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郊區

(安徽省銅陵市轄區)

鎖定
郊區,隸屬於安徽省銅陵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地跨長江兩岸, [24]  全區總面積577.7588平方千米, [1-2]  [27]  中心位置約在北緯30°54′24.75″,東經117°47′44.46″。郊區轄2個街道、1個區直管社區、5個鎮、1個鄉, [4]  截至2022年末,郊區常住人口16.1萬人,城鎮化率43.29%。 [25] 
郊區是銅陵的門户樞紐。寧安高鐵滬渝高速銅九鐵路橫貫東西,銅陵長江大橋、京台高速和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暢通南北,水運條件得天獨厚。郊區歷史底藴深厚,現存大通天主教堂鐘樓龍泉井大通日報館舊址八角亭等重點文物。 [1] 
2022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54.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第一產業增加值11.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79.8億元,下降0.8%;第三產業增加值63.2億元,增長3.2%。三次產業結構為7.4:51.7:40.9。202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6萬元。 [28] 
中文名
郊區
外文名
Jiao District
別    名
瀾溪
鵲江
行政區劃代碼
340711 [5]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安徽省銅陵市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中南部
面    積
577.76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個區直管社區、5個鎮、1個鄉 [1] 
政府駐地
大通鎮銅都大道8699號 [5] 
電話區號
0562
郵政編碼
244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6.1 萬(2022年末常住人口) [28] 
著名景點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通古鎮
大士閣
南泉禪寺
銅陵大山生態旅遊區 [23] 
火車站
銅陵南站江北港站
車牌代碼
皖G
地區生產總值
154.4 億元(2022年) [28] 

郊區建置沿革

1956年10月,銅陵縣橫港鄉(郊區前身)劃歸銅官山市領導。
1957年2月18日,橫港、銅興兩鄉合併,成立銅港鄉。
1958年10月,銅港鄉改為銅港超英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體制。
1959年4月,銅港超英人民公社改為銅港人民公社,同時成立管理委員會。
1960年12月,成立銅港區人民委員會(轄銅港公社、獅子山公社、新廟公社)。
1963年3月,撤銷銅港區,同時撤銷獅子山公社和新廟公社,恢復銅港公社建制。
1964年7月,銅港公社隸屬銅陵特區。
1968年3月,成立銅港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2年1月,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命委員會(郊區、市農林水利局、銅港公社合署辦公)。
1974年4月,撤銷銅陵市郊區革委會,恢復銅港公社革委會。
1976年5月,恢復郊區革命委員會,與銅港公社合署辦公。
1976年6月,撤銷銅港公社革委會,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委會。
1981年12月,成立銅陵市郊區人民政府,隸屬銅陵市人民政府領導。 [7-8] 

郊區行政區劃

郊區區劃沿革

2004年12月,銅陵市實施區劃調整,銅陵縣(現義安區)大通鎮整建制劃歸郊區管轄。
2018年10月,銅陵市實施區劃調整,樅陽縣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劃歸郊區管轄;郊區東郊辦事處劃歸銅官區管轄。 [8]  [10] 

郊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郊區轄2個街道、5個鎮、1個鄉:安慶礦區街道、橋南街道、銅山鎮大通鎮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灰河鄉 [4]  。區政府駐大通鎮。 [5] 

郊區地理環境

郊區位置境域

郊區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地跨長江兩岸,是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風景區的北大門,依山襟江含湖,地跨長江兩岸,貫穿皖江四市,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江南集中區一河之隔,位於銅池一體化的核心地帶,中心位置約在北緯30°54′24.75″, 東經117°47′44.46″。全區總面積577.7588平方千米。 [1-2]  [24]  [27] 

