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達

(元末明初名將)

鎖定
徐達(1332年—1385年4月7日 [41]  ),字天德。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人。 [81]  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 [55]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統治。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廷殘餘勢力,收取山西、甘陝,大破擴廓帖木兒等,唯有嶺北之戰因孤軍深入致敗。洪武六年(1373年)後長期留守北平,訓練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鞏固邊防。累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歲。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賜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又為他御製神道碑文,允許其肖像功臣廟 [80] 配享太廟 [5]  [81] 
徐達為人謹慎,善於治軍 [81]  ,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的功勳 [58]  。朱元璋倚之為“萬里長城”,後世亦公認他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55]  [79]  [82]  ,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1] 
概述圖來源 [20]  [49] 
全    名
徐達
別    名
徐天德
徐魏公
徐武寧
徐中山
天德
諡    號
武寧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
出生日期
1332年
逝世日期
1385年4月7日 [41] 
主要成就
參與攻滅陳友諒、張士誠,功居第一
與常遇春北伐,收復中原,推翻元朝統治
留守北平,鞏固邊防,抵禦北元進攻
主要作品
《瀾渡秋聲》
《金陵重九》
《題金陵明宮聯》
《茉莉花》
最高官職
太傅、中書右丞相太子少傅
爵    位
信國公魏國公中山王(贈)

徐達人物生平

徐達應召追隨

徐達生於元朝至順三年(1332年),是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出身農家。他性情剛毅,面貌清癯,身材魁偉,遇事善用腦筋。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 [2]  [58] 
徐達參軍 徐達參軍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遠(今屬安徽)郭子興聚眾舉義,攻取濠州,濠州人湯和率壯士十餘人蔘加。應湯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二十二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朱元璋發現徐達“動靜語默,悉超羣英”,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四方。後來朱元璋在回憶時又説徐達“平昔言簡慮精,當提兵之時,令出不二”,可見其修養,已是大將之才。 [40]  [69] 

徐達初顯才華

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加入起義軍後,徐達等隨朱元璋相繼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陽泉,保住達魯花赤營寨,攻下徐官倉寨,朱元璋部聲勢大振。 [58] 
此時,郭子興與一同舉事的孫德崖等人不合。佔據徐州(今屬江蘇)的趙均用、彭大兵敗,投奔濠州而來。不久,趙均用、彭大稱王,郭子興受制於下,並險遭殺害。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參見詞條淮西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 [58]  [63]  在此過程中,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因滁州糧草不繼,朱元璋決定攻取和州(今安徽和縣),以便籌集軍糧。徐達率軍先行,與張天祐、湯和一道攻下和州,徐達因攻打和州立下戰功被擢升鎮撫。 [58] 
攻打和州後,孫德崖因其部隊缺糧,來到和州,請求朱元璋資助,朱元璋以大局為重,不計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隊。郭子興聽後,趕來和州訓斥朱元璋。孫德崖擔憂自身安危,想偷偷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為其送行。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忽然城中有人來報,郭子興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孫德崖部打了起來,孫德崖已被郭子興捉住,扣在城裏。朱元璋聽到後,大吃一驚,想打馬回城勸説郭子興把孫德崖放走。孫德崖部下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將他綁下,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其主帥報仇。徐達在城裏聽説朱元璋被孫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為人質,以平息這起事件。後經多方調解,孫德崖、朱元璋都被對方釋放,這場危機才算平定下來。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捨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稱讚,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58] 
不久,郭子興染病而死,朱元璋成為這支義軍的實際首領。朱元璋感覺到僅僅據有和州,難以實現他的雄圖大略,而要渡過長江向南發展,又苦於沒有船隻。正在徘徊猶豫之時,巢湖水軍頭領趙普勝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軍歸附。朱元璋大喜,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派兵直取牛渚磯(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中)。徐達與諸將聽命,各自揮師進發,佔領牛渚、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沿江一帶元兵望風而降。隨後,朱元璋根據形勢,提出繼續進攻周圍州縣的計劃,得到徐達等人的贊同。眾軍一鼓作氣,攻下太平(今安徽當塗),守城元軍棄城而逃,元萬户納哈出等被俘。 [58] 
連環畫中的徐達拜帥 連環畫中的徐達拜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進攻集慶路(今江蘇南京),徐達奉命為先鋒,率水陸軍士並進。至路治所江寧鎮,他攻破元將陳兆先營壘,陳兆先以所部投降,得兵三萬六千餘人。十月後,再攻集慶,大敗元兵於蔣山(今南京鐘山)。元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城接戰,被徐達等擊敗。大軍乘勝攻城,將軍馮國用領兵率先打進城內。福壽戰死,元將蠻子海牙逃奔割據江浙的張士誠,水軍元帥康茂才率軍民五十餘萬降附。佔領集慶後,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58] 
在渡江攻拔採石、太平,進攻集慶的戰役中,徐達作戰勇敢,功勳卓著,成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戰將。 [58] 

