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姓氏)

鎖定
中國姓氏,一源流始祖為丁公伋炎帝神農氏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其兒子名伋,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顧命大臣,死後諡號為齊丁公伋,其子孫便以諡號為氏,稱為丁姓,並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中文名
丁姓
一源流始祖
丁公伋
姓氏排名
丁姓人口在全國排名第46位

部分起源

丁氏,一直是一個陣容龐大的家族, 過去的兩三千年來,參加這個大家族的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丁在《百家姓》中名義排名為第46位。
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丁姓的始見,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紂之時。《姓氏考略》上所記載的:“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當時就已經有以丁為姓的諸侯。不過,古籍中對於這位丁侯的來龍去脈,大多語焉不詳,所以到目前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歷史,卻一直無從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詳實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書的記載,他們是姜太公的後裔,發源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其家族淵源,還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農氏,是最為道地、最為光彩的黃炎子孫。三書都是這樣認為的:“齊太公生子 伋,伋諡為丁公,支孫以諡為姓”。這一支丁氏,實際上也是後世丁氏之族的中堅份子。漢代以後,雖然陸續有三批人馬投入這個大家族的陣容,但千百年來的丁姓人,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這一支,算起來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 國鼎立時期,位於江南的東吳,開始出現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孫權之孫的被改姓為丁。這一段淵源,明載於《江表傳》,是這樣説的:“孫 權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換言之,後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正是傳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後,丁氏的陣容越來越是龐大,先後加入了兩支新的生力軍:一支改自於氏,一支則由來華定居的西域人所改。關於這兩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體的證據可為依憑的,包括《楓窗小牘》所記載的:“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以及明載於《楊士奇東里文集》的:“丁鶴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為姓。”
由此看來,現在遍佈於世界每一處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個系統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後,第二支是齊丁公之後,第三支出自孫匡,第四支出於慶之後,第五支則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説是一個集英聚鋭的姓氏。
從丁氏組織龐大和複雜的情形,還可以提示世人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絕對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適宜彼此聯姻。這一點,《中華姓府》指出:“禮,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異姓或不可婚,則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於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孫姓而言,孫改之丁,孫丁雖異,則不可婚。是結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鑄錯誤。”