郊區地形地勢

郊區境內平原、丘陵、台地、沙洲和低山多種地形齊備,北部臨江為沖積平原,海拔在8~10米左右,呈狹長狀態,地勢開闊平坦,以長江漫灘階地為其主要地貌形態。南部及東南部多為低山地區,海拔高度一般在300米~500米左右。其地貌形態幾乎都是由泥盆系和志留系石英砂岩組成,中部則為切割硝碎的二階台地丘陵,大多為石灰岩組成,低山及丘陵均為西南至東北走向,幾乎都是褶皺山,而斷層山則少見,地形趨勢是東南部低山、丘陵連綿交結,呈北東向展布。山脈一般都低緩,少險峻。銅山鎮以丘陵和山前地貌為主,灰河鄉以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地貌為主,安銅辦事處屬山地地貌,大通鎮、橋南街道由淺丘陵和沿江灘圩地貌構成。 [3] 

郊區氣候

郊區系中亞熱帶北緣向北亞熱帶南緣過渡帶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較豐富,但降雨量分配不均。無霜期較長。春夏多雨,盛夏炎熱,秋季乾旱,冬季較温和,春秋較短。 [3] 

郊區水文

郊區主要溪流有:姚溪、長河、郎衝澗、木排河、顯化河、後河、東邊河、西邊河、中間河、戴衝河等。湖泊及界湖有:上下套湖、桂家湖、長湖、祠堂湖、白浪湖、楓沙湖、馬料湖等。 [3] 

郊區自然資源

郊區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末,郊區有耕地面積1795公頃,其中水田1219公頃,水澆地576公頃;林業用地面積8105.1公頃;水產養殖面積909.2公頃。 [3] 

郊區礦產資源

郊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有金、鐵、銅、錳、硫、煤、石灰石、石英石等 [3]  ,儲量豐富。其中:金礦儲存合金數量約3噸,原礦含金量4~5克/噸;鐵礦磁鐵礦產量150萬噸,原礦絕大部分為褐鐵礦,含鐵量46~65%;銅礦產量220萬噸;硫礦儲量50萬噸,含硫量30~42%,原礦為硫鐵混合物;煤礦地質儲量600萬噸;石灰石儲量有2億噸。 [11] 

郊區森林資源

截至2018年末,郊區林業用地面積13.01萬畝,有林地面積11.07萬畝,濕地面積2.8萬畝,古樹名木35棵。林地面積中公益林地面積6.14萬畝,佔林地面積47.19%,商品林地6.87萬畝,佔林地面積52.81%。全區活立木總蓄積量28.32萬立方米,畝均蓄積2.63立方米。全區森林覆蓋率27.87%,林木綠化率30.01%,林業產值7000萬元。 [12] 

郊區植物資源

郊區糧食作物有水稻、麥類、薯類、豆類、玉米、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油料、棉、麻、茶葉、生薑、大蒜、蔬菜、水產、食用菌、林果、筍竹、苗木花卉等。 [3] 

郊區人口

截至2018年末,郊區户籍總人口81936人。全年出生人口716人,出生率為8.72‰,比上年下降1.9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670人,死亡率為8.16‰,比上年下降0.4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0.56‰,比上年降低1.49個千分點。 [12] 
截至2019年末,郊區户籍總人口255886人。全年出生人口2641人,出生率為10.35‰;死亡人口1402人,死亡率為5.49‰;自然增長率為4.86‰。 [6]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郊區常住人口為164233人。 [21] 
郊區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苗族、藏族、達斡爾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彝族、布依族共13個少數民族。 [11] 
截至2021年末,全區户籍總人口254458人。全年出生人口1627人,出生率為6.38‰,比上年降低2.58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427人,死亡率為5.60‰,比上年降低0.9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0.78‰。全區常住人口16.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3.27%。 [25] 
截至202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6.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3.29%。 [28] 

郊區政治

區委書記:王所寶 [26] 
副區長:朱寧 [29] 

