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

鎖定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五月,在清朝統一中國戰爭中,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追擊李自成農民軍,滅大順政權的作戰。
順治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大順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於山海關被清軍擊敗後(參見山海關之戰),率部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於紫禁城武英殿倉促稱帝,次日,率軍離京,向山(西)陝(西)轉移。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由山海關直趨北京,命降清的吳三桂軍為先導。吳三桂於京畿擊敗殿後的大順軍劉宗敏李過等部,奉命繼續追擊。五月初三日,與大順軍後衞戰於定州(今河北定州)北清水河岸,大順軍將領谷可成陣亡,左光先負傷。
名    稱
清滅大順之戰
發生時間
1644~1645年
地    點
山海關、北京、中國北方、中原地區
參戰方
清朝,大順
結    果
大順滅亡
主要指揮官
多爾袞
李自成
意    義
清朝入關的關鍵一戰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背景介紹

明朝覆亡後,與清兵作戰的重任就落在農民起義軍身上。當時關內的農民起義軍,以李自成張獻忠兩大部為首,都是在短短几年間迅速發展起來的。如李自成在1638年為洪承疇所敗,蟄伏陝南商洛山中,到1640年底才以五十騎殺出商洛山進入河南。由於成千上萬中原饑民的蜂擁加入,他的部隊急劇擴展成為數十萬兵員的大軍,馳騁中原,縱橫關山,最後出師東向,顛覆了明王朝。攻克北京之時,這支農民軍實際也只有三年半的戰鬥歷程 [1] 
李自成進入北京 李自成進入北京 [2]
顯然,在這短短几年內,參加起義軍的又多為此前從未摸過刀槍的農民,作戰技能很難趕上那些生長於馬背之上、從小就能騎善射的八旗兵。對農民起義軍來説,只有在與強敵的反覆較量中才能鍛煉出堅強的戰鬥力。而明朝的精兵大都在與清兵作戰的遼東前線,在內地與起義軍對陣的多是搜刮有術、作戰無方的部隊。起義軍的作戰能力很難得到錘鍊 [1] 
以前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李闖王的軍隊進入北京後,驕傲自滿,迅速腐化,因而失去戰鬥力,抵擋不住清兵和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準確。李自成軍隊在北京確實發生了嚴重腐化和軍紀敗壞現象,如許多將領佔據王公貴族府第,“子女玉帛,盡供其用”;有的士兵夜晚窮搜民家,“斬門而入,掠金銀婦女”。但這支軍隊入京僅一月,腐化時間尚短,鬥志還沒有喪失殆盡,尤其是作為領袖的李自成,仍保持了較強的進取心和戰鬥意志,不顧勸阻,堅持要親征吳三桂。山海關之戰中,由於李自成的親自督戰,起義軍還是打得很勇猛的 [1] 
山海關 山海關 [3]
當時,吳三桂是明軍少有的猛將,他的部隊敢於與八旗兵進行野戰較量,在反覆廝殺中打出了“關寧鐵騎”的威風,成為威震關外的勁旅。但在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那久經戰陣的“關寧鐵騎”,竟然難以抵擋李自成大軍,幾度陷於危急。這説明起義軍仍有頑強的戰鬥作風和高昂的戰鬥士氣。但是,同弓馬嫺熟的八旗兵相比,起義軍的戰鬥力仍然要差上一截。當清兵數萬鐵騎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起義軍便抵擋不住。對李自成軍隊在清兵鐵騎面前的迅速崩潰,論者多認為是因與吳三桂軍長時間交戰而筋疲力盡的結果,但應當看到,當時多爾袞統率的清兵主力還沒有全部進入交戰,首先出動的是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統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的部隊。數萬勁騎突出吳三桂軍右翼,向起義軍發起衝擊。在“萬馬奔騰不可止”的滾滾而來之勢面前,起義軍很快就轉為全面潰敗。從這一交戰過程中,很容易看清雙方戰力的強弱對比 [1]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準備

多爾袞 多爾袞 [4]
崇禎帝縊死煤山後,多爾袞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當時多爾袞對李自成心懷敬畏,認為清兵曾經3次圍困北京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則一戰攻破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起義軍的強大戰鬥力 [5]  。崇禎十七年四月初,清大學士范文程上“進取中原”策 [6]  ,李自成雖“擁眾百萬,橫行無忌”,但屢戰屢勝,其志必驕,驕兵必敗,“可一戰破也” [5] 
明朝降將洪承疇曾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是農民軍的頭號死敵,深悉農民軍的特點。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軍戰鬥力雖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兵驍悍的八旗勁旅匹敵。於是多爾袞壯了膽,決心出師,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鳴炮出征。他們選擇了洪承疇建議的進關路線,不走山海關,而是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全軍輕裝簡從,輜重在後,精兵在前,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北京,一舉全殲。只是在出征的第六天,在途中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才改變了主意,率師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向前線運送。這樣,才在山海關發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戰 [5]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過程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血戰一片石

