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丁(拼音:dīng、zhē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釘子的形狀,是“釘”的初文。“丁”後來假借指天干的第四位,又指序數第四。“丁”又指成年人,特別是指能充任賦役的人,由此引申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僕役,也泛指人口。“丁”還有遭逢、遇到、碰到的意思。“丁”又指蔬菜、肉類等切成的小塊。“丁”作擬聲詞,與“叮”“玎”相通。 [14] 
中文名
拼    音
dīng,zhēng
部    首
五    筆
SGH [2] 
倉    頡
MN [2] 
鄭    碼
AI [2] 
筆    順
橫—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005) [11] 
平水韻
下平聲九青(dīng),下平聲八庚(zhēng) [7] 
異體字
𠆤
統一碼
4E01 [2] 
注音字母
ㄉㄧㄥ,ㄓㄥ
筆畫數
2(部首1,部首外1)
國標碼
B6A1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1020₀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象形字。“丁”在甲骨文中寫成“口”的樣子,有中空(圖2)與填實(圖1)兩種寫法,對於這個字的形體的解釋説法不一,其中一種認為這個字形體像釘頭。甲骨文由於是契刻文字,因此寫成了四方的樣子。到金文的時候成為一個黑色的點,就像從釘頭俯視下去的樣子(圖3)。到春秋戰國時期,字形下端變尖、拉長,就像釘子到側視圖。在此基礎上,發展至秦代的小篆階段,“丁”字的寫法演變為“個”字形。後來,它又漸漸被寫成了“丁”,直接改造為簡單的兩筆。 [1]  [14]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丁”像金屬塊。唐蘭《釋丁》曰:“餘謂丁者,釘之本字。《説文》:‘釘,煉餅黃金也。從金,丁聲。猶存古誼。桂馥《説文義證》引《世説》啼以金五鉼授陳矯,又云:‘今閩甌湖南皆傾銀作餅,即鉼之遺也。《玉篇》釘,又都定切。馥案今俗以金為一錠是也。’其説至確。然則丁字古作〔圖1〕形者,實象煉為餅之黃金也。” [15] 
釘子或金屬塊都是堅硬的物品,這樣這個字就有“堅硬”的特徵,於是就引申出強壯的意思,例如《史記·律書》中所説的:“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丁”作強壯講,而成年人身體強壯,可以勞作、當兵,因此又引申表示從事勞作、賦役的成年人。古時有“抓壯丁”一説,這裏的壯丁就是能服兵役、做勞動的成年男子。而“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也是指的成年男子,但這裏又引申表示專門從事某個職業的人,再比如常用的“園丁”之説,其中的“丁”即應這樣理解。由於“丁”代表成年人,也就成為計算人口的一個標準,因此引申表示“人口”,因此有“人丁”“人丁興旺”等説法,也作為計算人數的單位,例如“三千丁”。
“丁”早在商代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四位的代稱,並由此引申為序數四的代稱,常與“甲”“乙”“丙”連用表示等級或數目。“丁”還有一個引申義是表示遭遇,例如“丁憂”,表示遭遇父母喪事而三年內不做官、結婚等。“遭遇”義可能和釘子會接觸被釘的物體有關。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īng
名詞
“釘”的古字。釘子
nail
《晉書·陶侃傳》:“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論二》:“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

(肉類、蔬菜等切成的)小的立方體;小塊

茅盾《微波》:“燒飯孃姨又送上滿滿的一盤炒雞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湯。”
肉丁;雞丁;黃瓜丁
天干的第四位,常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喜行古禮》:“凡朔望二丁,必大集裏中人士以行禮。”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六壬》:“十月丁亥夜半得賊問。”
丁夜;丁酉年
序數第四的代稱
fourth
丁部;丁級;丁烯
成年男子
man
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無何天寶大徵兵,户有三丁點一丁。”
宋·劉克莊《寄何立可提刑》詩:“赤手募丁修險隘,白頭擐甲御風寒。”
壯丁;成丁
人口
population
《文獻通考·户口一》:“家有十丁以上,放兩丁徵行賦役。”
《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雖則經紀人家,宗族到也蕃盛,合來共有五六千丁。”
丁口;添丁;人丁
疔瘡,後作“疔”

《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指從事某種職業的人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宋·樓鑰《王成之給事囿山堂》詩:“吾將飭園丁,隨處添翳薈。”
園丁;家丁
(Dīng)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丁姓



形容詞
壯;強壯
strong
漢·王充《論衡·無形》:“齒落復生,身氣丁強。”

動詞
遭遇;碰到
fall upon
《詩經·大雅·雲漢》:“耗斁下土,寧丁我躬。”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吾)年始九歲,便丁荼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
清·章炳麟《雜感》詩:“丁此滄海決,危苦欲陳言。”
丁憂
同“叮”,叮咬
《西遊記》第八二回:“行者一頭撞破格子眼,飛在唐僧光頭上丁着。”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孽龍招取黨類,一湧而至,在上的變成無數的黃蜂,撲頭撲腦亂丁。”
用同“盯”
《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媳婦子又沒丁着丫頭吃了雞。”
沙汀《兇手》:“斷腿天兵忽而丁着自己的草鞋鼻子,膽怯地假咳了一聲。”
zhēng
-
【丁丁】(zhēngzhēng)形容伐木、下棋、彈琴等的聲音

