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國藩

(晚清政治軍事人物、湘軍首領)

鎖定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 [83]  湖南湘鄉人。 [82]  是“晚清第一名臣”、 [87]  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 [76]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76] 
曾國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後升遷內閣學士兵部侍郎禮部侍郎 [77]  咸豐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鄉試,途中其母去世,獲准還鄉,丁憂守制。咸豐三年(1853年)又奉諭組建湖南鄉勇,即“湘軍”。次年于田家鎮大勝北伐的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鎮壓捻軍起義。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賜予一等“毅勇”侯封號,是文官中獲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慶大營建立起官辦學局,重印經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學士。次年出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調查並處理“天津教案”。因對西方列強採取謀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調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 [78-79] 
曾國藩善於講“道德”説“仁義”,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 [82]  促使清地方官員中滿漢比例變化。“外輕內重”的局面開始出現。 [81]  曾國藩工詩與古文。其詩宗蘇軾、黃庭堅,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擴大,變雅潔為雄肆。 [76]  曾國藩還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 [80] 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全    名
曾國藩
別    名
曾子城
曾文正
伯涵
滌生
諡    號
文正
封    號
一等毅勇侯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長沙府湘鄉縣
出生日期
1811年11月26日(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
逝世日期
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
逝世地
南京
安葬地
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伏龍山
主要成就
創立湘軍
平定太平天國
圍剿捻軍
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展開
主要成就
創立湘軍
平定太平天國
圍剿捻軍
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收起
主要作品
曾文正公全集
治學論道之經
持家教子之術
冰鑑
曾國藩家書
最高官職
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太傅、武英殿大學士
本    名
曾子城
性    別

曾國藩人物生平

曾國藩早年經歷

曾國藩居住過的 歐陽故宅
曾國藩居住過的 歐陽故宅(15張)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閲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曾國藩五歲啓蒙,六歲入家塾“利見齋”。 [1]  [2]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國藩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曾國藩前往衡陽唐氏宗祠讀書,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國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進入長沙嶽麓書院演習,同年參加湖南鄉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並動身入北京準備來年的會試 [50]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國藩會試未中,寓居北京長沙會館讀書。次年恩科會試再次落第,於是返回長沙,與同鄉劉蓉、郭嵩燾等居於湘鄉會館。 [3] 

曾國藩仕途坦蕩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於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欽命曾國藩為四川鄉試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曾國藩充文淵閣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轉侍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會試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轉左庶子,不久升侍講學士。12月,充日講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淵閣直閣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銜。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書科事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禮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間,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着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3] 

曾國藩組建湘軍

曾國藩 曾國藩
咸豐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咸豐帝詔羣臣言得失,曾國藩進言“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又推薦李棠階吳廷棟王慶雲嚴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指咸豐帝的過失,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數日後複閲,才心服而納諫,並對其加以褒答。 [4]  5月,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鄉試正考官,途中因母喪歸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 [5]  曾國藩“既入詞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尤究心方輿之學,左圖右書,鈎校不倦,于山川險要、河漕水利諸大政,詳求折中”。胡林翼少有“經世志”,在陶澍等的指導下,他以民生為念,博覽羣書,對山川要塞、兵政紀要探討尤力。左宗棠“少負奇氣,有大志,欲因時建非常之功”,他“究心輿地、兵法,討論國聞”,“胸羅古今地圖兵法、本朝國章,……精通時務”。他們三人不僅互相交往,討論時務,而且以類相求,在他們身邊集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曾國藩因仕途順利,青雲直上,更成為湖南士人爭相結識的對象,影響很大。於是在當時的湖南就形成了一個以曾國藩為中心的經世士人羣體,被後人稱為理學經世派。 [54]  11月,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
咸豐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並向清廷上書徵用了還只是都司塔齊布。八月,曾國藩獲准在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 [6]  。湘軍領導層均出身於耕讀之家,自幼飽讀詩書,深受湖湘學風的薰染,尊奉程朱理學、主張學以致用。 [54]  並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在組建湘軍時,曾國藩首先面臨的難題是,要向勇卒發高於綠營兵一倍的餉銀,還要買洋炮和制械。曾國藩以保衞家鄉的名義向鄉紳攤派,但所得不多。於是,曾國藩向咸豐帝求了幾千張清朝最高學歷“監生”的文憑和虛銜官職的空白任命狀,然後明碼標價出售。南方几省的士紳出錢就能買到真文憑和空頭官職。靠這種出售功名、賣官鬻爵的辦法,曾國藩在咸豐四年(1854年)建成了一支人數達1.7萬並裝備有幾百門洋炮的湘軍。 [57]  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並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 [7] 

曾國藩鏖戰湖贛

咸豐四年(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裏,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着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太平軍激戰的湘軍 與太平軍激戰的湘軍
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率大小船艦240艘,水陸大軍17000人,揮師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
此時,塔齊布與守備楊載福知縣彭玉麟帶領陸軍攻克湘潭。七月二十五日,曾國藩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擊殺太平軍曾天養,並攻克城陵磯,因功賞三品頂戴。10月14日取武昌、漢陽,因功賞二品頂戴,署湖北巡撫,賞戴花翎。因曾國藩努力推辭,而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曾國藩攻陷田家鎮,殺敵數萬,焚舟五千,進圍九江。曾國藩因調度有方,賞穿黃馬褂
咸豐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於湖口,燒燬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曾國藩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8-10]  曾國藩派李孟羣、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親自到江西招兵造船。7月,塔齊布卒于軍營,曾國藩趕往九江,統帥他的部隊。8月,收復湖口。9月,補授兵部右侍郎。
咸豐六年(1856年),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羅澤南卒于軍營中,彭玉麟走千里殺入重圍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1] 
咸豐七年(1857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國藩偕弟曾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准許。在當年建“思雲館”。 [12] 
咸豐八年(1858年)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國藩接咸豐諭出辦浙江軍務,救援福建。 [13]  十二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曾國藩攻佔江寧

曾國藩 曾國藩
咸豐九年(1859年)11月,曾國藩擬四路進兵之策,曾國藩攻取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宜攻取廬州
咸豐十年(1860年)2月,曾國藩破陳玉成於太湖。由於兩江總督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4月,清廷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曾國藩移住安慶。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國藩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五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十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同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八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14-15] 

曾國藩追剿捻軍

同治四年(1865年)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曾國藩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遺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
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揚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佈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遷上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同治五年(1866年),曾國藩奉旨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希望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16] 

曾國藩主辦洋務

早在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就提出“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可期永遠之利”的主張。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在安慶設內軍械所,這是近代中國師夷之長技的一次嘗試。安慶內軍械所一創辦,他就馬上委託徐壽、華蘅芳等人試造輪船。在徐壽、華蘅芳等人的努力下,終於克服重重困難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61]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從曾國藩創辦的動機看,其主要是禦侮的性質更是顯而易見的。他是想通過自己造船制炮,進而建立一支近代海軍。江南製造局開辦之初,一方面因要製造槍炮供淮軍北上鎮壓捻軍,另一方面也因經費困難,不得不使製造輪船的計劃暫時耽擱下來。 [62]  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制大增。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曾國藩抵達北京,拜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

