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中大姓

鎖定
南中大姓是指中國漢、晉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4世紀)在南中地區(今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廣西西部)落户定居的漢人豪強,後期代表性的“大姓”有、孟、李、董、雍、毛、朱、呂等。 [1] 
中文名
南中大姓
所屬地區
南中地區(今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廣西西部)
所屬時期
漢、晉時期
基礎介紹
南中大姓是指中國漢、晉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4世紀)在南中地區(今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廣西西部)落户定居的漢人豪強。其最早見於記載是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公孫述時,大姓龍、傅、尹、董氏,與(牂牁)郡功曹謝暹保境為漢,乃遣使從番禺江奉貢。”即今貴州一帶的幾個大姓在天下大亂時維持自治,後來歸順劉秀。南中大姓的主要來源是漢武帝平定西南夷、在南中地區設置郡縣以來,從中原移民實邊而來的漢人後裔。南中地區土著民族眾多,地理環境險惡,這些漢族移民不得不以血緣為紐帶,聚集在一起生活,從而形成“大姓”。到東漢後期,這些“大姓”已經成為南中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代表性的“大姓”有爨、孟、李、董、雍、毛、朱、呂等。他們擁有私人武裝和地盤,與土著“夷帥”進行聯姻,稱為“遑耶”,一道與本郡太守構成微妙的三角關係。蜀漢昭烈帝劉備死後,南中大姓雍闓朱褒等即與夷帥高定孟獲一起造反,被諸葛亮平定。隨後蜀漢政權帶走了南中的精兵,剩下的兵力則配給大姓為部曲,同時也收買剛狠的少數民族加入部曲,設五部都尉,於是南中地區形成“四姓五子”的格局。 [1] 
諸葛亮南征以後,採取籠絡大姓的策略,因此南中大姓與朝廷命官間的關係較為穩定,其勢力也不斷髮展。西晉初年,南中都督霍弋動員爨、孟、董、李、毛等大姓與吳國爭奪交州八年之久,最終折兵損將,無功而返,這削弱南中大姓的實力,也加劇他們與中央的矛盾。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建寧郡大姓李睿、毛銑,朱提郡大姓李猛各率部曲數萬,起兵造反,被寧州刺史兼南夷校尉李毅鎮壓後,李睿的“遑耶”夷帥於陵承又反叛,最終攻陷州府,造成南中大亂。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王遜任寧州刺史,負責收拾殘局,他雖然一度穩定局勢,但為政苛酷,引起南中大姓的不滿,許多人通款成漢李雄,李雄則利用南中的紛爭,加緊對南中用兵,於咸和八年(333年)攻佔南中,所有大姓皆投降李雄。李雄封李壽為“建寧王”,統治南中,繼續以大姓為屬官。 [1] 
自李毅為南夷校尉以來,南中大姓之間爭鬥不休,造成社會動盪,人口鋭減。各大姓的勢力也在兼併殘殺中不斷削弱。到李壽為建寧王時,只有霍、爨二姓的勢力較強。咸和九年(334年),李雄“分寧州置交州,以霍彪為寧州、爨琛為交州刺史”。霍、爨兩大姓分治寧州、交州,顯示他們在南中旗鼓相當。鹹康五年(339年),建寧太守孟彥率州人縛寧州刺史霍彪於東晉,東晉以孟彥為丹川守將。次年李壽攻陷丹川,孟彥等守將皆死。南中霍、孟兩家大姓同歸於盡,南中大姓只有爨氏一家稱強了。永和元年(345年)十二月,身為成漢將領的爨頠投奔東晉,但東晉無法直接統治南中,南中遂進入爨氏自治的時代,而南中大姓則大多夷化,融入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中。 [1] 
參考資料
  • 1.    方國瑜:《試論漢、晉時期的“南中大姓”》,《滇史論叢》第1輯,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