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大千

(中國近現代國畫家)

鎖定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內江市人。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中國近現代國畫家。 [8]  [28]  [31]  代表作品《荷花圖》《愛痕湖》《長江萬里圖》《秋曦圖》等。 [2]  [5-6] 
1911年9月,張大千就讀於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隨後在華美初小學畢業。1914年9月,就讀於重慶曾家巖求精中學,之後轉入江津中學。1917年,東渡日本,在京都藝專學習印染,仍習畫不輟。1919年,由日本回到上海,先後拜書畫家曾熙、李瑞清為師,主攻魏碑,兼學行、草、篆、隸等體。在上海期間,與兄弟張善孖昆仲創立大風堂畫派。1944年,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受到重慶各界關注。 [7]  之後在亞、歐、美舉辦了畫展,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1949年,創作《荷花圖》,現藏於中南海毛澤東故居 [1]  [6-7]  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2]  [7] 
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網站公佈了《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根據通知,張大千的書畫作品將一律不得出境。 [34] 
中文名
張大千
別    名
大千居士、下里港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裏
出生日期
1899年5月10日
逝世日期
1983年4月2日
畢業院校
京都公平學校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荷花圖》《愛痕湖》《長江萬里圖》《秋曦圖》等
主要成就
山水畫大家
國畫大師
與張善孖昆仲創立“大風堂畫派
潑墨畫家
季爰
大千、大千居士、下里港人
信    仰
佛教
原    名
正權

張大千人物生平

張大千少年時期

張大千
張大千(6張)
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 [7]  1904年,從姐瓊枝識字,讀《三字經》等啓蒙讀物。1905年,從四哥文修習字,讀《千家詩》。1907年,隨姐從母習畫,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1911年9月,就讀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華美初等小學)。1914年,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後轉江津中學。 [7] 

張大千青年時期

1916年,暑假與同學徒步返內江,途中遭匪徒綁架,迫為師爺,稱之為“黑筆師爺”,經百日才脱離匪穴。同年冬,與表姐謝舜華定親。1917年,東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學校學習染織,課餘時間堅持自學繪畫,學詩,學治印。其二哥張善孖也在日本。 [2]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熙始,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 [2]  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
1925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內,舉辦平生第一次畫展,展出沒幾天,100幅作品全部賣完。從此走上了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道路。 [20]  1929年4月,以兩幅作品參加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並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 [2]  [20] 
1932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畫作,尤其是沉酣於石濤。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 [2] 
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張大千困居北京,由於侮辱日軍,一度被日軍扣押起來。1938年5月,逃脱,並隻身離開北平,抵達上海。1938年底,和家人來到四川青城山上清宮居住,臨摹宋元名跡。 [2]  [20] 

張大千中老年時期

張大千紀念館藏張大千仕女圖
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併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 [2] 
荷花圖 荷花圖
1949年1月,創作《荷花圖》贈毛澤東 [7]  1950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餘,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 [2] 
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莊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 [2]  期間,大陸的家人秉承張大千的意願,將壁畫臨摹品二百二十件全部交給國家,受到周恩來的肯定。 [14] 
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 [2] 
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2] 

張大千個人生活

張大千家庭成員

成員
姓名
介紹
父親
張忠發
以收賣破爛和幫人挑水為生
母親
曾友貞
以單線自描為人描繪帳簾、枕套、鞋樣等養家餬口
妻妾
曾慶蓉
名門閨秀,舊式的家庭婦女
後與大千分離
原是北平觀音寺清音閣唱京韻大鼓的曲藝演員,曾讓張大千一見鍾情
為女兒的同學
女兒
張心瑞、張心慶

兒子
張心印、張心智

參考資料 [3]  [7]  [9-10]  [29] 

張大千喜好美食

張大千對食材要求極為苛刻,從不吃過夜菜,魚也要鮮活。經常以美食家標準要求自己,不但要會吃,還要會做。在堅持燒菜的同時,還用漂亮行草書寫菜單。 [19] 

張大千名字由來

“大千”這個名字,是他在1919年冬於上海松江禪定寺(今已不存)出家時,由住持逸琳法師為他所取的法名,出於佛經《智度論》卷七,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語。因大千不願接受燒戒,且他家中反對遁入空門,最後由二哥善孖將他抓回四川成婚。從此,大千不再起意出家當和尚,前後一共娶了四位夫人。“大千居士”的名號卻延用終生。 [20] 

