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姓

鎖定
陝姓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的“周召分陝”,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王朝建立兩年後,周武王勞病而逝,其子周成王年幼,用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上卿召公奭輔政。當時,西周天下很不穩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決定分陝而治。
中文名
陝姓
讀    音
shǎn
類    型
姓氏
注    音
ㄕㄢˇ

陝姓歷史發展

陝[陝、凵、狹、陿,讀音作shǎn(ㄕㄢˇ)]

陝姓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分陝的具體位置,在史籍《水經注》中記載為以陝城(陝陌)為界,而在史籍《括地誌》中則記載為以陝塬為界。這樣,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發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為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周召分陝”,是以“陝塬”(今河南三門峽陝州區張汴塬)為分界線,把西周王朝的統治區劃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由周王朝的開國重臣“分陝而治”。當年周公旦、召公奭二公商定後,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為界”。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召分陝石柱”原來設立於陝塬,後移至陝州城的北城牆上,唐朝時期有人作銘於上,謂“周召分陝所立界石”。考驗其字,屬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所勒,可惜今名漫漶,字剝蝕脱落不可復識。
周召分陝石柱 周召分陝石柱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周召分陝石柱”北移至陝州民眾教育館。1957年因三門峽大壩蓄水,陝州全城皆屬淹沒區,“周召分陝石柱”被移至三門峽市人民公園。1967年移至三門峽市圖書館。1977年移至三門峽市文化宮。1981年移石於三門峽市博物館,當時石柱位於院子正中間,1988年最終移石至三門峽市博物館車馬塑像展廳門口的水池旁保護收藏。2005年7月20日,採用了封閉式保護。據歷史學、考古學、地質學專家考證,“周召分陝石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石。凡古籍中所稱的“陝西”,實際上均指今河南省陝州區以西的廣大地區。元、明兩朝之後,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
周、召二人“分陝”之後,皆派族中貴族前去管理,稱為“分陝之重”,即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其後裔子孫中遂以“陝”為姓氏,稱陝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阿拉伯人苫思丁之後裔,屬於為氏。回族中的一支陝氏,據文獻《伊斯蘭教民族説》中記載,是由“苫思丁之後裔“取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閃氏和陝氏。苫思丁·麻哈抹,亦稱詹斯丁·摩哈莫、鄯思丁·穆罕默德,阿拉伯語為“Shams al-Din”,意為“宗教之太陽”。苫思丁·麻哈抹在元朝初期曾出任回回司天台官署司天監。
元朝至元八年農曆7月壬戊朔(公元1271年8月7日),大元帝國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官署,官職為從五品。首任提點(台長)是紮馬魯丁,由他督造的七件西域儀象,極富伊斯蘭特色,矗立在山包頂上。由於建台有功,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被提升為秘書監負責人,掌管典籍、圖書和皇家檔案等併兼轄司天台和回回司天台,俗稱南北司天台。所謂“南台”,原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將唐、宋時期的天文儀器拆遷至中都(今北京廣安門),而建立起來的天文台。隨着元軍的節節勝利,在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攻佔南宋王朝的都城臨安,於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設立回回司天監,任務是“觀象衍歷”,既為占卜而觀天,又編制曆法。回回司天台是其下屬機構,任務是“量天測地”與司天監略有分工。司天監的編制設“提點一員,司天監三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還有“天文計算科、測驗科、漏刻科以及陰陽人(占卜)”等共約四十人,這是人數相當可觀的科學研究機構。司天監的級別為“監秩四品”,後來升為三品,再調為四品,有過幾次變更。其時,苫思丁·麻哈抹由紮馬魯丁推薦,出任司天少監。鑑於大元帝國局勢已定,紮馬魯丁便倡議《大元大一統誌》的測繪與編制工作,特別是地圖的繪製,改變了中國傳統畫法,即由裴秀所創的“製圖六體、計裏畫方”而應用伊斯蘭開羅學派所創地圖繪製的球面投射影法,並承襲巴格達學派“量天測地”的傳統。紮馬魯丁不單動用司天台和秘書監力量並動員全國有關單位的廣泛協作。經過六年的奮鬥,終於完成七百五十五卷本的《大元大一統誌》的龐大工作。這一工作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極為重要的。接替紮馬魯丁的第二任回回司天台提點的就是苫思丁·麻哈抹,他是由紮馬魯丁一手培養的。早在公元1285年紮馬魯丁就曾將他引見給元世祖忽必烈。苫思丁·麻哈抹開始由靈台郎、司天少監、提點等,一直晉升為秘書監正、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其官職與學士地位步步高昇,又於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晉爵為卿。
苫思丁·麻哈抹的後裔子孫亦有為漢姓詹氏、鄯氏者,亦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回族凵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回族中的另一支陝氏,是由原來的“凵氏”(一説苫氏,一説彡氏,待考)改為陝氏的。據清朝學者李煥之所著的《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傳》記載:“明凵茂,湖廣公安縣人……登天順甲申(公元1464年)科進士。凵茂廷試時,上(明英宗朱祁鎮)不知其姓,問內閣李賢。對日:‘凵,音同陝。’即以御筆改為陝。”
自此,回族凵氏一族皆改為陝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歷史事件,出自明末清初陝西農民起義軍,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明末清初,一支陝西的農民起義軍反抗封建王朝,後被明、清朝廷的先後鎮壓。在起義失敗後,部分起義軍將士輾轉流落於西河地區(今貴州湄潭西河鄉)。
為躲避滿清王朝的殺戮,起義軍將士們後來多以原籍地“陝”為姓氏,建立了陝莊,皆稱陝氏,成為陝氏族人的一支。
第五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姓,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回族中的另一支陝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賽典赤家譜》中的記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定鼎金陵(今江蘇南京)之後,分賜麾下回回將領為十個姓氏:曰閃、曰者、曰白、曰苗、曰冶、曰烏、曰蘇、曰張、曰周、曰段,其中即有閃氏。
後該支回族閃氏族人中有改姓氏為諧音的擅氏、陝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陝姓得姓始祖

