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鎖定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jirgalang,蒙古語意為幸福、快樂 [2]  ,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鑲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舒爾哈齊第六子,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31] 
濟爾哈朗自父親被努爾哈赤囚禁後,就被努爾哈赤撫養,得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主的器重,受封和碩貝勒,參與國政,並隨軍南征北戰。哥哥阿敏被囚後,他接管鑲藍旗,並負責後金刑部事務。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濟爾哈朗受封和碩鄭親王。後在松錦之戰中圍困並降服錦州順治帝即位後,他與多爾袞共同輔政,不久即遭多爾袞排擠。後掛帥南征,奪回湖南,擒殺何騰蛟。多爾袞死後,他輔佐順治帝肅清多爾袞一黨,繼續在朝中發揮影響力。
順治十二年(1655年),濟爾哈朗去世。後追諡為獻,入祀盛京賢王祠,配享太廟,其後裔世襲罔替,成為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24]  [31] 
全    名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諡    號
封    號
和碩鄭親王、信義輔政叔王、叔和碩鄭親王
愛新覺羅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日期
1599年11月19日(萬曆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
逝世日期
1655年6月11日(順治十二年五月初八日)
安葬地
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
主要成就
在松錦之戰中攻佔錦州等城
奪回湖南,擒殺何騰蛟
輔佐順治帝肅清多爾袞一黨
旗    籍
滿洲鑲藍旗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早年經歷

濟爾哈朗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1599年11月19日)。 [31]  在他十一歲時,父親舒爾哈齊涉嫌謀叛而被努爾哈赤囚禁,濟爾哈朗遂被努爾哈赤收養,於後金天命年間受封和碩貝勒。他首次嶄露頭角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冬,當時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出兵攻打與後金結盟的科爾沁部,科爾沁部首領奧巴向後金告急,努爾哈赤派濟爾哈朗等人率領大軍援救科爾沁部,當後金兵進抵農安塔一帶,林丹汗聞訊逃遁,他們也就撤回。 [3]  [4]  翌年四月和十月,濟爾哈朗又參與征討內喀爾喀巴林部扎魯特部,取得勝利。 [3]  在此期間,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在汗位更迭期間,濟爾哈朗拒絕並勸阻了兄長阿敏拉他一起單幹的要求。 [37]  因此皇太極依然十分器重濟爾哈朗,對他及嶽託、德格類三人的“恩養之厚”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兒子。 [5]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派阿敏、濟爾哈朗兄弟及嶽託等貝勒率三萬大軍進攻朝鮮及駐紮朝鮮境內的明將毛文龍,濟爾哈朗等人率軍渡過鴨綠江、佔領義州,便率軍直取明軍毛文龍佔據的鐵山,因毛文龍在海島,未能俘獲,然後揮兵南下,朝鮮國王李倧逃往江華島,遣使前來議和。阿敏拒絕議和,企圖進佔朝鮮王京,甚至圖謀自立,濟爾哈朗與嶽託等人堅決反對阿敏一意孤行之舉,阿敏迫於弟弟及其他七旗的壓力,只好與朝鮮議和撤軍。隨後,濟爾哈朗又隨皇太極出征明朝,參加寧錦之戰 [3] 
