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多鐸

鎖定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時人通稱十王。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多鐸受封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為天命年間“四小貝勒”之一,統領鑲黃旗(努爾哈赤死後與皇太極換旗,變為正白旗主;皇太極死後與多爾袞換旗,變成鑲白旗主)。 [45]  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晉和碩德豫親王。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乾隆年間配享太廟。
多鐸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其爵位世襲罔替,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概述圖來源) [1] 
全    名
愛新覺羅·多鐸
別    名
十王
諡    號
封    號
和碩額爾克楚呼爾貝勒、和碩豫親王、和碩德豫親王、輔政叔德豫親王
愛新覺羅氏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
出生日期
1614年4月2日
逝世日期
1649年4月29日
逝世地
北京
主要成就
松錦大戰生俘洪承疇,敗李自成、破揚州、南京,平定江南
最高官職
定國大將軍
旗    籍
滿洲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

愛新覺羅·多鐸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多鐸初封貝勒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日,多鐸出生,其名字的滿語意思是“胎兒”。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一,在後金新年元旦的朝賀典禮上,不滿10週歲的多鐸名列第七,實為第六。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歲的他就被封為貝勒。同年,努爾哈赤病逝,其母阿巴亥又被逼生殉與父汗同柩而殮。
天聰二年(1628年),多鐸跟從皇太極討伐多羅特部有功,被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額爾克為滿語“雄壯”
之意,楚呼爾為蒙語“斑斕的”之意),全稱“和碩額爾克楚呼爾貝勒”。 [2]  [49] 
傳多鐸畫像 傳多鐸畫像
天聰三年(1629年),多鐸跟從皇太極伐明,從龍井關(今河北遷西縣)進入明朝邊境,偕同莽古爾泰多爾袞統率偏軍隊使漢兒莊城(今河北唐山遷西縣北)歸降。適逢大軍攻克遵化,逼近北京。在廣渠門之戰中,多鐸因年幼留後,明潰兵來犯,擊敗明軍。後金軍撤回時經過薊州,又擊破明軍援兵。 [3] 
天聰五年(1631年),跟從皇太極圍困大淩河城(今遼寧錦州凌海),多鐸為正白旗後應,克近城台堡。明軍出錦州,屯於小淩河岸,皇太極率二百騎馳擊,明軍敗退。多鐸率軍追擊,逼近錦州時墜馬,馬逸入敵陣,就奪軍校馬乘以還。 [4] 
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皇太極征伐察哈爾,率領右翼兵,殺俘其眾千餘。 [5] 
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多鐸説:“我軍不是害怕打仗,可是僅僅在山海關外打,怎麼可能一定成功呢?打山海關與打燕京,那是一樣的。我以為,應該直接打入山海關,這是全體官兵的願望,我們要滿足他們,這也是久遠的計劃。相機審時,古今同然。我軍如果突襲,但敵人有防備,那怎麼還會有可以利用的機會?我們為什麼要嚮明朝示好言和呢?我們是要考慮士卒勞苦,做暫時的緩和。但如果有機可乘,那我們還等什麼?至於察哈爾,暫時不要動他。朝鮮已經與我們議和,也不要急於去動。現在,應當先做打明朝的大計劃呀。” [6] 
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皇太極攻略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從巴顏珠爾克進入邊境。攻打龍門,沒有攻下,所以逼近保安並攻克。在應州(今山西朔州應縣)拜見了皇太極。又攻打朔州(今山西朔州),經過五台山,還軍過程中在大同大敗明軍。 [7]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遣諸貝勒攻打明朝,巡行山西,命多鐸率軍隊入寧、錦攻打明軍。多鐸從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進入,遣固山額真阿山石廷柱率兵四百為前鋒。祖大壽合錦州、松山兵三千五百屯在大淩河以西,多鐸率所部迅速攻擊,祖大壽的軍隊潰散。多鐸命人分道追擊,一至錦州,一至松山,斬獲人數無法計算。翌日,克台一,還駐廣寧。回軍的時候,皇太極出懷遠門五里迎接慰勞,賜良馬五匹、盔甲五幅。