曾國藩直隸政事

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五月初(1870年6月間),發生天津教案,衝突中外人死者計數十名。案發後,中外震驚。曾國藩在保定駐地接到兩道上諭的催辦後,於六月十日到津。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是先議結俄、英、美三國誤傷之人和誤毀之堂、不與法國一併辦理,縮小對立面。關於法國領事,神甫和教堂被殺被毀的原因,曾國藩緊緊扣住武蘭珍原供虛實入手。他在審訊人犯和親自調查後對原供提出三點質疑:一,武氏供詞時供時翻,原籍在天津,與所供晉寧不符,且無教堂指使的確據;二、教堂中有男女150餘名,由各自家庭送來養育,非迷拐而來;三,親自詢問攔輿遞稟的數百名百姓,所謂挖眼剖心之事,均無實據。這三點質疑,是曾國藩推定所謂“挖眼剖心,全系謠言”的根據,也是據此結案的關鍵。曾國藩在辦案自始至終持妥協的態度。儘管他與崇厚的表現也曾有微妙的不同——那就是當外人提出要將天津府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和將軍陳國端三人抵命時,他力不準允,並頂着很大的壓力拖延時間進行交涉。最後改判天津縣、府為流放。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 [64] 
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省館所書楹帖被毀,曾國藩深知其中和戰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 [17-18]  曾國藩揹負罵名,病情加重,於是召來李鴻章處理案情。津案於九月間正式議結,時曾國藩因請議的指責而調離直隸總督,回兩江總督原任。 [64] 

曾國藩回任兩江

曾國藩像 曾國藩像
同治九年(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
同治十年(1871年)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九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十一月抵達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國藩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此後,曾國藩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 [1]  ,曾國藩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繪像祀之。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 [19]  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同治十二年(1873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20]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建曾國藩墓於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伏龍山,也是曾國藩及其夫人歐陽氏的合葬墓。 [21] 

曾國藩主要影響

曾國藩政治

  • 整頓吏治
面對康乾盛世後清朝的腐敗衰落,曾國藩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羣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66] 

曾國藩軍事

  • 招募鄉勇
中國近代的鄉勇 中國近代的鄉勇
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也是曾國藩建立湘軍的首要一着。曾國藩説:“數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將。”因此,他組建湘軍時,主張不在市民而在鄉農中招募兵員。曾國藩建立湘軍的辦法,被概括為“以儒生領山農”。其所用軍官多屬曾國藩自己的學生、鄉親和親戚中堅持封建“義理”的知識分子,招募的勇卒多系“深山寒谷貧苦之民”,標準是“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土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簡言之,就是在農民中挑選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作為士兵。每營官兵都是同縣同鄉,只聽命於營官,而各營又都只聽命於曾國藩,從而形成了一支以人身依附為紐帶的私人軍隊。 [57] 
曾國藩還規定,“招募兵勇,須取具保結,造具府縣、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冊。各結附冊,以便清查。”凡無保者,概不招募。曾國藩的這一做法,完全是承襲了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募兵思想。曾國藩對綠營的編制方面也進行了改弦更張。湘軍的編制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營以下設哨,哨以下陸師為隊,水師為船,馬隊為棚。湘軍之始,營以上不再設官,各營全轄於曾國藩一人。其後營數增多,才有統領和分統的稱謂。曾國藩要求以將必親選、兵必自找、層層節制的原則組建軍隊,自統領至兵勇都是逐級進行募選,改變了綠營中“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習”的弊病,但也明顯暴露了建立私家軍隊的用心,並從此就開創了近代中國“兵為將有”的先例,軍閥擁兵割據的局面也就初顯端倪了。
  • 治軍思想
曾國藩提倡忠君衞道、以儒家學説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曾國藩主張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繫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
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第一要務,他説,“行軍之道,擇將為先。”他的選將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把德放在首位,並把德的內涵概括為“忠義血性”。他提出,“帶勇之人,該求我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而兼嫺韜鈐之秘者,與之共謀。”又説“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義血性,則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曾國藩認為,“忠義血性”的將領主要應從既受封建禮教薰陶又少官場惡習的儒生士子中去選擇。羅爾綱在《湘軍兵制》中統計,凡姓名、籍貫、出身、職務可查的湘軍將領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佔58%。如羅澤南江忠源李續賓李續宜等人,其中突出者為羅澤南。 [58]  可見,湘軍不是由武人建立起來的,而是由文人特別是道學家建立起來的。以如此眾多的儒生為將,這在歷代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説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民國軍事家蔣百里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説凡領軍者都應該效法曾國藩。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澤東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 重視海軍
曾國藩從輪船的製造,到海軍的建制,從水兵的招募與訓練,到海軍經費的籌集和水師章程的制訂等,都作了許多的探索。以後海軍的發展基本是按曾國藩制訂的藍圖進行的。例如,江蘇巡撫丁日昌當時提出在吳淞、天津和南澳建立三支外海水師的設想,當即就得到曾國藩的贊同和支持,曾國藩在給丁日昌的信中稱這是“舉一事而數善備,實屬體大思精”。曾國藩對中國海軍建設的籌劃與支持,促進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中國海軍的近代化。 [65] 

曾國藩經濟

對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67] 

曾國藩外交

  • 馭夷之道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説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首先,曾國藩認識對外關係必須順應潮流的變化而變化。原來力爭保全的中華帝國的虛假威儀完全可以放棄,而於國計民生的事項,不得討價還價。這是曾國藩對外關係的原則主張。其次,他總結了一套完整的馭夷之道。他説:“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他從中國儒家古籍中有關做人的倫理中發掘出對外關係的原則。 [59] 
曾國藩的守信,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守定和約;二是講“恩信”或曰“威信”。誠信的要訣當然是根據對方的反應來。如果對方狡猾異常,就一定要謹慎行事。信守已經簽訂的條約,把列強的要求限制在條約許可的範圍以內,抑制其貪得無厭的要求,所以,曾國藩説:“顯違條約,輕棄諾言,而後為失信也。即纖悉之事,嚬笑之間,亦須有真意。”
在晚清列強環伺的對局中,所有的士大夫都面臨對外“戰”與“和”的問題。曾國藩也繞不過去。只是曾國藩對“戰”“和”問題有自己一套看法和主張。他給李鴻章的信中説:“承示馭夷之法,以羈縻為上。誠為至理名言。自宋以來,君子好痛詆和局,而輕言戰爭,至今清議未改此態。”羈者,束縛也,縻者,籠絡也。其要點在於主和而不在於投降,稍加控制而不得引發戰爭,實際是一種謹慎的平衡的手段。 [59] 
  • 中外和局
江南製造總局 江南製造總局
曾國藩對道、鹹以來外交內治的批評固屬痛切,對同治中興方案的設計則尤具建設性。他的方案有兩部分:一是治標,“以後仍當堅持一心,曲全鄰好,惟萬不得已而設備,乃取義善全和局。”簡言之,就是在近代化的事業未成前,不輕易言戰。儘管這仍是在不平等條約下的“和局”,但國力未充實以前,只能暫且忍耐。二是治本,曾國藩主張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即近代的軍事技術和科學工藝,同時應平息各種無謂的內訌,以求實精神,勵精圖治,積極改良內政。曾國藩認為,道、鹹以來,外人的每一次戰爭都有相當的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的準備,而中國的反擊則無充分準備,這就是西洋列強總是得心應手而中國之所以屢戰屢敗的根源之一。所以,消除外患的根本辦法在於自強。與其孤注一擲,不如切實整頓內政,羽毛豐滿後再相機反擊,這種見解未嘗不是穩健之策。 [68] 
曾國藩和當時洋務派的主和外交,必須和他們的自強主張聯繫起來看。如果盲目地主和,就等於是投降,這和盲目地主戰一樣短視和危險。洋務派的主和,實際上是為自強的政策謀求長期的和平環境,“隱忍徐圖”的自強之道,是中國在面臨強敵時最為理性的選擇。何況,曾國藩還主張對不同的情勢予以區分。他認為對外關係應該着眼於大局,不應該在小事上糾纏。 [60] 
在和戰之外,還有更詳細的策略,比如“爭”字。爭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原則問題。同治六年(1867年),他主張:以列強“所要求各事言之,……鐵路、輪船、行鹽、開棧等事,害我百姓之生計,則當竭力相爭,始終不可移易”,“如果洋人爭辯不休,儘可告以即使京師應允,臣等在外仍必以全力爭回;即使臣工勉強應允,而中國億萬小民,窮則思變,與彼為仇,亦斷非中國官員所能禁止。”由是觀之,曾國藩在外交上是既講原則,又講策略的。而其“以民制洋”的策略,在現代外交中經常被運用。 [60] 

