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扇子

鎖定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竹文化道教文化有着密切關係。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
中文名
中國扇子
外文名
Chinese fan
用    途
扇風祛熱,儒雅智慧的象徵,
種    類
宣扇,蒲扇,篾絲扇,麥秸,

中國扇子扇子詞義

扇子發源於中國,不過經歷幾千年發展與傳播,扇子文化不只是在中國,靠近中國的韓國,日本馬來西亞 ,印度等國家都有了是扇子文化的發展,甚至歐洲皇室的貴夫人,視扇子為身份的象徵,尤其以西班牙,法國,最為重視扇子文化。
中國是最大的扇子出口國家,這也是這個扇子的或者説是中國扇子文化的獨特傳播方式
扇子,最早稱“翣”,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與後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 “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
摺扇 摺扇
中國扇子發展經過3000年,中國盛產竹,扇子以竹製為最好。
扇子品類比較多,按功能可以分為,舞蹈扇子,工藝扇子,實用扇子,繪畫類扇子。

中國扇子龔扇

龔扇。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制扇藝人龔爵五編成細篾竹絲扇,扇面上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緒未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主張振興百業,在全省評選優質手工藝品,龔爵五編的竹絲團扇和成都滷漆、梁平竹簾一起獲獎。龔爵五的兒子龔雨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説一位鉅商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雨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終於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
其他類扇子
鴨腳扇竹板扇、筍殼扇等。
鴨腳扇因扇面形如鴨腳而得名。產於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它以長30cm左右的竹片製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為柄,其餘三分之二則劈削成數十根篾絲,然後以細線將篾絲編結成鴨腳形扇面,再以紙糊扇面,以絹、錦緣其扇邊而成。
竹板扇產於浙江。它以長30cm、寬15cm左右的竹板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澤白潤 如玉,所以又名玉版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玉版扇:浙之括蒼山巨竹,有圍至二尺外者。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裏闊五六寸、長尺許,熨之使平,其形上寬下稍殺,用紅木,或明角玳瑁,雕刻為柄,裝以為扇,兩面可鐫書畫。徐花農太史曾購置之,以奉曲園師。師愛其形制新巧,色白潤如玉,因題為‘玉版扇’。”又名"竹簧扇"。
筍殼扇產於福建。它以巨筍殼壓平而為扇面,長30cm,寬18cm左右。扇的正面潔白光潤,有的飾以烙畫;背面為筍殼外皮赭色,如同檳榔,所以又名檳榔扇。筍殼扇執於手中,樸實而高雅。

中國扇子宣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百年老字號
宣扇”,是以產地命名的一種摺扇,產於安徽宣城洪林鎮安徽艾蘭竹木工藝製品有限公司(唯一傳承方)。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説。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竹之鄉,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宣城文化底藴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宣扇因此孕育而生。
中國扇子 中國扇子
宣扇起源於宋代,當時摺扇普遍被稱為“聚骨扇”真絲扇,時值宣紙技藝成熟之時,對宣扇的產生有巨大的催化作用。明清時期宣扇進入鼎盛時期,各項技藝達登峯造極,被文人墨客們深深喜愛。明代文徵明,清代石濤等一代藝術大家都以宣扇為載體造作過作品。宣扇製作精湛,美觀典雅,寓意吉祥,內涵豐富,文化、工藝、收藏價值高。其每道工序要求之高之嚴謹,無處不透露出宣扇是傳統手工藝與文化的結晶。宣扇,竹扇骨取材於六年以上竹類,如毛竹紫竹、香妃竹等。木扇骨取材於生長50年以上名貴樹木,如紫檀沉香木等。扇面使用優質絲絹和上好的宣紙。宣扇,最早起源於中國,宣扇作為摺扇的一種,產生於宋代
宣扇 宣扇

中國扇子團扇

團扇。絹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複雜心理。從歷代散見的詠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
古代的絹宮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中國扇子蒲扇