愛新覺羅·多鐸封豫郡王

主詞條:松錦大戰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鐸被封為封豫親王(“豫”對應滿語“額爾克” [49]  ),掌管禮部。跟從皇太極討伐朝鮮,從沙河堡領兵千人繼噶布什賢兵,至朝鮮都城漢陽(今韓國首爾)。朝鮮全羅、忠清二道的援兵到了南漢山城(今首爾以南南漢山),多鐸擊敗朝鮮的援兵,收其戰馬千餘匹。 [8] 
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皇太極遣奉命大將軍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託二路掠明,並派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豫親王多鐸在寧錦一帶策應,牽制關外明軍。睿親王多爾袞為主力,先期出發,皇太極親自郊送。多鐸以避痘為辭,未與送行。皇太極聞後惱怒異常。十一月,多鐸攻克大興堡後,奉詔與鄭親王濟爾哈朗會師。在途中經中後所時,明大將祖大壽率部襲擊多鐸部後路,傷清軍九人,使多鐸部失馬30餘匹。 [9] 
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議多鐸之罪,奪多鐸正白旗牛錄的三分之一。降為多羅貝勒,只命他管攝兵部,但重大的部事無權決斷,也不得過問日常政務的審理。 [10]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命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隊修義州城,駐兵屯田,並襲擾明山海關外,使明朝不得耕種。五月,皇太極臨視。依附明朝的蒙古多羅特部蘇班岱歸降大清,皇太極命他偕濟爾哈朗率兵迎接,經過錦州、杏山時,明軍來追,多鐸奮擊大敗明軍。圍錦州,夜伏兵桑阿爾齋堡,早上敵軍至,敗之,追至塔山,斬首八十餘級,獲馬二十匹。 [11] 
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皇太極遣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和多鐸往代睿親王多爾袞,指揮圍攻錦州的清軍。七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趕赴錦州戰場。皇太極知杏山明軍必奔往寧遠,令多鐸半路設伏,截殺明軍。多鐸設伏於杏山與松山之間的高橋,令杏山明軍全軍覆滅。 [12]  從根本上扭轉了松錦戰役的局勢。隨後,多鐸與豪格揮師直趨松山,困洪承疇一萬餘人於松山城六月之久。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多鐸率軍攻破松山城,生擒洪承疇,錦州守將祖大壽舉城投降。因戰功卓著,多鐸被複封為豫郡王。 [13]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崩,多鐸與阿濟格跪勸其兄睿親王多爾袞繼承大統,而皇太極子肅親王豪格也謀求自立,並得到兩黃旗及正藍旗的擁戴,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多爾袞在權衡利弊後,提議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此建議最終得到了各方認同。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繼帝位,次年改元順治。此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掌握了軍政大權。視多鐸為羽翼,委以重任,或帶同作戰,或任為主帥。多鐸從此聲名顯赫,成為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

愛新覺羅·多鐸率軍入關

山海關大戰 山海關大戰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鐸和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滿、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今遼寧瀋陽)出發,向山海關進軍,準備進取中原。大軍抵達遼河時,明遼東總兵吳三桂遣其副將楊坤至清軍營乞兵請降,並帶來了李自成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自縊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與阿濟格率軍兼程趕赴山海關。
四月二十一日黃昏,清軍在距離山海關十五里外駐營休息。二十六日進距山海關外十里,在一片石(今河北撫寧縣東北九門口村)處擊潰大順軍唐通部。吳三桂乘機炮轟李自成大順軍,率將十餘員、兵數百騎間道馳至清營,拜見多爾袞,剃髮稱臣。隨後,吳三桂為前鋒引導,英親王阿濟格率領萬騎為左翼,多鐸率領萬騎為右翼,多爾袞自率重兵居後,三路清軍相繼入關。清軍與吳三桂部合流後,已擁有精兵18萬,並佔據雄關之險。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軍大隊進抵薊縣(今天津市薊州區),得悉李自成大軍撤出北京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阿濟格率八旗精鋭繞過北京尾隨追擊大順軍,而自己則帶一部精兵趕赴北京。多鐸與阿濟格率軍追擊大順軍至固關(屬山西省平定縣)始還京。

