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輝祖

鎖定
徐輝祖(?—1407年),初名允恭。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明朝初年勳臣、將領,中山王徐達長子。 [1]  [5] 
徐輝祖長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氣。初以勳衞左軍都督府 [2]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襲爵魏國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練兵,並回朝掌中軍都督府事。建文帝即位後,加太子太傅靖難之役爆發後,徐輝祖作為南軍主將,於白溝河之戰中掩護李景隆撤退,全師而還;又在齊眉山大勝燕軍。後被調入南京,淮北南軍因此勢孤而大敗。燕軍渡江時,徐輝祖仍帶兵抵抗。明成祖即位後,將其削爵並禁錮於家中 [3] 
永樂五年(1407年),徐輝祖病逝(一稱自盡 [3]  ),年僅四十餘歲。明神宗時“錄建文忠臣”,在南京立祠祭祀,以徐輝祖為首。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贈太師諡號“忠貞” [4] 
概述圖來源 [71] 
全    名
徐輝祖
別    名
徐忠貞
諡    號
忠貞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1407年
主要成就
屢抗燕軍
最高官職
中軍都督府事、太子太傅太師(贈)
本    名
徐允恭
籍    貫
濠州鍾離縣
爵    位
魏國公

徐輝祖人物生平

徐輝祖青年俊才

徐輝祖原名徐允恭,他是明初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的長子 [1]  ,身高八尺五寸,英俊瀟灑,頗有才氣 [2]  。徐達數次外出鎮守北平,留徐輝祖宿衞御家,家眾肅然,於是明太祖心中非常器重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輝祖以勳衞左軍都督府事,每月獲賜祿米二十石。 [2]  [1]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自北平還,背疽復發,明太祖命徐輝祖奉手詔在中途迎接,不久徐達去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二十六日,徐輝祖襲封父親的爵位魏國公,賜誥“揚中山王之烈,而勉公忠以立志,禮以守身,恪盡繼承之道”。 [6]  不久,避皇太孫朱允炆名諱,改名徐輝祖。

徐輝祖頗受重用

徐輝祖畫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時刻《三才圖會》 徐輝祖畫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時刻《三才圖會》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潁國公傅友德等回師,分駐湖廣、四川諸衞所,以“休息士卒”、“控制蠻夷”。徐輝祖亦受命駐守常德府 [7]  。四月,徐輝祖奉命於湖廣各衞所考察軍士,練兵備邊 [8]  。十二月,被召回南京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9]  。後又讓他回到鳳陽的御賜宅第,“以歲時入覲”。不久賜兵一百二十人作為護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徐輝祖前往陝西練兵防邊。 [10-11]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據稱燕王府的北元降將阿魯帖木兒乃兒不花別有所圖。三月,徐輝祖受太祖之命,與燕王朱棣將阿魯帖木兒等抓捕,押送南京 [12]  。回朝之後,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 [13]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徐輝祖與安陸侯吳傑前往浙江訓練沿海軍士,以防備海上倭寇入侵 [14]  。九月,徐輝祖受命節制陝西都指揮使司將士,以待次年春季征討西番 [15]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徐輝祖前往鳳陽府訓練軍馬。 [16]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四月,徐輝祖與禮部翰林院官員共同前往國子監,考核國子師生。 [17] 
徐輝祖常常陪侍於皇太孫左右,因此得以學習經書大義。又隨書法名家詹希元練習書法,擅長寫大字。 [18] 

