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祖籍广东番禺 [37]。学名张正权 [48],后改名为张爰,字季爰,法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 [27] [30]。代表作品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 [5]等 [2] [6]。
1911年9月,张大千就读于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随后在华美初小学毕业。1914年9月,就读于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之后转入江津中学。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艺专学习印染,仍习画不辍。1919年,由日本回到上海,先后拜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主攻魏碑,兼学行、草、篆、隶等体。在上海期间,与兄弟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1944年,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受到重庆各界关注。之后在亚、欧、美举办了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1949年,创作《荷花图》,现藏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 [1] [6-7]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居美10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期。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晚年思乡而不得归。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2] [7]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少年时期
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只墓记良。 [7]1904年,从姐琼枝识字,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1905年,从四哥文修习字,读《千家诗》。1907年,随姐从母习画,母曾氏善绘民间剪纸花卉。1911年9月,就读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华美初等小学)。1914年,就读重庆求精中学,后转江津中学。 [7]
青年时期
1916年,暑假与同学徒步返内江,途中遭匪徒绑架,迫为师爷,称之为“黑笔师爷”,经百日才脱离匪穴。同年冬,与表姐谢舜华定亲。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课余时间坚持自学绘画,学诗,学治印。其二哥张善孖也在日本。 [2]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 [49];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熙始,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 [2]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兰脚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巴端慨上海结识吴昌硕察浆喇、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再端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
1925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内,举办平生第一次画展,展出没几天,100幅作品全部卖完。从此走上了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道路。 [19]1929年4月,以两幅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 [2] [19]
1932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画作,尤其是沉酣于石涛棵记阀。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 [2]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张大千困居北京,由于侮辱日军,一度被日军扣押起来。1938年5月,逃脱,并只身离开北平,抵达上海。1938年底,和家人来到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居住,临摹宋元名迹。 [2] [19]
中老年时期
1941年春,张大千携家眷及弟子,携自制夹江大风堂宣纸赴敦煌,潜心临摹壁画两年零七个月。期间无收入,靠变卖藏品、节衣缩食维持生计,克服环境与身体挑战,最终完成280余幅摹本,为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留下珍贵遗产。 [39]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 [2]
1950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 [2]
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 [2]期间,大陆的家人秉承张大千的意愿,将壁画临摹品二百二十件全部交给国家,受到周恩来的肯定。 [13]
1957年,耻习屑翻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 [2]
