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三桂

(明末清初政治、軍事人物)

鎖定
吳三桂(1608年/1612年—1678年),字素存、長伯,一字月先,遼東廣寧前屯衞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人,原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明錦州總兵吳襄之子,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外甥。明朝末年將領,清朝初期藩王。 [53] 
吳三桂自幼便粗通弓馬騎射, [54]  以武舉承父蔭,初授都指揮,後擢總兵。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吳三桂上書降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此後,吳三桂作為將領,先幫清軍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進攻南明雲貴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被晉封為平西親王,併兼轄貴州省。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揮軍入湖南,史稱“三藩之亂”。桂、川、黔、湘、閩、粵諸省響應,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周,改元昭武。 [53]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死。 [53]  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云南。二十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 [53] 
全    名
吳三桂
長伯(又作長白,一字月先)
封    號
平西伯(明)、薊國公(南明)、平西王(清)
年    號
昭武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寧前屯衞中後所(今遼寧綏中)
出生日期
1608年(或1612年)
逝世日期
1678年10月2日
逝世地
衡州
在位時間
1678年4月 至 1678年9月
繼    任
吳世璠
主要成就
建立吳周政權
主要作品
喝火令
渠魁不翦三患二難
吳三桂討清檄文
最高官職
明遼東總兵,清平西大將軍,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性    別

吳三桂人物生平

吳三桂早年時期

吳三桂的的先祖本是徽州人,再遷居至高郵。大約在他祖父時,遷居山海關外的前屯衞中後所(今遼寧綏中),有學者推測是經營馬匹貿易。 [48]  [50]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或萬曆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生於中後所(關於吳三桂籍貫及生年的爭議,參見人物爭議目錄)。 [1]  [2] 
吳三桂出身遼西將門世家,自幼習武,善於騎射 [3]  吳三桂的生母不詳,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續絃。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吳襄攜帶吳三桂隨徵,不離祖大壽左右,如己巳之變期間崇禎帝傳召袁崇煥與祖大壽時,祖大壽就只帶了吳三桂一人隨同進京。 [46]  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吳三桂隨舅舅祖大壽和父親吳襄收復灤州、永平、遵化、遷安四城,在遵永大捷中立功,七月授守備 [41]  [49]  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在郵馬山之戰中立功,升遊擊。五月,被遼東巡撫方一藻諮補為遊擊管遼東興水堡備禦事。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等發動的吳橋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而吳襄恢復了總兵職務。吳三桂也在這次平叛中立功,於崇禎六年(1633年)正月加副總兵管事。四月,調任管遼東騎兵左翼右營遊擊事。十二月,以收復登州之功,加都督僉事銜。崇禎七年(1634年)九月,中後所敍功,加署都督同知 [49] 

吳三桂鎮守遼東

吳三桂 吳三桂
崇禎八年(1635年)二月,吳三桂在關寧總監高起潛的推薦下,調任管遼東騎兵前鋒右營遊擊事 [49]  ,其後擢為前鋒右營參將。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薊遼總督洪承疇委任他署總兵職銜,管遼東總兵事務。 [49]  十月二十九日,經過崇禎帝聖旨批准,吳三桂正式獲授總兵團練遼東寧遠中左、中右、前屯、中後兵馬事務(簡稱“寧遠團練總兵”)。 [49] 
崇禎十三年(1640年)五月上旬,薊遼總督洪承疇率軍出山海關,駐寧遠,解救被清軍圍困的錦州。其麾下的八總兵中,只有吳三桂與白廣恩馬科敢戰。吳三桂率兵二萬,按自己獨特的治軍辦法進行組織:從中選出精鋭騎兵一千,以五十騎為一隊,共分二十隊,每隊設一領騎官,計二十名。他把這二十名領騎官姓名分別書寫在二十隻竹籤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上,遇到緊急情況,便信手從靴筒中取出一簽,呼叫某領騎官,該領騎官即統領本騎隊,跟隨他衝突決陣,無往不利。五月十八日,明軍與多爾袞所率的清軍在杏山(今遼寧省錦州市杏山街道)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拼命衝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七月,又連續在松山、杏山一帶擊退清軍。 [43]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逐漸形成對錦州的包圍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州、松山、杏山三城運米。正好趕上春節,他們便“以新年過節,出其不意”將糧運去。此項任務交由吳三桂完成。正月初二、三兩天,以牛驟驢車三千四百輛,裝米一萬五千石。初六日,吳三桂親自督運米車出發。此計果然躲過清兵的監視,於次日中午順利到達錦州。當即卸車,至當天晚上二更時分全部卸完。八日,空車又安全地返回寧遠。此次運來,往返“並未遇警,絕無疏失”。至初九日,清兵才有覺察,出動二萬餘騎分為四股追擊,企圖奪糧,遭到沿途守護的明軍炮擊,一無所獲。四月二十五日,明清雙方在松山東西石門處展開了一場激戰。居左翼的吳三桂等率部迎戰,“鼓鋭當先”,直衝十餘次,“兵氣強勁”,陣斬清騎兵十人,挫敗了清騎兵的攻擊。戰鬥結束後,洪承疇將有功人員向朝廷呈報,把吳三桂列為首功。七月下旬,洪承疇在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催促下率八總兵前往救援錦州,七月二十九日進駐松山城。皇太極聽聞洪承疇來駐松山,親率大軍將其包圍。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疇奉兵部尚書陳新甲之命,讓諸將突圍,到寧遠取糧。吳三桂聽從蒙古降兵的意見,故意從大路走,果然殺出重圍,率大部隊奔至杏山城,其他明軍或被清軍殺死,或被海潮淹死。吳三桂和另一總兵王樸料定杏山不能守,又趕緊逃回寧遠,途中遭遇多鐸所率清軍截擊,損失慘重。逃到寧遠的明軍中,只有吳三桂保留的兵力還能成建制。崇禎帝加吳三桂提督銜,讓他反擊清軍。 [43]  十一月十五日,吳三桂趁夜襲清營,但未能取得如期效果。 [44]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春夏,關外八城中的松山、錦州、杏山、塔山四城相繼陷落。王樸被誅殺,但吳三桂只受降級處分,仍守寧遠。隨後,皇太極致書勸降吳三桂,明降將鄧長春、陳邦選、姜新、張存仁等紛紛給吳三桂寫信勸降,但吳三桂遲遲沒有迴應,皇太極在十月第二次致書吳三桂時,也讓已降清的祖大壽給吳三桂寫信勸降。 [43]  同年,清軍第五次入塞劫掠(壬午之變),皇太極同時命和碩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擊寧遠以圖牽制。十一月五日,吳三桂在寧遠以北的王寶山以3000精兵和野營攜炮戰法擊退了優勢清軍。 [52]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託一名蒙古人給自己送來的書信,信中表示自己“世承國恩,誓滅女真以報”““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貴,反先殞命”,又言皇太極不會延攬不忠之人,清人也肯定仇視他,所以拒絕降清。 [60]  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61]  春天,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禎帝還是很器重他,感謝他來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攻陷寧遠和山海關之間的中後所、前屯衞、中前所三城。十月初六日,六萬清軍進攻關外八城的最後一城——寧遠,遭到吳三桂重創,被迫撤退。 [42] 

