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餑餑

鎖定
餑餑是用粘米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其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
中文名
餑餑
外文名
bun cake
口    味
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
主要食材
粘米
拼    音
bōbo

餑餑注音解釋

餑餑 餑餑
餑餑 [bōbo]
(1) [bun cake] 〈方〉∶糕點或用雜糧面製成的塊狀食物:玉米餑餑
(2) [pasery] 〈方〉∶饅頭

餑餑典故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説話間,姨奶奶吃完餑餑。”
曹禺日出》第三幕:“外面叫賣的聲音:(寂寞地)硬麪餑餑!硬麪餑餑!”
蕭乾老北京的小衚衕》:像“硬麪——餑餑”,中間好像還有休止符

餑餑文化歷史

中國北方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中國北方人習慣把許多面制食品稱為“餑餑”。製作方法分為蒸、烙、烤、煮等。據清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載:“餑餑,古之鏵鑼也”。又據《升庵外集》:“北人呼為波波,南人呼為鏌鏌。今京中書為餑餑,有硬麪餑餑、發麪餑餑......”。
承德人吃餑餑已有300多年曆史。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每年來避暑山莊消夏,主食幾乎都要吃餑餑。據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和嘉慶25年(公元1820年)《駕幸熱河哨鹿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乾隆和嘉慶就餐用過“匙子餑餑、”、“油酥餑餑”、“蘆花餑餑”、“奶油餑餑”、“澄沙餑餑”、“白麪絲糕”等不下20多個品種。乾隆末年,一些御廚離宮休致到承德街定居,有的就在本市開設飯館和點心鋪,專以製作餑餑為生。到清末民國年間,承德街專營餑餑店鋪已有幾十家。較有名氣的有王家名盛館、二道牌樓陳記燒餅鋪、楊家澄沙包、張三把大鍋餅、滿把燒麥、馬家燒麥館等。承德藝人張登順的“混糖鍋餅”遠近馳名。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承德地方風味小吃尤其是餑餑越來越受當地百姓和旅遊者的青睞。市內各飯店酒樓都有經營,並且已形成了五條衚衕、陝西營、大、小佟溝、南園路、北興隆街、石洞子溝等食品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