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早年師從鬼谷子,後曾遊歷於楚國、趙國,不被重用,憤而入秦,以連橫之策被秦惠文王重用,並兩度出任秦相。張儀入秦後,多次領兵攻打韓、趙、魏等國。前328年,與公子華拔魏蒲陽;前325年,魏、韓兩國互尊為王以抗秦,張儀率兵攻佔魏國的陝(今河南陝縣);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王元年;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滅蜀,並乘機攻取巴,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張儀任秦相之後,多次出使山東六國,以連橫之策遊説山東諸國,以破合縱之策,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為連橫事秦。張儀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前311年,張儀出使燕國未回而秦惠文王死。次年,秦武王即位,與張儀不和。張儀害怕被誅殺,於是逃到了魏國。
[60]
張儀任魏國相國一年以後,於前309年卒於魏國。
[61]
- 主要成就
- 兩為秦相,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策
- 本 名
- 張儀
- 官 職
- 丞相
- 師 承
- 鬼谷子
- 同 門
- 蘇秦
張儀人物生平
編輯張儀受辱投秦
後來,蘇秦説服趙肅侯,而得以去遊説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盟,但他擔心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蘇秦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於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説張儀來投奔他
[2]
。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但是,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僕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説張儀那麼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説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前往秦國
[3]
。
蘇秦在張儀離去後,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並且幫助他見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説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張儀説:“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
[4]
張儀秦國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文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併佔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説秦惠文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張儀又趁機勸説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5]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農曆四月,魏惠王、韓宣惠王為了對抗秦國,互尊為王。於是,秦惠文王派張儀為將討伐並佔領了魏國的陝(今河南陝縣),把那裏的魏人全部交歸魏國。秦惠文王命張儀修築了上郡要塞。
[7]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文王元年。
[8]
張儀魏國任相
秦惠文王三年(前322年),張儀從齧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文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惠文王
[11]
。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救援苴國和巴國,趁機吞併了蜀國。張儀貪圖巴國和苴國的富饒,又攻取了巴國,擒獲了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
[17]
張儀張儀戲楚
楚懷王聽説張儀來,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説:“這是個偏僻鄙陋的國家,您用什麼來指教我呢?”
張儀遊説楚懷王説:“大王若能聽從我的意見,就請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願意奏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方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楚懷王非常高興地應允了張儀。大臣們來向楚懷王祝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楚懷王説:“我不費一兵一卒即可獲得秦國六百里地,滿朝臣子都在(為這一消息感到)慶賀,唯獨你在阻止我,你想幹嘛?”
陳軫回答:“不是這樣的。以臣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非但不能得到,反而會換來秦國和齊國聯合起來。秦、齊二國一旦聯合,屆時必定會禍患臨頭。”
楚王要他繼續説下去,陳軫則説:“秦國之所以對我楚國如此謹慎,只因為齊楚二國。如今大王,則會使楚國孤立無援。秦國又怎麼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之後一定會背棄對大王的承諾,若是向北與齊國斷絕關係,只會招來西邊秦國的禍患,兩國的軍隊一定會一起攻打楚國。我替大王想了下對策,倒不如我們在與齊國暗中合作、表面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如秦國把土地割讓給我們,再與齊國徹底斷交也不算晚。若他們不將土地割讓出來,那也符合我們的策略。”
楚王卻説:“希望陳先生閉上嘴,不要再講話了,等着我得到土地便是。”
於是,楚國和齊國斷絕了關係,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派了一位將軍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説:“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人去往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一氣之下斬斷符節,轉而與秦國結交。
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後,張儀開口便説:“我有秦王賜予我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張儀才上朝。楚國使者則説:“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從來沒聽説要收什麼六里土地。”
楚國的使臣只得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結果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
[21]
張儀被囚楚國
楚懷王説:“我不願意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願獻出黔中地區。”
秦惠文王想要遣送張儀,又不忍開口説出來。張儀卻主動請求前往。秦惠文王説:“那楚王惱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這是存心報復您。”張儀説:“秦國強大,楚國弱小,我和楚國大夫靳尚關係親善,靳尚能夠去奉承楚國夫人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是全部聽從的。況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國的,楚王怎麼敢殺我。假如殺死我而替秦國取得黔中的土地,這也是我的最高願望。”
於是,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等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起來,要殺掉他。
靳尚對鄭袖説:“您知道您將被大王鄙棄嗎?”
鄭袖説:“為什麼?”