郊區經濟

郊區綜述

2018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12.8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80.37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28.85億元,增長-0.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0:75.5:21.5轉變為3.2:71.2:25.6,其中工業增加 [28]  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66.1%,比上年下降4.2個百分點。 [12] 
2019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34.0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6.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67.71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56.01億元,增長5.0%。三次產業結構為7.7︰50.5︰41.8,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42.9%,比上年下降5.3個百分點。全年人均生產總值55862.8元。 [6] 
2020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36.7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38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66.85億元,增長0.2%;第三產業增加值58.55億元,增長0.9%。三次產業結構為8.3: 48.9:42.8,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40.8%,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 [22] 
2021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53.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1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82.05億元,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60.14億元,增長3.7%。三次產業結構為7.3:53.5:39.2,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45.3%,比上年提升4.5個百分點。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5萬元/人。 [25] 
2022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54.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第一產業增加值11.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79.8億元,下降0.8%;第三產業增加值63.2億元,增長3.2%。三次產業結構為7.4:51.7:40.9,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42.6%,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202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6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8%,其中:城鎮投資同比增長23.8%。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7.1%;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4.4%。從行業看,工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27.1%,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7億元,增長34.5%。商品房銷售面積17.3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1.5%,商品房銷售額5.2億元。
在建項目140個,其中,房地產項目2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76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52個。 [25] 
財政收支
2021年,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20.84億元(含海關税),佔預算的158.59%,同比下降1.56%。其中,上劃收入12.59億元,佔預算的253.91%,同比下降5.66%;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3億元,佔預算的100.61%,同比增長5.65%。分級次看,鄉、鎮、辦事處共組織收入3.24億元,佔預算的106.91%,同比下降3.50%;經開區及區本級共組織收入17.60億元,佔預算的174.06%,同比下降1.19%。主要税種完成情況如下:
增值税15.42億元,下降6.27%;企業所得税1.59億元,下降47.52%;個人所得税1669萬元,增長46.4%;城市維護建設税5273萬元,下降8.10%;房產税1644萬元,增長12.6%;印花税1184萬元,增長4.69%;車船税284萬元,增長3055.56%。
2021年,全區共完成財政支出15.09億元,佔年初預算的146.83%,同比增長9.20%。從預算級次看,鄉、鎮、辦事處共支出1.70億元,佔年初預算的100.83%,同比增長4.02%;區本級(含經開區)共支出13.38億元,佔年初預算的155.88%,同比增長9.89%。 [25]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3 元,同比增長9.5 %。按常住地分,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1 元,比上年增長11.4%,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310元,增長10.5%。全年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1695 元,同比增長8.0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552元,增長13.3%。 [25] 

郊區第一產業

2021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82627萬元,同比可比價(下同)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111489萬元,同比增長6.4%;林業產值3501萬元,同比增長2.6%;牧業產值29865萬元, 同比持平;漁業產值31072萬元,同比增長5%。
種植業
2021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0035.5公頃,比上年下降4.3%。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725.1公頃,下降2.6%;棉花播種面積357.4公頃 ,下降62.8%;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432.9公頃,增長1.7%;蔬菜、瓜果播種面積2795.9公頃,下降6%。
全年糧食產量183731噸,比上年增長2.8%;油料產量12643.20噸,下降3.5%;棉花產量306噸,下降55.6%;蔬菜、瓜果總產量78513.3噸,增長2.5%。
畜牧業
截至2021年末,全區生豬存欄16.6千頭,同比增長33.4%;全年生豬出欄36.1千頭,比上年增長8.4%。全年主要肉類總產量10247.5噸,比上年下降11.2%,其中豬肉產量4138.4噸,增長8.8%。禽蛋產量7835.7噸,比上年下降3.2%。全年水產品產量22760噸,增長4%。 [25] 

郊區第二產業

工業
按可比價計算,2021年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現價總產值同比增長24.9%,其中區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2.14億元,同比下降24.9%;實現利税3.26億元,同比下降58.6%;實現利潤24.10億元,同比下降30.8%。區域內,規模以上工業勞動生產率為715737元/人,同比11.7%;全年新進規模以上企業12家,退出1家,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84家。
2021年,全區主要工業產品中,螺紋鋼產量188.2萬噸,下降4.7%;鋼坯產量191.0萬噸,下降6.1%;水泥產量(不含熟料)917.9萬噸,增長5.9%. [25] 
建築業
2021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2.69億元,可比價增長9.3%。資質以上建築業實現產值31.98億元,實現利税總額1.7億元。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8.08萬平方米,增長32.3%;房屋竣工面積10.6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 [25] 