曾國藩理學

  • 氣學、心學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於程朱之學並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於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派別。
曾國藩像 曾國藩像
曾國藩在政治實踐和軍事鬥爭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之語,或失於隘”、或“病於瑣”、或“偏於靜”的侷限。在這種情形下,曾國藩對心學表現出了寬容的學術姿態。對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學術爭辯,他認為對於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幷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曾國藩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侷限,謂“張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依着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緼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聖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並不相同。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僅得物性。就人類而言,聖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而薄。 [22] 
  • 理一元論
關於世界的本源,朱熹認為天地萬物就只有一個“理”,有此理,才有天地萬物。曾國藩説:“我與民物,其大體乃同出一源。”可見他繼承了朱子“理一元論”的宇宙觀。關於理與氣的關係,朱熹指出有“理”才有“氣”,但“理”是本。曾國藩主張“含生負氣,必有以得乎乾道之變化,理與氣相麗,而命實宰乎賦畀之始”。可見兩人都認為理是第一位的,理主宰萬物。關於理學的“理一分殊”曾國藩指出:“乃若其分,則紛然而殊矣。親親與民殊,億民與物殊,鄉鄰與同室殊 。親有殺,賢有等,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如此其不齊也”。他強調人與物,鄉鄰與同室,親與不親,賢與愚之間的差別,這有利於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對於理學中的“性”,“命”,曾國藩認為“以身之所接言,則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為則者,性也。其所以綱維乎五倫者,命也。”這樣,曾國藩也就強調了封建倫理原則也是至高無上的。那麼如何認識“理”,曾國藩繼承了“格物致知”和“即物窮理”的主張,並進一步指出:“吾心之知有限,萬物之分無窮,不研乎至殊之分,無以調乎至一之理。”他認為只有認識“至殊之分”,認識到具體事物,才能認識“理”;反過來,一般寓於特殊,“分殊”中包含了至一的理。可見這種方法論合乎思想邏輯,具有致知派的特點。 [56] 
  • 尊禮思想
曾國藩説:“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其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他認為學禮就是學“經濟之學”。“嘗謂古人無所云經濟之學,治世之術,一衷於禮而己。”學“禮”就是學“治世之術“,這是理學經世思想的具體化。在曾國藩看來,“禮”即“理”,禮調節着統治階級的內部關係,是理的外在表現。在人事上要維護以“禮”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綱常;在政治上維護以“禮”為核心的封建禮治。所以他認為:“蓋聖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爭,內莫大於仁,外莫名於禮。”只有這樣才能維護“親親”、“尊尊”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倫常關係。 [56] 
  • 體用經世思想
曾國藩指出:“鏡海先生為學只有三門:曰義理、曰考據、曰詞章……至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之內”。“有義理之學,有詞章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考據之學。義理之學即宋史所謂道學也,在孔門為德行之科……經濟之學在孔門為政事之科……此四者闕一不可。”將“經濟”獨立出來,可見曾國藩對“經世之學”的重視。而他又進一步強調經世不能脱離義理的控制,要在“義理之內”。要以道德為體,經濟為用。理學是儒學的核心,經世之學是其精神的延伸,起輔助作用。“義理與經濟初無兩術之分,持其施功之序,詳於體而略於用耳。”在當時中國面臨西方高度物質技術文明挑戰的嚴峻局勢下,注重“經濟”之學正是曾國藩要求改變現狀,興工濟世,挽救危局的反映,他強調義理與經濟膠合,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膠合,促成了“中體西用”思想的形式。 [56] 
  • 躬行實踐
韓愈提出“復性説”:通過修心養性恢復人的“善”性,所謂的“善”當然是指封建倫理道德。曾國藩指出要想復性“所以學者何?格物誠意而已”,“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他指出不僅要恪守封建的仁、敬、孝、慈,而且要“力行”實踐,這樣才能恢復人的“善”性。在《致諸弟書》中,他説:“近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學者、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範韓可學而至也,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可見其將躬行提到了相當高的地位,“力行”就是要“腳踏實地”,“不説大話,不務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知一句便行一句,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注重實效,反對“但憑心所懸惴者為高。”其務實態度與當時以倭仁為代表的主敬派不同,主敬派認為程、朱已將問題解決,後來學者只需一切照舊。曾國藩還主張要從具體的小事“實用其力”,“近年軍中聞歷有年,益知天下事當於大處着眼,小處下手。”可見曾國藩講究身體力行,經世致用,摒棄了當時理學的空疏陋習和只求心性的弊風,並且為他以後從株守宋學到調和漢宋埋下了伏筆。曾國藩的躬行實踐思想對於整頓當時日益腐墮的封建道德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56] 

曾國藩文學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詩歌方面,他博採眾家之長,但更尊尚北宋詩人黃庭堅。據施山的《望雲詩話》中記載:“今曾國藩酩嗜黃詩,詩亦類黃,風尚一變。大江南北,黃詩價重,部值千金。” [23] 
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藴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贊。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
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啓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24]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曾國藩對於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一些文章中。他首先對當時阮元拋出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贊成又提出批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説。從乾道——陽剛美——着力——雄奇——大氣,從坤道——陰柔美——不着力——淡遠——韻勝,形成了他一個系統的書法理論觀。他説:“作字之道,剛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餘既奉歐陽率更、李北海、黃山谷三家以為剛健之宗,又當參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為成體之書。 [25] 
曾國藩一生勤勉於書法創作,走過了一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萬字的《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他的楷書勁健剛拔,豎起了一面承唐繼宋明而剛柔相濟的正書旗幟。曾國藩書寫的《小石潭記》被世人贊為:融趙孟頫黃庭堅字於一體。 [26]  他的行書勁健遒俊而華美。他的小楷與小行書是整個清代的典範。他應是與同代包世臣、何紹基齊名的大書家。 [27] 
曾國藩的書法作品 曾國藩的書法作品

