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兵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鎖定
劉兵(1958年- ),男,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科學史理論家,科學傳播研究學者,著名“科學文化人”之一。出版有《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等4部專著,《看不見的舞台》等4部科學史普及著作,《劉兵自然集》等6部個人文集,《正直者的困境》等7部譯著,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他文章400餘篇,主編有“科學大師傳記叢書”等多種叢書。
中文名
劉兵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8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
學位/學歷
碩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科學史科學哲學
性    別

劉兵人物經歷

1978年,畢業於北京一四零中學。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辯證法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留校任教。
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助教。
1987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被晉升為講師。
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3年,獲政府特殊貢獻津貼。
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被晉升為教授。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院長助理。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高級培訓中心主任。
1999年,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任教授。
2001年,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任科技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1993年9月至1994年4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從事超導物理學史與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7年8月,受匈牙利中歐大學全額資助,到布達佩斯參加"經濟與環境倫理學"高級培訓項目。
2001年12月至2002年6月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作高級訪問學者。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劉兵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史科學哲學,兼及科學文化與傳播等方向。
劉兵 劉兵

劉兵學術講座

《科學技術史:物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和完善與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
《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史——導論》
《科學技術史:科學史與科學文化》

劉兵科研成果

劉兵專著

(1). 劉兵、章立源 著,《超導物理學發展簡史》, 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
(2). 劉兵 編著《著名超導物理學家列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 劉兵著,《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4). 劉兵著,《新人文主義的橋樑----解讀薩頓〈 [1]  科學的生命〉》,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新版:《新人文主義的橋樑》(薩頓科學叢書之一種),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5). 劉兵、章梅芳著,《性別視角中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蘇賢貴、田松、劉兵、劉華傑著,《敬畏自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
(7). 戴吾三、劉兵著,《科學與藝術》,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 江曉原、劉兵著,《南腔北調----科學與文化之關係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 劉兵、江洋著,《科學史與教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劉兵文集

(1). 劉兵著,《觸摸科學——劉兵學術自選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 劉兵著,《駐守邊緣》,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
(3). 劉兵著,《劉兵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4). 劉兵著,《硬幣與金字塔》,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劉兵著,《劍橋流水----英倫學術遊記》,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繁體豎排版:台北:未來書城,2004.)。
(6). 劉兵著,《兩點間最長的直線》,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7). 劉兵著,《像風一樣----科學史與科學文化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8). 劉兵著,《面對可能的世界----科學的多元文化》,科學出版社,2007.

劉兵科普

(1). 管惟炎、劉兵 著, 《超導研究75年》, 北京:知識出版社, 1988.
(2). 劉兵 編著,《看不見的舞台--物質的微觀結構》,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
(3). 劉兵著,《超導史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4). 劉兵著,《神奇光線――從倫琴發現X射線到盧瑟福的放射性研究》,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
(5). 伽莫夫、斯坦納德著,劉兵評點,《物理世界奇遇記》(英文原版,中文評點),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劉兵主編