靳尚説“秦王特別鍾愛張儀而打算把他從囚禁中救出來,如今將要用上庸六個縣的土地賄賂楚國,把美女嫁給楚王,用宮中擅長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會敬重秦國。秦國的美女一定會受到寵愛而尊貴,這樣,夫人也將被鄙棄了。不如替張儀講情,使他從囚禁中釋放出來。”
於是鄭袖日夜向楚懷王講情説:“作為臣子,各自為他們的國家效力。現在土地還沒有交給秦國,秦王就派張儀來了,對大王的尊重達到了極點。大王還沒有回禮卻殺張儀,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國。我請求讓我們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讓秦國像魚肉一樣地欺凌屠戮。”
張儀遊説諸國
- 遊説楚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從囚禁中放出來不久,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又去遊説楚懷王。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但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作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作人質,把秦國貴女作為侍候楚懷王的姬妾,兩國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時,楚懷王雖已得到張儀,卻又難於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
楚懷王説:“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
楚懷王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親善。
[24]
- 遊説韓王
張儀離開楚國,就藉此機會前往韓國,遊説韓宣惠王説:“韓國地勢險惡,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兵佔據宜陽,截斷韓國的上黨地區,再東取成皋、滎陽,那麼鴻台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製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謀劃,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現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於韓國擴大領土,轉移了禍患,取悦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 遊説齊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又派張儀向東遊説齊國的齊湣王説:“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 遊説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遊説趙武靈王説:“如今秦國相約齊國、韓國、魏國的軍隊,準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 遊説燕王
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遊説燕昭王説:“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趙襄子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趙國已經獻出河間一帶土地臣事秦國。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將出動軍隊直下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燕昭王聽信了張儀的建議,説:“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裏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產生正確的決策。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願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恆山腳下五座城池。”
[29]
張儀回到秦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走到咸陽的時候,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30]
。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們日夜不停地詆譭張儀,而齊國又派人來責備張儀。張儀害怕被殺死,就趁機對秦武王獻策:“為秦國國家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聽説齊王特別憎恨我,只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討伐它。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户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33]
張儀重返魏國
張儀説:“大王不要擔憂,我讓齊國罷兵。”就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到齊國,使臣對齊湣王説:“大王特別憎恨張儀;雖然如此,可是大王讓張儀在秦國有所依託,也做得夠周到了啊!”
齊湣王説:“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麼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麼地方,我怎麼讓張儀有所依託呢?”使臣回答説:“這就是大王讓張儀有所依託呀。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與秦王約定説:‘替大王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齊國特別憎恨我,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派出軍隊攻打哪個國家。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户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秦王認為他説的對,所以準備了兵車三十輛,送張儀去了魏國。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果然攻打它,這是大王使國內疲憊睏乏而向外攻打與自己建立邦交的國家,廣泛地樹立敵人,禍患殃及自身,卻讓張儀得到秦國的信任。這就是我所説的‘讓張儀有所依託’呀。”
齊湣王贊同使者的説法,就下令撤軍
[36]
。
張儀去世
張儀歷史評價
編輯蘇秦: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
[40]
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41]
孟子: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1]
甘茂: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42]
李斯: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43]
《太史公自序》: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説,復散解諸侯。
[45]
劉向: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46]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説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47]
諸葛亮: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48]
左思:四海齊鋒,一口所敵,張儀、張祿亦足雲也。(李周翰注:四海諸侯雖齊鋒攻秦,一言以説,乃能敵之。)
司馬貞:儀未遭時,頻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韓後蜀。連衡齊魏,傾危誑惑。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40]
徐夤:荊楚南來又北歸,分明舌在不應違。懷王本是無心者,籠得蒼蠅卻放飛。
[49]
姚向:秦相駕羣材,登臨契上台。查從銀漢落,江自雪山來。
司馬光: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遊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而儀、秦、衍最著。
[47]
蘇軾: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
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
[51]
張儀人物爭議
編輯- 蘇秦張儀年輩問題
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説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54]
張儀軼事典故
編輯張儀張儀折竹
典出《拾遺記》。張儀是戰國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輕時替人家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後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55]
張儀張儀受笞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説諸侯。他曾陪着楚國國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是張儀拿的,就説:“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大家只好釋放了張儀。
張儀中傷陳軫
陳軫,是遊説的策士,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文王,兩人都得到國君的賞識,於是兩人紛紛爭寵。
張儀在秦惠文王面前中傷陳軫説:“陳軫用豐厚的禮物隨便地來往於秦楚之間,應當為國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國卻不曾對秦國更加友好反而對陳軫親善,足見陳軫為自己打算的多而為大王打算的少啊。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大王為什麼沒聽説呢?”