郊區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1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6億元,比上年增長16.2%,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共計76家。
對外經濟
2021年,全區共實現進出口總額2.0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3.8%,其中出口額1.03億美元,同比增長198%。
招商引資
2021年,全區內資項目實際到位資金94.8億元,佔目標任務的111.5%。從行業看,一產項目7個,計劃投資規模10.3億元,實際到位9.9億元;二產項目33個,計劃投資規模85.2億元,實際到位73.2億元;三產項目12個,計劃投資規模19.2億元,實際到位11.7億元。完成外資7102萬美元,佔目標任務的102.9 %。
旅遊業
2021年,全區國內旅遊人數159.49萬人次,同比增長19.96%;國內旅遊花費11.59億元,同比增長29.28%。全年,全區景區接待人數61.80萬人次,同比增長57.53%。“最美旅遊廁所”申報3所。區域內旅遊廁所二維碼張貼26座,覆蓋率100%。 [25] 

郊區社會事業

郊區科技事業

2021年,組織申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家。年末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9家,同比增長26%。全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累計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9.3%。全年全區共授權專利29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7件。年末全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17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5.39件。
全年共推薦申報省科技重大專項3項、省重點研發計劃4項。遴選科技特派員10名,與江北3鎮10個貧困村進行了結對幫扶,獲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經費補助2萬元。全年累計完成4個批次32家企業進入“科技貸”企業庫。全年全區有研發活動企業46家,累計上報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2億元,同比增長97.5%。全年共爭取省級R&D經費支出“雙百強”規上企業獎勵資金50萬元,惠及1家企業;市級創新創業專項資金366萬元,惠及25家企業。全區分兩批兑現區級科技創新資金166.3萬元,惠及企業61家次。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個,均被評為省級C類團隊,獲得省、市、區三級扶持資金各600萬元。 [25] 

郊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1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學校68所,其中:初中8所,小學34所(含11個教學點),幼兒園26所(公辦8所,公建民營6所,民辦12所)。共有學生數15053人,其中:初中生3567人,小學生6827人,幼兒4659人。共有教職工1581人,其中:中學教師328人,小學教師738人,幼兒園教職工515人。
全年新開園1所,新建幼兒園項目封頂1所,通過市級一類幼兒園驗收1所。加大結對幫扶力度,促進學前教育公平有質量的發展。全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8%,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100%。撤銷10所學校(教學點);調整7所完小為教學點。投資1500多萬元新建學校運動場、增添功能教室、校舍改善提升、校園綠化美化、教育教學設備添置。啓動了周潭中心小學遷址新建項目。全年,建設完成4所鄉村學校智慧課堂,提前一年實現郊區小規模學校(教學點)智慧課堂建設全覆蓋,完成省級鄉村智慧學校建設任務,啓動江北三鎮教育城域網與校園智能安防工程項目建設。全面推行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全年招聘教師21名。克服疫情影響多種形式開展教師培訓,參訓率100%。在國家、省、市級教學競賽中獲獎教師120餘名。 [25] 

郊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1年末,區圖書館館藏圖書總計180000冊(件),其中,電子書100000冊,當年新增圖書約1100冊。全區區級文化館1個、區級圖書館1個、區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郊區支中心(公共電子閲覽室)1個、鄉鎮辦綜合文化站8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80個、社區文體活動中心1個、農家書屋62個、社區閲覽室11個,電子閲覽室9個、室外舞台10個、省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個、省級農民文化樂園2個、市級農民文化樂園1個、市級農村文化大院1個,建成灰河鄉馬窪村農民文化禮堂。
2021年,區文化館開放共接待羣眾21106餘人次,62個農家書屋正常開放。圖書館新辦讀者證55個,書刊文獻外借3265冊次,借還人次約1183人次。全區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覆蓋率100%,應急廣播在線率達到90%。
持續打造“文化暖校園”、“鄉村喜樂匯”、“銅山百姓春晚”、“銅山百姓春晚”、“安銅孝道文化”等文化服務品牌。積極組織創排歌舞《追風》、《我家在大通》等,諸多原創作品充分展示了郊區本土文化特色,多次參加省市演出。原創歌曲《我家在大通》榮登2021年全國鄉村春晚舞台,並在央視七套播出。今年十月該節目又成功入圍安徽省第三屆羣星獎,成為銅陵市多年來縣區館唯一入選節目。
2021年,累計撥付文化惠民工程資金107.28萬元,惠及62個行政村;累計放映電影744場,農家書屋每村更新圖書3968冊。郊區陳瑤湖鎮蝦溪村農家書屋入選安徽省第三屆百家示範農家書屋名單。
截至2021年末,全區現有文物21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2019年,周潭鎮湯家墩遺址被評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山銅礦工人俱樂部被評定為省級文保單位。 [25] 

