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親王

鎖定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國古代皇室貴族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高級爵位,親王的正妻親王妃(漢朝稱為王后),地位視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貴妃或皇貴妃,親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諸子封為郡王,親王可世襲。親王的嫡母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生母如為妃嬪,則視親王封號尊封為某王太妃或某國太妃(漢朝稱為王太后),隨親王就藩封國,無子的妃嬪僅可尊封為皇太妃
親王為一國之君,清朝之前的親王均立國,封號一般為國號,如秦王、周王楚王齊王等。皇帝的稱號為朝號加諡號加帝,如漢文帝、漢武帝、明惠帝、明景帝等,親王的稱號為國號加諡號加王,如魯荒王、蜀獻王、楚昭王梁孝王等。
秦始皇統一諸國後,創“皇帝”為號,原先的諸國君主仍舊稱王。皇帝是天下之君的稱號,王是一國君主的稱號,但只有較大國家的國王才可稱親王,小國國王僅可稱郡王。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內,親王是國一級君王的稱號,郡王則是郡一級君王的稱號。皇帝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創的天下之君稱號,而歷代的親王則是沿制秦朝之前的諸國君主,其封國也大致相似,如燕王為燕國君主,趙王為趙國君主等,諸王的宮邸規制“亞天子一等”。
中文名
親王
外文名
King
類    型
皇室爵位
概    念
一國之君
等    級
王的第一等
地    位
次皇帝一級
起源時間
秦漢

親王歷史背景

“王”在漢語中為國君之意,即國王,國王又分親王和郡王兩等,按照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傳統,一般天子的伯叔兄弟諸子封國者為親王,其封號即為國號(如秦王、周王楚王等),而周邊附屬國的國王則為郡王(如朝鮮王、越南王、琉球王等)。也就是説,親王只封授給皇帝家族的皇室成員,郡王則封授給向中央王朝稱臣朝貢的附屬國國君。郡王亦可作為皇室成員中次親王一等的貴族封爵(一般皇太子及親王之子封郡王),在部分朝代,也有少數以功臣而得封郡王者。
天下之君稱帝,一國之君稱王,親王是王的第一等。親王是本國的君主,對上臣服於天下之君的皇帝,對下統領本國軍政文武。明朝早期的親王既管軍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國政,武相管軍隊。王宮的親兵護衞多達一萬五六,同時親王還可以指揮本國的駐軍。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等),其封地稱國(如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衞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同時,中國古代一些周邊國家受到中國的影響,也將本國的君主稱為親王,但只有一些較大國家的國王才可稱親王,如唐朝時期,日本國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冊文中便是親王。朝鮮國、琉球國等國的國王等級僅為郡王。朝鮮在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國王的級別為郡王,但明朝建文帝特准其使用親王的冠服
朝鮮在古代為明朝的附屬國,朝鮮國王的等級為郡王,但可使用和親王一樣的九旒冠冕。

親王待遇

親王衣冠

  • 親王冠服
《明史·輿服二》:“親王冕服俱如東宮,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導,紅組纓,兩玉瑱”;“冕冠,玄表朱裏,前圓後方,前後各九旒。每旒五采繅九就,貫五采玉九,赤、白、青、黃、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纊充耳,用青玉”。
親王冠服:助祭、謁廟、朝賀、受冊、納妃服袞冕,朔望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覲服皮弁。洪武二十六年定,冕服俱如東宮,第冕旒用五采,玉圭長九寸二分五釐,青衣纁裳。永樂三年又定冕服、皮弁制,俱與東宮同,其常服亦與東宮同。
親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樣,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親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親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樣,身着鳳冠翟衣,區別是皇后的鳳冠為“六屏”,而親王妃的鳳冠為“四屏”。
明史》中的“東宮”是皇太子之意,親王的冠冕冠服與皇太子相同,親王妃的冠服與太子妃相同。
明代親王服飾
  • 親王妃冠服
《明史·輿服二》:親王妃冠服:受冊、助祭、朝會服禮服。洪武三年定九翬四鳳冠。永樂三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同東宮妃。
明朝初定親王妃朝冠為九翬四鳳冠,後更定為九翟冠,制同皇妃,其禮服、朝服、常服等冠服則與皇太子妃相同。
明朝公主冠服與同輩的親王妃相同;清朝固倫公主冠服與同輩的親王妃相同,和碩公主冠服與同輩的親王側妃或世子妃相同。公主地位與皇子妃平等;同輩的皇妃、親王妃、長公主三者地位平等;同輩的皇太妃、親王太妃、大長公主地位亦平等。

親王禮儀

親王的儀仗與禮儀僅次於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對親王行君臣之禮,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親王入朝朝見天子時,公侯大臣均要伏而跪之,對親王行百官跪迎之禮。
按照《明史·禮志》中的記載,普通皇子,即皇太子的弟弟要對皇太子行禮,而皇太子要對皇帝的兄弟,也就是伯叔輩的親王行禮。
《明史·禮八》:是日,皇太子詣武英殿見諸叔,行家人禮,四拜,諸叔西向坐受。
皇太子見長輩親王時,行四拜禮,親王坐受,無需回禮。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清史稿》:王公進箋皇太子前致慶,皇太子詣武英殿與親、郡王等行禮。
清朝冊立皇太子時,皇太子須詣親王、郡王前行禮。

親王冊寶

《明史·輿服四》親王冊寶:冊制與皇太子同。其寶用金,龜紐,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寶”。池篋之飾,與皇太子寶同。寶盝之飾,則雕蟠螭

親王冊封

皇帝嫡長子皇太子,諸子封親王;
親王嫡長子立親王世子,諸子封郡王;
郡王嫡長子立郡王長子,諸子封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太子世襲皇帝、世子世襲親王、長子世襲郡王。

親王宗室

親王的正妻稱王妃(如秦王妃)。
親王的嫡長子(無嫡子時則為長子)年十歲,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後承襲王位;其餘諸子封郡王。嘉靖以後由於俸祿壓力增加之故更改為親王之子必須按照繼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襲,即不允許旁支繼承的親王,如親王無子,其弟繼位的兒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據該親王原有的封號,降等襲封。
世子之嫡長子稱世孫,其正妻分別稱世子妃、世孫夫人。太子和親王、世子和郡王、世孫和鎮國將軍在子孫爵位的封號上沒有區別。

親王俸祿

親王之女封郡主,其夫稱儀賓。俸祿為每年800石。
  • 明代親王
洪武末年,定俸祿為每年10000石(又分為本色祿米、折色、折鈔),但實際上後來因人而異,如永樂以後的歷代遼王的俸祿只有2000石。嘉靖之後,俸祿多為9000石。
《明史·輿服志二》中關於親王冕的規制相同:“冕服俱如東宮,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導,紅組纓,兩玉瑱”;“冕冠,玄表朱裏,前圓後方,前後各九旒。每旒五采繅九就,貫五采玉九,赤、白、青、黃、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纊充耳,用青玉”。其常服,洪武元年定,
烏紗折上巾。永樂三年定,冠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親王、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玉帶、靴,以皮為之。
  • 清代親王
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親王一字王號