愛新覺羅·多鐸滅順南征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多鐸晉為親王,受封定國大將軍,統領將士南征。 [14]  當時,清廷為了一舉摧毀西安的大順政權和南京弘光政權,派多鐸和阿濟格同時出師。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和尚可喜統率的一路清軍,十月十九日從北京出發,目標是先攻陝北,爾後南下西安;而多鐸則帶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將,統另一路大軍進軍南京,平定東南。正當二路大軍相繼離開北京時,大順軍二萬餘人東渡黃河,連下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沁陽。多爾袞接報,即令多鐸改變預定計劃,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多鐸部迅速推進到潼關附近,使大順軍戰略上陷於被動。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鐸部佔領潼關,旦夕至西安。十八日,進入西安。
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爾袞令英親王綏理關中,並負責追剿李自成。令豫親王率其部兵鋒南指,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鐸奉命率大軍回師東征,進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鐸大軍出虎牢關,並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歸德。攻陷歸德後,率其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為其收降。河南戰場,多鐸大軍捷報頻傳。 [15]  清廷獲悉中原已定,詔褒多鐸功,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以示嘉獎。

愛新覺羅·多鐸平定江南

主詞條:揚州之戰
多鐸平定南京的畫面 多鐸平定南京的畫面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多鐸率領清軍攻佔揚州,殺南明督師史可法,並製造“揚州十日”。 [16]  [17]  隨後多鐸陳兵江北,於五月初九日佔領鎮江 [18]  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為撫輯明朝遺民,多鐸以定國大將軍豫王令旨遍諭各處 [19]  ,稱清軍平定東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並張榜示諭臣民,嚴禁胡服辮髮。 [19]  於揚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節;又拜謁明孝陵,對“明太子”禮遇甚恭。同時,多鐸也告誡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揚州屠城便是前車之鑑。五月二十八日,多鐸去南京報恩寺上香,引發萬人空巷,甚至還有因圍觀他而被擠死的市民。 [20] 
平定南京後,多鐸遣貝勒尼堪、貝子屯濟等率軍追擊弘光帝於太平,生擒弘光帝。 [21]  六月初,多鐸又遣貝勒博洛等趨杭州,敗大學士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 [22]  淮王朱常清亦自紹興來降。至此,浙東、浙西全部為清軍控制。江浙平定,多鐸即承製改南京為江南省,並疏請授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並以南京為中心,各重鎮要道派駐八旗重兵,雄視贛、閩、湘、粵、桂等省,隨時準備繼續南下,掃蕩各地的抗清武裝和明朝殘餘勢力,並按清廷要求執行剃髮令 [23]  七月,清廷以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固山額真葉臣等往江南代多鐸。 [24]  十月,多鐸率大軍及弘光帝、偽太子等戰俘凱旋京師,順治帝親迎於南苑,行郊勞禮,晉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並有豐厚賞賜。 [25] 

愛新覺羅·多鐸死後哀榮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鐸率兵鎮壓叛奔喀爾喀的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 [26] 
順治四年(1647年),進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清廷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27]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因天花而薨,年僅三十六。 [28]  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
順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多爾袞身後削爵,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連累追降為郡王 [29]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諡豫郡王為“通”。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昭雪多爾袞,同時命復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30] 

