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寒濕痹

鎖定
風寒濕痹,中醫病證名,為行(風)痹、痛(寒)痹、着(濕)痹的合稱。見《聖濟總錄》卷二十。因風寒濕三氣雜至,致氣血瘀滯,證見身重而痛,四肢拘攣,甚則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是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狀,名為痹證。治宜祛風散寒利濕。
中醫病名
風寒濕痹
就診科室
中醫科
常見病因
風、寒、濕三氣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
常見症狀
肢體關節走竄疼痛,舌苔黃膩、脈浮,肌膚麻木等

風寒濕痹病因

風寒濕痹是風、寒、濕三氣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的。
1.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體虛腠理空疏,營衞不固,為感邪創造了條件,故《諸病源候論·風濕痹候》説:“由血氣虛,則受風濕”。《濟生方·痹》也説:“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感風寒濕邪,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或睡卧當風,或冒霧露,氣候變化,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正如《素問·痹論》説:“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風、寒、濕之邪往往相互為虐,方能成病。風為陽邪開發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藉此力內犯,風又借寒凝之積,使邪附病位,而成傷人致病之基。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風寒又借濕邪之性,黏着、膠固於肢體而不去。
風、寒、濕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但風寒濕病邪為患,各有側重,風邪甚者,病邪流竄,病變遊走不定;寒邪甚者,肅殺陽氣,疼痛劇烈;濕邪甚者,黏着凝固,病變沉着不移。
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初病屬實,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伴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

風寒濕痹臨牀表現

風寒濕痹。關節痠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有時兼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
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苔白脈弦緊。
關節痠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風寒濕痹辨證施治

本病為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風邪勝者或久病入絡者,應佐養血之品,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寒邪勝者,應佐助陽之品,使其陽氣旺盛,則寒散絡通;濕邪勝者,佐以健脾益氣之品,使其脾旺能勝濕。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
1.行痹
證候:肢體關節、肌肉痠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主方:防風湯。方藥:防風、秦艽麻黃、肉桂、當歸、赤茯苓杏仁葛根、甘草、黃芩、生薑、大組成。
若疼痛以上肢為主,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川芎;若疼痛以下肢為主,加獨活、牛膝、萆薢、防己;若疼痛以腰背為主,加巴戟天、續斷、杜仲、淫羊藿
2.痛痹
證候: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遊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治則:温經散寒,祛風除濕。主方:烏頭湯。方藥:制川烏、麻黃、芍藥、甘草、黃芪、蜂蜜、制烏頭。方中以制川烏、麻黃温經散寒,宣痹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並能利血通痹;蜂蜜甘緩,益血養筋,制烏頭燥熱之毒。
可選加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威靈仙等祛風除濕。加薑黃、當歸活血通絡。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桂枝、細辛温經散寒。
或予驗方温經通痹湯,方以附子、乾薑、炒川椒温陽以祛寒;烏梢蛇、蜂房、土鱉蟲活絡通經;當歸、丹蔘入血和營,活血通絡;稀薟草、羌活祛風除濕,共奏散寒通絡,宜痹止痛之功。
3.着痹
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主方:薏苡仁湯加減。方藥:薏苡仁、蒼朮、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方以薏苡仁、蒼朮健脾滲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温經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
關節腫脹者,加秦艽、萆薢、防己、木通、薑黃除濕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稀薟草祛風通絡,或加黃芪、紅花益氣通痹。

風寒濕痹飲食療法

川芎白芷燉魚頭。配方:川芎、白芷、鱅魚頭、生薑、葱、鹽、料酒各適量。製法:將川芎、白芷分別切片,與洗淨的土一起放入鍋內,加姜、葱、鹽、料酒、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燉熟。功效:祛風散寒,活血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