(由於數據正在統計中,可能不全)按拼音順序排列
安王 褒王 畢王 汴王 邠王 豳王 博王 蔡王 曹王 昌王 巢王 郴王 陳王 成王 郕王 崇王 楚王 代王
丹王 道王 德王 登王 鄧王 棣王 定王 端王 鄂王 恩王 豐王 酆王 鄜王 福王 撫王 葛王 恭王 谷王
觀王 光王 廣王 桂王 袞王 虢王 韓王 漢王 和王 賀王 恆王 衡王 華王 懷王 淮王 郇王 輝王 徽王
會王 惠王 霍王 吉王 集王 紀王 濟王 冀王 嘉王 簡王 建王 江王 蔣王 絳王 晉王 涇王 荊王 景王
靖王 莒王 均王 康王 鄶王 夔王 朗王 澧王 涼王 梁王 遼王 魯王 潞王 茂王 孟王 密王 沔王 岷王
睦王寧王 沛王 彭王 邳王 平王 濮王 普王 戚王 祁王 齊王 岐王 蘄王 杞王 虔王 譙王 欽王 秦王
慶王 瓊王 榮王 汝王 瑞王 潤王 商王 韶王 邵王 申王 深王 沈王 升王 盛王 壽王 舒王 蜀王 順王
宋王 蘇王 肅王 隋王 隨王 遂王 郯王 潭王 唐王 滕王 通王 威王 衞王 蔚王 魏王 温王 吳王 婺王
夏王 鹹王 相王 湘王 襄王 忻王 莘王 信王 興王 邢王 秀王 徐王 許王 漵王 宣王 薛王 循王 雅王
延王 兗王 燕王 揚王 楊王 洋王 鄴王 伊王 儀王 沂王 義王 益王 翌王 翼王 殷王 英王 郢王 潁王
邕王 雍王 永王 裕王 豫王 沅王 原王 袁王 嶽王 越王 鄆王 澤王 鄫王 澶王 漳王 昭王 召王 趙王
珍王 甄王 鎮王 鄭王 忠王 周王 資王 淄王 賓王 萬王 高王 貴王 同王 循王
(帶鏈接的為已編好或正在編輯的詞條,其他的詞條將陸續編輯。)
注:本目所收錄所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一字王
對於隋唐之前,分封等級不明確者,只取其一字王號,如取“趙王”而不取“趙郡王”(有時簡稱“趙王”)。

