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弁韓

鎖定
弁韓,亦稱“弁辰”,朝鮮半島南部古國名。與“馬韓”、“辰韓”合稱“三韓”。
中文名
弁韓
別    名
弁辰
釋    義
古國名,韓國曆史政權
三    韓
“馬韓”、“辰韓”,弁韓
位    置
今朝鮮半島南部

弁韓具體介紹

弁韓與其它三韓部落一樣都是在公元前108年箕子朝鮮滅亡後,北方箕子朝鮮的人民和秦朝人都為避苦役而逃亡了。他們逃亡的方向應是向南、向東,有一部分留居滅亡前的箕氏朝鮮地區,即樂浪地區,一部分徙居“古之辰國”之東,這就是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的南遷中成立。考古發現表明3世紀鐵矛和鐵甲的生產在弁韓大大增加。這是弁韓滅亡和更為中央集權化的伽倻聯盟形成的表現。伽倻聯盟後來與現在韓國東部地區的新羅國合併。 [1] 
駕洛者,亦漢族,而君於弁韓。其先有金天氏裔八人,自中國莒縣。今山東莒縣。播遷於辰韓之西;人稱其地為八莒,今星州。八人之裔,有分居弁韓者。其後曰首露,時弁韓有九千,各統其眾,分居山野,共尊為君,號曰駕洛。實漢光武建武十八年也。地在今金海郡。案《魏書》謂新羅附庸於迦羅,即此。首露王最老壽,且有令德,為鄰國所歸仰。傳八世,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乃降於新羅。方首露之開國,其同族五人,亦各分據一部落,號曰五伽耶:是為阿羅伽耶,今鹹安。古寧伽耶,今鹹昌。星山伽耶,今星州。大伽耶,今高靈。小伽耶,今固城。大伽耶,即後來之任那也。” [2] 
亦應指弁韓(即弁韓)的十二國,而“屬辰王”的“辰王”不是馬韓的“辰王”,而應是辰、弁二韓各自的“辰王”。所謂“辰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是指辰、弁韓的“辰王”世世用馬韓人擔任,而不是指“家天下”意義的“世襲”制。“辰王不得自立為王”還是説的辰、弁二韓的“辰王”(部落酋長),不能由本種落流移之人及其後裔中產生,這是世代立下的規矩。

弁韓書籍記載

《漢書·朝鮮傳》中所提到的“辰國”。其二,在三韓之中,以馬韓最大,因此各部落都推選馬韓人為“辰王”,這“辰王”實即馬韓王,取“辰”名,是因為此地為“古之辰國”之地;“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是指馬韓建都於目支國,馬韓王(即“辰王”)是三韓部落聯盟的盟主。持辰國是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之説的學者,其論據皆以這段記載為重。然而,他們沒有正確理解前述“共立其種為辰王”的真實含義,同時也沒有正確解讀“盡王三韓之地”的真實含義。從“共立”可知,當時三韓這個部落聯盟實行的是聯盟議事會制,這個議事會由各部落和氏族的酋長參加,聯盟的領袖(辰王)就是這些參加議事會的首領們討論選舉出來的,既然如此,“盡王三韓之地”就不能理解為“辰王”充當三韓之地的國王了,“辰王”無疑就是在“古之辰國”的區域內興起的三韓的部落聯盟的酋長。其三,三韓部落的酋長(“國王”)在擔任酋長之前都是馬韓地區的土著人,也就是説,除了馬韓的酋長是由馬韓人充當外,其他二韓的部落酋長也是由馬韓人充當。
《三國志》記載説弁韓與辰韓的語言和文化相同。弁韓以鐵器生產聞名,其生產的鐵器銷售到漢四郡,日本和朝鮮半島其它地區。
《後漢書·東夷傳》:“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裏。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
元 傅若金 《送幻上人還高麗》詩:“梵宇通遼海,僧居屬弁韓。”

