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茂才

鎖定
康茂才(1314年-1370年8月24日), [38-39]  字壽卿,明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 [38]  中國明朝初期將領。 [40] 
康茂才自幼受儒家傳統教育。1351年秋,康茂才被元朝官府任命為義兵長官,不久升任宣慰使。隨後,他率軍駐紮於和陽(今安徽東部)附近,同時,受任淮西宣慰使。1355年初,康茂才率軍於南岸參與防守。同年4月,南京被朱元璋攻佔,康茂才向西逃至鎮江。同月,鎮江陷落康茂才率三千部眾歸降。1360年,康茂才幫助朱元璋引誘陳友諒進入伏擊圈,之後升任金吾侍衞親軍都護一職。1365年,參與東部張士誠戰役,並升任都督副使。1368年,康茂才跟隨徐達於黃河流域攻城拔寨。隨後,他被委任負責河中地區(汾河和黃河之間陝州北部)的防禦。一年後,康茂才再次隨徐達西征漢中(陝西)。次年,被召回陝州,途中病逝。 [39] 
康茂才在為消滅盤踞在長江流域的朱元璋的勁敵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的一系列戰役,最終摧毀了漢政權。 [39] 
概述圖片來源: [1] 
壽卿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湖北蘄春
出生日期
1313年
逝世日期
1370年8月24日 [2] 
主要成就
從平陳友諒、張士誠
本    名
康茂才
官    職
同知大都督府事
爵    位
蘄國公(贈)
追    贈
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
諡    號
武義

康茂才人物生平

康茂才早期事蹟

康茂才年輕時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義軍攻陷蘄縣。康茂才召聚兵馬,保衞鄉里,被朝廷封為長官(官職名),不久改任鎮撫 [3-4] 
後來,康茂才與眾將收復九江,搗毀蘄水黃連寨,改任蘄州路同知總管府事,屯兵於裕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不久,康茂才又升任淮西宣慰使都元帥 [5-6] 

康茂才投降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軍渡江。當時,康茂才屯駐採石,扼守長江。朱元璋便派軍攻打,但都被康茂才擊退。後來,常遇春將康茂才誘出,以伏兵將其部下精鋭盡數殲滅。康茂才聚集殘軍,又在天寧洲設立營寨。 [7-8]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破天寧洲,康茂才逃奔集慶(今南京),被任命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康茂才率部歸降,並道:“以前交戰是各為其主。現在屢敗乃是天命。您若能饒我不死,我必效犬馬之勞。”朱元璋大笑,將他釋放,仍讓他統領舊部。 [9-10] 
至正十七年(1357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不久,康茂才奪取江陰馬馱沙,擊敗張士誠,繳獲敵軍樓船
至正十八年(1358年),康茂才隨同廖永安攻打池州,奪取樅陽,改任都水營田使,主持屯田,併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11] 

康茂才大戰陳友諒

《戰太平》中的康茂才臉譜 《戰太平》中的康茂才臉譜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又打算聯合張士誠,合攻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知道康茂才與陳友諒有舊交,便讓他寫信給陳友諒,詐為內應,誘其輕進。康茂才派使者去見陳友諒,説自己鎮守江東木橋,又在使者返回後,將木橋改為石橋。 [12]  不久,陳友諒率水軍東下,到達江東橋,卻發現是石橋,連呼“老康”沒有迴應,這才知道中計,便率軍撤退。陳友諒退至龍灣時,明軍伏兵四起。康茂才等眾將奮勇出擊,大敗陳友諒。 [13-14]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親自征討陳友諒,康茂才率水軍攻克安慶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逃往武昌(今湖北鄂州)後,康茂才又接連奪取蘄州、興國、漢陽,並順江而下,攻克黃梅寨、瑞昌,大敗偽漢八指揮,改任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 [15]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圍困洪都府(今江西南昌)。康茂才隨朱元璋前往救援,並參與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兵敗而死,其子陳理返回武昌稱帝。不久,康茂才隨朱元璋征討武昌,因功進封金吾侍衞親軍都護。 [16] 