A.叢書
(1).《科學名著文庫》(武漢出版社)叢書副主編。
(2).《新視野》叢書(山東教育出版社)副主編。
(3).《科學大師傳記叢書》(東方出版中心)主編。
(4).《大美譯叢》(吉林人民出版社)主編。
(5).《木犁書系·補天文叢》(福建教育出版社)主編。
(6).《三思文庫·科學家傳記系列》(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人。
(7).《三思文庫·科學史經典系列》(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人。
(8). 系列出版物《三思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執行主編。
(9).《綠色未來》叢書(天津教育出版社)執行主編。
(10).《發現與探索》(天津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教材,到21世紀,已出小學1年級上冊,2年級上冊,3年級上冊,1年級下冊,2年級下冊,3年級下冊,4年級上冊)主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11).《新科學讀本》主編,(共9冊,本人為此叢書總主編,及高中卷A、B兩冊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2).《藝術與科學》,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系列叢刊),已出第1-6卷.
(13).《物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1-1),(選修1-2),副主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4).《清華新人文叢書·科學人文系列》,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科學與藝術》。
(15). 《科學敗給迷信?》(“我們的科學文化”系列叢書之(1))。
陽光下的民科》,(“我們的科學文化”系列叢書之(2))。
(16). 《薩頓科學史叢書》(共5種6冊:《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觀》(上、下)、《科學的歷史研究》、《科學的生命》、《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的橋樑》),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江曉原、劉兵主編)。
(17) 《新科學讀本》(珍藏版)主編(共8冊,本人為此叢書總主編,及其中《科學是美麗的》卷主編,此叢書系在(11)原《新科學讀本》基礎上改編配圖的新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B.單本書
(1).劉兵主編,《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劉兵主編,《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木犁書系·補天文叢》之一種),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劉兵、韓星編,《新世紀中學生通才讀本:中外經典閲讀·科學卷》,太原:山西教
育出版社,2002.
(4) 劉兵主編,《自然辯證法參考讀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劉兵主編,《認識科學》(此係“大學生文化讀本”之“科學文化卷”,叢書總主編靳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劉兵、楊艦戴吾三主編,《科學技術史二十一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7).章梅芳、劉兵編,《性別與科學讀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8).蔣勁松、劉兵編,《科學哲學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9).戴吾三、劉兵編,《藝術與科學讀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劉兵論文