愛新覺羅·多鐸主要影響

愛新覺羅·多鐸生擒承疇

主詞條:洪承疇
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回盛京,留多鐸攻城。洪承疇突圍失敗。十月,洪承疇戰敗,明兵不能回城,多半降清。
崇德七年(1642年)一月,洪承疇聽説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敗兵欲退入城內,但洪承疇見後有追兵,竟下令關閉城門,因而敗兵大部被殲,其餘的逃往杏山,後遭伏擊全被殲滅。洪承疇不敢再戰,而朝廷援軍也因害怕清軍不敢前來。就這樣,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 [31] 
三月,多鐸破松山城,俘洪承疇。 [31]  松山失守,錦州明軍孤立無援,錦州守將祖大壽舉城投降,清軍大獲全勝。 多鐸積極參加了此役的錦州圍城、高橋設伏、松山破襲,因戰功卓著,復封為豫郡王,逐漸恢復了自己在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軍中的影響。

愛新覺羅·多鐸擊滅大順

滅大順之戰 滅大順之戰 [32]
清軍克復北京後,李自成為扭轉大順軍在山西、河南的頹勢,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懷慶(今河南沁陽),連克濟源、孟縣,在柏香鎮大敗清軍。 [33]  多爾袞聞訊,急命正在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的多鐸轉兵向西,先解懷慶之圍,然後由河南渡黃河,與英親王阿濟格形成南北夾攻之勢,兩路清兵同時進攻大順軍。
十二月十五日,多鐸部進攻至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在靈寶境內擊敗大順軍後趨向潼關。李自成聞訊後急忙率兵掉頭趕赴潼關。多鐸為保證此次戰役的勝利,增調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等部經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市西北)援助潼關清軍,並調來紅衣大炮加強裝備。 [34] 
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率領的南路軍於潼關大敗大順軍。同時,英王阿濟格率領北路軍也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與多鐸會師西安指日可待。南北受敵的李自成棄西安南逃,出藍田,走商州(今陝西商縣),轉戰湖廣地區。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湘鄂贛交界處的湖北省通城縣九宮山玄帝廟中拜神時遭當地鄉民所殺,大順政權至此滅亡。 [34] 

愛新覺羅·多鐸勘定南方

史可法 史可法 [35]
揚州是長江以北的重鎮,又是弘光朝廷所在地南京的門户。史可法於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始,便着手以揚州為中心的防禦。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率軍攻克潼關,破陝之局已定,便奉攝政王多爾袞之命轉兵東南,兵鋒直指南明
五月二十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被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勸降他:“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炮隊專家陳於階等皆遇難。 [36]  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史稱揚州十日 [16]  [17] 
隨後,多鐸率領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18]  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南明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被擄獲, [21]  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 [22]  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監國政權先後建立,不過是曇花一現,數天就宣告結束。平定江浙後設立江南省、迅速穩定那裏的秩序。

愛新覺羅·多鐸征討蒙古

順治三年(1646年),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叛奔喀爾喀,反叛清廷。五月,順治帝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偕同承澤郡王碩塞,於克魯倫河集外藩蒙古兵,追剿騰機斯,於十月大勝回朝。 [26] 

愛新覺羅·多鐸歷史評價

  • 皇太極:“朕幼弟初專閫,即能制勝,是可嘉也!” [37] 
  • 乾隆帝:“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47] 
  • 趙爾巽等:“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 [28] 
  • 孟森:多鐸於定天下實亦功高,先攝政而死,至攝政死後,鄭王再起輔政,有報怨之心,益構攝政之罪。觀高宗之為攝政昭雪,極道世祖沖年受惑,誣此賢王,則其子孫自有公論,要為開創時之一大反覆,不可不記者也。 [46] 
    • ①福臨以沖齡踐祚,奠定中原,征服華夏,其所以能成大業者,皆羣臣襄贊之力也。當時宗室懿親,僇力行間,櫛風沐雨,勤勞佐命者:如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其殊勳茂績,誠可為開國之大人物。 [38] 
    • ②蓋多鐸、多尼以懿親殊勵,封賞有加,既得其死,惟年不永耳。 [38] 

