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族服裝

鎖定
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着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中文名
民族服裝
外文名
ethnic costume
別    名
民俗服
體    現
民族心理素質
主要種類
漢服、回族服裝、滿族服裝等
特    點
造型、款式、色彩等特殊

民族服裝簡介

民族服裝 ethnic costume
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着民族心理素質。是每個民族特有的。

民族服裝特點

1、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2、民族服裝形象的設計提煉應該更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思維模式應為浪漫性能動的構思方式,具有敏鋭的形象感知能力。
3、民族服裝的審美特徵較其他戲劇形式對更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與誇張是其最鮮明的特徵。
4、民族服裝的造型較其他戲劇形式對適應演員動作的要求更嚴格,對演員在大幅度動態的要求更高,表現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間。

民族服裝意義

綜述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緻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特點的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歷史發展的產物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到今天,物質的豐富,社會的進步,為人類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領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伴隨着人類社會發展的各種人羣的衣着裝飾,也是由低到高,由遮體保暖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發展變化着的。這種發展變化,從長過程來講是逐步的、漸進的,既有其相對的穩定期,也有其突變期。無論是穩定期還是突變期,都與[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變革有直接的聯繫。雖説這種“演變”、“更替”、和“變革”有其統一性,但縱觀中國歷史,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統一中也有不統一,因此造成多樣性的發展格局。各個民族的先民們遵循本民族的發展脈絡而傳承,在服裝服飾上,有的民族在質和形上都與其他民族無區別,但細品確也有某些相異之處。這就是民族服裝服飾民族性的真實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服裝服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解釋清楚,通過服裝服飾瞭解這個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
獨特文化的結晶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且是民族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同時,更主要的是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發展的根本支撐,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不難想象,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獨立於民族之林的,更談不上生存和發展,不管這部分人羣是多是少,在歷史進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體,各奔東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獨具特質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內在氣質、精神動力,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頑強地表現其民族特性,以區別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民族服裝服飾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象展示。這種賦予文化內涵的服裝服飾,展現了民族的鮮活個性,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僅有實用性的特點,方便着裝,便於勞作,而且更有觀賞性的特點,節日盛裝,美化生活,有的還具有收藏性的特點,如婚嫁禮服等等。一些服裝服飾價值連城,成為服飾之寶。這些服裝服飾,大都由勞動人民自己動手,從紡線到織布,到刺繡到成衣。而且這種手工製作技藝大都是祖傳的,不帶有任何偽造、模仿的痕跡。有的民族的服裝服飾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層次、多體型,適合多種類型的人穿戴。這是他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一圖一案,一花一葉,都是精心設計、精心打造出來的。而且在民族特質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尋常的藝術特點,堪稱獨具風格的藝術珍品。
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這是因為中國的56個民族分佈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之勢。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自然生態環境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境,謀求自身發展,創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服裝服飾。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與水為鄰,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大海的怒濤與水鄉的恬靜、下海捕魚與內河下網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裝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處,有的在山腳平壩之地,也是有區別的;同是以牧業為主,但東北、華北草場與西北草場和高原上的草場也是不盡相同的;平原的民族由於氣候條件的不同,穿戴也很不一樣。儘管如此,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體現了“天人合一”,即與自然生態條件相適應的特點。在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把本民族的特質文化內涵注入其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與自然環境和諧的一道道靚麗的服裝服飾風景線。
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生產生活方式是基礎。一個民族特質文化的孕育和發展,都源於當時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的外延與物化,也是與當時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分不開的。因此,服裝服飾的發展變化是與生產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説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不可否認,生產生活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增加,會不斷髮展變化,民族服裝服飾也會隨之發展變化,這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今天的民族服裝服飾就是由昨天的發展變化而來的,無非是先民們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剔除了不適應時代要求的東西,以求更適應現實,更具有實用性。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發展到今天。仍然不會停止,它勢必隨着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而進一步發展變化。當然,萬變不離其宗,這種快速的發展變化,更能體現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民族服裝文化