(1). La4Ga的超導電性,《低温物理》,6 (1984),No.2,pp.104-108; 英譯文發表於Chinese Physics, 4 (1985), pp.493-497. (與王守證等合著)
(2). 低温物理學史上的一場競賽,《自然辯證法研究》,(1985),No.4, pp.70-74.(此文後被收入《來自歷史的啓示》,李慎、陳慶雲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pp.115-124; 中文繁體字版:《來自歷史的啓示--近代科學15例》,台北:台灣凡異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pp.125-135.)
(3). 超導電性微觀理論的發展(1935-1957),《自然科學史研究》,(1986),No.1,pp.88-96.
(4). 超導物理學的發展(1911-1957),《自然辯證法通訊》,(1986),No.1,pp.38-44;No.2, pp.62-65.
(5). 對查汝強同志兩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學問題的商榷,《中國社會科學》,(1986),No.3, pp.20-24. (與王作躍等合作)
(6). 第二類超導體的發現,《低温與超導》,(1986),No.3, pp.50-56.
(7). 瓦爾特·邁斯納,《低温與超導》,(1986),No.4, pp.83-84. (與李理合作)
(8). 從科學哲學看科學史,《自然辯證法研究》,(1986),No.6, pp.17-24.
(9). 低温實驗物理學與超導科學的開拓者----海伊克·卡末林·昂內斯,《低温與超 導》,(1987),No.2, pp.67-71.
(10). 探索高臨界温度超導體的歷程,《超導研究與社會·自然辯證法研究專輯》,(1987),pp.18-29.
(11). 高温超導體的發現與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通報》,(1988),No.1, pp.67-71.(此文的修改稿被收入《當代物理知識選萃》,物理通報編輯部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 pp.413-417.)
(12). 科內里斯·雅各布斯·戈特,《低温與超導》,(1987),No.4, pp.62-65.
(13). 超導研究75年,《科學》,(1988),No.1, pp.8-13. (與管惟炎合作)
(14). 米庫林斯基科學史觀述評,《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8),No.4, pp.49-55.
(15). 對“‘有限而無邊’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質疑,《自然辯證法通訊》, (1988),No.6, pp.71-72.
(16). 愛因斯坦與超導物理學,載《愛因斯坦研究》(第一輯),許良英方勵之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pp.67-76.
(17). 奇特的經歷與傑出的成就----蘇聯物理學家卡皮查,《自然辯證法通訊》, (1990),No.3, pp.59-69.
(18). 歷史的輝格解釋與科學史,《自然辯證法通訊》,(1991),No.1, pp.44-52.
(19). 中國超導材料與超導磁體研究(1962-1966),《中國科技史料》,(1991),No.1, pp.90-96.( 與王新榮合作);英譯文:Early Studies of Superconductive Materials and Superconducting Magnet in China, Rare Metals, (1993), Vol.12, No.3, pp.232-236. (略有修改)
(20). 玻色:第三世界科學家的彗星現象,《二十一世紀》(香港),(1991),No.5,pp.117-123.
(21). 科學革命的理論:庫恩與科恩,《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科學分 冊》,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pp.69-73.
(22). 科學編史學視野中的科學革命,《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 No.3, pp.42-51.
(23). 格/羣分析理論與科學史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 No.7, pp.36-42.
(24). 反向卡皮查熱阻的發現,《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 No.1, pp.69-74. (與王新榮合作)
(25). 科學哲學對科學史意味着什麼?《自然辯證法通訊》,(1993), No.4, pp.36-44.
(26). 試論科學史中的傳記方法,《科學技術與辯證法》,Vol.10(1993), No.5, pp.7-12.
(27). 《墨經》與阿基米德槓桿原理之比較,《自然哲學》(第一輯),吳國盛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pp.333-340.
(28). 中國當前生態環境的報告,《1994-199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江流、陸學藝單天倫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pp.282-293.
(29). 早期高温超導體發現的歷史考察,《二十一世紀》(香港),1995年第4月號, pp.89-98.
(30). 試論科學史研究中的心理史學方法,《哈爾濱師專學報》,(1995), No.2, pp.8-12.
(31). 女性主義與科學史,《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 No.4, pp.44-51.(與曹南燕合作),此文亦被收入《生育健康與倫理學》,邱仁宗主編,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 pp.188-195.
(32). 科學史教學面面觀,《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 No.2, pp.53-66.
(33). 科學史教學的目的和意義,《物理通報》,(1996), No.3, pp.30-31.
(34). 科學史的興起與發展,《哈爾濱師專學報》,(1996), No.2, pp.1-9.
(35). 科學史教學的困難和問題,《物理通報》,(1996), No.4, pp.30-32.
(36). 生態女性主義及其意義,《哲學研究》,(1996), No.5, pp.54-60.(與曹南燕合作)
(37). 關於科學史研究中的集體傳記方法,《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 No.3, pp.49-54.
(38). 女性主義自然觀,《自然哲學》(第二輯),吳國盛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pp.484-527.(與曹南燕合作)
(39). 科學史研究中的計量方法,《史學理論研究》,(1996), No.4, pp.96-103.