吳三桂獻關降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衞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帝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衞北京。 [4]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今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帝自縊的消息。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山海關 山海關
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説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 [59]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消息後,即派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輕身紿賊”,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之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軍。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袞的覆信返回山海關後,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脱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貽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58]  清兵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後,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57] 

吳三桂率兵南下

吳三桂 吳三桂
清兵入關後,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着相當大的距離。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稱帝,遣使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又派遣沈廷揚自海道運十萬石米、五萬兩白銀犒賞吳三桂的軍隊,吳三桂推辭不受。 [11]  面對南明弘光政權的使節左懋第陳洪範等的求助,他以“清朝法令甚嚴,恐致嫌疑”為由不見,但又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 [45]  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自成。六月,吳三桂出師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5]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在此期間,吳三桂為自己和部屬大量請求封賞,清廷無不應允。 [56]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永曆政權

吳三桂鎮守雲貴

康熙帝 康熙帝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 [6]  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師緬甸,俘虜永曆帝朱由榔,押至昆明處死。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户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殺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 [7-8]  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便着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鋭了。

吳三桂起兵叛亂

主詞條: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7]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鋭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吳三桂衡州稱帝

吳三桂 吳三桂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自稱“周王”元年。其將吳應麒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 [9]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同年二月,嶽樂佔領萍鄉,圍攻長沙,六月,王輔臣投降,十月耿精忠反正。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尚之信歸順清廷。一年之中,形勢急轉直下,吳三桂“欲由秦、蜀入犯”的戰略失敗,在圖海嚴防緊守面前,吳三桂無隙可乘。為了救援長沙,吳三桂從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至十一月往返於松滋、長沙之間,最後駐紮嶽麓山,從此推行死守長沙、攻擊江西和兩粵的戰略。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韓大任放棄吉安,吳三桂取江西無望,於四月移駐湘潭,十一月自湘潭退守衡州(今湖南衡陽),奉行坐鎮衡州,死守嶽、長,爭奪兩粵的戰略。 [33] 
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了鼓舞士氣,不使四方輕視,吳三桂於三月初一日在衡山設壇,舉行郊天登極之禮,國號為周,年號昭武,以衡州為“定天府”。 [10]  冊其妻張氏為皇后,其孫吳世璠為皇太孫,拜女婿郭壯圖方光琛為大學士,設雲南五軍府兵馬司。改留守六曹為六部,晉胡國柱吳應麒吳國貴吳世琮馬寶為大將軍,王公良、巴養元、陳君極、王緒、李繼業等為將軍,諸將各有國公、郡公、侯、伯等封爵。 [34]  不過稱帝當日發生了大風雨,吳三桂的登基典禮草草而罷。 [10] 
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去世,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吳三桂勢窮病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病死,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吳三桂主要影響

