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撒尼

鎖定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早在公元2世紀,滇池一帶是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3世紀,逐漸擴展到了滇東北、滇南貴州廣西一帶,與其他民族雜居融合,形成了眾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雲南石林丘北一帶的彝族多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語裏“羅”是虎,“倮”是龍,因此他們早先也自稱為“羅倮”,意思是像龍和虎一樣勇猛而不可戰勝的民族。
中文名
撒尼
所屬族羣
彝族
崇尚物
聚居區
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
著名景點
石林

撒尼簡介

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是彝族撒尼人最大的聚居區,在石林縣境內,由於地形地貌多樣,各地自然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撒尼人的居住形式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所房屋就是月湖當地所特有的“茅草房”。
茅草房,以石塊奠基,夯土為牆,用結實的圓木或方木為柱,雙面斜頂,用草蓋頂部。做苫草頂時,先打盡絨草,潑上水讓風吹,然後用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風吹不幹而不會燃燒,形成堅實的草頂。茅草房雖比瓦房簡陋,但節省費用,冬暖夏涼。另外,海邑的土庫房、糯黑的石板房、和合的籬笆房都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住房。

撒尼裝飾

撒尼花包頭

撒尼婦女的花包頭,像傳説中的阿詩瑪一樣,至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3米,寬約0.17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繡有數條彩色圖紋,花色圖紋的優劣,標誌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準。
這種包頭又稱為“窩結”,是以紅、綠、藍、紫、黃、白、青7種顏色的絲綢配製的,邊沿釘有銀泡泡,包頭兩側綴一對三角形彩色繡花圖案,好像“彩蝶”一沒。後墜一對串珠,末端系銀鈴鬚鬚。走起路來,銀鈴撞擊,掙掙作響。傳説這種包頭是模仿天上的彩虹而製作的,為的是紀念一對投火殉情的戀人,這對戀人死後化作七彩長虹,後人模仿彩虹做出包頭,把它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徵。

撒尼彩蝶

撒尼姑娘花包頭上的彩蝶 撒尼姑娘花包頭上的彩蝶
而撒尼姑娘頭飾上的這對“彩蝶”也是很有講究的哦。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火把節這天,姑娘小夥子們相約來到月湖,以對歌的形式互訴衷情,若哪個姑娘看上了哪個小夥子,就將頭上的彩蝶取下一隻送給他,當作是二人的訂情信物,所以啊,頭上只有一隻彩蝶的撒尼姑娘呢,就表示她已“名花有主”了。而結婚生子以後的撒尼婦女則將彩蝶放平置於頭頂,裝飾也大為簡化,無銀泡和串珠。撒尼男子上裝為青色或灰色對襟衣,外加藍布鑲邊的短褂,既樸素大方,又英姿勃勃。

撒尼歌曲

你聽,遠處的田間傳來陣陣悦耳的歌聲。只要你細聽不難聽出他們唱的就是我們在眾多電視節目和晚會上常常聽到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它是由石林當地撒尼人金賢創作、再由麥丁先生改編而成的,現在這首家喻户曉的彝族民歌已成為了石林縣的縣歌。撒尼人不但勞作、農忙時要唱歌,就連談戀愛也是以對歌、跳舞的方式來進行的。每當月夜,小夥子們帶着大三絃、月琴、笛子,約着姑娘們來到村旁樹林間,小夥子隨着清脆的短笛,彈撥着渾厚的大三絃,姑娘們隨着音樂的旋律,默默含笑的邁着輕盈的舞步,左旋右轉。跳起的大三絃舞,氣氛熱烈、舞姿優美。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在舞場裏訂終身。

撒尼大三絃舞

撒尼大三絃舞 撒尼大三絃舞
關於大三絃舞有這麼一個傳説,古時候,彝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以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莊稼。每年播種季節,土司頭人就強迫人們先種他們的土地,然後才準窮人種自己的地,為搶節令,人們等不及“火地”上的火炭完全熄滅,就趕緊點播種子。因為無鞋穿,雙腳被土燙得難受,人們只好每走三步就把腳抬起來蹬兩下,兩隻腳輪轉着走,有時還被燙得嘴裏直喊“阿嘖嘖”。農閒時,回憶這種動作,人們覺得能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於是配上大三絃等樂器編成舞蹈,就成了今天的大三絃舞,又稱“跳樂”。

撒尼婚禮習俗

現在我們經過的這户撒尼人家門上貼着鮮紅的大喜字,一定是一對撒尼新人剛剛完婚。那我現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撒尼人的婚俗。撒尼人的婚禮分為“喝小酒”、“喝中酒”、“喝大酒”,喝完大酒新郎就帶着10多個人身着節日盛裝,神采奕奕的前住新娘家正式迎娶新娘,他們肩挑籮筐,裏面裝滿糧食和各種蔬菜,以及送給新娘的衣物和銀飾。當然這還不算完。迎親隊來到女家,女家故意閉門不納,要男方迎親者與女方的唱歌能手對歌,直到女方滿意為止才肯罷休。姑娘們十分調皮,有意捉弄迎親者,用鍋灰摸黑迎親者的臉,讓他們難堪。迎親者也不示弱,反手摸黑姑娘的臉,此時眾人大笑,全場洋溢着歡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