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學藝

(著名社會學家)

鎖定
陸學藝,男,1933年8月生,江蘇無錫人,原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研究專長是社會學理論、社會結構研究和農村發展理論研究。陸學藝2013年5月13日9時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
陸學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3年8月30日
逝世日期
2013年5月13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社會學家 研究員
主要成就
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出生地
江蘇無錫
代表作品
《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當代中國農村與當代中國農民》等

陸學藝人物簡歷

陸學藝
陸學藝(5張)
陸學藝,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著名農村問題專家,全國第八、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於2013年5月逝世。 [1] 

陸學藝個人履歷

陸學藝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演講 陸學藝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演講
1962年,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攻中國哲學。
1962~1965,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生。
1965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78年後,長期從事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和社會學理論研究。
1983~198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派往山東省陵縣蹲點調查研究,兼任縣委副書記。
1987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1988~199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8~200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0年,當選為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
1996年、2000年,當選為中國社會學會會長。
1994年、2004年,當選為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理事長。
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1993年、1998年,先後當選為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0年起,任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2013年5月13日逝世。

陸學藝研究特長

社會學理論、社會結構研究和農村發展理論研究。

陸學藝科研項目

陸學藝 陸學藝
主持國家社科重點課題《中國國情叢書——百村經濟社會調查》、《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課題研究,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多次。
主持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社會建設研究”課題,完成了《北京社會建設60年》一書,目前已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此項研究在總結當代北京社會建設60年經驗的基礎上,對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A 主持課題(在研課題)
鄧小平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和體制轉換時期我國社會結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
1949年以來的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
中國百村經濟社會調查;
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
B 主持課題(已完成\結項課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農村的社會變遷。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民問題研究。
中國縣經濟、社會發展與對策研究。
蘇南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陸學藝主要成就

2010年11月陸學藝在華中師範大學講學 2010年11月陸學藝在華中師範大學講學
1978~1980年,陸學藝通過對安徽、甘肅包產到户試點的調查,撰文為在全國推行包產到户鼓與呼。1982年,陸學藝提出,農村單靠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單兵突進遠遠不夠,必須進行縣級體制綜合改革,並親率課題組到山東陵縣蹲點三年,兼任縣委副書記,研究農村改革發展問題。陸學藝開啓了“農村發展理論”研究的先河,他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把社會羣體劃分為十大階層。一度成為研究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參考。
作為一名“三農問題”專家,陸學藝提出了許多解決“三農問題”的改革方案和對策,較早地指出“計劃為體、市場為用”的體制在中國農村行不通,應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並認為中國農村必須要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其他一些初步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改革”,其學術思想在實踐和理論層面對中國農村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陸學藝個人作品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
A主要著作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陸學藝主編;
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中國社會發展報告》,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陸學藝文集》,陸學藝著;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陸學藝主編;
《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縣級綜合改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陸學藝主編;
《農村經濟典型調查》,王貴宸、陸學藝主編;
《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農村現代化》,陸學藝主編;
《社會結構的變遷》,陸學藝等著;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學》,陸學藝主編;
《21世紀的中國社會》,陸學藝主編;
陸學藝文集 陸學藝文集
《當代中國農村與當代中國農民》,陸學藝著;《改革中的農村與農民—對大寨、劉莊、華西等13個村莊的實證研究》,陸學藝主編;
《轉型中的中國社會》,陸學藝、景天魁主編;
當代中國社會流動》,陸學藝主編;
中國社會發展報告》,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中國新時期社會發展報告(1991—1995)》,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追尋中國社會的自性:中國社會思想史論集》,陸學藝、王處輝主編;
《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主編:汝信、陸學藝、李培林;
《200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汝信、單天倫、陸學藝主編;
《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
《內發的村莊》(中國百村調查叢書),陸學藝主編;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陸學藝主編;
《“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陸學藝著;
《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200千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聯產承包責任制研究》,154千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社會學》(主編),215千字,知識出版社,1989年7月;
《2000年中國的小康社會》(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改革中的農村與農民:對大寨、劉莊、華西等13個村莊的實地調查》(主編),320千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4月;
《1992一199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主編之一),300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1993年至2000年每年出版一冊,1997年開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陸學藝著《“三農”論》 陸學藝著《“三農”論》
《傳統農業縣的社會轉型》(主編),392千字,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農村現代化》(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中國新時期社會發展民告(1991一1995)》(主編之一),506千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研究》(合著),183千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社會結構的變遷》(合著),203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光輝的歷程》(合著),132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從貧窮到富裕一一晉江的現代之路》(主編之一),242千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
B 論文
發表了《包產到户問題應當重新研究》、《農業腦陷比較嚴峻的形勢》、《當前農民已分化成八個階層》、《馬克思主義合作理論與聯產承包制》、《農村改革的偉大成就與當前存在的問題》、《21世紀中國社會結構》等數十篇關於社會學和農村發展問題的論文和調查研究報告。
C 個人文集
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變遷60年,陸學藝;
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陸學藝;
中國社會結構有固定化的危險,陸學藝、楊軍;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陸學藝;
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前景,陸學藝;
北京社會建設60年,陸學藝;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陸學藝;
建構現代化的中國社會結構,陸學藝;
全面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建構現代化的中國社會結構,陸學藝;
農村第一步改革的啓示,陸學藝;
陸學藝主編《“三農”新論》 陸學藝主編《“三農”新論》
新一輪農村改革為什麼難,陸學藝;城郊農村實現城市化的好模式——寧波江東區調查,陸學藝;
關注民生, 辦好教育, 促進社會和諧,陸學藝;
農村社會學》: 新農村建設的力作,陸學藝;
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學有個大發展,陸學藝;
關於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陸學藝;
縣域現代化:破解中國城鄉二元格局的關鍵—福建省晉江市調查,陸學藝、王春光胡建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改革現行土地制度,陸學藝;
社會學應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陸學藝;
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是當前要解決的主要矛盾,陸學藝;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陸學藝;
農民工體制的種種弊端,陸學藝;
從體制和機制入手解決農民工問題,陸學藝、龔維彬;
調整社會結構 構建和諧社會,陸學藝;
和諧社會需要“完美骨骼”,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陸學藝;
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陸學藝;
我國社會結構的歷史性變化,陸學藝;
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結構的調整,陸學藝;
培育形成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陸學藝;
農村要進行第二次改革,進一步破除計劃經濟體制對農民的束縛,陸學藝;
協調好社會階層關係構建和諧社會,陸學藝;
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陸學藝;
研究社會流動的意義,陸學藝;
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陸學藝;
新中國社會學五十年,陸學藝;
中國“三農”問題的由來和發展前景,陸學藝;
經濟和社會要協調發展, 陸學藝;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
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社會,陸學藝執筆;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陸學藝;
經濟和社會要協調發展,陸學藝;
農村要進行第二次改革,進一步破除計劃經濟體制對農民的束縛,陸學藝;
《我國家村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及當前面臨的問題》(論文),1988年12月,獲中央宣傳部、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十週年理論會”優秀論文獎;
《馬克思主義合作理論與聯產承包制》,1988年《哲學研究》優秀論文一等獎;
《農民的分化、問題及對策》(論文,合著),《農業經濟問題》1990年第1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建所十週年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農業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今年糧食大車收、明年不要又掉下來》(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增刊第34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96年度優秀對策研究成果、優秀信息二等獎。