康茂才平定張士誠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康茂才隨徐達廬州(今安徽合肥),奪取江陵(今湖北荊州)與湖南各州。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康茂才改任神武衞指揮使,又進封大都督府副使。不久,張士誠攻打江陰,朱元璋親自率軍抵禦。 [17] 
朱元璋行至鎮江時,張士誠已經撤退。康茂才率軍追擊,一直追到浮子門(今巫山港、張家港一帶),大敗東吳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康茂才攻破馬騾港(在今江蘇淮安),平定淮安,又奪取湖州,進逼平江(今江蘇蘇州)。 [18] 
這時,張士誠派精兵迎擊,與朱軍在尹山橋交戰。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將東吳軍全部殲滅,後與眾將圍困平江,並駐軍齊門。吳元年(1367年),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康茂才又奪取無錫,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19] 

康茂才北伐中原

康茂才墓 康茂才墓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是為明太祖,並派大將軍徐達北伐元朝。康茂才隨軍平定山東,又渡河奪取汴梁(今河南開封)、洛陽,並屯駐陝州(今河南三門峽)。 [20-21] 
康茂才駐軍陝州期間,籌集糧草,建造浮橋,接引大軍,並招撫絳州(今山西新絳)、解州(今山西鹽湖),扼守潼關,抵禦陝西元軍。康茂才善於安撫,百姓都立碑頌揚他的功德。 [22] 
洪武三年(1370年),康茂才又隨徐達奪取定西興元(今陝西漢中),在回軍途中病逝,時年五十七歲。朱元璋得知後,追贈康茂才為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蘄國公賜諡武義(一作武康)。 [23-24] 

康茂才歷史評價

宋濂:公通經史大義,事太夫人以孝聞,輕財仗義,意氣磊落而尤有志於事功。值元祚將終,其才弗克盡施,然而真主龍飛於羣雄之中,公即能識之,卷甲韜戈,率眾臣附,坦然而不惑,可謂上知天命,下本人心者矣。由是昭被寵眷,倚之以心膂,用之為爪牙。十餘年間,屢從征討,茂績奇勳,著稱當世,存則安富尊榮,加以爵位;薨則疏封賜諡,賁及九泉。令名垂於竹帛,重祿延於子孫,公其可以不朽矣。(《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 [25] 
朱元璋:朕惟在昔丙申之春,爾率眾來歸。朕觀爾胸懷磊落,故釋前採石連兵之忿,用為腹心,撫同骨肉。爾能體朕之意,效力前驅,今十五年矣。天下初定,方將計爾之功,頒爾之爵,以享太平之福。爾乃舍朕以逝,朕心之感為何如哉?(《明太祖實錄》) [26] 
查繼佐:武襄甫歸,去天寧之戰無幾,紿書一事,舉國而授之,保無此間為彼間乎?倘閽者變口,金陵氣奪。欲以康將軍當漢,康將軍非不忘漢,可因計而取也。閽者不負武襄,則更難之難矣。吾服太祖睿算,不在信武襄堅,而在信武襄之閽者不負武襄堅。 [27]  (《罪惟錄》)
張廷玉:陳友諒之克太平也,其鋒甚鋭。微茂才,則金陵之安危未可知矣。吳良守江陰,耿炳文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 [28] 

康茂才人際關係

康茂才親屬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康文廣
追贈中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護國、京兆郡公
祖父
康德懋
追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京兆郡公。
父親
康壽
追贈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國、蘄國公
母親
蕭氏
追贈蘄國夫人
妻妾
原配
方氏
早逝,追封蘄國夫人。
繼室
田氏
生嫡長子康鐸,封蘄國夫人。
妾室
朱氏
生庶長子康鑑,後“母因子貴”,被封為德人
餘氏
生庶子康鎮。
子輩
庶長子
因父功被封為明威將軍、廣西護衞指揮僉事。
嫡長子
因父功被封為蘄春侯,獲賜鐵券,有戰功,後隨傅友德平雲南,病死於軍中,追封蘄國公,諡號“忠愍”。
第三子
康鎮
生平不詳。
孫輩
孫子
康淵
康鐸之子,因年幼未襲爵,只被授為散騎舍人,後坐事免官,勒居山西,因此最終未能嗣爵。
參考資料: [25]  [28-29] 

