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大詞典

(1986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 [8]  的漢語語文辭典,由羅竹風主編,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全書12卷,另有《索引•附錄》1卷,共收單字2.27萬,複詞37.5萬,合計5000餘萬字,並配有插圖2000餘幅。《漢語大詞典》按照“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歷史原則編纂,強調“語文性”和“歷史性”,以其釋義準確、義項齊備、書證翔實、體例嚴謹,能夠反映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面貌等特點而成為我國漢語語文詞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漢語大詞典》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中文名
漢語大詞典
別    名
漢語大詞典(十三卷本)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十三卷本)
作    者
羅竹風
語    言
漢語
出版時間
1986年11月至1993年11月
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出版地
上海陝西北路457號、新華路200號 [7] 
頁    數
18481 頁
字    數
5000餘萬
ISBN
9787543200166 [6] 
類    別
語文工具書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精裝 [6] 
內    容
古今兼收,源流並重

漢語大詞典成書過程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漢語大詞典》編纂始於1975年,歷時十八年,先後有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五省一市的1000多名語言文字方面的專家學者參與此項工作。1986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以後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其餘各卷,至1994年“附錄·索引”卷出版,標誌着全書順利完成。1998年9月4日,《漢語大詞典》光盤問世。2012年12月10日《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編纂啓動,於2015年開始出版,將於2023年完成,全書分25冊約6000萬字。 [1-2] 
2021年12月1日,《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十九冊編纂修訂工作啓動會議在西南交通大學召開,第十九冊原稿共1300多頁,預計將於2023年9月結束。 [5] 

漢語大詞典前言

前言 [7] 
前言
《漢語大詞典》由上海市、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有關單位共同編寫。參加編寫初稿的約四百餘人,最後逐層修改定稿。從1975年廣州召開的全國辭書規劃會議到1986年第一卷出版,前後經歷了十年多時間。
《漢語大詞典》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是在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時,經周恩來同志批准,開始籌備並着手編寫的;在十年多的漫長歲月裏,不斷得到中央及五省一市領導的大力支持,全體編寫單位和編寫人員同心同德,善始善終,才完成了這項艱鉅而繁重的任務。
這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辭典。全書十二卷,共收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餘萬字。另有檢索表和附錄一卷。1979年9月間在蘇州召開第一次編委會時,明確了它的編輯方針為“古今兼收,源流並重”。1980年在杭州召開第二次編委會,更進一步明確了它的專業性質,只收漢語的一般語詞,排除兼容幷蓄、無所不包的最初設想,着重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全面闡述。所收條目力求義項完備,釋義確切,層次清楚,文字簡煉,符合辭書科學性、知識性、穩定性的要求。單字則以有文獻例證者為限,沒有例證的僻字、死字一般不收列。專科詞只收已進入一般語詞範圍內的,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為編纂本書,蒐集了七百多萬張資料卡片,所引例證,都是從古今著作原書摘錄下來的第一手資料,準確可靠。
《漢語大詞典》一開始就制訂了詳細的編寫條例,並逐步完善,求得全書體例統一。單字採用部首檢索法編排,在《康熙字典》214個部首的基礎上稍加改進。其他檢字法如音序、筆畫等一概列為附錄。
在編纂過程中,工作委員會從行政的組織領導方面,為我們創造條件,協調關係,盡了最大努力;學術顧問委員會從學術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和幫助。參加編寫工作的全體同志,不避寒暑,艱苦奮鬥,切磋琢磨,取長補短,十年如一日,才使整個工程得以預期完成。
《漢語大詞典》所涉及的知識面極為廣泛,與社會生活、古今習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種宗教教義,都發生縱向或橫向聯繫,考訂源流,決非易事。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時時注意的是質量第一,儘可能做到正確、明晰,避免異説紛陳或模稜兩可。但由於詞目浩繁,時間緊迫,疏漏、錯誤在所難免,有待於今後重版時修訂補充。
《漢語大詞典》的編纂,促進了漢語研究的進展,培養出一批編纂漢語辭書的專門人材,積累了大量資料,為編纂各種類型的漢語辭書工作開闢了道路,基本上做到了出書、出人、出經驗。從這一角度衡量,其重大意義當不限於這部大詞典本身。
參加編寫的主要單位,按五省一市分列: 上海市,有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教育學院、盧灣區編寫組;山東省,有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煙台師範學院、聊城師範學院、臨沂教育學院、泰安師範專科學校;江蘇省,有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師範學院、蘇州教育學院、南京教育學院、鎮江教育學院、蘇州師範專科學校、無錫師範學校、洛社師範學校、揚州市教育局、江蘇古籍出版社;安徽省,有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阜陽師範學院、安慶市編寫組;浙江省,有杭州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學院、温州師範專科學校、浙江省出版局、台州地區編寫組;福建省,有廈門大學、廈門教育學院、漳州教育學院、泉州教育學院、龍巖地區教師進修學院、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福州市教師進修學院、建陽地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人民出版社辭書編輯室。
如果沒有眾志成城的堅強意志和同心協力的合作精神,這部大詞典是不可能完成的。對所有參加編寫的單位和個人,我們謹致衷心的感謝。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一九八六年九月