吳三桂政治

  • 經營雲南
昭武元年通關文牒 昭武元年通關文牒
在全國平定之後,清政府亟需在政治上實現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在軍事上裁減軍隊以減輕財政上的壓力。因此,早在佔領雲貴之初,便向這些地區派出了行政官吏,而後不久,又計劃撤回和裁減八旗及綠營軍隊。清朝的這些措施,無疑是和當時整個社會都需要休養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是,由於十幾年來吳三桂政治、軍事勢力的迅速增長,清朝的這些措施卻觸犯到吳三桂本人的利益。
吳三桂“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户部不得稽遲”。他甚至可以向全國選派官吏,號稱“西選”,使“西選之官幾滿天下”。他們還拉攏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吳三桂通過在四川“交通彝人”,與西藏互市北勝州和每年遣人至藏熬茶,將少數民族土司封為總兵、遊擊等官,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削弱清廷勢力。 [55] 
與此同時,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朝官及各省將吏,為自己效勞。他還招納李自成張獻忠餘部,編為忠勇五營、義勇五營,加緊訓練。此外,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
  • 登基稱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區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日,吳三桂登基稱帝,改衡州府(今衡陽市)為“定天府”,改鐘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錢幣。稱帝時狂風大作,將臨時搭的帳篷都吹倒了。八月舉行雲、貴、川、湖鄉士,錄取者73人。 [10]  [34] 

吳三桂經濟

  • 霸佔田地
吳三桂留鎮雲南伊始,即以霸佔田土為其首務。他霸佔了南明永曆帝在五華山的宮殿,並不斷增修,使其備極壯麗;把明朝黔國公沐氏的700頃莊田全部據為已有,作為藩莊,同時又在昆明300裏內圈佔田地,作為芻牧之場,以致整個雲南地區“平西吳氏勳莊碁布,管莊者殺人奪貨,滋為民患”;他還通過江蘇巡撫為其婿在蘇州“買田三千畝,大宅一區”。 [55] 
  • 徵收重税
吳三桂在雲南霸佔了大片田土後,就把各族農民變為他的佃農,恢復沐氏統治時期苛重的租賦:“每畝科租自二斗至四五斗不等,較民賦之每畝三四合至五六七八升不等者則十數倍矣”。而“各莊額載子粒,原系折色銀兩。白吳逆暴斂,每銀六錢徵米一石,勒令運解”。租賦之外,還向當地人民徵收繁重的税收。“滇南道路險遠,舟車不通,商賈罕至。吳逆時,遊棍夤充税官,市棍夤充巡役,物無大小,地無遠近,或一地而兩税,或二三十里一税,到處搜求,甚於截劫。” [55] 
  • 壟斷資源
吳三桂在雲南,不僅“廣徵關市,榷税鹽井、金礦、銅山之利”,而且“招徠商旅,資以藩本,使廣通貿易殖貨財”。一些商人還依仗吳三桂明目張膽地販賣清政府禁運之物,如關東的人蔘、四川的黃連等。 [55] 

吳三桂軍事

  • 助清入關
清軍到達山海關外十里處後的當天下午,清、吳聯軍和李自成為數甚少的農民軍交戰於山海關外的一片石。次日,四月二十二日爆發了決定命運的石河大戰。根據清、吳雙方的約定,首先由吳三桂率領所部和李自成大軍作正面交鋒。在戰鬥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清軍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李自成對清兵入關毫無所知,兼之以連日作戰,李軍士氣也處於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拚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兇猛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積屍相枕,彌滿大野’。農民軍被擊敗,李自成被迫率餘眾西走。山海關之戰以清吳聯合作戰的勝利和李自成農民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自明初以來,山海關一直是北京的門户和屏障。關門既已為清、吳軍所有,北京告急,李自成被迫西撤,途中,將吳三桂父吳襄及家屬三十餘口全部殺死。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草草即位於武英殿,三十日晨,倉皇撤離北京,率軍西行歸陝。清、吳聯軍緊追不捨,長驅直入。五月二日進入北京,不久遷都於此。以吳三桂獻關降清為轉折點,中國社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吳三桂獻關降清為清進據中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山海關之戰剛結束,攝政王多爾袞給吳三桂進爵為平西王。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得到了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伊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還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11] 
  • 平定南明
清兵入關後,清政府很快命領英親王阿濟格為大將軍,吳三桂率領部眾從長城外逼近綏德配合阿濟格剿滅李自成,順治二年(1645年),吳三桂攻克延安、鄜州,進攻西安,斬敵數萬首級。李自成出武關向南逃走,吳三桂追擊自襄陽直逼武昌,李自成敗死。吳三桂又向東進入九江。 [12] 
順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命吳三桂與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衞李國翰一起鎮守漢中。順治六年(1649年),明宗室朱森滏攻階州,吳三桂與李國翰擊敗了他。王永強在陝北作亂,吳三桂率軍攻克宜君、同官,進而攻克蒲城、宜川、安塞、清澗各地,誅殺王永強以及官吏。 [13] 
永曆帝殉難處 永曆帝殉難處
順治八年(1651年),明桂王由榔在南寧稱帝,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李定國等都歸降了南明,率兵襲擾川北諸郡縣。清政府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兵討伐。 [14]  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吳三桂與李國翰派遣軍隊攻打四川,明將劉文秀棄成都逃走;吳三桂進而攻克嘉定,駐軍綿州。劉文秀又捲土重來。吳三桂屢戰不利。吳三桂在保寧之戰僥倖取勝。 [15] 
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反明,敗走長沙歸降清朝。吳三桂被封為平西大將軍率大軍進入貴州。 [16]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吳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朱由榔敗走緬甸。師渡潞江,吳三桂與李定國磨盤山血戰。吳三桂取騰越,追至南甸。 [17]  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緬王將永曆帝及其家屬送交清軍帶回昆明。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十五日,永曆帝與其子朱慈煊被吳三桂命吳國貴處死於昆明
  • 雲南剿蠻
吳三桂留鎮雲南後就不斷“構釁苗蠻,藉端用兵不休”,既以此作為“自固之策”,又藉機擴張勢力。如他在滅掉水西土司安坤,迫使其妻率屬他奔後,即佔領了水西地區。 [55] 
  • 起兵叛清
三藩的最大影響範圍 三藩的最大影響範圍
清朝同撤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氣急敗壞,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繼而又拖延時日,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他還指使其黨羽以“九天紫府劉真人”的名義吹捧自己是“中國真主”,為反叛大造輿論。
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準備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底,吳三桂鋌而走險,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雲南。
吳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後,又扯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掃桂王陵墓,“慟哭,伏地不能起”,對部下大加煽動。反叛之後,發佈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
康熙帝經過八年的鬥爭,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部平定三藩之亂。

