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爨姓

鎖定
爨姓是中國姓氏之一。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爨姓名人有爨琛爨龍顏爨歸王
中文名
爨姓
類    型
中國姓氏
拼    音
cuàn
注    音
ㄘㄨㄢ

爨姓歷史發展

爨姓 爨姓
爨[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

爨姓姓氏淵源

爨姓 爨姓
爨(cuàn)姓淵源有:
  •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爨官,為西周時期在宮廷內為王室成員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稱的火頭倌,專職掌管炊火。“爨”,就是稱作的“灶”,用於安置無足器皿進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湯。而無足之器皿就稱作“鍋”。
在典籍《周禮·天官·亨人》中記載:“爨官,職外內饔之爨亨煑。”在爨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義通假,義同當今的“廚”,因此亦稱炊氏,世代相傳,後逐漸從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區,正確讀音作chuàn(ㄔㄨㄢˋ)。爨人在南中地區的不斷髮展過程中,逐漸融有古滇人的血統,並繼承了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爨文化,成為後世大理文化、南詔文化的淵源,後來的古大理國,就自稱繼承爨氏遺風,終為南詔所滅。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經失傳,如今無人識得其模樣。爨人在政教合一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含有豐富自然知識的巫術也早已經沒落湮遷的歷史長河中,而且爨人所衍傳的農業典籍、兵法兵書等等在唐朝末期就已不復存在了,這是一個消亡得相當徹底的文化歷程。如今,人們只知道,在古爨人的後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傳着一個悽美感人的故事,即流傳於雲南石林地區彝族支系撒尼人當中的口頭神話傳説,用詩的語言敍述了勤勞、美麗、堅強、勇敢的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詩瑪之間愛情的不幸和悲慘的命運。
“阿詩瑪”,漢義就是“蛇女”,而蛇女則是古爨人深切崇拜的圖騰。
  • 第二個淵源
源於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東漢時期,太學徐令班彪、典校秘書郎兼中護軍班固、軍司馬班超、后妃師班昭西域長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東漢歷史時期著名的大臣、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因編纂了千古名典《漢書》以及《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收復重開了西域,漢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採於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爨氏,世代相傳,如今讀音作cuàn(ㄘㄨㄢ),其實正確讀音仍舊為chuàn(ㄔㄨㄢˋ),只是由於南人不讀濁音ch(ㄔ),因此演變為cuàn(ㄘㄨㄢ)。今《新華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字典中有許多地方傳承了民國時期上海文字學派的學術痕跡,其所定“爨”字讀音,實際上是錯誤的,在音韻學上稱之為“洋涇浜式國語”讀音。在歷史文物爨龍顏碑》中,記載了雲南爨氏家族為顓頊、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後裔,因東漢末年班氏受封“采邑於爨地”(今山西忻縣,一説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稱“爨”為姓氏,並隨着氏族的興衰而不斷南遷,先後經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雲南),通過仿莊蹺“變服從其俗”和通婚聯姻等方式而與當地土著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爨氏家族後來稱雄雲南歷經數百年,始顯於蜀漢時期,強盛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詔王閣羅鳳才徹底結束了爨氏家族的統治,獨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前後經歷了七多個世紀,其家族統治時間之長,乃至於魏、晉以後的漢史多將雲南土著民族統稱為“爨蠻”,從而取代了過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稱謂。在爨氏統治的後期,當時的雲南地區還出現了被稱之為“東爨烏蠻”和“西爨白蠻”的民族羣體,這是因為爨氏一族統治的時間長,所以爨氏由姓氏而成為一種族稱。儘管在《爨龍顏碑》中記載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龍顏身兼四種官職,但其他史籍中對其所任的主要官職“刺史”卻了無記載。究其原委,就是當時中原朝廷無力去治理雲南而“遙授刺史”,僅僅實行名義上的統治。從此,“刺史”便成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職並祖孫世襲,是名副其實的“土官”。從三國時期蜀漢王朝軍師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傑為官屬,發展到爨氏土官祖孫世襲,可視為後來元朝在雲南實施土司制度濫觴。研究雲南土司制度,爨氏土宮祖孫世襲的這一歷史現象,顯然是不能忽視的。在雲南歷史近入南詔大理以後,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貴族身份,一部分人改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為大理國布燮(丞相),元朝時為土官,明軍入滇後又率先歸附,並留有《寸升碑》予以記載。沒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曲靖麒麟區陝西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後莊村、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縣靳村鄉鄧州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湖濱區西賀家莊,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爨氏做為一個有着古老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氏族,曾在以雲南為中心的南中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統治區域,興盛五百餘年,為古代中央政權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後來隨着南詔國的建立,爨氏逐漸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於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遠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內地,還保留“爨”的姓氏。