漢語大詞典凡例

凡例 [7] 
凡例
一、條目安排
1. 本詞典所收條目分為單字條目與多字條目。多字條目按“以字帶詞”的原則,列於單字條目之下。
2. 單字條目按200個部首歸部,部首相同的按畫數(減去部首本身畫數)的順序排列,畫數相同的按起筆筆形一丨丿丶乙的順序排列。
3. 同一單字起首的多字條目,按第二字的畫數和起筆筆形一丨丿丶乙的順序排列;第二字相同的,按第三字的畫數和起筆筆形的順序排列。餘類推。
4. 一個單字有兩個以上字頭的,在字頭的右上角分別以阿拉伯數字標註序號。例如:
1[zǐ《廣韻》即裏切,上止,精。]①幼小的。多指牲畜家禽等……⑥見“仔琫”。
2[zī《廣韻》子之切,平之,精。又即裏切,上止,精。]任。
3[zǎi]同“崽”。①方言。幼小的兒子;小孩子。②幼小的動物。
5. 同一單字之下的多字條目,凡第一字讀音不同的,在右下角以阿拉伯數字標註相應單字字頭的序號。隸屬於第一字頭的不標。例如:
【仔3仔】 (—zǎi)稱幼小的動物。多指牲畜等。
【仔2肩】 所擔負的任務;責任。
【仔畜】 (—chù)牛、馬、羊、豬等家畜的幼仔。
【仔麼】 方言。怎麼。
其中第二字以下字形全同者,也分立條目,標註相應單字的字頭序號。例如:
1[dǎo《廣韻》都晧切,上晧,端。]
2[dào《廣韻》都導切,去號,端。]
【倒包】
【倒2包】
1[zhōng《廣韻》陟弓切,平東,知。]
2[zhòng《廣韻》陟仲切,去送,知。]
3[zhòng《集韻》直眾切,去送,澄。]
【中人】
【中2人】
【中兄】
【中3兄】
6. 為便利檢索,在單字和多字條目的左上角,用阿拉伯數字標註畫數序號。單字條目的畫數,以全字畫數減部首畫數計算,多字條目的畫數,以該條第二字的全畫數計算。只在每頁的第一條和同一畫數起始的單字或多字條目上標號,餘不標。例如:
41[zhà《廣韻》鋤駕切,去禡,崇。]
2[zǎ]
4【乍午】
【乍毛變色】
5【乍可】
二、字形和字體
1. 本詞典所用字形,除個別字外,均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64年聯合發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定的新字形。新舊字形的變動,見《新舊字形對照舉例》。
2. 由於本詞典的歷史性質,故繁體字與簡化字並用。其原則如下:
①立目字體。單字與多字條目均採用繁體字,在單字條目後用[ ]夾註與之相應的簡化字。
②簡化字隻立單字條目。
③夾註及立目的簡化字,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1964年聯合發佈的《簡化字總表》所列的2236個字為限。
④釋義行文。除個別可引起歧義者保留繁體字以外,其餘用簡化字。
⑤例證。作者及其朝代與書名、篇名,用簡化字,可引起歧義者保留繁體字,如“高適”不用“高適”,以與“適(kuò)”相區別。引自古代書籍的例證,一律採用繁體字,引自現代書籍(1912年以後)的例證,一般用簡化字。今人寫的古體詩文或考證古籍的文字,保留繁體字。
⑥注音用字。韻書名用簡化字,反切、韻部、聲類用繁體字。
3. 本詞典正體字與異體字並用。其原則如下:
①正體字與異體字分別作為單字條目立目。由於本詞典的歷史性質,且因採用繁體字立目,故正體字與異體字主要根據語言資料,並參照已出版的權威性詞典確定之,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年聯合發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約束。
②古代例證中的異體字,除訂正錯訛外,悉依原書版本,一律不改為正體字。