綜述
不同的民族服飾,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從最原始的意義上來説,服飾是為滿足人類禦寒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也可能有防蟲之類的實用目的。動物也受寒冷的侵襲,但動物抵禦寒冷只有兩種辦法,一是靠本能,二是靠逃避:秋冬季節,體表自然生長出厚厚的絨毛;秋季來臨,便向温暖的南方飛遷或在冬季裏躲進洞穴深處冬眠。而人則不同,人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或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將其做成衣服以禦寒。這就是人類光輝燦爛的文化事業的發端之一,儘管它在最初是顯得多麼的稚拙和渺小。
人類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類這種具有創造精神的特殊自然物,在和整個自然界的長期交往中逐漸確立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會生產力。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從總體上來劃分的五個歷史發展階段。但是,由於世界上的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在閉塞的山區僻壤,與外界的交往困難,因而很難與許多大民族和先進民族同步,甚至還停留在“原始”的發展水平上。處在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不同的少數民族,某個民族服飾的質料、工藝、形制和該民族的生產技術水平是相適應的,和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相統一的,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穿的是樹皮布,愛斯基摩人穿獸皮,中國的獨龍族、怒族穿麻布,而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人穿粗製毛呢。反過來,一定的服飾的質料,工藝、形制,也就是一定的發展水平的標誌。由於不同的少數民族至今還處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所以一部少數民族的服飾發展史,也就是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史的一個側面。這就構成了少數民族服飾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第一個文化內容。
反映不同的裝飾習俗
不同的民族服飾,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裝飾習俗和其中藴藏着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審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理中很早就誕生的一種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人類在很早的時候便會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以裝飾自己。比如,在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北京山頂洞人的遺址,就發掘出不少原始裝飾品,“裝飾中有鑽孔的小礫石、鑽孔的石珠、穿孔的狐或獾或鹿的犬齒、刻溝的骨管、穿孔的海蚶殼和鑽孔的青魚眼上骨等,所有的裝飾品都相當精緻,小礫石的裝飾品是用微綠色的火成岩從兩面對鑽成的,選擇的礫石很周正,頗象現代婦女胸前佩戴的雞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塊磨成的,中間鑽有小孔。葬禮的牙齒是由齒根的兩側對挖穿通齒腔而成的。所有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是紅色,好像是它們的穿帶都用赤鐵礦染過。”這裏所舉的都是一些純粹的裝飾品,很難説它們有多少實用性的功能,可見人類裝飾自己的要求和行為都是十分古老的。無疑地,這種裝飾自己的要求和行為肯定會表現到衣着上,不表現是不可能的。衣服穿着後就有了審美的功能,而且多與飾物一起使用,統稱“服飾”。透過不同的服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和文化環境中所形成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
表現過去時代的史影
不同的民族服飾,表現出不同民族過去時代的史影,既可能保留着母系制向父權制轉化的痕跡,也可能表現出民族大遷移的徵候。任何民族的服飾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的。服飾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總會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歷史的影響和痕跡。服飾中歷史的影響和痕跡,有的表現得十分明顯,但大多數卻已變得十分隱蔽。
反映階級社會的等級差別
不同的民族服飾,反映了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當人類社會內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和私有財產以後,文化也就染上了階級的或等級的色彩,服飾自然也不能例外。某些由統治階級提倡或明文規定的服色和飾物自不待言,就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是“純粹的”民族服飾,也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階級烙印。這些烙印,有些反映的是純粹的年齡和輩份級差,有的則反映了家庭中的主從關係,而更多的則體現出階級的區別。我國西北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婦女外出頂戴蓋頭,其色有綠、黑、白之別,反映的就純粹是年齡級差:少女一顆綠蓋頭,結婚後戴黑蓋頭,而老年人戴白蓋頭。但在彝族中,過去黑彝服飾不同於白彝,就有着階級差別的意味在內。傣族貴族文身用紅色,也不同於一般人的藍黑色。同時,由於財產私有;服飾在表現社會等級時也有了“露富”、“誇富”的用意。
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不同的民族服飾,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們對自我實現的不同追求。少數民族的各種服飾,都是適應各自的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有適應嚴寒氣候的服飾和生活方式;我國北方的蒙古族,其服飾十分便於馬上馳騁;而我國南方的哈尼族葉車人,服飾卻又是另外一種樣子。不同的服飾,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我們可以十分形象地從服飾上看出;有的民族強悍,有的民族堅毅。有的民族粗擴,有的民族細膩,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熱情。有的民族含蓄,有的民族灑脱-…這些民族的人們,不管他們已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還是仍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都有自我實現的願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服飾--表現自己。傣族和朝鮮族相隔近萬里,都愛戴鮮花,而納西族人,卻不喜歡用鮮花裝扮自己。在服裝和飾物的選擇上,自我實現的要求表現得既深沉含蓄又強烈突出,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內容。

