粘膠液的粘性要好,才能使圖樣粘牢而不易脱落。
貼花,選用個種彩色布料剪成圖樣,再刺繡、鎖邊拼連即成單獨的裝飾品。
補花,把剪成各種彩色布料片或絲絨縫在裝飾品上面,構成圖案花紋。
堆花,用漿了皂水的綾羅綢緞等布片剪成小等腰三腳形,再把兩等腳(一般是小腳)向內折帶尾的小三腳,然後按圖樣把它們一層一層地堆釘而成。
除了以上刺繡工藝外,苗族還有兩項古老而先進的手工工藝,即織花和蠟染,它們流傳已有三千年歷史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工藝已經廣泛進入了機器操作行列。織花是以但色的棉、麻、絲線做經線,各色彩線為緯線進行編織,使各色線織品的正面或背面組合成花樣來。蠟染先將蠟融化成液,用蠟刀蘸它在布上(一般為白布)繪製圖案,再浸入靛缸(多為藍色)進行染色,後用水煮去蠟質,便現出布色紋樣來。

苗繡圖案設計

借豐富的物象來反映喜慶、吉祥、人壽、年豐、友誼等生活內容,表達自己的生活感情,反映內心的憧憬。這些物象有獸類的龍、麒麟、獅子、鹿、猴子、狗;花果類的桃李、牡丹玫瑰、芙蓉、金瓜、石榴;鳥類的喜鵲、鳳、錦雞、鴛鴦畫眉;中文的福、祿、壽、喜、康、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雲霞、日月、人物、用具、建築物以及傳説中的仙人善神和他們的道具等等。
裝飾的紋樣,各地氏族有各自的主體內容。一般情況是:蠻氏族以鳳為主體,戎氏族以龍為主體,夔氏族以麒麟、獅子為主體,僚氏族以花果為主體,萊氏族以魚蝦、水、草為主體,樊氏族以蝶蛾為主體,盤氏族以狗為主體,。。。。。。近山者多配花、鳥、走獸,近水者多配龍、蝦、魚、藻。當然,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交流,苗族的氏族間裝飾紋樣越來越相互滲透;但由於圖騰崇拜的影響,以圖騰為主的構圖內容,到近代以至當今仞或多或少地在流傳和應用着。因此,圖紋設計亦應考慮這些重要因素。
苗族裝飾圖案內容一般都來源於生活,它在應用時以按照藝術的要求,結合生產製作的特點進行加工處理, 大膽而帶有幻想色彩,有意削弱或增強其中的一些布分,使之比人們生活中的更鮮明、更強烈、更美好。
圖案設計除了要考慮到苗族人民審美心理外,還有考慮到裝飾所採用的材料和裝飾對象。苗族裝飾紋樣有着特定的外部形狀。如胸部花邊是由幾個長方形組合起來,有的呈帶條伸延;衣袖、褲腳、帳沿、扇形圍裙上檐花樣呈長條形;扇形圍裙下角花樣,背羣花樣是直角等腰三角形;鞋口花為馬蹄形枕頭花是圓形或方形;高圍裙花樣呈船頭形等等。它們各有一定的尺寸。構圖時要認真佈局,根據不同的情況,考慮各個組成部分的變化和統一,對比與和諧。一般來説苗族圖案的構圖都要求對稱、平穩、嚴謹、經湊,豐滿而疏密虛實得當。在衣袖、褲腳花邊、圍裙花樣等小幅裝飾品中,佈局時就要求密一些,而在大幅裝飾作品中,就可以疏一點,粗一點。老年人採用的常偏稀,青年採用的則要密一些。
圖案的組成,大抵分為枝紋、坨紋、角紋、邊紋、方紋五種形式。枝紋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花樣,如一支花,一枝鳥,一條魚,一隻蝶等。它用於點補圖案中的空稀部位,使之平穩、經湊、活躍。坨紋是與周圍沒有連續、重複的一種較大的獨立單位,用幾種枝紋按照一定的形式組成圓形、四方形、五方形、六方形、八方形、菱形等規則和其它不規則形狀。規則形式的坨紋包括向內或向外的輻射式,上下或左右對稱的橫立式,上下或左右互相調換方向的轉換式,繞一基點(面)周圍轉向的迴旋式。坨紋的用途很廣,小的可組成花邊,大的可用於大幅裝飾品中間或單獨應用,如被面、枕頭、門簾等。角紋是一種能單獨應用或和坨紋等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裝飾品的圖案。它包括兩邊對稱、兩角對稱、三面對稱和自由式幾種形式。如在背裙、扇形圍裙中作單用角紋;在手巾、被面上作配合角紋。邊紋是依照一定的邊周兩向延長的圖紋。它分為直線和非直線兩向延長,又分為對稱連續和非對稱連續以及對稱不連續等幾種。它可單獨應用,如衣褲花邊,也用來襯托坨紋。方紋是由一個基本紋樣向周圍循環連續組成大的紋圖。它有散點式、點綴式,還有些在花段上構圖刺繡而成特殊的重疊式。方紋一般用在白衣繡花、衣背花、動物圖紋身子的“填心”等,使大面積或局部顯出整齊劃一的效果。刺繡