康茂才後世紀念

康茂才墓葬

康茂才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神策門安懷村社區附近,1974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市博物館前身)發掘清理。墓前60米處立有石馬、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對及石龜趺一尊,龜趺上原宋濂所撰《蘄國公諡武義康茂才神道碑銘》已失,2000年該批石刻被整體遷入白馬公園內保存。

康茂才紀念文物

康茂才進兵碑
康茂才進兵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鄉,刻有“皇明康茂才進兵處”八字,高2米,寬1.55米,厚0.6米,原在瞿塘峽口堰子崖上,2002年被移至大溪文化廣場,並列為市級保護文物。 [30] 

康茂才民間崇拜

洮州地區(今甘肅臨潭縣)居民先輩多屬明代將領及其裔麾下軍士,後世為懷念祖上的開國定鼎勳業,將一些明代將領或皇室成員共十八位作為湫神(龍神)來供奉。其中,康茂才為東郊康佑青龍寶山都大龍王,立廟於新城鄉晏家堡。 [31] 

康茂才史料索引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28] 
明文衡·卷六十九·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 [25] 

康茂才藝術形象

康茂才文學形象

古典小説《英烈傳》中,康茂才原為元朝江西參政,因見朝廷昏聵,辭官歸隱,後為投奔朱元璋,到寧國府做館夫,趁機獻城。此後屢立戰功,封蘄春侯,隨湯和攻重慶,在瞿塘關飛炮擊殺,葬於大溪口山坡之麓。 [32-33] 