③韻書名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確定的正體字,反切、韻部、聲類都保留原書的字體。
④釋義行文與現代例證,一般採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規定的正體字,不使用該表廢除的異體字。個別人名依其原用字,如“謝肇淛”不改為“謝肇浙”。
三、注音
1. 單字條目。
①字頭下依次標註現代音與古音。現代音用漢語拼音字母標註。古音包括中古音與近古音,以中古音為主。
古音用反切標註。在《廣韻》、《集韻》的反切後依次列聲調、韻部與聲類,其他韻書反切後只標註聲調和韻部。字書只列反切。例如:
佩 [pèi《廣韻》蒲昧切,去隊,並。]
匯 [匯][huì《廣韻》胡罪切,上賄,匣。又苦淮切,平皆,溪。]
係 [系][xì《廣韻》古詣切,去霽,見。《集韻》胡計切,去霽,匣。]
㡭 [jì《洪武正韻》吉詣切,去霽。]
夯 [hāng《字彙》呼朗切。]
②古音有辨義異讀的,不論現代音相同與否,均分列條目。例如:
使1[shǐ《廣韻》踈士切,上止,生。]①派遣……(11)官名。
使2[shǐ《廣韻》踈吏切,去志,生。]①出使……②使者。
1[dǎo《廣韻》都晧切,上晧,端。]①仆倒,跌倒……(14)通“搗”。
2[dào《廣韻》都導切,去號,端。]①把位置、方向、性質等顛倒過來……⑧副詞。
③現代音有不辨義而兩讀的,不分立條目,一般用“或讀”處理。例如:
殼 [qiào,或讀ké《廣韻》苦角切,入覺,溪。]
【地殼】 (—qiào)
【子彈殻】 (彈dàn,殻ké)
2. 作為附條的異體字,一般不注音。例如:
 同“禼”。
仸 同“佛”。明鄭之珍《目蓮救母勸善戲文·觀音生日》:“飽看仙花,遍聞仸號。” 《明成化説唱詞叢刊·石郎駙馬傳》:“東趕日出扶桑國,西趕彌陀仸國存。”參見“佛國”、“佛號”。
3. 簡化字條目一律不注音。例如:
倫 “倫”的簡化字。
4. 通假字。
①有古代韻書、字書或註疏音據的,歸入同音字頭之下。無所歸屬的,另立字頭,有韻書音據的,注出古音與現代音;僅有字書或註疏音據的,只注現代音,並引出音據。
②沒有古代音據的,歸入常用字頭之下。
5. 多字條目。
①第一字有不同讀音的多字條目,用在其右下角加標相應字頭序號的方式表明其音讀。詳見“條目安排”4、5兩項。
②第二字以下有不同讀音的,按音義區分,加註現代音讀。方式如下:
A. 該字有兩個以上常用音讀的,均予標註。例如:
【下調】 (—diào) 低沉的樂調。
【不調貼】 (調tiáo) ①作梗,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②不馴順。
【一長溜】 (長cháng,溜liù)長長的一排或一行。
【伯長】 (—zhǎng) ①古代對地方官的泛稱。②舊時對文章、品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
B. 只有一個常用音讀的,一般只注非常用音讀。例如:
【升越】 (—huó) 古代一種細布。
【優越】 ①特別優厚。②優勝,優良。
【侍臨】 (—lìn) 陪從君王哭吊死者。
【來臨】 光臨;來到。
C. 同形異讀異義詞。用依義項或分音羣的方式加註讀音。例如:
【伍伯】 ①(—bó) 伍長。②(—bǎi)役卒。
【不禁】 (一)(—jìn) ①准許,不禁止。(二)(—jīn)②經受不住。③抑制不住,不由自主。
6. 注音符號與規則。
①《廣韻》,所用韻目與聲類,見《<廣韻>韻目表》與《<廣韻>四十一聲類表》。