徐達助削羣雄

  • 移師東下
佔領應天后,朱元璋有了根據地,糧食問題也基本解決,但軍事形勢極為嚴峻:東邊有元將定定扼守京口(今江蘇鎮江);青衣軍張明鑑據揚州;張士誠佔據平江(今江蘇蘇州)、常州(今江蘇武進),又佔據浙江西部部分地區。南面有元將八恩爾不花駐守徽州(今安徽歙縣),右抹宜孫駐處州(今浙江麗水),石抹宜孫婺州(今浙江金華),伯顏不花守衢州;天完政權的徐壽輝則攻佔了池州(今安徽貴池)。為了擺脱軍事上的不利境況,朱元璋在佔領應天的當月( 至正十六年三月)任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東下,進攻東線門户京口。 [58] 
徐達等率軍進攻京口,不到兩日,便擊敗守城元軍,殺守將定定、段武。徐達率軍從仁和門入城,部隊紀律嚴明,號令整肅,使市肆不驚、百姓擁戴。鄰近地區聞知此事,都翹首盼望義軍早日到來。 [58] 
京口一役,徐達以戰功升任淮興翼統軍元帥,鎮守其地。他兢兢業業,克盡職守,一方面安撫百姓,督課農桑,一方面分兵回擊,攻下金壇丹陽等地,以鞏固京口這個最東邊的前哨陣地,防止張士誠的西侵。 [58] 
今人繪徐達畫像 今人繪徐達畫像 [60]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朱元璋自稱吳國公,設立了自己的行政機構,同時設立了軍事管理機構江南行樞密院,任命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 [58]  此時,張士誠佔領常州,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江。徐達在龍潭大敗陳保二,並進圍常州。九月,張士誠遣將來援,氣勢鋒鋭不可擋。徐達乃於距城十八里處設伏兵、騎兵各一支,自己則親自率軍與張士誠軍正面交鋒。開戰後不久,徐達部將王均用率騎兵從側面衝入敵陣,張士誠軍大亂,掉頭而逃,又被伏兵截殺,死傷無數。十一月,張士誠不甘失敗,誘吳新附軍七千人為內應,將徐達圍於牛塘。徐達立即派人突圍,命副帥常遇春與廖永安、胡大海等馳援,內外夾擊,大破張士誠軍,生擒敵將張德,殘敵潰逃奔入城內。張士誠見常州危急,派其手下悍將呂珍夜間潛入城內,加強防守能力。徐達督軍輪番猛攻。 [2]  [58]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呂珍趁夜逃走,常州遂下。朱元璋設長春樞密院,任命徐達為僉樞密院事,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統兵鎮守該城。四月,徐達乘勝移師攻寧國(今安徽宣城),元守將拜不哈、楊仲英獻城投降,得軍士十餘萬,戰馬二千匹。隨後,徐達攻宜興(今江蘇宜興),命前鋒趙德勝攻常熟(今江蘇常熟),設伏生擒張士誠弟張士德。張士德善戰有謀,能得軍心。他的被擒,給張士誠軍的士氣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宜興城池雖小,但易守難攻,且西接太湖口,糧道暢通,無後顧之憂。所以徐達久攻不下。十月,他派部將丁德興分兵扼太湖口,宜興糧道被斷,城中軍心動搖,不久即被吳軍攻克。自此,宜興到靖江一線盡為朱元璋所有。十一月,徐達回戍應天。 [2]  [58]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經營,以應天為中心的朱元璋江南政權已經逐步穩定,大體控制了今江蘇、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區。徐達作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戰將立下了赫赫戰功。 [58] 
  • 大戰陳友諒
主詞條:鄱陽湖之戰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與徐壽輝共同起兵的倪文俊謀殺徐壽輝未遂,陳友諒殺之,從而掌握徐壽輝的兵權,奪其軍,力量迅速壯大。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投靠陳友諒的趙普勝攻陷了原由朱元璋部所據守的池州,雙方衝突開始。趙普勝攻取池州後,遣將守衞,自己在樅陽建立水寨以固防。 [65]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達會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池州,大破其柵江營,正在攻打太平的趙普勝由陸路逃走。徐達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人,並繳獲其全部戰船。徐達因功拜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接着,徐達麾兵乘勝攻安慶。八月,進攻安慶受挫,轉而進攻江北之地。下無為州,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於青山,並乘勝追擊,一鼓攻克潛山。之後,徐達回到鎮池州,對安慶形成了水路夾攻的形勢。趙普勝是陳友諒軍中大將,智勇雙全,據守安慶,諸將攻之不克。於是徐達用離間之計,使陳友諒殺趙普勝。趙普勝死後,樅陽水寨無人能守,徐達順勢將其攻下。陳友諒考慮到安慶的形勢,便坐鎮安慶,派重兵反攻池州。徐達得悉後,認為陳友諒兵勢甚盛,不可硬抵,於是選老弱殘兵守池州,而自率精兵伏於九華山下的必經之地。待陳友諒軍至,城上擂鼓為號,伏兵盡出,內外夾擊,斬首萬餘。 [2]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憤於池州之敗,乃以強大的水軍越過池州,東取太平。同時,遣使聯絡張士誠夾擊應天。閏五月,陳友諒兵至應天城外,遭到徐達等人的內外夾擊,被斬首萬餘,生擒三千,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固守。徐達乘勝收復太平、克信州(今江西上饒),六月,乘陳友諒無備襲取安慶。徐達既為先鋒,沿江逆流而上,襲奪江州,繼拔南康(今江西星子)、龍興(今江西南昌)、饒州(今江西波陽)、廣濟(今湖北廣濟)和蘄、黃二州,迫使陳友諒西逃武昌。徐達駐軍漢陽之沌口(今湖北漢陽西南),遏住了陳友諒的反攻之勢。 [2]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以功進拜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2]  八月,徐達與陳友諒大戰於江州,繳獲戰馬兩千匹,精食數十萬石,並乘勝西進,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駐軍洪都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康泰舉兵叛亂,徐達移漢陽之師討平之。四月,陳友諒“忿其疆土日蹙”,建造高數丈的鉅艦,糾集號稱六十萬人的大軍,趁徐達馳援安豐之機,乘虛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無為等地,並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吳軍守將朱文正等率領全城將士殊死搏戰,堅守八十五天,使陳友諒頓兵堅城之下,為朱元璋準備與陳友諒決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58]  [2] 
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
六月,洪都被圍已兩個多月,形勢吃緊。朱元璋急召徐達自廬州來會師。 [2]  七月初六,徐達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回師救援洪都。朱元璋在龍江(今江蘇南京興中門外)誓師,以舟師二十萬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陳友諒歸路。陳友諒聽説朱元璋親率大軍到來,遂解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返戰。徐達作為主攻部隊,率軍先行,首先與陳友諒相遇於康郎山(今江西餘干西北,鄱陽湖南部水域),兩軍依湖對陣。陳友諒軍人多勢眾,艦船高大,氣勢洶洶。徐達毫無懼色,身先諸將冒死闖陣,其部下將士大受鼓舞,無不以一當十,奮勇衝殺。徐達部一舉擊敗陳友諒前鋒,斬殺一千五百餘人,繳獲鉅艦一艘,初戰告捷。接着俞通海等乘風發射火炮,焚燬敵船二十餘艘,燒死、溺死很多敵軍。徐達在敵陣中奮力拼殺,連續酣戰。大火從敵船上燒到徐達的戰船上,他一面指揮士兵撲火,一面繼續與陳友諒軍格鬥,越戰越勇,並指揮戰船在敵陣中節節推進。雙方在康郎山鏖戰整整一天,湖水被血染成了紅色,天空也被炮火硝煙遮蔽得暗淡昏黑。吳軍在徐達等勇將的率領下,殊死搏戰,擊退陳友諒的進攻。此戰,徐達首挫敵鋒,壯大全軍聲威,為朱元璋取得決戰勝利奠定了基礎。當天晚上,朱元璋為防止東線張士誠利用鄱陽湖大戰之機乘機入寇,命令徐達撤出戰鬥,回守應天。徐達走後,朱元璋指揮將帥士卒繼續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血戰,終於擊斃陳友諒,全殲其主力,取得鄱陽湖大戰的勝利。 [58]  [2] 
  • 進佔湖湘
徐達回到應天后,嚴格訓練部隊,加強東線守備力量。緝查奸細,修繕城池,張士誠無縫可鑽,未敢貿然進犯。後來朱元璋稱讚徐達説:“我讓徐達回守應天最為放心,無論遇有什麼問題,他都能妥善處理。”可見朱元璋對徐達多麼信任。 [58] 
鄱陽湖大戰後,朱元璋還師應天,徐達等率軍攻克廬州(今安徽合肥)。不久,奉命再返湖廣前線。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八月,徐達會合參政楊璟等人略取荊湘諸路,先後攻取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湘潭州(今湖南湘潭)、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靖州(今湖南靖縣)等地,徹底肅清陳友諒殘餘勢力,佔領湖湘地區。 [58]  [2] 
徐達在消滅陳友諒割據集團的戰役中,身經數十戰,建立了赫赫戰功。為表彰徐達的功績,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稱吳王后,任命徐達為左相國,地位在眾將之上。 [58] 
  • 東征張士誠
徐達頭像,取自清代修《江蘇吳縣徐氏宗譜》 徐達頭像,取自清代修《江蘇吳縣徐氏宗譜》
張士誠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郵以來,與元廷時相依違,並不斷騷擾朱元璋的勢力範圍。 [2]  徐達也與張士誠軍屢次交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劉福通被元兵擊敗,擁韓林兒退至安豐。這時,張士誠接受元廷的招安,並派部將呂珍圍攻安豐。三月,徐達奉命馳援,大敗呂珍,救出韓林兒,並乘勝進攻廬州,但因元將左君弼堅守,吳軍三個月不能攻克廬州城池,於是撤圍而去。呂珍殺死劉福通後,張士誠以為有功於元廷,遂索求王爵,元廷沒有答應,張士誠便自稱吳王。 [2]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軍事攻勢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宿州、安豐諸縣,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二是掃蕩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合圍平江(今江蘇蘇州)的態勢,攻克湖州、嘉興、杭州等城鎮;三是最後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為了迅速穩妥地解決張士誠,朱元璋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徐達。 [66]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長、徐達等人奉朱元璋為吳王,拜徐達為中書省左相國。七月,徐達再次攻打廬州,左君弼敗走,獲其妻子兒女送到建康。八月,張士誠逼死元浙江丞相達識帖木兒,勢力大張。其勢力範圍南至紹興(今屬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今屬江蘇)、高郵、淮安、徐州、宿縣(今安徽宿縣)、濠州、泗州(今山東泗水)、濟寧(今山東濟寧)等州,西面在宜興、常州、江陰一線與朱元璋相接。 [2]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傳檄討伐張士誠,決定先取淮東通、泰諸州,以切斷張士誠江北之援。徐達作為主帥,領常遇春等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於十月下旬兵至泰州新城,採取圍城打援之策。同時,分兵取興化諸縣,十一月上旬,經月餘血戰,終於攻克泰州,擒守將嚴再興等五千餘人,並進圍高郵。 [2]  [58] 
張士誠洞悉朱元璋的策略後,在江南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使宜興形勢吃緊,徐達渡江將其擊敗。次年(1366年)二月,徐達回師高郵。為了破壞朱元璋的戰略,加強江淮之間的作戰聯繫,張士誠遣部將徐義由海道增援高郵。但徐義認為,張士誠是有意將自己驅入死地,於是屯兵崑山、太倉等地,徘徊不前。不久,徐達留常遇春守泰州,自己領兵取淮安。四月,大破徐義船隊於馬騾港,淮安守將梅思祖獻城投降。接着,他由瓠子角回師興化,進攻濠、泗、徐三州,淮東諸地悉被攻克。回師途中,徐達轉攻安豐,元將朱展、左君弼大敗而走,損失萬餘人。徐達乘勝克潁州。 [2]  此役後,張士誠的勢力已被壓至江南浙兩地區。朱元璋進攻張士誠的第一步基本實現。徐達在持續僅半年的戰鬥中,師出迅捷,變化無窮,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 [58] 
唐寅繪明開國十二功臣小像中的徐達 唐寅繪明開國十二功臣小像中的徐達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直驅太湖,對張士誠展開了全面進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杭州(今浙江杭州)為其羽翼,抗拒徐達、常遇春的進攻。徐達認為,湖、杭兩州系張士誠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斬斷,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議先攻湖、杭。吳軍進至湖州三里橋(今浙江吳興東)。張士誠兵分三路迎戰,徐達亦分兵三路進攻,並派驍將王國定斷敵歸路。戰不多時,湖州兵敗,不得入城,遭到前後夾擊,遂遭大敗。張士誠派其司徒李伯昇由獲港潛入湖州,固守待援。徐達麾軍包圍,並採取圍城打援計,先後敗張士誠於皂林(今浙江桐鄉),敗徐義、潘元詔於烏鎮,擊破張士誠的赤龍船隊。此時,張士誠又派呂珍等率兵六萬來援,兵屯舊館(今浙江吳興東),牽制徐達。徐達認為,敵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難攻克。於是暫停攻城,先派兵夜襲援兵營地,切斷呂珍軍糧道。舊館援兵因糧餉不繼,降者甚眾。徐達將一千降將縛予湖州城下,曉諭城中趕快投降。十一月,李伯昇、張天琪獻湖州投降。同時,李文忠克杭州,潘元明投降。湖州既克,吳軍過處,南潯(今江蘇吳縣東)、吳江(今江蘇吳江)等地相繼投降。至此,張士誠的左右臂被砍斷,平江已成為孤城。 [2] 
之後,徐達合兵包圍包圍平江。他屯兵於葑門外,常遇春、郭興華雲龍、湯和、王弼張温、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輝等諸將分段屯駐,修築長圍以困城;又建木塔與城中佛塔相對,造三層敵樓窺探城中情勢,並置弓弩、火筒和襄陽炮以攻城。平江是張士誠的老巢,經營多年,十分堅固,吳軍數月攻之不克。期間張士誠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 [2] 
九月,平江城中糧盡,軍民以枯草老鼠為食,張士誠仍不投降。徐達下令全軍強攻。他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閭門水寨,直逼城下。張士誠委派諸將相繼投降。將及黃昏時分,張士誠軍全線崩潰。徐達指揮全軍架起雲梯,蟻附登城,衝入城內,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張士誠本人自縊未遂,被徐達派人送往應天,後再度自縊而死。張士誠死後,其部鬥志迅速瓦解,通州、無錫等地聞風而降,張士誠的勢力被徹底消滅。而平江破城之日,徐達嚴格約束部下,立下軍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其軍入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頗受百姓歡迎。徐達凱歌而還後,論功被封為信國公,是此次封賞的最高爵位。 [58]  [2] 