(40). 科學方法與性別,《讀書》,(1997), No.1, pp.10-17.(與曹南燕合作)
(41). 文革中的《自然辯證法雜誌》,《二十一世紀》,1997年2月號(總第39期),pp.59-64.
(42). 跨學科因素在超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載《跨學科研究引論》,金吾倫主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pp.252-264.
(43). 玻爾與超導物理學,《自然科學史研究》,Vol. 16, (1997), No.3, pp.245-252.(與張明雯合作)
(44). 中國高速經濟增長中的生態環境,《中國新時期社會發展報告(1991-1995)》, 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pp.605-632.
(45). 基礎科學教育改革與科學史--從美國的《2061計劃》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談起,《哈爾浜師專學報》,(1997), No.4, pp.7-12.
(46). 從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看中國的“天人合一”,《傳統與現代化》,1998年第1 期,pp.21-27.(與曹南燕合作)
(47). 聲子與實在,《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五)》,羅嘉昌等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pp.310-322.
(48). 科技進步與立法:美國“1988年國家超導與競爭法案的立法經過”,《知識經濟與國家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編,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pp.754-766.
(49). 被清洗的物理學家--舒布尼可夫的科學工作與人生悲劇,《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第4期,pp.61-70.(與張明雯合作)
(50). 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hina: Coexistence of Two Patterns (1915-1948), in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eds. by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17-225.
(51).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科學史家的紀念碑,《自然科學史研究》,Vol. 18, (1999), No.4, pp.374-377.
(52). 美國的《2061計劃》與科學教學中的人文因素,《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2期,pp.4-6.
(53). 美國的《2061計劃》與科學教學中的人文因素(II),《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 第3期,pp.10-12.
(54). 普朗克量子概念,《科學》,2000年第2期,pp.50-53.
(55). 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與科學教學中的人文因素,《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5期,pp.38-40.
(56). 英國對科學教學中的人文因素的要求,《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6期,pp.39-40.
(57). 科學史與進步性觀念,《現代性與中國》,趙汀陽主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pp.202-217.
(58) .我國大學科技園發展的基本戰略和指導原則,《中外科技信息》,2000年第12期,被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科技管理)》,2001年第3期。
(59). 關懷的倫理意義與女性主義研究,《婦女研究論叢》,2000年第5期,pp.59-60.
(60). 科普出版:個人見解中的8對矛盾,《中國出版》,2001年第1期,pp.115-116.
(61). 硬幣與金字塔,《科學》,2001年第1期,pp.26-27.
(62). 人類自在的天性,《作家雜誌》,2001年第5期,pp.77-80.(亦被收錄於《人之上升----科學讀本》,江曉原鈕衞星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pp.394-401)
(63). 女性主義對現代醫學的政治批判二題,《醫學與哲學》,2001年第8期,pp.23-24.
(64).席瓦和她的第三世界生態女性主義—“9.11”事件後發出的不同聲音,《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第3期,pp.50-55.(與趙冰冰合作)
(65).STS與基礎科學教育,《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pp.7-13.
(66).基礎科學教育研究與建構主義:中國與西方的差異,《科學學研究》,2002年,第20卷,第6期,pp.571-577.
(67).若干西方學者關於李約瑟工作的評述----兼論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編史學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年第1期,pp.69-82.
(68).對英國有關“公眾理解科學”的三份重要報告的簡要考察與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5期,pp.70-74.(與李正偉合作)
(69).公眾理解科學的理論研究:約翰·杜蘭特的缺失模型,《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年第3期,pp.12-15.(與李正偉合作)
(70).布賴恩·温的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研究:內省模型,《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21卷,第6期,pp.581-585. (與李正偉合作II)(亦被收錄於《看!科學主義》,江曉原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pp.82-88)
(71).從低温研究歷史看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自然雜誌》,2003年第6期,pp.355-357.
(72).科學傳播的媒體轉向,《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年第4期,pp.45-49.(與侯強合作)