吳三桂歷史評價

  • 清史稿》: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18] 
  • 《明檔》: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
  • 《明檔》:以報君橋之讎,以雪國家之難,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數行,千古之下可稱大忠、大義、大仁孝之聖賢也。 [19] 
  • 吳三桂紀略》:孝聞九邊,勇冠三軍。
  • 《平西王吳三桂傳》:“正值闖賊構亂,召衞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
  • 朝鮮王朝實錄》:三桂內懷恢復之志,陰養天下驍健,收召荊楚奇才,清人疑之,移封三桂於雲南。三桂遂舉兵,傳檄天下,立崇禎第三子為皇帝,以甲寅正月元日即位於雲南......三桂以嘆喈宿將,智勇深沉,乃於明亡三十餘年,奉朱氏復興,則與夏臣靡相似;其與宮人太監匿一塊保全,則與程嬰相似;其屈膝穹廬而終奮大辱之積志,即李陵之所嘗欲而未能者也。 [35] 
  • 明廷:吳三桂勇將宜收用,勿委之敵人。三桂忠勇,可倚以辦賊。
  • 崇禎皇帝:才武可用,召對平台。
  • 清太宗皇太極: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 南明福王朱由崧:雪恥除兇,功在社稷。
  •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將軍本朝之勳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軍入京,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
  • 史可法:近聞遼鎮吳三桂殺賊十餘萬,追至晉界而還。或雲假之以破賊,或雲借之以成功,音耗杳然,未審孰是。然以理籌度,寧、前既撤,則勢必隨以人關,此時畿輔間必為所有。但既能殺賊,即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讎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數也。 [39] 
  • 明朝遺臣朱舜水:吳三桂愚騃豎子,失於較計。
  • 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 康熙帝:吳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騷動,偽檄一傳,在在響應,八年之間,兵疲民困。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吳三桂暴斃),逆賊遂爾蕩平。倘復再延數年,將若之何?今幸賴天地祖宗之靈,剿滅逆賊,方為此言。倘逆賊未能殄滅,其咎豈不盡歸朕身”,“朕聽政二十餘年,閲歷世務已多,甚覺慄慄危懼。前者凡事視以為易,自逆賊變亂之後,覺事多難處”,“回思前者數年之間如何閲歷,轉覺悚然可懼矣”,“吳三桂兵圍永興城,破在旦夕。吳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就連他的身邊大臣也説:“皇上若如此,則懦怯不及祖宗矣。” [20] 
  • 貝勒尚善:自成之入,公手握重兵,不能一戰退賊,而忍視父死,乞兵清朝,及其君父之仇既報,宜即退伏田野,以避利達之口,而乃受王封,身享富貴,此其不義一也;永曆寄身南裔,朱氏血食,只一片土,公以明朝世臣,甘心擒獻而自王其地,此其不義二也;大清封公為王,待以不臣之禮,嫁女娶婦,恩若骨肉,德之握也,尚何忍反?此其不義三也;公既反,則宜推戴故君子孫示天下,以不忘本之意,而公乃汲汲自取,此其不義四也;公只有一子二孫,而時在京師,公之祖墳在寧遠,九族之在關東者甚多,其必將鋤滅盡矣,而公猶悍然不顧,此其不義五也。夫蜂釀蜜成而身則斃,公年今七十餘,日無幾,竭力經營,子孫無託,公其為誰而作此舉耶? [23] 
  • 劉健:三桂挾封疆以重,張皇邊事,自負萬里長城。鎮將欺督撫,三桂欺朝廷,懷藏弓烹狗之慮,深市權固位之念;重勞王師,傷財所不顧矣。
  • 謝四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不思親。 [21] 
  • 孫旭: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 [21] 
  • 邵為章: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胍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行營歷歷草悽悽,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晴威尚在,老軍猶説舊平西。 [22] 
  • 佘一元: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
  • 談遷:吳三桂之乞援建州,非其意也。建州告警在正月,又寧遠內徙,邊藩盡撤,建州搗虛無疑矣。三桂內眭賊寇,外憷建人,權其兩害,勢必東款以擊寇,而三桂孤矣。當時王永吉輩奮薊遼之師,稍張其翼,三桂當未失路至此。嗚呼。僕固懷恩以回紇靖安史之亂,桑維翰以契丹滅唐,雖撓敗踵至,而兩京收復自如也,石晉初造亦自如也;皆先有成約,輸幣割地,得支吾目前。三桂孤旅,又無一人佐其謀,前門驅虎,後户進狼,至不暇顧,惜哉! [37] 
  • 金昌業:世或以三桂開關納清兵為罪,此不然也。當是時,皇城已陷,帝殉社稷,天下亡矣。三桂雖欲獨保關門,得乎?其勢不破於自成,則破於清兵,不由三桂主張也。且自成之罪為大,明臣子者所宜不反兵而討者也。三桂棄必破之關,而復君父之讎,倉卒處義,可謂得矣。若使三桂徒守一切之義,不與清兵併力,則畢竟見破於自成,而清兵亦自入關矣,天下事亦何益哉?但襄死而三桂死則善矣,而不能死,此三桂罪也。然隱忍三十年,白首舉事,使天下震動,其所為亦壯哉!而惜乎不立大明宗室,失天下望,身自僭號,竟致敗滅,喪名失節,無足可論。豈其年耄志衰而輔佐不得其人哉?何其與當日處義若二人之為也?遼東李素曾為先君(金壽恆)言,吳王在雲南,遇士卒善飲酒,每遇戲,好點嶽武穆事,見之大哭,仍曰:“天下如此,藩竟不是人。”言訖復哭,哭罷復飲,此可見其志所在也。後來事雖不厭人意,要是雄傑間世人也。 [36] 
  • 成以性:三桂以大壽外侄,頗有材略,受君命守此城(寧遠),為敵國所憚。聞流寇陷京,稱以復仇,舉兵入關,名則正矣,既入山海關,戰敗以死,則志雖未伸,忠亦可尚。而先賣其身,擊走子(自)成,子(自)成既走,更無所營,身為降虜,為天下之罪人。噫。 [38] 
  • 著名清史專家李治亭:在明清之際的大舞台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 [24] 
  • 王妍:眾所周知,吳三桂反清,被清朝視為罪大惡極的“逆臣”。 [25] 