爨姓各支始祖

爨榮:先祖由陝西東遷宜陽,名無所考,二世祖教、榮二公,教公二子,長忠,次炎忠,炎厥後無所考,“惟榮公捐粟活饑民,旌為義士,載在縣誌,學宮設主春秋祭焉,宗廟立為始祖。”立二世祖爨榮為始祖。中華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編修的《宜陽縣誌》五卷《人物、義烈》中記載:“爨榮:坊郭保後莊人,明正統六年,大飢,人相食,輸粟二千一百石以賑饑民,當據情邀請,勞以羊酒,旌為義士,萬曆年間知縣紀汝清題請建坊,又經知府袁錠,同知王瓚,通判薛慎推官鄧蜎知縣呂鏞,縣丞黃宗,主薄羅有聞,典史曹震,教育宋旗仝有讚語,同王襄毅、陳文獻入祠忠義。”讚辭曰:榮歸故鄉,華陰南園,適因兵變,孤身東遷,旅棲於趙族,結姻授產,甫及二世,田連千陌,富户諱榮,明敏不凡,時值饑荒,百姓食艱,嗷嗷待哺,榮心側憐,一承朕命,輸粟二千,薟活眾人,宜民安然,有司以聞,敷賜瑤天,旌為義士,仍賜優免,當時仁厚,眾口交談,薟斯源源,多士克癢,後生翩翩,仁者有後,天遵好還,隱德休徵,於此顯然,銘刻在石,億兆永傳。為了紀念其功績,萬曆年間,知縣紀汝青,在後莊村爨氏家廟門口,古官道路邊建有“綸音褒羲”石坊,上銘刻聖旨:聖旨雲,國家施仁善民為首爾,能出雜糧二千一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勒獎論榮以羊酒,旌為義士,仍免本户雜迅差役,數世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該坊青石建築,古樸莊嚴,高五米,四柱三門,雕刻精美,名人書丹,可惜已毀於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祖陵爨榮前留有兩通石柱,上刻知縣紀汝青贈對聯一副: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是為宜陽爨氏始祖。

爨姓遷徙分佈

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陝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
陝西省寶雞鳳翔縣田家莊鎮新增務村,今改作“寸”,讀cuàn。此支爨氏,包括扶風岐山的爨氏,大約是在元朝初期從山西平陽遷入今地進行屯墾,後來留在當地。其中一支後來去了六盤山地區,即今甘肅慶陽地區。據元史記載,山西地區的漢軍諸部征戍陝西與四川等地之時,曾在一些地區屯田耕種,以給軍餉。這些隨軍的屯田户有較多是來自於河東山西。如:“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汗廷‘發平陽、河中、京兆民二千屯田鳳翔’。中統元年(1260),山西地區有隸於鳳翔屯田八百餘人在屯罷後,兵不歸籍。中統二年(1261)冬十月,忽必烈詔鳳翔府種田户隸平陽兵籍,毋令出征,務農耕屯以給軍餉。”這些種田户中不少人原本來自平陽路。陝西省延安延長縣(原安河鄉合併於羅子山鎮)現為安河村,石丘村小部分遷到下塬村,有保留爨姓的,也有部分改作“氽” 讀cuàn。陝西省延安市富縣交道鎮立石村和茶坊鎮岔口村保留爨cuàn姓。
陝西省寶雞石鼓鎮高家河爨家嶺。
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新增務村。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
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青化鎮
陝西省洋縣,現改寫“串”。
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小部分改為“氽”讀cuàn。
陝西省延安市富縣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
甘肅省定西地區。
四川宜賓
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後莊村外,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原為爨後為簡便改為炊但讀音不變)
河北省廊坊市。
今華北平舒郡有爨氏者,係為原古姓氏族一脈之後裔,為唐時避禍流落於此。原居本郡桑桑村,後遷居本郡菜園村。此一族人數代遵古訓家傳,德才品優,不為勢爭,勤勞善良,和睦周邊,樂業安居於市井鄉里,口碑頗佳。萬不幸在1966年動亂中將祖訓及古家譜遺失殆盡,族人中痛呼者多矣。又幸於族人有志者多,均為立家譜之之史獻策。然雖歷經波折,史料終難蒐集,只為現存人追憶尚缺族墳上推七世之多,古譜古訓更難尋覓。現以族墳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以效祖制,慰先人,警後志,亦快族人之心也。
山東商河縣懷仁鎮西南4公里處爨家村。本村村民皆姓爨,現改為'炊' 同樣讀爨.起源於本村西北8公里處的臨邑縣理合鄉龍家村。本地有爨姓、龍姓一家人的説法。本村發源的馬蹄燒餅,是商河縣特產。

爨姓傳統文化

爨姓家譜文獻

河南宜陽爨氏族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宜陽市。
河南許昌鄢陵爨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鄢陵縣
平舒爨氏族譜,爨氏合族新修,1998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廊坊市。

爨姓字輩排行

河南宜陽爨氏字輩:
原序:“明世泰啓正統福延清雍耀鼎隆慶恆傳”;
續序:“舉威振宇高潔孝廉成磊忠惠德欣宏軒”。

爨姓宗祠楹聯

十二言通用聯
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
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
——此聯為河南宜陽知縣紀汝青所撰爨榮祖陵石柱聯。

爨姓姓氏名人

爨琛(生卒年待考),三國末期人。著名東晉朝雲南爨氏政權創建者。
爨龍顏(生卒年待考),南朝宋人。雲南爨氏政權繼承者。
爨翫(公元?~742年待考),雲南人。著名隋末唐初雲南番王。
爨歸王(公元?~746年待考),雲南人。著名唐朝初年雲南番王。
爨崇道(公元?~748年待考),雲南人。著名唐朝初年雲南大鬼主。
爨積科(公元1956~今),陝西寶雞人。著名中醫主治醫師。
爨小斌(公元1969~今),陝西岐山人。著名中醫主治醫師。
寸向陽本姓爨,生於1979年,陝西鳳翔人。1997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世如春夢了無痕》、《透支愛情》《72小時》。其中《透支愛情》於2004年由華夏出版社出版,另有《罪愛》、《72小時》等中篇小説。西安某報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