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痹病

鎖定
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衞外不固,風、寒、濕、熱等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係統疾病的總稱。《內經》所言五臟痹、六腑痹、奇恆之腑痹、五體肢節痹,反映了痹病的基本內容,可見痹病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又分外痹與內痹。痹者閉也。廣義的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衞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臟腑經絡氣血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內經》所含肺痹、心痹等臟腑痹及肉痹、筋痹等絡痹。狹義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體經絡痹,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牀表現的病證。
肢體經絡痹病,為常見病,發病率甚高,有些甚為難治,求治於中醫者多。
痹病在文獻上有許多名稱,或以病因、或以症狀、或病因與症狀結合命名,如風痹、寒痹、風濕、行痹、痛痹、着痹、歷節、白虎歷節、痛風等。《內經》最早提出了痹病名,並專闢“痹論”篇,對其病因、發病、證候分類及演變均有記載,為後世認識痹病奠定了基礎。
外文名
arthralgia;bi disease
就診科室
內科
多發羣體
肌肉、筋骨、關節
常見病因
正氣不足,衞外不固,風、寒、濕、熱等邪氣乘虛而入
常見症狀
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痠痛、脹痛、隱痛、刺痛、冷痛、熱痛等
中文名
痹病

痹病病因病機

1.正氣不足
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體虛腠理空疏,營衞不固,為感邪創造了條件,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邪入侵
外邪有風寒濕邪和風熱濕邪兩大類。外感風寒濕邪,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或睡卧當風,或冒霧露,氣候變化,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感受風濕熱邪,可因工作於濕熱環境所致,如農田作業,野外施工,處於天暑地蒸之中,或處於較高濕度、温度的作坊、車間、實驗室裏,風濕熱之邪乘虛而入。亦可因陽熱之體、陰虛之軀,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因風寒濕鬱久化熱,而為風濕熱之邪。
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骼,出現皮膚淤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初病屬實,久病必秏傷正氣而虛實夾雜,伴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

痹病臨牀表現

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為本病的主要證候特徵,但疼痛的性質有痠痛、脹痛、隱痛、刺痛、冷痛、熱痛或重着疼痛等各異。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為主或以下肢為甚,可對稱發作亦可非對稱發生,或累計單個關節或多個關節同病,可為遊走不定或為固定不移。或局部紅腫灼熱,或單純腫脹疼痛,皮色不變。或喜熱熨,或喜冷敷。多為慢性久病,病勢纏綿,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重者,關節屈伸不利,甚者關節僵硬、變形,生活困難。

痹病診斷

1.發病特點
本病不分年齡、性別,但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運動員以及體育愛好者易於患病。同時,發病的輕重與寒冷、潮濕、勞累以及天氣變化、節氣等有關。
2.臨牀表現
突然或緩慢地自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本病的症狀學特徵。或遊走不定,惡風寒;或痛劇,遇寒則甚,得熱則緩,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肉麻木不仁;或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掀紅灼熱,筋脈拘急;或關節劇痛,腫大變形,也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脈象
舌質紅,苔多白滑,脈象多見沉緊、沉弦、沉緩、澀。
4.輔助檢查
實驗室和X線等檢查常有助於痹病診斷。

痹病鑑別診斷

痿病以肢體痹病久治不愈,肢體關節或因痛劇,或因屈伸不利,或因變形而活動減少,肌肉廢用而漸萎瘦,而與痿病相似。其鑑別的要點是看有無疼痛。痿病以肌肉軟弱無力或萎縮為臨牀特徵,並無疼痛,因肌肉軟弱無力而行動艱難,甚至癱軟於牀榻;痹病以肢體肌肉關節疼痛、酸楚、麻木為臨牀特徵,因疼痛或關節變形而行動艱難,因行動艱難肌肉少用而漸瘦,但不至癱瘓。臨牀上也有既有肢體肌肉萎弱無力,又伴有肌肉關節疼痛者,是為痿痹並病,可按其病因病機特點,辨其孰輕孰重進行辨證論治。

痹病辨證施治

1.辨病邪偏勝
風寒濕熱為病各有偏勝,根據臨牀主症特徵,分辨主導病邪。如遊走不定而痛者為風邪勝;疼痛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減者,寒邪為勝;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濕邪為勝;病變處掀紅灼熱,疼痛劇烈者熱邪為勝;病變處有結節、腫脹、淤斑或肢節變形者,為痰瘀阻痹。
2.辨別虛實
根據病程長短及全身狀況辨別虛實。一般突然發病,或發病雖緩,但病程短者多為實證。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者多虛實夾雜。疲乏少動者多氣虛;面色晄白,心悸者多血虛;肌肉麻木,肢節屈伸不利者多肝虛筋失所養;骨節變形,腰膝痠軟,多腎虛骨痹不已。
3.治療原則
本病為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的治療原則。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化瘀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風邪勝者或久病入絡者,應佐養血之品,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寒邪勝者,應佐助陽之品,使其陽氣旺盛,則寒散絡通;濕邪勝者,佐以健脾益氣之品,使其脾旺能勝濕;熱邪勝者,佐以涼血養陰之品,以防熱灼營陰而病深難解。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
4.分證施治
(1)行痹①證候肢體關節、肌肉痠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②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③主方宣痹達經湯。
(2)痛痹①證候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遊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②治則温經散寒,祛風除濕。③主方烏頭湯。
(3)着痹①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②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③主方薏苡仁湯加減。
(4)熱痹①證候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掀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則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多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②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③主方白虎加桂枝湯。
(5)尪痹①證候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而成廢人,舌質暗紅,脈細澀。②治則補腎祛寒,活血通絡。③主方補腎祛寒治尪湯。
(6)氣血虧虛證①證候四肢乏力,關節酸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白,形體虛弱,舌質淡紅欠潤滑,苔黃或薄白,脈多沉虛而緩。②治則益氣養血,舒筋活絡。③主方氣血並補榮筋湯。

痹病預防

本病是因正氣不足,感受外在的風寒濕熱之邪而成。因此,平時注意調攝,增強體質和加強病後調攝護理,便顯得格外重要。預防方面,鍛鍊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創造條件,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應及時治療,如服用薑湯、午時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痹病的發生。病後調攝護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預防工作;應保護病變肢體,提防跌撲等以免受傷;視病情適當對患處進行熱熨、冷敷等,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鍊,有助痹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