愛新覺羅·多鐸軼事典故

愛新覺羅·多鐸娶妻糾紛

瀋陽市的十王府巷 瀋陽市的十王府巷
天聰七年(1633年),多鐸欲娶科爾沁大妃之女,當時多鐸嫌棄她體胖膚黑貌醜,不願意娶,但是皇太極發話説,娶妻娶德,反正女子婚後生育也會發胖,貌醜有什麼關係。這時代善認為多鐸少年心性,恐因其性情不穩與大妃之女相處不好,有傷外戚之誼,因而奏請皇太極阻止,但是皇太極反而板起臉來説:“你這是什麼話,不能因為外戚的緣故而不考慮幼弟的心願”,遂令娶。
聯繫到多爾袞也娶了孝端文皇后的另一個堂侄女,這還是一樁政治婚姻,皇太極的目的和撮合小玉兒和多爾袞一樣,既要通過聯姻來拉攏多爾袞和多鐸,同時又起到監視作用。後來,為了進一步籠絡幼弟,皇太極又在天聰七八年間給多爾袞和多鐸聘娶了繼福晉,她們是布木布泰三哥索諾穆的兩個女兒,即皇后的侄孫女、莊妃的親侄女。皇太極與幼弟的骨肉親情,又加入這許多重的婚姻關係,政治婚姻格局可見一斑。

愛新覺羅·多鐸不敬太宗

多鐸幼年喪母,使得他對皇太極滿懷怨恨。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賞識誰,多鐸就攻擊誰;反之,皇太極討厭誰,多鐸就與誰結交、親近。在商議軍國大事時,多鐸時常會不給皇太極面子,你要往東我非要往西不可。
有一年新年,大臣們給皇太極進賀禮,其他人進獻的都是奇珍異寶,唯有多鐸給皇太極獻了一匹跛馬,弄得皇太極很是下不來台。其他人都覺得多鐸做得有些過分,有失體統,多鐸只説是和皇太極開個小玩笑,哈哈一笑就當做沒事兒了,多鐸對“君臣有別”的禮節毫不在意。

愛新覺羅·多鐸搶奪臣妻

崇德八年(1643年)十月,多鐸謀奪大學士范文程之妻,事發後由諸王貝勒審訊,判罰多鐸銀一千兩,並奪十五牛錄。肅親王豪格也因知情不告而罰銀三千兩。 [48] 

愛新覺羅·多鐸人際關係

愛新覺羅·多鐸父母

  • 父: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母:大妃阿巴亥。

愛新覺羅·多鐸妻妾

  • 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
  • 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史書記載存在矛盾,一説是莽古斯之女,即孝端文皇后之妹,一説索諾木(莽古斯之孫)之女。有觀點認為此女為莽古斯遺女,自幼與生母生活於索諾木處,或者生母曾被索諾木收繼,故在一些記載中被誤記為是索諾木之女。 [44] 
  • 三繼福晉:那拉氏,參領衍達爾漢之女。
  • 側福晉:佟佳氏,輕車都尉雅克秦之女。子二,第四子察尼;第七子洞鄂
  • 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護軍統領阿達海之女。 [39] 
  • 庶福晉,佟佳氏,參領素達塞之女。 子一,第八子費揚古
  • 庶福晉,那拉氏,費揚古之女。 子一,長子珠蘭。
  • 庶福晉,瓜爾佳氏,甘楚漢之女。 子一,第三子巴克度。
  • 庶福晉,瓜爾佳氏,塔克泰之女。 子一,第六子扎克度。
  • 妾:那拉氏,法哈之女。
  • 妾:良氏。

