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中江

鎖定
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黨員。主要致力於先秦哲學、儒家和道家哲學、出土文獻和近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老子學院)和河南大學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老子學院)院長;北大系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哲學研究所所長(曾榮獲“河南省優秀專家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1-2]  [4] 
中文名
王中江
出生日期
1957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哲學
職    務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老子學院)院長 [4] 

王中江主要經歷

從1979年至1983年,在鄭州大學哲學系讀本科。學士畢業論文為《王陽明哲學的評價問題》,指導導師為馮憬遠,1983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3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專業為中國哲學,畢業論文為《金嶽霖知識論中的意念論之分析》,指導導師樓宇烈,1986年畢業並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6年至1989年,師從張岱年先生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專業為中國哲學。1989年畢業並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9年至2019年,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工作,1991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5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先後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職務;擔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州學刊》編輯委員會委員。期間同河南大學哲學學科合作,聯合建立了中國哲學的碩士研究生學位點,並擔任碩士導師。
2000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
2005年,調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任教授。
2010年,調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 [1]  [4] 
2021年12月1日,受聘為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老子學院)院長。 [5] 
2023年2月,當選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理事。 [6] 

王中江社會兼職

1994年,被安徽大學胡適研究中心聘為兼職研究員;1995年,擔任“馮友蘭研究會副會長”;1997年,被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聘任為榮譽研究員;1997年,被選為河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1998年被河南大學聘為研究生指導導師,;2000年,被聘為中華孔子學會理事;2000年,被聘為中國實學學會理事;2002年,受大象出版社之聘,擔任《新哲學》(輯刊)主編;2004年被選為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理事;2015年10月被選為中華孔子學會會長。 [3] 

王中江研究成果

在中國哲學和思想研究領域,已出版近20種學術著作;出版譯著兩部。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近代史研究》、《學術月刊》、《文史哲》、《天津社會科學》、Frontiers of Phylosophy in China、《哲學與文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香港)、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美國)、《文化中國》(加拿大)、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韓國)等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七十餘篇(其中一些論文被轉載、轉摘);主編《新哲學》(出版8輯)、“中國哲學前沿叢書”(出版兩輯13種);主編中華孔子學會主辦輯刊《中國儒學》(合作,已出版十五輯);主編《老子學集刊》(已出版四輯)。 [4] 

王中江中文著作

1、《理性與浪漫──金嶽霖的生活及其哲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嚴復》,台灣東大出版公司,1997年;
3、《殷海光評傳》,台灣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4、《金嶽霖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5、《道家形而上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6、《視域變化中的中國人文和思想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7、《進化主義在中國的興起 ──一個新的全能式的世界觀(增補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8、《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9、《莫若以明:集虛室隨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10、《儒家的精神之道和公關懷》,中華書局,2015年;
11、《道家學説的觀念史研究》,中華書局,2015年 ;
12、《出土文獻與道家新知》,中華書局,2015年;
13、《老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14、《根源、制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15、《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增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16、《自然和人:近代中國兩個觀念譜系探索》,商務印書館,2018年;
17、《嚴復與福澤諭吉:中日啓蒙思想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
18、《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家美德倫理和政治》,孔學堂出版社,2020年;
19、《道之然與道之真》(“長江學者文叢”),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4] 

王中江外文著作

1、Daoism Excavated :Cosmos and Humanity in Early Manuscripts.Three Pines Press,2015.
2、Order in Early Chinese Excavated Texsts,Natural,Surpernatural,and Legal Approaches,Palgrave Macmillan,2016.
3、『簡帛文獻からみる初期道家思想の新展開』,東京堂,2018年;
4、『心性 美德 境遇:出土文獻と初期儒家的新知見』,グロ-バル科學文化出版株式會社;2019年;
5、Excavated Texts and a New Portrait of the Early Confucians.(brill,2021年);
6、『自然と人:近代中國における両概念の系譜』,巖波書店,2022年;
7、Nature and Human Beings: Genealogies of Two Modern Chinese Concepts,Springer,2022年; [4] 