親王歷代親王

歷代親王
朝代
君主
名稱
封號
生母
備註
漢高祖
齊王
外婦曹氏
諡號悼惠 [1] 
趙王
諡號隱 [1] 
代王
即漢文帝 [2] 
淮南王
諡號厲 [1] 
淮陽王→趙王
不詳
諡號幽 [3] 
梁王→趙王
諡號共 [4] 
燕王
諡號靈 [1] 
漢文帝
代王→淮陽王→梁王
諡號孝 [5]  [6] 
太原王→代王
不詳
諡號孝 [5] 
梁王
諡號懷 [5] 
漢景帝
太子→臨江王
廢太子,諡號閔 [7] 
魯王
諡號恭,一作共;為劉表劉焉的祖先 [7]  [8-9] 
河間王
諡號獻 [7] 
劉閼於/劉閼
臨江王
諡號哀 [7] 
汝南王→江都王
諡號易 [7]  [10] 
長沙王
諡號定;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祖先 [7]  [11] 
膠西王
諡號於 [7] 
廣川王→趙王
諡號敬肅 [7]  [12] 
中山王
諡號靖;漢昭烈帝劉備的祖先 [7]  [13] 
廣川王
夫人王兒姁
諡號惠 [7] 
膠東王→太子
皇后王娡
漢武帝 [7]  [14] 
膠東王
夫人王兒姁
諡號康 [7] 
清河王
諡號哀 [7] 
常山王
諡號憲 [7] 
漢武帝
齊王
諡號懷 [15] 
燕王
諡號剌 [15] 
廣陵王
諡號厲 [15] 
昌邑王
諡號哀;其子為海昏侯劉賀 [15]  [16] 
漢宣帝
淮陽王
諡號憲 [17] 
定陶王→楚王
諡號孝 [17]  [18] 
東平王
諡號思 [17] 
清河王→中山王
諡號哀 [17]  [19] 
漢元帝
濟陽王→山陽王→定陶王
諡號共,一作恭;漢哀帝劉欣生父 [20]  [21-22] 
信都王→中山王
昭儀馮媛
諡號孝;漢平帝劉衎生父 [20]  [23] 
漢光武帝
太子→東海王
諡號恭 [24] 
中山王→沛王
諡號獻 [24]  [25] 
楚王
被廢,追封楚厲侯 [24]  [26] 
東海王→太子
光烈皇后
即漢明帝 [24]  [27] 
濟南王
諡號安 [24] 
東平王
光烈皇后
諡號憲 [24] 
淮陽王→阜陵王
諡號質 [24]  [28] 
山陽王→廣陵王
光烈皇后
諡號思 [24]  [29] 
左翊王→中山王
諡號簡 [24]  [30] 
琅邪王
光烈皇后
諡號孝 [24] 
漢明帝
千乘王
不詳
諡號哀 [31] 
廣平王→西平王→陳王
諡號敬 [32] 
靈壽王→鉅鹿王→江陵王
→六安王→彭城王
諡號靖 [33] 
重熹王→樂成王
諡號靖 [34] 
下邳王
諡號惠 [35] 
汝南王→梁王
諡號節 [36-37] 
常山王→淮陽王
不詳
諡號頃 [38] 
濟陰王
諡號悼 [39] 
漢章帝
千乘王
不詳
諡號貞;漢質帝劉纘曾祖父 [40] 
平春王
諡號悼 [41] 
太子→清河王
諡號孝;漢安帝劉祜生父 [42] 
濟北王
諡號惠;前少帝劉懿生父 [43-44] 
河間王
諡號孝;漢桓帝劉志祖父 [45-46] 
城陽王
不詳
諡號懷 [47] 
廣宗王
諡號殤 [48] 
漢和帝
平原王
不詳
諡號懷 [49] 
漢靈帝
皇帝→弘農王
何氏
漢少帝,諡號懷 [50-51] 
勃海王→陳留王
漢獻帝 [52-53] 
宋武帝
廬陵王
孫修華
諡號孝獻 [54] 
宜都王
婕妤
宋文帝 [54]  [55] 
彭城王
王修容 [54] 
-
江夏王
袁美人
諡號文獻 [54] 
南郡王
孫美人 [54] 
-
衡陽王
呂美人
諡號文 [54] 
宋文帝
始興王
-
武陵王
淑媛
南平王
吳淑儀
諡號穆 [56] 
廬陵王
高修儀
諡號昭 [56] 
竟陵王
-
建平王
曹婕妤
諡號宣簡 [56] 
東海王
陳修容 [56] 
-
義陽王
後出逃北魏 [56]  [57] 
武昌王
江修儀 [56] 
-
淮陽王→湘東王
婕妤
宋明帝 [56]  [58] 
建安王
楊修儀 [56] 
-
山陽王→晉平王
邢美人
諡號剌 [56]  [59] 
海陵王
蔡美人 [56] 
-
鄱陽王
董美人
諡號哀 [56] 
臨慶王
諡號衝 [56] 
新野王
追封,諡號懷 [56] 
桂陽王
-
巴陵王
諡號哀 [56] 
宋孝武帝
豫章王
文穆皇后
前廢帝劉子業同母弟 [60] 
晉安王
-
安陸王
阮容華 [60] 
-
尋陽王
何淑儀 [60] 
-
臨海王
史昭華
-
始平王
諡號孝敬 [60] 
永嘉王
-
始安王
-
邵陵王
史昭儀 [60] 
-
齊王
追封,諡號敬 [60] 
淮南王
-
南平王
-
晉陵王
諡號孝 [60] 
廬陵王
-
南海王
諡號哀 [60] 
淮陽王
諡號思 [60] 
東平王
-
南朝齊
齊高帝
豫章王
高昭皇后
諡號文獻;齊武帝蕭賾同母弟 [61] 
臨川王
謝貴嬪
諡號獻 [61] 
長沙王
諡號威 [61] 
武陵王
羅太妃
諡號昭 [61] 
安成王
任太妃
諡號恭
鄱陽王
-
桂陽王
袁修容 [61] 
-
始興王
何太妃
諡號簡 [61] 
衡陽王
區貴人 [61] 
-
江夏王
-
南平王
李美人 [61] 
-
宜都王
何太妃 [61] 
-
晉熙王
-
河東王
-
齊武帝
竟陵王
武穆皇后
諡號文宣;文惠太子蕭長懋同母弟 [62] 
廬陵王
-
巴東王→魚復侯
-
安陸王
周淑儀 [62] 
-
晉安王
-
建安王
周淑儀 [62] 
-
武昌王→西陽王
蔡婕妤 [62] 
-
南海王
樂容華 [62] 
-
巴陵王
傅充華 [62] 
-
邵陵王
謝昭儀 [62] 
-
臨賀王
江淑儀 [62] 
-
西陽王
庾昭容 [62] 
-
廣漢王→衡陽王
-
宣城王→南康王
-
義安王→永陽王
顏婕妤 [62] 
-
湘東王
-
齊明帝
巴陵王
諡號隱 [63] 
江夏王
明敬皇后
東昏侯蕭寶卷同母弟 [63] 
廬陵王
袁貴妃 [63] 
-
鄱陽王
明敬皇后
東昏侯蕭寶卷同母弟;後出逃北魏 [63] 
南康王
齊和帝;東昏侯蕭寶卷同母弟 [63] 
邵陵王
管淑妃 [63] 
-
晉熙王
-
桂陽王
許淑媛 [63] 
-
梁武帝
豫章王
淑媛
據傳為蕭寶卷的遺腹子,後出逃北魏 [64]  [65] 
晉安王→太子
貴嬪
梁簡文帝,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 [64] 
南康王
董昭儀
諡號簡 [64] 
廬陵王
貴嬪
諡號威;昭明太子、梁簡文帝同母弟 [64] 
邵陵王
丁充華
諡號攜,後投降北齊 [64] 
湘東王
修容
即梁元帝 [64] 
武陵王
-
陳文帝
皇帝→臨海王
文皇后
即陳廢帝 [66] 
始興王
陳廢帝陳伯宗同母弟 [66] 
鄱陽王
-
新安王
潘容華 [66] 
-
晉安王
-
衡陽王
劉昭華 [66] 
-
廬陵王
王充華 [66] 
-
江夏王
張修容 [66] 
-
武陵王
韓修華 [66] 
-
永陽王
江貴妃 [66] 
-
桂陽王
孔貴妃 [66] 
-
魏道武帝
齊王
劉氏
魏明元帝 [67]  [69] 
清河王
弒殺其父 [67]  [68] 
陽平王
大王夫人 [67] 
-
河南王
王夫人 [67] 
-
河間王
不詳 [67] 
-
長樂王
-
廣平王
段夫人 [67] 
-
京兆王
-
魏明元帝
樂平王
諡號戾 [70] 
安定王
不詳
諡號殤 [70] 
樂安王
諡號宣 [70] 
永昌王
諡號莊 [70] 
建寧王
不詳 [70] 
-
新興王
-
魏太武帝
晉王
越椒房 [71] 
-
東平王
舒椒房 [71] 
-
臨淮王
弗椒房 [71] 
-
廣陽王
伏椒房 [71] 
-
吳王→南安王
曾僭越稱帝,諡號隱 [71]  [72] 
魏文成帝
安樂王
李夫人
諡號厲 [73] 
廣川王
曹夫人
諡號莊 [73] 
齊郡王
沮渠夫人
諡號順 [73] 
河間王
乙夫人
諡號孝 [73] 
安豐王
悦夫人
諡號匡 [73] 
韓王
玄夫人
諡號哀 [73] 
魏獻文帝
咸陽王
封昭儀 [74] 
-
趙郡王
諡號靈 [74] 
廣陵王
孟椒房
諡號惠 [74] 
高陽王
諡號文穆 [74] 
彭城王
諡號武宣 [74] 
北海王
諡號平 [74] 
魏孝文帝
京兆王
被其子西魏文皇帝元寶炬追封為文景皇帝 [75]  [76] 
清河王
其孫為魏孝靜帝元善見 [75]  [77] 
廣平王
文昭皇后
宣武帝元恪同母弟;其子為孝武帝元修 [75]  [78] 
汝南王
諡號文宣 [75]  [79] 
北周文帝
齊王
達步幹氏
諡號煬 [80] 
衞王
叱奴氏
武帝宇文邕同母弟;諡號剌 [80] 
趙王
王氏
諡號僭 [80] 
譙王
權白女
諡號孝 [80]  [81] 
陳王
不詳
諡號惑 [80] 
越王
諡號野 [80] 
代王
張女畢
諡號奰 [80]  [82] 
滕王
不詳
諡號聞 [80] 
齊神武帝
永安王
王氏
諡號簡平 [83] 
平陽王
穆氏
諡號靖翼 [83] 
彭城王
諡號景思 [83] 
常山王
武明皇后
即齊孝昭帝;高澄高洋同母弟 [83] 
上黨王
諡號剛肅 [83] 
襄城王
武明皇后
諡號景烈 [83]  [84] 
長廣王
即齊武成帝 [83] 
任城王
-
高陽王
諡號康穆 [83] 
博陵王
武明皇后
諡號文簡 [83] 
華山王
-
馮翊王
諡號文昭 [83] 
漢陽王
諡號敬懷 [84] 
隋文帝
太子→房陵王
文獻皇后
追封 [85] 
晉王→太子
即隋煬帝 [85] 
秦王
諡號孝 [85] 
越王→蜀王
宇文化及所殺 [85]  [86] 
漢王
宇文化及所殺 [85]  [87] 
隋煬帝
齊王
元德太子楊昭同母弟 [88] 
趙王
江都兵變遇害 [88]  [89] 
唐高祖
太子→息隱王→隱太子
竇氏
玄武門之變遇害 [90]  [91] 
秦王→太子
即唐太宗 [90] 
衞王
早逝,諡號懷 [90]  [92] 
齊王→海陵郡王→巢剌王
玄武門之變遇害 [90]  [93] 
楚王
諡號哀 [90] 
荊王
莫嬪
-
漢王
孫嬪 [90] 
-
酆王
-
周王
