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州十日

鎖定
揚州十日是指順治二年(1645年)5月史可法率領揚州軍民阻擋清軍失敗之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屠殺的歷史事件。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 [1]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對清軍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揚州的暴行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如二十七日,“殺聲遍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 [2] 
除《揚州十日記》之外,還有《揚州城守紀略》 [3]  《明季南略》 [4]  等諸多史書記載屠殺事件,然皆遠不及《揚州十日記》詳細。
中文名
揚州十日
外文名
Yangzhou massacre
發生時間
1645年5月20日—5月29日
發生地點
南直隸揚州府揚州城

揚州十日歷史背景

揚州抗清的史可法 揚州抗清的史可法
清軍擊敗大順軍,佔領陝西以後,攝政王多爾袞不失時機地着手部署主力南下。弘光朝廷“借虜平寇”的如意算盤終於實現了,然而,朱由崧、馬士英、史可法既然怕引火燒身,在清軍主力西進時幸災樂禍,不敢派重兵北上山東、河南,這時,他們就只能自食苦果了。在左良玉部東下、清軍南侵的緊急情況下,史可法驚惶失措,胸中漫無主見。應廷吉記載,當時一部分南明軍隊駐於高郵,史可法一天之內三次發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中午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應廷吉對諸將説:“閣部方寸亂矣,豈有千里之程,如許之餉,而一日三調者乎!”史可法本人在四月十一日趕赴天長,檄調諸軍援盱眙,忽然得到報告盱眙守軍已經投降清朝,他對部隊幾乎完全失去控制,“一日一夜冒雨拖泥,奔至揚州”。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實際上史可法節制的劉良佐和原高傑兩藩的將領就在這幾天裏不戰而降。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二十一日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揚州城裏只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衞胤文,遭到嚴詞拒絕。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説道:“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2] 
當清軍初抵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建議乘敵大眾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史可法卻説:“鋭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在城守方面,“舊城西門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勢若建瓴,且為興化李宦祖塋,樹木陰翳,由外達內,絕無阻隔,枝幹回互,勢少得出。諸將屢以為言。公以李氏蔭木,不忍伐也。且言,諸將以此地為險,吾自守之”。二十四日夜間,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塌城牆,“城上鼎沸,勢遂不支”。二十五日,揚州陷落,劉肇基戰死,揚州知府任民育、何剛等壯烈犧牲,史可法被俘後遇難。 [2] 

揚州十日發生原因

揚州十日揚州地位

資料記載 資料記載
揚州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歷來得漕運鹽運之利,向稱富庶地區,商業繁榮。加之揚州人民自李庭芝姜才抗元以來就具有深厚的抵抗傳統,這次清兵入侵,再一次激起他們反抗熱情的高漲。與王秀楚同時代的詩人靳應升《讀邗江〈錢烈女傳〉,補詩以吊之》一詩:“烈火不受塵,高雲不受滓。此身能不辱,虎狼莫敢視。哀此閨中秀,珍重全一恥。憶初引決時,長跪淚如此。問我軍如何?鼓啞城東圮。此時知盡節,必吾相國史。弱質雖非男,未忍蹈犬豕。不死不成人,一死良不悔。從容裁大義,棄身如棄屣。老親苦無兒,寧復顧甘旨。日月照其魂,潔比邗江水。”據此詩,可以看到,史可法領導的抗清鬥爭得到揚州人民積極的響應與支持。
對於如此反抗和富庶的地區,滿人破城後,不殺百姓不足以解恨,不搶奪財物不足以中飽私囊。所謂“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的誓約,早已成為一紙空文。

揚州十日清軍報復

多鐸 多鐸
清兵攻城付出慘重代價,有掃垢山的屍體叢葬為證,有三個將領、一個貝勒的陣亡為證。由此而引起對城中百姓大屠殺的報復。
為進軍江南,對當地不服的異族進行鎮懾。清兵攻克南京後,多鐸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佈告中,就露骨地宣稱:“昨大兵至維揚,城內官員軍民嬰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 [5]  這等於是一份揚州大屠殺的命令。
事實上,清兵大屠殺並未遲延數日,諸多史乘説:“從破城之日起,豫王就下令屠城。”不僅是戴名世一人所記。多鐸收了徽商汪氏兄弟30萬金的鉅額賄賂,卻未答應他們“勿殺無辜”的請求。顧炎武所記的多鐸在南京執法嚴,不過是對那些搶了財物不向他上交的士兵執法嚴,其時江寧縣就在多鐸的掌握之中,搶掠南明皇宮內的各物多半為貴重寶物,豈容士兵獨吞私沒。所引顧炎武的記載,並不能證明豫王在揚州嚴於執行“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的法令。