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婚旬甩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2]
个人生活
播报编辑
家庭成员
名字由来
“大千”这个名字,是他在1919年冬于上海松江禅定寺(今已不存)出家时,由住持逸琳法师为他所取的法名,出于佛经《智度论》卷七,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语。因大千不愿接受烧戒,且他家中反对遁入空门,最后由二哥善孖将他抓回四川成婚。从此,大千不再起意出家当和尚,前后一共娶了四位夫人。“大千居士”的名号却延用终生。 [19]
代表作品
播报编辑
画作
代表画品 | 创作时间 | 图鉴 |
---|---|---|
《天女散花》 | 1935年 | |
《红拂女》 | 1944年 | |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1948年 | |
《青城山通景屏》 | 1962年 | |
《瑞士雪山》 | 1965年 | |
《碧峰古寺》 | 1967年 | |
《长江万里图》 | 1968年 | |
《寿桃 镜心》 | 1982年 | |
《黄山文笔峰》 | - | |
《晴麓横云》 | 1980年 | |
《金笺山水》 | 1980年 | |
《阿里山浮云》 | - | |
《瑶池双桃 镜心》 | 1980年 | |
《峨嵋金顶图》 | - | |
《荷花图》 | - | |
1981年-1983年 | ||
参考资料: [23-25] |
著作
代表著作 | 出版时间 |
---|---|
《张善子先生百龄纪念画集》 | 1982年 |
《大千的世界》 | 2009年 |
《国画名师经典画库》 | 2003年 |
《黄山记游》 | 1985年 |
《张大千画选》 | 1997年 |
参考资料: [10] |
创作特点
播报编辑
主题思想
- 佛禅思想
佛禅思想对张大千的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或表现在艺术内容上,或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或表现在艺术创作方式上,或表现在对艺术的态度上。其论画诗中就有佛禅之心的真切流露。
张大千之百日和尚、面壁敦煌为虎受戒、摩耶精舍等经历,无一不表明张大千一生与佛有着种种难以解脱的因缘。其二,张大千所师法的诸前辈大抵与佛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精佛理,其作品也禅意盎然。张大千最为推崇的石涛便是典型例。其三,张大千不仅从佛教艺术中吸收创作源泉,把雕像画佛的艺术行为视为礼佛、寻求神灵庇护追求功德圆满的重要手段。从作品中推断,张大千思想中的“佛禅之石”必然要在观念上被借用,以利于打磨他的“绘画之玉”,诸如绘画内容和形式之“玉”、创作理念和创作机缘之“玉”以及绘画创作的升华之“玉”。 [12]
在内容上,张大千以“俯拾万物”之心观照生活,力图包容“大千世界”:从道释隐逸到世俗黎民、从圣贤明到野老樵夫、从贞烈淑媛到摩登女郎、从树石飞瀑到到亭台楼字、从梅兰竹荷到杂草野花、从黑猿锦鳞到寒鸦燕,尽皆如画,无所不善。这些题材或用于宣扬人的道德风尚,或用于表现人的风度神韵,或用于人的娱情畅神,或用于表达人的宗教情结等。以其荷花题材为例,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就涉及到人格、爱情、宗教、友谊、娱乐怡情等广泛内容,恰如佛禅包容之心。同时又通过“荷花”之一体,达成诸观念的统一和合谐,切实体现了诸事物在本质上圆融无碍的禅家要义。 [12]
在形式上,张大千力图使绘画语言穷形尽象,千姿百态。佛禅虽然认为现象世界“本来为空”、“本来无实”,但是又认为“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 皆是真心全体所现。张大千推崇李成、董源、范宽、巨然、北宋四家“构图宏大,峰脉连绵,笔法豪放,气势幽远,不愧为山水画的百代宗师。亦盛赞敦煌壁画展现了“泱泱大风”的境界,体现了“先民气魄的伟大”。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绘画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其绘画内容和绘画形式是佛禅观照大千世界之包容性思想外化;其绘画理念和创作机缘是佛禅追求随缘放旷、任性自然之思想的艺术移情;其绘画创作的升华表现为生活与艺术的互化。本质上,亦是禅学不二法门思想之完满实践。 [12]
- 爱国情怀
张大千的的命运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他一生的经历体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3]1938年5月,张大千只身离开北平,匿迹在友人李秋君家中,计划回到四川,《看山图》正作于此时。图中绘白衣高士立于断崖边,题跋“踏遍千万山,两脚犹未茧。青白自分明,保我看山眼。”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忠贞气节。 [26]1942年,张大千在敦煌石室中所作的《越山图》采用平远辽阔的视角,图绘了绵延的故国家山,题诗“墨痕染笔吴芳草,故国伤离鏖酒共。万里龙沙回旧梦,剪灯还见越山青”,表达了他时时萦绕心间的对于国家民族的感怀。 [26]
艺术特色
- 敢于革新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门类,历来受到画家们的重视。然而中国山水画的色彩主要表现为黑、白、灰,不像西方风景画那般色彩鲜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西方艺术交流已经颇为频繁。张大千在充分吸纳西洋绘画的基础上,大胆地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改良,将大红大绿大蓝等颜色,植入山水画之中。如此一来,使得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感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绘画本来法无定法,但是张大千在青绿山水画方面的革新,引发画坛大批保守派的抨击,但张大千继续在青绿山水画方面坚守前行。 [11]