如此説來,年輕男女在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時,還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免得無意之間鑄成錯誤,而貽患後代子孫呢!
丁氏自從在漢、晉之際大放異彩之後,這一份光輝,就此千百年傳留了下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輩出,而於清代登峯造極。
清 代的丁氏,出過傳名千古的國家棟梁之才,更出過功在傳統文化的了不起學者,丁寶楨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無一不是滿綴着晶瑩光華的名字。
丁汝 昌,在光緒年間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蘇巡撫的方面大臣,以所歷皆有名績而著稱,而且,曾經輔佐曾國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對於中國的現代化,獻力不少。
據《海州淮安衞世襲百户丁氏譜略》雲,丁氏世居湖廣武昌府武昌縣,元末天下大亂,始祖諱興者以鐵槍明太祖,乙巳(1365年)十一月隨康茂才都督巫子門殺退張士誠水軍,丙午(1366年)四月,接應烏羅港,應徵淮、泗、亳州等處,十月,復調徐達丞相麾下隨破舊館,十一月,克湖州,並吳江,攻打蘇州。次年丁未(1367年)九月,從取常州、無錫。十月,調太倉守禦。洪武元年(1368年),復從中右所校尉許旺,同年秋,隨靖海侯吳植出海運糧,撲倭。因屢從徵有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九月,欽除淮安衞海州守禦所由長子貫世襲百户。興之次子推,元末,自海州而徙琅琊古郡,遂為吾琅琊丁氏始遷祖。琅琊,春秋戰國時,齊之主要城邑和港口,秦統一全國後,置琅琊郡,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轄五十一縣,即今之山 東膠南、諸城、即墨、城陽、膠州、臨沂等地。宋元之際,兵荒相仍,户口幾盡。明洪武中,徙民實之。始遷祖推遷來後,於齊長城峯台以南,馬耳山之東,海上分水嶺以北,古郡琅琊台以西建村立業,號曰丁家大村,即今山 東省膠南市大村鎮是也。始遷祖推初以織箕自給,顧精神力絕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計緯之。季年,稱饒裕矣。好濟人之急,歲祲,罄資以賑。亦有天幸,未嘗乏絕。治家有則,冠婚喪祭皆之程吾宗,至今守之。相傳他精堪輿術,預卜五世墓地。自元末至今,六百餘年間,下自地方,上至中央,雖無顯官達貴,但也不乏樑棟之材。吾族人其性多豪俠,尚氣節,揮霍有智,善談説。既以漁鹽耕讀為業者亦不失先人勤謹敬業之本。此乃我不辱先祖,敢面來人者也。吾丁氏,華夏嫡系也。同五千年中華文明同步發展,與海內外炎黃子孫息息相關。這足以使吾丁氏後裔倍感自豪。然則,值此國運昌盛,百業待興之時,天降大任,捨我其誰,望我族人精誠團結,磨礪發憤,舉旗扛鼎,繼往開來,宏丁氏家風美德,揚華夏傳統文化,構祖國宏偉藍圖,建神州幸福樂園,永葆我族之皎皎......勉旃,丁氏!
湖北省應城市、京山縣、漢川市之丁氏
應城的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先祖是姜太公.丁呂伋、丁讓、丁復、丁寬、丁蘭、丁密、丁鴻丁固、丁耀。丁姓先祖先從山東遷徙到浙江蕭山金華居住。後遷往江西豫章,明洪武二年先公丁勝到湖北雲夢縣任知縣,次年其父丁弼理攜家遷居湖北應城義和,義和鎮現有丁氏族人愈萬;理公次子滕公也同期遷居湖北京山居住,主要在京山縣坪壩鎮。現兩支人丁興旺。  20世紀70年代之前,漢川天門一帶是大片湖區,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應城義和本立有丁氏祠堂,每逢祭祖時節,京山漢川丁氏族人便返回祭祖,香火鼎盛,可惜數百年的的存物竟與文革期間毀於一旦,丁氏祠堂也被損毀殆盡。之後,湖區改造成田地,義和至京山一帶交通十分不便,兩地聯繫減少,族譜也很少續譜,  筆者所知義和最後一次續族譜乃是1987年。時過境遷,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觀念發生變化,更多的追逐經濟利益,而很多傳統的東西逐漸被人們遺忘。  義和丁氏筆者所知的最近的輩份是 學修德立 家正國昌 忠強育秀 ,筆者是正字輩。