愛新覺羅·多鐸子嗣

  • 長子 珠蘭 [40]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二十二日子時生。母庶福晉納喇氏,費揚古之女。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二十八日巳時卒,年三十一。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無子女。
  • 次子 多尼:次子,多尼,和碩豫宣和親王。崇德元年(1636年)十月十八日卯時生。母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初封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襲豫親王爵;順治八年(1651年),改封信親王。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四日辰時薨,年二十六。嫡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子七人:長子鄂尼;次子追封和碩豫親王鄂扎;三子鄂臘;四子奉國將軍鄂明;五子鄂興;六子鄂雲;七子鄂林。
  • 第三子 巴克度:崇德五年(1640年)四月十四日辰時生。母庶福晉瓜爾佳氏,甘楚漢之女。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初四日寅時卒,年三十九歲。嫡福晉温都氏,佐領土完整西爾太之女;繼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護軍參領昂吉圖之女;妾劉氏,劉二之女。子一人:度蟾。
  • 第四子 察尼:奉恩輔國恪僖公。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初八日未時生。母側福晉佟佳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二十二日亥時卒,年四十八。賜祭葬視輔國公,諡恪僖。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 第五子 多爾博: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初二日亥時生。生母為繼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過繼給多爾袞為其嗣子。順治七年襲多爾袞爵為睿親王;八年被革歸宗。
  • 第六子 扎克度: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十九日子時生。母庶福晉瓜爾佳氏,塔克泰之女。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二月初二日子時卒,年四十六。嫡福晉烏蘇氏,前鋒參領祜錫布之女;繼福晉宜特墨氏,沃赫之女。子三人:長子扎海,次子扎穆,三子扎格。
  • 第七子 董額:多羅信郡王。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初五日申時生。母側福晉佟佳氏,輕車都尉雅克泰之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六月二十五日寅時薨,年六十。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 第八子費揚古:已革奉恩輔國公。順治六年己丑二月初八日亥時生。母庶福晉佟佳氏,參領索達塞之女。自三等奉國將軍進封輔國公,坐事,奪爵。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八月初十日未時卒,年七十五。嫡福晉兆佳氏,副都統公圖之女;妾何氏,豪善之女;妾鄧氏,鄧雲之女;妾王氏,王永之女;妾夏氏,夏二之女。子十三人:長子費雅傅哈;次子奉恩將軍畢喇席;三子尼馬喇;四子畢爾圖;五子奉恩將軍詹布;六子奉恩將軍遙努;七子莽堪;八子望洪;九子吉祿;十子已革三等侍衞務爾渾;十一子蟾德宜;十二子昭拉詩;十三子玖詩。

愛新覺羅·多鐸女兒

  • 第一女,母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順治二年(1645年)一月嫁巴林輒門(齊門)台吉。
  • 第三女,郡主,天聰八年生,母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順治三年(1646年)嫁二等侍衞豪善,順治六年卒。
  • 第八女,縣主,母側福晉佟佳氏,輕車都尉雅克泰之女;康熙二年(1663年)嫁科爾沁部鄂齊爾(生母為雍穆公主)。

愛新覺羅·多鐸世系

愛新覺羅·多鐸後世紀念

多鐸墓原址位於朝陽區建國門光華東里。佔地約70萬平方米。1947年,國民黨十三軍某部在此拆房、伐樹、修碉堡。1951年,墓室被盜。1953年,建人民機器廠。1954年,外牆被拆除。1985年,剩餘遺蹟被拆毀,建國際貿易中心。

愛新覺羅·多鐸史料索引

  •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 [37] 

