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句麗人

鎖定
高句麗人 [1] 高句麗(西漢初年-668年)為扶余人所建。高句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政權。高句麗地區很早就是古代中央政權的管轄區域。高句麗先後由漢玄菟郡遼東郡管轄,並不斷上表稱臣、朝貢。
其民族主體是高句麗人,在長達700年的歷史裏國內主要民族有靺鞨族,漢族,契丹等。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高句麗主要活動在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轄範圍內,並與歷代王朝保持着隸屬關係,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管轄的地方政權。不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強烈影響。
中文名
高句麗人
概    述
高句麗西漢初年-668)
流    向
渤海國唐朝突厥新羅
拼    音
高句(gōu)麗(lí)

高句麗人流向

長期以來,一律將高句(gōu)麗(lí)族人與高句(gōu)麗(lí)國人混為一談,認為高句麗國人均為高句麗族人,這是錯誤的。
高句麗人 高句麗人
高句麗國和整個中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統治着靺鞨,貊人、漢人等族,它們當時並末全部融入高句麗,高句麗國亡後,又紛紛單見於史。所以高句麗國的人口不等於高句麗族的人口。
舊唐書高麗傳》載,高句(gōu)麗(lí)亡國時有69.7萬户,其中應有大量非高句麗民族的人。
高句麗 高句麗
資治通鑑》卷196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當時唐朝官員陳大德出使高句麗,他“無所不至,往往見中國人,自雲“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於高麗,高麗妻以遊女,與高麗錯居,殆將半矣”,注意是“無所不至,往往見中國人”,而且人數是“殆將半矣”,所以才説是高句麗國中漢人比例接近其人口一半。
高句驪亡國後,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個方面:
遷入中原,融入漢族
新唐書·高句驪傳》“有詔班師,拔遼、蓋二州之人以歸。唐太宗遷六萬户、三十萬人入中原(不全為高句驪人)。”
唐滅高麗後,《新唐書·高麗傳》載:“總章二年,徒高麗三萬於江淮、山南”“儀鳳二年,授藏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還遼東以安餘民,先編僑內州者皆原遣,遷安東都護府於新城,藏與靺鞨謀反,未及發,召還放鞏州、斯其人於河畝、隴右,弱簍者留安東。”等等:這些遷居中原的,總數約佔高麗族總數的四分之一,後均融入漢族之中。今天漢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還可找到高句驪人的後裔。
河南府洛陽縣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證明其融入了漢族。
入突厥,融入漢族
舊唐書·高麗傳》載“自是高麗舊户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冊府元龜》卷964載:“唐玄宗開元三年高麗、吐渾等諸善降附天亡驕子,胡運其終、國有忠臣,漢封斯在。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都督躍跌思太、葉渾大刺史慕容道奴——”。遼海貴族文簡封遼西郡王,食邑三千户,行左衞大將軍外置同員,賜室一區,馬四匹,物六百段。
《冊府元龜》卷974載:“開元七年正月乙未、封遼西郡王高文簡妻阿史那氏為遼西郡夫人,文簡東蓄酋長,率眾歸我、故有是寵。”此高麗何來,未明確記載,但新降於唐,從其妻及同降者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應為原入突厥的高句驪人、現又降於唐,置於遼西,後入漢族。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譜可證此部分人融入了漢族。
入靺鞨進渤海
靺鞨,進入渤海,遼滅渤海後。遷至東蒙、遼寧、山東一帶,融入漢族。
新唐書·渤海傳》載“萬歲通天。契月盡忠殺營州都督趙蝴反,有舍利乞乞促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因…柞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
舊唐書·渤海傳》:“高麗餘燼稍稍歸之”。
從上三個流向可知,高句驪在亡國之後,其族人在不同時期直接、間接融入漢族的,佔其總人口的絕大多數。高句驪民族消亡不再存在的時間約在遼金時期,成為了如今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至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漢人有八種,將高麗、渤海、契丹、女真等均列其中,表示他們已融合為一個民族只是暫存其族源的回憶而已。
新羅,進入朝鮮
通典》186載:“其後、餘眾不能自保,散投新羅,靺鞨。”無明確人數。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六》載:“高句驪貴臣淵淨土(蓋蘇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來投。”《三國史記·高句驪本紀十》載:“總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勝率四千餘户投新羅、”兩者相加户不足五千。
三國史記》卷八載:“聖德王三十四年賜鋇江以南地。”自此新羅佔有高麗大同江以南地.這裏的剩餘無幾的高麗人應進入新羅.但人數不多。
由上可知,高句驪人入新羅甚少,僅佔高句驪族人數極少部分。根據今天韓國的姓氏中很少高句驪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高句麗人爭議

朝鮮由於傳統朝鮮半島歷史,偏重於南方,故而把視角投向未被納入傳統歷史主流的北部古國,大力謳歌高句麗傳説中的高朱蒙神話人物,並將高句麗的開國曆史提前到公元前277年。
1993年12月朝鮮提出史學新體系,即古朝鮮(檀君朝鮮衞滿朝鮮)——高句麗——渤海——高麗——朝鮮。在新的史學體系中,箕子朝鮮被否定其存在,三國時代唯以高句麗為正統(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羅、百濟降為割據,統一新羅因有背主體(事唐)失去其歷史地位,渤海國雖不在半島,但被認為是高句麗遺民所建國家,故可承續正統。
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世界史研究所所長、原北大歷史系副系主任,歷史學家宋成有教授曾介紹,“韓國曆史學家強調國史,認為韓國的歷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鮮的建國神話。”神話中,天神桓雄從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頂的神壇樹下,創立了一個神祇世界。而他與熊女所生的兒子檀君,則在人間創建了古朝鮮,成了朝鮮的始祖王。
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後,韓國一些歷史學家流亡來到中國,為反抗侵略,喚起民族主義,這些歷史學家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強調韓國的獨立性,後來演變為韓國史學界中的民族史學流派。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後,民族史學成為韓國講壇史學的三大流派之一。而被稱為在野史學的非學者民間人士,喜歡將神話故事、民間傳説和評書演義與真實的歷史混為一談,在社會上也有較大的鼓動力量。

高句麗人區別內容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西漢初年,在衞滿朝鮮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
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
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西漢初年,後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叛服不定,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
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國佔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其疆土發展為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朝鮮人和韓國人。
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
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曆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説,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佔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衞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説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王氏高麗
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説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高句麗人正名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高句麗是夫餘人建立的
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
西漢初年,夫餘朱蒙衞滿朝鮮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對中國時叛時附
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篡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佔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王氏高麗政權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
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高句麗後裔
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
兩者之誤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衞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高句麗人歪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係。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麼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係。
資治通鑑》卷201中記載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看法,他認為高句麗百姓也是他的百姓,這表明唐對高句麗所屬的態度:“戊寅,上幸九成宮。夏,四月,丙辰,彗星見於五車。上避正殿,減常膳,撤樂。許敬宗等奏請復常,曰:“彗見東北,高麗將滅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許。戊辰,彗星見。”

高句麗人總結

高句麗作為我國古代多民族融合歷史長河中的一支涓涓細流,當它延綿7個世紀後終於融入巨流,渾然間其歷史也被淹沒於浩瀚的史籍中,就此蒙上了厚重神秘的迷霧。
直到近代,才被考古發現所逐步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隨着中國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陵墓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高句麗歷史必將撥開疑雲,理清真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