《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3]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丁部】當經切(dīng)
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屬皆從丁。 [8] 

説文解字注

“夏時萬物皆丁實” 注:丁實,小徐本作“丁壯成實。”《律書》曰:“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律曆志》曰:“大盛於丁。”鄭注《月令》曰:“時萬物皆強大。”
“象形”注:當經切,十一部。
“丁承丙,象人心” 注:冡《大一經》 [9] 

廣韻

中莖切,平耕端 ‖ 丁聲耕部(zhēng)
朾,伐木聲也。中莖切。七。
丁,上同。《詩》曰:“伐木丁丁。”
當經切,平青端 ‖ 丁聲耕部(dīng)
丁,當也。亦辰名。《爾雅》雲:“太歳在下曰強圉。”又姓,本自姜姓齊太公子伋諡丁公,因以命族,出濟陽、濟隂二望。當經切。八。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丁;部外筆畫:1
古文:𠆤
(dī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當經切,音玎。十幹名。《説文》:夏時萬物皆丁實。丁承丙,象人心。《六書正譌》:丁,蠆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為丁附著之,因聲借為丙丁字。《爾雅·釋天》:太歲在丁曰彊圉,月在丁曰圉。《禮·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
又《唐書·禮樂志》:仲春,仲秋,釋奠於文宣王,皆以上丁。
又五丁,力士。《蜀記》:秦惠王欲伐蜀,造石牛,置金其後。蜀人使五丁力士拖石成道,秦遂伐蜀。《杜甫詩》:論功超五丁。
又六丁,神名。《道書》:陽官六甲,隂官六丁。謂六甲中丁神也。
又《爾雅·釋詁》:丁,當也。註:相當値。《詩·大雅》:寧丁我躬。
又民丁。《唐書·食貨志》: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
又授田十畝,歲輸粟二斛,謂之租丁。
又《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杜甫詩:畦丁負籠至。《宋史·高宗紀》:團敎峒丁槍杖手。又:罷廉州貢珠,縱蛋丁自便。《何異傳》:募山丁,捕首亂者。《唐璘傳》:團結漁業茶鹽舟夫蘆丁,悉備燎舟之具。《元史·博爾忽傳》:畬丁溪子。《橘録》:金橘高不及尺許,結實繁多。園丁種之,以鬻於市。
又零丁,或作伶仃,失志貌。《晉書·李密傳》: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又彼此相屬曰丁寧。《後漢·郞覬傳》:丁寧再三,留神於此。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左傳·宣四年》:楚伯棼射王,汰輈及鼔跗,著於丁寧。
又丁東,聲也。凡玉珮鐵馬聲皆曰丁當。當東二音古通。
又丁水。《水經注》:泗水又東南流,丁溪水注之。
又《爾雅·釋魚》:魚枕謂之丁。註:枕在魚頭骨中,形似篆書丁字。
又丁子,科斗也。初生如丁有尾。《莊子·天下篇》:丁子有尾。
又肉丁,瘡名。《物類相感賦》:身上生肉丁,芝蔴花擦之。
又烏丁,茶名。見《本草》。
又吉丁,蟲名。《本草註》: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帶之,令人喜好相愛。
又貫休詩:蕨苞玉粉生香壟,菌蔟紅丁出靜槎。陸遊詩:滿貯醇醪漬黃甲,密封小甕餉紅丁。皆詩人象形借用也。
又姓。本姜姓,齊太公子伋為丁公,因以命氏。
又《逸書·謚法》:述義不克曰丁。
(zhēng)又《廣韻》《集韻》《韻會》並中莖切,音朾。《詩·小雅》:伐木丁丁。註:伐木聲相應也。
又《韻會小補》:葉都陽切,音當。韓愈《贈張籍》詩:相見不復期,零落甘所丁。嬌兒未絶乳,念之不能忘。
《正字通》: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按續世説一丁作一個,因篆文個與丁相似。傳寫譌作丁。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丁字字形對比 丁字字形對比 [2]

書寫提示

丁字書寫提示 丁字書寫提示
全字上寬下窄,左右平衡。上橫從左上格右行至右上格,左低右高。亅(豎鈎)從橫筆中點起筆,豎段在豎中線,鈎尖在豎中線左側。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三耕

開口呼
全清
中莖切
ȶæ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清
當經切
t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三耕
開口呼
全清
中莖切
ȶɐ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清
當經切
t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中耕切


平聲





當經切

增韻

平聲





中耕切


平聲





當經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t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之生切


平聲
庚青





低零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甾耕切
tʃəŋ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當經切
t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eŋ
先秦
王力系統
t
i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ing
西漢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
ieŋ
隋唐
王力系統

t
ie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t
ie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t
iɛ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t
ie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t
ieŋ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i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i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i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iŋ
11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tiŋ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e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in
42
陰平
文讀
tiaŋ
42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ɛ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ɪ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ɪ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ɪŋ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e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a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3-11-09]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304,1667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3
  • 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5
  • 6.    “丁”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7.    平水韻 九青 丁  .搜韻[引用日期2023-12-2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19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46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8,194
  • 1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2-23]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1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7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100-101
  • 15.    何金松著.漢字形義考源[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01:340-34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