弁韓國際關係

(一)秦人為弁韓先人考
《後漢書·東夷傳·辰韓》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秦役遷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為秦韓。”《三國志·東夷傳·辰韓》亦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
這兩段記載表明,在公元前3世紀秦人來到韓國,是韓國割其東界地與之,但並未明確記載秦人是否建國稱辰國,但已有了城柵。
蒙文通曾提出:“三韓之國為古辰國,故三韓之王號辰王,明韓未入海之先有辰國,無韓國,韓入海而辰王之名隱韓之名裏。”但從《後漢書》、《三國志》的記載看,明顯是先有韓國,秦人到來後,才有辰國、辰韓之稱。
上引《後漢書》、《三國志》雖都提到了秦人遷來,韓國割東界地與之,而有了辰韓,但未記載當時即有辰國之名,辰國之名始見於史是在公元前2世紀。
《漢書·朝鮮列傳》:“(衞滿)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人見,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弗通。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使涉何詔諭右渠,終不奉詔。”從記載看,在公元前109年以前,已見辰國之名。
又《魏略》載:“初右渠未破時,朝鮮相歷黔卿以諫右渠不用,東之辰國,時民隨之而居者二千餘户,亦與朝鮮貢藩不相往來。”可知辰國出現於史的時間亦在衞氏朝鮮亡國前不久,也是公元前2世紀。
但《三國志·東夷傳》載:“辰韓古之辰國也。”《魏略》亦載:“辰韓古之辰國也。”《後漢書·東夷傳》載:“韓……凡七十八國,大者萬餘户,小者數千家,各居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界,皆古之辰國也。”都是説在三韓之先或辰韓之先,已有古辰國。
但問題是《三國志》、《後漢書》、《魏略》都是公元2世紀以後的記載,只能證明在公元2世紀的三韓前有古辰國,不能證明在公元前3世紀的韓國前即有辰國,當時還無三韓,而僅有韓國,辰國是出現於韓國之後,似是馬韓割東界與秦人居住,才分出了辰國。
而且秦人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一》記載:“始祖三十八年(公元前20年),春二月……前此中國之人,苦秦亂,東來者眾。多處馬韓東,與辰韓雜居,至是寢盛,故馬韓忌之,有責焉。”從記載可知,秦人是在馬韓之東,與辰韓雜居,而非辰韓的一部分。
另據《三國志》卷三十《魏書·韓》記載:“弁、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户。……弁辰亦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其瀆盧國與倭接界。”從記載可知弁辰與辰韓雜居,結合《三國史記》的記載,似乎秦人應為弁韓。弁韓,據《三國志·東夷傳》載:“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法俗相似。”《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三韓》記載:“弁韓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
同時,《晉書》卷九十七《東夷列傳·馬韓》記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初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又有弁韓,亦十二國。合四五萬户,各有渠帥,皆屬於辰韓。”説明弁韓也屬於辰韓。
這裏有幾點要考證的:其一,《晉書》稱:弁辰各有渠帥,皆屬於辰韓,辰韓常用馬韓人作王。以此看來,弁辰之王似非馬韓人。其二,《後漢書》稱:弁辰與辰韓“言語風俗有異”,《三國志》卻稱:“言語法俗相似”,似乎兩者語言並不一致,其原因是否因辰韓以馬韓為王,接受了韓語的影響,而弁辰則保持了秦語,未接受韓語。其三,其人形長大,是否表明了其人是有北方蒙古人的特點。其四,所謂“祠祭鬼神有異”,是否指弁辰保留了祭祀中國的祖先,因此,這一傳統反映在金庾信的碑、傳中。
所以,《舊唐書》卷一九九《東夷列傳·新羅》記載:“新羅國,本弁韓之苗裔也。”《新唐書》卷二二O《東夷列傳·新羅》記載:“新羅,弁韓苗裔也。”《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錄第三·新羅》記載:“新羅,弁韓之遺種也。”也並非是錯,只是時間上有差異而已。
(二)伽倻與秦人關係考
關於伽倻的起源,或謂伽倻即《三國志·東夷傳》所載弁辰十二國之狗邪國。而《後漢書·東夷傳》載:“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樓接。”其地亦在今洛東江西。因此,伽倻起於弁辰,可以肯定。
又《三國史記·金庾信傳》載:“金庾信,王京人也。十二世祖首露,不知何許人也。以後漢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龜峯。望駕洛九村,遂至其地開國,號曰伽倻,後改為金官國。其子孫相承,至九世孫仇亥,或雲仇次休,於庾信為曾祖。羅人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改姓金。金庾信碑亦云‘軒轅之裔,少昊之胤。”’從記載可知,伽倻為中國人之後裔。
而且《後漢書》、《三國志》、《晉書》所載弁辰的情況,應該就是伽倻人的情況,他們在存在時間、地理位置上是一致的。
《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弁辰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其人形皆長大、美髮,衣服潔清。而刑法嚴峻。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
《三國志·東夷傳》亦載:“弁辰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其瀆盧國與倭接界,十二國亦有王,其人形皆大。衣服潔清,長髮。亦作廣幅細布。法俗特嚴峻。”
《晉書·東夷傳》記載:“又有弁辰,亦十二國,合四、五萬户,各有渠帥,皆屬於辰韓。辰韓常用馬韓人作王,雖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以其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也。地宜五穀,俗曉蠶桑,善作嫌布,服牛乘馬,其風俗可類馬韓,兵器亦與之同。初生子,便以石押其頭使扁。善舞,善彈瑟。瑟形似築。”
《三國志·東夷傳》:“辰韓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過去有認為新羅即辰韓的這批秦人,但據《三國史記·新羅紀》,新羅出於朝鮮遺民,應是公元前2世紀從衞氏朝鮮東遷辰韓的一支,而不是公元前3世紀秦人遷來之後。因此,從金庾信的家世起源看,伽倻是起源於中國人後裔,與此相聯繫應該正是公元前3世紀遷來的秦人之後,這也正與弁辰是從辰韓分出相合。所以,伽倻應該是適韓秦人之後。 [3] 
參考資料
  • 1.    楊軍 王秋彬.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09-15
  • 2.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東方出版社:東方出版社,2012年5月:1-304 
  • 3.    新羅起源考  .三韓歷史研究.2012年[引用日期2013-12-01]