苗繡刺繡配色

設計好的圖案,還必須藉助於色彩才能更好的表達其內容和形式的美感。苗族裝飾圖案的配色,有其特殊的風格,它既要考慮底布顏色,又要考慮本民族內部不同氏族的用色習慣及其特點。
苗族婦女個個是刺繡的能手,她們早在十歲左右,就跟老一輩學習,這樣一代一代地繼承和發展了本民族的傳統工藝。苗族刺繡用的線和繡布,很多是從市場上買那些經過工廠精緻加工染制而成的,雖然色彩豐富,而刺繡用色仞着意繼承古樸的格局。如用紅色時,依舊不用或少用鮮紅色的線,用黃色也是一樣,很鮮黃的繡線用的不多。因為苗族多居山區,交通閉塞,刺繡的線是自紡的,布是自織的,線及布染料來源取自於一些含有各種色素的物體,多出於植物的根、莖、葉、皮、種子。如紅色採自於椿數、紅粉質碎石泥土,黃色採自於黃蓮根。。。。。。染制絲線布片時,將採集的“染原”洗淨搗碎加水,然後將染物泡在其中一起拌浸或煮染,到一定時間後取出曬乾,經反覆多次染制,直到上好額為止。這樣的染原和染色工藝,很3染出極鮮極純的色彩來,所以在以往苗族的刺繡中,就不可能出現一些鮮紅、鮮黃等鮮豔顏色。但這些有限的材料經苗族姑娘巧妙的構思配置,在五彩繽紛、雍容富麗之中,倒透出一種古樸、渾厚的風致來。
苗族裝飾色彩的搭配種類繁多,光從服飾上看,就不下白餘種。明清朝代就有人將苗族按服飾顏色分為“紅苗”、花苗、青苗、黑苗白苗等。各類苗族的裝飾特點大致是:紅苗以紅色繡布為底,圖案裝飾面大則以同類遠色階的色線刺繡,花紋邊框輔以對比色線;或以其他色布料繡時,圖案裝飾面一般較大,線色以紅為主,配其它綵線。這樣一方面體現紅的裝飾面,也體現鮮濃的配色手法。花苗的布底色要求不嚴,只注意在圖案和繡線方面,儘量達到五彩繽紛的效果,把多種繡線配上去,使對象神采飛揚、鮮豔奪目。白苗以白色繡布為底,配以硃紅、淺紅夾以灰黑、藍色等以冷色調為主的色線。青苗以青色階布料繡灰色、黃色、白色的線,或曾配少量烏紅的色線。黑苗裝飾以選用黑紫色的布料,繡少量的其他彩色線紋。
在以上不同情況中,青、中年婦女服飾和室內裝飾,用色對比顯的強烈、濃豔一些、多以紅、黃、綠、白等熱色線繡;老年婦女服裝和用於生產勞動的裝飾對象,則多以青、藍、黑、紫等寒色線繡。單色與多色的用法,也要依據裝飾對象和圖案來定,老年人繡簡單圖案,一般用單色或同類色線繡;年輕人自繡自用的,圖案要繁複一些,喜歡多種色線配合繡。
不同類型及不同年齡組的苗族,其刺繡用色雖各有特色,但都要選好布料,考慮圖案及配色調子,考慮圖案各塊面色彩搭配均衡。在布料定下之後,繡者配色並不要求符合圖案所反映的客觀物象,而是根據自己的愛好幻想,考慮所選定的調子色,加以強烈的誇張,使其特點鮮明,富有吸引力。此外,隨着社會生活的發展,各氏族部落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的情況日益頻繁,這種交流和滲透,使整個民族裝飾用色的審美水平大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苗繡藝術價值

