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身份認同

鎖定
身份認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的特別青睞。
中文名
身份認同
外文名
Identity
青    睞
新左派、女權主義
基本含義
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
三種傾向
傳統的固定認同

目錄

身份認同簡介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的特別青睞。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個詞總愛追問:我(現代人)是誰?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身份認同植根於西方現代性的內在矛盾,具有3種傾向:
首先,傳統的固定認同,來自西方哲學主體論;
其次,受相對主義影響,出現一種時髦的後現代認同,反對單一僵硬,提倡變動多樣;
再次,另有一種折衷認同,秉承現代性批判理念,倡導一種相對本質主義

身份認同社會評價

身份認同(identity)是對主體自身的一種認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由於文化主體之間的不同所以需要主體的身份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了身份認同的嬗變。身份認同主要是文化認同問題,主要由主體的個體屬性、歷史文化和發展前景組成。
身份認同感和身份認同度則表徵個體在諸多文化個體間的身份確認度。這個詞語如今主要出現於哲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電影等方面。建築領域中除了用於建築師作為文化個體來討論,而對於建築物則極少有引用。
從文化角度講,在個體認同過程中,文化機構的權力運作促使個體積極或消極地參與文化實踐活動,以實現其身份認同。
集體身份認同,是指文化主體在兩個不同文化羣體亞羣體之間進行抉擇。因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這個文化主體須將一種文化視為集體文化自我,而將另一種文化視為他者
自我身份認同(self-identity),強調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體體驗,以自我為核心”。“社會身份認同(social identity),強調人的社會屬性
從個體認同到集體認同,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這類過程動態地描摹了身份認同的嬗變機制。在自成一體的部族社會,或天人合一的封建宗法社會,姓氏、血緣、性別等共同構成了牢固不變的身份認同機制。
然而,資本主義現代性自上而下地改變了西方社會整個結構,也將大批化外民族強行帶入了現代性的快車道。因此在更廣泛的含義上,身份認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思想震盪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徵,可以概括為一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悦並存的主體體驗。我們稱此獨特的身份認同狀態為混合身份認同(Hybrid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