天聰二年(1628年)四月,已西遷的察哈爾部固特塔布囊潛回阿喇克綽忒部舊駐地,號召蒙古諸部反抗後金,皇太極命濟爾哈朗與豪格率軍征討,殺固特塔布囊,收其部眾。 [3]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鑲藍旗主

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濟爾哈朗隨皇太極入塞攻明,帶領右翼四旗攻打大安口,並襲擊明朝援兵,五戰皆捷,馬蘭口、馬蘭營、大安口三城俱降。然後策馬南下,會合阿巴泰等人率領的左翼四旗攻克遵化城,再揮軍西進,直逼北京,隨皇太極在德勝門下擊敗滿桂等所率的明軍。十二月,濟爾哈朗攻打通州,焚燬明軍大批船隻,佔領運河重要碼頭張家灣。翌年正月,濟爾哈朗隨皇太極率軍東進,攻克永平,斬殺自後金歸明的劉興祚。二月,皇太極出塞,命濟爾哈朗與阿巴泰、薩哈廉等領兵駐守永平,他在駐守期間,“察倉庫、閲士卒、置官吏”,致書招降附近各州縣,其中灤州遷安降金。三月,皇太極讓阿敏接替他們駐守關內四城,濟爾哈朗等在招降了榛子鎮後回到後金。 [3]  一個多月後,阿敏就在明軍攻擊下放棄關內四城,倉皇逃回後金。皇太極震怒,治阿敏之罪並將其幽禁,然後將阿敏的絕大部分財產轉給濟爾哈朗。 [6]  濟爾哈朗則率弟弟篇古(費揚武)及侄艾度禮、顧爾瑪洪(固爾瑪琿)宣誓效忠皇太極,決不步乃父、乃兄的後塵。 [7]  此後,他接替阿敏成為鑲藍旗主。 [8] 
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後金設立六部,濟爾哈朗主管刑部事務,不久就隨皇太極出征大淩河城,負責策應並攻陷周邊台堡,最終獲得勝利。 [3] 
天聰六年(1632年)五月,濟爾哈朗隨從皇太極遠征察哈爾部,率領右翼四旗攻佔歸化城,收其黃河一帶的部民千餘人。 [3] 
天聰七年(1633年)五月,明將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航海來降,濟爾哈朗等迎護其眾。六月,皇太極詢問該先打明朝、朝鮮、察哈爾三者中哪一個,濟爾哈朗認為朝鮮不必徵,而明朝是後金敵國,應先奪取明京畿數城駐紮,等待機會,並屯兵于山海關以東、錦州以西,騷擾明軍耕種,使其不得休息,又分兵一半於山海關前立營,半繞入關後,內外夾攻,如此則明朝必敗。 [3]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年號崇德,濟爾哈朗受封和碩鄭親王(Hošoi ujen cin wang,音譯為“和碩烏真親王”,烏真為“重”之意 [30]  ,或作烏金、無極、右真等)。其後清軍西掠塞內,東攻朝鮮,濟爾哈朗或留守瀋陽,或率軍攻寧遠、錦州以策應。在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進攻松山、錦州的軍事行動中,濟爾哈朗九戰九捷,俘虜二千餘人。 [3]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輪番圍錦

主詞條:松錦之戰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濟爾哈朗領兵修整義州城,駐兵屯田,以長期圍困騷擾錦州並妨礙明人耕種。 [9]  其後,濟爾哈朗每三個月就與多爾袞輪番圍困錦州,並在錦州外圍與明朝援軍交戰。在他第一次圍城期間,有曾附明之蒙古多羅特部蘇班岱、阿巴爾岱居杏山西五里台,準備歸順清朝。皇太極命濟爾哈朗與多鐸、郡王阿達禮率一千五百兵前去接應。皇太極料定明軍見清軍兵少,必來迎戰,囑咐濟爾哈朗做好準備,果然明杏山總兵劉肇基沿城結營,與錦州、松山守將分翼列陣,進逼清軍,濟爾哈朗命令駐軍待明軍呼噪而來,隨後親自督戰,衝入明軍陣中,與諸王、貝勒並進,大敗明軍,追奔至城下,斬其副將楊倫等,又遣兵破明軍兩營於城南,獻所獲馬、械於御營,皇太極分賜有功將士,並加賜濟爾哈朗一匹御廄良馬。九月,濟爾哈朗第二次同武英郡王阿濟格等圍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屢次出兵突圍,濟爾哈朗設伏城南,而明軍也知道有伏兵,趕緊撤回,清軍追斬六十餘人,他又遣輔國將軍務達海俘明運糧兵於杏山、塔山間。 [3]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第三次輪到濟爾哈朗負責圍困錦州。