王中江外文論文

1、“儒家的聖人觀念及其流變”被譯成韓文發表於韓國退溪學研究院的《退溪學論叢》第5輯,1999年;
2、Daoist Philosophy:Modern Interpretations:Based on Yan Fu,Zhan Taiyan,Liang Qichao,Wang Guowei,andHu Shi.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vol.29,no.3(Spring 1998)
3、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Patterns,Paradigms and Methodology,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1,No.1,Aug.2001.
5、How Original Narrative Can Be Initiated in Chinese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2005.
6、Paradigms,In-Depth Viewpoints,and Research Model of 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Fall 2005.
7、Paradigms,In-Depth Viewpoints,and Research Model of 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Fall 2006/VOL.37,No.3.
8、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ew cosmos and the human world in Henxian,Front of Philosophy in China,Number 4,2009.
9、Ultimate Concern, Reflec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dea of “Man” in Yin Haiguang,frint,Philos,Chnia,2011,6(4);
10、『凡物流形』における「一」の思想構造とその位置,載《出土資料與漢字文化圈》,汲古書院,2011年;
11、How the Concept of “Nature” Emerged and Evolved in Modern China,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d Culture and Axiology,15(2),2018.
12、『道と萬物の三重關係——老子世界観における全體構造』(上、下),《國文目白》,日本女子大學國學國文學會主辦,2018年、2019年;
13、How the Concept of “Nature” Emerged and Evolved in Mod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15(2).,2018.
14、Abnormalities and Return: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Fan反in the Laozi,Religions,10(1),2019.
15、Confucius’life Experience,Idea of Happiness,nad Moral Autonomy:A Study on Qiong Da Yi Shi《窮達以時》and Other Literature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iphy,45(3),2018.
16、The Concept and Genealogy of the Ultimate Origin:An Exploration of Constancy in the HengXian 《恆先》Text of the ShangHai Museum Collec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iphy,45(4),2018.
17、Abnormalities and Return: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Fan in the Laozi,Religions 2018, 9, 32.
18、Le concept de racine ultime et sa généalogie:L'exploration de "Heng" dans "Heng Xian" de shangbo Jan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ersion française),Volume I 2021.
19、Dao(“道”),See Oxford Handbook of Dao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20、Relationship world, mutuality and the essence of ethics,Religions 2021. [4] 

王中江合著

1、《日本人學》載《人學大辭典》, 撰寫其中的“東方人學概論”和“日本人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3、《金嶽霖學術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 

王中江譯著

1、《論語與算盤》,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後有不同版本;
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修訂版),三聯書店,2021年; [4] 

王中江譯文

3、《日本人的政治意識》、《東洋人的思維方法》(譯文),載《現代國外哲學社會科學》,1988年第7期。
4、《文化的多元性》,載《國外哲學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5、《黑格爾的“東洋”概念的咒語》,見《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灣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6、《昭和時期的日本與“東亞”概念》,見《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灣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4] 

王中江主編著作

1、《馮友蘭學記》(合編),三聯書店,1995年;
2、《中國新文化元典:回眸〈新青年〉》(三卷,合編),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3、《新青年──科學與民主的呼喚》(合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4、《西方現代自由與中國古典傳統》(合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新哲學》(第1至第8輯),大象出版社,2003-2008年;
6、“中國哲學前沿叢書”第一輯七種、第二輯六種,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9年;
7、《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8、《思想的跨度與張力──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9、《學思之境 人格魅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10、《守望智慧的記憶》,商務印書館,2012年;
11、《中國儒學》(第1至15輯,合作),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020年;
12、《老子學集刊》(第1至第4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020年; [4] 