徐輝祖建文純臣

主詞條: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要圖 靖難之役要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駕崩,皇太孫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對徐輝祖特加信任,於同年八月加拜他為太子太傅 [18-19]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建文帝下詔修《太祖高皇帝實錄》,命徐輝祖為監修 [20]  。四月,將逢太祖忌日,朱棣派三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等三人到了南京,大臣齊泰請求建文帝把他們一併留下,黃子澄説:“不可以。懷疑他而作此準備,是有害的,不如把他們全部遣返。”徐輝祖此時秘密奏報説:“我的三個外甥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剽悍而且無賴。他不但不忠於陛下,也會背叛他的父親,他日一定會成為大患。”建文帝詢問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和駙馬王寧的意見,二人加以包庇,於是將三人遣返歸國 [21]  。朱高煦偷了徐輝祖的馬逃跑。徐輝祖派人去抓,沒有追上,建文帝聽説了,就把他當做親信 [22] 
此後不久,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戰役期間,朱高煦作為燕軍主將出力甚多,建文帝説:“我後悔不用徐輝祖的建議!” [23] 
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建文帝擔心南軍主帥李景隆輕敵,於是命徐輝祖率領三萬京軍馳援。同月,南軍在白溝河之戰中慘敗,損失十數萬,李景隆等潰逃至德州。徐輝祖率軍殿後,掩護李景隆等撤回,全師而還。 [24]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朝廷命徐輝祖帶兵北上 [25]  。四月,與燕軍大戰於宿州靈壁縣西南三十里的齊眉山,南軍獲勝,斬殺燕軍驍將、蔚州衞千户李斌等。南軍再次獲得勝利,再加上暑熱,燕軍陷入窘境。 [26]  [27-28] 
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一説是有人進讒稱徐輝祖因燕王是至親之故而未盡力作戰 [29]  )。淮北的何福、平安等中央軍因此勢孤而大敗。 [30-31] 
等到燕軍準備渡過長江時,徐輝祖仍率軍在浦子口(今江蘇南京浦口區)迎擊,成功阻擊燕軍 [32]  。南軍大將盛庸再戰,遭遇大敗,水師盡歸於燕軍,燕軍於是得以渡江,攻克南京金川門(有説法認為此時徐輝祖還與開國公常升在金川門帶兵抵抗 [33]  ),入主南京。 [34]  [35] 

徐輝祖錮居私宅

徐輝祖像 徐輝祖像
朱棣入南京後,徐輝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獄審問 [36]  。朱棣親自召見詢問,徐輝祖一言不發,始終沒有推戴朱棣稱帝的意思。法司逼迫他招供,徐輝祖振筆直書:“中山王開國功臣子孫免死。”朱棣大怒,想要誅殺他,因其是元勳之後,且身為國舅,這才作罷。 [37] 
之後,朱棣勒令徐輝祖返回私宅,革去他的俸祿和爵位 [37]  。一説在此後不久,徐輝祖被下獄禁錮。 [3] 

徐輝祖死後哀榮

永樂五年(1407年),徐輝祖病逝 [38]  ,一稱被勒令自裁,年約四十餘歲 [3]  [39]  。一個多月後,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理由,命其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 [40] 
萬曆四年(1576年),明神宗下詔錄建文忠臣,在南京設表忠祠,以徐輝祖居首。 [41-43] 
崇禎十七年(1644年)九月(一作十二月 [44]  ),南明朝廷追贈徐輝祖為太師諡號“忠貞”。 [4]  [45]  [55] 

徐輝祖主要影響

徐輝祖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徐輝祖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明太祖洪武后期(1389年 [7]  —1395年 [16]  ),徐輝祖多次前往陝西、北平、山東、河南等地練兵,又在浙江練兵,防禦倭寇 [14]  [11]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協助燕王朱棣擒獲企圖謀反的燕王府北元降將阿魯帖木兒等。 [13]  [12] 
靖難之役時,徐輝祖支持建文帝。先在白溝河之戰中成功掩護主帥李景隆撤退,全師而還 [24]  。又率京軍北上,在齊眉山大敗燕軍,斬其驍將李斌等,使燕軍陷入窘境 [25]  [26]  。在燕軍渡江前,仍在浦子口(今江蘇南京浦口區)阻擊 [32]  [34] 