②現代音注音規則,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的《漢語拼音方案》為準。詳見《漢語拼音方案》。為方便國外讀者,同時在該方案中用[ ]加註了國際音標。
四、釋義用語與例證
1. 通假義用“通‘×’”表示。
2.“‘×’的古字”、“後多作‘×’”,表示古今字關係。前者表示初文同後起字的關係,後者表示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同區別字的關係。
3.本詞典的例證,一般均標明時代、作者、書名、篇名或卷次章節,並按時代順序排列。少量以現代通行語作例證的,只出例句本身。
五、關聯條目
1. 本詞典條目間的關聯形式,表現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條目之間的內在關係。本詞典由於分卷出版,故原則上只在同部首內進行關聯處理;不同部首間的關聯條目,除確有必要者外,一般不作關聯處理。
2. 關聯術語。
①亦作 單字,表明是主條的異體字;多字條目,表明是主條的另外書寫形式,一般指字異而實為一詞的複詞或同源的成語典故條目。
②見 用於多字條目表明是附條,其內容見主條。
③亦省作 表明條目的縮略形式。
④亦稱 表明同實異名的名物詞的另一名稱。
⑤亦省稱 表明同實異名的名物詞的簡稱。
⑥同 單字,表明是主條的異體字;多字條目。表明是主條的另外書寫形式或同源的成語典故條目。
⑦詳 表明本條從簡,在內容相關的另條詳加解釋。
⑧參見 表明同本條內容有關,可補充不足或供參考的另一條目。
⑨一本作 表明不同版本的異文。
3. 單字條目的關聯方式。
①正體字(甲)與異體字(乙)的雙向關聯方式。甲作主條,乙作附條。甲條下注明“亦作‘乙’”,下引甲、乙的例證。乙條只註明“同‘甲’”。例如:
奼 同“奼”。
奼 [chà《集韻》醜下切,上馬,徹。《篇海》醜亞切。]亦作“奼”。①少女。②嬌美;豔麗。③炫耀;誇示。(例均略)
這種關聯方式表明,乙是甲的異體字,乙的釋義與例證均見甲條。
②異體字(乙)註明同正體字(甲)的單向關聯方式。甲條不做關聯處理;乙條下注明“同‘甲’”,釋義並引乙的例證。例如:
1[fǔ《廣韻》亡辨切,上獮,明。《集韻》匪父切,上噳,非。]同“俯”。①屈身;低頭。②舊時對上級或尊長的敬詞。(例均略)
傎 [diān《廣韻》都年切,平先,端。]①同“顛”。顛倒;錯亂。②荒唐;荒謬。(例均略)
這種關聯方式,乙條獨立存在,僅用“同‘甲’”的術語表明乙是甲的異體字。前例表明乙同甲的詞義完全相同,即二者完全相當;後例表明乙僅在部分詞義上是甲的異體字,其他詞義則同甲無關,即二者不完全相當。
4. 多字條目的關聯方式。
①雙音節複詞。一般採用主條(甲)與附條(乙)的雙向關聯方式。甲條下注明“亦作 ‘乙’”,下引甲乙的例證。乙條只註明“見‘甲’”。例如:
【匿跡】 亦作“匿跡”。隱藏起來,不露形跡。(例略)
【匿跡】 見“匿跡”。
這種關聯方式,表明用字不同的甲乙兩條實為一詞。用字不同一般為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或同音、譯音字等關係。
②成語條目。
A. 雙向關聯。一般用“亦作‘乙’”與“見‘甲’”的方式,乙的內容均見甲條。
B. 單向關聯。一般用在乙條下注明“同‘甲’”,釋義並引例證的方式。
以上兩種關聯方式都表示甲乙兩條為同源成語。
③典故條目。
一般用“亦作‘乙’”與“見‘甲’”或“亦省作‘乙’”與“見‘甲’” 的雙向關聯方式。二者都表示甲乙兩條為同源典故,後者並表示乙為甲的省略形式。
④同實異名的百科條目。
一般用“亦稱‘乙’”與“見‘甲’”或“亦省稱‘乙’”與“見‘甲’”的雙向關聯方式。二者都表示甲乙兩條為同實異名的名物詞,後者並表示乙為甲的簡稱。