吳三桂個人作品

個人作品
《喝火令》
《醉高歌》

吳三桂軼事典故

吳三桂少年救父

吳三桂少年時,有一天吳襄率數百人出城偵察,突然與大隊後金兵遭遇,後金將領實行圍而不攻的戰術,迫其投降。吳襄無意投降,卻無法突圍。祖大壽憑城樓遠望,知後金兵勢大,明兵出擊,如以卵擊石,俏遭全軍覆沒,丟失城池,將犯不救之罪。吳三桂見父親被圍,心急如焚,便跪着在舅父面前,請求發兵為父解圍。祖大壽説:“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歸!”吳三桂請求再三,祖大壽就是不答應。最後,吳三桂痛哭流涕地説:“總爺不肯發兵,兒請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壽答應。吳三桂隨後率家丁二十人,出城救父。吳三桂左右各置一將領,自己居中,分十八人為兩翼衝陣。後金兵見明兵極少卻敢輕易出戰,很是懷疑,便閃開一個陣口,將吳三桂二十人裹入陣中。吳三桂馳入陣中,連續射出兩箭,後金兵應弦而倒。後金一員將官擁旗向他衝來。吳三桂一箭射中,這員將官從馬上跌落下來。吳三桂急馳近前,下馬割取首級。不料此人受重傷未死,他眼看吳三桂舉刀之際,抽出隨身的短刀,奮力躍起,朝吳三桂面部刺來,吳三桂被砍中他的鼻樑,頓時血流如注。他顧不得傷口,手起刀落,將這個將官的頭砍了下來,並將後金將官仍在地上的紅旗撕下一塊,把鼻子裹起,飛身上馬,找到了父親。後金始終懷疑明兵以少衝陣,可能是誘敵之計,不敢用力堵截,加之吳三桂衝鋒在前,來勢兇猛,鋭不可當。於是,吳三桂帶領明兵衝出。後金兵怕中誘兵之計,不敢追趕。 [47] 
吳三桂返回城下,祖大壽已親自出城迎接,看到他血流滿面,不禁對外甥發出讚歎。吳三桂下馬,向祖大壽跪拜,忍不住哭了起來。吳襄站在旁邊説:“要不是我兒捨命相救,我們再也不能見面了!”祖大壽撫摸着吳三桂的肩背,説:“兒不要憂慮不富貴,我馬上題請超擢!”關寧援兵太監高起潛是吳三桂的義父,他得到三桂救父出圍的消息,説:“真是我的兒子啊!”吳三桂的鼻子也留下了輕微疤痕,以後他每當與人談話不投合時,就用手“自捫其鼻”,這個習慣保持了終身。 [47] 