徐輝祖歷史評價

史仲彬:選得募兵,今日急務,臣竊魏國公徐輝祖,忠義性直,智勇絕人,以當一而燕可平也。 [46] 致身錄
陳建:夫兩敵相持,貴進忌退。朱能勸進,而輝祖召還,南北成敗之機決矣。 [18]  續藏書》引
高岱:當時在內如徐輝祖,在外如鐵鉉,皆可以當元戎之任,總北伐之兵者。乃棄不用,而委一(李)景隆。 [47] 鴻猷錄
王世貞:①當文皇之起兵,而徐公其妃弟也。毋論成敗之猶匿,而公矢節故主,即革命之際,小一移志,為曹公所為。業以元舅居上公,備心肺,疇能易之?公舍而恬然趣死,一何決也。於建文為純臣,於中山王為令子矣。文皇以死全公之志,而弗奪其爵,以報中山王。今天子(明神宗)又能光大顯融之。先聖後聖,其一揆哉。雖然,亦可以覩天道焉。 [48] 《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②中山既星隕,嗣公乃霞升。仁孫藉肺腑,荀息為干城。大義當滅親,一死以自明。敢援椒風顧,忘此板蕩誠。捧心見家王,茅土幸未傾。焉知百年後,崇祀表芳名。 [49] 《詠諸功臣像》)③(徐達三子)其顯者嗣公輝祖,殉節以明志。 [50] 《魏國公徐少軒公墓誌銘》
李贄:徐輝祖獨處嫌疑之地,時事之極難者。一心王室,不惟建文始終委任,在朝諸臣亦真心信之矣。即見文皇,絕口不開一語。唯到法司,逼取供招,書中山王功勞、子孫免死數字而已。彼其絕無乞憐之意、推戴之詞,雖死且不復顧,又何有於世祿之隆崇乎!吾以為輝祖可敬也。 [18]  《續藏書》引
查繼佐:①身初造,而子再造,其所以固大命者,達家獨多……達再世,忠孝節義,諸子女兄弟以照耀千古不衰,卒之兩崇封,與國始終。 [51]  罪惟錄)②子(常)升抗燕,與中山之子輝祖比烈。 [52] 《罪惟錄》

徐輝祖人際關係

徐輝祖家庭

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父
徐五四
追封中山王。
高祖母
何氏
追封中山王夫人。
曾祖父
徐四七
追封中山王。
曾祖母
周氏
追封中山王夫人。
祖父
徐六四
追封中山王。
祖母
蔡氏
追封中山王夫人。
父親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死後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配享太廟
生母
謝氏
封中山王夫人。 [70] 
弟弟
徐添福
徐達第二子,官至勳衞
徐達第三子,生母孫氏,官至中軍都督僉事
徐達幼子,官至左都督靖難之役後期以通燕被殺。追封定國公,諡號“忠愍”。
長姐
徐氏
徐達長女,嫁明成祖朱棣,即仁孝文皇后
妹妹
徐氏
徐達次女,嫁代王朱桂為妃。
徐達第三女,不嫁,受三朝優禮,明英宗時去世。
徐氏
徐達幼女,嫁安王朱楹為妃。
兒子
明成祖時襲封為第三代魏國公,後削爵,明仁宗即位後復爵。
表格參考資料: [53-57] 

徐輝祖公爵世系

徐輝祖的父親徐達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受封魏國公,子孫世代傳襲,為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以後僅存的五公爵之一 [58]  ,共歷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徐達,吳元年(1367年)封信國公。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封魏國公,食祿五千石,子孫世襲 [59]  。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
第二代:徐輝祖,徐達長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襲爵。明成祖即位後削爵禁錮。永樂五年(1407年)去世。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贈太師,諡號“忠貞” [45] 
第三代徐欽,徐輝祖之子,永樂五年(1407年)襲爵。永樂十九年(1421年)削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復爵,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顯宗,徐欽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襲爵。正統十二年(1447年)去世 [60] 
第五代徐承宗,徐顯宗之弟,正統十三年(1448年)襲爵。天順七年(1463年)十二月去世。
第六代徐俌,徐承宗之子,天順八年(1464年)襲爵 [61] 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追贈太傅,諡號“莊靖”。
第七代徐鵬舉,徐俌之孫,正德十三年(1518年)襲爵。隆慶四年(1570年)去世 [62] 
第八代:徐邦瑞,徐鵬舉之子,隆慶六年(1572年)襲爵。萬曆十七年(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維志,徐邦瑞之子,萬曆十七年(1589年)襲爵。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徐維志之子,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十二月去世,諡號“莊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一作徐允爵) [63]  ,徐弘基之子,弘光元年(1645年)襲爵,旋即投降清朝 [64] 
公爵世系參考資料: [65-66] 