張氏 [90] 
-
徐王
郭婕妤 [90] 
-
韓王
-
彭王
-
鄭王
寶林
-
霍王
張美人 [90] 
-
虢王
楊美人 [90] 
-
道王
-
鄧王
崔嬪 [90] 
-
舒王
小楊嬪 [90] 
-
魯王
-
江王
楊嬪 [90] 
-
密王
魯才人 [90] 
-
滕王
柳寶林 [90] 
-
唐太宗
太子→恆山王
長孫氏
追贈恆山王,唐高宗同母兄 [94] 
楚王
不詳
追封 [94] 
吳王
楊妃 [94] 
-
魏王→濮王
長孫氏
唐高宗同母兄 [94] 
齊王→庶人
陰妃 [94] 
-
蜀王
楊妃 [94] 
-
蔣王
王氏 [94] 
-
越王
-
晉王→太子
長孫氏
即唐高宗 [94] 
紀王
韋貴妃 [94] 
-
江王
-
代王
不詳 [94] 
-
趙王
-
曹王
楊氏 [94] 
-
唐高宗
燕王
宮人劉氏 [95] 
-
原王
宮人鄭氏 [95] 
-
澤王
宮人楊氏 [95] 
-
許王
-
代王→太子
追封孝敬皇帝 [95] 
潞王→雍王→太子→庶人
追封章懷太子 [95]  [96] 
周王→英王→太子
即唐中宗 [95]  [97-98] 
殷王→豫王→冀王→相王→豫王
即唐睿宗 [95]  [99-101] 
清太宗
和碩親王
諡號莊,清顯祖塔克世第三子,努爾哈赤同母弟,追封 [102-103] 
和碩禮親王
元妃
諡號烈,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104] 
和碩英親王
大妃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被革爵 [104]  [105] 
和碩睿親王
諡號忠,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清初攝政王 [104] 
和碩豫親王
諡號通,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104] 
和碩成親王
嫡福晉李佳氏
禮親王代善長子,皇太極侄子;被革爵,後被追封為多羅克勤郡王,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106] 
和碩穎親王
繼福晉
葉赫納喇氏
諡號毅,追封;禮親王代善第三子,皇太極侄子;其子襲爵為多羅順承郡王,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107-108] 
和碩鄭親王
五娶福晉
烏拉那拉·滹奈
諡號獻,舒爾哈齊第六子,皇太極堂弟;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清初輔政王 [109-110] 
和碩肅親王
繼妃烏拉那拉氏
諡號武,皇太極長子;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111] 
和碩承澤親王
側妃
諡號裕,皇太極第五子,後代襲爵為莊親王;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111]  [112-113] 
和碩襄親王
懿靖大貴妃
諡號昭,皇太極第十一子 [111] 
清世祖
福臨
和碩敬謹親王
不詳
諡號莊,努爾哈赤之孫,廣略貝勒褚英第三子 [114] 
和碩端重親王
諡號定,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追被革爵 [115] 
和碩安親王
諡號和,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追降爵為郡王 [116] 
和碩裕親王
寧愨妃董鄂氏
諡號憲,福臨次子 [117] 
未命名
董鄂氏
追封,福臨第四子 [117] 
和碩恭親王
庶妃陳氏
福臨第五子 [117] 
和碩純親王
庶妃鈕氏
諡號靖,福臨第七子 [117] 
清聖祖
太子→和碩理密親王
赫舍里氏
經兩立兩廢,逝後追封親王 [118] 
和碩誠親王
馬佳·吉鼐
後被降爵為郡王 [118] 
和碩雍親王
烏雅·瑪琭
即清世宗 [118] 
和碩恆親王
郭絡羅·納蘭珠
諡號温 [118] 
和碩淳親王
成妃戴佳氏
諡號度 [118] 
和碩廉親王
覺禪·雙姐
被革去宗籍 [118] 
和碩履親王
萬琉哈·妞妞
諡號懿 [118] 
和碩怡親王
章佳氏
諡號賢,爵位世襲罔替 [118] 
和碩莊親王
諡號恪,出繼莊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和碩果親王
諡號毅 [118] 
和碩諴親王
穆嬪陳氏
諡號恪 [118] 
清世宗
胤禛
和碩端親王
烏拉那拉氏
追封 [119]  [120] 
和碩寶親王
鈕祜祿氏
即清高宗 [119] 
和碩和親王
耿氏
諡號恭 [119] 
和碩果親王
謙妃劉氏
出繼果親王胤禮,後被降為郡王 [119] 
清高宗
弘曆
和碩定親王
噶哈里富察氏
追封,諡號安 [121] 
和碩履親王
金佳氏
過繼愛新覺羅·胤裪,追封,諡號端 [121] 
和碩榮親王
珂里葉特氏
諡號純 [121] 
和碩質親王
蘇佳氏
諡號莊 [121] 
和碩哲親王
沙濟富察氏
追封,端慧太子永璉同母弟 [121] 
和碩儀親王
金佳氏
諡號慎 [121] 
和碩成親王
諡號哲 [121] 
和碩嘉親王
魏佳氏
即清仁宗 [121] 
和碩慶親王
諡號僖 [121] 
清仁宗
顒琰
和碩智親王
喜塔臘氏
即清宣宗 [122] 
和碩惇親王
鈕祜祿氏
諡號恪 [122] 
和碩瑞親王
諡號懷 [122] 
和碩惠親王
鈕祜祿氏
諡號端 [122] 
清宣宗
和碩惇親王
祥妃鈕祜祿氏
諡號勤 [123] 
和碩恭親王
博爾濟吉特氏
諡號忠 [123] 
和碩醇親王
烏雅氏
諡號賢;光緒帝生父,宣統帝祖父 [123] 
參考資料
  • 1.    《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第八》:呂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趙隱王如意,趙姬生淮南厲王長,諸姬生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
  • 2.    《漢書·外戚傳》:“(薄姬)遂幸,有身。歲中生文帝,年八歲立為代王。”
  • 3.    《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第八》:趙幽王友,十一年立為淮陽王。趙隱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趙,凡立十四年。
  • 4.    《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第八》:趙共王恢。十一年,梁王彭越誅,立恢為梁王。十六年,趙幽王死,呂后徙恢王趙,恢心不樂。太后以呂產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也,內擅權,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王有愛姬,王后鴆殺之。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王悲思,六月自殺。太后聞之,以為用婦人故自殺,無思奉宗廟禮,廢其嗣。
  • 5.    《漢書·卷四十七·文三王傳·第十七》:竇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諸姬生代孝王參、梁懷王揖。
  • 6.    《漢書·卷四十七·文三王傳·第十七》: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與太原王參、梁王揖同日立。武為代王,四年徙為淮陽王,十二年徙梁,自初王通曆已十一年矣。
  • 7.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慄姬生臨江閔王榮、河間獻王德、臨江哀王閼。程姬生魯共王餘、江都易王非、膠西於王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唐姬生長沙定王發。王夫人生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
  • 8.    《後漢書·劉表傳》: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後也。
  • 9.    《後漢書·劉焉傳》: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魯恭王后也。肅宗時,徙竟陵。
  • 10.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立為汝南王。吳楚反時,非年十五,有材氣,上書自請擊吳。景帝賜非將軍印,擊吳。吳已破,徙王江都,治故吳國,以軍功賜天子旗。
  • 11.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 12.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趙敬肅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立為廣川王。趙王遂反破後,徙王趙。
  • 13.    《三國志》: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 14.    《漢書 卷五 景帝紀第五》:春正月,廢皇太子榮為臨江王。……夏四月乙巳,立皇后王氏。丁巳,立膠東王徹為皇太子。