濟爾哈朗於錦州城四面各立八營,挖深壕,沿壕築垛口,各營間以深溝相連,一如圍大淩河城之法,並通過策反明軍中的蒙古人而攻陷錦州外城,又在四月設伏擊退了自杏山而來的明朝援軍。 [3]  五月,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六萬援軍至松山,濟爾哈朗迎戰於松山西北,據稱擊斬二千人,但清軍所受損失亦不小,兩紅旗、鑲藍旗三旗駐營之地為明軍所奪。六月,皇太極又命多爾袞、豪格代濟爾哈朗等圍錦州,濟爾哈朗則受到議罪,皇太極認為“此特偶誤耳”,免其處分。 [3]  [10]  八月十四日,皇太極聽説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前來,遂親征松山,與之決戰,仍以濟爾哈朗留守盛京。在大破明軍後,皇太極於九月初安排濟爾哈朗第四次接替多爾袞圍困錦州。 [3]  [11]  十一月,多爾袞再次被派往錦州,同濟爾哈朗一起圍城。 [12]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錦州守將祖大壽聽説松山失守,終於獻城降清。四月,濟爾哈朗先後克塔山、降杏山,在拆毀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後凱旋,至此取得松錦之戰的勝利。 [3]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輔政叔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死亡,由於沒有確立繼承人,引發諸王爭位,尤其是豪格與多爾袞相持不下。濟爾哈朗提議以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帝,第九子福臨為太子。 [13]  經過諸王的鬥爭與妥協,最終接受了以擁立福臨的折中方案(關於濟爾哈朗是否為該方案首倡者,參見“人物爭議”目錄)。於是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多爾袞負責國政,濟爾哈朗負責軍事。 [15]  九月,濟爾哈朗與阿濟格領兵攻陷寧遠和山海關之間的中後所、前屯衞、中前所三城,斬殺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等 [3]  ,但在十月進攻寧遠時被吳三桂擊退。 [16]  十二月,他與多爾袞召集諸王羣臣,認為國家大事不應由諸王羣臣議論後再決定,而應直接由濟爾哈朗、多爾袞二人裁決才能提高效率、確保穩定,二人由此解除所理部務,專任攝政,分別稱“攝政和碩鄭親王”和“攝政和碩豫親王”。 [17] 
多爾袞表面上與濟爾哈朗勢均力敵,其實一直在排擠濟爾哈朗,意圖獨攬大權,濟爾哈朗採取退讓態度,於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召集內三院八衙門堂官,要求他們“嗣後凡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啓知睿親王”,等於承認自己的權力在多爾袞之下。 [18]  五月,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濟爾哈朗則留守盛京。九月,濟爾哈朗隨順治帝進北京。十月,順治帝在北京再次登基,濟爾哈朗被加封為信義輔政叔王,獲賜金千兩、銀萬兩、緞千匹。 [3]  不過,這一加封實際上確立了多爾袞為攝政王、濟爾哈朗為輔政王的上下地位,連每年俸祿都只有多爾袞的一半(攝政王三萬兩,輔政王一萬五千兩)。 [19] 
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多爾袞藉口鄭親王府台基超過了規定的尺度,罰濟爾哈朗銀二千兩。 [20]  此後濟爾哈朗被罷免輔政權,不再稱輔政王。七月,多爾袞又安排其同母弟多鐸為輔政王(全稱輔政叔德豫親王),這意味着濟爾哈朗的輔政權被多鐸取代。 [21]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後期沉浮