(73).低温領域中的理論家----弗裏茨·倫敦的生平與科學工作,《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第1期,pp.80-88(94).
(74).第三世界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若干特色----以席瓦為例,《中國女性主義》(2004年春),荒林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pp.60-65.(與趙冰冰合作)
(75).恰託帕德亞亞人類學與科學編史學研究初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第1期,pp.52-57.(與盧衞紅合作)
(76).生物技術與公眾理解科學----以英國為例的分析,《科學文化評論》,2004年第2期,pp.61-74.(與李正偉合作)(此文亦以“生物技術的案例在英國公眾理解科學運動中的意義”為題收錄於《2005高技術發展報告》,中國科學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pp.131-139.)
(77).人類學對技術的研究與技術概念的拓展,《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pp.20-23.(亦刊於《科學技術的哲學研究》,曾國屏吳彤主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25-235.
(78).國內科學傳播研究:理論與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5期,pp.80-85.(與侯強合作)
(79).“科學大戰”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年第5期,pp.2-4.(亦被收錄於《看!科學主義》,江曉原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pp.31-33)
(80).在物理學與藝術之間對世界認識的平行性----以愛因斯理與畢加索為例,《科學》,2004年第6期,pp.42-45.
(81).物理學與性別,《中國女性主義》(2004年秋),荒林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pp.74-82.(與聶馥玲合作)
(82).錢寶琮:在中國介紹研究新人文主義的先驅,《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pp.47-50.
(83). “和諧”概念的意義:從畢達哥拉斯開普勒,《藝術與科學》(卷一),李硯祖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pp.43-46.
(84).科學與理性,《自然雜誌》,2005年第2期,pp.114-116. (與蘇賢貴、田松、劉華傑合作)
(85).女性主義醫學史研究的意義----對兩個相關科學史研究案例的比較研究,《中國科技史雜誌》,2005年第2期,pp.167-175.(與章梅芳合作)
(86).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與相關領域工作的關係,載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制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課題研究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5,pp.583-617.(曹南燕等多人合作)
(87).女性的身份認同與自然科學的基礎----以物理學教學為例,《探索與爭嗚》,2005年第6期,pp.47-50.(與聶馥玲合作)
(88).從科學史研究立場之變化看全球化,《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5年第2期,pp.16-18.(與章梅芳合作)
(89).科學傳播中的科學與常識,《科學》,2005年第5期,pp.30-33.(與侯強合作)
(90).科學傳播中的議程設置,《科技導報》,2005年第10期,pp.76-78.(與侯強合作)
(91).《愛因斯坦文集》的編譯出版與作為意識形態象徵的愛因斯坦,《博覽羣書》,2005年第10期,pp.4-14.
(92).布魯諾再認識----耶茲的有關研究及其啓示,《自然科學史研究》,2005年第3期,pp.259-268.(與劉曉雪合作)
(93).從性別視角看自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pp.23-30.(與劉華傑、田松合作)
(94).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pp.132-137.(與章梅芳合作,1)
(95).科學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識”與文化相對主義,《科學學研究》,2006年第1期,
pp.17-21.(與盧衞紅合作,1)
(96).眾聲喧譁:“敬畏自然”大討論,載《2005年:中國的環境危局與突圍》(環境綠皮書),梁從誡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pp.119-130.(與包紅梅合作,2)
(97).另一種途徑的探索----評《蠱毒:財富和權力的幻覺》,《中國科技史雜誌》,2006年第1期,pp.87-90.
(98).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與科學史,《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2期,pp.(與章梅芳合作,2)
(99).日本公眾理解科學實踐的一個案例:關於“轉基因農作物”的“公識會議”,《科普研究》,2006年第1期(創刊號),pp.41-49.(與江洋合作,1)
(100).人類學視角的引入對歷史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晉陽學刊》,2006年第3期,pp.73-78.(與盧衞紅合作,2)(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
(101).我國科技發展中性別問題的現狀與對策,《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pp.6-11(與章梅芳合作,2)
(102).幾個有關中醫問題的非系統性思考,《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年第2期,pp..46-48.
(103).金球化與多樣性,《讀書》,2006年第11期,pp.107-113(與古克禮合作,2)(160).科學·技術·社會理念的滲透,載《高中新課標必修課教與學·物理》(廖伯琴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pp.28-36.
(104).析皮克林的新舊高能物理學不可通約論,《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5期,pp.38-44.(與王延峯合作,2)
(105).簡評技術史研究的若干新視角----結合中國古代技術史的相關研究談起,載《科學實(166).踐哲學的新視野》(蔣勁松、吳彤王巍主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48-263.(與章梅芳合作,II)