徐達北伐逐元

主詞條:徐達北伐
朱元璋在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地盤迅速擴大,已具備了北伐元朝的實力。於是,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由淮入河,進行北伐。 [58]  臨行時,徐達秉承朱元璋之意,發表檄文,向齊、魯、河、洛、燕、薊、秦、晉等地宣佈元廷腐敗荒淫,氣數已盡,宣傳朱元璋此行是為弔民伐罪,以爭取北方人民的擁護與同情。 [2] 
徐達等北伐示意圖
徐達等北伐示意圖(2張)
十一月初,徐達軍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命張興祖率一部軍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和東平(今屬山東)。這時,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復叛,並往莒州(今山東莒縣)募兵,企圖阻止張興祖北上。徐達立即進兵沂州,王宣被殺,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曹州海州(今江蘇東海)、沭陽(今江蘇沭陽)、日照(今山東日照)、贛榆(今江蘇贛榆)、沂水(今山東沂水)等地元軍聞風而降。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今山東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力戰不敵,遂克益都。徐達乘勝攻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元樂安(今山東惠民)、長山(今山東淄博)、新城(今山東桓台)等地皆相繼歸附。十二月初,張興祖至東平,逼走元將馮德,追至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迫使元將陳璧、杜天佑、蔣興等各率所部歸降,進而圍攻濟寧,元守將陳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達帶領士兵至濟南,元將多爾濟投降,密州(今山東費縣北)、蒲台(今山東濱州)、鄒平(今山東鄒平)的元將,亦先後請降。徐達決定繼續向東略地,命傅友德進攻萊陽,自己帶兵返回益都,東攻登(今山東牟平)、萊(今山東掖縣)二州。元惠宗見山東形勢危急,命諸將進軍山東,但諸將都不聽從命令。 [2]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北伐軍的節節勝利中,於應天登基稱帝,建立明朝。徐達被封為中書右丞相。冊立皇太子朱標後,又加兼太子少傅 [58]  [73]  。三月,徐達在基本上佔領山東之後,自濟寧溯黃河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昌,並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開封市東北),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達進入汴梁後,立即率步騎經中灣(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陽。四月上旬,徐達軍自虎牢關進至洛陽塔兒灣,元將託音率五萬元軍在洛水以北列陣,被常遇春強行突破,退至陝州(今河南陝縣)。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哩袞見大勢已去,率官民出降。徐達繼續揮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縣)、陝、陳(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臨汝)諸州,並命馮國勝率所部進攻潼關。由汴梁退守潼關的元將李思齊張思道聽説明軍又逼近潼關,急忙率領部隊西逃。五月,馮國勝兵不血刃進入潼關,西出華州(今陝西華縣)後,留兵扼守潼關,回師汴梁。 [2] 
同年四月下旬,朱元璋由應天至汴梁,與徐達商議如何繼續北伐,決定由山東臨清直搗元大都 [74]  。七月,徐達按既定方針,命張興祖、韓政、孫興祖高顯等各率所部,向臨清集結,自率主力經中灣渡黃河,奪取衞輝、彰德(今河南安陽)、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迫降元邯鄲守將都久玉,於閏七月中旬至臨清。徐達會師後,命韓政留守臨清,親率諸軍北上。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德州、長蘆,直達直沽(今天津),元丞相伊蘇望風而逃。閏七月下旬,徐達等率軍抵河西務(今天津武青東北),大敗元將俺普達朵兒只斤巴,進抵通州,又殲滅元將市顏特穆爾部。元惠宗得知通州已失,命帖木兒不花監國,與中書右丞相慶童共守大都,自率后妃太子等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初,徐達等兵至元都,駐紮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帖木兒不花、慶童先後戰死,大都入明軍之手。徐達進入大都後,收繳元朝典藏的圖籍,將其運往應天。 [31]  他嚴禁士兵殺戮搶掠,同時,允許貿易往來有序進行。 [41]  同時,徐達一面遣人報捷,一面命薛顯、傅友德、曹良臣等合兵扼守古北口等要隘、並遣張興祖攻克永平(今河北盧龍)。朱元璋聽後非常高興,遂改大都為北平府。孫興祖、華雲龍留守北平,徐達則率大軍西取山西。 [2] 
徐達
徐達(2張)
徐達率部自北平南下途中,連克保定(今河北懷來西北)、中山(今河北定州)、真定,然後又命馮國勝、湯和自武陟(今河南武陟)渡黃河、進取懷慶(今河南沁阻)、潞州(今山西長治)、澤州(今山西晉城),以策應主力進攻太原。十月,馮國勝克懷慶,元將自鎖住棄城而逃。馮國勝部翻越太行山,又破盈子城(今山西晉城南)、天井關(今山西晉城西南),連克澤、潞二州。十月中旬,徐達自真定攻克趙州,並派楊璩、張彬率所部支援馮國勝和湯和,不料該軍在韓店(今山西長治南),被元軍重創。此時,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已奉命率兵進雁門,由保定,經居庸關,企圖收復元大都。徐達得知這一情況,對諸將説:“擴廓率軍遠征,太原一定空虛。孫興祖、華雲龍在大都的兵力足以抵抗擴廓的進攻,我們就應該直抵太原,搗毀擴廓的巢穴。而擴廓若回師救太原,則被我牽制,進退兩難,只能就擒。”於是,明軍急速向西運動,自井陘猛撲太原。擴廓帖木兒剛行至保安,聽説徐達進襲太原,果然怕退路被切斷,率精騎馳還太原。當其前鋒返回太原時,明軍騎兵也抵達太原。雙方遂在太原城西列陣相拒。徐達採用劫營之計,大破擴廓帖木兒,並乘勢攻入太原,擴廓帖木兒僅率少量殘兵回至大同。太原既下,徐達分兵略取山西南北各地,相繼奪佔石州(今山西離石)、大石(今山西應縣南)、忻州(今山西忻州)、崞州(今山西崞縣)、霍州(今山西霍縣)、猗州、平陽(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並於次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從而平定了整個山西。 [2]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下詔在應天城西七里的雞籠山下建立功臣廟,並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徐達位列第一。 [39]  [80] 