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貝子屯齊、尚善、屯齊喀等告發濟爾哈朗,説當太宗初喪時,濟爾哈朗不舉報兩黃旗大臣謀立肅親王豪格,以及扈從入關期間擅自令兩藍旗越序立營前行,議罪當死,遂興大獄。勳臣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諸子侄皆受到牽連。多爾袞從輕發落,降濟爾哈朗為多羅郡王,罰銀五千兩,肅親王豪格則被幽禁。 [13]  閏四月,復濟爾哈朗鄭親王爵。九月,濟爾哈朗被封為定遠大將軍,率師南下湖廣。十月,道經山東,鎮壓了曹縣的抗清義軍,俘獲了義軍首領李化鯨、李名讓等,同時又得到了降將劉澤清的反叛罪證,將其誅殺。 [3]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濟爾哈朗進入湖廣,進攻南明永曆政權和大順軍餘部。當時南明永曆政權和大順軍餘部已結成鬆散的抗清陣線,何騰蛟馬進忠等佔據湘潭李過等佔據辰州堵胤錫等佔據永興王進才等佔據寶慶。濟爾哈朗命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固山額真阿濟格尼堪統領八旗精鋭為前鋒,自率大軍繼後,攻破湘潭,殺何騰蛟。然後清軍由永興直趨辰州,李過敗走,逃往廣西。接着,濟爾哈朗派尚書阿哈尼堪攻克寶慶,又派兵連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諸路兵馬共二十八營。七月,分兵攻靖州衡州,斬殺陶仰用,擊破胡一青的七座營寨,向南進至廣西全州,向西進至貴州黎平府及烏撒土司,先後攻克了六十餘城。 [3]  八月,清廷令其班師。 [22] 
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濟爾哈朗凱旋,獲賜金二百兩、銀二萬兩。 [3]  十一月,多爾袞率包括濟爾哈朗在內的諸王出獵於古北口外,十二月即病死,其胞弟阿濟格欲承襲攝政,暗中派人到北京召其子勞親,令其多率兵來,企圖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依附自己,兩白旗大臣為防止被阿濟格強行吞併,遂向濟爾哈朗等告發阿濟格欲謀亂奪政,濟爾哈朗與巽親王滿達海商議預防之策,多爾袞柩車還京時,行至石門,濟爾哈朗等以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派兵監視阿濟格入京,防止了政變的發生。 [23]  其後,順治帝親政,濟爾哈朗拉攏理政三王(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告發多爾袞的篡位陰謀,導致多爾袞身後遭到清算,其同母兄阿濟格及其他黨羽均被肅清。 [24] 
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濟爾哈朗被順治帝加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3]  此後他仍對順治帝有較大影響力,如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帝兩次不顧反對要出關謁陵,都是被濟爾哈朗成功勸阻的。 [28-29]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晚年去世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濟爾哈朗上疏勸諫順治帝為政務必守信,並建議設置起居注官於左右。五月,濟爾哈朗病重。初七日,順治帝前往王府探視,問他有什麼要叮囑的,濟爾哈朗説:“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答,不勝感痛!惟願以取雲貴、滅桂王為念。且滿洲兵甚少,而能破流賊、取京都,應加撫卹。”順治帝垂涕道:“天何不令朕叔長年耶?”説罷痛哭。回宮後,命畫工繪其像。第二天(即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濟爾哈朗去世,享年五十七歲,順治帝輟朝七日,賜祭葬銀萬兩,為他立碑紀功。 [3]  [25]  [31]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康熙帝贈諡號為獻。 [3]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賢王祠 [3]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命濟爾哈朗等配享太廟 [3]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主要影響