  • 15.    《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衞皇后生戾太子,趙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
  • 16.    《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昌邑哀王髆,天漢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賀嗣。...元帝即位,復封賀子代宗為海昏侯,傳子至孫,今見為侯。
  • 17.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許皇后生孝元帝,張婕妤生淮陽憲王欽,衞婕妤生楚孝王囂,公孫婕妤生東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
  • 18.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楚孝王囂,甘露二年立為定陶王,三年徙楚。
  • 19.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中山哀王竟,初元二年立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以幼少未之國。
  • 20.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儀生定陶共王康,馮昭儀生中山孝王興。
  • 21.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
  • 22.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為濟陽王。八年,徙為山陽王。八年,徙定陶。
  • 23.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中山孝王興,建昭二年立為信都王。十四年,徙中山。成帝之議立太子也,御史大夫孔光以為《尚書》有殷及王,兄終弟及,中山王元帝之子,宜為後。成帝以中山王不材,又兄弟,不得相入廟。外家王氏與趙昭儀皆欲用哀帝為太子,故遂立焉。上乃封孝王舅馮參為宜鄉侯,而益封孝王萬户,以尉其意。三十年,薨,子衎嗣。七年,哀帝崩,無子,徵中山王衎入即位,是為平帝。
  • 24.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郭皇后生東海恭王強、沛獻王輔、濟南安王康、阜陵質王延、中山簡王焉,許美人生楚王英,光烈皇后生顯宗、東平憲王蒼、廣陵思王荊、臨淮懷公衡、琅邪孝王京。
  • 25.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沛獻王輔,建武十五年封右*(馮)*翊公。十七年,郭後廢為中山太后,故徙輔為中山王,並食常山郡。二十年,復徙封沛王。
  • 26.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楚王英,以建武十五年封為楚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十三年,男子燕廣告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圖書,有逆謀,事下案驗。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圖讖,擅相官秩,置諸侯王公將軍二千石,大逆不道,請誅之。帝以親親不忍,乃廢英,...又遣謁者備王官屬迎英喪,改葬彭城,加王赤綬羽蓋華藻,如嗣王儀,追爵,諡曰楚厲侯。
  • 27.    《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母陰皇后。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十九年立為皇太子。
  • 28.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阜陵質王延,建武十五年封淮陽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顯宗以延罪薄於楚王英,故特加恩,徙為阜陵王,食二縣。
  • 29.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廣陵思王荊,建武十五年封山陽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帝聞之,乃徙封荊廣陵王,遣之國。
  • 30.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中山簡王焉,建武十五年封左*(馮)*翊公,十七年進爵為王。焉以郭太后少子故,獨留京師。三十年,徙封中山王。
  • 31.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千乘哀王建,永平三年封。明年薨。年少無子,國除。
  • 32.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陳敬王羨,永平三年封廣平王。...乃徙羨為西平王,...及帝崩,遺詔徙封為陳王,食淮陽郡,其年就國。
  • 33.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彭城靖王恭,永平九年賜號靈壽王。 [一]十五年,封為鉅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為國。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六安王,以廬江郡為國。肅宗崩,遺詔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國。
  • 34.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樂成靖王黨,永平九年賜號重熹王,十五年封樂成王。
  • 35.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下邳惠王衍,永平十五年封。
  • 36.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賈貴人生章帝;陰貴人生梁節王暢
  • 37.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梁節王暢,永平十五年封為汝南王。...四年,徙為梁王
  • 38.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淮陽頃王昞,永平*[十]*五年封常山王,建初四年,徙為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
  • 39.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濟陰悼王長,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東郡之離狐﹑陳留之長垣益濟陰國。立十三年,薨於京師,無子,國除。
  • 40.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千乘貞王伉,建初四年封。和帝即位,以伉長兄,甚見尊禮。立十五年薨。 子寵嗣,一名伏胡。永元七年,改國名樂安。立二十八年薨,是為夷王。父子薨於京師,皆葬洛陽。 子鴻嗣。安帝崩,始就國。鴻生質帝,質帝立
  • 41.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平春悼王全,[一]以建初四年封。其年薨,葬於京師。無子,國除。
  • 42.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清河孝王慶,母宋貴人。...建初三年,大貴人生慶,明年立為皇太子,...今廢慶為清河王。...留慶長子佑與嫡母耿姬居清河邸。至秋,帝崩,立佑為嗣,是為安帝。
  • 43.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濟北惠王壽,母申貴人
  • 44.    《後漢紀·後漢孝安皇帝紀下卷第十七》:皇后與兄閻顯謀,以所徵濟北王子北鄉侯懿為帝嗣,以閻顯為車騎將軍。
  • 45.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宋貴人生清河孝王慶,梁貴人生和帝,申貴人生濟北惠王壽、河閒孝王開
  • 46.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永寧元年,鄧太后封開子翼為平原王...翼卒,子志嗣,為大將軍梁冀所立,是為桓帝。
  • 47.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城陽懷王淑,以永元二年分濟陰為國。立五年薨,葬於京師。無子,國除,還並濟陰。
  • 48.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廣宗殤王萬歲,以永元五年封,分鉅鹿為國。其年薨,葬於京師。無子,國除,還並鉅鹿。