曾國藩教育

  • 新式學堂
中國第一所近代教育的學校要數同治元年(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但是這所學校開始主要目的是培養外交人才,同治五年(1866年)才加設科學館。在推動中國科技教育近代化方面,曾國藩的貢獻是大的。在曾國藩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不僅是一個大型的近代機器企業,而且它又是一個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中心。
首先,為了探索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根柢,徐壽等人創議翻譯泰西有用之書。曾國藩接受這一建議,於同治五年(1866年)設翻譯館。該館先後翻譯出版了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書籍百數十種“泰西聲、光、化、電、營陣、軍械各種實學,遂以大明,此為歐西文明輸入中國之濫觴”。這些書籍的翻譯出版,不但為培養中國近代科學人才作出了貢獻,而且對近代思想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康有為譚嗣同最初接觸西學,就是從這些書籍入門的。
其次,開創了中國的職業教育。當時西學初入中國,工人的近代科技知識很少,這對引進和消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來説是一個大障礙。為了提高企業工人的技術素質,製造局一創辦,就附設了一所機械學校,原叫畫圖房,後改稱為工藝學堂,注意生產技術力量的培養。這既是中國近代學校的先驅,也是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嚆矢。 [63] 
  • 公費留學
中國近代的留洋學生 中國近代的留洋學生
曾國藩接受容閎的建議,派幼童到美國留學,開了中國公費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的先河,這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歷史上,只有日本、朝鮮等國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而沒有中國向外國派留學生的先例。在曾國藩接受容閎的建議時,大多數封建士大夫不通時變,以談洋務為恥,而他卻不囿成見,派幼童出國,這是一個很有膽識的舉動。按照曾國藩的計劃,從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緒元年(1875年),先後分四批選派了幼童共一百二十名到美國留學。遺憾的是後來由於受到堅持閉關自守,反對學習外國的保守勢力的瘋狂攻擊,他們未能按原定計劃學滿十五年就於光緒七年(1881年)全部被撤回了。儘管如此,仍然產生了像詹天佑這樣偉大的鐵路工程師。同時,對於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科學文化交流,開闊中國人民的視野也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學後,又陸續向歐洲和日本派遣留學生。隨着留學生和國內新式學堂學生的增多,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羣逐漸形成。這是促進中國近代社會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資產階級維新和革命運動與這個新知識分子羣的形成大有關係。 [63] 
  • 家庭教育
曾國藩終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點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礪,是人道德品質的培養。曾國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獨”、“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謙”、“恕”等。修“身”是通過保養和修煉以獲得健康的體魄。為此,曾國藩反覆教育子弟要勞逸適度,懲忿窒欲,眠食有恆,耕作時習。曾國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談舉止樸實,待人謙敬、寬容,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風。 [55] 
《曾文正公家訓》書頁 《曾文正公家訓》書頁
為求達上述目標,曾國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訓誡,是曾國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為人處世之道、修身養性之方,直接地教導、告誡子弟,明確要求子弟為或不為,開誠佈公,循循善誘。他常把一些對子弟的要求通過警句和雋語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視。如“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四條”(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悦,四曰習勞則神欽);“四敗”(婦女奢淫者敗,子弟嬌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這些高度凝練的概括,自然容易為其子弟所熟記和踐行。通過對祖宗嘉言懿行的稱讚,令子弟弘揚祖德,也是曾國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曾國藩的祖父頗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業興旺。對此,他深為敬重,信守不移。他將祖父相傳之家法概括為“早”(早起)、“掃”(灑掃)、“考”(祭祀祖宗)、“寶”(善待親族鄰里)、“書”(讀書)、“蔬”(種菜)、“魚”(養魚)、“豬”(養豬),作為治家之道的八字訣,叮囑家人時時留心,躬身實踐。曾國藩認為關鍵是要形成一種勤儉持愛的風氣,養成勤儉致富的習慣。曾國藩時常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剖析,把自己行為的對錯得失告訴家人,以作為曾門子弟的借鑑,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 [55] 
曾國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視為自己的重要義務和職責,究其原因,與他的文化素養和人生態度有關。曾國藩自幼接受儒家學説的薰陶,後受理學大師唐鑑的影響,專治理學,以理學為正宗,程朱理學的思想學説、倫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後人讚譽為“理學名儒”。與此相應,他的人生態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會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價值,因而對家人也有嚴格的要求。 [55] 

曾國藩歷史評價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鑑,所識拔多賢將。 [51] 
李瀚章: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52] 
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53]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眾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鑑,超佚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絕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獎人傑,尤屬不遺餘力。嘗聞曾國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當以節烈稱。”後乃專疏保薦,以應求賢之詔。胡林翼以臬司統兵,隸曾國藩部下,即奏稱其才勝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國藩經營軍事,亦賴其助。其在籍辦團之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28] 
容閎: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稱舊教之特產人物。 [53] 
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29] 
朱孔彰:中興景運,羣公輩出,十年之間,削平大難,非天生聖相而振興之,烏能若是邪?然履危瀕死屢矣,有百折不撓之志,宏濟艱難,雖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謀也。趙衰之言曰:“説禮樂,熟詩書,為元帥。”孫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謂為三不朽。”公獨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國,老成至計,謀出萬全,可謂至忠矣。 [30] 
王闓運:曾國藩以懼教士,以懼行軍,用將則勝,自將則敗。 [70] 
趙爾巽清史稿》:①國藩為人威重,美鬚髯,目三角有稜。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又慨古禮殘闕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制、營規,其于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靜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羣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材,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②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34] 
歐陽昱:予觀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馬勃,無不收納。所以羣才效用,大寇蕩平,而為中興第一功臣也。 [31] 
陳衍:有清二百餘載,以高位主持詩教者,在康熙曰王文簡,在乾隆曰沈文愨,在道光、咸豐則祁文端、曾文正也。……祁文端學有根柢,與程春海侍郎為杜,為韓,為蘇、黃,輔以曾文正、何子貞、鄭子尹、莫子偲之倫,而後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而恣其所詣。 [69] 
李詳:文正之文,雖從姬傳入手,後益探源揚、馬,專宗退之; 奇偶錯綜,而偶多於奇,復字單義,雜廁其間,厚集其氣,使聲採炳煥,而戛焉有聲,此又文正自為一派,可名為湘鄉派,而桐城久在祧列。其門下則有張廉卿裕釗、吳摯甫汝綸、黎蓴齋庶昌、薛叔耘福成,亦如姬傳先生之四大弟子,要皆湘鄉派中人也。 [69] 
譚嗣同:歷觀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識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徹洋務,皆由親身閲歷而得。左文襄晚達,故沈觀最久。 [33] 
章太炎: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 [71] 
梁啓超:①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羣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②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32] 
楊昌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範、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72] 
蔡鍔:①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之錚佼者,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②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35] 
蔡東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禦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36] 
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37] 
蔣介石:①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 [73]  ②辛亥以前,曾閲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 [74] 
蔣廷黻:國藩以執兩之道,貫經世之學,於社會之改造,則恢復民族固有美德,此之謂守舊;於民族之前途,則接受西洋文明,此之謂革新。二者同時進行,乃其對中國近代史之大貢獻也。蓋徒然恢復舊禮教,則不能抵抗帝國主義者之機械科學,何況舊禮教之本身,亦復百孔千瘡,有待救正乎?若徒然接受新文化而不恢復固有之美德,則此腐化之舊官僚社會,根本不能舉辦事業,更何況社會民族之立場,有何術以全盤改造之乎?吾人之所以佩服曾國藩,誠以其眼光遠大,訂此救國救民之方案,與後日國父之民族主義如出一轍矣。 [38] 
陳公篤:國藩素拘謹,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獨知人善用,是其特長。 [39]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40] 
蕭一山: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 [41] 
徐中約: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42] 

曾國藩軼事典故

曾國藩巨蟒轉世

曾國藩出生時,祖父曾經夢到有一隻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認為曾國藩是巨蟒轉世,曾國藩出生後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樹竟然重新煥發出了生命,讓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轉世這一夢語。而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有一説“火蟒蘚”),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世這一夢語。曾國藩還有一個奇怪的愛好——愛吃雞,卻又最怕雞毛。當時緊急公文,在信封口處往往要粘上雞毛,俗稱雞毛信、雞毛令箭。每當曾國藩看到這種信,總是毛骨悚然,如見蛇蠍,必須要別人幫他取掉雞毛,他才敢拆讀。古時候曾有這樣的説法:“焚燒雞毛,毒蛇聞氣就死了,龍蛇之類,也畏懼這種氣味。”曾國藩對雞毛害怕到這種程度,難免也被人理解為蟒蛇轉世。 [43] 嶽麓書院學習時因為怕別人看到身上的鱗片,所以夏天燥熱時還穿戴整齊地讀書,讓先生大加讚賞。