濟爾哈朗活躍於後金和清朝初年,其主要影響體現在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
  • 軍事方面:濟爾哈朗從軍二十多年,與明朝(包括南明)、蒙古、朝鮮都交過手,為清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他在軍事上最主要的功勳就是入關前攻陷或降服了明朝關外八城中的六城(錦州、塔山、杏山、中前所、中後所、前屯衞),基本摧毀了明朝的關寧錦防線;入關後掛帥奪回湖南,擒殺何騰蛟,在湘潭屠城,前後收取六十餘城。 [31] 
  • 政治方面:濟爾哈朗在政治方面的建樹首先是入關前主管刑部事務,推進後金(清)政權的法制建設,仿明律積極整頓和制定後金的法制,因此對後金由習慣法向成文法過渡起了一定作用;其次是入關後輔佐順治帝肅清多爾袞一黨,維護了順治帝的權威。另一方面,他又代表滿洲貴族的利益,積極維護多爾袞生前所定下的逃人法,使魏琯等漢官調整逃人法的努力受挫。 [24]  [31]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歷史評價

  • 順治帝:
    • ①忠貞天挺,端亮性生,秉志精誠,夙懷英毅。當我太祖武皇帝肇造丕基之時,暨我太宗文皇帝底定鴻業之日,王以本支之親,膺心膂之任,躬擐甲冑,奮冒矢石……及兼攝司寇,秉心忠良,行己端誠,仰體皇考好生之心,以致刑清法平,而治兵輔政亦皆克殫靖共,因封為和碩鄭親王。迨皇考升遐,宗室兄弟懷亂,各有異謀,惟王矢志翼戴,永堅一心,以定大計。此功高社稷,較戰陣之績,為尤重矣……至若佐輔朝政,益著勞績。睿王忌王忠誠,罷輔政叔王,改為和碩親王。及朕親政,復封叔和碩鄭親王,王克贊廟謨,沃心前席,其所禆益朕躬、振飭綱紀者,匡襄實多。方期益殫嘉猷,以翊太平,遽爾嬰疾,遂至屬纊。嗚呼!若王者,忠冠當時,功昭後世,可謂始終一德、生死不渝者矣。 [32] 
    • ②惟王有貞臣之節,有良將之風,臨事能斷,好謀而成,佐我皇祖、皇考肇造艱難,纘成洪緒,親歷戰陣,躬冒矢石,決策於萬乘之中,制勝於千里之外,此王之功也,後遭先帝升遐,不義之徒睥睨神器,而能一意贊襄,擁戴不貳,大計以定,宗社乂安,此亦王之功也。迨整旅入關,奉揚廟略,贊除大寇,克定中原,碩畫元勳,載在盟府,此亦王之功也。朕親政之日,盡心匡輔,言皆出於至誠,志必□於盡瘁,數年以來,用人行政,大利大害,無不酌議請裁,求合天心民隱,此亦王之功也。嗚呼哀哉!惟王之操心也慎,而慮事也周,得遵養時晦之道,而守之以貞;有達權定變之才,而持之以敬。何期倚毗方殷,遽爾彌留不逮,嗚呼哀哉! [33] 
  • 蕭一山:福臨以沖齡踐祚,奠定中原,征服華夏,其所以能成大業者,皆羣臣襄贊之力也。當時宗室懿親,僇力行間,櫛風沐雨,勤勞佐命者:如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其殊勳茂績,誠可為開國之大人物。 [1] 
  • 李鴻彬:(濟爾哈朗)由於戰功卓著,被封為貝勒,參加議政。他不僅是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而且也是清王朝的創建者之一。濟爾哈朗在統一女真各部和建立清王朝的長期戰爭年代裏,“委任特重,出則總軍,入則留守”,一直擔任着重要的領導職務,組織與指揮了許多次戰役,表現出優異的政治遠識和軍事才能,頗受滿族貴族與清軍將領的稱讚。 [31] 
  • 劉小萌:他經歷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歲壽終正寢時,其他同輩諸王早已先他而去。濟爾哈朗的晚年,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前死後,備極榮光。在清初諸王中,他雖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運的一位。……阿敏性情暴躁,為人專橫,濟爾哈朗卻生性寬厚,處世謹慎。……與其父、兄的悲劇命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濟爾哈朗在皇太極執政的17年中從未受到過責罰,在政治上也是一帆風順,這種情況在他的同輩兄弟中也不多見。