陸學藝人物言論

A 談和諧社會
1.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是不可扭轉的歷史大趨勢。
2.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期。但另一方面,伴隨着我國逐漸告別“短缺經濟”,社會問題凸顯出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矛盾已經開始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3.不瞭解中國農民,就不瞭解中國社會。
4.沒有鄉村的和諧,就沒有城鄉的和諧,就沒有中國的和諧。
B 談社會結構
陸學藝 陸學藝
2010年5月,陸學藝在《半月談》發表文章説,當前中國現代社會結構已初步形成,但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這與已處於工業化中期的經濟結構形成了結構性偏差。這是產生當前諸多社會矛盾問題的重要原因。強調社會建設的關鍵和核心任務是調整社會結構;社會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是最大化地實現資源與機會公正、合理地配置;社會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加快城市化步伐,調整城鄉結構。二是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三是規範勞動力市場,治理勞資關係,調整就業結構。四是加快中產階層的培育,促進現代社會階層結構進一步形成。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初步扭轉社會結構顯著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局面,使現代社會結構進一步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結構支撐。
2011年3月25日,中共成都市委舉行中心組(擴大)學習專題報告會,陸學藝受邀作社會建設專題報告。 陸學藝從當前的經濟社會形勢、中國進入以社會建設為重點的新階段、社會建設的主要內涵和主要任務、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關於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幾個問題等方面,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並結合成都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實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
2011年9月,陸學藝在成都金沙講壇主講社會建設、社會機構。陸學藝認為,當中我國社會結構與已處於工業化中期的經濟結構很不協調,這是產生當前諸多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所以現在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社會建設。陸學藝主張“吃透兩頭”做學問,就是對“上頭”的精神和“下頭”的情況要有真正全面準確的瞭解。陸學藝強調,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調整社會結構,更加註重社會的公平正義,包括加快中產階層的培育,應該是中國今後不可扭轉的歷史大趨勢。
陸學藝關於社會結構的主要論點:
(1)現在的社會結構總體來説還是洋葱型,但是中產階級在變大,洋葱的底部變小了中間變大了。1999年中產階級大致佔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
(2)現在社會結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整個社會逐漸趨於高級化,……下層的人都有向上走的可能性,所以國家充滿了活力,讓人覺得有盼頭。
(3)原來的社會是封閉的、孤立的,後來開放了、流動了、分化了,逐漸向多元化、開放型的現代社會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現代社會階層
(4)我認為户口問題是“緊箍咒”,要把這個“緊箍咒”去掉。
(5)解決三農問題本質是要解決農民問題,要減少農民問題,讓農民到城市裏面從事第三產業或者當工人。我們的户籍上農業人口還有70%,實際上在農村的人口還有50%,而一個現代化國家最多留20%的農業人口。
(6)中產階級是一個職業概念,經濟學家提出中等收入者這個概念,是不對的。中產不是某一個階層,是若干個階層的總和。所謂中產,是指你擁有的收入、聲望、文化這三者的綜合情況,根據你佔有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權力資源多少來劃分是否屬於中產。