曾國藩比賊笨

曾國藩小的時候天賦並不高,其實可以説比較笨,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裏讀書,有一篇文章他重複讀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來。他就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經很深了,他仍然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一個人。原來,他家來了一個賊人,就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檐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後再進屋偷點什麼。可是賊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賊人實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氣地跳進屋子,對曾國藩説:“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於是賊人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44] 

曾國藩處世交友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同為曾子“宗聖”第七十代嫡孫,曾傳德;字德生(1809-1888年),自幼天資聰慧,秉性謙和淡遠,別有襟期(襟懷、志趣)不務名利,學儒學,研醫術,十歲既可以把曾子大學》《孝經》背誦如流,並對《本草綱目》頗有鑽研。十六歲鄉試中文舉人,後參加北京會試與曾國藩相識,因知實屬同宗併為傳字輩兄弟,倍感親切,更佳為同榜進士。一日二位新科進士去拜見清當朝大學士户部尚書王鼎,在王府經王尚書介紹,結識了當朝京都名醫崔建庵,也是天命之為,從此二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傳德不負崔建庵在京都開設曾德生醫館, 以其開派祖曾子“宗聖”儒家聖人之風,善待求醫者,既體恤平民百姓又廣交公卿商賈,德藝雙馨,生命復春。因此“德生”醫館在京都享有盛譽,此時與他同宗同輩同榜之誼的曾國藩,已身為清中重臣,官居直隸總督,二人更是交往甚密,互相鼓勵,曾國藩欣然給曾德生題詞:“祖德宗功千載福澤;子承孫繼萬年蒸嘗”橫批“止於至善”,落款:德生仁兄大人正文,滌生曾國藩。此聯既有緬懷曾子“宗聖”之意,又讚美曾德生行醫助人已達到善人之境界。
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改名國藩

勞崇光乃道光十二年進士,時任翰林院編修。他為人慷慨、愛惜人才,聽説曾國藩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氣餒,就點撥他説,讀書人當以立志為之本,為學有為學之志,修身有修身之志,做人亦有做人之志,有志則斷不甘下流。在勞崇光的悉心安排下,曾國藩按時參加了朝考,並拜謁了主持會試的穆彰阿。此前,勞崇光已遣人將曾國藩的詩文抄寫出來,呈送給穆彰阿以及當朝政要預覽。穆彰阿很欣賞曾國藩的策論和文筆,交談之後更是頗感投契,勉勵他莫以士子為限,而要高飛遠舉,以成大器,並取“國之藩籬”之意,建議他將原名曾子城改為曾國藩。 [75] 

曾國藩治家方略

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孝容易理解,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在曾國藩家書裏,一般都以為他給孩子寫的信最多,事實上他寫給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間關係的重視。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説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還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這個勤以持家在曾國藩那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一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曾國藩説的這些,他自己就能一絲不苟地帶頭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第二個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社會學,曾紀鴻喜歡數學和物理學,曾國藩雖然一竅不通,也能儘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學一點。這樣的父親,才不愧是一個真正“勤以持家”的父親。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曾紀澤總是會親自教孩子們學英語、數學、音樂,還教他們練書法、寫詩文、講解經史典章,不論再忙,每日總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陪家人,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國藩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裏,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45] 

曾國藩曾剃頭

曾國藩“曾剃頭”的外號不是因為他殺太平軍而獲得的外號,而是因為他在長沙開審案局,殺了太多的所謂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號。殺錯的人有沒有呢?有。當時長沙的知府叫蒼景恬,他寫了一份回憶錄,裏面就記載曾國藩的審案局,就因一個案子,就錯殺了至少4個人。那是一個冤案,但是曾國藩把好人殺了,把壞人放了。 [46] 

曾國藩人格修煉

曾國藩的人格修煉首先是誠,為人表裏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説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國藩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修身之法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衞之道。 [47] 
早年修身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複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閲,都是徇外為人。)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慾、節勞、節飲食。)
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
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審雞蛋案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回到了家裏。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説:“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麼只有四個?”於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説:“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哪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到:“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説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家裏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裏,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裏夾有雞蛋黃粉。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曾國藩千年死一個

富厚堂(曾國藩故居) 富厚堂(曾國藩故居)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門口懸掛着“毅勇侯第”四個金色大字。“侯府”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曾國藩委託其弟在家營造的。據説建房的時候,曾國藩兄弟對匠工師傅款待很好,而對一般徒弟則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時候要誦“上梁文”,砌工老師傅盡讚美語,操着荷葉土音為之頌曰:“兩江總督太細喱,要到京裏做皇帝。”
那天,看熱鬧的人很多,站在大門口的一個鄉民見大門很高很寬,就稀奇地問:“這張大門怎麼要開這麼寬?”一位對曾府心懷不滿的徒弟就説:“門寬好出喪麼。”師傅聽了,覺得這個“良心”不能喪,就馬上把不吉的話斷過來:“是的,門寬好出喪,千年死一個,萬年死一雙。”
曾府的人聽得上樑的讚語是“要到京裏做皇帝”;對大門的讚語是:“萬年死一雙”,非常高興,馬上把匠工師傅連同徒弟都召進堂屋裏,用上乘的酒、茶,盛情地招待了—番。説來也巧,富厚堂自同治五年建造以來,已有130餘年了,的確還沒死過一個人呢。先是從曾國藩夫人歐陽氏住起,最後一個住的是曾國藩的第四代孫曾昭恆,連續四五代上百人,沒有一位逝世於富厚堂。 [86] 

曾國藩恩師唐鑑

道光二十年(1840),30歲的曾國藩第一次見到了恩師唐鑑。
這一年,63歲的唐鑑由江寧藩司任上進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門接見了唐鑑,獎諭唐鑑治程朱之學卓有成就,並躬自實踐,是個篤實誠敬的君子。這一幕恰好被隨侍在旁的曾國藩看在眼裏。曾國藩見皇帝對唐鑑讚賞有加,不禁對這位湖南老鄉充滿敬意。幾天後,曾國藩來到唐鑑下榻的碾兒衚衕,以弟子之禮拜謁唐鑑。唐鑑見這位同鄉後輩勤奮實在,又如此謙卑,就非常樂意地收下了這個新門生。自此,唐鑑對曾國藩的人生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84] 

曾國藩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長輩
太高祖
曾貞楨(元吉公)
-
高祖父
曾尚庭(輔臣公)
-
祖父
曾衍勝(競希公)
1743年—1816年
祖父
字興阝文(星岡公)(1774年—1849年)
外祖母
熊氏