這可能得益於他處事的精明和審慎,當然也可能是由於堂兄皇太極對他的信任。……濟爾哈朗在多爾袞面前,唯唯諾諾,加倍小心,仍免不了受排斥受打擊。一旦多爾袞撒手塵寰,他成為朝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親王。於是,他審時度勢,聯合諸王參劾多爾袞一黨,將大權歸於順治帝。這成為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業績。 [24]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人際關係

關係
名字
備註
父親
努爾哈赤之弟
母親
烏拉那拉氏
布乾貝勒之女,滿泰布佔泰之妹
妻子
鈕祜祿氏
嫡福晉,巴圖魯公額亦都之女
葉赫那拉氏
繼福晉,德爾赫禮台吉之女,葉赫部貝勒金台石孫女,孝慈高皇后侄孫女
瑚爾哈蘇氏
三娶福晉,卓立克圖他布囊之女
四娶福晉,繼福晉之妹,本為林丹汗三福晉,降金後為濟爾哈朗所娶
妾室
博爾濟吉特氏
側福晉,扎魯特部巴格台吉之女
瓜爾佳氏
庶福晉,佐領察喇賴之女
薩爾都·烏努古
庶福晉,雲騎尉達祜之女,濟爾哈朗死時從殉
瓜爾佳氏
庶福晉,扎塔之女
安舒紀
庶福晉,帖喇尼之女,濟爾哈朗死時從殉
雲德音哲
庶福晉,德克素尼之女,濟爾哈朗死時從殉
戴佳·蘇邁
庶福晉,雲騎尉品級南達海之女,濟爾哈朗死時從殉
鈕祜祿氏
庶福晉,伯爾格之女
赫舍里氏
妾,戴達禮之女
馬氏
妾,武賴之女
戴氏
妾,驍騎校松坤之女
晉氏
妾,山隆之女
蒙郭蘇氏
妾,邁密山之女
馬佳氏
妾,古類之女
另有一位殉葬側室名穆克金,系穆都之女,無法與族譜記載對照,不詳其姓
兒子
(10人)
愛新覺羅·富爾敦
母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八年(1651年)被立為世子,不久卒,諡愨厚,無嗣
母瑚爾哈蘇氏,襲爵,改和碩簡親王,諡純,子五
愛新覺羅·勒度
母博爾濟吉特氏,封多羅簡郡王,諡敏,無嗣
母瓜爾佳氏(扎塔之女),追封和碩簡親王,子五,端華肅順的祖先
愛新覺羅·輝蘭
母安氏,官至都統,子十八
愛新覺羅·席圖庫
母瓜爾佳氏(察喇賴之女),早夭,無嗣
愛新覺羅·固美
母薩爾都·烏努古,封輔國將軍,子八
愛新覺羅·留錫
母鈕祜祿氏(伯爾格之女),子五
愛新覺羅·武錫
母雲德音哲,告退輔國將軍,子二十三
愛新覺羅·海倫
母赫舍里氏,早夭,無嗣
女兒
(14人)
愛新覺羅氏
母鈕鈷祿氏(額亦都之女),封和碩格格(郡主),嫁博爾濟吉特氏額爾克戴青
愛新覺羅氏
母馬佳氏,嫁博爾濟吉特氏奇泰
愛新覺羅氏
母瑚爾哈蘇氏,早夭
愛新覺羅氏
母瑚爾哈蘇氏,封和碩格格(郡主),嫁阿嚕科爾沁部貴族博爾濟吉特氏穆彰
愛新覺羅氏
母馬佳氏,嫁納喇氏索拜
愛新覺羅氏
母瑚爾哈蘇氏,封郡主,嫁科爾沁部貴族博爾濟吉特氏諾爾布
愛新覺羅氏
母馬佳氏,嫁完顏氏阿喀密
愛新覺羅氏
母戴氏,嫁李氏吳格
愛新覺羅氏
母瓜爾佳氏(察喇賴之女),早夭
愛新覺羅氏
母安舒紀,嫁瓜爾佳氏塞楞額
愛新覺羅氏
母晉氏,嫁西林覺羅氏蘇柏林
愛新覺羅氏
母戴佳·蘇邁,早夭
愛新覺羅氏
母蒙郭蘇氏,嫁博爾濟吉特氏顧穆布
愛新覺羅氏
母為妾,早夭
以上參考資料 [26-27]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人物爭議

關於皇太極死後福臨繼位的問題,傳統觀點依據朝鮮《瀋陽狀啓》的相關記載而認為這首倡於多爾袞。但學者閻崇年則根據濟爾哈朗在當時的地位、事後取得輔政權以及順治帝對他的極大尊重而推測首倡於濟爾哈朗、隨後得到多爾袞的認可。 [14]  另一學者陳涴則不贊同這種觀點,認為濟爾哈朗支持豪格,同時十分謹慎,立福臨的首倡者應該是多爾袞而非濟爾哈朗。 [34]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後世紀念

  • 墓葬
濟爾哈朗葬於北京西北郊白石莊(今白石橋),立碑紀念。其墳墓在民國時屢遭破壞,甚至其窮困的後裔也曾盜墓。解放後蕩然無存,其青花瓷所制的骨灰罐被有關部門收購。 [35] 
  • 故居
鄭親王府位於北京西城區大木倉衚衕。明永樂年間為姚廣孝賜第。清軍入關,定鼎燕京,順治帝以此第賜其從叔鄭親王濟爾哈朗。現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