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傳統文化

鎖定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指悠久古老的文化,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落後的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秉承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6] 
中國的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史前時期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等時代,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儒家佛家雜家縱橫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文化意識形態,具體包括:古文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1921年,在厲麟似的努力下,首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際學術組織——景星學社在德國誕生,標誌着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逐漸為西方主流知識界所接受。 [3-5] 
中文名
傳統文化
外文名
traditional culture
基本含義
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
文    化
本身是一個概念
種    類
哲學與宗教、思想、文字、語言

傳統文化文化含義

傳統文化之史前時期
傳統文化之史前時期(5張)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6] 

傳統文化主要種類

在民俗方面,則以傳統節日的形式體現出來。這些傳統節日包括(均按農曆):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的“臘八節”、臘月三十除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1]  [6]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6] 

傳統文化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説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説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6] 

傳統文化歷史沿革

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傳統文化之剪紙——蓮年有魚 傳統文化之剪紙——蓮年有魚
經過西周幽、厲時代的大混亂,這期間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這三百多年時間裏,周國以及所有的諸侯邦國的人民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也沒有真正地得到安居樂業,一直生活在戰亂中。《周禮·柞氏》:“若欲其化也。”《國語·晉語》:“勝敗若化。”《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荀子·正名》:“狀態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易·繫辭傳》:“知變化之道。”《説文》:“匕,變也。”徐灝曰:“匕化古今字。”用為變化,改變之意。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遼東,滅齊,中國統一,這期間又是兩百多年,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傳統文化之石雕——雙龍出水 傳統文化之石雕——雙龍出水
漢代劉向在《説苑》中説:“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説:“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a,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發現了儒、佛、道之學的“破綻”,於是專心儒學,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他在儒家與董仲舒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上,參考佛教思想,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元、明、清三代,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扭曲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政治文化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歷代以來,斥程朱理學為“偽學”的聲音,不絕於耳 。 [6] 

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傳統文化理論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德、悌、節、恕、勇、讓;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孔子《論語》 孔子《論語》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佛家(《金剛經》《心經》《地藏經》《佛説阿彌陀經》《華嚴經》《法華經》)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蘭名鈞)

傳統文化傳統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 [6]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6] 

傳統文化民俗

傳統文化之石灣陶藝 傳統文化之石灣陶藝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祭祀(祖)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老虎頭鞋 [6] 

傳統文化保護措施

(一)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秉承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優: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説法;荀子説:“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的精神境界;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 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迂腐、欺壓人民、壓制個性,阻礙發展等。
(二)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崇高天倫。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高尚道德。馬援馬革裹屍,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説,是在文藝復興之後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處,但也不能一味否決,而在於能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繼承、借鑑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侷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並非要復興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
對於個人而言,需要做到:
一、有清醒的頭腦,這是前提。
二、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三、要有寬鬆環境,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四、舊的文化是過去式,由於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資本主義,對於強勢的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和挫敗感,甚至認為黃種人就是比白種人低人一等,要麼是不能積極地學習資本主義那些先進成果,要麼是盲目崇拜,而另外一方面, 這十多年間,又出現國學熱,湧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已走入歧路。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瞭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2]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