曾毓濟
字竹亭(麟書,竹亭公)(1790年—1857年)
曾江氏
1785年—1852年
岳父
(1784年——1869年,初名鰲,又名滄溟,字福田)
岳母
邱氏
生長子牧雲,字秉栓,次子凌雲,字秉鈞,長女適曾國藩,次女適彭治官
妻妾
歐陽氏
1816—1874年,衡陽人
陳氏
1840—1863年,江寧人
兄弟姐妹
兄弟
-
-
(1820—1886,派名傳晉,原名國英,字澄侯)
(1822—1858,派名傳謙,字温甫,出撫給叔父曾驥云為子)
(1824—1890,派名傳恆,字沅甫,號叔純)
(1828—1862,派名傳履,字季洪,後更名貞斡,字事恆)
姐妹
-
-
曾國蘭
(1808—1863),嫁王國九(字鵬遠,號萬程,賀家坳人,與國蘭有二子一女,長子王臨三,次王昆八,女適賀孝七之子)
曾國蕙
(1814—1864),嫁王待聘(又名王率五,為王國九排行兄弟)
曾國芝
(1817—1846),嫁朱詠春(又名麗春,號存一,梓門橋人)
滿妹
-
1830—1839,痘殤
子女後代
曾紀第
又名楨第,早夭
(1839—1890,字劼剛,號夢瞻,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妻賀氏(1840—1857,婚後一年難產死,賀長齡女);繼劉氏(1841—1903,繼配,劉蓉之女。生子女各3人)
(1848—1881,字慄誠,數學家),妻郭氏(1847—1935,名筠,字誦芬,《藝芳館詩鈔》作者,郭沛霖之女)
長女
(1841—?,字孟衡),適袁秉楨(乃同鄉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長進)
次女
(1843—1881,字仲坤),適陳松年(字遠濟,茶陵人,好友陳源兗之子,曾隨紀澤出使歐洲,幼育於曾國藩家,有隱疾)
三女
(1844—1912,字鳳如),適羅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鄉人,羅澤南子)
四女
(1846—1881),適郭依永(1845—1869,字剛基,一名立篪,湘陰人,郭嵩燾子)
五女
(1852—1935,晚號崇德老人),適聶緝槼(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聶亦峯子)
侄子
夫人:魏氏
朱氏
江氏
歐陽氏,劉氏
曾紀湘
易氏
李氏,李氏,勞氏 [49] 
曾國藩的四個弟弟 曾國藩的四個弟弟 [48]

曾國藩後世紀念

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2張)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坐落在位於湖南婁底市雙峯縣東部的荷葉鎮富託村,與湘鄉市、湘潭縣衡山縣衡陽縣毗鄰,總佔地面幟四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近一萬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軸線對稱的明清迴廊式建築羣體。富厚堂坐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圍住。從遠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張圍椅中。周圍自然環境優美,後山上樹木茂密,古樹參天。門前是一片較開闊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東流去,平地四周峯巒疊嶂,羣山環抱。
曾國藩故居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代表性建築,主要有“白玉堂”、“黃金堂”、“萬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恆堂”為曾國葆故居)。曾國藩先後晉升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詔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授“英武殿大學士”,升“光祿大夫”,諡稱“曾文正公”。同治4年(1865年)秋,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曾國藩,準備先動員家眷回籍“立家作業”,自己以後再作引退,因夫人歐陽氏對舊居黃金堂門前“塘中有溺人之事,素不以為安”,即令其子曾紀澤,“回湘稟商兩叔”,移兑富託莊屋,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手主持,依照侯府規模,花十年功夫營造了富厚堂。富厚堂佔地四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202.86平方米,為土石磚木結構,迴廊式風格,內外羣有八本堂、求厥齋、舊樸齋、藝芳館、思雲館。八寶台、輯園、鳧藻軒、棋亭、藏書樓等各種建築,當年正門上懸掛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門前花崗石月台上飄揚着大清龍鳳旗、湘軍帥旗、萬人傘等,景象頗為壯觀。整個建築雖具侯府規模卻古樸大方,雖有雕樑畫棟卻不顯富麗堂皇,基本體現了曾國藩對建宅“屋宇不肖華美,卻須多種竹柏,多留菜園,即佔去四畝,亦自無妨”的意旨。1866年秋,主樓竣工,曾國藩夫人、子女和兒媳即回籍住進了富託新屋。
曾國藩像 曾國藩像
富厚堂原稱八本堂,取曾國藩的“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而得名。後曾紀澤據《後漢書》“富厚如此”而改現名。富厚堂雖不勝豪華,然曾國藩得知修屋花錢七千串而為之駭嘆,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記中寫道:“接臘月二十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錢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費如此,深為駭嘆!餘生平以起屋買因為仕宦之惡習,誓不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顏見人!平日所説之話全不踐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後諸事奢侈,不問可知。大官之家子弟,無不驕奢淫逸者,憂灼曷已!” [85] 
富厚堂是否可稱“曾國藩故居”,社會上頗有爭論。1995年10月,雙峯縣人民政府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舉辦了全國首次曾國藩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100多人蔘加了會議,並專程到富厚堂參觀。

曾國藩墓址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3張)
曾國藩墓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伏龍山,是曾國藩及其夫人歐陽氏的合葬墓。該墓葬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1993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國務院將其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國藩墓由原望城縣文物局管理,2008年區劃調整,改為嶽麓區文物管理所管理,現由湘江公司管理。 [21] 