徐輝祖影視形象

年份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5
電視劇
2010
2015
2018

徐輝祖史料索引

鴻猷錄·卷七》 [47] 
革除遺事 [67] 
《弇州續稿·卷六十九·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 [48] 
續藏書·卷五·殉國名臣》 [18] 
名山藏·卷八十一》 [68]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 [51]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69]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54] 
參考資料
  • 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三》:洪武十七年七月……己亥,以徐允恭署左軍都督府事,月給祿米二十石。允恭,太傅魏國公達之長子也。
  • 2.    《明史·徐輝祖傳》:輝祖,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有才氣,以勳衞署左軍都督府事。
  • 3.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燕王入城,獨守宗廟不肯迎。王既即位,廷臣論劾,令自陳狀。輝祖振筆直書“中山王開國子孫免死”上之。文皇大怒,欲與齊、黃輩並誅。久念中山功,奪爵,錮私第,尋下獄。五年,卒,或曰勒自裁。
  • 4.    《明史·徐輝祖傳》:萬曆中錄建文忠臣,廟祀南都,以輝祖居首。後追贈太師,諡忠貞。
  • 5.    《明史·徐輝祖傳》:以避皇太孫諱,賜今名。
  • 6.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二十六日),命中山武寧王徐達子允恭襲封魏國公。
  • 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五》: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庚午朔遣使命南征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還軍分駐湖廣、四川衞所操練……魏國公徐允恭駐常德……諭友德等曰:……今且還軍分駐要地,一以休息士卒,一以控制蠻夷。使至爾等,一如所諭。
  • 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六》:洪武二十二年四月……遣使敕魏國公徐允恭……於湖廣各衞所簡閲軍士,練習備邊。
  • 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八》: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癸丑,魏國公徐允恭、曹國公李景隆自湖廣練兵還。
  • 1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八》:洪武二十四年三月……遣魏國公徐輝祖……往陜西等處防邊,賜鈔有差。
  • 11.    《明史·徐輝祖傳》:數出練兵陝西、北平、山東、河南。
  • 1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六》: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乙卯,遣魏國公徐輝祖齎敕諭今上曰:阿魯帖木兒、乃兒不花,俱有異志……可遣人防送至京……。
  • 13.    《明史·徐輝祖傳》:元將阿魯帖木兒隸燕府,有異志,捕誅之。還領中軍都督府。
  • 1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二》: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命魏國公徐輝祖、安陸侯吳傑往浙江訓練沿海軍士。時海上有倭寇之警,先命都督楊文節制沿海諸軍備之,至是覆命輝祖等往加訓練。
  • 1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四》:洪武二十七年九月……遣中使諭陜西都指揮使司訓練將士,北自延安、綏德,西自蘭州,從魏國公徐輝祖等節制,候來春征討西番。
  • 16.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命魏國公徐輝祖往鳳陽,長興侯耿炳文往陝西,錦衣衞指揮劉智往鎮江訓練軍馬。
  • 1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五》:洪武二十九年四月……甲寅,署國子監事、學正吳啓言:國子師生,例以文學優劣分隸六堂。邇來皆無甄別,高下不分,無以激勸。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國公徐輝祖及禮部、翰林院官同詣監考試。仍令吏部以次錄用,毋使淹滯。
  • 18.    邱少華 注.李贄全集註(第九冊)·續藏書注(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05
  • 19.    《明史·徐輝祖傳》:建文初,加太子太傅。
  • 20.    《革除逸史》:洪武三十有二年(即建文元年)春正月庚辰……詔修《太祖高皇帝實錄》,以魏國公徐輝祖監修……。