苗繡技法的藝術價值
苗繡技法的獨特,其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前文中我們已簡略記述了各種技法的不同,在此不再贅述。 [3] 
圖案的藝術苗繡價值
質樸而自由的表現形式是真正的“道法自然”,苗繡紋飾的豐富源於其豐富的精神世界,紋飾有他們對傳統的傳承,有對自然的摹擬,有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超時空歸納:萬物同出一源(蝴蝶媽媽),所有美的事都是被接納和認可的,所以天與地、山與水、世間萬物都可同出一圖,可以相互滲透。 [3] 
苗族以圖騰崇拜的方式崇拜着與自己的先祖有血緣關係的動植物,如蝴蝶紋鳥紋魚紋、花和植物。蝴蝶媽媽是傳説中人類的始祖之一,蝴蝶紋是苗繡中使用最多最廣,也是最主要的紋飾。苗繡中的蝴蝶紋極其豐富,寫實的,虛幻的,具象的,抽象的應有盡有,人面、鳥足、鳳尾、花翅無奇不生,在其不可替代的裝飾功能之外,蝴蝶媽媽還庇佑着子孫,她是苗族宗教文化和圖騰崇拜的視覺化的呈現,也代表苗族關於世界起源的哲學思想 [3] 
龍是漢文化的象徵,代表着莊嚴,具有很強的等級性,在苗繡中也有很多龍紋,但卻被肆無忌憚地創造和改寫,自由地描繪在衣角裙邊。苗龍自由地加上了牛頭、鳳頭、蛇身、魚身、鳥身、蟲足甚至各種植物,苗龍因而有了水牛龍、雞頭龍、魚龍、蠶龍、葉花、魚尾龍、蜈蚣龍、人頭龍,這些龍少了威嚴、多了親近,似乎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 [3] 
在這種自由、奔放的思維之下,苗繡的圖案形形色色,極其豐富。出現較多、運用廣泛的有龍紋、魚紋、鳳紋、鳥紋、蝴蝶紋、角紋、漩渦紋、幾何紋和花草紋,只是這些紋樣在苗繡中的運用極其自由、變幻多端,其想象力之豐富由此可見一斑。 [3] 
苗繡的魅力還在於其色彩的大膽運用。史書上反覆出現過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她們在配色上沒有禁忌,她們用紅配綠、紫配綠、紫配黑,我們通常認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繡中被大膽地使用,達到了誇張而和諧的效果。如黔東南地區苗族盛裝的繡片用深紅、桔紅、天藍色等刺繡而成。紅色大量用於主題花紋上,形成大片色塊,再以其它色補邊,再由黑色底布襯托。使整個畫面十分鮮明和諧,立體感層次感強。 [3] 

苗繡傳承意義

隨着人們審美觀念和趣味的不斷變化,民族服裝的市場越來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在此情勢下,苗繡藝人的數量日漸減少,可以説,現代文化越是發達,苗繡的傳統技藝流失也越快。面對苗繡技藝所遭遇的危機,應儘快採取措施予以解決,以保證這一古老的民族工藝順利傳承下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其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讚歎不已,已被世人公認為是最精美的刺繡藝術品。這種民族文化遺產的情形是僅僅依賴民間傳承,顯然,這只是將其處於自生自滅的自然狀態,大有將流失之虞。媒體報道説:百年後,中國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或許要到法國的博物館來研究。
商業利用
對這種文化遺產的商業化利用,要注意幾個方面。其一,是要儘快將苗繡的專門技藝與圖飾,申請專利保護,保證其知識產權和民族藝術資源不受侵權;其二,更多地培訓苗繡藝人,在保持其全手工化製作傳統的基礎上,研討提高其工藝製作速度的可能性,使出產更多數量及更多樣式;其三,在繡品的推廣上,更廣泛地賦予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使其神秘的審美觀念和趣味更為人所知;其四,建立包括網絡銷售在內的更多銷售渠道,在這方面,苗族同胞及其相關手工作坊的視覺有限,在這方面地方政府應有所作為,如斯,方不至於使我們經常處在“手捧金飯碗討飯”的窘境。

苗繡傳承保護

2010年,城步苗繡被列入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凱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凱裏市民族歌舞文化傳承保護研究中心)、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