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長城

(秦始皇所築長城)

鎖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築長城萬餘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
秦長城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
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 [5]  (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共築萬餘里,故史稱:“萬里長城”。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1] 
中文名
秦長城
外文名
the Qin Great Wall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北零七七縣道 [4]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性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開放時間
秦始皇 三十三年
目    的
防禦匈奴等遊牧民族

秦長城長城介紹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
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
 百科x混知:圖解秦朝長城 百科x混知:圖解秦朝長城
是秦代駐軍的營墊,或屯墾百姓的城邑,從 這段長城的烽煙和城障遺址中,常可找到戰國,秦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
秦長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長城之説,在時間上難以成立。
關於孟姜女的民間傳説,雖然説法種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故事再現了當時數十萬勞工築長城時餐風露宿,艱難地開山鑿石的苦難和犧牲,再現了華夏一族的偉大創造。

秦長城長城意義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
秦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蹟,更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澱,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裏。

秦長城長城保護

秦長城 秦長城
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梁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梁頭一線……後者長裏許,殘高可兩米,橫亙埡口,毛石土築,粗布紋瓦,兩側皆大山,其為秦長城無疑。據考古專家李亞忠介紹説古代防禦外敵入侵,埡口兩邊以山為牆,人馬就很難攀上。由於所處位置相當隱秘,所以保存最為完好。
此處城牆全為毛石土築,與附近2公里的北齊時期塊石灰縫攔馬牆長城和明長城明顯不同。此次考察發現不僅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台、白馬關、椴樹嶺、慕田峪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裏完整和明顯。
2020年11月,入選國家文物局發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2] 
2023年5月18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以音視頻的方式展現古代修建長城的場景。 [6] 

秦長城長城景觀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
人們還可以看得出來,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幹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幹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
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 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在城牆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台。固陽段內共有烽火台4座,也都以石塊幹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烽火台多設在視野寬廣的山巔,與長城垂直距離
離烽火台不遠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後留下的石牆圈遺蹟。這乃是駐兵的哨所。史料中記載的用木料泥土氈做的房頂早已不存,但看到這些供駐兵戍守用的房子遺蹟,人們會很自然地和史書上長城“亭”的建制聯繫起來。
在重要的山口和關隘處,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屬於長城的軍事城堡。
在秦長城內外,常可覓得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在色爾騰山的高處,有一座高聳的漢代名將衞青的雕像,是今人為紀念他在此地打敗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
在這段秦長城約三公里的內側,朝南鑿刻着百餘幅陰山岩畫(已發現107幅),有北山羊、駱駝、駝鹿、舞者、騎士等,還有突厥文形的符號,造型生動,形象逼真。這些巖畫對於研究北方遊牧民族古代經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這些巖畫多以簡練流暢的線條勾畫形象。
有幅巖畫畫了一隻山羊,長角彎曲,身體肥壯,短尾上翹,呈靜立狀態。另一幅巖畫描繪了一個牧人放牧的情景,牧人策馬前行,舉臂向後,彷彿在呼喚身後的山羊,具有濃厚的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氣息。
這些作品可能是修長城的工匠和駐軍在修築長城時的業餘時間創作的。在秦長城附近,還有蒙恬大將的點將台、匈奴萬箭穿石處等歷史遺蹟,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秦長城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
除了在包頭較早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臨洮)東至遼東郡(今吉林省中南部)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秦長城包頭秦長城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蹟保存尚好。
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着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蹟,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長城吉林秦長城

南台子古城址位於吉林通化縣三棵榆樹鎮鎮南大約零點五公里的山間河谷地帶的一級階地上,西向可遙望遼寧新賓縣旺清門鎮孤腳山烽燧,東距通化縣赤柏松(西漢時期玄菟郡下轄的三縣之一)漢城大約二十七點九公里。秦漢長城的東端起點。吉林省境內迄今發現的燕秦漢長城遺存之一。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南侵,在秦、燕、趙三國所築長城基礎上,歷時九年,築成一條西起隴西郡臨洮(今甘肅岷縣境內)東至遼東長達萬里的城防。南台子古城址及周邊障塞是赤柏松古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境內的長城,應該説是長城的附屬設施,當時應該是由士兵看管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宋玉彬介紹,此次對長城遺址的考古,是對地表遺址進行採集和考察,從目 前的情況看,這些長城遺址最遠的年代可以確定為秦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部主任、省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隊隊長趙海龍介紹,當時,工作隊一邊走訪村民,一邊對疑似山林進行考察。
通化境內,發現類似或相近的山林等,都要進行考察,所發現的11處長城遺址,均分佈在山內的河道兩側,視野開闊。“出土的文物與中原同時代的器物相對比,我們初步確定為秦漢長城。”趙海龍説,從目 前的情況看,我省境內的長城遺址,包括遼寧境內的長城遺址,更確切地説,應該是烽燧性質的長城。
依據記載,這種長城主要是圍繞當地所設的郡或縣城,構成的一個總的軍事防禦體系,士兵依據的天險,可能就是一塊孤立的石頭,就近攏一些火,放狼煙傳遞信息,並不像人們所常見的北京八達嶺那樣的有城牆的長城,具有防禦和界限的功能。我省烽燧性質的長城遺址,更多的是承擔信息傳遞的功能,烽燧之間能夠兩兩相望,平均距離大約在2.5公里~3公里,一個烽燧放狼煙,另一個烽燧就可以看到,把信息向更遠的地方傳遞。趙海龍説,在烽燧邊上,工作隊發掘出一些瓦片、陶片、石器等,都是反映漢代特徵的文物,尤其是繩紋瓦、布紋瓦,都是在漢代比較流行的。
從發現的11處長城遺址分佈來看,基本是一趟線,依着通化境內河谷分佈,但這些只是我省境內秦漢長城的一部分,再往東端還可能存在秦漢長城遺址。 [1] 

秦長城秦長城總結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至通化,終止於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3] 

秦長城長城傳説

在固陽縣秦長城紅石板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成為秦長城的一大歷史遺蹟。此傳説是否可信,尚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因為另有一説是,歷史上孟姜女哭倒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
其根據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它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莊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莊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莊公便到杞梁家中設祭弔唁。
孟子·告子下》又記載淳于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後人便把“哭夫”的史事改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型。
唐代《雕玉集》的《感應篇》記載了杞梁妻哭倒長城的完整故事:新婚之夜,秦兵將杞梁抓走,杞梁修長城而亡,葬於長城下。
杞妻孟仲姿縫好寒衣送到築長城處,得知丈夫早已去世,葬在長城下。她悲痛萬分,向城號哭,一時城崩倒塌露出白骨,孟仲姿刺手指將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説:“若是杞梁的骨,血就流入。”血果然流入白骨,仲姿將丈夫的屍骨葬於燕山長城下。
敦煌曲子《搗練子》就寫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但《左傳》所記杞梁是交戰而死事,比秦始皇築長城早300多年,當時秦長城尚未建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