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姜女

(中國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中的人物)

鎖定
孟姜女,是中國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中人物,其人物故事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千百年來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説可上溯到《左傳》。
所處時代
秦朝
民族族羣
華夏族
本    名
孟姜女
主要事蹟
哭倒長城
外文名
Meng Jiangnv

孟姜女歷史淵源

孟姜女連環畫
孟姜女連環畫(19張)
孟姜女的傳説,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她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
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孟姜女傳説的原初形態一直追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梁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梁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梁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着這“哭之哀”生髮出來的。
孟姜女 孟姜女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列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後他繼續寫到:杞梁妻沒有子嗣,孃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梁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
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梁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繫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1] 
元代時中國的民間戲曲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
範郎的名字從範希郎、範四郎、範士郎、範喜郎到範杞良、範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範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説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
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説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孟姜女情節概述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户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着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裏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温柔善良、踏實能幹、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
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裏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裏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牆。原來這垣牆裏是孟家的後花園。
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着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着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説:“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
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着。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説:“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説,就生拉硬扯地把範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
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座座山、越過一道道水。
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説:“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颳着風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裏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以為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
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甦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麪,沏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着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着淚花拉着她説:“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
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裏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裏嗎?打聽一個,人家説不知道。再打聽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聽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着她找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説:“是!”
“範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我丈夫範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説:“範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説:“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裏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着,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
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釦,認出了丈夫的屍骨。孟姜女守着丈夫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正哭着,秦始皇帶着大隊人馬,巡察邊牆,從這裏路過。
秦始皇聽説孟姜女哭倒了城牆,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佔孟姜女。孟姜女哪裏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説,又派中書令趙高帶着鳳冠霞帔去勸説,孟姜女死也不從。
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這個千古一帝。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着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説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説:“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説:“莫説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説,這頭一件!”
孟姜女説:“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殮。”
秦始皇一聽説:“好説,好説,應你這一件。快説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秦始皇一聽,這怎麼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説第三件吧!”
孟姜女説:“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説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説:“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説第三件吧!”
孟姜女説:“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説:“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範喜良立碑、修墳,採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範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着麻,戴着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説:“咱們遊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快,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譁——譁——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麼來得這麼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幸虧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捲到大海里去了。

孟姜女故事來源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14張)
有人認為孟姜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杞梁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劉向的《説苑·善説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
接着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國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説“杞妻哭梁,山為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喜良或範喜良,其妻成為孟姜女。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元代開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顧炎武的《日知錄》中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顧頡剛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對故事演變的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

孟姜女故事演變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裏。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衞、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應該説,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裏曾子的話。曾子説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説“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説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説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説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説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麼,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裏,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裏,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為“秦長城”。經過貫休的大幅度調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説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範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説。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説,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羣眾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孟姜女紀念廟宇

孟姜女孟姜女廟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可説是家喻户曉。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這座貞女祠,坐落在秦皇島山海關區城東6.5公里處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小丘陵之巔。1956年,被公佈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景區由長階、山門、神亭、前殿、後殿、望夫石、梳妝枱、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點組成,佈局合理,錯落有致。廟宇四周林木蓊鬱,掩映着青磚紅瓦,顯得格外古樸清幽。
長階是通往姜女廟正門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隨地勢而逐漸增高,直達山門。長階共一百零八級,抬頭仰望,使孟姜女廟增加了幾分莊嚴。

孟姜女孟姜女祠

銅川姜女祠
銅川姜女祠(7張)
銅川姜女祠位於郊區金山山麓,距銅川古城約1.5公里。這裏交通便捷,環境幽雅,兼有神奇、悲壯的姜女傳説,使其蒙上了幾分神秘色彩。據《陝西通志》、《大名一統志》、《郡國志》以及山海關孟姜女廟刻記載“孟姜女是陝西同官(今銅川市印台區)人。
銅川姜女祠修建於1000多年前,歷經宋、元、明、清修葺擴建,到清代乾隆年間時,已成為規模宏大,廟宇林立,影響久遠的名勝古蹟。民國末年,由於國民黨反動軍隊的破壞,姜女祠日漸荒祀。1990年郊區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開始整修擴建姜女祠。經過四年的辛勤工作,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對遊人開放。新修姜女祠的山門、祭亭和孟姜女雕像及踏步層層錯落,渾然一體,山門面闊三間,仿清代歇山式建築,半拱飛檐,正中門額懸掛“孟姜女”牌匾,山門院內,矗立着高達4.5米的孟姜女塑像,高達1.5米的基座上鐫刻着明代陝西巡撫秦揚的《過節婦孟姜祠祀》,兩側豎立着古人歌詠姜女祠的詩文碑。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國,尤其在民間流傳極為廣泛,具有鮮明的個性,在眾多的孟姜女的故事中,銅川姜女祠是最值得人們旅遊光覽的一處勝地古蹟。

孟姜女後世影響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説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範喜良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衞輝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飢餓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衞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衞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傳説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
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傳説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孟姜女的家鄉為山東萊蕪茶業口鎮(古稱萊蕪為嬴牟)。

孟姜女相關考證

一説認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山海關長城修建於秦朝以後,是明洪武年間徐達主持修建的。而秦始皇時期修建的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既然當時當地並無長城,哭長城之事自然是子虛烏有。
一説認為,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莊公四年(前550),齊伐衞、晉,回師攻莒時齊大夫杞梁戰死。杞梁妻迎喪於郊,相傳她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崩塌。後世以訛傳訛,把杞梁妻説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演繹出哭長城的故事。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隨着歷代時勢和風俗不斷變化而變異的。戰國時,齊都盛行哭調,杞梁(後演化為喜良)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素材。西漢時,盛行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説,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應。至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內容。可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逐漸豐滿起來的。
修築長城是歷代封建王朝各種勞役中最為殘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勞役,從春秋至明,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長城屢修屢補,強徵了無數的民夫,任何時候都可能產生像孟姜女那樣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範喜良,是勞動人民在承受無限度的勞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集中表現了千百萬下層百姓被勞役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動人的哭長城故事,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暴虐行為的控訴,也是對被奴役者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精神的歌頌。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書寫的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這當是中允之論。

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孟姜女故居紀念館,位於山東湧泉齊長城風景區。相傳,齊人姜女為尋夫沿齊長城來到劈山腳下,飢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腳下,被一孟姓夫婦搭救,養病半年有餘使得康復,為答謝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並認其為義父義母,因此史傳“孟姜女”。姜女住過的孟宅後來也稱“孟姜宅”。現恢復為孟姜女故居,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同時,為了紀念這位忠貞的愛情女神,在景區內的劈山嶺建有孟姜女文化園,這裏是遊覽湧泉風景區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中天門的承前啓後的紐帶,是到達古齊長城與南天門的起點。公園內有紀念孟姜女的雕塑羣、紀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牽手樹、巖畫羣、中天門、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廟夫妻樹以及觀音大士留下的足跡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點及建築。

孟姜女孟姜女姓氏

孟姜女並不姓孟,“孟”為“庶長”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説,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壺為證(此壺為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