回族中的丁姓

丁姓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因以為姓。”(《東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來自先祖經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漢語發音則可讀或譯為“丁”。因“迪尼”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與之有關的名子。如“安拉、迪尼”(舊譯為“阿老丁”),意為‘真主的宗教”; ‘舍木頌.迪尼”(舊譯為“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納速刺.迪尼’“舊譯為“納速刺丁”),意為“勝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帶 “丁”(迪尼)的相當多,於是他們中間一些人的後代便取“丁”為姓。如“勘馬刺丁之後裔姓丁。”(《回回民族説》)丁鶴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職馬祿丁,徙居武昌,因以為氏。” 元朝 來自西亞的 賽典赤·贍思丁, 賽典赤·贍思丁有五個兒子。 長子納速拉丁;三子忽辛,;四子苫速丁兀默裏。他們的後裔使用賽、納、哈、速、忽、馬、撒、沙、丁、閃、穆、楊、郝等姓, 傳説子孫分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雲南。 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由十三姓又演變出其他姓。如忽姓後來又發展為虎、胡姓, 閃姓後來又發展為陝姓等等。 再如賽典赤之子納速拉丁,其後代分別以納、速(蘇)、喇(拉)、丁為姓。據《陝西通志》載,元朝初,貴族納速拉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 今納姓回民主要分佈在雲南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僅寧夏永寧縣納家户村就有納姓回民七百餘户,四千餘人。喇姓回民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拉姓回民分佈在陝西等地。丁姓遍佈全國。(《新元史阿老丁,西域回回,成祖永樂二十三年(1424年)入附授德州衞都指揮同知。子札馬兒丁、札刺兒丁皆襲封。後札刺兒丁以丁為姓,名全。丁全子名丁宗智。”(《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丁姓中最大的一支,當屬賽典赤.贍思丁家族,因其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等姓,在國內分佈很廣。 [1]  丁氏回族始祖名叫賽典赤瞻思丁 , 阿拉伯穆斯林, 其後丁謹留居泉州城南文山裏,為泉州陳埭丁回族的一世祖。中世紀的泉州對外開放、繁榮,世界多民族人士紛至沓來,其中以阿拉伯國家穆斯林人數為眾。他們在泉州或為官,或經商,或傳教。 陳埭丁氏始祖丁謹正是這一時期入泉州經商的穆斯林商人,丁氏祖先在泉州富甲一方。 元末,江南大亂,福建泉州等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 ,泉州色目人(元代稱回回為色目人)大遭追逐,乃匿居僻處改漢字姓曰“丁”氏,蓋取其始祖賽典赤 瞻思丁 末一字為姓。 自此,色目人與賽典赤瞻思丁之子孫,皆改漢字姓。在福建浙江各地的回民有丁、夏、馬、郭、葛、金等姓。如福建泉州 陳埭鎮丁姓回族,“一世祖節齋府君,諱謹,字慎思(贍思丁)。”(《執齋公圖譜.歷代忌辰總目》)“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賽典赤瞻(贍)思丁是今日泉州陳埭丁姓的始祖。”(《陳棣丁姓研究》)丁姓回族在全國均有分佈。

歷史名人

丁密: 東漢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順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墳邊築屋守三年,相傳有雙鳧(野鴨)飛抵屋旁小池,見人而馴伏,時人以為是其孝行所感應。
丁令威: 西漢遼東人,傳説曾學道於靈虛山,後化作仙鶴歸遼東,停在城門華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仙鶴徘徊於空中,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沖天直上而去。
丁復: 漢初人,隨高祖劉邦舉兵於薛,後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項羽龍且彭城,官大司馬,封陽都侯。
丁允元: 南宋常州人,字叔中,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任少卿,後因忠諫貶官潮州太守,撥田租興學養士,築橋利民,百姓"名宦祠"祀之。
丁蘭: 東漢河內郡人,少年母逝,用木頭雕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鄰居張叔,酒醉罵木像,用手杖擊像頭。丁蘭怒而打張叔,被捕。傳説告別木像時,像為他落淚。
丁謂:善美集團創始人,現任集團執行主席,首席行政總監。
丁俊暉:中國第一個枱球世界冠軍。世界斯諾克冠軍。
丁繼超:著名學者,書法家,詩人。
丁志忠安踏董事局主席
丁水波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泉州市三興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
丁伍號361°(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丁磊網易公司創始人兼CEO。
丁磊:綜藝節目主持人,配音演員。
丁建華:配音演員。
丁子峻:影視明星。
丁海峯:影視明星。
丁華強:醫療專家
丁健亞信科技董事長,加利福尼亞Hass 商學院 EMBA 。
丁汝昌:安徽省廬江人,清末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戰爭爆發後,在與日軍的威海衞一役中,拒降而自殺身亡。
丁寶:獨立藝術家,古琴師。書法篆刻家。
丁聰:中國著名漫畫家,1916年生於上海,三十年代初開始發表漫畫。曾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作品有《魯迅小説插圖》;《丁聰插圖》;老舍《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眾多作品的插圖。
丁寧:2012倫敦奧運會女子單打亞軍。
陝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丁聰等。
[2] 