民族服裝分類介紹

民族服裝漢族服裝

漢服”又叫華夏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正朔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佈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解釋了“華夏”的意義和內涵。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文明禮儀的一部分。
漢服
漢服(26張)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裏,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只能算是中國服裝,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更多的是特定時代和歷史事件等原因形成的,更具有特殊時裝概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一般不用釦子或隱扣(後期少數形制露扣),主要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脱飄逸的印象。此外輔助使用佈扣(稱“紐襻” 區別於北方民族後期發展的“一字扣”、“盤扣”)。漢服的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由於簡潔美觀且屬於古已有之的樣式為婦女喜愛的穿着(另外男子也穿着,稱“男子衣裳(襦裙)”)。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簪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出行戴帷帽幕籬的。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中國的統治、強壓華夏民族反抗意識和民族自尊,通過民族文化打壓的方式,在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頒佈“剃髮令”稱:“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滿洲貴族叫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北方人民被迫屈從。之後清軍以武力迫使南方也剃髮,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強迫各族人民改穿滿服或滿化服飾。這就是所謂的“剃髮易服”。

民族服裝回族服裝

回族服裝 回族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製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裏、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誌。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誌。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繡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繡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髮多系獨辮。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繫繡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豔。腳履精製繡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着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釦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製,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繫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着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噹,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民族服裝滿族服裝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揹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着。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説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裝與馬褂
旗裝,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漢服主要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兩部分衣和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 後期發展習慣加一假翻折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裝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襬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

民族服裝藏族服裝

藏族服裝 藏族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佈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温上升更可脱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髮飾、鬢飾、耳環、項鍊、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鍊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襬和袖口,常用近10釐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複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裝服飾文化
西藏婦女身段苗條、腰肢柔軟、面貌姣好,而且她們非常喜歡打扮,也善於打扮。雅魯藏布江邊的農村少女,外着黑氆氌無袖長袍,內穿紅、白或綠色襯衫,腰繫鮮豔如虹的氆氌圍裙,腳踏花紋美麗的“松巴”靴,烏黑的頭髮摻進五色絲線紮成大辮盤在頭頂,樸素清新,温柔和善,猶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飾具有草原的氣息,質感極強的光皮藏袍,裹着健碩的身軀;皮袍鑲嵌黑、紅、綠色寬邊;腰間掛各種銀質或銅質工具,例如奶鈎、針套、火鐮、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們同時也是和腰身相配稱的裝飾品。牧女愛將頭髮梳成無數細辮披在身後,發披綴滿珊瑚、貝殼、松石和銀幣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三五成羣,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出悦耳的聲音。
拉薩婦女的裝束又有獨特的風韻,她們的長袍往往用深色綢緞、嗶嘰、氆氌製成。夏天穿無袖長袍,裏襯各種花色綢衫,腰帶緊束,以襯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帶袖長袍,冬天則穿皮袍,長及腳裸。盛裝的拉薩婦女,頭戴珊瑚、松石做的頭飾,名叫“巴珠”;耳帶金銀鑲綠松石的耳墜;左手戴銀鐲,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從小戴在手上,據説死後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掛蜜蠟珠,胸前懸掛銀盒,內裝護身佛,或者種種聖物。這些裝束,我們從今天節日慶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夠看到;藏戲和歌劇舞台上也時有出現。
不過,拉薩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無論服裝,還是裝飾品,都朝着簡便、適用、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面發展,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展現出多種新款式。