揚州十日歷史過程

揚州十日屠殺

《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
弘光元年(1645年)5月20日城防崩潰後,揚州城居民只有聽天由命。儘管當時大雨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着燒香,準備着入侵者的到來,同時大量地隱藏他們的金銀財寶。他們只是做了這些謹慎的準備,但是全然無力抵抗那些已接管這座城市的滿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漢人。王秀楚寫道:“眾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縛”。
到1645年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證説,如果藏起來的人能夠出來自首的話就會得到赦免,於是許多藏在自己家裏的人走了出來。可他們走出來後卻被分成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個士兵的監督下,用繩子捆起來。然後就開始用長矛一陣猛刺,當場把他們殺死,即使仆倒在地者也不能倖免。
一滿兵提刀在前引導,一滿兵橫槊在後驅逐,一滿兵居中在隊伍的左右看管以防逃逸。三滿兵驅趕數十人如驅如犬羊,稍有不前,即加捶撻,或立即殺掉。婦女們還被用長繩索系在脖子上,繩索拖掛,女人們由於小腳難行,不斷跌倒,遍身泥土。街上都是被棄的嬰兒,他們或遭馬蹄踐踏,或被人足所踩。 [6] 
揚州變成了屠場,血腥惡臭瀰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一切社會準則都不復存在了。
路過的溝池裏,只見裏面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流入水中,化為五顏六色,池塘都被屍體填平了……街中屍體橫陳,互相枕藉,天色昏暗無法分辨死者是誰。城牆腳下屍體堆積如魚鱗般密密麻麻,血腥惡臭瀰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
在城裏,一些人藏到垃圾堆裏,在身上塗滿爛泥和髒物,希望以此躲開人們的注意,但是清兵不時地用長矛猛刺垃圾堆,直到裏面的人像動物一樣蠕動起來,鮮血從傷口流了出來。
揚州百姓,同仇敵愾禦敵。據史可法紀念館館藏資料記載:在保衞揚州城的戰鬥中,百姓踴躍參戰。有的奔上城頭搶修防禦工事,有的協助兵士巡城,連婦女老小都出動,蒐集磚石、石灰,趕製刀槍弓箭。退職武將樊大綱召集一批志士,加入守城隊伍。其母為了免除兒子的牽掛,竟一頭撞死在石碑上。城被攻破後,市民們或同清兵巷戰而死,或自殺身亡。二百多揚州少年自發組織起來,到處伏擊清軍,全部戰死:諸生高孝瓚,在衣襟上書:“首陽志,睢陽氣,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在學宮自縊;醫生陳天拔、畫家陸榆,船民劉某、徐某,均不屈死;婦女拒辱自殺者不計其數。
那些被正規的清軍放過去的、赤身露體在街上游轉的、孤弱無助的市民,又被成羣的散兵(“不知為清兵、為鎮兵、為亂民”)攔住,亂棒打死。
到5月25日,即濫殺和搶劫的第六天,這場大屠殺結束了。清軍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們得到命令開始收集和焚燒屍體。到5月27日,開始賑濟口糧。又過了幾天,那場雨——它使大火沒有毀滅整個城市——終於停止了,太陽也出來了。當時收屍的和尚統計,有80萬人死於這場屠殺。
其中還不包括落井投河,閉户自焚及在偏僻處自縊的人。

揚州十日搶劫

清軍入城之後便在那些投降的漢人帶領下從一個富户進入另一個富户。清兵們先是搶銀子,後來就無所不掠了。直到20日的白天,還沒有人身傷害。但是夜幕降臨之後,人們聽到了砸門聲、鞭子抽人聲和受傷人發出的號叫聲。
那些從城牆上跳下去企圖逃跑的人不是摔斷了大腿,就是落到了流氓無賴和散兵遊勇手中,他們把這些人抓起來拷打,要他們交出財寶來。

揚州十日縱火

清兵在城破之後在城內大肆縱火,大火蔓延開來,那些因為藏在屋子裏或地下室裏仍然活着的人們,或者是被無情的大火所吞噬。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澆滅了,一些人得以倖存。

揚州十日強姦

伴隨着屠殺和縱火的同時,強姦也不斷髮生。
揚州十日時抗拒清軍蹂躪而被害婦女,按照滿清地方誌統計為100多人。這個數字,當然不包括被掠奪走的成千上萬婦女。 [7] 
順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十五日,揚州十日的劊子手豫親王多鐸,將屠殺中掠奪的“才貌超羣漢女人一百零三”,奉獻給清朝統治者。順治帝獲得十名,攝政王多爾袞獲得三名,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三名,肅親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濟格等各一名。  [8] 

揚州十日相關影響

史可法固守的揚州,是江南頑強抵抗清軍的第一座城,也是清兵入關以來首次遇到的軍民一體的堅強抵抗。
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廢墟之地,江南名鎮一時間幾世繁華的煙花古巷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史書記載

揚州十日國內

關於揚州大屠殺,除了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有親歷、親睹的逐日實錄,《揚州十日記》在史學界影響很大,一些書籍如:《清代通史》《辭源》《辭海》《中外歷史年表》《清史編年》等皆予引用。戴名世南山集》中的《揚州城守紀略》、計六奇《明季南略》等也有簡略的記載。《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州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 [3]  “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日丁丑,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4] 
此外還有各種稗官野史的雜錄,當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憶錄,有大量的詩篇,以如泣如訴的悲憤文字作詩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寫真圖畫,以直觀的視覺形象作畫史;有同時代揚州人的話本,在歌頌史可法民族氣節的同時作揚民遭遇的痛史。

