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類超導體

鎖定
當退磁因子為零,磁場強度在下臨界場強度Hc1以下時處於邁斯納態,在Hc1和上臨界場強度Hc2之間時處於混合態,在Hc2以上時處於正常態的超導體。 [5] 
界面能小於零的超導體。根據超導體在磁場中磁化曲線的差異,超導體可分為第一類和第二類兩類。在已發現的超導元素中,只有釩、鈮和鉭屬於第二類,其他元素均屬第一類。然而大多數超導合金和化合物則屬於第二類:它們的區分在於:第一類超導體的京茨堡-朗道參量(見超導電性),超導-正常相的界面能為正;而第二類超導體,界面能為負。
中文名
第二類超導體
外文名
The second kind of superconductor
定    義
界面能小於零的超導體
依    據
超導體在磁場中磁化曲線的差異
界面能
學    科
材料工程

第二類超導體第二類超導體性質

基於第二類超導體的某些性質(如磁化行為、臨界電流等)對諸如位錯、脱溶相等各種晶體缺陷十分敏感。只有體內組分均勻分佈,不存在各種晶體缺陷,其磁化行為才呈現完全可逆,稱為理想第二類超導體。反之,則稱為非理想第二類超導體或硬超導體。非理想第二類超導體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1] 

第二類超導體理想第二類超導體

一細長圓柱狀的理想第二類超導體,處於平行於軸方向的外磁場中時。可以看到存在有兩個確定的臨界場,即下臨界場Hc1和上臨界場Hc2。當外磁場低於Hc1時,超導體處於邁斯納態,即磁場被排出超導體外。但從Hc1開始,磁場部分地穿透到超導體內部,而且隨着磁場的增高,穿透程度也增加(-M減少);一直到達到Hc2時磁場才完全穿透超導體(M=0),這時,超導體過渡到正常態。在Hc1<H<Hc2內的狀態,叫做混合態。一般地説,理想第二類超導體在Hc1和Hc2處的轉變均屬於二級相變。
第二類超導體的熱力學臨界磁場Hc可由實測到的磁化曲線下面所包圍的面積而得到。
理想第二類超導體處於混合態時,磁場以量子化的磁通線(也叫磁通渦旋)形式穿透體內。每根磁通線所具有的磁通量正好等於一個磁通量子。 磁通線的中心是一個半徑約為相干長度ξ 的圓柱形正常區,它外面存在一半徑約為穿透深度λ的磁場和超導電流區域。 一般地説,對於的第二類超導體,有λξ
理論和實驗上都已得出,當處於熱力學平衡態時,理想第二類超導體中的磁通線排列成三角點陣,其點陣常數隨磁場的增高而減小。
第二類超導體與絕緣體或真空接觸,當它處在與界面平行的方向的外磁場中時,則存在於表面附近ξ厚度薄層內的超導電性,一直可以保持到=1.695Hc2為止,這就是表面超導性。
處於混合態(H>Hc1)的理想第二類超導體,在橫向磁場中,不能承載任何大小的超導傳輸電流,因而無多大實用價值 [2] 

第二類超導體ΓЛΑΓ理論

有關理想第二類超導體的理論是由Β.Л.京茨堡、Л.Д.朗道、Α.Α.阿布裏考索夫和Л.∏.戈科夫建立的,通稱為ΓЛΑΓ理論 [3] 

第二類超導體非理想第二類超導體

非理想第二類超導體的磁化曲線。由於體內存在晶體缺陷而呈現不可逆的特性。當外磁場從零開始增大但小於Hc1時,超導體處於邁斯納態。當H>Hc1時,磁場以磁通線的形式穿透體內。但缺陷的存在對磁通線的穿透造成阻力,因此超過Hc1時,磁化強度繼續增大。當H>Hp時,則隨磁場的增大而它減小。直至Hc2時,磁化強度才等於零。當磁場從高於Hc2下降時,缺陷同樣阻礙磁通排出,故磁化曲線上出現磁滯現象,以致零磁場時有剩餘磁矩,稱為俘獲磁通。
晶陣缺陷的存在,阻礙着磁通線的運動。因此,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些對磁通線運動產生釘扎作用的釘扎體,也稱為磁通釘扎中心。釘扎作用的強弱以釘扎力Fp的大小來表示。當温度高於絕對零度時,由於熱激活的存在,磁通線總是有一定的幾率從一個釘扎中心遷移到另一個釘扎中心,這種磁通線發生跳躍式的無規運動叫做磁通蠕動。
當傳輸電流在與外磁場相垂直的方向上通過處於混合態的超導體時,每根磁通線既受到釘扎力Fp的釘扎作用,又受到電磁力(洛倫茲力)FL=JΦo的驅動作用,其中J) 為電流密度,Φo為磁通量子。當FL>Fp時,磁通線會發生較快地橫過導體的運動,這就是磁通流動。它會在導體縱向感生電壓,相應地“電阻”稱為磁通流動電阻,其電阻率,式中ρn為超導體處於正常態時的電阻率,B為外磁場值。
在平衡狀態下,超導體內各處的釘扎力與洛倫茲力相等,磁通線處於臨界態。這時,超導體的體電流密度就是臨界電流密度Jc。為描述臨界態,已提出了比恩-倫敦(Bean-London)模型和金-安德森(Kim-Anderson)等模型。
非理想第二類超導體處於混合態時,在很高的橫向磁場下,仍可以通過很大的體超導電流,其臨界電流密度Jc有時高達10A/cm以上。 通過Jc-H特性和組織結構的關係,以及磁熱不穩定性等的研究,現今已研製成功Nb-Ti、Nb-Zr合金和Nb3Sn,V3Ga化合物等穩定的實用超導材料,成為發展強磁場超導磁體技術的基礎。已經應用於固體物理、高能物理、受控聚變反應、磁流體發電等一系列現代科學技術部門而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 [4] 

第二類超導體二類超導體內部磁場三種情況

對於第二類超導體來説,當温度降到臨界温度以下時,我們對它施以外加磁場,隨着外加磁場增大,超導體內部的磁感應強度可能有三種情況:
1.當外加磁場比較小時,內部沒有磁通線,這就是通常理解的超導態。
2.隨着外加磁場增大到某個值,超導體內部開始出現了第一根磁通線,這時的外加磁場大小我們稱其為下臨界磁場。
在這種狀態下,隨着磁場的增大,磁通線分佈並不是處處一樣,而是必須排成點陣才使體內的能量最低。如果我們用磁粉撒上去,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點陣“小格子”。這種狀態,叫做“第二類超導體”的混合態。
3.外加磁場持續增大,到某個數值時,材料完全轉化為正常態。這時的外加磁場大小叫做上臨界磁場 [1] 
參考資料
  • 1.    劉兵. 第二類超導體的“發現”[J]. 低温與超導, 1986(3):52-58.
  • 2.    徐斌濤. 理想第二類超導體的臨界場[J]. 上海海事大學學報, 1997(3):102-108.
  • 3.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超導電材料》編寫組編:《超導電材料》,科學出版社,北京,1973。
  • 4.    吳杭生、管惟炎、李宏成著:《超導電性.第二類超導體和弱連接超導體》,科學出版社,北京,1979。
  • 5.    李潔、信嬴、閻果.GBT 2900.100-2017 電工術語 超導電性: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