蒲葵的葉、柄製成,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廣東新會的葵扇,葵葉圓正,葵柄細勻,生產工藝複雜,品種多。葵扇製作工藝是先選擇柄長30多釐米、色澤淺碧的葵葉,摘後日曬約20天,幹後,色澤變白;再以水洗、烘乾,並以重物壓平;然後隨葵葉的大小,剪成不同規格的圓形,再以篾絲、絲線緣其邊,仍用其葵柄為扇柄。葵扇的品種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還有玻璃白葵扇、漂白編織葵扇、烙畫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選擇初發未舒的淺綠嫩葉,經過日曬,色澤晶
瑩潔白,再經水洗、硫磺燻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編織葵扇是將玻璃白葵葉剖成2~4mm細條,然後手工編織成杏仁形的葵扇,並在扇面上以金銀線、彩色絲線繡成各種圖案。烙畫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畫人物、山水等,風格古雅。其中雙面烙畫葵扇是將兩把形狀、規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縫合為一把,然後在正反兩面各烙畫相同的畫面,可以兩面觀賞。葵扇的扇面除了裝飾以刺繡、烙畫外,還有漆畫,或用細針刺成各種圖案。扇面的規格不一,大者長90多釐米,可以遮陽。扇面的邊緣 俗稱細邊,以金銀線、絹、彩色絲線、篾絲、細長條藤皮等手工纏繞、縫 制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葉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纏繞細長條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執於手中柔滑而舒適。高級的扇柄則另飾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竹材,或用象牙、玳瑁等製成扇柄。

中國扇子篾絲扇

以篾絲編織成扇面。又名“青竹扇”或“竹絲扇”。產於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為最優。四川篾絲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篾絲扇:來自嶺表,削竹青細如縷,織成如布,光滑無痕,方、圓、六角均有之。積五六年,色自紅潤,風來倍涼,雅品也。”
另有一種用較粗竹片編成的低檔竹扇,浙江北部、安徽南部都有出產,經久耐用,價廉物美,城鄉居民都喜歡用它。
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 四川自貢匠師龔爵伍編織的篾絲扇,人稱龔扇,所用篾絲,細如毫髮,每 根長400mm、寬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瑩,微風拂之,則絲絲飛揚。所編織的扇面,光滑無痕,宛如綾絹。扇柄多為牛骨製成,下墜以流蘇。
20世紀初,龔爵伍之子龔玉璋繼承父業,能編織複雜的仕女、 山水、花鳥等畫面,清晰、美觀。龔扇已傳至第三代,即龔玉璋之子龔長榮、龔玉文兄弟。他們編織的篾絲扇曾在美國、日本展出。

中國扇子羽毛扇

中國羽毛扇至今已經有三千年歷史。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從“羽”也證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現為最早。晉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據前秦王嘉《拾遺記》記載,羽扇始於周昭王時,有盂夏取鵲翅為扇之説,則羽毛扇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中國扇子飄扇

也就是綢舞扇。為漢族舞蹈用扇,多為秧歌所用,有半綢全綢之分,扇骨以竹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扇面採用各式絲綢,印上或繪上花草圖案,有的還加上閃光鋁片,舞動時絢麗多彩,或金光熠熠。也有在扇面沿邊外加絲綢花邊作裝飾,做成女用絹面花邊摺扇。

中國扇子象牙扇

象牙質地細密堅韌,便於雕刻,並可染色,是名貴的制扇用料。北京故官博物院珍藏着一把以象牙篾絲編綴的雕花團扇,是清代乾隆年間廣東官員進獻宮廷的禮品。此扇呈蕉葉形,縱57.3cm,橫34.1cm。扇面用潔白細潤、寬不足1mm的極薄的象牙絲編成,均勻細密。扇面上鑲有淺刻、浮雕和撥鏤結合的染色牙刻菊、蘭、佛手等花卉,佈局嚴謹,色調穩重。扇邊包鑲玳瑁框,畫琺琅彩繪花果紋柄把,上下嵌金星玻璃,棕竹柄梁,垂如意形銅鍍金護,頂上鑲有鏨蝙蝠紋。柄樑上、中、下部分嵌有雕花玳瑁,捲雲勾蓮琥珀及雕夔龍嵌玳瑁護託。全扇突出了象牙絲細膩澤潤的質感,莊重典雅,古色古香。

中國扇子芭蕉扇

芭蕉扇,也叫蒲扇、葵扇、蒲葵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諸名,實即今之蒲扇,江浙呼為芭蕉扇也。棕櫚一種蒲葵,《研北雜誌》稱《唐韻》‘棕’字注云‘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產閩廣者多葉圓大而厚,柄長尺外,色淺碧,乾則白而不枯。土人採下陰乾,以重物鎮之使平,剪成圓形,削細篾絲,雜錦線緣其邊,即仍其柄以為柄,曰‘自來柄’,是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為之,飾以翠蝶銀花,緣以錦邊,是為細者。通稱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實一物也。”這種扇輕便風大,價格低廉,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用它。