  • 49.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平原懷王勝,和帝長子也。不載母氏。
  • 50.    《後漢書·何進傳》:“初,何皇后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羣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 51.    《後漢書·皇后紀下》:“初平元年二月,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諡曰懷王。”
  • 52.    《後漢紀·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甲申,改葬皇妣王氏,號曰靈懷皇后。後,邯鄲人。祖苞治尚書,為五官中郎〔將〕。父章襲苞業,居貧不仕。有子二人,男曰斌,女曰榮。榮則後也。
  • 53.    《後漢書·孝獻帝紀》: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勃海王,徙封陳留王。
  • 54.    《宋書·列傳第二十一·武三王》: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袁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陽文王義季。義康、義宣別有傳。
  • 55.    《宋書》: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晉安帝義熙三年,生於京口。盧循之難,上年四歲,高祖使諮議參軍劉粹輔上鎮京城。十一年,封彭城縣公。高祖伐羌至彭城,將進路,板上行冠軍將軍留守。晉朝加授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關中平定,高祖還彭城,又授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將鎮洛陽。仍改授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持節如故。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
  • 56.    《宋書·列傳第三十二·文九王》: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吳淑儀生南平王鑠,高修儀生廬陵昭王紹,殷修華生竟陵王誕,曹婕妤生建平宣簡王宏,陳修容生東海王褘,謝容華生晉熙王昶,江修儀生武昌王渾,沉婕妤生明帝,楊修儀生建安王休仁,邢美人生晉平王休佑,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董美人生鄱陽哀王休業,顏美人生臨慶衝王休倩,陳美人生新野懷王夷父,荀美人生桂陽王休範,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
  • 57.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文九王》:廢帝既誅羣公,彌縱狂悖,常語左右曰:"我即大位來,遂未嘗戒嚴,使人邑邑。"江夏王義恭誅後,昶表入朝,遣典籤蘧法生銜使。帝謂法生曰:"義陽與太宰謀反,我正欲討之,今知求還,甚善。"又屢詰問法生:"義陽謀反,何故不啓?"法生懼禍,叛走還彭城。帝因此北討,親率眾過江。法生既至,昶即聚眾起兵。統內諸郡,並不受命,斬昶使。將佐文武,悉懷異心。昶知其不捷,乃夜與數十騎開門北奔索虜,棄母妻,唯攜愛妾一人,作丈夫服,亦騎馬自隨。
  • 58.    《宋書·卷八·明帝本紀》:太宗明皇帝諱彧,字休炳,小字榮期,文帝第十一子也。元嘉十六年十月戊寅生。二十五年,封淮陽王,食邑二千户。二十九年,改封湘東王。
  • 59.    《宋書·列傳第三十二·文九王》:晉平剌王休佑,文帝第十三子也。孝建二年,年十一,封山陽王,食邑二千户。...以山陽荒敝,改封晉平王。
  • 60.    《宋書·列傳第四十·孝武十四王》:文穆皇后生廢帝子業、豫章王子尚,陳淑媛生晉安王子勳,阮容華生安陸王子綏,徐昭容生皇子子深,何淑儀生松滋侯子房,史昭華生臨海王子頊,殷貴妃生始平孝敬王子鸞,次永嘉王子仁,與皇子子深同生,何婕妤生皇子子鳳,謝昭容生始安王子真,江婕妤生皇子子玄,史昭儀生邵陵王子元,次齊敬王子羽,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江美人生皇子子衡,楊婕妤生淮南王子孟,次皇子子況,與皇子子玄同生,次南平王子產,與永嘉王子仁同生,次晉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並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廬陵王子輿,與淮南王子孟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師,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淮陽思王子霄,與皇子子玄同生,次皇子子雍,與始安王子真同生,次皇子子趨,與皇子子鳳同生,次皇子子期,與皇子子衡同生,次東平王子嗣,與始安王子真同生,杜容華生皇子子悦。安陸王子綏、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並出繼。皇子子深、子鳳、子玄、子衡、子況、子文、子雍未封,早夭。子趨、子期、子悦未封,為明帝所殺。
  • 61.    《南齊書·卷三十五·列傳第十六·高祖十二王》:昭皇后生武帝、豫章文獻王嶷;謝貴嬪生臨川獻王映、長沙威王晃;羅太妃生武陵昭王曄;任太妃生安成恭王皓;陸修儀生鄱陽王鏘、晉熙王銶;袁修容生桂陽王鑠;何太妃生始興簡王鑑、宜都王鏗;區貴人生衡陽王鈞;張淑妃生江夏王鋒、河東王鉉;李美人生南平王鋭;第九、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七皇子早亡。衡陽王鈞出繼元王后。
  • 62.    《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武十七王》:穆皇后生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張淑妃生廬陵王子卿、魚復侯子響;周淑儀生安陸王子敬、建安王子真;阮淑媛生晉安王子懋、衡陽王子峻;王淑儀生隨郡王子隆;蔡婕妤生西陽王子明;樂容華生南海王子罕;傅充華生巴陵王子倫;謝昭儀生邵陵王子貞;江淑儀生臨賀王子嶽;庾昭容生西陽王子文;荀昭華生南康王子琳;顏婕妤生永陽王子珉;宮人謝生湘東王子建;何充華生南郡王子夏;第六、十二、十五、二十二皇子早亡。子珉建武中繼衡陽元王后 。
  • 63.    《南齊書·卷五十·列傳第三十一·明七王》:敬皇后生東昏侯寶卷,江夏王寶玄,鄱陽王寶寅,和帝;殷貴嬪生巴陵隱王寶義,晉熙王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寶攸;許淑媛生桂陽王寶貞。餘皆早夭。
  • 64.    《南史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武帝八男。丁貴嬪生昭明太子統、簡文皇帝、廬陵威王續。阮修容生孝元皇帝。吳淑媛生豫章王綜。董昭儀生南康簡王績。丁充華生邵陵攜王綸。葛修容生武陵王紀。
  • 65.    《南史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豫章王綜傳》:初,綜母吳淑媛在齊東昏宮,寵在潘、餘之亞。及得幸於武帝,七月而生綜,宮中多疑之。淑媛寵衰怨望。及綜年十四五,恆夢一年少肥壯自挈其首對綜,如此非一,綜轉成長,心驚不已。頻密問淑媛曰:「夢何所如?」夢既不一,淑媛問夢中形色,頗類東昏。
  • 66.    《陳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沈皇后生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張修容生江夏王伯義,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桂陽王伯謀。其伯固犯逆別有傳。二男早卒,本書無名。
  • 67.    《魏書·卷十六·道武七王·列傳第四》:宣穆劉皇后生明元皇帝,賀夫人生清河王紹,大王夫人生陽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河間王修、長樂王處文二王母氏闕。段夫人生廣平王連、京兆王黎。皇子渾及聰母氏並闕,皆早薨,無後。
  • 68.    《魏書·卷十六·道武七王·列傳第四》:紹乃夜與帳下及宦者數人,逾宮犯禁。左右侍御呼曰:「賊至!」太祖驚起,求弓刀不獲,遂暴崩。
  • 69.    《魏書·卷三·太宗紀第三》:太宗明元皇帝,諱嗣,太祖長子也,母曰劉貴人,登國七年生於雲中宮。太祖晚有子,聞而大悦,乃大赦天下。帝明睿寬毅,非禮不動,太祖甚奇之。天興六年,封齊王,拜相國,加車騎大將軍。
  • 70.    《魏書·卷十七·明元六王·列傳第五》:杜密皇后生世祖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樂平戾王丕。安定殤王彌闕母氏。慕容夫人生樂安宣王範。尹夫人生永昌莊王健。建寧王崇、新興王俊二王,並闕母氏。
  • 71.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太武皇帝十一男:賀皇后生景穆帝;越椒房生晉王伏羅;舒椒房生東平王翰;弗椒房生臨淮王譚;伏椒房生廣陽王建;閭左昭儀生吳王餘;其小兒、貓兒、真、彪頭、龍頭並闕母氏,皆早薨,無傳。