  • 21.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或曰:“不宜偕往。”王曰:“令朝廷勿疑也。”及至京,齊泰請並留之。黃子澄曰:“不可。疑而備之,殆也,不若遣還。”世子兄弟,皆魏國公徐輝祖甥。輝祖察高煦有異志,密奏曰:“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帝以問輝祖弟增壽及駙馬王寧,皆庇之,乃悉遣歸國。高煦陰入輝祖廄,取其馬以行,輝祖使人追之,不及。
  • 22.    《明史·徐輝祖傳》:燕王子高煦,輝祖甥也。王將起兵,高煦方留京師,竊其善馬而逃。輝祖大驚,遣人追之,不及,乃以聞,遂見親信。
  • 23.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初,世子入京,燕王大憂悔,暨歸,喜曰:“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讚我也。”已而燕兵起,高煦戮力為多。帝曰:“吾悔不用輝祖之言!”
  • 24.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建文三年)夏四月朔,李景隆會兵德州……景隆自德州進兵北伐,軍過河間,前鋒將至白溝河……帝慮景隆輕敵,乃遣魏國公徐輝祖帥京軍三萬為殿,星馳會之……郭英等潰而西,李景隆潰而南,委棄器械輜重山積,斬首及溺死者十餘萬……殺溺蹂躪死者複數萬,橫屍百餘里。景隆單騎走德州……是戰也,魏國公徐輝祖帥軍為殿,獨全軍而還。
  • 25.    《明通鑑·卷十三》:建文四年春正月……命魏國公徐輝祖率京軍往援山東。
  • 26.    《明通鑑·卷十三》:而徐輝祖之援兵適至,甲戌,與燕兵大戰於齊眉山,自午至酉,南軍輒勝,斬燕驍將李斌。維時王師再捷,燕人兇懼。會淮土暑濕薰蒸,北軍疾疫。
  • 27.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徐輝祖亦敗燕軍於齊眉山(山在靈壁縣西南三十里),燕師小卻。旋召輝祖還,何福勢孤,移營靈壁,燕軍攻拔之,遂入泗州渡淮,下盱眙縣屬泗州。
  • 28.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及北御,嘗援何福於齊眉山,斬燕驍將千户李斌等,燕師退自保。
  • 29.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會有言輝祖以王故,戰不利,亟召還,由是諸將鹹戰敗。
  • 30.    《明鑑綱目·卷二》:而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福軍遂孤。
  • 31.    《明史·徐輝祖傳》:燕人大懼。俄被詔還,諸將勢孤,遂相次敗績。
  • 32.    《明史·朱高煦傳》: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
  • 33.    《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及師攻金川門,公猶與常開公升等分道出大戰,皆不利。
  • 34.    《明史·徐輝祖傳》:及燕兵渡江,輝祖猶引兵力戰。
  • 35.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徐輝祖迎戰於浦子口(浦子口渡,在應天府江浦縣東五十里),燕師不能勝。盛庸復戰,大敗,舟師悉降於燕。燕軍濟江,次龍潭(在應天府東北九十里大江南岸),進攻金川門(在應天府城西北面),守者以門獻。建文出亡,燕王入京師,即大位,內外悉定。
  • 36.    《明史·徐輝祖傳》:成祖入京師,輝祖獨守父祠弗迎。於是下吏命供罪狀,惟書其父開國勳及券中免死語。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
  • 37.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下魏國公徐輝祖於獄。時武臣無一人不歸附者,惟輝祖不屈,帝親召問,輝祖不出一語始終無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輝祖默然,操筆惟書其父開國功臣,子孫免死而已。帝大怒,以元勳國舅,欲誅又輒中止,徘徊久之,竟從寬典,止勒歸私第,革其祿米而已。
  • 38.    《見聞雜記·卷十》:魏國公徐輝祖,鳳陽人,中山王之長子,革爵閒住,以疾薨。
  • 39.    《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久之,公竟不屈以死,時僅四十餘。
  • 40.    《明史·徐輝祖傳》:輝祖死逾月,成祖詔羣臣:“輝祖與齊、黃輩謀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輝祖死,中山王不可無後。”遂命輝祖長子欽嗣。
  • 41.    《魏國第一世嗣太子太傳》:而今上皇帝詔悉錄為建文君死事者,各以官稱,廟祀之金陵,而公居首。
  • 42.    《明史·方孝孺傳》: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雲。
  • 43.    《述學·表忠祠碑文》:(江寧府)治西故有祠曰表忠,明萬曆四年勅建,祀太師、魏國公徐輝祖、文學博士方孝孺以下一百一十四人。