愛新覺羅·多鐸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74
電視劇
劉少軍
1987
電視劇
黃志寧
1988
電影
佟玉山
1990
電視劇
2002
電視劇
2005
電視劇
2005
電視劇
伊雪光
2006
電視劇
2012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6
電視劇
袁崇煥
張東旭
2017
電視劇
2018
電視劇
張天陽
參考資料: [41-43] 
參考資料
  • 1.    多鐸像取自清人繪《得勝圖》。
  • 2.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天聰二年,從太宗伐多羅特部有功,賜號額爾克楚呼爾。
  • 3.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三年,從上伐明,自龍井關入,偕莽古爾泰、多爾袞以偏師降漢兒莊城。會大軍克遵化,薄明都。廣渠門之役,多鐸以幼留後,明潰兵來犯,擊??之。師還,次薊州,復擊破明援兵。
  • 4.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五年,從圍大淩河城,為正白旗後應,克近城台堡。明兵出錦州,屯小淩河岸,上率二百騎馳擊,明兵走。多鐸逐之,薄錦州,墜馬,馬逸入敵陣,乃奪軍校馬乘以還千餘。
  • 5.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六年,從伐察哈爾,將右翼兵。
  • 6.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七年,詔問徵明及朝鮮、察哈爾三者何先,多鐸言:“我軍非怯於戰,豈可必得?夫攻山海關與攻燕京,等攻耳。臣以為宜直入關,庶饜士卒望,亦久遠計也。且相機審時,古今同然。我軍若弛而敵有備,何隙之可乘?吾何愛於明而必言和?亦念士卒勞苦,姑為委蛇。倘時可乘,何待再計。至察哈爾,且勿加兵;朝鮮已和,亦勿遽絕。當先圖其大者。”
  • 7.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八年,從上略宣府,自巴顏珠爾克進。尋攻龍門,未下,趨保安,克之。謁上應州。復略朔州,經五台山,還。敗明兵大同。
  • 8.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崇德元年四月,封豫親王,掌禮部事。從伐朝鮮,自沙河堡領兵千人繼噶布什賢兵,至朝鮮都城。朝鮮全羅、忠清二道援兵至南漢山,多鐸擊敗之,收其馬千餘。揚古利為殘兵所賊,捕得其人,斬以祭。
  • 9.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三年,伐錦州,自蒙古扎袞博倫界分率巴牙喇及土默特兵入明境,克大興堡,俘其居民,道遇明諜,擒之。詔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軍會,經中後所,大壽以兵來襲,我軍傷九人,亡馬三十。多鐸且戰且走,夜達鄭親王所,合師薄中後所城。上統師至,敵不敢出。
  • 10.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四年五月,上御崇政殿,召多鐸戒諭之,數其罪,下諸王、貝勒、大臣議,削爵,奪所屬入官。上命降貝勒,罰銀萬,奪其奴僕、牲畜三之一,予睿親王多爾袞。
  • 11.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五年三月,命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師修義州城,駐兵屯田,並擾明山海關外,毋使得耕稼。五月,上臨視。附明蒙古多羅特部蘇班岱降,上命偕鄭親王以兵迎之,經錦州杏山,明兵來追,奮擊敗之,賜御?良馬一。圍錦州,夜伏兵桑阿爾齋堡,旦,敵至,敗之,追至塔山,斬八十餘級,獲馬二十。
  • 12.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六年三月,復圍錦州,環城立八營,鑿壕以困之。大壽城守蒙古將諾木齊約降,師縋以入,擊大壽,挈降者出,置之義州。明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多鐸與鄭親王率兩翼兵伏錦州南山西岡及松山北嶺,縱噶布什賢兵誘敵,夾擊,大敗之。
  • 13.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七年二月,明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通款,以其子舒為質,約內應,夜半,我軍梯而登,獲承疇及巡撫邱民仰等。?功,進豫郡王。
  • 14.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順治元年四月,從睿親王多爾袞入關,破李自成,進親王。命為定國大將軍。
  • 15.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二月,詔以陝西賊付英親王阿濟格,趣多鐸自河南趨淮、揚。師退徇南陽、開封,趨歸德,諸州縣悉降。所至設官吏,安集流亡。
  • 16.    “諸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
  • 17.    “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氲,結成如霧,腥聞百里。”
  • 18.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五月,師再進,次揚子江北岸,明將鄭鴻逵等以水師守瓜洲、儀真。師列營相持,造船二百餘,遣固山額真拜音圖將水師薄南岸,復遣梅勒額真李率泰護諸軍渡江。明福王由崧走太平。師再進,明忻城伯趙之龍等率文武將吏,籍馬步兵二十三萬有奇,使迎師。
  • 19.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多鐸至南京,承製受其降,撫輯遺民。
  • 20.    佚名:《江南聞見錄》,神州國光社《東南紀事》本,第327頁。
  • 21.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遣貝勒尼堪、貝子屯齊徇太平,追擊明福王。福王復走蕪湖,圖賴等邀之江口,擊殺明將黃得功,獲福王。