王中江主要學術論文

1、《論金嶽霖的“理有固然,勢無必至”》,載《金嶽霖學術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金嶽霖的意念論之分析》,載《文化:中國與世界》第4集,三聯書店,1988年。
6、《全盤西化與本位文化論戰》,載《二十一世紀》,1990年第5期。
7、《嚴復與中國傳統》,載《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
8、《張岱年:不息的追求與探尋者》,載《當代中國十哲》,華夏出版社,1991年。
9、《理解與攝取:嚴復倫理思想闡釋》,載《中州學刊》,1991年第3期。
10、《毛澤東文化取向論説》,載《中州學刊》增刊,1991年。
11、《福澤諭吉與張之洞的<勸學篇>》,載《二十一世紀》,1992年12月號。
12、《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自然主義範式和理想詮釋》,載《中州學刊》,1992年第5期。
13、《梁啓超的啓蒙思想與日本》,載《中日關係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4、《極高明而道中庸:馮友蘭哲學的終極關懷》,載《馮友蘭先生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5、《華夷與神夷之辨》,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3年第5期。
16、《從價值重估到價值認同:莊子與郭象哲學的一個比較》,載《中州學刊》,1993年第6期。
17、《金嶽霖與實證主義》,載《哲學研究》,1993年第11期。
18、《化解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矛盾》,載《中國國情國力》,1999年第4期。
19、《中國人文傳統與解釋意識》,載《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20、《孔子思想新詮》,載《文化與傳播》第2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21、《現代新儒學的視野限制》,載《中州學刊》,1994年第5期。
22、《理學與心學的緊張與整合》,載《朱子學刊》,1994年第1集。
23、《全盤西化與本位文化論戰中之胡適》,載《胡適與現化中國文化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24、《舊學新知:金嶽霖的形上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範疇》,載《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25、《胡適人生哲學要論》,載《胡適研究》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6、《認定超越性的實在:馮友蘭與實證主義的緊張》,載《馮友蘭學記》,三聯書店,1995年。
27、《“道”的歷程》,載《原道》第2輯,團結出版社,1995年。
28、《獲生徂徠與日本儒學的革新》,載《學人》第7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29、《存在自然論》,載《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0、《中日文化關係的一個側面:從嚴譯術語到日譯術語的轉換及其緣由》,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1、《馮友蘭的歷史意識》,載《馮友蘭誕辰百年紀念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年。
32、《金嶽霖的道形上學及其限制》,載《哲學研究》1995年增刊。
33、《中國進化論思潮與日本的中介作用》,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3期。
34、《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載《中國研究》,1996年第12期;
35、《形而上學與語言:道、玄、禪、實通論》,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95年增刊。
36、《日本集團主義的淵源與特質》,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37、《嚴復與道家思想》,載《93嚴復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
38、《拒絕超驗領域:胡適與宗教》,載《哲學研究》,1997年3月。
39、《道的突破:從老子到金霖》,載《道家文化研究》第8輯,1996年。
40、《胡適的自由理念與中國傳統》,載《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41、《有無的哲思方向及其逆轉》,載《中國哲學》第19輯,1996年。
42、《道家哲學的現代理解:以嚴、章、王、梁、胡為例》,載《道家文化研究》,10輯1996年。
43、《中國近代的“公理”訴求及其效應》,載《中國研究》,1997年第8期。
44、《道家哲學新知:嚴復的視野》,《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三聯書店出版。
45、《化解“義利”的緊張》,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21世紀論叢”《經濟與倫理與中國近現代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46、《玄學生死關懷及其主導觀念》,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7、《道家形上學中的“化”觀念及其歷史拓展》,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三聯書店,1998年。
48、《此岸與彼岸:中西生死哲學比較訴求和期待》,載《文化中國》(加拿大文化文化更新中心)1998年第1期。
49、《馮友蘭與釋“儒”》,《馮友蘭研究》第二輯,大象出版社,1998年。
50、《從“德治”到“力治”:歷史推移及其“焚書坑儒”》,載《國際儒學研究》第六輯,1998年。
51、《疏離中的親和性:嚴復與儒學》,載《紀念孔子誕辰255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52、《殷海光的哲學進路與啓蒙情緒》,載《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53、《〈新青年〉與中國哲學的轉型》,載《回眸〈新青年〉》,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54、《永不塵封的〈新青年〉》,載《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55、《郭店竹簡〈老子〉略説》,《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998年。
56、《變法的“合理性”論證及期反駁》,載《文化中國》,1999年。
57、《“新舊之辨”的歷史推演與文化選擇形態》, 載《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58、《儒家聖人觀念的早期形態及其變異》,載《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
59、《超越與殷海光的角色》,載《西方現代自由與中國古典傳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0、《歷史與實踐意識:章學誠的經學思想》,載《中國哲學》第二十三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61、《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的比較性視角:以羅爾斯、諾齊克和哈耶克為例的考察》,載《殷海光學術思想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62、《通向本體之路:道家形上學方法》,載《道家與道教》,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63、《“原意”、“先見”及其解釋的“客觀性”───在“方法論解釋學”和“哲學解釋學”之間》,載《學術界》2001年第4期。