中國扇子藤編扇

藤編扇。藤是一種蔓生植物,有白藤紅藤紫藤多種,質地柔韌。清代制扇藝人用很細的枯藤綸制扇面,經久耐用。

中國扇子麥稈扇

麥稈扇麥秸編織扇主要產於浙江浦江。它是以麥秸編織成扁帶,然後纏繞成圓形作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為柄,上端劈削而為二,將麥秸編織扇面夾於其中,並在扇面中央貼以五色綾絹,上繡圖案,作為裝飾。
清王廷鼎《杖扇新錄》:“麥扇:以麥稈編成扁帶,廣寸餘,圈作規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面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繡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兩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細竹作一圈,密編麥稈,匯綜於柄,以採縷結出梔子花、古錢卍字諸形,皆兒女通行燕扇也。”他所説的麥扇就是麥稈扇,又稱麥秸扇、麥草扇。

中國扇子中國扇子的傳播

在歷史上,中國扇子曾流傳日本、歐美等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的扇子生產以至宮廷禮儀都產生一定的影響。早在唐代,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宮廷內流行。天祿年間(970~972),宮廷內的絹扇以紫檀木鑲嵌螺鈿為柄,中國紅羅為扇面,風格華貴。圓融天皇(970~984)還將絹扇作為賞賜功臣的禮物。清代初葉,中國摺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紀初,中國摺扇傳入歐洲。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缺乏優質紙張,以細嫩的牛犢皮、羊羔皮作為扇面,稱為皮摺扇;有的還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稱為香皮摺扇。同一時期,法國宮廷內流行用中國絹綢和牛犢皮製成的摺扇。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的竹扇骨,在巴黎組裝、生產摺扇,使巴黎成為歐洲制扇手工藝的中心。法國宮廷貴婦們使用的摺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製成,飾以彩繪、刺繡、珠繡等,風格秀麗。17世紀末,中國摺扇傳入英國,使英國摺扇生產逐漸興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倫敦摺扇匠師成立了同業公會。747年,倫敦摺扇同業公會成員達839名。17和18世紀,摺扇已經成為歐洲國家宮廷中訂婚、結婚、加冕、歡慶勝利、國王病癒、葬禮、舞會等禮儀的禮物或紀念品。

中國扇子扇子的用途

扇子一般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諸葛亮喜歡手執鵝毛扇。羽扇綸巾,很儒雅。扇子輕輕一搖,就有了計謀。自打諸葛亮喜歡用扇子以來,許多謀士、幕僚也就喜歡用扇子了,扇子一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徵。清朝時,紀曉嵐就經常搖着扇子吟詩做對子,好像扇子一搖就生出了妙語佳段。滑稽的是許多文人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節地拿扇子,這樣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搖夏扇”的人。一些小説、演義裏頭,扇子還可以用來做兵器。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説中就常常有它們的身影。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製造龍捲風孫悟空都奈何它不得。還能滅火。有人考證,鐵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滅火器濟公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濟公手裏,這把蒲扇跟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樣,不是用來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禦敵於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古代小姐、貴婦,也喜歡扇子,她們喜歡用絹宮扇紈扇羅扇(統稱團扇)。形狀多為圓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體味兒。京劇《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就愛用扇子,卻是摺扇,絹面竹骨,上面有大團的牡丹。貴妃喜歡拿大摺扇,想是體型龐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來招風祛熱的緣故吧。為什麼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種絹宮扇,則過於精巧,風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風之“渴”。當然,多數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歡用扇子的人其實是書生,特別是像唐伯虎鄭板橋一類的有點書法、繪畫、文字功底的秀才。他們喜歡舞文弄墨,顯露風雅。還喜歡拿有題字的扇子跟香閨裏的小姐們交換絹帕、汗襟兒,當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書生小姐手裏,更像一種調情物。
現如今,最喜歡拿扇子的有四種人,一説書人二説相聲的。像田連元郭德剛,一上台賣弄嘴皮子,就會手拿一把摺扇。不是扇風,是作為一種道具。相當於過去藝人登台時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電視上看見聶衞平馬曉春柳大華下棋的時候手拿摺扇。偶爾展開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們似乎是在學諸葛亮,以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書畫家,他們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朱耷之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