秦惠文王很生氣,找來陳軫問是怎麼回事。陳軫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
張儀墓地
編輯張儀墓位於開封市區東北七公里新曹門遺址邊宴台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側,原為長方形高台,其土質堅硬,經年被人掘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關部門重修張儀墓,並立有《整修張儀墓碑記》一通。
張儀墓長方形,似硯(古墓不似今墓圓形,大皆為長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為張儀後代守墓所居)乃稱“硯台”,復因其南三公里的張耳墓亦似硯台,為示區別,張耳墓稱南硯台,張儀墓稱北硯台,位於今開蘭公路北側。
張儀藝術形象
編輯-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影視作品 | 飾演者 | 圖冊 |
---|---|---|---|---|
1977年 | 電影 | 《屈原》 | 張錚 | |
1997年 | 電視劇 | 《東周列國·戰國篇》 | 林京來 | |
刁勇 | ||||
1999年 | 電視劇 | 《屈原》 | 舒耀瑄 | |
2013年 | 電視劇 | 《大秦帝國之縱橫》 | ||
2015年 | 電視劇 | 《羋月傳》 | 趙立新 | |
2016年 | 電視劇 | 《思美人》 |
- 參考資料
-
- 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者,魏人也。【集解】:呂氏春秋曰:“儀,魏氏餘子。”【索隱】:按:晉有大夫張老,又河東有張城,張氏為魏人必也。而呂覽以為魏氏餘子,則蓋魏之支庶也。又書略説餘子謂庶子也。【正義】:左傳晉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預雲:“皆官卿之嫡為公族大夫。餘子,嫡子之母弟也。公行,庶子掌公戎行也。”藝文志雲張子十篇,在縱橫流。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已學遊説【索隱】:音税。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集解音釋。【索隱】:古釋字。之。其妻曰:“嘻!【索隱】:音僖。鄭玄曰:“嘻,悲恨之聲。”子毋讀書遊説,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5]
- 2.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蘇秦已説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
- 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 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蘇秦已説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 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儀因説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
- 6. 《史記·秦本紀》:(秦惠文君)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 7. 《史記·秦本紀》: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韓亦為王。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 8. 《史記·秦本紀》:十四年,更為元年。
- 9.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
- 10. 《史記·秦本紀》:(秦惠文王)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 1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慚,無以歸報。
- 12.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二年壬寅……魏惠王薨,子襄王立。
- 1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説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敗。
- 14. 《史記·秦本紀》: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 1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而張儀復説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輳,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餘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彊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衞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韓而攻梁,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説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説人主。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説,豈得無眩哉。“臣聞之,積羽沈舟,羣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原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闢魏。”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 16.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張儀説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韓、齊、趙之境,寧亭、障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衞,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 17. 《華陽國志》卷一“巴、蜀世戰爭。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儀城江州。”
- 1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 19. 《史記·秦本紀》:(秦惠王)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
- 20.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二年戊申……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説楚王曰……
- 2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説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説而許之。羣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羣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説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原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 22. 《資治通鑑·卷三》:公元前三一一年,秦惠王使人告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易黔中地。
- 2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遂使楚。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 2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説楚王……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説,不可。”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倍之,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 2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説韓王……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
- 26.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使張儀東説齊湣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説,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説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齊何’。大王賢其説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趙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後,趙之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強而趙弱。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也。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 27.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十二年……客有言曰魏王謂韓馮、張儀曰……
- 2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去,西説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週,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於河外;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寡人居屬師傅,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羣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適聞使者之明詔。”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 29.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北之燕,説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斗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夫趙王之很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且以趙王為可親乎?趙興兵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孰計之。”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言不足以採正計。今上客幸教之,請西面而事秦,獻恆山之尾五城。”燕王聽儀。
- 30.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 3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説張儀,及即位,羣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 32.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 33.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五年辛亥……張儀説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許之。
- 3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秦武王元年,羣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曰:“奈何?”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
- 35. 《史記·卷十·秦本紀第十》: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
- 36.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齊罷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以信儀於秦王也。"齊王乃解兵還。
- 37.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齊果興師伐之。哀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借使之齊,謂齊王曰:“王甚憎張儀;雖然,亦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寡人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何以託儀?”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夫儀之出也,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儀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廣鄰敵以內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齊王曰:“善。”乃使解兵。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 38. 《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醿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
- 39.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張儀相魏一歲,卒。
- 40. 《史記·張儀列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4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42.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曰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昔曾參之處費,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參之母信曾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 43. 《諫逐客疏》“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44. 三晉出了很多權宜機變的人物,那些主張合縱、連橫使秦國強大的,大多是三晉人。張儀的作為比蘇秦有過之,可是社會上厭惡蘇秦的原因,是因為他先死了而張儀張揚暴露了他合縱政策的短處,用來附會自己的主張,促成邊橫政策。總而言之,這兩個人是真正險詐的人。
- 45. 《太史公自序》: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説,復散解諸侯。作張儀列傳第十。
- 46. 劉向·《戰國策序》
- 47. 《資治通鑑·卷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8]
- 48. 《諸葛亮文集》 .子夜星網站[引用日期2015-12-26]
- 49. 張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0.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張儀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1. 《伊川擊壤集卷之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8]
- 52. 張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3. 公孫衍張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4. 周鵬飛,蘇秦張儀年輩問題考辨(J),人文雜誌,1985年06期
- 55. 王子年《拾遺記》曰:張儀、蘇秦二人同志,遞剪髮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聖人之文,無題記,則以墨畫於掌內及股裏;夜還,更折竹寫之。
- 56.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已學遊説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説,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 57.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 5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陳軫者,遊説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願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願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願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陳軫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 59. 李良學,王宴春,張儀墓查考(J),尋根,1994年02期
- 60. 賈俊俠著.西安曲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編.西安歷史名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6.01.第12頁
- 61. 郭精鋭著.上古神話與先秦歷史故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12.第258頁
- 62. 張儀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63. 郭精鋭著.上古神話與先秦歷史故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12.第258頁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