吳三桂相貌相關

吳三桂 吳三桂
吳三桂堪稱美男子。吳三桂祖籍江蘇高郵,瀰漫着水氣的杏花春雨的江南;他本人卻是在風霜凜冽的遼東長大。江南的水氣和塞外的長風同時溶進了他的氣質。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白皙的面龐上兩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條挺拔的鼻樑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漢的英風颯氣。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間那股端凝沉穩之氣,竟如深潭靜水,灩瀲襲人。
古書中是這樣記載的:“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年少成名的吳三桂曾在北京短暫逗留。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裏,有着傳奇經歷而又風姿俊逸的他幾乎引起了轟動。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們都以結識他為榮。他兼粗豪與文雅的氣質使名動京師的大詩人吳梅村十分傾倒,為他留下了“白皙通候最少年”一句。郭垣也説:“魁偉俊材人也,自幼在戎馬行中,軍略超眾,髯須長大,乃貴人相也。

吳三桂人物戀情

有一年,吳三桂隨祖父到蘇州採購綢緞,閒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羣,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別後,心神不定,腦海裏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藉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隨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表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着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説,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將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只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後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於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敍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説:“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為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説:“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只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只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

吳三桂衝冠一怒

陳圓圓 陳圓圓
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衞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吳三桂《圓圓曲》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據説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梅村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梅村所拒絕。

吳三桂三桂測龜

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時,衡州山嶽廟有大如銅錢的白龜,據説非常靈。吳三桂選擇吉日,親赴廟宇,在神座前放上天下輿圖,默默看着白龜在輿圖上走到哪裏。白龜緩慢行走,不出長沙、衡州、永州之間,最後經貴州走到雲南。吳三桂再三虔誠祈禱,白龜還是一樣的路徑。吳三桂和他的臣子相顧失色,後來果然應驗。 [32] 

吳三桂發現後裔

三藩之亂後,吳三桂家族遭到清廷追殺,其後裔長期湮沒無聞。21世紀發現貴州岑鞏馬家寨吳氏家族為吳三桂後裔。吳三桂之子吳應麒在吳周王朝行將就木之時護送陳圓圓等人躲避到雲貴交界地帶,並悄悄來到岑鞏縣安身隱藏。吳三桂遺體被其大將馬寶秘密運到黔東南,最後將其葬在岑鞏馬家寨。這個事實經過滕紹箴李治亭等清史專家的考察而被確定。 [26] 

吳三桂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父親
吳襄
明崇禎初官錦州總兵
母親
不詳
---
繼母
祖氏
祖大壽的妹妹(或姐姐)
哥哥
吳三鳳
---
弟弟
吳三輔
---
妻妾
張氏
---
四滿婦
清廷所賜之四名滿洲女子,“凡行軍必隨往” [28] 
愛妾有陳圓圓、八面觀音、四面觀音、蓮兒等
據説其雲南後宮有嬪妃千人
兒子
順治十年(1653年)與建寧公主成婚,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為朝廷人質。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處絞,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官
---
幼子數人
---
女兒
吳氏
吳氏
吳氏
嫁王永康 [29] 
孫子
吳世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十三日,吳世霖與其父吳應熊被處死
---
吳世璠
吳應熊的庶子,起初留守雲南,吳三桂死後到貴陽奔喪時被部將擁立為帝,改年號洪化 [30]  康熙二十年(1681年)自盡

吳三桂人物爭議

吳三桂籍貫爭議

吳三桂到底是什麼地方的人,史書記載不一,有中後所、山海衞、錦州、寧遠、鐵嶺等説法。但是吳三桂本人給清廷的上書中説他的祖墳與家產都在中後所,所以他應為中後所人。 [1]  [2] 

吳三桂生年爭議

關於吳三桂的生年,史書極少記載,唯孫旭撰《平吳錄》記為壬子年,《清史稿·吳三桂傳》只記卒年六十七歲,即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 [51] 
不過,明朝兵部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開出的一份吳三桂履歷則顯示吳三桂時年三十二歲,按虛歲算法倒推,則生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49] 

吳三桂降清爭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髒,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ji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髮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準備的大順軍兵敗如山倒。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軍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裏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説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説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儘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清搬兵的招數。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吳三桂反叛失敗