  • 22.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明潞王常淓守杭州,遣貝勒博洛率師討之,潞王降。
  • 23.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江、浙底定。多鐸承製改南京為江南省,疏請授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別遣精奇尼哈番吳兆勝徇廬江、和州,並下。
  • 24.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詔遣貝勒勒克德渾代鎮江寧,召多鐸還京師。
  • 25.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上幸南苑行郊勞禮,進封德豫親王,賜黑狐冠、紫貂朝服、金五千、銀五萬、馬十、鞍二。
  • 26.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三年,命為揚威大將軍,偕承澤郡王碩塞討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
  • 27.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四年,進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賜金千、銀萬、鞍馬二,封冊增錄功勳。
  • 28.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
  • 29.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九年三月,睿親王既削爵,以同母弟追降郡王。
  • 30.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康熙十年,追諡。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詔配享太廟。
  • 31.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六年三月,復圍錦州,環城立八營,鑿壕以困之。大壽城守蒙古將諾木齊約降,師縋以入,擊大壽,挈降者出,置之義州。明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多鐸與鄭親王率兩翼兵伏錦州南山西岡及松山北嶺,縱噶布什賢兵誘敵,夾擊,大敗之。洪承疇以十三萬援錦州,上自盛京馳六日抵松山,環城而營,明兵震怖,宵遁。多鐸伏兵道旁,明總兵吳三桂、王樸自杏山奔寧遠,我軍追及於高橋,伏發,三桂等僅以身免。嗣與諸王更番圍松山,屢破敵。七年二月,明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通款,以其子舒為質,約內應,夜半,我軍梯而登,獲承疇及巡撫邱民仰等。敍功,進豫郡王。復布屯寧遠邊外綴明師,俘獲甚夥。
  • 32.    周克商,《南明史地圖集》,第5頁。
  • 33.    《清史稿·卷四·本紀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6]
  • 34.    清軍兩路追擊李自成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4-11-06]
  • 35.    史可法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4-11-22]
  • 36.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四月,師進次泗州,渡淮趨揚州,遣兵部尚書漢岱等先驅,得舟三百餘,圍七日,克之,殺明大學士史可法。
  • 37.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6]
  • 38.    清代通史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5-06-26]
  • 39.    《欽定八旗通志·烈女傳》中有記載:輔政德豫親王多鐸次福晉。順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鐸薨,次福晉請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請益力,遂許之。次福晉。應為側福晉之意。多鐸死後有一位側福晉自請殉葬。
  • 40.    《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太祖諸子三》:多鐸子八,有爵者四:多尼、董額、察尼、多爾博、費揚古。費揚古坐事奪爵。
  • 41.    “多鐸”趙鴻飛用的全是真功夫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11-06]
  • 42.    演員李光潔做客新浪聊《清宮風雲》解讀多鐸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11-06]
  • 43.    歷史上豫親王多鐸  .博創歷史網[引用日期2014-11-06]
  • 44.    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第237—239頁
  • 45.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21、149—150、168—187頁
  • 46.    孟森.清史講義[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0:108
  • 47.    高文文.清朝十二鐵帽子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12:40
  • 48.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2,崇德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1-05]
  • 49.    商鴻逵.《清史滿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7、11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