張大千主要作品

張大千畫作

代表畫作
代表畫品
創作時間
圖鑑
《天女散花》
1935年
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
《紅拂女》
1944年
紅拂女 紅拂女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1948年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青城山通景屏》
1962年
青城山通景屏(局部) 青城山通景屏(局部)
《瑞士雪山》
1965年
瑞士雪山 瑞士雪山
《碧峯古寺》
1967年
碧峯古寺 碧峯古寺
《長江萬里圖》
1968年
長江萬里圖 長江萬里圖
《壽桃 鏡心》
1982年
壽桃 鏡心 壽桃 鏡心
《黃山文筆峯》
——
黃山文筆峯 黃山文筆峯
《晴麓橫雲》
1980年
晴麓橫雲 晴麓橫雲
《金箋山水》
1980年
金箋山水 金箋山水
《阿里山浮雲》
——
阿里山浮雲 阿里山浮雲
《瑤池雙桃 鏡心》
1980年
瑤池雙桃 鏡心 瑤池雙桃 鏡心
《峨嵋金頂圖》
——
峨嵋金頂圖 峨嵋金頂圖
《荷花圖》
——
荷花圖 荷花圖
廬山圖
1981年-1983年
廬山圖 廬山圖
參考資料: [24-26] 

張大千著作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
出版時間
《張善子先生百齡紀念畫集》
1982年
《大千的世界》
2009年
《國畫名師經典畫庫》
2003年
《黃山記遊》
1985年
《張大千畫選》
1997年
參考資料: [11] 

張大千創作特點

張大千主題思想

  • 佛禪思想
佛禪思想對張大千的藝術創作有重要影響,或表現在藝術內容上,或表現在藝術形式上,或表現在藝術創作方式上,或表現在對藝術的態度上。其論畫詩中就有佛禪之心的真切流露。
張大千人物畫作
張大千人物畫作(39張)
張大千之百日和尚、面壁敦煌為虎受戒、摩耶精舍等經歷,無一不表明張大千一生與佛有着種種難以解脱的因緣。其二,張大千所師法的諸前輩大抵與佛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精佛理,其作品也禪意盎然。張大千最為推崇的石濤便是典型例。其三,張大千不僅從佛教藝術中吸收創作源泉,把雕像畫佛的藝術行為視為禮佛、尋求神靈庇護追求功德圓滿的重要手段。從作品中推斷,張大千思想中的“佛禪之石”必然要在觀念上被借用,以利於打磨他的“繪畫之玉”,諸如繪畫內容和形式之“玉”、創作理念和創作機緣之“玉”以及繪畫創作的昇華之“玉”。 [13] 
在內容上,張大千以“俯拾萬物”之心觀照生活,力圖包容“大千世界”:從道釋隱逸到世俗黎民、從聖賢明到野老樵夫、從貞烈淑媛到摩登女郎、從樹石飛瀑到到亭台樓字、從梅蘭竹荷到雜草野花、從黑猿錦鱗到寒鴉燕,盡皆如畫,無所不善。這些題材或用於宣揚人的道德風尚,或用於表現人的風度神韻,或用於人的娛情暢神,或用於表達人的宗教情結等。以其荷花題材為例,它所反映的主題思想就涉及到人格、愛情、宗教、友誼、娛樂怡情等廣泛內容,恰如佛禪包容之心。同時又通過“荷花”之一體,達成諸觀念的統一和合諧,切實體現了諸事物在本質上圓融無礙的禪家要義。 [13] 
在形式上,張大千力圖使繪畫語言窮形盡象,千姿百態。佛禪雖然認為現象世界“本來為空”、“本來無實”,但是又認為“現象世界中每一事物, 皆是真心全體所現。張大千推崇李成、董源、范寬、巨然、北宋四家“構圖宏大,峯脈連綿,筆法豪放,氣勢幽遠,不愧為山水畫的百代宗師。亦盛讚敦煌壁畫展現了“泱泱大風”的境界,體現了“先民氣魄的偉大”。禪宗思想在張大千繪畫創作中具有明顯的導向性作用,其繪畫內容和繪畫形式是佛禪觀照大千世界之包容性思想外化;其繪畫理念和創作機緣是佛禪追求隨緣放曠、任性自然之思想的藝術移情;其繪畫創作的昇華表現為生活與藝術的互化。本質上,亦是禪學不二法門思想之完滿實踐。 [13] 
  • 愛國情懷
張大千的的命運與中國近現代歷史緊密相連,他一生的經歷體現出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14]  1938年5月,張大千隻身離開北平,匿跡在友人李秋君家中,計劃回到四川,《看山圖》正作於此時。圖中繪白衣高士立於斷崖邊,題跋“踏遍千萬山,兩腳猶未繭。青白自分明,保我看山眼。”鮮明地表達了他的忠貞氣節。 [27]  1942年,張大千在敦煌石室中所作的《越山圖》採用平遠遼闊的視角,圖繪了綿延的故國家山,題詩“墨痕染筆吳芳草,故國傷離鏖酒共。萬里龍沙回舊夢,剪燈還見越山青”,表達了他時時縈繞心間的對於國家民族的感懷。 [27] 