郊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1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衞生單位98家,其中區級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家、區衞生監督所1家、鄉鎮衞生院5家、民營醫院4家、個體診所及門診部4家,社區衞生服務機構8家、村衞生室72家,養老機構衞生室3家;轄區內醫療機構總人數723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657人,醫師(含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鄉村醫生)281人、註冊護士274人,實有牀位數505張,配備救護車1輛。 [25] 

郊區體育事業

2021年,舉辦郊區第十一屆運動會暨第四屆全民健身大會。舉辦第三屆環洲半程馬拉松邀請賽,參賽選手600餘名。舉辦知名品牌垂釣賽事3場次。新建成文化站體育活動室1處,實現行政村級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舉辦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參加人數50餘人次。完成郊區國民體質監測樣本監測工作,檢測810人次。 [25] 

郊區社會保障

2021年,新增實名制就業317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3.2%。認定就業援助對象311人,開發公益性崗位312人,安置209人;安置各類就業見習人員82人;開展職業能力提升培訓3421人,其中企業新錄用人員崗前技能培訓1000人、援企穩崗以工代訓102人、崗位技能提升培訓1799人、就業技能培訓520人。舉辦各類招聘會96場。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67270人,養老金髮放36938人,發放率達到100%。辦理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2520人次,發放老字號人員補助19824人次。

郊區基礎建設

2018年,郊區完成總投資1726萬元的2018年度農田水利“最後一千米”,大通河綜合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上級下達的1800萬元投資計劃。制定出台郊區湖長制實施方案,區鄉村三級河湖長開展巡河湖工作。金華村郎村中心村通過美麗鄉村驗收,推進安銅辦牧嶺村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工程形象進度約90%。 [12] 

郊區交通運輸

郊區位於“一江兩岸”銅陵的中心區域和聯南接北的重要樞紐,銅陵長江大橋、京台高速、滬渝高速、銅九鐵路、寧安高鐵等穿境而過。境內擁有長江岸線16公里,其中銅陵港為國家一類口岸,是萬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對外貿易良港。 [9] 