64、《二十世紀末中國的儒學觀───類型、範式和方法論》,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第3期
65、《中國自由主義認同及其困境───以四十年代的<觀察>週刊為例的考察》,載《二十一世紀》2001年12月號
66、《莊子的自由理性及其特質》,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67、《作為何種意義上的哲學的“用”》,載《馮友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68、《論日常語言中的“用”───兼論哲學的“用”》,載《哲學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9、《道家自由思想的兩種形態》,載《原道》,2001年第7輯。
70、《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短的),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
71、《老子治道歷史淵源一個探尋》,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
72、《荀學與儒家的學統與道統》,載《南昌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73、《傳經與弘道:荀子的儒學定位》,載《經學今詮三編》(《中國哲學》第24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74、《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興起及其流變》,載《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
75、《進化主義原理、價值及世界秩序觀》,載《浙江學刊》,2002年第4期。
76、《道家的自治主義與烏托邦想像》,載《清華哲學年鑑》,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77、《熊十力哲學觀和科學觀的問題意識及其反應方式》,《玄圃論學續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78、《道家哲學新知:嚴復的視野》,《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三聯書店,2003年。
79、《範式、深度視點與中國哲學研究典範》,載《江漢論壇》,2003年第4期。
80、《明清之際“私”觀念的興起及其社會史關聯》又見《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81、《思想史:境況、描述及説明》,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82、《轉變中的中國哲學的範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載《河北學刊》,2004年第1期。
83、《自然秩序與人間共同體生活理想》,載《清華學報》2004年第2期。
84、《何種意義上的思想史:境況、描述與解釋》,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85、《中國哲學的原創性敍事如何可能》,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86、《中國“世界秩序圖像”與“歐風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紀前期中國認識和規範異質世界的方式》,載《清華哲學年鑑》,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87、《<從政>重編校注》,載《哲學、宗教與文化》,商務印書館,2004年。
88、《馮友蘭的價值理性及其建構方式──“天地境界”與“天人之際”及文化普遍性思維和哲學理性》,載《中州學刊》2004年第6期。
89、《中國文化 其命維新──張岱年先生的“文化綜合創新論”的特質》,載《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90、《早期“士”階層:它的形成、自我意識及原創性》,載《國際儒學研究》第13輯,2004年6。
91、《“無”的領悟及中西形而上學的一個向度》,載《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92、《清末民初中國認識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強權”與“公理”兩極性的思維為中心》,載《新哲學》第四輯,大象出版社,2005年;
93、《中國早期的適度思想及其擴展──從人間倫理到生態倫理》,載《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94、《進化主義與中國近代的保守、激進與漸進》,載《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二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
95、《“人類關懷”和“聖人人生觀”──從一個具體問題看<論道>與<道、自然與人>之間的不同》,載《哲學研究》2005年增刊;
96、《身心合一之“仁”與儒家德性倫理────郭店竹簡“”字及儒家仁愛的構成》,載《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1期;
97、《從超驗領域到道德革新及其古典教化──嚴復的“宗教觀”、“孔教觀”和“新民德”》,載《儒林》第2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98、《郭象哲學的內在困境及其解體──從“性分論”和“惑者説”來看》,載《竹林七賢》,大象出版社,2007年。
99、《“世界秩序觀”和“中國意識”》,載《南開學報》2006第5期。
100、《世界秩序觀中的法律規範與行為》,載《新哲學》2006年總第六輯,大象出版社。
101、《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視野下的救世論、文明觀和信仰》,《中國儒學》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
102、《儒家的“慎獨論”與“為己之學”及其“公關關懷”》,載《儒林》總第3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3、《孟子的“天賦權利”思想──以“天爵”、“良貴”和“民意”為視點》。載台灣《哲學與文化》,2007年第7期(第34卷)。
104、《黃老學的法哲學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體理想──為什麼是“道”和“法”的統治》,見《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105、《<三德>的自然理法和神意論──以“天常”、“天禮”和“天神”為中心的考察》,載《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3期。
106、《<恆先>的宇宙觀及人間觀的構造》,載《文史哲》2008年第2期。
107、《<鬼神之明>與東周多元的鬼神觀》,《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4期。
108、《“心”的自我轉化與精神修煉──荀子的“心術觀”》,載《清華哲學年鑑》,2007年。
109、《儒家仁愛意識與天人觀》,載《福建論壇》,2009年第4期。
110、《<凡物流形>的宇宙觀、自然觀和政治哲學》,載《哲學研究》2009年第6期。
111、《儒家經典詮釋學的起源》,載《學術月刊》,2009年第7期。
112、《早期儒家的“社會角色”意識》,載《國學學刊》,2009年第2期。
113、《<窮達以時>與孔子的境遇觀和道德自主論》,載《浙東學術》(第一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4、《<為吏之道>與秦國儒家性的政治倫理》,載《中國儒學》第四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115、《<凡物流形>的“貴君”、“貴心”和“貴一”》,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1 期;人大複印2010年第4期;
116、《漢代“人性不平等論”的成立》,載《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117、《張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學”》,載《寧波市委學校學報》,2010年第6期。