昭武通寶 昭武通寶
反叛之初,在他看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勝八旗,而揭起反滿的旗幟,可以爭取廣大漢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揮才能而言,年輕的康熙皇帝又決非自己的對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是,實際情況恰與吳三桂的願望相反。
一是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其次,由於此時清兵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脱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鋭、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並未產生什麼重要影響,雖然他代表漢族利益,但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吳三桂的估計相反,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着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27] 

吳三桂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 [31] 
《吳三桂紀略》
《平西王吳三桂傳》

吳三桂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作品
飾演者
1981年
1984年
鹿鼎記(梁朝偉版)
1987年
1989年
陳圓圓(蘇明明版)
1991年
秦淮八豔之陳圓圓
1992年
鹿鼎記(周星馳版)
1998年
鹿鼎記(陳小春版)
王偉
2000年
2001年
曹永祥
2001年
邊關麗人陳圓圓
2003年
2004年
長河東流
2004年
明末風雲
2005年
2006年
明末風雲2
2008年
鹿鼎記(黃曉明版)
2010年
2012年
公元1644(紀錄片)
2012年
2014年
鹿鼎記(韓棟版)
2015年
2017年
2020年
鹿鼎記(張一山版)
參考資料
  • 1.    《明清史料》丙編七,第658頁:“本藩奉命西遷,已將起行日期奏報。但本藩生於遼、長於遼,有祖、父墳園葬於中後,叨蒙皇恩,特賜葬祭。今本藩領全家及官兵全家往西剿撫,本藩思源之念雖殷,不敢私自留人看守。中後原有本藩安設莊田十處,今留人丁百餘,並本藩兄吳三風、部扎遊擊張羽高督率看守,以備祭掃。懇祈皇上、皇叔父攝政王洪慈,俯敕户部,準給原設莊田,留人看守墳園。即本藩之祖、父得沾聖恩於九泉,本藩矢忠之心得圖報於萬一矣。”
  • 2.    孫守朋:《吳三桂全傳》簡評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8-12-21]
  • 3.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父襄,明崇禎初官錦州總兵。三桂以武舉承父蔭,初授都督指揮。
  • 4.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順治元年,李自成自西安東犯,太原、寧武、大同皆陷,又分兵破真定。莊烈帝封三桂平西伯,並起襄提督京營,徵三桂入衞。
  • 5.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尋命英親王阿濟格為大將軍,西討自成,三桂率所部從,自邊外趨綏德
  • 6.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破文選玉龍關,取永昌,由榔走緬甸。師渡潞江,定國設伏磨盤山,詗知之,分八隊迎擊,斬殺過半。
  • 7.    吳三桂族每代選一位"秘傳人" 將祖上歷史口授相傳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2-13]
  • 8.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康熙元年,捷聞,詔進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
  • 9.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十三年正月,三桂僣稱周王元年
  • 10.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是歲,三桂年六十有七,兵興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竊號自娛。其下爭勸進,遂以三月朔稱帝,改元昭武,以衡州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諸將,首國公,次郡公,亞以侯、伯。造新曆。舉雲、貴、川、湖鄉試。號所居舍曰殿,瓦不及易黃,以漆髹之。構廬舍萬間為朝房。築壇衡山,行郊天即位禮,將吏入賀。是日大風雨,草草成禮而罷。
  • 11.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明福王由崧稱帝南京,使封三桂薊國公,又遣沈廷揚自海道運米十萬、銀五萬犒師,三桂不受。
  • 12.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尋命英親王阿濟格為大將軍,西討自成,三桂率所部從,自邊外趨綏德,二年,克延安、鄜州,進攻西安。自成以數十萬人迎戰,三桂督兵奮擊,斬數萬級。自成出武關南走,師從之,自襄陽下武昌,自成走死。師復東徇九江。
  • 13.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五年,命與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衞李國翰同鎮漢中。六年,明宗室朱森滏攻階州,三桂與國翰督兵擊斬之。有王永強者為亂,破延安、榆林等十九州縣,延綏巡撫王正志、靖遠道夏時芳死之;復陷同官、定邊、花馬池。三桂督兵克宜君、同官,擊斬七千餘級。進克蒲城、宜川、安塞、清澗諸縣,誅永強所置吏。
  • 14.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八年,入覲,賜金冊印。時明桂王由榔稱帝居南寧,張獻忠將孫可望、李定國等皆降於明,率兵擾川北諸郡縣。命三桂偕國翰率師討之。
  • 15.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九年七月,三桂與國翰遣兵西撫漳臘、松潘,東拔重慶;進攻成都,明將劉文秀棄城走;復進克嘉定,駐軍綿州。文秀及王復臣復自貴州向四川,招倮儸為助,陷重慶,進破敍州。三桂屢戰不利。文秀、復臣圍巡按御史郝浴於保寧。浴趣三桂等赴援,擊斬復臣,文秀引兵走。
  • 16.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十四年,可望反明,攻由榔,定國御之,可望敗走長沙,來降。詔授三桂平西大將軍,與國翰率師徇貴州。
  • 17.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破文選玉龍關,取永昌,由榔走緬甸。師渡潞江,定國設伏磨盤山,詗知之,分八隊迎擊,斬殺過半。取騰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還。
  • 18.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一》:
  • 19.    左書諤《讀論吳三桂殘件》
  • 20.    《清聖祖實錄》,卷44,18-19頁。
  • 21.    《平吳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24]
  • 22.    南沙三餘氏撰:《南明野史》,卷下,70頁,載《明清史料彙編》第5集,第2冊。
  • 23.    《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