揚州十日西方

衞匡國韃靼戰紀》:
“他們的攻勢像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衞的城市。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老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衞揚州,他雖然有強大的守衞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被殺。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污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裏全部變成廢墟。”
“韃靼人進行的戰役中,應特別提到,在他們進入各省之前,已挑選和任命將攻佔城市、地區的官員、守令及吏員,所以像閃電般很快在攻佔後駐守和防衞。那裏有個叫揚州的城,韃靼屢次進攻都遭到激烈抵抗,損失了一個王爺之子。這座城由忠於明室的大臣史閣老防守,但他雖有一支強大的戍軍,最後還是失敗,全城被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殺。韃靼人為了不使屍體污染空氣,發生瘟疫,把屍體置於屋頂,放火焚城及四郊,一切都化作灰燼,成為一片焦土。”
劍橋中國史》寫道:
“多鐸的軍隊於4月1日從潼關出發以後,分三路前進:一路經虎牢關;一路經洛陽地區,沿潁水而下;一路越過蘭陽,從開封東邊穿過。他們在歸德會合後,再分兵渡淮河……直到清軍抵達揚州,他們沿途沒有遇到抵抗。相反,許多明朝將領投降併為敵人效力。”

揚州十日爭議

揚州十日是否抵抗

某些史籍説史可法堅守揚州達十天之久,給清軍重大殺傷,也不符合事實。當代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中説:以揚州戰役而言,史可法也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寫的遺書中説:清軍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多鐸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 [2] 
學者指出,揚州的抵抗是象徵性的,實力過於懸殊,使抵抗沒有實質內容。但這是清軍南侵之後,腳步唯一的停頓。

揚州十日事件真偽

有人把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乃至岳飛的《滿江紅》都列為“假書”。其關鍵的觀點,是否認“揚州十日”的存在。理由是:此書是孤本不足信,書中文字描述混亂。攻打揚城的清朝將領多鐸本人已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公告中承認:“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説明揚州屠城完全屬實。第二,張德芳先生指出了80萬數字有誤,但他並沒有否定揚州十日,也説揚州十日殺人甚眾。《揚州十日記》作者立場比較客觀,沒有袒護明廷的傾向,對明軍紀律敗壞並不隱諱。

揚州十日屠殺時間

關於屠殺時間有兩種説法,一説是十天;一説是五天。
雖説,大屠殺“凡七日乃止”,但《揚州十日記》記為“十日”,並沒有錯,封刀令並沒有及時止住屠殺。與王秀楚同時代的詩人吳嘉紀《挽饒母》詩也説:“憶惜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殺人十晝夜,屍積不可數。”另一個與王秀楚同時代的詩人顧炎武也有詩説:“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説揚州十日圍。” [9]  這裏用“圍”,不用“殺”,是因詩的押韻緣故。
但是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表示清兵屠城的時間,實際上只有5天。

揚州十日遇害人數

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但是《明季南略·卷三》記載説:“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 後世一些史學家認為八十萬人是後人的推測之數;揚州的死亡人數,是由南明兵禍和清軍屠殺造成的結果。 [10] 

揚州十日後人紀念

揚州十日詩詞

由《揚州歷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
  • 明末吳嘉紀,《過兵行》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大兵忽説徵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慄慄。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白髮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 朱武章聯:“時局類殘棋,楊柳城邊懸落日;衣冠復古處,梅花冷豔伴孤忠。”
  • “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 “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殘山,尚留得風中勁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
  • “揚州督師終可法,韃虜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萬,赤血映日滿天紅。”
  • 黃宗羲《卓烈婦》:“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松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
  • 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幹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只餘夢魂繞家鄉。”
  • 蔣士銓《焚樓行》:“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
  • 張爾藎:“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 郭沫若:“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 近代作家郁達夫:“三百年來土一丘,史公遺愛滿揚州。二分明月千行淚,並作梅花嶺下秋。”

揚州十日地名

螺絲結頂街(“摞屍及頂”的諧音,當年史可法抗敵,巷戰血拼時屍體一個摞一個直到城牆頂)。

揚州十日影視

2001年,朱建新、周小兵指導電視劇《魂斷秦淮》第十九集。

揚州十日文藝活動

每年的5月20(陰曆四月二十五日),揚州都要舉辦紀念史可法系列活動,來銘記那場大屠殺對揚州人帶來的傷害。
參考資料
  • 1.    歸莊《先兄監紀君行狀》,見《歸莊集》卷八。
  • 2.    《南明史》揚州失守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1]
  • 3.    乙酉揚州城守紀略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2]
  • 4.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2006:203
  • 5.    雲巢野史編《兩都愴見錄》《南都》,見胡慕椿輯《鄉國紀變》第一冊。
  • 6.    王秀楚,《揚州十日記》:諸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
  • 7.    雍正《揚州府志》卷34
  • 8.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
  • 9.    《酬朱監紀四輔》
  • 10.    《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