  • 72.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南安王餘,真君三年封吳王,後改封南安王。太武暴崩,中常侍宗愛矯皇太后令迎立之,然後發喪。大赦,改年為永平。餘自以非次而立,厚遺羣下,取悦於眾。為長夜之飲,聲樂不絕。旬月之間,帑藏空罄。尤好弋獵,出入無度。邊方告難,餘不恤之,百姓憤惋,而餘晏如也。宗愛權恣日甚,內外憚之。餘疑愛變,謀奪其權。愛因餘祭廟,夜殺餘。文成葬以王禮,諡曰隱。
  • 73.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孝元皇后生獻文皇帝;李夫人生安樂厲王長樂;曹夫人生廣川莊王略;沮渠夫人生齊郡順王簡;乙夫人生河間孝王若;悦夫人生安豐匡王猛;玄夫人生韓哀王安平,早薨,無傳。
  • 74.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思皇后生孝文皇帝;封昭儀生咸陽王禧;韓貴人生趙郡靈王幹、高陽文穆王雍;孟椒房生廣陵慧王羽;潘貴人生彭城武宣王勰;高椒房生北海王詳。
  • 75.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林廢后生廢太子恂;文昭皇后生宣武皇帝、廣平武穆王懷;袁貴人生京兆王愉;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汝南王悦;鄭充華生皇子恌,未封,早夭。
  • 76.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大統元年春正月戊申,皇帝即位於城西,大赦,改元。追尊皇考為文景皇帝,皇妣楊氏為皇后。
  • 77.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東魏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
  • 78.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孝武皇帝諱修,字孝則,廣平武穆王懷之第三子也。母曰李氏。
  • 79.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孝武初,除大司馬、開府。孝武以廣陵頗有德望,以悦屬尊地近,內懷畏忌,故前後害之。贈假黃鉞、太師、司州牧,大司馬、王如故。諡曰文宣。
  • 80.    《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姚夫人生明帝。後宮生宋獻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閔皇帝。文宣叱奴皇后生武帝、衞剌王直。達步妃生齊煬王憲。王姬生趙僭王招。後宮生譙孝王儉、陳惑王純、越野王盛、代紘王達、冀康公通、滕聞王逌。
  • 81.    故宮博物院等.《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肆〕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13
  • 82.    《全後周文·卷四·造釋迦像記》:(前不知闕幾行)□恩豆千□□□□持節驃騎□□□金紫光祿□□刺史都督烏□□開國字宇文康,唯天和五年歲次庚寅六月癸未朔十七日己亥,宇文達為七世所生、見在父母、合家大小造釋迦像一軀,願使眾惡殄來,萬善普會,及法界眾生,等同此願,俱成正覺。母張女畢,妻紇乾咳,大妹高妃,中妹越妃,□妹阿咳,□妹擔妃。
  • 83.    《北齊書·卷十·補列傳第二·高祖十一王》:武明婁皇后生文襄皇帝、文宣皇帝、孝昭皇帝、襄城景王淯、武成皇帝、博陵文簡王濟,王氏生永安簡平王浚,穆氏生平陽靖翼王淹,大尒朱氏生彭城景思王浟、華山王凝,韓氏生上黨剛肅王渙,小尒朱氏生任城王湝,遊氏生高陽康穆王湜,鄭氏生馮翊王潤,馮氏生漢陽敬懷王洽。
  • 84.    《高淯墓誌》:詔贈使持節、假黃鉞、太師、太尉、錄尚書事、都督定滄瀛幽寧朔懷建濟袞十州諸軍事、定州刺史,諡曰景烈王。
  • 85.    《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高祖五男,皆文獻皇后之所生也。長曰房陵王勇,次煬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諒。
  • 86.    《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庶人秀,高祖第四子也。開皇元年,立為越王。未幾,徙封於蜀...煬帝即位,禁錮如初。宇文化及之弒逆也,欲立秀為帝,羣議不許。於是害之,並其諸子。
  • 87.    《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庶人諒,字德章,一名傑,開皇元年,立為漢王。...子顥,因而禁錮,宇文化及弒逆之際,遇害。
  • 88.    《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蕭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齊王暕,蕭嬪生趙王杲。
  • 89.    《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後遇化及反,杲在帝側,號慟不已。裴虔通使賊斬之於帝前,血湔御服。時年十二。
  • 90.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太穆皇后生隱太子建成及太宗、衞王玄霸、巢王元吉,萬貴妃生楚王智雲,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嬪生荊王元景,孫嬪生漢王元昌,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崔嬪生鄧王元裕,楊嬪生江王元祥,小楊嬪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禮,劉婕妤生道王元慶,楊美人生虢王鳳,張美人生霍王元軌,張寶林生鄭王元懿,柳寶林生滕王元嬰,王才人生彭王元則,魯才人生密王元曉,張氏生周王元方。
  • 91.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太宗即位,追封建成為息王,諡曰隱,以禮改葬。葬日,太宗於宜秋門哭之甚哀,仍以皇子趙王福為建成嗣。十六年五月,又追贈皇太子,諡仍依舊。
  • 92.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衞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無子。武德元年,追贈衞王,諡曰懷。
  • 93.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太宗踐祚,追封元吉為海陵郡王,諡曰剌,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諡如故,復以曹王明為元吉後。
  • 94.    《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恆山王承乾、濮王泰,楊妃生吳王恪、蜀王愔,陰妃生庶人佑,燕妃生越王貞、江王囂,韋妃生紀王慎,楊妃生趙王福,楊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蔣王惲,後宮生楚王寬、代王簡。
  • 95.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則天順聖皇后生中宗、睿宗及孝敬皇帝弘、章懷太子賢,後宮劉氏生燕王忠,鄭氏生原王孝,楊氏生澤王上金,蕭淑妃生許王素節。
  • 96.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章懷太子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永徽六年,封潞王。...徙封雍王...上元二上,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乃廢賢為庶人,幽於別所。...睿宗踐祚,又追贈皇太子,諡曰章懷。
  • 97.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顯慶元年十一月乙丑,生於長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
  • 98.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永隆元年,章懷太子廢,其年立為皇太子。
  • 99.    《舊唐書·睿宗本紀》: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衞大將軍。
  • 100.    《舊唐書·睿宗本紀》:乾封元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衞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
  • 101.    《舊唐書·高宗本紀》:(永淳二年秋七月)甲辰,相王輪改封豫王,更名旦。
