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蠻

鎖定
“白蠻”,是古代中國對其西南諸族的泛稱,不是專指哪個民族、只是特定時代對特定人羣的一種泛稱。隋唐時期,華夏民族將中國西南一帶社會發展水平低於中原的羣體泛稱為“烏蠻”、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原相近的羣體泛稱為“白蠻”。
中文名
白蠻
外文名
The advanced Nanzhao people
所    指
古代南詔國居民

白蠻歷史記載

《蠻書》記載:“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石城、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至龍和城,謂之西爨。”
《通典》記載:“西爨自雲本河東安邑人,七世祖事晉南寧州刺史,屬中原亂,遂王蠻夷”。

白蠻歷史解讀

“白蠻”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稱作“僰人”或“白人”,但“僰人”或“白人”不等於先代的“白蠻”。
南詔國時期,南詔國統治民族“哀牢夷”(茫蠻)征服了雲南高原很多民族,很多“哀牢夷”便被徵遷到異地制約異族,鞏固南詔國政權;到南詔國末年,遷到異地的“哀牢夷”融合治下多種少數民族形成新族羣,這部分人就是“僰人”;沒有融合其他民族的“哀牢夷”就是“白衣蠻”;“僰人”後來成了大理國的統治階層,與其關係密切的“白衣蠻”小邦大多歸附大理國。
大蒙古國滅大理國後,“僰人”改稱“白人”、“白衣蠻”改稱“金齒白夷”。元《雲南志略》載:“白人,有姓氏。漢武帝開僰道,通西南夷道,今敍州屬縣是也。故中慶、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轉為白人矣”。“金齒白夷......西南之蠻,夷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風俗大概相同。”
大明國入主雲南後,將同源的“白人”與“金齒白夷”統稱為“僰夷”、又寫作“百夷”或“白夷”。大清國時期,“僰夷(百夷、白夷)”近音寫作“擺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擺夷”被官方定名為“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