(106).科學史研究中對人類學方法的引入和借鑑----以“深描”為例,載《科學實踐哲學的新視野》(蔣勁松、吳彤、王巍主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33-247.(與盧衞紅合作,II)
(107). 1986-1993年美國國會聽證會中關於SSC的爭論,《科技導報》,2007年第6期,pp.68-72。(與董麗麗合作,2)
(108).公眾理解科學的修辭學分析,《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年第2期,pp.44-48.(與譚笑合作,II)
(109).Som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of the Collection of Albert Einstein in China, Synthesis Philosopica, 42(2/2006), pp.285-298.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10).對居里夫人傳記在中國傳播的初步考察,《科普研究》,2007年第3期,pp.51-58.(與李娜合作,II)
(111).對《利維坦與空氣泵》的編史學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6期,pp.92-95.(與王哲合作,II)
(112).科學中心:公眾親歷和消費科學,《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年第3期,pp.106-109.(與劉錦春合作,II)
(113).中國語境中的“科學人類學”之定義問題。
(114).多元學術與多元人生----人類學學者訪談錄之四十六,《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pp.28-32.(章梅芳問/劉兵答)
(115).在基礎科學教育中對文學的利用----關於西方暢銷小説中對科學的反思,《物理教學探討》,2007年第8期,pp.1-3.
(116).馬俊仁體育訓練方法中的“科學”(載《科學敗給迷信?》p.115-126.)
(117).對於“公共科學”概念的一種理解與設想,《科普研究》,2007年第4期,pp.8-9.
(118).從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史學月刊》,2007年第9期,pp.15-18.
(119).女性主義方法論特徵及其在科學元勘中的體現,載《新哲學》(第七輯)(王中江主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pp.111-137.(與章梅芳合作,II)
(120).科學文化傳播中的居里夫人形象,載《中國媒介與女性研究報告(2005-2006)》,劉利羣等主編,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pp.68-78.(與聶馥玲合作,II)
(121). 性別與科學傳播,載《國際視野中的媒介與女性》(劉利羣等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pp.131-138.
(122).日本在STS理論背景下公眾理解科學實踐活動的發展,《科普研究》,2007年第6期,pp.71-76.(與江洋合作,II)
(123).科學編史學的身份:近親的誤解與遠親的接納,《中國科技史雜誌》,2007年第4期,pp.463-467.
(124).SSK,知識還是實踐?----從《利維坦與空氣泵》談起,《北方論叢》,2008年第1期,pp.131-134.(與王哲合作II)
(125).婦女與科技研究綜述,載《中國婦女研究年鑑(2001-2005)》(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pp.152-161.
(126).要改變深層的惟現代化價值觀《綠葉》,2008年第1期,pp.47-50.
(127).科研立項中的利益衝突----對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的案例研究。(載《陽光下的民科》p.25-58.)
(128).民科是一種生活方式。(載《陽光下的民科》p.167-170.)
(129).女性主義ICT研究與建構主義,《哲學動態》,2008年第4期,pp.101-105.(與王哲合作II)
(130).科學修辭學對於理解主客體問題的意義,《哲學研究》,2008年第4期,pp.80-85. (與譚笑合作II)
(131).皮克林的“社會建構論解釋”與“科學家的解釋”之分歧----試析高能物理學史的一場爭論,《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年第3期,pp.43-48.(與王延峯合作II)
(132).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楊柳青年畫木版技術變遷,《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7期,(194).pp.43-48(與朱洪啓合作II)
(133).瑪麗·雪萊國外研究述評,《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pp.85-88(與王明月合作II)
(134).認識文明進化的“挑戰應戰”與“衝突融合”----科學史家董光璧先生訪談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第2期,pp.2-5(劉兵/問,董光璧/答)

劉兵譯著

(1). C. P. 斯諾 著,《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陳恆六、劉兵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 G. 薩頓 著,《科學史與新人文主義》,陳恆六、劉兵、仲維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 G. 薩頓 著,《科學的歷史研究》,劉兵、陳恆六、仲維光編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4). 彼得·拉塞爾 著,《覺醒的地球》,王國政、劉兵、武英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5). 海爾布朗 著,《正直者的困境》,劉兵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6). 伯納德·貝倫等著,《美國白宮千年晚會演講選集》,邱仁宗、劉兵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 科斯塔斯·伽夫羅格魯著,《弗裏茨·倫敦:科學傳記》,劉兵、柯志陽、李正偉 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劉兵科普活動

導讀《基因組》 導讀《基因組》
2023年11月11日(週六)20:00,“高山科學經典”第83期,王立銘、劉兵、張然,一起導讀裏德利的著作《基因組》。 [2] 
2024年1月6日(週六)20:00,“高山科學經典”第91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教授劉兵,財經雙語主持人張然,一起導讀錢德拉塞卡的《真理與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