1644年4月的形勢 1644年4月的形勢
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鋭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起義軍數幹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四月二十二日,清兵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 [6] 
李自成在北京得到吳三桂降清的消息後,即派明降將唐通率二萬騎兵出一片石(今河北山海關北),繞道關外以切斷吳三桂退路,並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四月十三日北上討伐吳三桂。清兵在接到吳三桂飛書告急後,連夜疾馳,二十一日,清兵敗唐通部於一片石,隨即進入山海關。次日,清兵、吳軍與大順軍在山海關前對壘,清兵統帥多爾袞先命吳三桂軍與大順軍交戰。兩軍酣戰至中午,正當吳軍被農民軍包圍難以支撐之時,隱伏於陣後的清兵精騎突然從吳軍右翼全部出擊,猛攻大順軍左側,農民軍頓時陣勢大亂,一朝潰散,向北京撤退。清兵緊緊跟隨,在永平 (今河北盧龍)再敗李自成 [7]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李自成退出北京

吳三桂 吳三桂
李自成回到北京後,連兵十八營反擊尾隨而至的清兵,失利。此時,農民軍內外交困,形勢嚴峻,李自成無心眷戀北地,於四月十九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後便放棄北京,向西安撤退。在大順軍撤退途中,清兵先於保定定州 (今河北定縣)兩挫農民軍,接着向山西進攻。大同守將姜瓖投降,平陽(今山西臨汾)陳永福被俘。全晉落入清兵之手。同時,河北、山東大部分地區也被清兵佔領 [7] 
初五日,兩軍又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激戰一日,雙方互有勝負。後大順軍終於擺脱吳三桂部之尾追,由固關(今山西陽泉與河北交界處)退入山西。時大同明總兵姜壤等已降清。
六月,李自成遣軍攻滅榆次、太谷、定襄等地,襲殺大順地方官員的故明地主武裝,留明降將陳永福部守太原,將主力收歸於陝西。因李自成疑殺制將軍李巖,內部失和,士氣大衰。清兵進入山西后,十月攻下太原。這時,清朝新佔領的京畿及附近地區基本略定,便把兵鋒同時指向西北和東南。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清兵追擊

清軍入關形勢 清軍入關形勢
十月,清兵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北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率領經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親王多鐸、孔有德率領經河南進攻潼關。同時,肅親王豪格率領的一部清兵業已佔領河南、山東一些地方 [7]  。十月十九日,清廷以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部,共3萬餘騎,由大同經蒙古迂迴入陝,進攻大順軍。二十五日,又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同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等部,共2萬餘騎,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
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潼關為清兵所佔,入陝門户洞開。阿濟格部清兵進入陝北後,以一部分兵力圍攻據守榆林、延安的李過高一功部大順軍,自己領兵南下西安。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大順軍南下

自此,李過、高一功部被切斷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棄陝北,取道漢中,由四川入鄂。在清兵兩路重兵合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轉入湖廣襄陽 [7]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闖營最後鬥爭

1645年形勢 1645年形勢
李自成為扭轉大順在山西、河南的頹勢,自十月十二日開始反攻河南懷慶(今河南沁陽),連克濟源、孟縣,在柏香鎮大敗清兵,陣斬清提督金玉和副將常鼎、參將陳國才等,乘勝進攻沁陽,清衞輝總兵祖可法率部增援。多爾袞聞報,急令豫親王多鐸轉兵西向,先解懷慶之圍,然後由河南渡黃河,與英親王阿濟格形成南北夾攻之勢,進攻大順。李自成親率大將劉宗敏劉芳亮等精鋭部隊北上,準備與阿濟格部清兵決戰於陝北。十二月十五日,多鐸部進至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靈寶縣境擊敗大順駐軍後西趨潼關
佔領西安後,清廷命多鐸部東進南京,摧毀弘光政權,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此時,50萬大順軍已是軍心渙散、紀律鬆懈、指揮混亂,在清兵追擊下,在襄陽、九江等地連敗十三仗,喪失了全部轄地。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結果

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遂而瓦解。其餘部30餘萬後來在李過、李來亨等領導下與南明政權聯合,繼續抗清,最後於康熙三年 (1664年)失敗 [7] 

清滅大順政權之戰評價

清滅大順之戰的勝利標誌着清兵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礙被消滅,清兵大批進關馳入中原。清兵入關標誌着明王朝的傾亡和清王朝統一全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不可否認,它在明清史上對全國範圍而言,一時使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而使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早為史家多所論列,茲不復贅。這裏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清兵入關對全體滿族人民所產生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影響的問題。眾所周知,滿族前身女真原本是在明王朝統治下的一個被統治的少數民族;清兵入關,滿族一躍而成為全國最高的統治民族,再則滿族不論貴族或平民,幾乎全部從關外邊區遷入到中原腹地、首都北京和各省重要城鎮。這裏提出來須要討論的,清兵入關這一事件最主要的影響是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