民族服裝苗族服裝

苗族服裝 苗族服裝
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等就是依據所着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着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着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錯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着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繡,以寬約五寸,長達丈餘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繡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藴,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説這些花紋象徵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穀穗。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繡,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着青色右開襟衣,下着裙,長及腳躁,以黑布綁腿,未婚女子挽發鬃,並將發鬃偏朝一邊,已婚女子,偏發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着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自等色花紋,紋路多成花狀,江水狀,據傳説,這些服飾花紋都是苗族過去居住地方的象徵,如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條紋代表團埂,花點代表穀穗;下着紹稻花裙,長至膝,系圍腰,扎白布腰帶,腰後接繡花巾一幅,腔裹花紋綁腿,挽發於頂,盤成髻,婚後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後用青黑布巾將發鬃纏成乎頂大盤狀,頂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婦女,又有用深色線纏發,並將之娩成上小下大、長約半尺的“角”狀。麻栗坡縣一帶的“白苗”,上着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寬約三寸黑布鑲圍,內着白色衣,領圍胸襟有白衣露出,下着黑布長裙,頭纏高約一尺高巾,其巾分兩層,額部以白巾纏成交****狀,白巾上又纏黑巾數圍,黑白分明。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上着青黑色斜襟長衣,下着經榴花裙,長至膝,以寬約五六寸、長約一丈之青黑布纏頭,胸有方塊花胸巾,系圍腰,裹白布綁腿,凡領邊、袖口、圍腰,皆以五色絲線鑲繡。屏邊等地,“黑苗”着黑布花邊裙;“花苗”着麻布花裙;“青水苗”着青色布裙;“綠苗”着青、藍布衣;“青苗”衣服、頭帕鹹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銀飾,文山一帶“白苗”頸套大銀圈;花苗耳墜大銀環;有的胸前懸銀牌,戴圓圈、方鐲、戒指,行走時銀飾琅鐺,桶裙搖晃,極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着對襟衣或斜襟齊膝長衣,下着寬邊大褲,腰束絲帶,以青黑帕纏頭,頂部有發露出,十分樸實。

民族服裝水族服裝

水族服裝 水族服裝
水族老年男子平時多穿靈便的對襟襯衣和便服,節日或其它歡慶盛典中穿長衫。水族婦女的服飾有五種:一是藍色長衫,靛青色長褲,胸配繡花圍腰,圍腰上端至頸部掛銀項鍊,圍腰中部兩側系提花飄帶拖於身後,腳穿法鈎穴花鞋或元寶蓋繡花鞋,左額髮間斜插長梳,外包一塊六尺左右的白帕,未婚女子衣服有領,佩花圍腰,穿花鞋;已婚女子除與未婚女子有上述相同之處外,坎肩、衣襟、袖口、褲腳等處都有繡斜面青布大緄邊。二是衣腳狹小,熱天包頭帕,頭巾扎於頸後髮結盤於頂,外包花硌方巾。三是衣褲均是紗質纖細、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紋布料,戴圍腰,圍腰上的銀鏈和飄帶極講究;四是長帕包頭,用一塊白毛巾橫扎,衣褲均鑲花邊,衣長近膝。五是縮短至臀的大襟衣服。