漢語大詞典後記

後記 [7] 
《漢語大詞典》現已出齊。全書正文十二卷,共收詞語三十七萬五千餘條,約五千萬字,插圖二千二百五十三幅。另有《附錄·索引》一卷。
《漢語大詞典》是一部集古今漢語語詞之大成的鉅著。它的出版,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於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對於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教育、文化事業,對於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定將發揮積極而深遠的作用;同時,它也為建設現代化的中國辭書事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漢語大詞典》由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和上海市的有關單位共同編寫。全書的編纂工作始終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得到中央有關部委和五省一市領導的大力支持。
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時,國家出版局排除了“四人幫”的干擾,於5月23日至6月17日在廣州召開會議,制定了1975年至1985年編寫出版160種中外語文詞典的規劃(草案),經病重住院的周恩來總理批示同意,以國務院(1975)137號文件下達執行。同年9月,國家出版局在上海召開五省一市有關方面負責人會議,商定《漢語大詞典》由五省一市協作編寫,上海負責出版。會上成立了編寫領導小組(1986年後,改稱工作委員會),由國家出版局代局長陳翰伯同志任編寫領導小組組長。頭兩次編寫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行。
1977年9月,在青島召開第三次編寫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的任務,一是肅清“四人幫”在《漢語大詞典》編寫工作中的流毒; 二是交流資料工作經驗,進一步規劃資料工作的開展。
1978年2月,國務院22號文件把《漢語大詞典》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要求反映科研成果,代表國家水平。同年9月,在黃山召開第四次編寫工作會議,總結資料工作和試寫工作的經驗。
1979年5月15日,國家出版局就加強《漢語大詞典》工作和在上海成立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的問題,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呈送報告。次日,胡耀邦同志即作了“原則同意,請努力進行”的指示。
1979年5月,陳翰伯同志同中共上海市委協商,確定由著名語言學家、出版家羅竹風同志出任主編;隨後組成了編輯委員會。不久,又聘請以呂叔湘同志為首席顧問的十四位全國知名學者組成學術顧問委員會。經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於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作為上述三個委員會辦事機構的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1979年9月下旬,在蘇州召開第一次編委會會議,研究了《漢語大詞典》的性質,確定了“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編纂方針。要求廣泛收錄古今漢語著作中的普通語詞,吸收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恰當地引用書證,準確地解釋詞義,以反映漢語詞彙的演變和發展。會議討論了浙江編寫的第一個初稿本(“寸”部)。
1980年11月在杭州召開第二次編委會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編寫方針,強調了這部辭書的“語文性”和“歷史性”,並對百科詞的收錄範圍作了規定(以進入一般語詞範圍的為限)。
1981年9月8日,《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組長陳翰伯、首席學術顧問呂叔湘和主編羅竹風給中共中央書記處寫了《關於加強〈漢語大詞典〉工作的報告》。同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以(秘)發〔1981〕43號文件轉發了這一報告,要求國家出版局、教育部和五省一市研究執行。文件對正在編寫中的這部大詞典的重大意義作了科學分析和高度評價,並指出:“在此重要關鍵時刻,請各有關部門和有關省、市委予以更大的支持,努力保證《詞典》按計劃、高質量地完成出版。”
1983年初,編委會和編纂處向文化部、教育部寫了《關於不失時機地繼續把〈漢語大詞典〉工作抓好的報告》,兩部很快作了批示,並加強領導,增補了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出版局局長邊春光同志和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長季嘯風同志為編寫領導小組副組長。