徐達數擊北元

  • 收取甘陝
遼寧北鎮廟壁畫中的明初32功臣像 遼寧北鎮廟壁畫中的明初32功臣像
元朝退出中原後,蒙古(北元)仍然保持着一套政府機構。 [58]  在明朝佔領山西后,元軍在陝甘尚有十餘萬人的兵力,分駐鳳翔、鹿台(今陝西高陵西南)等地,以保衞奉元路(治今陝西西安)。 [2]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徐達自沔中(今山西永濟)渡黃河,轉攻陝西,逼降元鄜城守將施成。接着徐達兵臨鹿台,元將張思道已於三天前逃至慶陽(今甘肅慶陽)。徐達遂率大軍渡過渭水,攻佔奉元路,並改為西安府。三月中旬,常遇春率一部軍逼近鳳翔,元守將李思齊逃至臨洮(今甘肅臨洮),鳳翔不戰而克,並乘勝下鳳州(今陝西鳳縣),這時,元將伊蘇率軍反攻北平以東的通州,徐達急命常遇春北上救援。四月初,各路軍會於鳳翔,徐達決定先攻臨洮的李思齊,再圖慶陽的張思道。 [2] 
明軍向西連續攻克隴(今陝西隴縣)、秦(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蘭州等地,進逼臨洮,李思齊末路窮途,只好投降。徐達命薛顯進攻西寧(今青海西寧),親率主力進攻慶陽。五月初,連續攻下安定(今甘肅定西)、會州(今甘肅會寧)、靖寧(今甘肅靖寧)、隆德(今寧夏隆德 [19]  ),經蕭關前往平涼(今甘肅平涼),一方面分兵進駐戰略要地延安及涇州(今甘肅涇州),另一方面派張渙率騎兵偵察慶陽的動靜。張思道早在明軍攻克臨洮時,便留下弟弟張良臣與部將姚軍守慶陽,自己則逃往寧夏,結果被擴廓帖木兒擒獲。張渙派人招降張良臣,張良臣得知其兄被擴廓帖木兒治罪,決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達下令四面包圍慶陽城,張良臣恃險頑抗,並向塞外的擴廓帖木兒求救。擴廓帖木兒為救慶陽,兵分三路牽制明軍,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風翔,一路攻涇州。七月中旬,擴廓帖木兒部將哈扎兒南下攻原州(今甘肅鎮原),致使戰局為之大變。徐達見擴廓帖木兒兵勢甚猛,暫取守勢,命徐禮守驛馬關(今甘肅慶陽西南)、葉石真守彭原(今甘肅慶陽南)、韋正守邠州(今陝西邠縣)、傅友德與薛顯守靈州(今寧夏靈武),控扼各處要害。不久,哈札兒攻下涇州,致使徐達大軍腹背受敵,幸得馮國勝自驛馬關引兵來救,才將哈札兒擊退。八月上旬,張良臣在慶陽糧餉已盡,外援無望,其部將開城投降。數日後,擴廓帖木兒派往大同和鳳翔方面的軍隊,亦被明軍擊潰。陝西平定後,朱元璋命徐達班師,賜其眾多白金、文綺 [2]  [75] 
  • 鏖戰嶺北
徐達出師秦隴,平定關隴後,明朝北方版圖已達今河南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一線。但擴廓帖木兒仍駐紮在沈兒峪(今甘肅定西西北),火兒忽答駐紮雲州(今河北赤城北雲州鎮),納哈出駐屯金山,失喇罕駐軍西涼州(今甘肅武威)。擴廓帖木兒在西北活動猖獗,趁徐達平定關隴之師凱旋京師,大舉圍攻蘭州。 [58]  為了不使北元勢力捲土重來,朱元璋投入主要兵力繼續北征,多次深入漠北作戰。 [2]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征塵未洗,又受命為徵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掃蕩侵擾北方的元朝殘餘力量。 [58]  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擴廓帖木兒。在出徵前,朱元璋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期進攻雲州,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並策應徐達、李文忠作戰。二月,華雲龍攻破雲州,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興祖攻克武州、朔州。 [2] 
徐達率西路軍出征。四月,進抵安定。擴廓帖木兒正圍攻蘭州,知道徐達軍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戰,擴廓帖木兒屯軍於安定以北的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車道硯南)列陣,與擴廓帖木兒“隔溝而壘”,雙方激戰一日,未分勝負。擴廓帖木兒於是派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左丞胡德濟倉皇失措,使明軍陷入混亂。徐達親自迎戰,將來敵擊潰;將胡德濟械送京師,“斬其下指揮等數人以徇”。次日,徐達整軍奪溝,殊死作戰,最終大敗元軍,擴廓帖木兒僅率數名隨從北奔和林(今蒙古國庫倫)。擴廓帖木兒兵敗後,徐達命湯和進軍寧夏,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自己則向南攻取一百八渡(今陝西略陽)、沔州(今陝西勉縣)、興元(今陝西南鄭)等地。 [2]  [76] 
徐達側立像
徐達側立像(6張)
李文忠的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後,經野狐嶺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迫降當地元軍守將,繼而經駱駝山(今河北沽源境內),進攻察罕諾爾(多倫附近),擒獲元將珠孟和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趕到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擒獲元惠宗嫡子買的裏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的另一個兒子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逃走。李文忠在回師途中,又攻破興州(即大興,今河北灤平),擒獲元將江文青,俘降元軍三萬七千人。 [76]  [2]  徐達此次率軍北征,取得較大勝利,逼使元朝殘餘勢力嚮應昌、定西一線北撤。從此,明朝北邊的防禦趨於穩定。 [58] 
十一月,徐達等班師回朝,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北伐將士,犒賞三軍,並下詔大封功臣,徐達因功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子孫世襲。 [58]  [76]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愛猷識禮達臘與擴廓帖木兒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遼闊之勢,休養生息,準備捲土重來。鑑於這一情況,徐達受命赴北平訓練士卒,遷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户屯田北平,以加強防禦 [76]  。同時在永平至山海一帶築起三十餘里的長城,修葺喜峯口等關隘,使“賊至不能進入,百姓賴以安居” [51]  。七月,徐達奉命轉赴山西練兵。此時,元丞相伊蘇,元將高家奴、哈剌章、納哈出等分別佔據遼東之開元(今遼寧開原)、遼陽、瀋陽、金山(今遼寧康平)等地,伺機南下。 [2] 
為了進一步打擊殘餘元軍,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徐達再次以徵虜大將軍的身份率軍北征。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明軍分兵三路:徐達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進攻,徵西將軍馮勝(即馮國勝)從西路進攻。三人各領騎兵五萬出塞。徐達的中路軍在三月抵山西邊境,派都督藍玉為先鋒,出雁門關向北挺進。藍玉在野馬川(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擊敗擴廓帖木兒部流動部隊,繼而又北進至土刺河(今蒙古國境內土拉河),再敗擴廓帖木兒軍。擴廓帖木兒向北撤退,與部將賀宗哲合為一軍,在嶺北(和林附近)佈下陣勢阻擊徐達部。五月,徐達部輕敵冒進,孤軍深入,擴廓帖木兒和賀宗哲的聯軍在嶺北擊敗徐達的中路軍主力,明軍死萬餘人。徐達收縮戰線,堅守營壘,才免遭大敗。然後,徐達整軍而還,斂兵守塞。擴廓帖木兒見此,未敢貿然追擊。 [58]  此時,李文忠的東路軍雖力戰破敵,但亦損失慘重,不久撤軍。只有馮勝的西路軍在西涼大獲全勝。 [2]  戰後,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並不過問。 [77] 
洪武六年(1373年),徐達又率領諸將巡行邊界,破元軍於答剌海,勝利後還軍北平,練兵三年,才回到應天。 [2]  [77] 

