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痛痹

鎖定
痛痹,病名。據文獻記載有兩個含義:其一指以關節疼痛為主證的痹證。《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着痹也。”故痛痹又稱寒痹。《金匱翼·痹證統論》:“痛痹者,寒氣偏勝,陽氣少、陰氣多也。夫宜通而塞則為痛,痹之有痛,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風虞摶謂:“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
痛痹是由於正氣不足,風、寒、濕邪合邪而以寒邪為主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遇寒痛增等為主要臨牀表現的病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於冬季,發病年齡以中年為多,女性多於男性。
痛痹包括現代醫學風濕性疾病結締組織疾病中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坐骨神經痛臂叢神經痛骨質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頸椎病跟骨骨刺大骨節病等)、周圍血管病變中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指端動脈痙攣症等病,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現類似痛痹的臨牀表現。
外文名
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
就診科室
內科,中醫科
多發羣體
中年女性
常見發病部位
骨,關節
常見病因
嚴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濕之地等、臟腑陰陽失調,正氣不足
常見症狀
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動障礙,腰背、四肢關節及肌肉冷痛等
中文名
痛痹

痛痹病因病機

痛痹的致病原因,外因多與嚴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濕之地等,導致風寒濕邪以寒邪為主侵入機體有關。內因則主要與臟腑陰陽失調,正氣不足有關。其病機是在正氣虛弱的前提下,風寒濕邪以寒邪為主侵襲,痹阻於經絡、肌肉、關節,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痛痹。

痛痹臨牀表現

1.本病多以肢體關節(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動障礙為主症。
2.腰背、四肢關節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劇烈,痛如刀割,以痛處不移為特點。
3.其痛有遇寒加重、得温則減、局部皮色不變、關節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晝輕夜重的特徵。
4.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

痛痹辨證施治

1.寒凝痹阻證
(1)證候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劇烈,如刀割,得熱痛緩,痛處固定,日輕夜重,甚則關節不能屈伸,痛處不紅不熱,形寒肢冷,苔白,脈弦緊。
(2)治則温經散寒,通絡止痛。
(3)主方烏附麻辛桂薑湯加減。
(4)方藥制草烏、熟附子、乾薑麻黃、細辛、桂枝、甘草。
若寒甚加制草烏;痛偏上肢加羌活、威靈仙,千年健;痛偏下肢加獨活、牛膝、防己;痛偏於腰加桑寄生、杜仲、川斷淫羊藿
(1)證候肢體關節冷痛,遊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關節屈伸不利,或惡風畏寒,舌質淡紅或暗紅,苔薄白,脈弦緊或弦緩。
(2)治則祛風散寒,温經通絡。
(3)主方烏頭湯加減。
(4)方藥制川烏、麻黃、黃芪、白芍、甘草、蜂蜜。
若風勝者加羌活;痛以上肢為主加威靈仙、川芎;痛以背腰為主加杜仲、桑寄生、川斷;痛以膝踝為主,加獨活、牛膝。
3.寒濕痹阻證
(1)證候肢體關節冷痛、重着,痛有定處,屈伸不利,日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則減,或痛處有腫脹,舌質胖淡,苔白膩,脈弦緊,弦緩或沉緊。
(2)治則温經散寒,祛濕通絡。
(3)主方附子湯加減。
(4)方藥熟附子、白朮、白芍、雲苓、人蔘、肉桂、細辛、川椒、獨活、秦艽。
寒甚者加烏頭,濕重者加薏仁、蒼朮。
4.風寒濕痹阻證
(1)證候肢體關節冷痛沉重,痛處遊走不定,局部腫脹,關節屈伸不利,氣候劇變則疼痛加劇,遇寒痛增,得温則減,惡風畏寒,舌質淡紅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沉緊、弦緩。
(2)治則祛風散寒,利濕通絡。
(3)主方蠲痹湯加減。
(4)方藥羌活、獨活、桂心、秦艽、海風藤桑枝、當歸、川芎、乳香、廣木香、甘草、細辛、蒼朮。
痛甚加威靈仙、防己;風偏勝者加防風,改用秦艽;寒勝者加附子;濕勝者加防己、薏仁、萆薢
(1)證候痹病日久不愈,肌肉、關節刺痛,痛處不移,甚至關節變形,屈伸不利,關節、肌膚色紫暗,腫脹,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結或淤斑,肢體頑麻,面色暗黧,眼瞼浮腫,或胸悶痰多,舌質紫暗或淤斑苔白膩,脈象弦澀。
(2)治則活血行瘀化痰通絡。
(3)主方逐瘀湯二陳湯加減
(4)方藥桃仁、紅花、川芎、當歸、陳皮、半夏、雲苓、炙甘草沒藥、五靈脂、地龍、秦艽、羌活、懷牛膝
若痰留關節,皮下結節,可酌加制南星白芥子以豁痰利氣;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鱉蟲,以搜風散結,通絡止痛;痰瘀痹阻多損傷正氣,若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可加黨蔘、黃芪;肢涼畏風冷者,加桂枝、附子、細辛、防風,以温經通痹。
(1)證候筋肉關節腫脹,骨節煩痛,入夜更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腰膝痠軟無力,日久關節變形,形體消瘦,或咽乾耳鳴,頭昏視物不清,或失眠多夢盜汗,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男子可見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數。
(2)治則滋補肝腎,強壯筋骨。
(3)主方獨活寄生湯加減
(4)方藥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防風、細辛、當歸、生地、白芍、人蔘、雲苓、炙甘草、川芎、桂心、生薑。
若疼痛較甚者可酌加制川烏、地龍、紅花以助祛寒通絡,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乾薑;濕邪偏重者,酌加防己、蒼朮、薏米。
7.肝腎陽虛證
(1)證候關節冷痛,腫脹,晝輕夜重,屈伸不利,腰膝痠軟,下肢無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髮脱落或早白,齒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腫,或小便頻數,男子陽痿,女子月經後衍最少,舌質淡胖嫩,舌苔白滑,脈沉弦無力。
(2)治則温補肝腎,祛寒除濕,散風通絡。
(3)主方消陰來複湯加減。
(4)方藥鹿茸、附子、補骨脂菟絲枸杞益智仁、小茴香、木香、當歸、生薑、大、牛膝、狗脊、獨活。
寒重者加川烏、草烏、麻黃;濕勝者加薏米、雲苓、蒼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