曾國藩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
類型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電視劇
1988年
1990年
2002年
2005年
國棟
2007年
孫飛虎
2013年
電影
1987年
參考資料
  • 1.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 2.    曾國藩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7-01]
  • 3.    《清史稿》:曾國藩,初名子城,字滌生,湖南湘鄉人。家世農。祖玉屏,始慕鄉學。父麟書,為縣學生,以孝聞。主 國藩國藩,道光十八年進士。二十三年,以檢討典試四川,再轉侍讀,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部。時太常寺卿唐鑑講學京師,國藩與倭仁、吳廷棟、何桂珍嚴事之,治義理之學。兼友梅曾亮及邵懿辰、劉傳瑩諸人,為詞章考據,尤留心天下人材。
  • 4.    曾國藩挑戰咸豐帝 曾惹清廷不滿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5.    《清史稿》:咸豐初,廣西兵事起,詔羣臣言得失。奏陳今日急務,首在用人,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上稱其剴切明辨。尋疏薦李棠階、吳廷棟、王慶雲、嚴正基、江忠源五人。寇氛益熾,覆上言:“國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為天下大患。於歲入常額外,誠不可別求搜刮之術,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害。至歲出之數,兵餉為鉅,綠營兵額六十四萬,常虛六七萬以資給軍用。自乾隆中增兵議起,歲糜帑二百餘萬。其時大學士阿桂即憂其難繼,嘉、道間兩次議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萬,復舊額。自古開國之初,兵少而國強,其後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應請皇上注意將才,但使七十一鎮中有十餘鎮足為心腹,則緩急可恃矣。”又深痛內外臣工諂諛欺飾,無陳善責難之風。因上敬陳聖德預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難言者,上優詔答之。歷署刑部、吏部侍郎。二年,典試江西,中途丁母憂歸。
  • 6.    《薛福成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頁。
  • 7.    《清史稿》:三年,粵寇破江寧,據為偽都,分黨北犯河南、直隸,天下騷動,而國藩已前奉旨辦團練於長沙。初,國藩欲疏請終制,郭嵩燾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時自效,如君父何?且墨絰從戎,古制也。”遂不復辭。取明戚繼光遺法,募農民樸實壯健者,朝夕訓練之。將領率用諸生,統眾數不逾五百,號“湘勇”。騰書遐邇,雖卑賤與鈞禮。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誠,莫不往見,人人皆以曾公可與言事。四境土匪發,聞警即以湘勇往。立三等法,不以煩府縣獄。旬月中,莠民猾胥,便宜捕斬二百餘人。謗讟四起,自巡撫司道下皆心誹之,至以盛暑練操為虐士。然見所奏輒得褒答受主知,未有以難也。一日標兵與湘勇閧,至闌入國藩行台。國藩親訴諸巡撫,巡撫漫謝之,不為理,即日移營城外避標兵。或曰:“曷以聞?”國藩嘆曰:“大難未已,吾人敢以私憤瀆君父乎?”
  • 8.    《清史稿》:嘗與嵩燾、忠源論東南形勢多阻水,欲剿賊非治水師不可,乃奏請造戰艦于衡州。匠卒無曉船制者,短橈長槳,出自精思,以人力勝風水,遂成大小二百四十艦。募水陸萬人,水軍以褚汝航、楊載福、彭玉麟領之,陸軍以塔齊布、羅澤南領之。賊自江西上竄,再陷九江、安慶。忠源戰歿廬州,吳文鎔督師黃州亦敗死。漢陽失,武昌戒嚴,賊復乘勢擾湖南。國藩鋭欲討賊,率水陸軍東下。舟師初出湖,大風,損數十艘。陸師至嶽州,前隊潰退,引還長沙。賊陷湘潭,邀擊靖港,又敗,國藩憤投水,幕下士章壽麟掖起之,得不死。而同時塔齊布大破賊湘潭,國藩營長沙高峯寺,重整軍實,人人捓揄之。或請增兵,國藩曰:“吾水陸萬人非不多,而遇賊即潰。嶽州之敗,水師拒戰者惟載福一營;湘潭之戰,陸師塔齊布、水師載福各兩營:以此知兵貴精不貴多。故諸葛敗祁山,且謀減兵損食,勤求己過,非虛言也。且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賞罰。今世亂,賢人君子皆潛伏,吾以義聲倡導,同履危亡。諸公之初從我,非以利動也,故於法亦有難施,其致敗由此。”諸將聞之皆服。
  • 9.    《清史稿》:陸師既克湘潭,巡撫、提督上功,而國藩請罪。上詰責提督鮑起豹,免其官,以塔齊布代之。受印日,士民聚觀,嘆詫國藩為知人,而天子能明見萬里也。賊自嶽州陷常德,旋北走,武昌再失。國藩引兵趨嶽州,斬賊梟將曾天養,連戰,下城陵磯。會師金口,謀取武昌。澤南沿江東岸攻花園寇屯,塔齊布伏兵洪山,載福舟師深入寇屯,士皆露立,不避鉛丸。武昌、漢陽賊望見官軍盛,宵遁,遂復二郡。國藩以前靖港敗,自請奪官,至是奏上,詔署湖北巡撫,尋加兵部侍郎銜,解署任,命督師東下。
  • 10.    《清史稿》:當是時,水師奮厲無前,大破賊田家鎮,斃賊數萬,至於九江,前鋒薄湖口。攻梅家洲賊壘不下,駛入鄱湖。賊築壘湖口斷其後,舟不得出,於是外江、內湖阻絕。外江戰船無小艇,賊乘舴艋夜襲營,擲火燒坐船,國藩跳而免,水師遂大亂。上疏請罪,詔旨寬免,謂於大局無傷也。五年,賊再陷武漢,擾荊襄。國藩遣胡林翼等軍還援湖北,塔齊布留攻九江,而躬至南昌撫定水師之困內湖者。澤南從徵江西,復弋陽,拔廣信,破義寧,而塔齊布卒于軍。國藩在江西與巡撫陳啓邁不相能,澤南奔命往來,上書國藩,言東南大勢在武昌,請率所部援鄂,國藩從之。幕客劉蓉諫曰:“公所恃者塔、羅。今塔將軍亡,羅又遠行,脱有急,誰堪使者?”國藩曰:“吾計之熟矣,東南大局宜如是,俱困於此無為也。”嵩燾祖餞澤南曰:“曾公兵單,奈何?”澤南曰:“天苟不亡本朝,公必不死。”九月,補授兵部侍郎。
  • 11.    《清史稿》:六年,賊酋石達開由湖北竄江西,連陷八府一州,九江賊踞自如,湖南北聲息不相聞。國藩困南昌,遣將分屯要地,羽檄交馳,不廢吟誦。作水陸師得勝歌,教軍士戰守技藝、結營布陳之法,歌者鹹感奮,以殺賊敢死為榮。顧眾寡,終不能大挫賊。議者爭請調澤南軍,上以武漢功垂成,不可棄。澤南督戰益急,卒死於軍。玉麟聞江西警,芒鞋走千里,穿賊中至南昌助守。林翼已為湖北巡撫,國藩弟國華、國葆用父命乞師林翼,將五千人攻瑞州。湖南巡撫駱秉章亦資國荃兵援吉安,兄弟皆會行間。而國藩前所遣援湖北諸軍,久之再克武漢,直下九江,李續賓八千人軍城東。續賓者,與弟續宜皆澤南高第弟子也。載福戰船四百泊江兩岸,江寧將軍都興阿馬隊、鮑超步隊駐小池口,凡數萬人。國藩本以憂懼治軍,自南昌迎勞,見軍容甚盛,益申儆告誡之。而是時江南大營潰,督師向榮退守丹陽,卒。和春為欽差大臣,張國樑總統諸軍攻江寧。
  • 12.    《清史稿》:七年二月,國藩聞父憂,逕歸。給三月假治喪,堅請終制,允開侍郎缺。林翼既定湖北,進圍九江,破湖口,水師絕數年複合。載福連拔望江、東流,揚風過安慶,克銅陵泥汊,與江南軍通。由是湘軍水師名天下。林翼以此軍創始國藩,楊、彭皆其舊部,請起國藩視師。會九江克復,石達開竄浙江,浸及福建,分股復犯江西,朝旨詔國藩出辦浙江軍務。
  • 13.    《清史稿》:國藩至江西,屯建昌,又詔援閩。國藩以閩賊不足慮,而景德地衝要,遣將援贛北,攻景德。國荃追賊至浮樑,江西列城次第復。時石達開復竄湖南,圍寶慶。上慮四川且有變,林翼亦以湖北餉倚川鹽,而國藩又久治兵,無疆寄,乃與官文合疏請國藩援蜀。會賊竄廣西,上游兵事解,而陳玉成再破廬州,續賓戰歿三河,林翼以羣盜蔓廬、壽間,終為楚患,乃改議留國藩合謀皖。軍分三道,各萬人。國藩由宿松、石牌規安慶,多隆阿、鮑超出太湖取桐城,林翼自英山鄉舒、六。多隆阿等既大破賊小池,復太湖、潛山,遂軍桐城。國荃率諸軍圍安慶,與桐城軍相犄角。安慶未及下,而皖南賊陷廣德,襲破杭州。
  • 14.    《清史稿》:當是時,偽天王洪秀全僭號踞金陵,偽忠王李秀成等犯蘇、滬,偽侍王李世賢等陷浙杭,偽輔王楊輔清等屯寧國,偽康王汪海洋窺江西,偽英王陳玉成屯廬州,捻首苗霈霖出入潁、壽,與玉成合,圖竄山東、河南,眾皆號數十萬。國藩與國荃策進取,國荃曰:“急搗金陵,則寇必以全力護巢穴,而後蘇、杭可圖也。”國藩然之。乃以江寧事付國荃,以浙江事付宗棠,而以江蘇事付李鴻章。鴻章故出國藩門,以編修為幕僚,改道員,至是令從淮上募勇八千,選良將付之,號“淮軍”。同治元年,拜協辦大學士,督諸軍進討。於是國荃有搗金陵之師,鴻章有徵蘇、滬之師,載福、玉麟有肅清下游之師;大江以北,多隆阿有取廬州之師,續宜有援潁州之師;大江以南,鮑超有攻寧國之師,運蘭有防剿徽州之師,宗棠有規復全浙之師:十道並出,皆受成於國藩。
  • 15.    《清史稿》:賊之都金陵也,堅築壕壘,餉械足,猝不可拔。疾疫大作,將士死亡山積,幾不能軍。國藩自以德薄,請簡大臣馳赴軍,俾分己責,上優詔慰勉之,謂:“天災流行,豈卿一人之咎?意者朝廷政多缺失,我君臣當勉圖禳救,為民請命。且環顧中外,才力、氣量無逾卿者!時勢艱難,無稍懈也。”國藩讀詔感泣。時洪秀全被圍久,召李秀成蘇州,李世賢浙江,悉眾來援,號六十萬,圍雨花台軍。國荃拒戰六十四日,解去。三年五月,水師克九洑洲,江寧城合圍。十月,鴻章克蘇州。四年二月,宗棠克杭州。國藩以江寧久不下,請鴻章來會師,未發,國荃攻益急,克之。江寧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賞雙眼翎。開國以來,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稱賀,而國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穆宗每簡督撫,輒密詢其人,未敢指缺疏薦,以謂疆臣既專征伐,不當更分黜陟之柄,外重內輕之漸,不可不防。
  • 16.    《清史稿》:國藩為政務持大體,規全勢。其策西事,議先清隴寇而後出關;籌滇、黔,議以蜀、湘二省為根本。皆初立一議,後數年卒如其説。自西人入中國,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請以兵助,國藩婉拒之。及廷議購機輪,置船械,則力贊其成,復建議選學童習藝歐洲。每定約章,輒詔問可許不可許,國藩以為爭彼我之虛儀者可許,其奪吾民生計者勿許也。既至直隸,以練兵、飭吏、治河三端為要務,次第興革,設清訟局、禮賢館,政教大行。
  • 17.    曾國藩與天津教案:謠言導致的大災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18.    《清史稿》:九年四月,天津民擊殺法領事豐大業,毀教堂,傷教民數十人。通商大臣崇厚議嚴懲之,民不服。國藩方病目,詔速赴津,乃務持平保和局,殺十七人,又遣戍府縣吏。國藩之初至也,津民謂必反崇厚所為,備兵以抗法。然當是時,海內初定,湘軍已散遣,天津咫尺京畿,民、教相閧,此小事不足啓兵端,而津民爭怨之。平生故舊持高論者,日移書譙讓,省館至毀所署楹帖,而國藩深維中外兵勢強弱,和戰利害,惟自引咎,不一辯也。丁日昌因上奏曰:“自古局外議論,不諒局中艱苦,一唱百和,亦足以熒上聽,撓大計。卒之事勢決裂,國家受無窮之累,而局外不與其禍,反得力持清議之名,臣實痛之!