徐達塞上長城

由於蒙古軍事力量一時難以消滅,明朝對北方的戰略從以攻為主轉為以防禦為主。從此,徐達長期在北平、山西一帶練兵備邊,鎮守北平十餘年。 [58] 
徐達在鎮守北平期間,先後三次遷徙山西農民到北平屯田種地,以加強北平的防禦力量。徐達將他們分散到長城沿線各衞所,按其户籍服役課税。屬籍軍户的,發給衣服、食糧,使應軍差;屬籍民户的,分給田地、牛、種子,使納租税。前後移民三萬五千多户,十九萬餘人,建立屯田點二百五十餘個,墾田一千三百多頃。徐達的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北方軍隊的糧餉供應問題,使明朝北部邊疆日趨穩定。同時,徐達嚴格訓練士卒,繕治城池,加強守備,謹嚴烽燧,時時防備北元軍的侵擾。如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將朵兒不花等犯永平。徐達奉命與湯和、傅友德率軍討之。四月,徐達夜襲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兵臨黃河,朵兒不花逃遁。年末,徐達回到北平 [77]  [2]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誅。朱元璋下令罷黜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徐達奉旨迴應天議政。
明朝建國後,隨着文臣地位的提高,過去立下汗馬功勞的武臣逐漸受冷遇,但是徐達始終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捍衞着明朝北方的安全。 [58]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朱元璋因徐達功大,下令命有司於南京徐達府前治甲第,賜其坊日“大功坊”。十月,徐達回到南京。翌年(1383年)正月再度出鎮北平。同年十月再度奉詔回京,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仍出鎮北平。 [2]  [53] 

徐達重病逝世

徐達畫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徐達畫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20]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朱元璋聽説後,特意派徐達長子徐輝祖攜敕書前去慰勞,並於閏十月將徐達接回南京。然而到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1385年4月7日 [41]  ),徐達病情加重,隨後病逝於南京,享年五十四歲。 [21]  [69] 
徐達死後,朱元璋宣佈為他輟朝,對羣臣表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哀嘆道:“天何奪吾良將之速!” [55]  之後,朱元璋親至其家參加葬禮,以示悲痛;下詔追封其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在鐘山之陰。朱元璋還親自為徐達撰寫神道碑文(後來被稱為“御製中山徐武寧王神道碑”)。 [40]  後又允許徐達配享太廟 [2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朱元璋追思徐達等功臣開國之勳,於是贈其家三世皆為中山王(女為中山王夫人) [52]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因徐達“勳德第一”,令太常寺官員於每年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前往大功坊家廟,以少牢禮祭祀徐達。 [79] 
清朝入關後,徐達與劉基成為首批入祀北京太廟的明代功臣,位於東廡殿中 [45-46] 

徐達主要影響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諸將遵奉徐達軍令都凜然畏懼,而他在朱元璋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4-5]  其主要軍事活動有:
徐達畫像 徐達畫像 [48]
征戰江南:自元末起,徐達參加郭子興紅巾軍,隸朱元璋部,被倚為骨幹心腹。隨朱元璋南略定遠,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從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被任為大將,率軍拔鎮江。次年(1357年),連克常州、常熟、江陰(今均屬江蘇)等地。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與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大敗陳友諒軍。次年(1361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追陳友諒至漢陽。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朱元璋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不久助朱元璋取得鄱陽湖之戰勝利,擊殺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與常遇春等肅清陳友諒餘部,盡佔湖湘之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諸將徹底討平張士誠。 [50] 
北伐滅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達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軍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佔汴梁。四月,自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西進,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境)一舉擊潰託音特穆爾所率元軍五萬,迫使元梁王阿魯温於洛陽投降。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佔嵩(河南嵩縣)、許(河南許昌)、陳(河南淮陽)、汝(河南臨汝)諸州。潼關(陝西潼關東北)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佔領華州(陝西華縣)。五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戰,採納徐達基於元廷外援已絕,乘勢直取元都的建議。七月,徐達率軍自中灤(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攻佔衞輝(河南汲縣)、彰德(河南安陽)、磁州(河北磁縣),轉向臨清,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河西務(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 [3]  八月,督師克大都(今北京),覆滅元朝。 [50] 
數度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底,徐達以批亢搗虛之策大破元將擴廓帖木兒,乘勝攻取山西、秦隴。洪武二年(1369年),又平陝西。洪武三年(1370年)春,任大將軍再敗擴廓帖木兒於定西(今屬甘肅)。次年(1371年)赴北平(今北京)練兵屯田。洪武五年(1372年),以徵虜大將軍率李文忠、馮勝等徵北元。因輕敵冒進遇伏,損兵甚眾。但到洪武六年(1373年),復率諸將出徵,再度獲勝,擊敗北元軍。 [50] 

徐達歷史評價

朱元璋多次稱讚徐達:
  • 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羣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5] 
  • 始餘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68] 
  • 方今九夷八蠻,大者畏力,小者懷德,非將軍忠誠耿耿,以勞為逸,何由臻茲。將軍功昭上下,澤及兵農,而於人慾之私秋毫無犯,此其明智者乎。 [54] 
  • 朕起自徒步,大將軍為朕股肱心膂,戮力行陣,東征西討,削平羣醜,克濟大勳。今邊胡未殄,朕方倚任為萬里長城之寄,而太陰屢犯上將,朕不意遽殞其命,一旦至此大故。天何奪吾良將之速。 [55] 
董倫等:“其在軍中,日延禮儒士,説古兵法。及將帥行事,親折其是非成敗,莫不心服。至料敵制勝,與漢唐名將等,而忠義仁厚過之。故能輔成帝業,為開國功臣第一。” [55] 明太祖實錄
  • 太祖起義兵,首謁麾下。其動靜語默,悉超羣英,乃命為帥長,從渡江,定金陵,樞運四徵,幄麾百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謀無所不成,攻無所不克。王言簡慮精,命出不二,諸將敬諾。神明所至,攻城不屠,受降不殺,成功不矜,至封姑蘇之府庫,置胡宮之美人,財寶不以取,忠志無疵,非人所能同日語也。 [1] 國琛集
  • 六王元祀,開國奏膚表,表無以尚之。以鋒鏑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幃幄,以幃幄莫若神武而不殺,是故有取焉。 [1] 《國琛集》
嚴嵩:“國初以徐達之大勳勞,止為左柱國而已。” [56] 名山藏》引
歸有光:“如中山武寧王以下六王者,其功尤烈,天下之人至今能道之。……大抵數總大軍,以不殺為威,而沉毅好謀,定大事於一言,武寧之功為大。” [64] 《震川先生別集》
高岱:“若徐達之勳德才望,終始純懿,大出韓信之右。” [62] 
  • 高帝之取天下,計初下建康,再與陳友諒角實在行;而其它十七皆大將軍力也。大將軍之廉靖仁武,沈幾筴勝,即古名世之佐曷過焉。勞而不伐,夙夜匪懈與功名終,蓋所以處君臣之際微矣。 [6]  [61]  《弇州四部稿》
  • 謂中山王之賢,三代而下鮮比也,其用兵也整而簡,武而不殘,其居功安,其事上也共,其藏身也哲,蓋韓淮陰、鄧高密、曹濟陽台而為一者也。 [6]  [61]  《弇州四部稿》
  • 諸葛武侯之後得大將二人焉。曰唐太師汾陽郭忠武王子儀、明太傅中山武寧王達。中山之易也,在乘創也;汾陽之難也,在振衰也。然而亦各有難易焉。汾陽之難在庸主也,其易亦在庸主也;中山之易在英主也,其難亦在英主也。 [6] 《弇州四部稿》
  • 問大將,曰:“中山(徐達)其全矣,常開平(常遇春)、李岐陽(李文忠)傳顏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張定興(張輔)之重,其庶幾哉!” [6] 《弇州四部稿》
  • 首佐高皇帝定天下,出入將相,勳德為諸功臣冠,配饗廟廷。 [82] 《弇州續稿》
何喬遠:“大將軍謀勇兼資,雖勞不伐,夙夜匪懈,以功名終,所以處草昧君臣間微巳。天下甫平,副將軍不及論功,與共享之跡,其當時皆一心歸誠,皦然而無間,非徒用勇力冠軍。人以太祖之興比漢高帝,然曹平陽未必盡平天下,韓淮陰善戰而不善居之,未有如兩將軍者也。” [57] 《名山藏》
袁又新稱“智在不貪,仁在不殺,勇貴能斷”,徐達兼而有之。 [61] 
談遷認為徐達“類淮陰侯(韓信),而勞慎過之”。 [61] 
徐達畫像 徐達畫像 [59]
谷應泰
  • 徐達、湯和起於同裏,朱文正、李文忠興自戚屬,李善長馮國用近出定遠,鄧愈胡大海即在虹縣,常遇春懷遠之雄,廖永安巢湖之傑,一時功臣,人如棋佈,地皆錯壤,豈高祖從龍,多由豐、沛,蕭王佐命,半屬南陽,天生真人,固若類聚而扶掖之者耶! [7] 明史紀事本末
  • 至若徐中山之忠志無疵,李岐陽之好學飭行,湯信公之聽命唯謹,沐西平之居貴不驕,並皆攀龍鱗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嗚呼!與畢、散之徒爭烈矣。 [8] 《明史紀事本末》
張廷玉等:“明太祖奮自滁陽,戡定四方,雖曰天授,蓋二王之力多焉。中山(徐達)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允為元勳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錫土,若二王者,可謂極盛矣。顧中山賞延後裔,世叨榮寵;而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貴匹勳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鑑矣。” [5] 明史
吳士俊:“江左農家子,從徵定北平;指揮皆上將,談論半儒生;虎步龍驤度,銀符鐵券盟;中山功第一,開國佐皇明。” [61]  (《《徐達》》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 [9] 《儲將才論》
  • 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湯諸人以為之佐,猶之周召也,而內則全資馬氏,馬氏亦一邑姜歟? [10] 明史演義
  • ……集慶下則踞江而守,可進可退,常州下則屏蔽有資,可東可西,此朱氏王業之所由創,抑徐達首功之所由建也。 [11] 《明史演義》
王毓銓等:“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據羣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皇朝的戰爭中,徐達長期擔任最高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為朱元璋開創明皇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 [58]  《中國通史》