  • 102.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五·列傳二》:宣皇后生太祖、莊親王舒爾哈齊、通達郡王雅爾哈齊;繼妃納喇氏生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庶妃李佳氏生誠毅勇壯貝勒莫爾哈齊。
  • 103.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五·列傳二》: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第三子。...薨。順治十年,追封諡。
  • 104.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六·列傳三》:孝慈高皇后生太宗,元妃佟佳氏生廣略貝勒褚英、禮親王代善,繼妃富察氏生莽古爾泰、德格類,大妃烏拉納喇氏生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側妃伊爾根覺羅氏生饒餘郡王阿巴泰,庶妃兆佳氏生鎮國公阿拜,庶妃鈕佑祿氏生鎮國將軍湯古代、輔國公塔拜,庶妃嘉穆瑚覺羅氏生鎮國公巴布泰、鎮國將軍巴布海,庶妃西林覺羅氏生輔國公賴慕布,而費揚古不詳所自出。
  • 105.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七·列傳四》:阿濟格,太祖第十二子。...順治元年,從入關破李自成,進英親王,賜鞍馬二。...還京師,議削爵,幽禁。逾月,覆議系別室,籍其家,諸子皆黜為庶人。
  • 106.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六·列傳三》:克勤郡王嶽託,代善第一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親王。八月,坐徇庇莽古爾泰、碩託,及離間濟爾哈朗、豪格,論死,上寬之,降貝勒,罷兵部。...喪還,上至沙嶺遙奠;還宮,輟朝三日。詔封為克勤郡王,賜駝五、馬二、銀萬。
  • 107.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六·列傳三》:穎毅親王薩哈璘,代善第三子。...祭時,上親奠,痛哭。詔褒薩哈璘明達敏贍,通滿、漢、蒙古文義,多所贊助,追封穎親王。
  • 108.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六·列傳三》: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薩哈璘第二子。
  • 109.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五·列傳二》:鄭獻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碩鄭親王。...八年,世祖即位,命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
  • 110.    《滿洲實錄·卷二》○先陣中所擒布佔泰恩養四載至是七月......十二月布佔泰感 太祖二次再生恩猶父子將妹滹奈送 太祖弟舒爾哈齊貝勒為妻即日設宴成配
  • 111.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孝莊文皇后生世祖,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生第八子,懿靖大貴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元妃鈕祜祿氏生洛博會,繼妃烏喇納喇氏生肅親王豪格、洛格,側妃葉赫納喇氏生承澤親王碩塞,庶妃顏扎氏生輔國公葉布舒,庶妃納喇氏生鎮國公高塞,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輔國公品級常舒,庶妃生輔國公韜塞。洛格、洛博會及第八子,皆殤,無封。
  • 112.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承澤裕親王碩塞,太宗第五子。
  • 113.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第一子博果鐸,襲,改號曰莊親王。
  • 114.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六·列傳三》:敬謹莊親王尼堪,褚英第三子。...偕阿濟格平天津土寇,進封敬謹郡王。六年,命為定西大將軍,討叛將姜瓖,屢敗敵。破瓖所置巡撫姜輝,其將羅英壇以所部降。多爾袞赴大同招撫姜瓖,承製進尼堪親王。
  • 115.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七·列傳四》:博洛,阿巴泰第三子。...四年,師還,進封端重郡王。...睿親王多爾袞自京師至軍議撫,承製進親王,命為定西大將軍。...坐博洛罪,追奪爵。
  • 116.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七·列傳四》:安和親王嶽樂,阿巴泰第四子。...二十九年,貝勒諾尼訐嶽樂掌宗人府,聽讒,枉坐諾尼不孝罪,追降郡王,削諡。
  • 117.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孝康章皇后生聖祖,孝獻皇后董鄂氏生榮親王,寧愨妃董鄂氏生裕憲親王福全,庶妃巴氏生牛鈕,庶妃陳氏生恭親王常寧,庶妃唐氏生奇授,庶妃鈕氏生純靖親王隆禧,庶妃穆克圖氏生永幹。牛鈕、奇授、永幹皆殤,無封。
  • 118.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孝誠仁皇后生承祜、理密親王允礽,孝恭仁皇后生第六子允祚、世宗、恂勤郡王允禵,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生怡賢親王允祥,温僖貴妃鈕祜祿氏生貝子品級允䄉,順懿密妃王氏生愉恪郡王允潖、莊恪親王允祿、第十八子允祄,純裕勤妃陳氏生果毅親王允禮,惠妃納喇氏生承慶、貝子品級允禔,宜妃郭絡羅氏生恆温親王允祺、第九子允禟、第十一子允禌,榮妃馬佳氏生承瑞、賽音察渾、長華、長生、誠隱郡王允祉,成妃戴佳氏生淳度,良妃衞氏生第八子允禩,定妃萬琉哈氏生履懿親王允祹,平妃赫舍里氏生允禨,通嬪納喇氏生萬黼、允禶,襄嬪高氏生第十九子允禝、簡靖貝勒允禕,謹嬪色赫圖氏生恭勤貝勒允祜,靜嬪石氏生郡王品級誠貝勒允祁,熙嬪陳氏生慎靖郡王允禧,穆嬪陳氏生諴恪親王允秘,貴人郭絡羅氏生允䄔,貴人陳氏生允禐。允祿出為承澤裕親王碩塞後,允祚、允禌、允祄、允禝皆殤,無封。承瑞、承祜、承慶、賽音察渾、長華、長生、萬黼、允禶,允騕、允禨、允禐皆殤,不齒序。
  • 119.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孝敬憲皇后生端親王弘暉,孝聖憲皇后生高宗,純懿皇貴妃耿佳氏生和恭親王弘晝,敦肅皇貴妃年佳氏生福宜、懷親王福惠、福沛,謙妃劉氏生果恭郡王弘適,齊妃李氏生弘昀、弘時、弘昐。弘適出為果毅親王允禮後。弘昀、弘昐、福宜、福沛皆殤,無封。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 120.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端親王弘暉,世宗第一子。八歲殤。高宗即位,追封親王,諡曰端。
  • 121.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孝賢純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璉、哲親王永琮,皇后納喇氏生貝勒永璂、永璟,孝儀純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慶僖親王永璘,純惠皇貴妃蘇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質莊親王永瑢,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生定安親王永璜,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生履端親王永珹、儀慎親王永璇、第九子、成哲親王永瑆,愉貴妃珂里葉特氏生榮純親王永琪,舒妃葉赫納喇氏生第十子。永珹出為履懿親王允祹後,永瑢出為慎靖郡王允禧後。永璟、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殤,無封。
  • 122.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孝淑睿皇后生宣宗,孝和睿皇后生惇恪親王綿愷、瑞懷親王綿忻,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生惠端親王綿愉,和裕皇貴妃劉氏生穆郡王。
  • 123.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孝全成皇后生文宗,孝靜成皇后生順和郡王奕綱、慧質郡王奕繼、恭忠親王奕欣,莊順皇貴妃生醇賢親王奕譞、鍾端郡王奕詥、孚敬郡王奕譓,和妃納喇氏生隱志郡王奕緯,祥妃鈕祜祿氏生惇勤親王奕誴。奕誴出為惇恪親王綿愷後。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