康茂才民間形象

評書
單田芳評書《燕王掃北》中,康茂才外號花刀將,封蘄春侯,隨開明王常遇春駐守雁門關,後與武殿章、寧伯標傅友德回朝搬兵,為救李文忠,被朱元璋金瓜擊頂而死。 [34-35] 
戲劇
京劇傳統劇目《擋亮》(又名《戰土台》、《江東橋》),康茂才與劉伯温以頭顱賭賽,表示必能擒拿陳友諒,卻在江東橋內被陳友諒以同窗結義之情打動,最終將其放走。徽劇滇劇漢劇都有《江東橋》,川劇同州梆子有《擋將》,湘劇則有《土台擋亮》。 [36-37]  郭德綱根據《擋亮》,創作有太平歌詞《康茂才擋陳友諒》(《擋諒》)。
參考資料
  • 1.    康茂才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十五》:“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卒於陝州。”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初三)即公元1370年8月24日。
  • 3.    《明史·康茂才傳》:通經史大義。事母孝。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里。
  • 4.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公當元之季,四方雲擾,未幾,蘄州陷,公結義旅以捍蔽為務,受(授)以長官,俄遷為鎮撫。
  • 5.    《明史·康茂才傳》:立功,自長官累遷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 6.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同諸將復九江,搗蘄水黃連寨,轉蘄州路同知總管府事,屯戍和之裕溪、太平之採石。使者考其功狀,升淮西宣慰副使,同知元帥府事,又升宣慰使都元帥。
  • 7.    《明史·康茂才傳》:太祖既渡江,將士家屬留和州。時茂才移戍採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數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設伏殲其精鋭。茂才復立寨天寧洲。
  • 8.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歲乙未六月,上帥師渡江,將士家屬尚留於和州。上慮公扼採石之衝,弗獲渡,時出兵挑戰。公兵雖寡,而以寬弘得士卒心,故臨陣人多效死,於是數戰不克。後數月,常忠武王遇春遣遊兵虛撓之,公連日發軍以應。王度其力疲,夜設伏兵,質明,殲其精鋭殆盡,然猶收合潰散,堅寨於天寧洲。
  • 9.    《明史·康茂才傳》:又破之。奔集慶,太祖克集慶,乃帥所部兵降。太祖釋之,命統所部從徵。
  • 10.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明年二月,上命諸將以襄陽大炮破其寨。公奔行台便宜,升淮南行省參知政事。甫月,上亦克金陵。又奔京口,舟師追及之。公度天命有歸,乃率所部餘兵三千解甲來附,免冠頓首,言:‘前日戰,各為其主;今日屢敗,天數也。事至於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馬之力,以圖報效。’上笑而釋之,仍許統所部兵從徵。
  • 11.    《明史·康茂才傳》: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龍灣。取江陰馬馱沙,敗張士誠兵,獲其樓船。從廖永安攻池州,取樅陽。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命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 12.    《明史·康茂才傳》:陳友諒既陷太平,謀約張士誠合攻應天。太祖欲其速來,破之。知茂才與友諒有舊,命遣僕持書,紿為內應。友諒大喜,問:“康公安在?”曰:“守江東木橋。”使歸,太祖易橋以石。
  • 13.    《明史·康茂才傳》:友諒至,見橋,愕然,連呼“老康”,莫應。退至龍灣,伏兵四起。茂才合諸將奮擊,大破之。
  • 14.    《明史·陳友諒傳》: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為所紿。戰於龍灣,大敗。
  • 15.    《明史·康茂才傳》:明年,太祖親征友諒,茂才以舟師從克安慶,破江州,友諒西遁。遂下蘄州、興國、漢陽。沿流克黃梅寨,取瑞昌,敗友諒八指揮,降士卒二萬人。遷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
  • 16.    《明史·康茂才傳》:從援南昌,戰彭蠡,友諒敗死。從徵武昌,皆有功。進金吾侍衞親軍都護。
  • 17.    《明史·康茂才傳》:從大將軍徐達再攻廬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諸路。改神武衞指揮使,進大都督府副使。士誠攻江陰,太祖自將擊之。
  • 18.    《明史·康茂才傳》:比至鎮江,士誠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門。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茂才力戰,大敗之。搗淮安馬騾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尋拔湖州,進逼平江。
  • 19.    《明史·康茂才傳》:士誠遣鋭卒迎鬥,大戰尹山橋。茂才持大戟督戰,盡覆敵眾。與諸將合圍其城,軍齊門。平江下,還取無錫。遷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 20.    《明史·康茂才傳》:洪武元年,從大將軍經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陝州。
  • 21.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洪武元年,上以江南之地既入版圖,乃遣大將軍經略中原,公從定齊魯之地,復由黃河取汴梁,下洛陽,駐師陝州。
  • 22.    《明史·康茂才傳》:規運饋餉,造浮橋渡師。招來絳、解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
  • 23.    《明史·康茂才傳》:三年復從大將軍徵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諡武康。
  • 24.    《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三年,復從大將軍徵漢中,奉詔還軍,中道囚疾而薨。實八月之三日也,年五十有七。上下羣臣議,贈公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蘄國公、諡曰武義。
  • 25.    明名臣琬琰錄·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14]
  • 26.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五  .典籍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9]
  • 27.    查繼佐.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425
  • 28.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11]
  • 29.    朱元璋《封康鑑母朱氏誥》:前都督靳國公康茂才,助朕興邦,事將成而中道忽疾而逝。朕念前勞,特以嫡出次子鐸,授封侯爵。正妻田氏,已祿夫人。惟長子康鑑,雖系庶出,已長成人,因前人有勳,夢寐難忘,授明威將軍、廣西護衞指揮僉事。其母因子貴,今以朱氏為德人。
  • 30.    大溪康茂才石碑來歷初探  .巫山信息網[引用日期2014-05-11]
  • 31.    武沐、徐國英.從洮州湫神奉祀看西北屯戍文化的內涵:《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05期
  • 32.    英烈傳:第二十五回 張德勝寧國大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11]
  • 33.    英烈傳:第七十五回 賜鐵券功臣受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11]
  • 34.    燕王掃北:第五回 沈萬三慷慨捐鉅款 馬皇后毒死甕貴妃  .勸學網[引用日期2020-08-29]
  • 35.    燕王掃北:第七回 沈鳳蓮鳳發接龍鬚 北平府燕王興義師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20-08-29]
  • 36.    京劇劇本《擋亮》  .中國京劇戲考[引用日期2020-08-28]
  • 37.    京劇劇目《擋亮》  .中國京劇戲考[引用日期2020-08-28]
  • 38.    康茂才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6-15]
  • 39.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李小林,馮金朋主編.明代名人傳,哥倫比亞大學,3[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第950-951頁
  • 40.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279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