張大千藝術特色

  • 敢於革新
山水畫是中國畫中的重要門類,歷來受到畫家們的重視。然而中國山水畫的色彩主要表現為黑、白、灰,不像西方風景畫那般色彩鮮豔。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西方藝術交流已經頗為頻繁。張大千在充分吸納西洋繪畫的基礎上,大膽地對中國山水畫進行改良,將大紅大綠大藍等顏色,植入山水畫之中。如此一來,使得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觀感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繪畫本來法無定法,但是張大千在青綠山水畫方面的革新,引發畫壇大批保守派的抨擊,但張大千繼續在青綠山水畫方面堅守前行。 [12] 
張大千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繪畫風格:其作品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既交錯互補,又在動態中互容互化,舉精微可以收宏大,宏大可以攝精微。其宏觀結構多源自唐宋藝術所呈現的大觀氣勢;而微觀結構多源自對自然萬物所作的細緻刻畫;宏觀結構在整體上趨向率性寫意、筆法上趨向豪放恣肆,微觀結構在局部上趨向客觀寫實、筆法上趨向細膩精微。 [13] 
  • 大千畫派
張大千、張善孖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和許多畫家一樣,張大千同樣經歷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樣廣泛吸收古人營養的畫家是為數不多的,他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才能達到“師心為的“的境界。他師古而不擬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他還想到了創新,最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同時還改進了國畫宣紙的質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獨的,在他五言絕句《荷塘》有“先生歸去後,誰坐此船來”之句,似乎暗示着後來者繼續他的道路。 [4] 

張大千人物評價

張大千臨摹了很多敦煌壁畫,是通過他的臨摹藝術品展覽,讓全國美術界同行乃至老百姓,知道中國有這樣一個藝術寶庫。(中國敦煌學會原秘書長 柴劍虹 評) [15] 
張大千的潑墨汲取了狂草的靈感,別開新境。(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 李志敏 評) [1] 
張大千清楚自己的作品可以面向大眾,容易受市場歡迎,被一般藏家所接受與喜愛,他在生前經常舉辦一些商業性的畫展,參加一些酒會、沙龍等社交活動,以此來助推自己的知名度,擴大作品的受眾面和影響力。(藝術評論家 王進玉 評) [30]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是與非,功與過,任憑世人評説,無可否認的一點是,正是這位傳奇畫家的敦煌之行,促使敦煌成為顯學,讓敦煌藝術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和認知。(《北京日報》紀事欄目 評) [21] 

張大千後世紀念

張大千人物影響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擅畫山水、花卉、人物,尤善畫荷花,獨樹一幟。工筆寫意俱臻妙境。20世紀30年代就與齊白石齊名,並稱“南張北齊”。 [17] 

張大千藝術展

2018年1月,張大千藝術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20世紀名家系列展,系統展示張大千一生的創作歷程。 [16] 
2019年5月,張大千120週年誕辰海峽兩岸藝術交流活動在四川內江市舉行。 [18] 
2023年5月,2023香港春季拍賣內地巡展活動在佳士得上海藝術空間舉辦,張大千潑彩作《雲峯古寺》首現拍場,以1500萬至 2500萬港元的估價領銜。張大千臻品佳構《前後赤壁賦》書畫合璧,亦值得關注。 [32-33] 

張大千紀錄片

2010年4月,《百年巨匠:張大千》開機儀式在內江舉行,紀錄片攝製組到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故居進行了取景。 [22] 
聖保羅時間2023年10月22日,第47屆聖保羅國際電影節上,由華裔導演張偉民執導,講述中國畫家張大千海外生涯的紀錄片作品《萬里千尋》,在電影節上全球首映並連映數場。 [36] 

張大千紀念館

內江大千園旅遊景區位於沱江之濱,依山傍水,佔地280畝,分佈有張大千故居、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博物館、張大千美術館,展陳內容各有側重。 [23] 

張大千人物爭議

  • 剝落敦煌壁畫
1941年至1943年在敦煌時,張大千偶然發現130窟外面的壁畫年代較晚,裏面夾層的色彩還很鮮豔,一激動就剝落了外層的壁畫,裸露出內層尚且鮮豔的圖案。 [21]  臨摹的作品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 [2] 
針對此事,每每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及“你認為張大千破壞了壁畫沒有?”中國敦煌學會原秘書長柴劍虹都會耐心地回答,張大千是一個藝術家,他心血來潮去揭壁畫是有不妥,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發現了這個東西,剝出來了就要得到很好的保護。後來常書鴻也採取了同樣的辦法,人們看到的220窟也是剝出來的。如今,觀眾再去看130窟甬道這幅畫,已經很不清楚,所以臨摹也是一種保護。 [15] 

張大千人物相關

2023年5月,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代珍貴文物流失,國家文物局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根據通知,張大千的書畫作品將一律不得出境。 [35] 
2024年4月2日消息,張大千的青綠山水作品《喬木芳暉》在香港蘇富比2024年春拍中作為重點拍品亮相。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