118、《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載《哲學研究》2010,第8期。
119、《“和”的道理和價值》,載《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120、《<魯邦大旱>與孔子的刑德》,載《孔子學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1、《現代哲學家與莊子》,載《道家文化研究》第25輯,三聯書店,2011年。
122、《嚴復的“天”與近代中國哲學的言説方式》,載《文史哲》,2011年第1期。
123、《道演:金嶽霖的進化世界觀》,載《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3期。
124、《熊十力的本心進化論》,載《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125、《簡帛<五行>篇“德”概念的義理結構》,《學術月刊》2011年第3期。
126、《〈唐虞之道〉與王權轉移的多重因素》,《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127、“殷海光的終極關懷、文明反思與‘人’的理念”,載《思與言》2011年第49卷第1期。
128、《人類如何善待自然──金嶽霖哲學中的‘天人之際’和‘天人合一’關懷》,台灣《哲學與文化》,2011年第5期;
129、《從〈詩經〉看儒家倫理與周部族文化的關係》,載《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130、《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思想世界新視野》(上),《學術月刊》,2012年第9期。
131、《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思想世界新視野》(下),《學術月刊》,2012年第10期。
132、《遙遠的絕響──老子學説奧義探析》(整版),《光明日報》,2012年8月25日 。
133、《早期道家的〈德性論〉和〈人情論〉──從老子到莊子和黃老》,《江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134、《梁漱溟的生命進化論和精神之道》,載《哲學門》,第13卷,2012年。
135、《道家“心”觀念的初期形態》(合作),載《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136、《北大藏漢簡老子的某些特徵》,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5期。
137、《出土文獻與先秦自然宇宙觀重審》,載《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138、《凡物流形中的“一”的思想構造及其位置》,載《學術月刊》,2013年10月號。
139、《章太炎的近代“祛魅”》,載《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140、《黃帝四經的“執一”統治術》,載《黃帝思想與道、理法、研究》,社會文獻出版社,2013年。
141、《張申府的唯實世界觀》,載《哲學分析》2013年第6期。
142、《北大漢簡<老子>異文和異旨》,《湖北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143、《晚清萬國公法世界秩序中國際法的道德性與權力身影——萬國公法在晚清中國的正當化及其依據》,載《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
144、《孔子的生活體驗、德福觀及道德自律——從<郭店楚簡窮達以時及其相關文獻來考察>》,載《江漢論壇》2014年10月第10期。
144、《從物質實在到生命和人》,載《張申府張岱年研究輯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142、《從文本篇章到義理脈絡:〈太一生水〉的構成和概念層次再證》,載《船山學刊》,2015年第1期。
145、《自然、人事和倫理:胡適東西語境中的“自然主義”立場》,載《哲學分析》2015年第2期。
146、《老子的學説與<金人銘>和黃帝言》,載《黃帝思想與先秦諸子百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
147、《近代中國自然觀念的誕生》,見《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自然”觀念在近代中國誕生的交互過程》,載《南國學術》,2016年第1期。+
148、《秩序、制度與賢能:黃老學為什麼反智的一個內在探尋》,見《道家文化研究》第29輯,三聯書店,2016年。
149、《終極性根源概念:<恆先>中的“恆”探微》,載《哲學研究》2016年第1期。
150、《早期道家的統治術:從老子的“道政”到黃老學的“法治”》(上),載《哲學動態》2016年第2期。
151、《早期道家的統治術:從老子的“道政”到黃老學的“法治”》(下),載《哲學動態》2016年第2期。
152、《老子世界觀的三重構造》,載《中國哲學年鑑》(2016年),哲學研究雜誌社,2016年。
153、《異常與迴歸:老子的“反”探究》,《道家文化研究》第30輯,中華書局,2016年。
152、《個體:從類、性質到關係和普遍相關性》,載《哲學分析》2016年第5期。
154、《“關係空間”語言:共在、共生和空間解放》,《高等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2期。
153、《早期道家“一”的思想展開及其形態》,載《哲學研究》,2017年第1期。
155、《關係的類型和事態:對偶性、相互關聯和交往世界》,載《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6期。
156、《中國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論》,載《學術月刊》,2018年第9期。
157、《生命的創造和靈性化:梁漱溟倫理生命主義圖像》,《深圳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158、《孟子的倫理選擇論——從“可欲”到“能”和“為”》,載《哲學研究》,2018年第7期。
159、《“多元宗教觀”:新文化運動“多元性”一個論域》,台灣《哲學與文化》2018年第5期。
160、《中國古典語境中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共同性話語》,載《哲學動態》,2018年第11期(《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2期轉載,)。
161、《“關係時間”語言:個體的過程、同一和流逝》,《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1期。
162、《孔子“好易”和追尋“德義”考論——以帛書“易傳”中“子曰”之言為中心》,載《河北學刊》2019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20年第1期轉載);
163、《中國天下主義精神》,載《首屆濠鏡思想家論壇——“東西方文化智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南國學術》,2019年。
164、《心靈概念概念圖像的多樣性:出土文獻中的“心”之諸説》,載《哲學哲學》,2019年第12期;
165、《“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載《齊魯學刊》2019年第6期;
166、《強弱相關性與因果確定性和機遇》,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167、《程顥的倫理政治志向、淑世及實踐》,載《現代哲學》,2020年第1期;
168、《關係世界、相互性和倫理的實態》,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169、《“別宥”辨正:檢證於尹文的“別形名”學説》,載《北京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
170、《楊朱的“人本主義”倫理學》,載《道德與文明》,2021年第2期;
171、《權力的正當性基礎:早期儒家“民意論”的形態和構成》,載《學術月刊》,2021年第3期;
172、《“差異性”和“多樣性”的世界:莊子的“物之不齊論”》,載《社會科學戰線》,2021年第4期; [1-2]  [4] 