周公旦(姬旦)、召公奭(姬奭)、苫思丁·麻哈抹(詹斯丁·摩哈莫、鄯思丁·穆罕默德)、明凵茂。

陝姓遷徙分佈

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在第一千一百零七位,以朗州、太原為郡望。
今在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山西省的五台山市、臨汾市東關賀家莊鄉陝家莊、臨汾市浮山縣陝曲村、陽城縣西河鄉老宋王莊,河南省的陝州區,雲南的昆明市,湖北省的公安縣,安徽省的南陵縣,湖南省的常德市石門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的臨夏市、青海省,四川省的成都市龍泉縣等地,均有陝氏族人分佈。

陝姓傳統文化

陝姓郡望堂號

郡望
朗 州、太原郡
堂號
朗州堂:以望立堂,亦稱楚鼎堂、大鼎堂、常德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陝姓家譜文獻

湖北公安、石門陝氏續修族譜十五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洪山珞瑜路39號同興公司。

陝姓歷史名人

陝文光(公元1904~1940年),回族;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炮兵第二十六團第三營營長,抗日英烈。
陝直頓(公元1938~今),雲南昆明人。著名教育家。196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全國優秀教師。現任雲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院長。數十年從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研究成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編著出版《雲南大學成人教育管理》一書;發表論文十數篇,其中《中國繼續教育的特色、困難與對策》被收編成書向海內外出版發行。曾出訪美國考察成人教育,參加香港“持續教育發展國際研究會”。
陝輝前(公元1941~今),字恢岍;重慶合川人。著名現代書畫家。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四川省美協會員,宜賓市美協副主席、副研究館員。擅長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部分作品獲獎,有的破紀念館和國內外人士收藏。傳略及作品編入《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世界書畫銘錄》等辭書畫集。
陝俊平(公元1963~今),著名中醫學專家,陝氏藥刀療法發明人。
陝學彬(公元1964~今),湖北公安人。1984年10月參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鬥湖堤鎮鎮長、黨委副書記,公安縣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陝陽忠(公元1979~今),安徽蕪湖南陵人。現任高等院校展示會組委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大學招生指南》叢書主編,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學會終身教育工作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學會教育中介機構工作委員會理事。

陝姓陝姓文化

周召分陝
“周召分陝”,是以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陝”為分界線,把西周王朝的統治區劃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由周王朝的開國重臣“分陝而治”。當年周召二公商定,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為界”。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周召分陝石柱
“周召分陝石柱”原立於陝塬(今河南陝州區張汴塬),後移至陝州北城牆上,唐朝時期有人作銘於上,謂“周召分陝所立界石”。考驗其字,屬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所勒。今名漫漶,字剝蝕脱落不可復識。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周召分陝石柱”北移至陝州民眾教育館。1957年因三門峽大壩蓄水,陝州城屬淹沒區,移至人民公園。1967年移至市圖書館。1977年移至文化宮。1981年移石於三門峽博物館,當時石柱位於院子正中間,1988年移到車馬塑像展廳門口的水池旁保護收藏。2005年7月20日,採用封閉式保護。據歷史學、考古學、地質學專家考證,“周召分陝石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石。古籍所稱“陝西”,均指今河南省陝州區以西的地區。元、明兩朝之後,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周、召二人“分陝”後,派族中貴族前去管理,稱為“分陝之重”,即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其後裔子孫遂以“陝”為姓氏,稱陝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