徐達軼事典故

徐達行事謹慎

徐達伏階稱罪 徐達伏階稱罪 [42]
徐達每次出師,“每歲春出,冬暮召還”,回朝則歸還上將印綬,獲賜休沐,與朱元璋“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但徐達並不因此自大,反而愈加恭慎。朱元璋曾從容對徐達説道:“徐兄功勳卓絕,卻沒有宅第,我把舊府第(指朱元璋為吳王時所住的宮殿)送給你住吧!”徐達堅決不答應。一天,朱元璋和徐達來到此地,二人對飲起來。朱元璋趁機把徐達灌醉,蒙上被子,讓人把他抬到殿內就寢。半夜徐達酒醒,問奴僕此為何處?奴僕答道:“舊內。”徐達立即起身,跪在台階上朝北拜,三叩首後才離去。朱元璋聽説這件事後,非常高興,於是命有司在殿前為徐達建起一座豪華的宅第,把這條街命名為“大功”。 [16]  [43]  [78] 智囊全集》評價此事:“中山(徐達)三叩頭,而主信益堅。倉卒間乃有許大主張,非特恪謹而已!” [44] 
此外,徐達每次凱旋歸來,從不炫耀,總是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笑終日。 [2] 
胡惟庸擔任中書省丞相後,想結好徐達,但徐達不喜其為人,沒有答應。於是,胡惟庸暗中賄賂徐達的守門人福壽,以圖害徐達。但此事被福壽揭發。徐達本着息事寧人的態度,沒有在朱元璋面前提及,只是時時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能任相。等到胡惟庸案發後,徐達越發受到朱元璋的賞識與重用。 [2] 

徐達月餅起義

據説,中秋節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12] 

徐達與君對弈

朱元璋和徐達 朱元璋和徐達
朱元璋常邀徐達下棋。徐達雖棋藝高超,但恐有勝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負。當朱元璋得悉其中奧秘之後,一次對奕,便命徐達不必多慮,拿出高招,結果,一盤下完,徐達獲勝,並將棋子走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將莫愁湖賜給徐達,後人把這座樓稱之為“勝棋樓”。 [13] 

徐達放走順帝

徐達在元上都圍困元順帝時,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順帝逃走。常遇春認為失去立大功的機會,覺得很生氣。徐達説:“他雖是夷狄,然而曾經久居帝位,號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麼辦才好?割塊地來封他,還是殺了他以求甘心。我認為兩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適。”常遇春一時還不能同意他的看法。等到回京稟報後,朱元璋果然沒有加罪。 [14] 

徐達人際關係

徐達親屬成員

先輩
姓名
身份
簡介
徐五四
曾祖父
據《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載,徐達“世業農”。而1980年代南京板倉出土的《徐膺緒墓誌》確定了徐達父母、先祖的姓名,以元朝常見的數字為名。
徐膺緒墓誌稱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寧王(徐達)貴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謝氏則“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
曾祖母
徐四七
祖父
周氏
祖母
徐六四
父親
蔡氏
母親
妻妾
各類史料提及徐達妻妾四人。其中張氏身份存疑。
姓氏
身份
簡介
張氏
原配
明代史料稱張氏為徐達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詳實。後由朱元璋做主繼娶謝氏。提及張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謝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緒墓誌》證實錯誤。
謝氏
妻子
謝再興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為徐達所娶。雖然歷史上,謝夫人的生平不詳,但自明代以來關於她的傳説、野史、偽史頗多。一説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禮,被朱元璋下令杖斃。一説,謝夫人嫉妒馬皇后,被朱元璋所殺。洪武二十年(1387年),追封謝氏為中山武寧王夫人。
孫氏
妾室
僅見於其子徐膺緒和曾孫徐顯隆墓誌。徐膺緒墓誌稱“妣謝氏”(嫡母謝氏)、“生母孫氏”,據此推斷孫氏當為徐達妾室。曾孫徐顯隆墓誌稱孫氏封中山王夫人,無其它史料可證。
賈氏
妻/妾
僅見於《明英宗實錄·卷六十三》,稱賈氏為徐顯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斷為徐輝祖生母。賈氏若為徐達生前妻子(或假定為謝氏死亡後,徐達繼娶的繼室),則與庶子徐膺緒墓誌衝突。賈氏若為徐達妾室追贈中山王夫人,又與徐輝祖繼承魏國公爵位衝突。而徐妙錦墓誌記載,賈氏為妙錦生母。對於“《明實錄》中賈氏為謝氏的筆誤”一説,又無實證。據此推斷應有此人,或為妾室。
兒子
在朱元璋為徐達所撰神道碑稱其四子四女。徐達四子,皆由朱元璋賜名,三女皆嫁皇子。明代史料多稱四子四女均由謝氏所生,《徐膺緒墓誌》出土後證實史料錯誤。
姓名
排序
生母
簡介
長子
張氏/謝氏/賈氏
襲魏國公,靖難之變後,因反對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錮家中。永樂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餘。
徐膺緒
次子
孫氏
明代史料多稱第二子,墓誌稱“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襲指揮使。永樂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孫氏,已被《徐膺緒墓誌》證實。
徐添福
三子
謝氏
早卒
四子
謝氏
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後代世襲定國公。
女兒
長女
謝氏
本名正史無記載,或説徐儀華、徐妙雲。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冊為燕王妃。永樂五年(1407年)逝世。
徐氏
次女
謝氏
一説名徐妙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冊封為代王朱桂的王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子朱遜煓。宣德二年(1427年)去世 [17] 
三女
賈氏
(1380-1440)。生平僅見於明代陳璉所著《琴軒集》中的墓誌。天姿聰穎,善詩畫,且心地仁慈,成祖朱棣頗為傾慕。後出家為尼。
徐氏
四女
謝氏
據徐家子女後來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斷,應為安王朱楹妃。
親屬成員主要參考資料 [5]  [69] 