  • 44.    《明季南略·卷五·南都甲乙紀》:補予建文朝死難諸臣諡……魏國公徐輝祖諡“忠貞”……皆允給事中李清請也。……“甲乙史”載雲:(崇禎甲申)十二月二十八日,允建文諸臣諡:方孝孺等七十一人、俞通海等十七人。
  • 45.    《爝火錄》:(崇禎)甲申(1644年)……九月……初六日……追補建文死節諸臣贈諡,立祠祀之……徐輝祖贈太師,諡“忠貞”。
  • 46.    《致身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0]
  • 47.    《鴻猷錄·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9]
  • 48.    《弇州續稿》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0]
  • 49.    《弇州續稿》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9]
  • 50.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1]
  • 51.    査繼佐.罪惟錄(明書):齊魯書社,2014-06:1460-1463
  • 52.    査繼佐.罪惟錄(明書):齊魯書社,2014-06:1468
  • 53.    明·陳璉《琴軒集·中山武寧王第三女徐氏壙銘》
  • 54.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5]
  • 55.    《國朝獻徵錄·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6]
  • 56.    邵磊.明中山王徐達子孫墓誌考釋[J].南京: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
  • 57.    《明英宗實錄》:以常州府宜興縣田地三十六頃賜魏國公徐顯宗,是田原賜中山武寧王夫人賈氏。顯宗,其曾孫也,故復賜之。
  • 58.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嘉靖中,詔裁恩澤世封,而魏、定二公皆自以功,弗奪……天下僅五公存,達後居二焉。
  • 59.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徵虜大將軍、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信國公徐達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進封魏國公……子孫世襲。
  • 6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九》:正統十二年春正月……乙亥,魏國公徐顯宗卒。
  • 6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十》:天順八年十月……命故魏國公徐承宗子俌襲封魏國公,給祿歲五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三千石。
  • 62.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四十二》:隆慶四年二月……南京中軍都督府掌府事、魏國公徐鵬舉卒。
  • 63.    按,《小腆紀傳》又稱徐允爵、徐文爵為父子。
  • 64.    《清史稿·趙之龍傳》:豫親王師至,與魏國公徐允爵,保國公張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存義,寧晉伯劉允極,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駙馬齊贊元,大學士王鐸,尚書錢謙益,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等迎降。
  • 65.    《明史·徐輝祖傳》:輝祖死逾月,成祖詔羣臣:“輝祖與齊、黃輩謀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輝祖死,中山王不可無後。”遂命輝祖長子欽嗣……十九年來朝,遽辭歸。帝怒,罷為民。仁宗即位,復故爵,傳子顯宗、承宗。承宗……卒,子俌嗣……孫鵬舉嗣……傳子邦瑞,孫維志,曾孫弘基……子文爵嗣。明亡,爵除。
  • 66.    《明史·功臣世表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0]
  • 67.    《革除遺事》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0]
  • 68.    《名山藏·卷八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9]
  • 69.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9]
  • 70.    王世貞《弇州續稿》卷69《魏國公徐輝祖傳》:公徐氏諱輝祖,初名允恭,鳳陽人,父曰中山武寧王達,首佐高皇帝定天下,出入將相,勳德為諸功臣冠,配饗廟廷,始娶張夫人,以不宜室卒,上為特繼謝夫人,首舉公。
  • 71.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56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