1983年9月11日在廈門召開編寫領導小組和編委會的聯席會議,主要審議並批准了作為定稿依據的《〈漢語大詞典〉收詞原則》與《〈漢語大詞典〉編寫體例》。
黃山會議以後,五省一市調整充實了各編寫組的力量,陸續轉入編寫階段。到1983年底,五省一市各編寫組已寫出初稿二十萬條,三千萬字。編纂處編印了內部徵求意見的初稿本,計八萬多條,達一千多萬字。
1983年12月5日,陳翰伯、呂叔湘、羅竹風又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寫了《關於〈漢語大詞典〉定稿出版工作的請示報告》,1984年1月6日中央辦公廳以(廳)發2號文件予以轉發。1984年4月,在無錫召開各省市詞典辦公室工作會議,研究討論定稿方案,會後,編委會組織了第一卷的定稿工作。
1986年11月25日,江澤民同志在《漢語大詞典》首卷出版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出版發行《漢語大詞典》是國家的一件大事,是國家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漢語大詞典》工作委員會於1987年4月27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定稿工作進行了新的部署,決定按照“相對集中,適當分散”的原則,從第三捲起,採取“分卷主編負責制”。
編委會、編纂處根據北京會議精神,於1987年6月6日在上海召開了定稿工作會議,制定了定稿與編輯工作責任制的辦法,確定了從第三卷至第十二卷分卷主編與副主編的人選。同年8月4日,在千島湖召開了分卷主編會議,統一了定稿工作的指導思想,落實了各卷定稿的具體計劃,制定了質量檢查的具體措施。
1989年7月21日,在北京舉行第三次工委會會議,會上商定了未出版各卷的出書日期。
1990年4月7日,在揚州召開第四次工委會會議,討論了有關保證質量、保證進度的問題。
《漢語大詞典》工作委員會主任陳翰伯、邊春光於1988年、1990年先後去世,1990年起,工委會主任由劉杲同志接替。
從整體而言,《漢語大詞典》的編纂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看書收詞,收集資料;(二)擬定詞目,編寫釋文;(三)複審加工,定稿發排。第一階段先後從一萬多種古今圖書報刊中收詞制卡,積累資料卡片八百多萬張,從中精選二百多萬條第一手資料,作為本詞典確定詞目和建立義項的依據。這一基礎工作,是本詞典質量的可靠保證。第二階段由各省市編纂人員按分工計劃投入編寫釋文工作。編寫釋文工作告一段落後,各省市先後集中了近百位同志進入第三階段的複審定稿工作。這階段的工作更為艱苦,全體參與者,不分寒暑、夜以繼日地苦戰,保證了計劃的順利實施。由於從第三捲起實行了分卷主編負責制,各卷定稿人員按日計程,一絲不苟、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本詞典的最後定稿任務。編纂處、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和中華印刷廠在定稿、編輯、排版、校對、印刷等各方面採取了相應措施,使每個環節銜接得更好。因此從第三捲起,大大縮短了由發稿到成書的週期,實現了“一年出兩卷”的目標。
《漢語大詞典》既是地區間團結合作的結果,也是老、中、青三代漢語語言工作者在學術上切磋融通的豐碩成果。參加這部詞典資料工作和編寫工作的人員前後有一千多人,許多著名學者和文化界、教育界、出版界的前輩參與了總體設計。一批以中、青年居多數的學識豐富、對語言文字研究有素的專家本着對民族、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參加了編寫工作。他們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是中國辭書事業史上的壯舉。
在全書出齊的時候,我們要向在編纂過程中不幸逝世而未能親眼看到《漢語大詞典》竟其全功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懷念與敬意。他們為《漢語大詞典》作出的功績,將永遠鐫刻在光輝的史冊上。
十八年來,我們不僅完成了這部鉅著的編纂出版工作,還培養了眾多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同時,也為大型語文工具書的編纂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真正做到了“出書、出人、出經驗”,其意義的重大是不可估量的。
回顧十八年的編纂歷史,有許多經驗值得記取,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條: 黨和國家的強有力的領導;各地區、各部門親密無間的團結協作; 全體參與者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正是我們開展任何社會主義大型文化工作能取得成功的保證。
漢語大詞典工作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內容説明