  • 24.    吳三桂、陳圓圓魂歸何處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14-12-13]
  • 25.    吳三桂陳圓圓還有多少奧秘?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14-12-13]
  • 26.    滕紹箴、李治亭.《陳圓圓後傳》:嶽麓書社,2012年
  • 27.    姚念慈:《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
  • 28.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  .國學導航
  • 29.    《履園叢話·叢話一 舊聞 》:蘇州王永康者,逆臣吳三桂婿也。
  • 30.    世璠,應熊庶子,留雲南,奔三桂之喪,至貴陽,其下擁稱帝,改號洪化,
  • 31.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18]
  • 32.    佚名:《吳耿尚孔四王全傳》:初,三桂僭號衡州。衡州山嶽廟有白龜,大如錢,多靈異;三桂志希器,卜日,詣廟供天下輿圖於神座前,默視龜之所向。蹣跚循走,不出長沙、衡、永間;已復從貴州至雲南而止。再三虔禱,白龜三複如之。三桂君臣相顧失色,後果如所卜。
  • 33.    滕紹箴.《三藩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194、1219頁
  • 34.    滕紹箴.《三藩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227—1228頁
  • 35.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4,元年六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4-20]
  • 36.    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32冊: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84—485頁
  • 37.    談遷.《國榷》:商務印書館,1958年:第6075頁
  • 38.    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18冊: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48頁
  • 39.    史可法.《史忠正公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7頁
  • 40.    電視劇《龍珠傳奇之無間道》演職員表  .豆瓣網[引用日期2022-06-26]
  • 4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50頁
  • 42.    曾磊,趙士第.松錦之戰後的明朝遼東邊防[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36(06):105-109.
  • 43.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35-59頁
  • 4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4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6—20頁
  • 45.    陳洪範:《北使紀略》:暗遣人相聞三桂,三桂傳言:“清朝法令甚嚴,恐致嫌疑,不敢出見!”令所親來致意:“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三桂旋西出剿賊。
  • 46.    佚名:《袁自如公粵西家傳》:時煥單騎入都,召對者只四人:煥與所部領都司韓閏昌、左鎮總兵祖大壽與壽所部都司吳三桂耳。
  • 47.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22—24頁
  • 48.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4—5頁
  • 4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3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11—317頁
  • 50.    李厚恩.《山河作證》: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00頁
  • 51.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3頁
  • 52.    李厚恩.《山河作證》: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89—291頁
  • 53.    吳三桂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54.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18,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965頁
  • 55.    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後措施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3-08-18]
  • 56.    李治亭. 《吳三桂全傳·明末悍將》.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 4-173.
  • 57.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世祖定京師,授三桂平西王冊印,賜銀萬、馬三。
  • 58.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自成聞三桂兵起,自將二十萬人以東,執襄置軍中;復遣所置兵政部尚書王則堯招三桂,三桂留不遣。越四日,王進次連山,三桂又遣雲龍齎書趣進兵。師夜發,逾寧遠,次沙河,明日,距山海關十里。三桂遣邏卒報自成將唐通出邊立營,王遣兵攻之,戰於一片石,通敗走。又明日,師至關,三桂出迎。王命設儀仗,吹螺,偕三桂拜天畢,三桂率部將謁王,王令其兵以白布系肩為識,前驅入關。自成兵橫亙山海間,列陣以待。王令諸軍向自成兵而陣,三桂兵列右翼之末。陣定,三桂先與自成兵戰,力斗數十合。及午,大風塵起,咫尺莫能辨,師噪風止。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以二萬騎自三桂陣右突入,騰躍摧陷。自成方立馬高岡觀戰,詫曰:“此滿洲兵也!”策馬下岡走,自成兵奪氣,奔潰。逐北四十里,即日王承製進三桂爵平西王,分馬步兵各萬隸焉,令前驅逐自成。
  • 59.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而自成已以乙巳破明都,遣降將唐通、白廣恩將兵東攻灤州。三桂擊破之,降其兵八千,引兵還保山海關。自成脅襄以書招之,令通以銀四萬犒師,遣別將率二萬人代三桂守關。三桂引兵西,至灤州,聞其妾陳為自成將劉宗敏掠去,怒,還擊破自成所遣守關將;遣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上書睿親王乞師。王方西征,次翁後,三桂使至,明日,進次西拉塔拉,報三桂書,許之。
  • 60.    孟慶來.吳三桂降清問題新探——吳三桂與祖大壽往來書信檔案解讀[J].蘭台世界,2016(23):19-22.
  • 61.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4,崇德八年正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1-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