张大千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既交错互补,又在动态中互容互化,举精微可以收宏大,宏大可以摄精微。其宏观结构多源自唐宋艺术所呈现的大观气势;而微观结构多源自对自然万物所作的细致刻画;宏观结构在整体上趋向率性写意、笔法上趋向豪放恣肆,微观结构在局部上趋向客观写实、笔法上趋向细腻精微。 [12]
- 大千画派
张大千、张善孖共同创建了大千画派,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 [4]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艺术类(除影视、音乐) | ||||||||||||
|
人物影响
播报编辑
改变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走向
自 “清四王” 诞生,因其画派陈陈相因,以正统性地位统领中国山水画坛近300年。上世纪20年代,海上山水画坛兴起师法格调清新、重师造化的石涛、八大及野逸派的热潮,由曾熙、李瑞清等清末遗老首倡。张善孖、张大千昆仲介入后,扭转了 “四王” 统治地位。张大千在曾熙、李瑞清点拨下,避开 “四王” 画法,率先精研以变取胜的石涛和以简取胜的八大,临摹并收藏他们的作品,在画界和收藏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曾熙、李瑞清首倡学石涛和八大,而将师学石涛和八大的取向转化为艺术潮流,张大千起了决定性作用 。 [46]
重振宋元经典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元绘画历来被后人誉为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方的书画市场上充斥着战后宫廷流散出来的古代名家书画,张大千也积极购买以“东北货”为主的作品。这一时期,张大千陆续收藏了一批唐宋元的重要名迹,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江堤晚景图》和《潇湘图卷》、宋人的《溪山无尽图》,宋张即之的《杜律二首》等。敦煌回来后,张大千师古技法炉火纯青,师法自然融会贯通,作品与传统文人画明显拉开了距离,按张大千的话说,他的画是画家中的画。所以,这阶段画唐人、宋人、元人的各种风格,精品迭出,尤其是精严的青绿,使得“血战古人”的功夫达到了巅峰状态,也奠定了他“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崇高地位。 [47]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张大千清楚自己的作品可以面向大众,容易受市场欢迎,被一般藏家所接受与喜爱,他在生前经常举办一些商业性的画展,参加一些酒会、沙龙等社交活动,以此来助推自己的知名度,扩大作品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艺术评论家 王进玉 评) [29]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是与非,功与过,任凭世人评说,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正是这位传奇画家的敦煌之行,促使敦煌成为显学,让敦煌艺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认知。(《北京日报》纪事栏目 评) [20]
轶事趣闻
播报编辑
张大千对食材要求极为苛刻,从不吃过夜菜,鱼也要鲜活。经常以美食家标准要求自己,不但要会吃,还要会做。在坚持烧菜的同时,还用漂亮行草书写菜单。 [18]
人物争议
播报编辑
- 剥落敦煌壁画
1941年至1943年在敦煌时,张大千偶然发现130窟外面的壁画年代较晚,里面夹层的色彩还很鲜艳,一激动就剥落了外层的壁画,裸露出内层尚且鲜艳的图案。 [20]临摹的作品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 [2]
针对此事,每每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你认为张大千破坏了壁画没有?”中国敦煌学会原秘书长柴剑虹都会耐心地回答,张大千是一个艺术家,他心血来潮去揭壁画是有不妥,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发现了这个东西,剥出来了就要得到很好的保护。后来常书鸿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人们看到的220窟也是剥出来的。如今,观众再去看130窟甬道这幅画,已经很不清楚,所以临摹也是一种保护。 [14]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艺术展
2019年5月,张大千120周年诞辰海峡两岸艺术交流活动在四川内江市举行。 [17]
2023年5月,2023香港春季拍卖内地巡展活动在佳士得上海艺术空间举办,张大千泼彩作《云峰古寺》首现拍场,以1500万至 2500万港元的估价领衔。张大千臻品佳构《前后赤壁赋》书画合璧,亦值得关注。 [31-32]
2024年5月12日,“百年传承”——纪念20世纪艺术大师张大千诞辰125周年《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在上海静安大风堂美术馆揭幕。展览通过80余件旧照片、老版画册、信件、绘画作品和人文史料,立体展示艺术大师张大千二十世纪初、中期在上海的艺文经历 [36]。
纪录片
2010年4月,《百年巨匠:张大千》开机仪式在内江举行,纪录片摄制组到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故居进行了取景。 [21]
纪念馆
在张大千的家乡内江的大千园旅游景区中,分布有张大千故居、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博物馆、张大千美术馆。 [22]
文物保护
2023年5月,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张大千的书画作品将一律不得出境。 [34]
人物相关
播报编辑
2024年4月2日消息,张大千的青绿山水作品《乔木芳晖》在香港苏富比2024年春拍中作为重点拍品亮相。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