徐達爵位世系

徐達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生前受封魏國公,子孫世代傳襲,也是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以後僅存的五公爵之一 [22]  ,共歷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絕。
徐達長子、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 徐達長子、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 [37]
第一代:徐達,吳元年(1367年)封信國公。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封魏國公,食祿五千石,子孫世襲 [23]  。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
第二代:徐輝祖,徐達長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襲爵。明成祖即位後削爵禁錮。永樂五年(1407年)去世。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贈太師,諡號“忠貞” [24] 
第三代徐欽,徐輝祖之子,永樂五年(1407年)襲爵。永樂十九年(1421年)削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復爵,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顯宗,徐欽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襲爵。正統十二年(1447年)去世 [25] 
第五代徐承宗,徐顯宗之弟,正統十三年(1448年)襲爵。天順七年(1463年)十二月去世。
第六代徐俌,徐承宗之子,天順八年(1464年)襲爵 [26]  。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追贈太傅,諡號“莊靖”。
第七代徐鵬舉,徐俌之孫,正德十三年(1518年)襲爵。隆慶四年(1570年)去世 [27] 
第八代徐邦瑞,徐鵬舉之子,隆慶六年(1572年)襲爵。萬曆十七年(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維志,徐邦瑞之子,萬曆十七年(1589年)襲爵。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徐維志之子,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去世,諡號“莊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一作徐允爵) [28]  ,徐弘基之子,弘光元年(1645年)襲爵,旋即投降清朝 [29]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 [30]  [32] 

徐達主要作品

徐氏家譜中記載有徐達詩兩首,分別為《瀾渡秋聲》《金陵重九》,又有作對聯《題金陵明宮聯》一副。另還有《茉莉花》詞一篇。 [33] 

徐達人物爭議

《明史》記載徐達死於背疽病。而明人徐禎卿在《翦勝野聞》認為,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38]  。明人王文祿《龍興慈記》載,徐達因患背疽無法吃鵝,朱元璋卻仍賜給他蒸鵝,徐達流淚吃完後便死去。不過以上説法已經無法得到證實,故在生平中以主流的病死説為準。 [15] 

徐達後世紀念

現存的關於徐達的相關地標建築如下:
墓葬徐達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外板倉街192號。墓冢前的神道長約300米,墓域規制宏偉,神道石刻組合也相對完整,是南京地區保存較完好的明初功臣墓。 [18]  [69] 
瞻園: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建於明初,曾是徐達的府邸花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其中徐達廟殿名為“延安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徐達七世孫徐鵬舉的西花園。清初,此地變革為江寧布政使司署,專門闢出一處廳堂,名為延安殿,作為歷代江寧布政使祭祀徐達的地點。置有“明中山王徐達文物史料展”。 [67] 
徐太傅園: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的白鷺洲公園。據《正德江寧縣誌》記載,洪武初年,朱元璋將自己為吳王時的舊邸賜予徐達,徐達惶恐不受。於是在舊邸對面為之另建新第,並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為“大功坊”。現在瞻園就是徐達王府的一部分。 [33] 
徐達相關紀念

徐達藝術形象

徐達文學形象

在明人所著《英烈傳》中,徐達是主要角色之一。朱元璋起兵後,禮請徐達出山,他分析當時形勢,針對性地指出一統天下須以仁德、不嗜殺為本,治國者當有“合天理,順人心,愛眾恤物,敬老尊賢”之德,顯示了過人的識見。受任為元帥後,追隨朱元璋戎馬一生。小説以不小的篇幅充分描寫了其高超的軍事才能。 [47]  在當代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説《倚天屠龍記》中徐達亦有出場,被主角張無忌尊稱為“徐大哥”,隸屬明教下的五行旗中的洪水旗 [34] 

徐達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1993
朱元璋
葉慶林
1998
2004
朱元璋
2006
2004
武當
2015
英雄訣
安立民 [70] 
2016
2018