民族服裝瑤族服裝

瑤族服裝 瑤族服裝
有白褲瑤、青褲瑤、長衫瑤,其服飾也各有特色。長衫瑤女子着"超短裙",其特點是外面穿中長裙,裏面穿超短裙,超短裙的數量為七、九、,十一條不等,各人穿的數量多寡視家境而定,但必須是單數,這麼多的短裙穿在裏面,中長裙的外面又用一條布帶栓住,勒出曲線,因此長衫瑤的婦女人人都顯得肥臀豐腰,體態迷人。白褲瑤男子穿的是瀟灑的白馬褲,褲長僅及膝蓋,黑帶束口,有綁腿,具有典型的狩獵特點。白褲瑤女子的上裝,是兩塊布料鬆散的由袢聯在一塊,頂端開一圓孔,前幅布多為青色,後幅多淺藍或深灰,繡有花紋圖案,下裝四季穿裙。

民族服裝朝鮮族服裝

朝鮮服 ,韓國叫한복(韓服),朝鮮叫조선옷(朝鮮服)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受漢服襦裙影響較大。朝鮮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朝鮮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后妃、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會穿著稱為“堂衣”的朝鮮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長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周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周衣遮蓋頭部。
朝鮮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朝鮮國民是已習慣穿着洋裝西服,但是在節慶日,或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朝鮮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豔華麗的錦繡。朝鮮傳統服裝-朝鮮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鬆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朝鮮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着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朝鮮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説,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朝鮮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民族服裝服裝款式

民族服飾款式紛繁,各自有異。大體上有長袍和短衣兩類。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纏帕着履。
裙子款式有百褶裙、筒裙、短裙、連衣裙等。無論是袍、衣、裙、褲,不同的民族在結構、工藝、風格等方面都有差別,同是高領大襟袍,有開叉和不開叉的,有前後開叉的,有前後開叉和周圍鑲邊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裏,由於經濟生活、文化素養和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的差異,從而導致民族服飾的多種多樣,應該説這是民俗服飾的特點之一。 中國少數民族的刺繡、蠟染等工藝相當發達,並廣泛用於服飾裝飾上,是民族服飾的又一特點。 刺繡是各民族普遍喜愛的工藝,一般運用在頭巾、腰帶、圍裙以及衣襟、環肩、下襬、袖口、褲腳、裙邊等易損部位,既起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刺繡包括桃花、補花、繡花等多種工藝,繡花的手法有平繡、o繡、編繡、結繡、盤繡等,花紋圖案有自然景物,吉祥圖案和幾何紋樣等。

民族服裝現今發展

著名畫家劉梅子穿中國民族服裝照片 著名畫家劉梅子穿中國民族服裝照片
其實全球服裝界已經颳了很久“中國風”民族服裝,而中國取得的一連串舉世矚目的戰果又給“中國紅”、“中國藍”、“中國結”賦予了更強勁的流行力量!尤其是2008年奧運之後!消息説歐洲有許多國家都掀起了一次次中國熱,民族服裝、家居、化妝等流行領域都彰顯着此起彼伏的“中國風”。  木棉道中國風民族服飾有着許多值得探索,研究的內容和使用價值,並且具有相當的生命力,充滿東方人的智慧與哲思,許多國際著名品牌服飾以中國傳統服裝中的圖案紋樣,工藝手法,款式造型為創意的出發點,贏得了世人的矚目。象旗袍的各種裝飾手段諸如立領、盤扣,鑲,滾,繡等,還有各種標誌性服裝的造型如清代的披領,箭袖,官帽,補子等等諸如此類都深受世界和國設計師的青睞,在其設計的生涯中常常加以借鑑。  國內已有很多品牌在探索中國風民族服飾(木棉道、才子),只不過規模都很小,侷限於一部分服飾。截止到2010年,國內做的比較不錯的是木棉道這個品牌。是在網上銷售最具中國風情的民族個性服飾(包括男裝、女裝、童裝、鞋、配飾、家居等物品)的公司。

民族服裝國外服裝

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蘇聯的民族服裝就有幾千種式樣,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