王中江課題項目

王中江主持項目

1、“中國近代思想與日本”,國家社科青年基金,1990年度,已完成結項(見覆印件);
2、“中國近代以來的哲學與文化”,國家社科基金,1998年度,已完成結項(見覆印件);

王中江參與承擔項目

1、“金嶽霖學術思想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八五”),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牽頭,承擔其中的“金嶽霖知識論研究”,已完成結項。
2、“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課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牽頭,承擔其中的“道家與中國社會生活”部分,已完成結項。

王中江主持重大課題

《新出土簡帛的思想史研究》

王中江參與重大課題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承擔其中的《近代中國思維方式的展開:以秩序觀和合理性的演變為中心》(專著) [1-2] 

王中江獲獎榮譽

《嚴復與福澤諭吉──中日啓蒙思想比較》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青年優秀獎(1993年);
《“新舊之辨”的推演與文化選擇形態──從晚清到“五四”》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年);
《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合作)被評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
《金嶽霖學術思想研究》(合作)被評為“金嶽霖學術獎”一等獎(2005年);
《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一等獎(2014年);
《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入選 “國家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2年);
《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榮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2014年);
《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榮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15);
《自然和人:近代中國兩個觀念的譜系探微》入選“國家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7年);
《自然和人:近代中國兩個觀念的譜系探微》榮獲“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2020年);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