徐達史料索引

《明太祖實錄》卷1~卷171相關部分
名山藏》卷56《洪武臣一》 [57] 
罪惟錄》卷8上《啓運諸臣列傳》 [72] 
明史》卷125《徐達傳》 [5] 
參考資料
  • 1.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9]
  • 2.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1:3556-3564
  • 3.    《戰爭簡史》編寫組.中國曆代戰爭簡史 2006年修訂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6-01:398-399
  • 4.    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9:100
  • 5.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06]
  • 6.    《弇州四部稿·巻一百四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9]
  • 7.    《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21]
  • 8.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三·胡藍之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9.    《皇朝經世文三編·卷二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9]
  • 10.    明史演義: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21]
  • 11.    明史演義: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21]
  • 12.    嚴敬羣.中國節日傳統文化讀本(珍藏版):東方出版社,2009-11:234
  • 13.    季士家,韓品崢主編;王能偉,王琪副主編.金陵勝蹟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09:第341頁
  • 14.    《智囊全集·上智部》:大將軍達之蹙元帝於開平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怒亡大功。大將軍言:“是雖一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開平且未然。及歸報,上亦不罪。
  • 15.    《廿二史札記》卷31引《龍興慈記》:“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但趙翼在同意明太祖確實對劉基、徐達有猜忌之心的同時,認為賜鵝事件屬於“傳聞無稽之談”。近現代史學家黎東方也指出這種傳説“極不可靠”(見《黎東方講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版第103頁)。
  • 16.    《智囊全集·捷智部》:上嘗召徐中山王飲,迨夜,強之醉。醉甚,命內侍送舊內宿焉。舊內,上為吳王時所居也。中夜,王酒醒,問宿何地,內侍曰:“舊內也。”即起,趨丹陛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上聞之,大説。
  • 17.    《明宣宗實錄》卷28:(宣德二年五月)甲辰,代王妃徐氏薨。妃,故中山武寧王達之女,仁孝皇后之弟也。訃聞,遣內官賜祭,命有司治喪葬如禮。
  • 18.    楊雨行.京劇與勝蹟:新世界出版社,2012-10:283
  • 19.    隆德縣行政村航拍集錦:最美鄉村之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  .隆德廣電[引用日期2021-06-12]
  • 20.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徐達)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5-08]
  • 21.    《明史》卷125《徐達傳》: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 22.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嘉靖中,詔裁恩澤世封,而魏、定二公皆自以功,弗奪……天下僅五公存,達後居二焉。
  • 2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58:洪武三年……徵虜大將軍、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信國公徐達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進封魏國公……子孫世襲。
  • 24.    《爝火錄》:(崇禎)甲申(1644年)……九月……初六日……追補建文死節諸臣贈諡,立祠祀之……徐輝祖贈太師,諡忠貞。
  • 2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149:正統十二年春正月……乙亥,魏國公徐顯宗卒。
  • 2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0:天順八年十月……命故魏國公徐承宗子俌襲封魏國公,給祿歲五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三千石。
  • 27.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42:隆慶四年二月……南京中軍都督府掌府事、魏國公徐鵬舉卒。
  • 28.    按,《小腆紀傳》卷20又稱“徐宏基字紹公,中山武寧王達之後……以子允爵嗣職”,是以徐允爵、徐文爵為父子關係。
  • 29.    《清史稿》卷248《趙之龍傳》:豫親王師至,與魏國公徐允爵,保國公張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存義,寧晉伯劉允極,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駙馬齊贊元,大學士王鐸,尚書錢謙益,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等迎降。
  • 30.    《明史》卷125《徐輝祖傳》:輝祖死逾月,成祖詔羣臣:“輝祖與齊、黃輩謀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輝祖死,中山王不可無後。”遂命輝祖長子欽嗣……十九年來朝,遽辭歸。帝怒,罷為民。仁宗即位,復故爵,傳子顯宗、承宗。承宗……卒,子俌嗣……孫鵬舉嗣……傳子邦瑞,孫維志,曾孫弘基……子文爵嗣。明亡,爵除。
  • 31.    《明史》卷96《藝文志一》:明太祖定元都,大將軍收圖籍,致之南京。
  • 32.    許嘉璐 主編;章培恆,喻遂生 分史主編.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4冊(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明史·卷一百五·功臣世表一》):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01:2209-2210
  • 33.    劉凍,徐德宏.徐達家族與南京.東方文化週刊,2016(17):68-73.
  • 34.    歐陽天,王海燕 編.新派武俠小説名家名作 金庸武俠小説精華 3: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07:798
  • 35.    朱元璋第1集(演員表“徐達”見44:50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06-03]
  • 36.    傳奇皇帝朱元璋 第1集(演員表“徐達”見44:32後)  .CCTV[引用日期2022-06-03]
  • 37.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徐輝祖)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6-03]
  • 38.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 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 第240冊(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徐禎卿《翦勝野聞》):齊魯書社,1995-09:131
  • 39.    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 編.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紫禁城出版社,2015-08:285
  • 40.    黎東方 著.黎東方講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03-104
  • 41.    [美]富路特,房兆楹 主編.明代名人傳 哥倫比亞大學 2: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824-825
  • 42.    王紅旗 編著.中國古代百將圖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02:174-175
  • 43.    丁日昌 編;張弦生 譯評.百將圖記 左圖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04:356-358
  • 44.    馮夢龍 著.智囊全集 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409-410
  • 45.    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 編.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紫禁城出版社,2015-08:282
  • 46.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6-10]
  • 47.    苗壯 主編.中國古代小説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05:308
  • 48.    蘇文.中國曆代名將圖典:天津楊柳青畫社,2017-01:169
  • 49.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 1: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04:168
  • 50.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五代至清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583-584
  • 5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257:(景泰六年八月九日)提督山海等關右副都衞御史李賓奏洪武初魏國公徐達守禦永平山海等處築禦賊長城三十餘裏及喜峯等關口俱修築堅完賊至不能進入百姓賴以安居宜建祠宇於永平府城內俾有司春秋祭祀以慰軍民仰慕之念。
  • 5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04:(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六日)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先是上思勳臣開國之功雖加封爵未足以盡報功之典……於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
  • 5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149:“(洪武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甲辰大將軍徐達還京。”同書卷151:“(洪武十六年正月十四日)戊午命魏國公徐達出鎮北平賜鈔一百五十錠。”卷157:“(洪武十六年十月八日)遣使召魏國公徐達雄武侯周武永平侯謝成鞏昌侯郭子興南雄侯趙庸永城侯薛顕都督僉事馬雲蕭成還京。”卷159:“(洪武十七年正月十日)命魏國公徐達出鎮北平。”
  • 54.    《皇明異典述·卷八》(或見《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6-10]
  • 55.    《明太祖實錄 第7部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6-10]
  • 56.    《名山藏·卷二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6-10]
  • 57.    《名山藏·卷之五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6-10]
  • 58.    白壽彝 總主編;王毓銓 主編.中國通史 16 第9卷 中古時代 明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57-966
  • 59.    夏徵農 主編;鄭中俠 編著.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382
  • 60.    陳維浚 編文;於友善 繪.中國一百賢臣圖:新世紀出版社,1994-05:159
  • 61.    東北師大學報編輯部 編輯.中國古代歷史人物論集:東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0-09:79-85
  • 62.    《鴻猷錄·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8-04]
  • 63.    《鴻猷錄》卷2:癸巳春上年二十六在郭元帥軍中先是濠城被圍元將賈魯死圍解上白郭元帥歸集鄉里壯士得徐達等入城達少上一歲智勇絕倫上首得達專任之既乃徐州將彭早住趙均用來奔濠城郭元帥為所制上察知其不可有為乃白郭元帥欲南畧地遂率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葉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譤成李新材張赫張銓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出南畧定遠二十四人者皆濠人。
  • 64.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8-04]
  • 65.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25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6413-6414
  • 66.    文釗,陳娟 著.將帥成敗錄:灕江出版社,1999-03:317
  • 67.    徐耀新 主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系列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07:133
  • 68.    《金陵瑣事·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6]
  • 69.    邵磊.明代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墓考述.第十七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紀念明定陵發掘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2016:863-878.
  • 70.    英雄訣 第1集(“演員表”徐達飾演者見42:41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10-06]
  • 71.    乞丐皇帝傳奇 第01集(“演員表”徐達飾演者見44:43左右)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10-07]
  • 72.    《罪惟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10]
  • 73.    《明史》卷125《徐達傳》: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達為右丞相。冊立皇太子,以達兼太子少傅。
  • 74.    《明史》卷125《徐達傳》:捷聞,太祖幸汴梁,召達詣行在所,置酒勞之,且謀北伐。達曰:“大軍平齊魯,掃河洛,王保保逡巡觀望;潼關既克,思齊輩狼狽西奔。元聲援已絕,今乘勢直搗元都,可不戰有也。”帝曰:“善。”達復進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將窮追之乎?”帝曰:“元運衰矣,行自澌滅,不煩窮兵。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侵軼可也。”達頓首受命。
  • 75.    《明史》卷125《徐達傳》: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張思道遁,遂克奉元。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達會諸將議所向。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而慶陽易於臨洮,請先慶陽。”達曰:“不然,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備戰鬥,物產足佐軍儲。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於旁郡何有?”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寧遠,入鞏昌,遣右副將軍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降。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盡收其部落輜重。還出蕭關,下平涼。思道走寧夏,為擴廓所執,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良臣復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擴廓遣將來援,逆擊敗去,遂拔慶陽。良臣父子投於井,引出斬之。盡定陝西地。詔達班師,賜白金文綺甚厚。
  • 76.    《明史》卷125《徐達傳》:將論功大封,會擴廓攻蘭州,殺指揮使,副將軍遇春已卒,三年春帝復以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達自潼關出西道,搗定西,取擴廓。文忠自居庸出東道,絕大漠,追元嗣主。達至定西,擴廓退屯沈兒峪,進軍薄之。隔溝而壘,日數交。擴廓遣精兵從間道劫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卒失措,軍驚擾,達帥兵擊卻之。德濟,大海子也,達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師,而斬其下指揮等數人以徇。明日,整兵奪溝,殊死戰,大破擴廓兵。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駝雜畜以鉅萬計。擴廓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達既破擴廓,即帥師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陽,克沔州,入連雲棧,攻興元,取之。而副將軍文忠亦克應昌,獲元嫡孫妃主將相。先後露布聞,詔振旅還京師。帝迎勞於龍江。乃下詔大封功臣,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明年帥盛熙等赴北平練軍馬,修城池,徙山後軍民實諸衞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其冬,召還。
  • 77.    《明史》卷125《徐達傳》:五年復大發兵徵擴廓。達以徵虜大將軍出中道,左副將軍李文忠出東道,徵西將軍馮勝出西道,各將五萬騎出塞。達遣都督藍玉擊敗擴廓於土刺河。擴廓與賀宗哲合兵力拒,達戰不利,死者數萬人。帝以達功大,弗問也。時文忠軍亦不利,引還。獨勝至西涼獲全勝,坐匿駝馬,賞不行,事具《文忠》、《勝傳》。明年,達復帥諸將行邊,破敵於答剌海,還軍北平,留三年而歸。十四年,復帥湯和等討乃兒不花。已,復還鎮。
  • 78.    《明史》卷125《徐達傳》: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還輒上將印,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帝嘗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達固辭。一日,帝與達之邸,強飲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寢。達醒,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帝覘之,大悦。乃命有司即舊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為丞相,欲結好於達,達薄其人,不答,則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發之,達亦不問;惟時時為帝言惟庸不任相。後果敗,帝益重達。
  • 79.    《明史》卷50《禮志四》:永樂三年,以中山王勳德第一,又命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遣太常寺官祭於大功坊之家廟,牲用少牢。
  • 80.    《明史》卷50《禮志四》:太祖既以功臣配享太廟,又命別立廟於雞籠山。論次功臣二十有一人,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正殿:中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寧河武順王鄧愈、東甌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羊二,豕二。西序:越國武莊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巢國武壯公華高、虢國忠烈公俞通海、江國襄烈公吳良、安國忠烈公曹良臣、黔國威毅公吳復、燕山忠愍侯孫興祖。東序:郢國公馮國用、西海武壯公耿再成、濟國公丁德興、蔡國忠毅公張德勝、海國襄毅公吳楨、蘄國武義公康茂才、東海郡公茅成。羊二,豕二。兩廡各設牌一,總書“故指揮千百户衞所鎮撫之靈”。羊十,豕十。以四孟歲暮,遣駙馬都尉祭。
  • 81.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871
  • 82.    弇州續稿 10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