《漢語大詞典》是大型多卷本漢語語詞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工具書。全書正文12卷,共收單字2.27萬,複詞37.5萬,約5000萬字,並配有插圖2253幅;另有《附錄·索引》1卷。 [2] 
全書從古今數千種漢語典籍著作中廣泛收詞,積累資料卡片近1000萬張。以“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為編纂方針,所收單字以帶複詞並有引文例證者為限。依200個部首編排,以繁體字立目,簡化字括注於後。單字下用漢語拼音標註現代音,並徵引古代字韻書中的反切古音。複詞亦以繁體字立目,廣泛收列古今漢語中的詞語、熟語、成語、典故和較常見的百科詞,集古今漢語詞彙之大成。義項分析精當齊全,釋義扼要準確,並輔以豐富飽滿的書證。每個義項一般精選3~4條書證,全面反映語詞的歷史源流演變。書證涉及經部史部、諸子百家、古今文人別集、戲曲小説、筆記雜著、宗教經典、科技著作、學術專著、近現代報章雜誌乃至方誌、碑刻、出土資料等,彌足珍貴。

漢語大詞典分卷部首

部首總表
《漢語大詞典》第一卷:一部 至 人(入亻)部 [7] 
《漢語大詞典》第二卷:八(丷)部 至 小(⺌)部 [7] 
《漢語大詞典》第三卷:口部 至 彐(彑)部 [7] 
《漢語大詞典》第四卷:屍部 至 支部 [7] 
《漢語大詞典》第五卷:犬(犭)部 至 水(氵氺)部(1—9畫) [7] 
《漢語大詞典》第六卷:水(氵氺)部(10—29畫)至 方部 [7]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火(灬)部 至 矢部 [7] 
《漢語大詞典》第八卷:禾部 至 血部 [7] 
《漢語大詞典》第九卷:舟部 至 酉部 [7] 
《漢語大詞典》第十卷:辰部 至 角部 [7] 
《漢語大詞典》第十一卷:言(訁 ) 至 金(釒)部 [7] 
《漢語大詞典》第十二卷:門(門)部 至 龜(龜)部 [7] 
《漢語大詞典》第十三卷(附錄·索引) [7] 

漢語大詞典版本信息

漢語大詞典第一版

《漢語大詞典》是中國第一部特大型漢語詞典,全書5000餘萬字,共收詞目37.5萬條、插圖2200餘幅。
自1986年第一卷出版之日起,詞典編纂人員就開始了修訂工作並於2010年出版了《漢語大辭典訂補》。
2010年出版了“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漢語大詞典訂補》。《訂補》共330餘萬字,新收與訂正《漢語大詞典》(第一版)詞條三萬多條。 [2-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於2015年開始出版,計劃在2023年完成徵求意見本的出版。全書將分25冊,約6000萬字,配備更為完整的《附錄》和《索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修訂量超過三成,其中修訂釋義1萬餘條、新增詞條10萬至12萬。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漢語語文詞典。正文25冊,共收詞目約400000條,約6000萬字,插圖約8000幅,含有《附錄·索引》1卷。《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堅持“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編纂思想,堅持“訂嚴補慎”的修訂原則,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全書在立目、注音、字形、釋義、書證、體例等方面多有修正,並特別注意吸收近三十年來學界積累的最新研究成果,增補了上古韻部、新詞新語和出土文獻、中古漢語、漢譯佛經等重要語料。全書義項分析更為精當齊全,釋義更為扼要準確,書證更為豐贍飽滿,既客觀而多維地記錄了語詞含義的豐富層次,又全面詳盡地反映了漢語語詞的歷史源流演變。《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凝聚了全國近千位語言文字專家的十餘年的心血,結構嚴謹,內容翔實,特色鮮明,與時俱進,是一部不可替代的特大型漢語語文工具書,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一項偉大工程。 [6]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於2012年3月將《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定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並下撥首批資助經費,專項支持《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修訂工作,成立了新的《漢語大詞典》工作委員會、學術顧問委員會、編輯委員會。著名學者周有光裘錫圭江藍生等任學術顧問,聘請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研究所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出任《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主編,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擔任工作委員會主任。 [2-3] 

漢語大詞典社會評價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郭芹納:“《漢語大詞典》的問世,是我國辭書史上的一件大事。該書內容完備、釋義準確、義項齊全、書證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稱我國辭書中的典範之作。” [4] 
社會評價

漢語大詞典榮譽獎項

《漢語大詞典》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1994年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榮譽獎項
1989年《漢語大詞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權威工具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