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濕性關節炎

鎖定
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説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牀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雖然近幾十年來風濕熱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但非典型風濕熱及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少見。
外文名
rheumatic arthritis
就診科室
風濕免疫科
常見病因
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
常見症狀
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痠痛、紅腫為特徵。

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及病理

根據症狀、流行病學及免疫學分析,認為風濕性關節炎與人體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且感染途徑至關重要,咽部鏈球菌感染是發病的必要條件。但A組鏈球菌引起風濕熱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瞭。還注意到病毒感染與本病也有一定關係。
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病理改變為,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水腫,滑膜下結締組織中有黏液性變,纖維素樣變及炎性細胞浸潤,有時有不典型的風濕小體。活動期過後,關節內的滲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連,因此並不產生關節變形後遺症

風濕性關節炎臨牀表現

1.疼痛
關節疼痛是風濕性關節炎首要的症狀,全身關節都有可能發生疼痛,但是以大關節受累更為常見,如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腕關節等。典型的表現為對稱性、遊走性疼痛,並伴有紅、腫、熱的炎症表現。通常急性炎症症狀持續2~4周消退,一個關節症狀消退,另一個關節的症狀又可出現,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的。
關節症狀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常在天氣轉冷或下雨前出現關節痛。急性期過後不遺留關節變形,這些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
2.肌肉疼痛
起病時患者可有肌肉痠痛不適、周身疲乏、食慾缺乏、煩躁等症狀。
風濕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多為輕中度發熱,脈搏加快,多汗,與體温不成正比。
4.皮膚黏膜症狀
皮下結節環形紅斑等,兒童多見,成人少見。
僅見於兒童,女孩多見,患兒先有情緒不寧、煩躁、易怒等精神症狀,繼而出現無目的的快速動作,作皺眉、噘嘴等怪相,肢體可出現伸直和屈曲、內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後的無節律交替動作。疲勞及興奮時明顯,休息及鎮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
6.心臟症狀
由於風濕熱活動期以累及關節和心臟為主,因此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氣促、心前區疼痛等症狀。

風濕性關節炎檢查

  1.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也明顯上升,有的出現核左移現象。
  2. 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血沉和C反應蛋白通常是各種炎症的指標,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達90毫米/小時以上;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過後(1~2月)漸漸恢復正常。
  3. 關節液檢查:常為滲出液,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重者可明顯增高,多數為中性粒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4. 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5. 咽拭子培養:常呈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
  6. 抗鏈球菌溶血素“O”:80%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抗“O”增高,>500U,病情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

風濕性關節炎診斷

主要依據臨牀表現加實驗室檢查和前期鏈球菌感染的證據診斷風濕性關節炎。如發病前1~4周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遊走性大關節炎,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價明顯升高,咽拭培養陽性和血白細胞計數增多等。

風濕性關節炎鑑別診斷

  1. 膿毒血癥引起的遷徙性關節炎:常有原發感染的徵候,血液及骨髓培養呈陽性且關節內滲出液有化膿趨勢並可找到病原菌。
  2. 結核性關節炎:多為單個關節受累,好發於經常活動手摩擦或負重的關節。
  3. 結核感染過敏性關節炎:體內非關節部位有確切的結核感染灶,無骨質破壞。
  4. 淋巴瘤肉芽腫少數患者可出現急性多關節炎症狀。
  5. 萊姆關節炎此病是由蜱傳播的一種流行病。
  6. 痛風痛風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多趨勢,痛風早期易與類風濕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
  7.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多發性對稱性指掌等小關節炎和脊柱炎,晚期往往造成關節的畸形。可見類風濕結節和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的病變,類風濕因子陽性。

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急性疼痛期間,由於長期卧牀,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併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肺炎:由於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細菌感染,患者常合併肺炎。
  2. 泌尿系統感染: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後,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 庫欣綜合徵患者若用激素時間過長,常因體內腎上腺皮質功能受到抑制而併發庫欣綜合徵。常見症狀主要有滿月臉、水牛背、體重增加等。
  4. 口腔潰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劑之後常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還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皮疹、味覺消失等不良反應。
  5. 傳染病:患者由於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風濕性關節炎治療

抗風濕治療
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儘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
  • 水楊酸製劑: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藥物,療效確切。以阿司匹林為首選藥物,用藥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併症。
水楊酸製劑常可引起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胃部刺激症狀,可服用氫氧化鋁緩解,不能耐受水楊酸製劑者,可選用氯芬那酸
  • 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激素不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必要藥物。只有在關節炎患者伴有心臟炎的證據,且水楊酸製劑效果不佳時,才考慮使用。
抗鏈球菌感染
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選藥物為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乙酰螺旋黴素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症範疇,急性期宜祛風清熱化濕,慢性期宜祛風散寒化濕,能對症狀的緩解起到輔助作用。

風濕性關節炎預防

非活動期注意關節鍛鍊,關節處要注意保暖,避免潮濕;去除體內鏈球菌感染灶防止復發,如扁桃體炎反覆發作可行扁桃體切除;風濕活動控制後應每2~4周肌注長效青黴素120萬單位;患急性咽峽炎時即刻就醫以免病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