郊區風景名勝

境內擁有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和悦老街、南泉禪寺以及白浪湖、祠堂湖、陳瑤湖等主要景點。現存聖公會天主教堂鐘樓、大通龍泉井、大通日報館舊址、八角亭等重點文物。其中,大通始現於西漢時期,古名“瀾溪”,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曾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並稱為安徽的“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稱。陳瑤湖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現存有魯生烈士墓和桐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謝家祠堂。周潭湯家墩遺址為商周時期聚落遺址,對研究江淮地區商周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南泉禪寺始建於唐代中後期,因創建人普願禪師而名播禪林,在東亞地區有一定影響力。2012年,九華山大覺禪寺住持宗學法師發願重建南泉禪寺,並獲批重建。 [1] 
郊區境內主要景點
景點
簡介
圖片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負責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工作。銅陵淡水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長江安徽段長約58千米,管理範圍從老洲至金牛渡,總面積31518公頃,有水生生物標本館、水族館各一座,有學術報告廳和多媒體演示廳。 [13]  2009年,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14] 
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大士閣
大士閣為佛教勝地,前身“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坐落老鎮下(今粉絲坊),依山臨河,寺宇壯觀,為通河兩岸羣寺之首。大士閣被譽為九華山的“頭天門”,歷代戰亂,皆為兵家棲身之所,日軍侵佔時遭焚。改革開放以來,廟宇得到重修。大士閣數百年來,寺內圓寂僧侶均埋葬於廟宅後的山林中,故存墓葬羣,石碑林立。墓葬羣已修整,整齊排列。1990年8月被公佈為銅陵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 
大士閣 大士閣
南泉寺遺址
南泉寺遺址位於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南泉村西南,東北距銅陵市區約100餘千米,距銅山鎮政府和南泉村分別約3千米和1.5千米。遺址四面環山,自然環境十分優越。據明代嘉靖《池州府志》記載:南泉寺,在(府)城西南七十里南泉山,唐貞元年所建,大和七年宣稱陸公亙請賜額“南泉承恩寺”。當地傳説寺廟的始建者為九華山地藏王—新羅王子金喬覺的舅舅所建。千百年來,香火旺盛,僧侶眾多。至文革時期,寺廟遭毀,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僅餘下一些房屋的基礎、石階、石塔塔帽和大片竹林中的僧侶墓。每逢初一、十五,附近居民前來進香、還願。南泉寺現已成一片廢墟,僅存一些房屋的基礎、石階及附近竹林山間一些石塔帽和僧侶墓。寺廟的具體範圍不清,據現場勘查估算,廟基部分約6400平方米,整個寺廟範圍應超過1萬平方米。
南泉寺遺址 南泉寺遺址
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位於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南泉村嶺山吳自然村境內,坐西北朝東南,前方200米處為千山山脈。該宗祠為徽派建築風格,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由門前廣場、八字外牆、門樓、前院、前庭、天井和後廳(享堂)組成,享堂兩側開有外向的側門,前庭、後廳各有南北兩排八根木立柱,享堂設有祭台,前廳上掛“忠愛堂”,據現代吳氏家族後人告之,吳氏宗祠始建於宋代,現存建築為明清時期,上世紀末對局部進行了維修。吳氏宗祠主體保存較完好,徽派建築風格,穿鬥式與擴梁式相結合,門樓、外八字牆以及享堂部分基本為現代重修或改建。

郊區地方特產

大院生薑
大院生薑 大院生薑
大院生薑是銅陵“八寶”之一。以其“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細脆嫩、香味濃烈”等特色而聞名。銅陵生薑的營養豐富。據化驗,含蛋白質1.4%,糖為8%,脂肪為0.7%。此外,還含人體必需的鈣、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抗黃素、尼克酸、抗壞白酸和無機鹽等營養成份。在醫藥上,姜有除濕、去寒、發汗、增温等功效。用銅陵姜加工成的糖姜、醋姜、乾薑等一直是暢銷品。尤其是糖冰姜,為銅陵外貿產品之一。 [16] 
大通茶幹
大通茶幹 大通茶幹
大通鎮有一種風味獨特的傳統風味食品——大通茶幹。它形方如牌、體薄如紙,色豔味濃,鮮美耐嚼,飲茶待客饋親贈友皆宜。大通茶幹明朝就開始生產,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傳説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嚐過大通茶幹。“大通茶乾的做法是講究點滷、篩漿網布眼細,每塊幹坯用紗布包裹,上板壓緊。然後將白乾子放進冬菇、八角、甘草、冰糖和原汁醬油配製的汁水裏泡八個小時,再放進鍋裏煮,待撈上來後再拌上麻油。因此形方體薄、有彈性、韌性(一塊乾子可以捲成一個小筒)。具有色豔味濃、鮮美耐嚼的獨特風格。大通茶幹又有火腿、蝦米、蒲包、臭豆腐乾等種。 [17] 
灰河東風葡萄
灰河東風葡萄 灰河東風葡萄
灰河東風葡萄皮薄肉多、甘甜爽口。東風葡萄是20世紀90年代東風村村民從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蓋北鎮引種過來的。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年總產量3200餘噸,年產值1800餘萬元。東風葡萄品種主要有“巨峯”、“藤稔”、“紅富士”、“奧古斯特”、“維多利亞”、“秦龍大穗”、“美人指”“高妻”、“夏黑”、“新巨峯”、“玫瑰香”、“蘭玫”、“紅提”、“黃提”、“青提”等20多個。 [18] 

郊區榮譽稱號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區”稱號。 [19]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