全國著名丁姓聚居村

河南省寶豐縣周莊鎮丁樓村位於寶豐縣城東1公里處,寶豐縣城主幹道人民路東段,東鄰寧洛高速G36,是寶豐縣從人民路上下寧洛高速G36站口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訊發達。
圖冊
圖冊(5張)
河南省寶豐縣周莊鎮丁樓村是方圓數百里姓氏比較單純的村莊之一,全村96%的人為丁姓,且一脈相承,為一族人口繁衍壯大而成;其餘的僅佔少數的人則為後期遷移而來。河南省寶豐縣周莊鎮丁樓村是有名的丁姓聚居村,歷史上為“丁家村”,自明末始祖遷來建村迄今已有五六百年曆史。2009年這裏舉辦過大型的“丁氏認祖歸宗大典”,縣文化部門應邀參加,各地丁姓人氏慕名而來,場面宏大。村中原祠堂處立有大型碑刻記載。
河南省寶豐縣丁樓村續寫族譜專輯——寶豐縣丁樓村自始建村落至今的歷史變遷
寶豐縣丁樓村的歷史變遷
文/寶豐縣丁樓村丁氏族譜編纂委員會
河南省寶豐縣丁樓村丁氏,自始祖丁左於1350年許,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至今,已長達600餘年,傳世廿八代。
初來此域
元末明初,1350年許,河南省寶豐縣丁樓村始祖丁左與其弟丁右兄弟兩人,由於當時的某種原因,由山西省洪洞縣出發,不遠千里、跋山涉水、推車挑擔、攜兒帶女,來到現今寶豐縣丁樓村所在的這個地面。
只見這裏荒草一片,樹木琳琅,高大粗壯。左祖見此地方,頓時眼前一亮,但見這裏土地平坦廣闊,而且又近河水,有利於耕田務農,就決定在此安家。
右祖則繼而南遷。
房屋初建
此域可謂是風水寶地,雖近水,卻不易被水所淹,遇洪峯自由村西北的“白土崖”低窪處溢出,順北溝向東分流而下。所以,最初搭建的簡易房屋,在經歷了春夏秋冬後,並無絲毫危險,且還開墾出了一片長方形的農田。於是,家人們在左祖帶領下,建起了柴草房屋。
自此落下了腳,扎住了根。
村落初成
辛勤耕作,簡省節約,努力建設。初來的丁氏家人們,在左祖帶領下,奮發圖強,年年皆有餘剩。幾年之後,柴草房改建成了樓房和大宅院。隨之,以姓依樓的“丁家樓”村名便呼之欲出,享譽鄉里。
家道初興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明朝中期時,我先祖們經過一百多年的歷代勵精圖志,勤儉節約的苦心經營,族中已顯出了種種興旺跡象。院落不斷擴大,田地更加廣闊,庫裏糧食充裕,車馬牛羊,一應俱有。
在祖墳保留下來的可貴的14世“晨”碑文中,不僅有始祖丁左丁右遷入之情,還顯現出9世太高祖丁玉及其後代的世系名錄:
玉有三子,長子名江,號節蓭,處士;次子失名;三子介,號節應,處士。
江有二子,長子名希齊,號南溪,庠生(官職類同知縣);次子希顏,號發吾,貢士(類同進士)。江的九個孫子中有耆民一人,庠生三人,武生一人;孫女多聘名門望族。
介有三子。
據此碑文所載,足可見,在當時丁家樓已顯現出書香門弟,官宦世家的名門望族景象。當時樓房林立,門廳壯觀,娶配多房之妻者不在少數。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陳埭回族史研究》、《中國回族大詞典》、泉州譜牒研究會專家丁維燦《文山集》 陳江丁氏宗譜(民國十五年)
  • 2.    丁氏始祖簡介  .琅琊丁氏網[引用日期20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