  • 19.    《清史稿》:同治十三年,薨於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繪像祀之。事聞,震悼,輟朝三日。贈太傅,諡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子紀澤襲爵,官至侍郎,自有傳;紀鴻賜舉人,精算,見疇人傳。
  • 20.    孫良珠編著. 曾國藩全傳[M]. 2010
  • 21.    曾國藩墓保護管理存在問題?湖南省文物局做出迴應  .紅網[引用日期2020-09-29]
  • 22.    曾國藩擔心功高震主 平生奉行哪“三字真經”?  .人民網.2013-12-17[引用日期2014-01-08]
  • 23.    賢者為師:曾國藩向黃庭堅學詩文  .湘潭在線[引用日期2021-01-07]
  • 24.    簡評曹操和曾國藩的文學成就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25.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搜狐[引用日期2021-01-07]
  • 26.    曾國藩書《小石潭記》:融趙孟頫、黃庭堅字於一體  .搜狐[引用日期2021-01-07]
  • 27.    曾國藩曾孫教書法 小學生圍觀求握手(圖)  .中國新聞網.2013-11-12[引用日期2014-01-08]
  • 28.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文集》;另見《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左宗棠給朝廷的奏摺中讚揚他“謀國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萃文堂刻刷局光緒十六年版,第28卷,第29頁。
  • 29.    晚清中興名臣李鴻章和曾國藩的微妙情誼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30.    《中興將帥別傳》  .雲中書城[引用日期2014-08-19]
  • 31.    生平恨不識鮑超  .新安晚報[引用日期2015-12-19]
  • 32.    《曾文正公嘉言鈔》
  • 33.    譚嗣同·《報貝元徵》
  • 34.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35.    蔡鍔.《曾胡治兵要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93頁
  • 36.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8]
  • 37.    毛澤東:予於近人 獨服曾文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38.    關於曾國藩評價的幾個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9-30]
  • 39.    《公篤相法·上篇卷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06]
  • 40.    《檢論》,卷八,雜誌
  • 41.    蕭一山:《清代通史》
  • 42.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239頁
  • 43.    清馨.大清王朝未解之謎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270-270
  • 44.    曾國藩沒有賊聰明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45.    曾國藩以廉治家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46.    清馨.大清王朝未解之謎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267-267
  • 47.    鄭板橋曾國藩鍾情“吃白飯” 淡泊方能成大業  .人民網.2013-10-30[引用日期2014-01-08]
  • 48.    張研.原來曾國藩:重慶出版社,2006年9月1日
  • 49.    曾國藩直系後裔 很少做官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4-08-18]
  • 50.    曾國藩幼時也曾被塾師罵 成名後塾師踐言替他“背傘”  .新湖南[引用日期2021-05-19]
  • 51.    王第.《晚清三傑》.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16:122
  • 52.    陳大政.《曾國藩全書 生平卷 第1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333
  • 53.    袁勇生,胡維主編.《歷代家風家訓故事》.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80
  • 54.    書生立武勳:曾國藩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07]
  • 55.    曾國藩治家嚴苛 後人遭遇耐人尋味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5]
  • 56.    面對西方利炮,曾國藩祭出經世致用大旗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5]
  • 57.    曾國藩是如何建起湘軍的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58.    曾國藩戰勝太平天國:人權的勝利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59.    面子能捨,民生不能捨:大儒曾國藩的外交思維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0.    面子能捨,民生不能捨:大儒曾國藩的外交思維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1.    西方列強步步緊逼 士大夫曾國藩徐圖自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2.    西方列強步步緊逼 士大夫曾國藩徐圖自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3.    西方列強步步緊逼 士大夫曾國藩徐圖自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4.    天津教案:面對堅船利炮,曾國藩再無回天之力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5.    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個高峯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6.    曾國藩的“士大夫之學”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7.    曾國藩  .婁底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2-16]
  • 68.    天津教案:面對堅船利炮,曾國藩再無回天之力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6]
  • 69.    左鵬軍.曾國藩的詩文理論觀念及其近代意義[J]:文藝理論研究,2017:6-7
  • 70.    陳大政.《曾國藩全書 生平卷 第1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332
  • 71.    唐凱麟主編.《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近代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社,2015:279
  • 72.    王第.《晚清三傑》:花山文藝出版社,2016:124
  • 73.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廉政家書》: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222
  • 74.    唐河主編.《曾國藩通鑑 第11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1054-1055
  • 75.    曾國藩:“起跑線”上輸了又如何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2-04-09]
  • 76.    曾國藩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77.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268頁
  • 78.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臣.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912頁-第919頁
  • 79.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臣.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912頁-第919頁
  • 80.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268頁
  • 81.    湘軍的興起與晚清政局  .鳳凰資訊[引用日期2023-05-31]
  • 82.    曾國藩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6-16]
  • 83.    曾國藩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6-16]
  • 84.    曾國藩與恩師唐鑑  .湖南政協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11-10]
  • 85.    【婁底古民居】中國最後一座鄉間侯府——富厚堂  .婁底史志[引用日期2023-12-26]
  • 86.    後曉榮主編;周莎,韓舒釔編著. 給孩子的博物文化課 文物裏的近代往事[M]. 2022:55.
  • 87.    從《曾國藩家書》汲取自我革新的力量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