陸學藝建基金會

宗旨及業務範圍
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11月。
2008年5月陸學藝在河海大學社會學系講學 2008年5月陸學藝在河海大學社會學系講學
基金會的宗旨是:推動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
業務範圍是:獎勵社會學領域教學、科研優秀成果,資助社會學領域教育、學術研究、培訓、調研、考察、出版等方面的公益活動。設立“社會學優秀成果獎”,每兩年舉行一次評選活動。
成立大會
2009年4月10日,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理事會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原副院長汝信,宋慶齡基金會原副主席劉啓林,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於清源,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副書記丁力到會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何秉孟、原院副秘書長單天倫、榮譽學部委員陸學藝、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社科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等來自北京市社團辦、社科聯、中國社會科學院、高校的50餘人出席大會。會議通過了基金會章程,選舉產生了基金會領導機構,李培林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汝信在致辭中指出,社會學研究在中國經過了一個很坎坷的發展過程,陸學藝同志在社會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對於整個社會學的發展和重建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他任社會學所所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期間,對全國社會學教學和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劉啓林建議在社會學領域加強對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研究。他説,許多社會問題都可以通過各種社團組織或者是其他非政府組織得到解決。如果基金會能支持這方面研究,一定很有價值。何秉孟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對基金會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他説,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由於發展不平衡,社會羣體間利益關係的調整以及社會建設滯後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呈日益突出之勢,社會穩定成為了我們所面臨的不亞於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時代呼喚社會學有一個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陸學藝基金會的成立集天時和地利,希望基金會廣泛團結社會學界的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取得“人和”,為我國社會學的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作出應有的貢獻。李培林指出,這是全國社會學界的第一個基金會。陸學藝老師很想為社會學界做些事情,特別是他已經把一生貢獻給了社會學的事業。這件事情還得到了陸老師的家人和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希望各位理事能夠盡職盡責,也希望我們把基金會的活動真正地搞成一個有社會聲望,成為一個得到社會學界普遍認同的基金會。
基金會發起人、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陸學藝教授發表感言。他説,這個社會學基金會首先志在為社會學這個學科的重建和發展盡綿薄之力。其次要作為推動社會事業發展的力量,按照費孝通先生所言,盡社會學志在富民的力量。再次要為從事社會學研究的青年人搭建一個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可以給國家作一些貢獻,給社會學事業的發展作一點貢獻。

陸學藝學界評論

他的一些貢獻,可比肩費孝通
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謝壽光看來,陸學藝學術成就至少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他對中國當代社會的農村、農業問題有重大的真知灼見,為中國社會的轉型、城市化,做出了一般研究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他對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長期在安徽肥西等地實地研究,最早對聯產承包責任制從理論上進行總結,通過內部要報,得到了中央領導支持。他這方面的貢獻相當程度是被忽略的。
第二,他對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長期關注。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農業形勢大好,糧食年年增產,出現賣糧難問題。他則提出,中國糧食生產面臨着危機。這個報告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不點名提及過。由於他的及時提醒,中央長期關注糧食生產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一路走好,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後,他從農業研究轉移到社會學方面,負責社科院社會學所和中國社會學會工作。貢獻主要有:第一,首次提出八個農村社會階層的概念,在我出版的《中國社會學年鑑》《社會學研究》發表過。第二,他長期關注中國社會階層的變化,2001年提出中國社會十大分層,產生巨大的影響,並引發爭論。他説,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層已經分化,社會結構要及時調整,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其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他領導的研究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團隊持續不斷地做了近20年,出版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第四本馬上就要出。比如,有學者説過橄欖形的社會結構,但像那樣完整全面的研究,提出要壯大中間階層的力量,促進中國社會良性發展,都是他提出來的。
應該説,陸學藝教授不僅在當代的中國社會學學者中是佼佼者,他在社會結構和社會分層方面的學術貢獻,不亞於老一輩學者費孝通
還有他近年來組織大型的社會調查和社會研究,包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中國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持續在做的百縣市經濟社會追蹤調查,以及百鄉村經濟社會調查,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學子對中國社會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最後,他對社會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社會學會每年堅持一次年會。中國社會學的壯大發展,現在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和他的努力和作用分不開。 [2] 

陸學藝社會緬懷

2013年5月13日9時8分,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農村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原所長陸學藝先生因突發心臟病不幸辭世,享年80歲。19日上午,社會各界人士前往八寶山公墓作最後的送別。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